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基础医学 > 解剖学杂志

解剖学

解剖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Anatomy 해부학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国解剖学会
  • 影响因子: 0.4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1633
  • 国内刊号: 31-1285/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4-380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6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解剖学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上海
  • 主编: 张传森
  • 类 别: 基础医学
期刊荣誉:
  • Nbn基因敲除小鼠小脑形态发育的变化

    作者:高云周;田鹤;郭敏

    目的:通过观察神经特异性Nbn基因敲除(Nbn-CNS-del)和对照(Nbn-CNS-Ctr)小鼠小脑发育的形态学变化,探讨DNA损伤修复基因Nbn在小鼠小脑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光镜连续切片和体视学方法,对出生后(P)7、 14、 21d的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小脑进行系统地形态学观察和定量分析.结果:Nbn-CNS-del小鼠小脑发育比Nbn-CNS-Ctr明显滞后,至P21小脑截面积约减少4倍、小脑小叶截面积约减少6倍;外颗粒细胞层截面积、体密度和小脑小叶的体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DNA损伤修复基因Nbn是小鼠小脑发育的一个关键基因,明显影响小鼠小脑的发育与成熟.

  • 未成年人蝶窦与颈内动脉毗邻关系的CT影像解剖学

    作者:雷振;席焕久

    目的:研究未成年人蝶窦与颈内动脉的毗邻关系,为临床开展鼻内窥镜手术提供一组婴幼儿学龄前期、学龄期、青春期蝶窦CT影像解剖学资料.方法: 选择6~25岁面部无畸形,蝶骨和/或蝶窦区域无异常改变患者120例,对每个研究对象的蝶窦区域进行螺旋CT扫描并采用多平面重建技术,进行三维重建.结果: 颈内动脉隆突,在学龄期 2例,青春期颈内动脉隆突出现率(35%)低于成人(57.5%),颈内动脉隆突的突度青春期小于成人,管壁厚度青春期大于成人.未形成隆突的颈内动脉与蝶窦间骨壁厚度,鞍下段和鞍后段左侧和右侧,学龄组大于青春期组和成人组,青春期和成人左右侧厚度差别不大.学龄期、青春期及成人的左右侧厚度差别不明显.颈内动脉距中轴线短距离,鞍下段和鞍后段左侧和右侧,学龄组小于青春期组和成人组;青春期右侧与成人无明显差别,左侧青春期小于成人.结论: 未成年人蝶窦与颈内动脉间的关系存在着复杂的解剖变异,术前行螺旋CT扫描应用MPR技术获得蝶窦区域多平面图像,对临床蝶窦及蝶鞍区手术入路的选择及指导鼻内窥镜手术具有重要价值.

  • 一种可特异识别Hmox1增强子的人工转录因子的构建

    作者:郭洪峰;魏勇;应大君

    目的:设计一种可特异识别人血红素加氧酶-1基因(Hmox1)增强子的人工转录因子.方法:以锌指蛋白(ZFP)作为人工转录因子的DNA结合结构域,在人Hmox1增强子上选择一段序列作为锌指蛋白靶序列,提交Zinc finger tools 3.0设计得到该锌指蛋白的氨基酸序列,通过Swiss Model同源建模,对设计结果进行分析;将锌指蛋白与效应结构域相连组成完整的人工转录因子,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系统检测其活性.结果:得到了能特异识别人Hmox1增强子的锌指蛋白氨基酸序列,同源建模结果显示其空间结构稳定,所构建的完整人工转录因子经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系统检测能特异上调报告基因的表达.结论:设计得到的人工转录因子经实验验证能特异识别人Hmox1增强子并有效上调报告基因的表达,为进一步构建可上调细胞核内Hmox1表达的人工转录因子奠定了基础.

  • 磷酯酰肌醇3激酶抑制剂对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诱导的平滑肌细胞增殖及迁移的影响

    作者:陈龙菊;蒋飞;卢进昌;杞少华;王配军;王汉琴

    目的:研究磷酯酰肌醇3激酶(PI3K)抑制剂Wortmannin (WT)对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诱导的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增殖、迁移及磷酸化Akt蛋白表达的影响,为探讨bFGF诱导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迁移的信号通路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细胞计数、划痕损伤实验和免疫印迹法,观察Wortmannin对bFGF诱导的VSMCs增殖、迁移及磷酸化Akt表达的影响.结果:干预后24h, bFGF组VSMCs增殖、迁移较对照组明显增强,同时磷酸化Akt的表达平行增高.加用Wortmannin后,明显抑制了VSMCs的增殖、迁移和磷酸化Akt的表达.结论:bFGF诱导的VSMCs增殖和迁移可能是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发挥作用.

  • 星形胶质细胞与神经元在蚕丝素纳米纤维上的联合培养

    作者:王敏;张峰;苏军;包普花;刘孟宇;李明忠;左宝齐;李明忠;张焕相

    目的:研究胶质细胞结合丝素纳米纤维对神经元生长发育的作用,为神经干细胞结合丝素蛋白材料用于临床移植修复神经系统损伤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从新生大鼠脑室下区分离细胞与取自混合培养得来的星形胶质细胞共培养在柞蚕、家蚕2种丝素蛋白溶液制成的材料上,分别选取各时间段的细胞进行β-Ⅲ-tubulin特异性免疫荧光显色,并统计不同时间段神经元在丝素材料上的复杂度.结果: 神经元与星形胶质细胞共培养在柞蚕丝素无纺布上(TSF)的复杂度明显比家蚕丝素无纺布(SF)高.结论: 柞蚕、家蚕丝素无纺布结合星形胶质细胞支持神经元的生长,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胶质细胞结合柞蚕丝素无纺布比家蚕丝素无纺布更适合神经元的生长发育.

  • 利用多层螺旋CT确定面神经管垂直段位置

    作者:李开荣;吕亚萍;蓝永树

    目的:为临床医生提供面神经管垂直段位置关系的信息.方法:取15例开颅取脑后颅底标本,直接测量面神经管垂直段至外耳道后壁和外耳门后缘水平距,用64层螺旋CT测量及118例患者头颅CT扫描图像的相同项目.结果:面神经管垂直段至外耳道后壁和外耳门后缘水平距,尸骨直接测量与CT测量结果分别是(3.01±0.65)mm与(3.00±0.68)mm,(10.98±1.72)mm与(10.98±1.64)mm;活体测量男性左,右侧的测量值分别为(3.07±0.89)mm与(3.06±0.83)mm,(11.91±3.10)mm与(12.23±2.78)mm,女性分别为(2.90±0.59)mm与(2.82±0.63)mm,(10.56±2.26)mm与(10.42±3.02)mm.结论:CT测量方法可靠,测得值可信;CT扫描除可助医生明确诊断外,CT测量还可助临床医生术前、术中对面神经管垂直段或其他解剖结构的定位与保护.

  • 四川幼儿和学龄前儿童面部间距测量及相关与回归分析

    作者:史铀;尤康;汪红;胡兴宇

    目的:通过研究幼儿及学龄前儿童面部间距的正常值及其相互关系,为评估颅面生长发育、先天或后天疾患的诊断及临床损伤修复和重建提供参考数据.方法:按照<人体测量方法>,采用摄影测量和活体测量方法测量四川地区2~7岁男、女儿童9个年龄段18个组的面深、口角耳屏距、面宽、外眦耳屏距与外眦耳上基点距,计算各组各项指标的均数与标准差,对各项指标同面深的相关与回归关系进行分析.结果:统计数据显示在绝大多数年龄段男性的面深、面宽和外眦耳屏距等5项测量数据均大于女性,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口角耳屏距、面宽、外眦耳屏距、外眦耳上基点距与面深之间均具相关与直线回归关系.结论:测量所得数据和推导的回归方程,皆可为临床对幼儿和学龄前儿童颅面发育评估及头面部的损伤修复与重建提供参考.

  • 巢蛋白及神经元素3在胚胎早期发育中的表达与分布

    作者:杨开明;王东;张静华

    目的:比较巢蛋白(Nestin)与神经元素3(Ngn3)在胚胎早期发育各组织中的表达与分布.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对30例5~10 周人胚胎发育中各器官组织中Nestin与Ngn3的表达与分布进行定位研究.结果:5周时,肝造血干细胞Nestin、 Ngn3阳性,胰芽原始导管上皮细胞、皮肤上皮细胞也呈Ngn3阳性反应;8周后,胚胎皮肤、椎间盘及肾上腺组织Nestin阳性,而Ngn3表达为阴性.结论: Nestin、 Ngn3在胚胎早期发育不同组织细胞的表达有不同的时空性,确切意义及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 透刺地仓的5组透穴局部层次解剖

    作者:徐照

    目的:研究颊车透地仓、下关透地仓、迎香透地仓、水沟透地仓、承浆透地仓5组透穴穴区的解剖结构.方法:用成人男性头部标本36例,对相关穴位透刺后进行层次解剖.结果:支配5组透穴穴区感觉的神经为颈丛的皮支耳大神经,三叉神经的分支颊神经、眶下神经、颏神经.支配运动的神经为面神经颞支、颧支、颊支和下颌缘支,三叉神经分支咬肌神经.与5组透穴毗邻的动脉为面动脉、上唇动脉、下唇动脉、面横动脉;毗邻的面肌为咬肌、笑肌、颧大肌、提上唇肌、提上唇鼻翼肌、颧小肌、降下唇肌等.结论:口角轴的解剖结构应是地仓穴的物质基础.5组透穴与单穴刺激相比,刺激量大,协调局部神经与局部面肌运动的作用也较好.

  • 猫视网膜S100蛋白和髓鞘碱性蛋白表达的老年性变化

    作者:孙庆艳;王千;华田苗

    目的:比较老年猫与青年猫视网膜S100与髓鞘碱性蛋白(MBP)表达的变化.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显示S100、MBP阳性结构.显微镜下观察S100、MBP阳性反应,并对S100阳性细胞进行计数.结果:老年猫、青年猫S100免疫反应阳性结构均见于神经节细胞层和神经纤维层的星形胶质细胞.与青年猫相比较,老年猫视网膜中S100阳性反应强于青年猫,阳性细胞显著增加.老年猫MBP免疫反应阳性结构见于外网状层和内网状层的神经纤维,青年猫阳性反应很弱.结论:猫视网膜衰老过程中S100和MBP表达增强.

  • 成人大脑后语言区在横断层标本上的定位

    作者:黄海辉;康仲涵;康德智

    目的:探讨成人大脑后语言区在横断层标本和核磁共振(MR)图像上的准确定位,为脑功能成像研究及失语症诊治提供断层解剖学依据.方法:选用30例正常成人头颅标本和20例健康志愿者,以前后连合间线为基线,分别获取厚4mm的脑横断层标本和MR图像,将标本与相应MR图像进行对照观察、统计,确定大脑后语言区在横断面上的定位.结果:在切及背侧丘脑上部的断面上,颞横回的出现率左侧为40%,右侧为60%,已分别有60%和40%左右侧半球已经出现外侧沟后支及缘上回和角回;经尾状核体上部层面,外侧沟已经变成"一"字型,岛叶和颞横回消失,缘上回和角回的出现率均为100%;在胼胝体即将消失的断面上,顶内沟出现率左、右侧分别为43.3%和30%,缘上回和角回的出现率均为100%;经中央旁小叶中部层面,顶内沟消失.结论:缘上回和角回首次出现在切及背侧丘脑上部及其上方的1~2个层面上,颞横回的消失以及外侧沟由"Y"字型变为"一"字型,是缘上回和角回出现的重要标志;在切及尾状核体上部及其上方1~2层面是显示大脑后语言区的佳平面;顶内沟消失是缘上回和角回消失的标志.

  • 脑震荡大鼠大脑乙酰胆碱脂酶的变化

    作者:王瑞春;张桓;于建云;李坪;郭泽云;李娟娟;杨力

    目的:观察脑震荡大鼠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变化规律.方法:用自制单摆闭合性脑损伤机械打击装置复制脑震荡大鼠模型,随机分为伤后1、 2、 4、 8、 16、 24d和正常对照组.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图像分析对大脑前额叶皮质(PFC)、尾壳核(CPu)、伏核,核心部(AcbC)、斜角带垂直臂核(VDB)、斜角带水平臂核(HDB)、梨形皮质(Pir)、顶叶皮质、海马CA1-3区(CA1-3)、丘脑背内侧核(MD)、丘脑背外侧核(LD)、下丘脑外侧区(LH)和杏仁核脑区AChE阳性表达物进行光密度测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大鼠脑震荡后ACHE的阳性表达在上述脑区呈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在VDB AChE表达于伤后第1天达低谷.在PFC、 CPu、 AcbC、 CA1、 CA3、杏仁核、顶叶皮质、Pir和HDB AChE表达于伤后第4天达低谷.在CA2、 MD、 LD部位ACHE表达于伤后第8天达低谷.在LH部位AChE表达于伤后第16天达低谷.各脑区ACHE变化恢复时间不相同,至24d均恢复接近正常或低于正常.结论:AChE可分布在大脑皮质各层神经元,海马、丘脑、尾壳核、基底前脑神经元;脑震荡鼠顶叶皮质、PFC、 CA1-3、 MD、 LD、 LH、 CPU、 VDB和HDB等多个功能脑区AChE伤后出现下调性病理变化;脑震荡鼠的认知行为障碍可能与相关脑区胆碱能神经的变化有一定联系.

  • 大鼠坐骨神经横断后背根节Robo1表达的时空模式

    作者:马志健;易西南;雷得亮;郑林丰;许愿忠;罗学港

    目的:观察周围神经损伤对脊神经节(DRG)Robo1表达的影响,初步了解Robo1在周围神经再生中的作用.方法:横断成年SD大鼠坐骨神经或脊神经后根,术后3、 7、 14、 21、 28d取其腰4~6DRG,用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Robo1表达,免疫荧光双标法检测Robo1与Robo2有否共表达.结果:坐骨神经横断能上调DRG Robo1的表达,术后7~14d达高峰,而脊神经后根切断对其表达无影响;DRG感觉神经元不共表达Robo1和Robo2.结论:Robo1在DRG内的表达存在细胞特异性,周围突受损能上调Robo1在DRG中的表达,其表达模式与多数神经营养因子类似,提示Robo1可能参与感觉神经元再生过程.

  • 创伤后应激障碍模型大鼠行为学改变和杏仁核bcl—2、bax的表达

    作者:王海涛;韩芳;石玉秀

    目的:检测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动物行为学改变,初步探讨PTSD大鼠杏仁核神经细胞bax、 bcl-2的表达.方法:将Wistar大鼠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采用无连续单一应激(SPS)建立PTSD模型,采用旷场实验(OFT)、拒俘反应实验、Morris水迷宫实验(MWM)等观察实验动物情感行为改变,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皮质醇浓度,分别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RT-PCR检测杏仁核神经元bcl-2、 bax蛋白和mRNA的表达.结果:对照组水迷宫实验逃避潜伏期、血清皮质醇浓度分别为(5.632±1.065)s、 (1.25±0.12)μg/dL,模型组分别为(20.762±3.236)s、 (0.58±0.09)μg/d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杏仁核bcl-2、 bax蛋白和mRNA在PTSD后表达升高,bcl-2/bax上调.结论:PTSD大鼠行为学表现符合PTSD主要临床表现;PTSD大鼠杏仁核神经细胞bcl-2/bax上调,可能与PTSD发病机制有关.

  • JNK信号通路对亚急性帕金森病MPTP模型小鼠黑质iNOS表达的影响

    作者:王永生;张宇新;李会;王素娟;周洪霞;司道文;张作凤

    目的:研究JNK在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所致小鼠帕金森病(PD)模型中对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表达的调控作用,探讨PD黑质多巴胺(DA)能神经元变性失活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神经毒素MPTP制备亚急性PD小鼠模型,健康雄性C57BL/6N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JNK抑制剂组和对照组,采用行为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印迹法,观察模型小鼠行为学变化及中脑黑质酪氨酸羟化酶(TH)、 iNOS和磷酸化c-Jun(p-c-Jun)的表达变化;观察给予JNK通路特异性抑制剂SP600125对上述变化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小鼠出现典型PD样症状.中脑黑质区TH阳性神经元下降约65%,中脑黑质TH表达水平显著降低约75%;黑质区iNOS和p-c-Jun阳性细胞明显增加,且p-c-Jun特异性表达于细胞核,中脑黑质iNOS与p-c-Jun表达水平明显升高.经SP600125处理后,模型小鼠PD样症状减轻,与对照组比较,TH阳性细胞数和TH表达水平仅下降约15%和25%,与模型组比较,黑质区iNOS与p-c-Jun阳性细胞减少,且p-c-Jun仅表达于胞质,中脑黑质iNOS与p-c-Jun表达水平明显下降.结论:JNK通路在MPTP诱导的亚急性PD小鼠黑质iNOS表达中可能起重要的调控作用;JNK通路特异性抑制剂SP600125可能对帕金森病小鼠具有一定的神经保护作用.

  • 辣根过氧化物酶逆行标记鸡小脑向海马结构的直接投射

    作者:王娟;刘为民;梁梓森;张艳晓;周庆国;王军;Ji Huiqin

    目的:观察鸡是否存在小脑向海马的直接投射.方法:将30%辣根过氧化物酶水溶液注射到鸡一侧端脑的海马结构,逆行追踪双侧端脑和小脑向海马结构的传入纤维联系.结果:在小脑,第Ⅰ~Ⅵ叶、Ⅹ叶和Ⅸ叶的前半叶皮质中的蒲氏细胞被标记.在端脑,双侧的外侧隔核、海马结构的旁海马内侧区(APHm)均有多量神经元被标记,初步表明禽类海马结构在端脑的传入联系类似于哺乳类.结论:鸡小脑蒲氏细胞存在向端脑海马结构的直接投射.

  • 扬子鳄海马NOS、AChE阳性神经元的分布

    作者:熊克仁;龚鑫;汪仁平

    目的:观察扬子鳄海马一氧化氮合酶(NOS)和乙酰胆碱酯酶(AChE)阳性神经元的形态和分布,为扬子鳄脑的比较解剖学积累资料,为其机能研究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采用还原型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黄递酶(NADPH-d)法和亚铁氰化酮法观察扬子鳄海马NOS和AChE阳性神经元的分布和特征,并作统计学处理.结果:扬子鳄海马有NOS和AChE阳性神经元分布,为大、中、小型细胞,以中、小型细胞为主,胞体多为椭圆形、三角形、圆形和梭形.结论:扬子鳄海马内有NOS和AChE阳性神经元分布.

  • STAT6介导白细胞介素—13诱导巨核细胞系HEL细胞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的表达

    作者:石小玉;李文林;蔡伟;周莹;唐洪林

    目的:探索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因子6(STAT6)介导白细胞介素-13(IL-13)对巨核细胞系-人红白血病HEL细胞(HEL)血小板膜糖蛋白Ⅱ b(GPⅡ b)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表达的作用,部分阐明IL-13的信号转导通路.方法:RT-PCR检测GPⅡ b和vWF mRNA的表达,免疫印迹法检测磷酸化的STAT6、 GPⅡ b和vWF蛋白的表达,图像分析检测电泳条带吸光度.结果:IL-13(100μg/L)作用HEL细胞,使HEL细胞STAT6磷酸化,磷酸化抑制剂A77-1726(50μmol/L)阻断了IL-13诱导的HEL细胞STAT6磷酸化.IL-13(100μg/L)上调了HEL细胞GPⅡ b和vWF mRNA和蛋白的表达,A77-1726(50μmol/L)抑制了STAT6介导的IL-13诱导HEL细胞GPⅡ b和vWF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论:IL-13上调了HEL细胞GPⅡ b和vWF的表达,STAT6介导了IL-13上调HEL细胞GPⅡ b和vWF的表达.

  • 肋间神经走行与胸膜腔穿刺点位置选择

    作者:朱少金;熊克仁

    目的:为确定胸膜腔穿刺点位置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10具成人尸体共52个肋间隙进行了解剖,观察和测量肋间神经.结果:肋间神经在肋间隙的走行多有变异,有单支分叉型、双支汇合型、单支分叉汇合型、单支型及其他类型;部分肋间神经之间存在交通支.结论:胸膜腔穿刺点应避开下一肋骨上缘而应位于肋角外侧的肋间隙中间.

  • 间充质干细胞源神经细胞的表型特征及胞质钙离子浓度的变化

    作者:付文玉;王晓萃;吕娥;邢海霞;吕翠;王玉良

    目的:研究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源神经细胞的特征及其胞质钙离子的变化.方法:利用贴壁法培养大鼠骨髓MSCs, DMSO+BME联合应用将MSCs向神经细胞诱导,检测诱导组细胞巢蛋白、微管相关蛋白-2(MAP2)、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神经丝蛋白(NF)的表达和胞质Ca2+的变化.结果:DMSO+BME联合诱导MSCs 48h后80%以上的细胞变为神经元样形态,胞体发出数个突起,有的似轴突,突起交织成网.诱导后细胞表达神经干细胞的特征性生物学标记Nestin,其表达率在诱导后2h和10h较高,分别为48%和71.4%,而在诱导后48h仅为0.06%;表达神经元特异性标志物MAP2、 NSE和NF,其表达率分别为88.6%、 87.1%和85.8%.诱导后细胞内Ca2+浓度明显增高.结论:MSCs源神经细胞具有神经元的特征,且细胞内钙离子浓度显著升高,提示钙离子介导的信号通路可能参与细胞分化.

  • 去卵巢大鼠第四脑室外侧隐窝室管膜细胞的形态学变化

    作者:曹翠丽;池欣蕾;刁劲夫;石扬;马常升

    目的:观察卵巢切除后雌性大鼠第四脑室外侧隐窝室管膜的形态学变化.方法:雌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和卵巢切除后15d组,用H-E染色和扫描电镜观察第四脑室外侧隐窝室管膜细胞的形态学变化.结果:H-E染色显示雌性大鼠第四脑室外侧隐窝腹侧部室管膜细胞数目在卵巢切除后15d组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卵巢切除后15d组的室管膜细胞表面可见一层淡染的絮状结构,其他两组不明显.扫描电镜观察显示,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第四脑室外侧隐窝部位可见散在的分泌颗粒,卵巢切除后15d组在该处观察到大量分泌颗粒和淤泥样分泌物.结论:卵巢切除后大鼠第四脑室外侧隐窝室管细胞数目增多,分泌功能增强,这些改变可能与雌激素水平降低有关.

  • 拉伸应力对疏松结缔组织结构与细胞活性的影响

    作者:张学全;杨林林;戴景兴;姜雪梅;周志涛;曲戎梅;姚大卫;原林

    目的:研究拉伸应力下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内纤维和细胞形变及其对细胞活性的影响,探索中医替代疗法治疗机制.方法:实验组于SD大鼠腹股沟中点施加捻转拉伸,设置对照组.14d后制作皮下组织铺片、鬼笔环肽及碘化丙啶双染后相差显微镜下获取纤维形变图像、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连续获取"细胞CT"图像、利用Mimics 10.01进行细胞三维重建并通过BrdU掺入法评估细胞增殖活性.结果:在拉伸应力下,实验组纤维密度增高、排列呈与受力方向平行改变;细胞形态变为"扁梭形"、排列与纤维受力方向一致,对照组纤维和细胞分布无序;拉伸刺激能显著提高细胞的增殖活性.结论:拉伸应力下疏松结缔组织重构及对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可能是中医替代疗法的一种作用机制.

  • β—七叶皂甙钠对严重烫伤早期大鼠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及突触变化的影响

    作者:王航辉;李小记;刘伯锋;王璐;赵琳;张欠欠

    目的:探讨β-七叶皂甙钠对严重烫伤早期大鼠突触可塑性的影响.方法: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烫伤组、烫伤组,烫伤后又设3、 6、 12、 24、 48h 5个时相点,用透射电镜观察突触超微结构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显色观察脑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结果:烫伤后神经元突触数量减少、星形胶质细胞线粒体肿胀、空泡化,GFAP表达增加.经β-七叶皂甙钠治疗后突触结构恢复,GFAP表达减少.结论:烫伤后大鼠皮质神经元突触结构遭破坏,β-七叶皂甙钠可能是通过保护神经元突触结构的基本完整,抑制GFAP表达,从而起到脑保护作用.

  • 猫脊髓SP可塑性终末在腰骶背根全切后板层Ⅱ的变化

    作者:杨琴;陈建军

    目的:探讨猫单侧腰骶背根全切后SP可塑性终末的改变.方法:成年雄性猫,分为急性组和慢性组,动物深麻,经灌注固定后取脊髓腰6节段做SP光镜和电镜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SP在对照侧主要分布于背角Ⅱ板层,急性组与慢性组手术侧背角SP免疫反应均明显弱于对照侧,其中以Ⅱ板层为突出;慢性组手术侧SP免疫反应强度下降的幅度小于急性组.结论:电镜下观察到的SP终末就是光镜下SP在慢性组回升的结构基础.

  • pcDNA3.1(+)—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在大鼠鞘内注射的表达

    作者:徐玉英;曹靖;任秀花;赵青赞;臧卫东

    目的:构建重组质粒pcDNA3.1(+)-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并观察其在大鼠体内的转染部位及表达时间.方法:构建重组质粒pcDNA3.1(+)-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后直接注射到正常大鼠的蛛网膜下腔,观察其在大鼠体内转染后的时空效应.结果:双酶切结果符合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约5.4kb, EGFP约750bp,另外测序分析与文献报道结果完全一致;动物实验结果表明,鞘内注射24h后在大鼠的脑脊膜和脊神经的外膜上有EGFP表达,在14d达到高峰,4周后明显下降,第7周消失;在实验组大鼠的心、肝、脾、肺、肾及股四头肌均没有绿色荧光.对照组所有取材部位均没有绿色荧光.结论: 重组质粒pcDNA3.1(+)-EGFP通过直接注射法被成功转染至大鼠的蛛网膜下腔,且外源基因得到了表达.

  • 空回肠器官内各层微血管构筑特点及相互关系

    作者:王守安;钟震亚;赵振富;田国忠

    目的:为空回肠疾病的机制、手术治疗以及肠移植等提供微血管构筑的解剖学基础.方法:通过墨汁灌注、组织切片、揭层透明、微血管铸型扫描电镜等方法,观察空、回肠肠壁各层微血管构筑特点并探讨其相互关系.结果:空、回肠直动脉进入肠壁后分别向浆膜和肌层发出分支,其中浆膜层微血管较稀疏;肌层微动脉走行与肌纤维方向一致,相互间吻合成网;黏膜下动脉分别向肌层和黏膜层发出返支和分支,构成黏膜层和肌层动脉网;黏膜层微血管形态大体与肠绒毛的轮廓和肠腺窝结构相似;空肠在环肌层、黏膜下层和黏膜层毛细血管密度均大于回肠.结论:黏膜下动脉是肠壁的血供枢纽;空肠壁内各层血供均优于回肠.

  • 低氧对大鼠骨髓基质细胞分泌神经生长因子的影响

    作者:于红;席焕久;邓成国;杨虹

    目的:研究大鼠骨髓基质细胞(BMSCs)在低氧培养条件下神经生长因子(NGF)的表达.方法:采用全骨髓贴壁培养法体外分离、纯化大鼠的BMSCs.置于常氧和低氧(3%)条件下培养,用cell counting kit (CCK-8)测定细胞增殖情况;台盼蓝染色检测细胞的活力;提取2种培养条件5个时间点的细胞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细胞蛋白中NGF的含量;收集2种培养条件下5个时间点的细胞上清液,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NGF的含量.结果:在3%低氧条件下培养BMSCs,其细胞活力较好,细胞增殖加快;免疫印迹法检测结果表明,与常氧条件相比,随培养时间的延长,低氧条件下NGF的表达明显增加,其24h分泌达高峰;ELISA检测结果表明,随培养时间的延长,常氧下细胞上清液中NGF的浓度逐渐增加,低氧12h时NGF的浓度显著增高,明显高于常氧培养组.结论:BMSCs在3%低氧条件下培养细胞生长迅速,细胞活力较好;3%的低氧条件可增强BMSCs分泌NGF的能力.

  • Peroxiredoxin Ⅲ在大鼠超负荷心肌肥厚过程中的表达变化

    作者:王切;米立国;王素玲;孟宪敏;王来元;张琳

    目的:探讨Peroxiredoxin Ⅲ(PrxⅢ)在大鼠超负荷心肌肥厚过程中的表达变化.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和模型组,模型组大鼠实施腹主动脉缩窄术,制备压力超负荷心肌肥厚模型.分别于术后24h, 2、 4、 6周,测定血液动力学变化;称量心体质量;光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左心室的组织变化; 提取左心室RNA, RT-PCR分析PrxⅢ的表达变化.结果:术后24h两组大鼠的血液动力学和心肌形态无明显变化.术后2、 4、 6周时,模型组大鼠的SBP、 DBP、 LVSP、 LVED及左心室体质量指数逐渐增加,心肌纤维逐渐增粗,线粒体逐渐增多, 肌节增长.术后24h PrxⅢ的表达稍有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2周时则明显降低,4周有所上升但仍低于对照,6周时明显上升且高于对照组.结论:PrxⅢ mRNA表达呈现先降低后增高的趋势,即在心肌肥厚中早期表达降低,而在心肌肥厚形成后表达明显升高,表明PrxⅢ参与了超负荷心肌肥厚的发生.

  • 中医长学制《组织学实验技术》课程教学的实践与体会

    作者:徐维蓉;王奕;张泽安

    组织学实验技术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实验学科,是我校中医基础专业七年制学生的基础课程,使学生掌握该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并能应用组织学、组织化学方法为课题的研究服务,以适应中医药发展对中医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要,是开设本课程的宗旨.为实现这一目标,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在课程内容设置、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不断的改革和探索,并取得较为明显的成效.

  • 案例式教学在组织学教学中的实践

    作者:李雅娜;殷晓春;刘桂香;张洪芹;张连双;王东;时彦;赵伟;李笑岩

    <组织学和胚胎学>是基础医学中的一门重要课程,重在研究机体正常微细结构及功能,与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及临床学科关系密切.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克服组织学内容抽象、枯燥乏味及理解困难等弊端,我们尝试采用案例式教学,引入临床知识,加强学科间渗透,巧妙融合组织学与相关学科知识,密切联系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 师生角色互换在局部解剖学实验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王金德;范艳;邹智荣;刘承杏;李明;黄素群

    传统教育是教师讲,学生听.从预定的目标出发,经过预定的过程,得出预定的结论,确定的轨道造成了学生思维的直线性.学生在这种教学环境中是消极的、被动的,学生的主体作用难以真正得到体现.学生受讲课教师能力和水平的限制,而缺乏生机和发展[1].教研室以改变教学方法为切入点,帮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开拓创新精神,使学生的学习由感知与记忆的低水平提高到想象、思维的高度做了一些探索.

  • PBL教学模式在我院不同层次学生中的实践

    作者:张建平;廖义林;胡煜辉;廖家万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是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McMaster大学医学院首先试行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1].

  • 目标教学在解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曹仕煜

    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主要分为3个环节.首先由教师示教,占时多,约需50~60min,由学生自己观察标本的时间不多,后还要挤出20~30min由教师总结,学生观察的时间就更少了.实验课120min里面,大部分时间都是听教师重复理论内容,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状态,不利于调动其积极性,同时也容易造成课堂气氛沉闷,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有鉴于此,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我们近年来实施了目标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以动脉实验为例,将我们的教学环节介绍如下.

  • 互联网资源在组织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

    作者:李冬梅;姚根有;周晓峰;李继承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内容和形式上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网络赋予医学教育更多、更广阔的施展空间,同时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也让人应接不暇.

  • 不完全自然腐蚀法制作骨关节全身整体血管铸型的设计与制作

    作者:石小田;张显芳;黄奕弟;陆志根;易西南

    全身整体血管铸型,近年来采用多点插管、均衡灌注量与压力、铸型填充剂合理选择搭配等方法已有成功先例[1-2],但在保留骨和关节的腐蚀方法上仍然是个难点,特别是胸廓(肋软骨)完整保留.具体的制作方法也有报道[3-4],但从报道的标本图片上看,质量并不高,且不能保留关节与胸廓的完整,需进行各骨复位、串联、固定等措施;腐蚀周期长,常需1年多.我们通过改进腐蚀操作,采取有目的控制蛆虫繁殖生长,及在各关节囊腔内、椎管注射30%福尔马林防腐液等综合措施,自然腐蚀辅以化学腐蚀的方法[5-6],成功制作出保存完好胸廓、骨关节的全身整体血管铸型标本.

  • 光学式测角仪的研制与使用

    作者:李光宗;董西安;吕磊;李永珍;鞠学红;李传喜;李翠玲

    角度测量常用于人类学、活体测量、考古及人体解剖形态学、整形、美容等专业.常规测量中,多用塑料量角器(半圆仪)或人类学骨骼测量仪等测角工具.有些器官或标本上所成的夹角不在一个平面内(深窝或腔隙内),测量工具无法达到测量部位,也无法用人类学骨骼测量仪的测角工具测量,给测量带来困难.笔者曾发表过用双线法测量股骨颈扭转角[1].近来,笔者又研究制作了一个光学式(非接触式)测角仪,经使用,效果较好,现将其研制及使用介绍如下.

  • 抗原修复对肿瘤耐药基因表达的影响

    作者:马健波;杨微荣;贾国凤;朱正鹏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随着30多年的应用与发展,已成为科研和临床实际应用中不可缺少的检测手段,特别是在判断肿瘤组织的起源、分类以及肿瘤耐药性研究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免疫组织化学显色的各个环节都有可能影响抗原抗体复合物真实表达的因素,尤其是组织中抗原的修复.每个实验室都有各自特殊的实验环境,为探索适合自身条件的实验方法,现就肿瘤耐药基因在不同抗原修复条件下的表达进行检测、分析和探讨.

  • 一种经济实用的大鼠侧脑室置管方法

    作者:董富兴;徐铁军

    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动物实验中,理想的给药方法是先在动物的侧脑室埋植一套管,待动物从置管所引起的应激反应中恢复过来后,再从套管中给药,以避免应激反应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 肺段支气管铸型标本分色喷镀法

    作者:陈彦文;高秉琴

    肺段支气管是支气管肺段内较粗的支气管,是划分支气管肺段的主要结构基础.以往肺段支气管分色铸型标本制作方法是从肺门处切断左右主支气管,在每个肺段支气管内分别插管后,在相邻的肺段支气管内用色差较大的填充剂注射,待填充剂凝固后,将切下的左右主支气管与原切断部位缝合后,再灌注左右主支气管及气管[1].

  • 水压式尸体灌注装置的研制与使用

    作者:吕磊;李光宗;秦骁强;张正厚;王金平;张志玉

    灌注尸体是人体解剖学工作者一项经常性的工作,传统的灌注方法,是采用高位瓶静滴法,将10%的甲醛灌注到尸体的动脉内.为了改善尸体灌注工作的劳动强度,改善尸体灌注工作的条件,笔者曾在1996年和2003年对尸体灌注装置作过一些改进[1-2],在此基础上又申报并完成了山东省高等学校实验技术研究项目"水压式尸体灌注装置的研究与制作".逐步完善了尸体灌注装置,经过几年的使用,本装置灌注尸体效果好,操作方便,进一步克服了高位瓶的缺点,明显地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尸体灌注工作条件.现将此灌注装置的制作及使用方法介绍如下.

  • 胆囊管变异一例

    作者:乔治良;杜贵成;陈椅

    笔者在解剖一青年男性尸体时,发现胆囊管汇入肝左管变异,为积累胆囊管变异资料现报道如下.

  • 左位下腔静脉合并多种变异一例

    作者:黄晓;黄韬;王慧

    解剖一中年男性尸体时发现其下腔静脉左位伴有一变异的交通支兼双侧髂内髂外静脉变异.

  • 腋动脉分支变异一例

    作者:夏春波;周思;陆明深;蒋常文;张幸

    腋动脉分支变异较多,笔者在解剖1例男性尸体时发现一种罕见变异,现报道如下.

  • 中枢神经系统microRNA的研究进展

    作者:汪咏莳;周国民

    神经系统通过精密的神经网络连接以及突触间准确的识别接收外界的传入信号并作出反应,完成记忆、学习等过程[1].神经系统各阶段发育的异常都有可能引起一系列不明原因的神经精神疾病,对此知之甚少.MicroRNA是一种大小21~23nt的单链小分子RNA,在神经系统中存在一组特有的microRNA参与中枢发育、神经元分化和突触塑形的过程,与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有关[2],这使microRNA成为研究神经系统的又一新焦点,现就microRNA在中枢神经系统研究中的进展及前景进行综述.

  • 经枕大池移植神经干细胞在损伤脑组织中的存活及分化

    作者:黎国雄;赵洪洋;吴江;甄云;周育瑾

    神经干细胞从蛛网膜下腔移植疗法近年来已成为治疗多种疾病的新策略[1-3],本研究采用Feeney自由落体脑创伤模型制成大鼠脑损伤模型,将分离、培养、提纯的神经干细胞经枕大池移植到蛛网膜下腔部位,观察移植后神经干细胞的体内存活、迁移和分化情况.

  • 沙苑子黄酮及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对小鼠慢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孙利兵;王尉平;顾振纶;周文轩;郭次仪

    沙苑子为补益肝肾的传统中药,主要含有黄酮类、三萜苷类、有机酸、氨基酸、多肽、蛋白质、鞣质、甾醇、微量元素等成分.

  • 第二届全国解剖学技术学术会议报到(后一轮)通知

    作者:

  • 《解剖学杂志》投稿须知

    作者:

    关键词: 解剖学 杂志
  • Hypoxia and the developing brain:factors underlying cell damage

    作者: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integrity of brain function depends on a regular oxygen supply.

    关键词: cell brain function
  • 三七总皂苷对体外培养的海马神经干细胞缺氧缺糖—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罗辉;张建平

    目的:探讨三七总皂苷对缺氧缺糖-再灌注损伤新生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新生24h 内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培养采用无血清培养法,选用缺氧-复氧结合缺糖-复糖的方法,对其进行造模,实验分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与三七总皂苷大、中、小剂量组,行MTT法检测和免疫荧光双标显色.结果:MTT法显示,缺氧缺糖-再灌注组细胞活性和存活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三七总皂苷大剂量组细胞活性和存活率较缺血再灌注组无显著差异;三七总皂苷中、小剂量组细胞活性和存活率与模型组比较显著升高,其中尤以小剂量组为明显.缺血再灌注组阳性细胞数较对照组显著减少.三七总皂苷小剂量组阳性细胞数较缺血再灌注组显著增多.结论:三七总皂苷对缺氧缺糖-再灌注损伤的新生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有保护作用.

  • 移植GDNF基因修饰的神经干细胞对大鼠脑卒中的神经保护作用

    作者:陈波;高小青;杨朝鲜;孙珠蕾;闫乃红;庞源广;袁淼;陈贵军;谭树凯;袁琼兰

    目的:探讨移植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基因修饰的神经干细胞(NSCs)是否比单纯NSCs移植对脑卒中有更好的神经保护.方法:用GDNF重组质粒转染NSCs,构建过表达GDNF的NSCs(GDNF/NSCs).插线法制备大鼠脑缺血卒中模型,再灌注3d,脑立体定位分别移植NSCs、 GDNF/NSCs以及生理盐水到同侧侧脑室,实验分为GDNF/NSCs组、NSCs组和对照组.再灌注第1、 2、 3、 5和7周处死大鼠,用改良的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和H-E染色分别评估大鼠神经功能和脑梗死体积;免疫组织化学显色观察移植的NSCs数量与分布和突触蛋白Syn、 PSD-95在脑组织的表达.结果:再灌注2、 3周,GDNF/NSCs组较NSCs组神经功能恢复更好.在各时间点GDNF/NSCs和NSCs组大鼠脑缺血体积较对照组显著减小;GDNF/NSCs组的NSCs细胞数量较NSCs组显著增多.再灌注2和3周,GDNF/NSCs组Syn免疫阳性产物比NSCs组显著增加;各时间点GDNF/NSCs组的PSD-95免疫阳性产物比NSCs组显著增加.结论:GDNF基因修饰的NSCs比NSCs对大鼠脑卒中有更好的神经保护作用.

  • 黄芪注射液对大鼠脑出血灶周围神经元超微结构的影响

    作者:张海宇;马全瑞;张莲香;张焱;柯进芳;李玲;文玉军;秦毅

    目的:研究黄芪对大鼠脑出血灶周围凋亡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将雄性SD大鼠分为黄芪治疗组,出血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其中黄芪治疗组又分成出血后0、 6、 24h治疗组.各组均于出血后72h处死.电镜观察不同时间点大鼠脑出血灶周围凋亡神经元的超微结构.结果:出血对照组可见大部分神经元胞体缩小,核膜凹陷,核固缩,染色质边集,核仁少见;部分线粒体大小不均,呈致密型改变,多数线粒体肿胀、体积增大、嵴断裂、空泡样变性;粗面内质网扩张.黄芪治疗组神经元线粒体,核仁,核膜,粗面内质网等结构损伤程度明显好于出血组.其中出血后0、 6h治疗组的神经元超微结构好于出血后24h治疗组.结果:黄芪注射液能保护脑出血灶周围的神经元,减缓大鼠脑出血后神经元的凋亡,并且早期用药效果明显.

  • 缺氧低糖培养对少突胶质前体细胞的影响

    作者:周琳瑛;王玮;林曦;林凌

    目的:探讨缺氧低糖环境对体外培养少突胶质前体细胞(O2A细胞)的影响.方法:应用台盼蓝染色计数细胞存活率,Hochest33258荧光染色及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凋亡情况,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结果:缺氧培养3h细胞变化不明显,但缺氧培养6h,细胞存活率明显下降,凋亡细胞明显增多,并且随着缺氧时间延长存活细胞更少、凋亡细胞更多,至缺氧培养12h,大多数细胞破碎.结论:低糖联合缺氧培养模式可以建立可行的O2A细胞外缺氧模型.

  • 川芎嗪对缺氧缺血脑损伤大鼠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

    作者:张丽霞;刘文波;柴勇;石增立;刘凤;杨成

    目的:观察川芎嗪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大鼠海马区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取新生7日龄Wistar大鼠,RICE法制备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模型,用川芎嗪治疗,以正常组和损伤组作对照.电镜观察神经细胞超微结构,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数.结果:电镜下观察,HIBD组处于凋亡状态的细胞较多,细胞体积变小,胞质浓缩,细胞核不规则,染色质高度凝聚,边缘化;川芎嗪治疗组细胞损伤轻,处于凋亡状态的细胞少.TUNEL法显示,川芎嗪治疗后凋亡数比缺氧缺血组明显减少,各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川芎嗪可减轻HIBD后神经细胞的凋亡程度,从而起到保护神经细胞的作用.

解剖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7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