诊断病理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Diagnostic Pathology 진단병리학잡지
- 主管单位: 北京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 主办单位: 北京军区总医院
- 影响因子: 0.66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82-882
- 国内刊号: 1007-8096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细针吸取细胞学对甲状腺结节的术前诊断价值分析
目的 评价FNAC检查对甲状腺结节术前诊断价值.方法 对209例甲状腺结节患者FNAC及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比较、分析.结果 209例中,标本无法诊断占9.1%(19例),良性病变占47.4%(99例),意义不明确的细胞非典型性病变或意义不明确的滤泡性病变占6.7%(14例),滤泡性肿瘤或可疑滤泡性肿瘤占6.2%(13例),可疑恶性肿瘤占11%(23例),恶性肿瘤占19.6%(41例).通过术后组织病理学核对,FNAC敏感度为88.3%,特异度为91.5%,准确率为90.5%,过诊率为8.5%,漏诊率为11.7%,总误诊率为9.5%.结论 FNAC检查敏感度和特异度高,是术前评估甲状腺结节良、恶性较可靠的方法.
-
颌骨骨肉瘤3例临床病理观察
目的 本文报告3例罕见的颌骨骨肉瘤并加以讨论.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3年来发现的3例颌骨骨肉瘤,探讨其临床、影像学、病理形态学、免疫组化及分子病理学特征,并结合文献资料讨论相关的鉴别诊断.结果 3例颌骨骨肉瘤患者年龄分别为49岁、46岁和51岁,其中2例肿瘤位于左上颌骨,1例位于右上颌骨.病理诊断均为颌骨骨肉瘤,其中1例为继发性.结论 颌骨骨肉瘤的发病年龄、临床特征及形态学特点均与四肢长骨骨肉瘤有所不同;临床、影像、病理的综合分析,并辅以必要的免疫组化检测可及时诊断.
-
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肿瘤2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肿瘤(BPDCN)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组化、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 观察2例BPDCN的临床表现、组织学特征及免疫组化,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 2例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42岁、72岁,均以多发性皮肤斑块就诊.组织形态学瘤细胞弥漫分布于真皮层,核形不规整、呈多形性,中等偏大、染色质细腻、核仁不明显,胞质稀少.免疫组化:2例肿瘤细胞均表达CD4、CD56、CD43和CD123,其中1例部分表达TDT,2例均不表达CD34、CD117、MPO、CD68、PAX5、CD20、CD3和CD5.结论 BPDCN是一种临床上呈高度侵袭性淋巴造血系统恶性肿瘤,常见侵犯皮肤,骨髓和淋巴结也可以受累,因其极为罕见,容易误诊为其他类型的淋巴瘤及急性白血病,但只要充分认识其组织形态学与免疫组化特征,还是可以对其作出正确诊断.
-
肾上腺皮质癌6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肾上腺皮质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与预后.方法 对6例肾上腺皮质癌进行临床资料、病理形态及免疫组化分析.结果 肾上腺皮质癌6例,女性4例,男性2例,年龄23 ~ 60岁,平均53岁;功能性3例,无功能性3例.镜下可见瘤细胞异型明显,多边形,细胞质丰富,大部分嗜酸,核染色质呈粗颗粒状,可见核分裂象;瘤细胞呈巢、片状生长,可见侵犯包膜.免疫组化:肿瘤细胞melan-A、inhibin-α和p53(+),Cg-A(-),其中2例MSH2、MSH6(-),MLH1、PMS2(+).结论 肾上腺皮质癌的诊断,应将临床和病理形态学特征相结合,免疫组织化学具有重要的鉴别诊断作用.提高对肾上腺皮质癌的认识,对避免误诊是至关重要的.
-
SALL4、CD30、D2-40和glypican-3在卵巢生殖细胞肿瘤中的表达及应用
目的 探讨SALL4、CD30、D2-40和glypican-3在卵巢生殖细胞肿瘤(OGCTs)中的表达及其在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EnVision法)检测SALL4、CD30、D2-40和glypican-3蛋白在55例原发性卵巢生殖细胞肿瘤中的表达,包括16例无性细胞瘤、10例胚胎性癌、12例卵黄囊瘤、1例绒毛膜癌、16例畸胎瘤(其中6例为未成熟性,10例为成熟性).另选取10例正常卵巢组织及5例卵巢透明细胞癌作为对照.结果 SALL4在无性细胞瘤(16/16)、胚胎性癌(10/10)和卵黄囊瘤(12/12)中均呈弥漫强(+),在绒毛膜癌(1/1)、未成熟畸胎瘤(3/6)和成熟性畸胎瘤中(2/10)局灶(+).CD30在胚胎性癌(8/10)中(+),在无性细胞瘤、绒毛膜癌、卵黄囊瘤和畸胎瘤中均(-).D2-40在无性细胞瘤(16/16)呈弥漫强(+),在胚胎性癌(3/10)中局灶(+),在卵黄囊瘤、绒毛膜癌和畸胎瘤中均(-).glypican-3在卵黄囊瘤(11/12)中弥漫(+),在绒毛膜癌(1/1)和胚胎性癌(2/10)局灶(+),在无性细胞瘤和畸胎瘤中均(-).10例正常卵巢组织和5例卵巢透明细胞癌均未见SALL4、CD30、D2-40和glypican-3的表达.结论 SALL4是诊断OGCTs较好的抗体,CD30、D2-40和glypican-3分别是诊断胚胎性癌、无性细胞瘤及卵黄囊瘤较好的抗体,特别有助于与透明细胞癌的鉴别.
-
PHH3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学分级中的价值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研究磷酸化组蛋白H3(PHH3)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探讨PHH3在乳腺癌组织学分级中的价值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研究85例浸润性导管癌中PHH3的表达.结果 PHH3标记的核分裂指数与HE染色下的核分裂指数具有很好的相关性,PHH3标记的核分裂指数高于HE染色下的核分裂指数.基于PHH3染色的核分裂指数,1例由组织学分级Ⅰ级上升到Ⅱ级,4例由组织学分级Ⅱ级上升到Ⅲ级.PHH3标记的高分裂指数与组织学分级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而与患者年龄、肿瘤部位和大小无关(P>0.05).结论 PHH3是一种更好的标记核分裂象的标记物,可提高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学分级的准确性,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
-
胃上皮内瘤变及早癌内镜切除术前后病理观察结果对比分析
目的 通过对胃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获得的上皮内瘤变及早癌标本的病理学观察,探讨术前及术后病理诊断差异的原因及改善方法.方法 根据WHO(2010)消化系统肿瘤组织学分类和Vienna分类,分别对62例胃EMR/ESD术前及术后病理观察和诊断,并比较其差异.结果 术前、术后病理诊断完全一致率69.4%(43/62),术前低级别上皮内瘤变(3类)诊断一致率73.5%(25/34),高级别上皮内瘤变(4类)诊断一致率58.3% (14/24),浸润性癌(5类)诊断一致率100% (4/4).其中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术后级别升高占41.7%(10/24).结论 胃黏膜活检及EMR/ESD术后病理诊断符合率偏低,主要表现为术后级别升高,术前病理诊断不能完全代表胃黏膜病变的性质,处理不应仅局限于定期内镜随访或组织活检的病理信息,有条件的应结合内镜形态并积极行EMR/ESD治疗.
-
卵巢类固醇细胞瘤8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卵巢类固醇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对8例卵巢非特异性类固醇细胞瘤进行HE及免疫组化染色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肿瘤实性,界限清楚,肿瘤细胞呈巢、索状或弥漫性分布,细胞大,圆形或多角形,胞质丰富,泡沫状或嗜酸性颗粒状,部分肿瘤内含丰富毛细血管网和血窦.免疫组化,所有病例calretinin、CD99和vimentin(+),CK灶状(+),部分病例inhibin和melan-A(+).诊断时需与妊娠黄体瘤、黄素化的颗粒细胞瘤和卵泡膜细胞瘤及透明细胞癌、血管性肿瘤、腺癌等鉴别.结论 卵巢类固醇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卵巢肿瘤,结合临床资料、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化有助于诊断.
-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79例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目的 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患者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相关指标.方法 选择手术切除或活检的PCNSL临床病例资料79份,采用HE染色及EnVision二步法观察PCNSL组织病理学特征和免疫表型特征,单因素分析患者发病年龄、部位深浅、病灶数目、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及分子亚型同预后的关系,并用COX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 PCNSL以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为常见,且以非生发中心(non-GCB)细胞来源多见.单因素结果显示:发病年龄、IPI指数、Bcl-6蛋白表达与预后相关(P<0.05),COX回归模型显示IPI评分是独立的预后因素(P<0.05).结论 PCNSL是一种高度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HL),预后差,生存率低,IPI评分是独立预后因素.DLBCL生发中心(GCB)与non-GCB亚型预后未显示有显著差异.
-
肺NUT癌3例临床病理观察
目的 探讨肺NUT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分析3例肺NUT癌的临床资料、组织学形态和免疫表型,并结合文献讨论.结果 患者中2例男性,1例女性,年龄分别为54岁、19岁及62岁,症状为咳嗽、咳痰等.CT示肿瘤大径分别为9 cm、11 cm及7.5 cm.1例为手术切除标本,2例为肺穿刺活检组织.镜下肿瘤细胞巢团状或片状分布,伴较多坏死.大部分为未分化的肿瘤细胞,细胞小~中等,卵圆形或多边形,核异型性大,核仁明显,核分裂象多见.局部见突然的鳞状细胞分化.免疫表型示NUT、p63、p40弥漫(+),AE1/AE3、CK5/6局灶或弥漫(+);2例vimentin(+),1例CD56、CD34(+).3名患者在诊断后2~5个月死亡.结论 肺NUT癌是高度侵袭性肿瘤,其病理形态及免疫表型具有一定特征,免疫组化在诊断中有重要作用.
-
TTF-1在第三脑室脊索样胶质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探讨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在第三脑室脊索样胶质瘤(CG3V)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我院病理科2例CG3V,均为女性,发病年龄分别为28岁和41岁,临床主要症状为头痛、头晕、呕吐及视力下降等,病变部位为三脑室1例、鞍上1例.本研究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2例CG3V中TTF-1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镜下可见胞质红染的瘤细胞呈条索或团簇状分布于黏液样基质中,核分裂象罕见,局灶见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2例均可见Russell小体,1例可见增生反应性Rosenthal纤维.免疫组化:肿瘤细胞GFAP、CD34和TTF-1均呈(+),EMA均(-).结论 TTF-1在CG3V中可作为一项可靠的诊断指标,并可能作为一种潜在的转录因子在第三脑室肿瘤形态学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
卵巢成熟性囊性畸胎瘤癌变(皮脂腺癌)伴黏液性囊腺瘤1例
患者女性,80岁.发现盆腔包块30余年,2月前自觉腹胀明显,1周前腹胀进行性加重,查体于腹部触及巨大包块,大小约30 cm×30 cm×25 cm,边界清,活动度良好,复查B超示右侧腹部巨大囊性包块,考虑卵巢囊肿.血清CA199及CYFRA21-1(细胞角蛋白19片段)升高.术中见右侧卵巢巨大囊性包块,上至剑突,囊肿切开1 cm小切口,吸引器吸出囊液3000 ml,呈黏液性,内见脂质颗粒,术中冷冻病理示卵巢黏液性囊腺瘤伴成熟性囊性畸胎瘤癌变(右侧),随后行全子宫及双侧附件及大网膜切除术,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
-
眼眶上皮样血管内皮瘤2例
例1女性,47岁.左眼球突出伴视力下降1个月.检查:左眼视力0.6,左眼眼球轻度突出,各方向运动自如;右眼无明显异常.CT:左眼球稍前突,球后肌锥内可见一类圆形占位性病变,边界清楚,大小1.8 cm×2.1 cm,增强后明显不均匀强化.临床考虑神经鞘瘤.遂行左眼眶内肿物摘除术,术后未行放、化疗,随访近3年,无复发.例2男性,12岁.左眼眶发现肿物1个月,检查:左眼视力0.25,上睑下垂,眼球外凸,向下方移位.眼眶上方并可触及一个乒乓球大的肿物,边界尚清,质硬,活动度差;右眼无明显异常.CT:左眼球上方可见一界限清楚的类圆形占位性病变,边界清楚,大小3.3cm×3.1 cm,密度均匀.临床考虑横纹肌肉瘤.遂行左眼眶内肿物摘除术,术后6月内死亡.
-
食管碰撞癌2例
例1 女性,63岁.上腹部及咽部不适伴进食哽咽感1个月.胃镜示:距门齿32~35 cm食管6点处黏膜破坏,中心溃烂,边缘隆起,边界不清(图1).活检病理示:高分化鳞状细胞癌.行食管癌根治术,术后病理诊断为食管碰撞癌,髓质型,肿瘤2cm×2cm×1 cm.高分化鳞状细胞癌约占食管腔面的1/3,下方小细胞癌(神经内分泌癌,G3)约占2/3,浸润深肌层,两端切缘未见癌,食管床及隆突下淋巴结未见转移癌.术后采用足叶乙甙100 mg/m2第1~3天,顺铂75mg/m2第1天,每21天为一周期(EP方案),化疗4个周期,后因不能耐受而放弃.术后49个月电话随访患者仍健在.
-
原发性腮腺恶性黑色素瘤1例
患者男性,57岁.发现左耳下肿块1年,来我院就诊.入院检查,头颈部皮肤及口腔、鼻腔等处黏膜未见色素性包块,全身未见明显色素性损伤,无MM切除手术病史.术前CT示:左侧腮腺区见大小约3cm×2.1cm×2.1 cm结节状等密度影,边界凹凸不平,毛糙,内部密度尚均匀,考虑为良性肿瘤;双侧颈部淋巴结未见肿大.超声显示:左腮腺区包块,似有包膜,包块内见点状血流信号,考虑为混合瘤.术中见左侧腮腺区暗红色包块,界不清,质中;术中冷冻报告,考虑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 melanoma,MM).
-
病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医学伦理学教育
作为新医改的一部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已在全国范围启动.解放军总医院病理科作为北京市住院医师培训基地,积累了丰富的专业技能培训经验.医学伦理学在临床病理实践中具重要作用,我科尝试通过集中授课和“一对一导师制”对住院医师进行临床病理相关的医学伦理学教育,提高病理住院医师的道德品质,促使他们积极应对复杂的行医环境,并为完善临床病理专业的住院医师培训制度提供借鉴.
-
IgG4相关疾病临床病理分析及研究进展
IgG4相关疾病(IgG4-RD)是一种近年来被逐渐认识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全身多个器官均可发生,以血清高IgG4水平及组织中大量IgG4阳性的浆细胞浸润,伴纤维化为特征,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易与肿瘤等疾病相混淆,糖皮质激素或联合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效果好.本文将对IgG4-RD的临床病理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发病机制及对该病的新诊治共识进行阐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
骨组织脱钙技术应用进展
脱钙是制作骨组织切片的重要环节.骨组织含钙量多,一般不能直接制作切片.除了骨组织之外其他组织也可发生钙化,在组织中形成钙化区,所以需要经过脱钙过程.目前,主要使用单纯酸类、复合酸类、螯合剂类、离子交换树脂、电解、低温-微波等方法进行脱钙处理,特别是近年来微波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明显缩短了脱钙的时间,改善了HE、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原位杂交的过程.现将临床常用脱钙技术的相关内容综合阐述如下.
-
MC、34βE 12、CK19、galectin-3及CD56免疫组化套餐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其诊断价值
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是甲状腺癌中常见类型,其诊断主要依赖于复杂的乳头状分枝及其核的特征(图1),病理学诊断难度不大.但在实际工作中,某些甲状腺良性病变如结节性甲状腺肿、滤泡性腺瘤中常出现良性乳头状增生,这些乳头状增生或假乳头,有时与PTC中的“真性乳头”结构相似而难以鉴别;另外滤泡亚型乳头状癌与良性滤泡在组织学方面也容易混淆,为解决这一难题,我们在临床病理诊断过程中制定了一套简便且特异的适宜甲状腺乳头状癌病理诊断的免疫组化套餐,保证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正确诊断,从而使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在治疗中获益.
-
回盲部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1例报道
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 Melanoma)是一种起源于神经嵴黑色素细胞的高度恶性肿瘤,90%原发于皮肤,也好发于接近皮肤的黏膜、脉络膜、软脑膜和眼睛等处[1].原发于消化道者罕见,占消化道恶性肿瘤的1%~3%[2],曾被认为是转移性的,现研究证实胃肠道也存在黑色素细胞,具备发生该瘤的组织学基础,故消化系统各个部位均可以发生[3].发生在食管、胃、小肠、肛门和直肠的黑色素瘤报道较多,发生在结肠报道相对较少[4],而回盲部占结肠原发性黑色素瘤的33%[5],本文报道1例回盲部恶性黑色素瘤,并复习文献,探讨其临床病理特征.
-
原发性卵巢透明细胞癌39例临床病理分析
卵巢癌是第2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常见的组织学类型为浆液性癌,在北美占所有上皮性卵巢肿瘤的70%[1].透明细胞癌在北美与欧洲占上皮性卵巢肿瘤的1% ~ 12%[2],在日本占15% ~25%.1973年世卫组织(WHO)将卵巢透明细胞癌(OCCC)定义为卵巢上皮性癌的一种的特殊组织类型,认为它是一种由透明细胞构成的肿瘤,肿瘤细胞以实体状、管状或乳头状方式生长,还可见鞋钉样细胞被覆在小管和囊的表面.卵巢透明细胞癌较少见,我们对39例卵巢透明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
肾原发性类癌1例报道
肾原发性类癌罕见,在所有类癌中<1%,至今文献报道仍< 100例,本文报道我院收治的1例肾原发性类癌,并结合文献,讨论肾原发性类癌组织学特征及免疫表型.1 材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62岁.因无明显诱因出现左腰部胀痛1月入院.患者入院后行腹部B超提示肾实质内低回声肿物.腹部CT:左肾内见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大小约3 cm ×3.6 cm ×4.5 cm,边界较清,密度不均匀,内见钙化灶及条索状液化区,增强扫描呈中等不均匀强化,突向集合系统内生长,临近皮质变薄;双肾皮质内见多发类圆形囊性无强化小结节,较大者直径0.6 cm,双肾未见积水(图1).CT诊断:肾肿瘤.
-
浸染式与滴染式HE染色工作站的应用对比
近年来随着病理学技术逐步进入科技时代,从手工染色到全自动染色工作站,批量式HE染片迎来了全新的时代,高效率、高质量、环保及稳定性成为今后染色发展的方向.目前全自动染色工作站分为浸染式和滴染式两种,HE浸染式染色机发展到今天,种类繁多,但原理和功能都大同小异,本文选择其中一个作为代表,同目前市场上较流行的滴染式染色机染色质量及环保等多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目前两种方式全自动染色工作站的染色效果及性能,进一步探讨HE染色方法的改进方向和趋势.
-
须癣毛癣菌扫描电镜观察中的固定过程研究
须癣毛癣菌是引起人类皮肤感染常见的致病菌之一,岳学苹等[1]研究表明须癣毛癣菌的正常菌丝在扫描电镜(SEM)下显示笔直、细长、延伸生长,分隔明显,表面光滑,顶端和局部无膨大.它可引起头癣、体癣、股癣、手足癣和甲癣,以及一些罕见的深部蜂窝状毛囊炎等.目前治疗皮肤癣的各种处方药大部分为化学合成或者含有激素的,其毒副作用大,易产生耐药性,且易复发.因此,寻找有效治疗皮肤癣的中草药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
单底物显色法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联合技术中的应用
免疫组化是用各种特异性抗体检测细胞内各种抗原物质,原位杂交是用一段已知序列的核苷酸片段来检测细胞内是否存在欲检测物质的DNA或RNA.这两种技术分别在蛋白水平和分子水平达到检测目的,是病理科日常技术工作中相对较成熟而常用的方法.虽然将这两项实验操作结合起来应用的双标记技术能够极大提高工作效率[1,2],但是需要不同的显色试剂,本文以鼻咽活检组织病理诊断为例,用一种显色方法在同一切片上检测细胞角蛋白(CK)和EB病毒(EBER),同时观察两种指标的表达情况,现将其应用介绍如下.
-
革兰氏染色法在特发性肉芽肿性乳腺炎石蜡切片中的应用体会
革兰氏染色法是对细菌染色常用的一种特殊染色方法,它是一种退行性染色法,是染色后通过分化剂处理能保持着色的一类细菌,染成蓝紫色,称为革兰氏阳性细菌,而通过分化剂处理完全脱色的一类细菌,不着色,则称为革兰氏阴性细菌.其操作简单、快捷、成本低,对病变病因学的研究有重要作用.但革兰氏染色法多用于细胞涂片和菌落涂片,在石蜡切片很少使用,我们在日常病理工作中,运用革兰氏法检测特发性肉芽肿性乳腺炎石蜡切片中的革兰氏阳性菌,并将染色方法进行改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
“乙醇—吸管”法在细胞蜡块制作中的应用
目前,细胞蜡块技术已经在临床工作中广泛应用.尽管多数胸腔积液样本可以通过直接离心得到大量细胞沉淀,但是,仍有一部分样本由于阳性细胞量少,必须放入薄层液基细胞保存液(TCT保存液)中进行制片.经过该固定液处理的细胞不能够凝聚成团,离心后难以取出细胞沉淀.曾经有人采用蛋清[1]或者琼脂[2]凝胶作为细胞粘附基质,但是,该方法需要额外的材料.也有人采用细胞离心管[3]技术,但是,该技术成本较高,给患者带来了一定的经济负担.本人在常规工作采用“乙醇—吸管”法获取细胞沉淀,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年 | 期数 |
2019 | 01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
2000 | 01 02 03 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