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Journal of Clinical Neurology 림상신경병학잡지
- 主管单位: 南京医科大学
- 主办单位: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
- 影响因子: 1.7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4-1648
- 国内刊号: 32-1337/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艾斯能对慢性低灌注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艾斯能对慢性低灌注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112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低灌注组、盐水组、艾斯能组.除正常组外,其他3组大鼠予双侧颈总动脉结扎制模.4周后艾斯能组应用艾斯能治疗,盐水组予等量生理盐水,低灌注组及正常组常规喂养.6周后进行水迷宫试验、事件相关电位(ERP)测定、胆碱酯酶(AchE) 浓度及胆碱(Ach)纤维密度测定,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与正常组相比,低灌注组和盐水组水迷宫完成时间显著延长,错误次数显著增多,ERP潜伏期(PL)显著延长,AchE浓度及Ach纤维密度也显著下降(均P﹤0.05);艾斯能组AchE浓度及Ach纤维密度较低灌注组和盐水组进一步下降,但水迷宫试验结果较低灌注组和盐水组显著好转,ERP各波的PL均显著低于低灌组和盐水组(均P﹤0.05);低灌组和盐水组水迷宫试验结果、ERP结果、AchE浓度及Ach纤维密度无差异.结论艾斯能对慢性低灌注造成的大鼠认知功能损害有改善作用,可能与其抑制AchE、提高脑组织中Ach浓度有关.
-
脑膜瘤细胞性激素受体表达与其中心供血动脉起源的关系
目的探讨脑膜瘤细胞性激素受体的表达及其与肿瘤中心供血动脉起源的关系.方法对43份脑膜瘤标本行免疫组化检测,观察性激素受体表达情况,分析其与中心供血动脉起源的关系.结果脑膜瘤细胞雌激素受体(ER)表达与肿瘤中心供血动脉起源无明显相关性;肿瘤中心供血动脉源于颈外动脉组时其孕激素受体(PR)和雄激素受体(AR)阳性率(26.9%,23.1%)明显低于颈内动脉组(88.9%,77.8%)及颈内外动脉联合组(87.5%,87.5%)(均P<0.05),而颈内动脉组与颈内外动脉联合组间PR和AR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脑膜瘤细胞PR、AR阳性表达率高可能与肿瘤中心供血动脉的起源有关.
-
中枢神经系统神经节细胞胶质瘤/神经节细胞瘤的病理特点
目的探讨神经节细胞胶质瘤/神经节细胞瘤的病理特点.方法 对19份神经节细胞胶质瘤/神经节细胞瘤标本进行光镜、免疫组化标记及电镜观察.结果 (1)肿瘤细胞呈弥漫分布,排列紊乱、疏密不匀,部分区域成团分布;(2)肿瘤细胞与神经节细胞形态相似,呈多形性,核大、不规则,可见双核,核仁清楚,胞浆丰富,突起不明显;(3)胶质瘤成分为世界卫生组织分级标准Ⅱ~Ⅲ级;(4)瘤细胞免疫组化表型:胶质纤维酸性蛋白(-)、S-100蛋白(+)、突触素(+);(5)电镜观察瘤细胞胞浆中可见溶酶体、核糖体及粗面内质网,线粒体丰富,并有神经内分泌颗粒.结论 神经节胶质细胞瘤/神经节细胞瘤是罕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诊断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免疫组化标记及电镜观察;瘤的性质取决于胶质瘤成分.
-
局部亚低温治疗对急性脑出血患者应激激素的影响
目的观察局部亚低温治疗对急性脑出血患者应激激素的影响.方法将78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组(38例)和常规治疗组(40例),两组在常规药物综合治疗基础上,亚低温组加用局部亚低温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治疗后第3 d、第7 d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促肾上腺皮质释放激素(CRH)、皮质醇(CS)和醛固酮(ALD)的变化,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比较各组治疗前、治疗第21 d两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ACTH、CRH、CS和ALD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明显增高(均P<0.01);治疗第3 d、第7 d逐步下降,与常规治疗组相比亚低温组各项指标下降更明显(均P<0.01).治疗第21 d亚低温组NDS评分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显效率、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均P<0.01).结论局部亚低温治疗可降低脑出血患者应激激素分泌,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明显改善预后.
-
帕金森病患者纹状体多巴胺转运体显像与帕金森病临床量表评分的相关性
目的研究帕金森病(PD)患者纹状体多巴胺转运体(DAT)显像与PD临床量表评分的相关性.方法以99mTc-TRODAT-1为显像剂,用单光子发射断层扫描(SPECT)对29例PD患者进行纹状体DAT显像;应用统一PD评定量表(UPDRS)对患者的运动功能进行评分.将UPDRS Ⅱ(日常生活活动)、Ⅲ(运动评分)和Ⅴ(病情分期)的评分、患者年龄及病程分别与起病肢体同侧、对侧及两侧纹状体的DAT摄取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纹状体DAT摄取值与UPDRSⅡ、Ⅲ和Ⅴ评分、病程呈负相关(r分别为-0.70、-0.80、-0.49及-0.54,均P<0.01),与年龄无相关性(r=-0.018,P>0.05);纹状体DAT摄取值与UPDRS Ⅲ的肌僵直和运动迟缓评分呈负相关(r=-0.782、-0.83, 均P<0.01),与震颤评分不相关.结论纹状体DAT显像是反映PD严重程度的客观指标,其与PD临床量表部分项目评分有相关性.
-
原发性幕上脑出血患者的CT特征与预后的关系
目的研究首次原发性幕上脑出血CT特征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前瞻性登记首次原发性幕上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特征,并随访6个月.对CT特征等预后因素与预后依次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血肿体积是脑出血患者1个月、3个月、6个月末死亡的CT预测因素;(2)血肿体积和继发性脑室出血是脑出血患者6个月末死亡/残疾的CT预测因素.结论 (1)血肿体积可用于预测脑出血的死亡风险;(2)血肿体积和继发性脑室出血可用于预测脑出血死亡/残疾的风险.
-
双侧杏仁核同时点燃建立复杂部分性癫(疒间)模型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双侧杏仁核同时点燃时(疒间)性发作的特点及出现时间,并探讨其机制. 方法将40只成年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双侧杏仁核同时点燃组(BK组)和单侧杏仁核点燃组(UK组).在28 d时间内,按照Goddard方法将大鼠点燃,并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BK组所有大鼠在平均20.9次刺激后均出现Ⅴ级惊厥发作,点燃成功率100%,其中12只大鼠显示有自发性(疒间)性放电;UK组大鼠12只完全点燃,点燃成功率为60%,平均刺激次数为8.9次.两组相比双侧杏仁核点燃法可显著提高大鼠点燃成功率(P<0.01),但点燃时间明显延迟(P<0.01).结论双侧杏仁核同时点燃可显著提高点燃成功率,并明显延缓点燃成功时间,可能与双侧点燃时神经元兴奋和抑制机制都显著增强有关.BK对点燃的致(疒间)机制和抗(疒间)药物的筛选研究提供了一种更为先进的动物模型.
-
喜得镇对脑缺血再灌注小鼠的行为及海马兴奋性氨基酸受体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喜得镇对脑缺血再灌注小鼠的行为及海马神经元兴奋性氨基酸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受体表达的影响.方法 36只小鼠被随机分为模型组、喜得镇组(用喜得镇溶液灌胃)及假手术组,采用双侧颈总动脉线结、反复缺血再灌注法制作小鼠模型,用跳台试验和水迷宫试验观测其行为学改变;采用免疫组化技术观测各组小鼠海马神经元NMDA受体表达变化,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喜得镇组小鼠学习、记忆成绩优于模型组(均P<0.01),其海马NMDA受体表达明显增高(P<0.01);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喜得镇可改善脑缺血再灌注小鼠学习、记忆成绩,与其提高海马NMDA受体水平有关.
-
颅高压状态下颅压波动低频成分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颅高压状态下颅压波动中低频成分的变化.方法将15条狗安置硬膜外球囊并注入液体制成颅高压模型.通过球囊内液体量的变化导致不同程度的颅内压力及颅内容积的改变,压力传感器持续记录脑室内压力和腰椎管内压力,频谱分析方法分析所有颅压波动段中低频成分的变化.结果颅内容积增加及颅压升高后,颅压波动段中可出现频率 0.1~0.2 Hz的M波.结论 M波的出现提示颅内顺应性下降,颅内容积代偿能力开始衰竭.
-
重复经颅磁刺激对大鼠海马、齿状回胶质纤维酸性蛋白、Ⅲ型补体受体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大鼠海马、齿状回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标记物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Ⅲ型补体受体(OX-42)表达的影响.方法每日1次给予大鼠1 Hz、100 mT 的TMS 10 min,共14 d,观察大鼠行为的变化;14 d后采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其海马、齿状回GFAP、OX-42的表达,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rTMS组、对照组大鼠海马、齿状回GFAP、OX-42阳性表达物在形态、数量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本实验条件下的rTMS不会造成大鼠中枢神经系统明显损伤.
-
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肝细胞中P型ATP7B酶水平及功能的研究
目的探讨肝豆状核变性(HLD)患者肝细胞中P型ATP7B酶水平及功能.方法采用细胞培养技术,将9例HLD患者和5例非HLD脾破裂或胆囊疾病患者(对照组)的肝细胞行体外培养.采用SDS-PAGE电泳及Western-blot蛋白印迹技术,测定两组肝细胞中P型ATP7B酶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9例HLD患者均出现电泳条带的改变,其中3例于155×103处的条带接近正常,1例未见明显条带, 5例该条带有不同程度稀薄、色淡;6例出现异常的特异性反应条带.结论 HLD患者肝细胞内存在ATP7B基因各种形式的变异,程度不等的P型ATP7B酶量和/或质的异常是导致铜代谢障碍的原因.
-
甘露醇与尼莫通联合应用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机制的研究
目的探讨甘露醇与尼莫通联合应用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 SD大鼠72只随机等分成假手术组(A组)、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组(B组)、小剂量甘露醇组(C组)、大剂量甘露醇组(D组)、尼莫通组(E组)及甘露醇与尼莫通合用组(F组)6组.采用硝酸还原酶法及末端标记(TUNEL)法分别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一氧化氮(NO)含量及神经细胞凋亡数目.结果大鼠脑组织NO含量及神经细胞凋亡数:(1)B组明显高于A、C、D、E及F组(P<0.05~0.01);(2)C组与D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3)F组明显低于C、D、E组(均P<0.05).结论不同剂量的甘露醇、尼莫通及两药合用均可通过下调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NO含量和减少神经细胞凋亡而发挥脑保护作用,其中两药合用效果佳.
-
遗传性脊髓小脑型共济失调7型遗传学诊断及临床特征
目的研究中国人遗传性脊髓小脑型共济失调(SCA) 7型 (SCA7)的基因突变和临床特征.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PAGE)等技术对临床表现为SCA的92个家系112例患者和16例散发SCA患者的SCA7基因内CAG三核苷酸重复序列进行检测,对异常等位基因片段进行DNA 测序,分析基因型和表型之间的关系,并与表型正常的家系成员和健康人对照.结果在1个SCA7家系的6位成员中检测出2例患者的SCA7等位基因内CAG重复数目为71;临床表现主要为共济失调、视力下降、黄蓝色盲及视网膜色素变性.该家系内表型正常的4位成员SCA7等位基因CAG重复数目为7~9,另126例临床表现为SCA的患者、71名表型正常的家系成员及60名健康对照者SCA7等位基因内CAG三核苷酸重复数为 6~21.结论 CAG过度扩增为SCA7的致病原因,分子遗传学分析有助于SCA7的诊断;视网膜色素变性为SCA7的重要特征.
-
细胞凋亡及其相关因子在HAM/TSP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研究人嗜T淋巴细胞病毒Ⅰ型相关性脊髓病/热带痉挛性瘫痪(HAM/TSP)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情况及凋亡相关因子Fas、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Bcl-2蛋白在HAM/TSP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单细胞电泳(彗星电泳)检测8例HAM/TSP患者(HAM/TSP组)、8例其他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OIND)患者(OIND组)和8名健康献血者(健康对照组)的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凋亡情况,并应用流式细胞术对淋巴细胞上Fas、TNF-α和Bcl-2蛋白进行定量检测.结果 HAM/TSP组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率明显增高,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淋巴细胞上Fas、TNF-α表达水平与OIND组及健康对照组相比显著增高(均P<0.01),Bcl-2表达较OIND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淋巴细胞凋亡及凋亡相关因子Fas、TNF-α和Bcl-2蛋白可能在HAM/TSP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
多次化学性缺氧对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及Bcl-2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不同间隔时间多次化学性缺氧对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及Bcl-2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原位末端标记技术及免疫组化技术,观察分析对照组(A组)、3-硝基丙酸(3-NPA)连续给药组(B组)、3-NPA间隔给药组(C组)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及Bcl-2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1)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B组较A、C组有显著增加(均P<0.05),而A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2)Bcl-2蛋白免疫反应强度C组较A、B组增强非常显著(均P<0.001),而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连续多次应用小剂量3-NPA可使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明显增加,间隔多次应用小剂量3-NPA对神经元有保护作用.
-
单纯脑白质疏松症与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者记忆障碍的对比研究
目的比较单纯脑白质疏松症(LA)与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AE)患者记忆障碍的特征.方法采用临床记忆量表对单纯LA、SAE患者各30例进行记忆功能检测及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检测,并与30名健康老年人比较.结果单纯LA组患者各项记忆量表成绩及记忆商(MQ)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均P<0.01),其中图像自由回忆(12±5)、人像特点联系回忆(16±5)下降明显;单纯LA组各项记忆量表成绩及MQ均高于SAE组(P<0.05~0.01),其中SAE组患者指向记忆(10±7)、联想学习(14±5)明显下降;单纯LA组无痴呆发生,SAE组22例MMSE≤19分,痴呆发生率73.33%;MQ>70的患者痴呆发生率明显低于MQ≤69的患者(P<0.01).结论 (1)单纯LA组患者有明显记忆障碍,但程度明显轻于SAE患者;(2)单纯LA组患者无痴呆发生,SAE组痴呆发生率高,且与记忆损害程度成正比.
-
丘脑底核深部电刺激对帕金森病患者抑郁及焦虑的影响
目的探讨丘脑底核(STN)深部电刺激(DBS)手术对帕金森病(PD)患者抑郁及焦虑的影响.方法 41例接受STN-DBS治疗的PD患者进行神经心理评估,分别于术前1周及术后12个月应用H-Y分期、统一PD评定量表运动检查部分(UPDRSⅢ)、医院焦虑和抑郁量表(HADS)及PD生活质量问卷(PDQ-39)评价其病情、运动状况、情绪及生活质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患者UPDRSⅢ、HADS及PDQ-39评分较术前极显著改善(均P<0.001),H-Y分期在"开"及"关"状态均明显改善(P<0.05,P<0.001);Spearman相关性检验提示HADS抑郁评分与PDQ-39中情绪状态、羞耻感及总评分变化正相关(r分别为0.35、0.37、0.34, 均P<0.05),与H-Y分期、UPDRSⅢ不相关.HADS焦虑评分与其均不相关.结论 STN-DBS能改善PD患者的情绪,特别是抑郁状态,进而改善其生活质量.
-
脑灰质异位MRI的特征
目的探讨脑灰质异位MRI的特征.方法 分析19例脑灰质异位的MRI影像学资料.结果根据脑灰质异位的形态和分布可将其分为:室管膜下型(7例),T1WI见双侧室管膜下多个光滑的结节状灰质信号的块影,部分结节突入脑室,使之受压变形;皮质下局灶型(8例),T1WI见异位的灰质呈结节状,或向侧脑室方向深入脑白质区的板状或脑回样;带状型(双皮质型)(1例),T1WI见异位灰质呈带状弥漫分布于脑白质内,形成"双皮质"状;混合型(3例),IR-TSE/T1WI 见室管膜下及皮质下结节状的异位灰质.结论 脑灰质异位的MRI表现具有特征性,在诊断及鉴别诊断中有重要的价值.
-
依达拉奉联合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联合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对3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给予依达拉奉联合降纤酶(联合组)治疗,并与单纯应用降纤酶(降纤酶组)和复方丹参注射液(丹参组)治疗的患者进行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血浆纤维蛋白原(Fg)含量变化的比较.结果治疗后联合组显效率(75.0%)明显优于丹参组(34.4%)和降纤酶组(31.3%)(均P<0.01);NDS减分幅度与降纤酶组相比(P<0.05)和丹参组相比(P<0.01)差异均有显著性.联合组与降纤酶组Fg水平亦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01).结论依达拉奉联合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能明显提高显效率,降低Fg水平,改善神经功能,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措施之一.
-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水平变化及阿司匹林对其影响
目的探讨疑似脑供血不足、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进展性脑梗死及脑梗死早期的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 LPA)水平的变化及阿司匹林对血浆LPA 的影响.方法采用有机溶剂抽提、分离溶血磷脂酸,以定磷方法测定疑似脑供血不足及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13例血浆LPA的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对疑似脑供血不足组和TIA组的36例患者,每日给阿司匹林80 mg顿服,1月后复查LPA并与服药前比较.结果疑似脑供血不足、TIA、进展性脑梗死及脑梗死早期患者的血浆LPA水平分别为(3.98±0.75)μmol/L、(5.26±0.97)μmol/L、(4.41±0.61)μmol/L、(2.78±1.01)μmol/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2.00±0.70)μmol/L(均P<0.05).经阿司匹林干预者1个月后复查血浆LPA为(1.93±0.58)μmol/L,与服药前(4.23±1.15)μmol/L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均P<0.01).结论血浆LPA水平的测定可能有助于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早期诊断;口服阿司匹林可有效降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LPA水平.
-
翼点入路内窥镜辅助下行前循环动脉瘤显微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翼点入路内窥镜辅助下行前循环动脉瘤显微手术技巧、术中动脉瘤破裂及脑血管痉挛的处理方法.方法总结40例动脉瘤患者在内窥镜辅助显微镜直视下翼点入路行动脉瘤夹闭或动脉瘤包裹加固的手术经验.结果夹闭动脉瘤40个,包裹加固2个;术中动脉瘤破裂6例,予以控制性低血压、压迫止血,显露术野后夹闭;脑血管痉挛16例,给予罂粟硷溶液充分冲洗脑池后,血管痉挛缓解.术后痊愈28例,轻残10例,重残2例.结论熟练的动脉瘤显露与夹闭技巧、显微镜与内窥镜的联合应用、术中动脉瘤破裂的正确处理、脑血管痉挛的防治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
苯巴比妥单药顿服治疗成人癫(疒间)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每晚顿服苯巴比妥全日量对癫(疒间)患者的疗效、不良反应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60例癫(疒间)患者随机分为顿服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顿服组苯巴比妥全日量每晚顿服;对照组苯巴比妥全日量分3次服用.1年后进行疗效、生活质量及不良反应评价.结果顿服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3.3%和80%,差异无显著性(P>0.05);顿服组患者困倦、抑郁、焦虑等不良反应及漏服药次数显著少于对照组,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P<0.05~0.01);两组均未见特殊毒性反应.结论苯巴比妥每晚顿服全日量治疗癫(疒间)与全日量分3次服用疗效基本一致,顿服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少于对照组,安全可行.
-
脑梗死患者脑动脉系统微栓子与相关因素的关系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脑动脉系统微栓子(MES)与脑血管病变、脑血流动力学改变、颈动脉病变以及血液流变学的关系.方法根据92例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经颅多普勒(TCD)、颈部动脉彩色超声多普勒、血液流变学及脑动脉系统MES监测结果,分析各种因素与MES的关系.结果本组MES检出率为35.87%;大面积脑梗死阳性率高(71.43%);脑梗死病程<72 h患者的阳性率(62.50%)明显高于病程>72 h的阳性率(21.67%)(P<0.05);MES主要见于颅内血管狭窄或闭塞;颈动脉异常与否MES出现率无明显差异;MES出现率与血液流变学改变无关.结论脑梗死患者脑动脉系统中监测到活动的MES,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颅内血管狭窄或闭塞;脑梗死面积大、病程短MES易检出.
-
奥扎格雷钠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奥扎格雷钠对2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7例2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4例)和对照组(63例).在积极控制血糖的基础上,治疗组用奥扎格雷钠注射液80 mg溶于生理盐水250 ml中静脉滴注,每日2次,连用14 d;对照组用维生素B1100 mg和维生素B12 250 μg肌注,每日1次,连用14 d.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神经传导速度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P<0.05~0.01),感觉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有显著提高(均P<0.05),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奥扎格雷钠注射液对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有效.
-
脑出血继发尿崩症2例报告
脑出血患者继发尿崩症少见,现报告2例如下.1 病例 1.1 例1 男,59岁.因情绪激动后头痛、呕吐伴左侧肢体活动不灵1 h于2003年11月28日入院.患者有高血压病史10年,未系统治疗.查体:BP 22/15 kPa,心、肺、腹(-).神志清楚,运动性失语,左侧中枢性面、舌瘫.左上、下肢肌力0级,肌张力低,左侧腱反射(-),左侧Babinski征(+),左侧偏身深、浅感觉消失.颅脑CT示右侧丘脑出血破入脑室,出血量约50 ml.入院后经脱水降颅压、降血压、预防并发症等综合治疗,病情逐渐好转.
-
发作性睡病合并马凡综合征1例报告
马凡综合征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国外已有报道,但发作性睡病合并马凡综合征国内外尚少见报道.现报告1例如下.1 病例女,15岁.发作性不可抑制性睡眠20 d于2003年4月8日入院.患者20 d前看电影时突起头晕、视物模糊、重影、感物体向两侧倾倒,恶心、流涎、口齿不清、吞咽困难、意识尚清.半小时后出现不可抗拒的睡眠, 2~3 h自行清醒如常.此后上述情况不分场合(课堂、途中、影院)反复出现,发作间期无异常.既往史:双眼视力近1年由1.5降至0.8.家族史无特殊.查体:神志清楚,语言流利.身高158 cm,双臂平伸指距167 cm,指趾细长,营养中等,心肺听诊(-).神经科检查:眼球活动良好,向右视有水平细颤,余脑神经(-).四肢肌力正常,肌张力低,腱反射未引出,病理征(-).
-
术前脑电图在颞叶内侧型癫(疒间)中错误定位2例报告
术前头皮电极合并蝶骨电极脑电图(EEG)对颞叶内侧型癫(疒间)(MTLE)的诊断非常有价值,但有时会出现错误定位.日本国家癫(疒间)中心近两年来行选择性海马、杏仁核切除手术(AHE)治疗MTLE 23例,其中2例患者术前头皮电极EEG出现了错误定位.现报告如下.
-
POEMS综合征被误诊为慢性Guillain-Barre综合征1例报告
POEMS综合征是进行性多神经病变、脏器肿大、内分泌病变、M蛋白血症、皮肤改变以及浆细胞恶性增生为特征的一种较少见的系统性疾病.现报告1例曾被误诊为慢性Guillain-Barre综合征(GBS)的患者如下.
-
继发于维生素B1缺乏的Leigh综合征1例报告
Leigh综合征是一组因不同的线粒体酶缺陷所引起的线粒体脑病.如果酶的缺乏为先天性,临床称之为亚急性坏死性脑脊髓病;若继发于维生素B1缺乏,临床称之为脑型脚气病或脑型维生素B1缺乏症;二者统称为Leigh综合征.现报告继发于维生素B1缺乏的Leigh综合征1例如下.
-
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进展
神经组织移植的研究近年来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在治疗帕金森病(PD)、癫(疒间)、亨廷顿病、Alzheimer病(AD)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随着神经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及移植免疫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脑移植已进入了细胞及分子水平,成为神经科学的前沿课题.近年的研究发现,中枢神经系统并非完全不能再生.特别是发现胎脑和成人脑内神经干细胞(NSC)移植后能在宿主的神经组织中存活、整合、分化,为人类攻克神经变性疾病开辟了新的途径.
-
凝血酶与脑微血管通透性的研究进展
凝血酶(Thrombin)是凝血级联反应中的关键成分之一,除参与凝血外,还参与脑损伤后的许多非凝血过程,如血管内血小板的聚集、激活,脑组织中炎性反应的产生、发展,以及脑组织的增生、修复[1~3].由于脑水肿是脑损伤后的重要病理生理过程,而脑微血管通透性增加又是脑水肿形成的重要原因,所以凝血酶对脑微血管通透性的影响一直是近年来神经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
帕金森病合并抑郁的临床研究进展
帕金森病(PD)是常见于中老年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病,除运动障碍外,约60%~80%的患者合并程度不同的精神障碍如抑郁、焦虑、睡眠障碍、痴呆及药物性精神障碍,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往往比运动障碍更严重[1,2].以下是对PD合并抑郁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诊治的综述.
-
脑桥腔隙性梗死37例临床分析
为总结脑桥腔隙性梗死诊治经验,现将我院近2年收治的37例脑桥腔隙性梗死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系本院2002年4月~2004年3月收治的脑桥腔隙性梗死患者,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MRI证实.其中男26例,女11例;年龄 42~84岁,平均(68.08±9.49)岁;病程4~120 h,平均(48.13±5.45)h.
-
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偏头痛发作期41例的疗效观察
灯盏细辛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已多有报道[1],而治疗偏头痛尚未见报道.本研究应用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偏头痛发作期41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999年12月~2003年12月就诊于本院门、急诊的偏头痛发作期患者76例,均符合国际头痛协会制定的诊断标准.随机分为(1)灯盏细辛组:41例,男19例,女22例;年龄 22~65岁,平均43.4岁;(2)对照组:35例,男18例,女17例;年龄 25~66岁,平均44.5岁.
-
微创治疗外伤性颅内血肿75例的疗效观察
我院于1999年6月~2004年6月,采用颅内血肿微创穿刺粉碎清除术治疗外伤性颅内血肿75例,取得显著效果.现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本组男63例,女12例;年龄47 d~83岁,5岁以下8例,70岁以上20例.根据CT检查发现:(1)硬膜外血肿34例,病程6 h~21 d,平均64.5 h;有肢体偏瘫4例;格拉斯昏迷量表评分(GCS):13~15分27例,9~12分5例,3~8分2例;血肿量 18~95 ml,平均46 ml.(2)硬膜下血肿37例(含双侧硬膜下血肿4例),病程3 h~180 d,平均31.7 d;偏瘫8例;GCS:13~15分27例,9~12分7例,3~8分3例;出血量 30~140 ml,平均113 ml.(3)外伤性脑内血肿4例,病程9.5 h~72 h,平均26.9 h;偏瘫2例;GCS:13~15分2例,9~12分1例,3~8分1例;出血量 35~60 ml,平均53 ml.
-
颈源性头痛118例临床分析
随着生活节奏和压力的增加,颈源性头痛日益多见,并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对1998年6月~2003年8月118例确诊的颈源性头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
-
脑梗死患者C反应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C反应蛋白(CRP)作为一种敏感的炎性标志物,其血清浓度升高与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本研究检测64例脑梗死患者血清CRP浓度,探讨CRP与脑梗死发病、病情和预后的关系.
-
奥扎格雷钠联合活血化瘀药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我科于2004年1~11月应用奥扎格雷钠联合活血化瘀药物治疗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为我院神经内科同期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首次发病72 h内)120例,随机分为:(1)治疗组:60例,男41例,女19例;年龄 42~78岁,平均61.6岁;(2)对照组:60例,男39例,女21例;年龄 43~79岁,平均62.5岁.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排除脑出血和既往有卒中史而遗留神经功能缺损者;发病后未经抗凝、溶栓等治疗,无奥扎格雷钠禁忌证者.两组年龄、性别及病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
左旋咪唑致脱髓鞘脑病的临床与影像学特征
左旋咪唑致脱髓鞘脑病的临床与CT表现在国内已有报道,现将 1995年8月~2002年8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32例本病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分析如下.
-
苍白球脑桥黑质变性
苍白球脑桥黑质变性(PPND)为一种遗传性神经变性病,从属于17号染色体相关的家族性额颞痴呆兼有帕金森综合征(familial frontotemporal dementia with parkinsonism linked to chromosome 17,FTDP-17).此病较少见,患者发病年龄较早,病情进展快,左旋多巴治疗无效.现介绍如下.
-
阿司匹林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阿司匹林抵抗
上世纪后期,阿司匹林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病的防治,使具有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人群血管事件及死亡的发生下降了1/4.尽管对缺血性脑卒中一级预防中是否需要使用该药或使用剂量等仍有部分争论,但循证医学研究证实,阿司匹林对心脑血管病的防治确有肯定的价值,在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中可显著降低其复发率,在急性期治疗中可减少其病死率,至今仍为防治心脑血管病的常用、经济、方便的药物.然而,部分患者在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预防过程中仍未能幸免地发生血管不良事件,治疗时通过调整剂量仍不能实现治疗目的,由此提出"阿司匹林抵抗(AR)"的概念.
年 | 期数 |
2019 | 01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
2000 | 01 02 03 04 05 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