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World Chinese Journal of Digestology 세계화인소화잡지
- 主管单位: 华人消化杂志;新消化病学杂志
- 主办单位: 山西省科学技术厅
- 影响因子: 0.0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4-1260/R
- 国内刊号: 李军亮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乳果糖预防肝硬化消化道出血后肝性脑病疗效的系统评价
目的:评价乳果糖预防肝硬化消化道出血后肝性脑病的疗效.方法:检索1990-01/2015-08 Medline、Embase、SCI、CBM以及Cochrane图书馆数据库,不限语种纳入所有关于乳果糖预防消化道出血后肝性脑病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文献,对搜索到的RCT以及参考文献进行二次筛选,对纳入的研究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有11篇RCT文献符合纳入标准.Meta分析结果显示,增加乳果糖治疗可以减少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后肝性脑病的发生率(RR=0.24, 95%CI: 0.16-0.35, P<0.00001),减少SHE的发生率(RR=0.15,95%CI:0.06-0.38,P<0.0001),缩短数字连接试验时间(WMD=-12.55,95%CI:-17.23--7.87,P<0.00001),降低血氨浓度(WMD=-6.44,95%CI:-8.26--4.61, P<0.00001).结论:乳果糖可以降低肝硬化合并消化道出血时肝性脑病以及SHE的发生率,降低血氨水平、改善数字连接试验(number connectiontest,NCT)时间,不良反应率低,可以推荐用来预防肝硬化消化道出血患者肝性脑病的发生.目前需要大样本量、多中心、高质量的RCT来支持这一循证医学结论.
-
大黄双途径使用在急性胰腺炎治疗中的意义
目的:观察大黄鼻饲灌肠联合治疗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的疗效.方法:将83例AP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大黄双途径+常规治疗组、大黄鼻饲+常规治疗组.观察3组患者住院费用、住院时间、肠道功能恢复时间、Ranson评分、CT分级,检测血浆降钙素原(plasma calcitonin,PCT)、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并进行比较.结果:3组患者无1例死亡,大黄双途径+常规治疗组患者的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平均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均低于其他两组(与常规治疗组比,P<0.05;与大黄鼻饲+常规治疗组比,P<0.05).治疗1 wk后,CT分级、CRP、PCT明显下降(P<0.05).结论:大黄双途径联合治疗AP,能促进患者肠道功能恢复,降低炎症反应,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医疗费用,改善预后.
-
成人原发性胃肠道Burkitt样淋巴瘤的诊治
目的:探讨成人原发性胃肠道Burkitt样淋巴瘤的流行病学、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利用韩国延世大学图书馆平台在Medline/PubMed、 Web of Science、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s (DOAJ)、SpringerLink 等15家英文文献数据库和中国知网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检索1995年以来发表的符合纳入条件的相关文献,共获得来自6篇文献的6例成人原发性胃肠道Burkitt样淋巴瘤的患者资料.结果:成人原发性胃肠道Burkitt样淋巴瘤主要分布在东亚的日本和中国(4例,66.7%);6例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57.6岁;2例发生于回盲部,l例发生于胃,l例发生于结肠肝曲,1例发生于末端回肠,还有l例在胃和小肠同时发生;因发现腹部肿块就诊者4例,伴随B症状:体质量减轻4例;乏力2例;所有患者均行消化道内镜检查,行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 CT)检查者5例,行B超检查者3例;行手术治疗者4例,行联合化疗者5例,行手术+术后化疗者3例;l例患者在1年内死亡;长l例患者随访5年仍存活;6例患者中行CD20检测者4例,均为阳性;行CD10检测者6例,4例为阳性;行Ki-67检测者3例,均为阳性;行B淋巴细胞瘤-2(B-celllymphoma-2,Bcl-2)检测者3例,均为阴性;行CD23检测者2例,均为阴性;行CD5检测者2例,均为阴性.结论:成人原发性胃肠道Burkitt样淋巴瘤临床罕见,属于高度恶性的非霍奇金淋巴瘤,进展快,死亡率高.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在进行临床干预治疗之前,建议行全面的检查以明确诊断,终诊断仍依赖于细针穿刺活组织检查或手术切除病理检查.治疗上应在诊断明确后尽早实施外科手术及术后的多药联合辅助化疗.临床医师应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重视该病的临床诊治,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
恩替卡韦联合强肝丸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联合强肝丸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3-10/2014-10武警湖北省总队医院门诊治疗的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患者98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A、B、C3组,A组为恩替卡韦联合强肝丸组(35例)、B组为单用恩替卡韦组(30例)、C组为恩替卡韦联合复方鳖甲软肝片组(33例),3组患者治疗48 wk,观察3组患者HBVDNA、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层黏连蛋白(laminin,LN)、Ⅳ型胶原(Ⅳcollagen,Ⅳ-C)]、腹部彩超(门静脉内径、脾脏厚度、脾静脉宽度)变化情况及肝脏Fibroscan检测值(FS值)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A、B、C3组患者肝纤维化指标、肝功能、肝脏FS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与B组患者的肝纤维化指标(HA、LN、Ⅳ-C)、门静脉内径、脾脏厚度、脾静脉宽度及FS值相比,A组有明显降低(134.6 ng/mL±27.3 ng/mLvs 153.2 ng/mL±26.3 ng/mL,118.4 ng/mL±15.7 ng/mL vs 129.0 ng/mL±17.1 ng/mL,67.8 ng/mL±28.4 ng/mL 陌’ 80.2 ng/mL±23.1 ng/mL;12.8 mm±2.8 mm vs 15.0 mm±2.4 mm, 35.9 mm±10.0 mm vs 40.7 mm±11.2 mm, 6.4 mm±2.4 mm vs 8.1 mm±2.7mm;13.20 kpa±4.80 kpa vs 16.35 kpa±6.90kpa,均P<0.05);A组与C组治疗后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B、C3组的HBV DNA和肝功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恩替卡韦联合强肝丸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患者,能有效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复制,改善肝功能,减轻肝纤维化程度.
-
延长聚乙二醇干扰素疗程对普通干扰素治疗无应答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
目的:观察研究延长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polyethylene glycol interferon α-2a, PEG-IFNα-2a)疗程对普通IFN治疗无应答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viral hepatitis B,CHB)患者的疗效.方法:A组27例为普通IFN治疗无应答的HBeAg阳性CHB患者,采用PEG-IFN α-2a治疗,疗程72 wk.B组31例患者为普通IFN治疗失败的HBeAg阳性CHB患者,采用PEG-IFN α-2a治疗观察,疗程48 wk.治疗结束随访24 wk.检测HBsAg和HBeAg、抗-HBe,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 DNA及肝功能.结果:在治疗结束时,A组HBsAg阴转率、血清转换率、HBV DNA阴转率分别高于B组(14.8% vs 6.5%,48.1% vs 29.0%,66.7% vs45.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结束随访24 wk时,A组HbsAg阴转率、HBVDNA阴转率、HBeAg血清阴转率均高于B组(18.5% vs6.5%,70.4% vs 38.7%,55.6% vs32.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ALT复常率高于B组,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延长PEG-IFN α-2a治疗疗程可以在普通IFN治疗无应答的HBeAg阳性CHB患者身上取得较好疗效,能帮助更多的患者获得理想的治疗终点.
-
标准化碘浓度与胃癌组织中HER2表达的关系
目的:探讨标准化碘浓度与胃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表达的相关性,从而间接评价胃癌的生物学特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1例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胃癌患者的双能量CT扫描资料,分别测量动、静脉期病灶及同层主动脉的碘浓度,计算标准化碘浓度(normalized iodine concentration,NIC).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胃癌中HER2的表达,用统计学方法分析NIC与HER2的相关性.结果:19例(31.15%)患者HER2表达阳性.HER2阳性组的动、静脉期的NIC分别为0.298±0.399、0.677±0.868,均高于阴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静脉期的胃癌组织NIC与HER2呈中度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72、0.788;静脉期的相关性高于动脉期.结论:胃癌组织的NIC与胃癌病灶中的HER2的表达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能较好的评估胃癌的生物学特性.
-
重组人生长激素对老年急性肠梗阻肠黏膜屏障功能、细菌移位及全身炎症反应的影响
目的:探讨重组人生长激素对老年急性肠梗阻肠黏膜屏障功能、细菌移位及全身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03/2015-03湖北医药学院附属襄阳医院肛肠科收治的老年急性肠梗阻行手术治疗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对症支持处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重组人生长激素,比较两组干预前后24 h尿99mTc-DTPA排泄率、两组治疗前后血清内毒素水平、两组治疗后静息能量消耗及非蛋白呼吸商情况及治疗前后两组白介素(interleukin,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血栓素B2(thromboxane B2,TXB2)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24 h尿99mTc-DTPA排泄率低于治疗前及治疗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内毒素水平低于治疗前及治疗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静息能量消耗及非蛋白呼吸商水平低于治疗前及治疗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IL-6、TNF-α和TXB2水平低于治疗前及治疗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老年肠梗阻,使用重组人生长激素治疗能有效的恢复肠黏膜屏障功能,减少肠道菌群移位,减轻全身炎症反应.
-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机会性感染的临床特点分析87例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中机会性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巨细胞病毒(cytomegaoviyns,CMV)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南京市第一医院)2004-03/2015-04收治的87例UC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特征、内镜表现、病理学特征以及实验室检查进行总结分析,根据患者是否合并CMV感染将其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并对其危险因素进行总结分析.结果:87例UC患者中,CMV阳性12例,艰难梭状芽孢杆菌5例,口腔念珠菌感染3例,卡氏肺孢子虫感染2例.患者病程中自细胞减低、全结肠炎、近2 mo使用激素、非甾体类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drugs,NSAIDS)、抗生素是CMV的独立危险因素,CMV阳性的患者中近2 mo使用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 PPI)的比率大于CMV阴性组,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UC患者中容易并发CMV、艰难梭状芽孢杆菌、口腔念珠菌病、卡氏肺孢子虫等机会性感染.UC病程中出现白细胞减低、全结肠炎、近2 mo使用激素、NSAIDs、抗生素是CMV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
优质护理服务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伴上消化道出血中的护理效果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模式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伴上消化道出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宁夏吴忠市盐池人民医院2012-01/2013-12间的120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患者采取优质护理模式护理,观察两组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干预组相比对照组在止血时间(29.5 h±5.5 h vs 37.5 h±6.1 h)和护理满意度(93.3%vs 80.0%)方面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护理后两组焦虑与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Anxiety Scale)和(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评分均较护理前明显降低,干预组降低程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生活质量中精力、疼痛、情感、社会生活和躯体活动以及睡眠方面评分均明显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中对于乙型肝炎后肝硬化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护理是可行的,具有较好的临床护理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中应用推广.
-
脾虚加重2型糖尿病的氧化应激及炎症
目的:通过分析60例2型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type 2,T2DM)患者炎症和氧化应激的变化,探讨脾虚(spleen deficiency)对糖尿病病理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糖尿病脾虚患者和非脾虚患者患者各30例,采集血清,检测胰型淀粉酶(pancreatic amylase,P-AMY),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 hsCRP),白介素-6(interleukin 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蛋白质羰基含量(protein carbonyls content,PCO).其中,测定P-AMY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测定hs-CRP、IL-6、TNF-α采用双抗体夹心法(ELISA),测定MDA采用硫代巴比妥酸(2-Thiobarbituric acid,TBA)法,测定PCO采用2,4二硝基苯肼(DNPH)比色法.结果:糖尿病脾虚患者的P-AMY含量及高水平病例分布均低于糖尿病非脾虚患者;糖尿病脾虚患者的hs-CRP、IL-6、TNF-α、MDA、PCO含量及高水平病例分布均高于糖尿病非脾虚患者.结论:脾虚可能降低糖尿病患者血清P-AMY水平,加重糖尿病患者的炎症和氧化应激.
-
Toll样受体4在肝细胞肝癌中的研究进展
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一种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PRRs),他可以识别病原相关模式分子(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PAMPs)和危险相关模式分子(danger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 DAMPs),向宿主提呈危险信号进而早期调节固有免疫系统.由于其在免疫应答、炎症调节和肿瘤发生等生物学进程中的作用,包括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在内的越来越多的肿瘤学研究开始关注TLR4,但HCC中TLR4所涉及具体机制的研究仍十分有限.HCC的发病机制包括慢性炎症引起的肝细胞损伤并终导致细胞的恶性转化,涉及众多分子途径.因此,探讨分析TLR4在HCC的发生、发展、转移和治疗中的作用机制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和临床应用价值.本文就TLR4在肝细胞肝癌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结直肠癌CpG岛甲基化表型的研究进展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是由遗传学和表观遗传学改变逐渐积累导致的.随着一类被称为"CpG岛甲基化表型(CpG island methylator phenotype,CIMP)"的CRC被发现,表观遗传学修饰在CRC发病中的作用就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CIMP是一类基因组中有高比例的基因启动子区发生了DNA高甲基化的CRC.目前研究显示CIMP具有多个分子水平的特征,而且CIMP与多个临床特征显著相关,但是还不清楚CIMP的具体致病原因和发病机制.CIMP在治疗上的预后和反应与其他CRC存在很大差异,但是目前没有被广泛认可的鉴定CIMP的生物标记,从而阻止了CIMP用于指导临床上CRC的个体化治疗.
-
不可切除胃癌"转化治疗"的临床进展
不可切除胃癌是指初次确诊时病期较晚、难以根治性切除的病例,其总体预后不佳,目前的国际胃癌指南推荐以姑息化疗为其主要治疗方式.近年来有许多临床研究发现,通过给予合理的化疗、放疗、靶向、介入、腹腔热灌注治疗等综合治疗,结合多学科团队(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评价,许多不可切除胃癌病例能够"转化"为可根治性切除的病例,从而显著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并提高其生活质量.本文就不可切除胃癌的治疗现状与进展、 "转化治疗"的应用策略以及病例选择等做了全面的综述.
-
纳米刀消融术在不可切除胰腺癌治疗中的应用现状及展望
胰腺癌是常见的一种消化系恶性肿瘤,具有发病隐匿、进展迅速、预后极差等特点,近年来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居恶性肿瘤第4位.目前为止,胰腺癌的治疗手段主要包括手术切除、局部消融疗法、局部放疗、全身化疗、分子靶向治疗及生物治疗等.而根治性手术切除仍被认为是唯一有望治愈胰腺癌的方法,但胰腺癌确诊时多数已属晚期,只有约20%患者有手术切除机会.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基于不可逆性电穿孔(irreversible electroporation,IRE)原理的纳米刀消融术(nanoknife ablation)已进入人们的视野,逐渐应用于动物实验和临床治疗中,并取得了良好疗效.本文将从相关技术原理及应用现状等方面对纳米刀消融术在不可切除胰腺癌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
白介素-27与炎症性肠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炎症性肠病是一组反复发生的慢性肠道非特异性炎症,其发病机制并不十分清楚,然而免疫调节异常被认为是该病发病的关键因素.白介素-27(interleukine-27,IL-27)是IL-12家族的新成员,主要由抗原提呈细胞产生,能够调节多种T细胞亚型的功能,并在感染及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发挥重要的免疫调节作用.近年研究发现IL-27与炎症性肠病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本文就IL-27与炎症性肠病的关系作一综述.
-
血清饥饿对结肠癌HCT116细胞外泌体分泌的影响
目的:本研究尝试使用添加无外泌体血清(Exosome-depleted FBS)的培养基培养细胞并提取外泌体,比较无外泌体血清和传统的无血清两种不同的培养条件对结肠癌HCTll6细胞外泌体分泌的影响,旨在优化外泌体提取条件,使之有利于后续功能研究.方法:采用提取前24 h无血清和添加无外泌体血清培养基培养结肠癌细胞,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两种培养条件下细胞的生长和形态,用超速离心法分步提取分泌到细胞培养上清中的外泌体,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外泌体的形态,蛋白免疫印迹法分析外泌体标志蛋白,以及纳米颗粒追踪计数分析外泌体大小和含量.结果:与无血清培养条件相比,添加无外泌体血清培养的HCTll6细胞生长状态良好,细胞无明显死亡现象.两种培养条件分泌的外泌体形态相近,均呈圆形或椭圆形,由脂质双分子层包裹的小囊泡,直径为40-100 nm.无外泌体血清培养条件分泌的外泌体大约是无血清培养的6倍,二种培养条件下提取的外泌体直径均为90 nm左右,与电镜结果一致.两种培养条件提取的外泌体中均检测到HSP70和CD63外泌体标志蛋白.结论:添加无外泌体血清培养HCTll6细胞分泌的外泌体与无血清培养相比无明显差异,但添加无外泌体血清培养的细胞状态比无血清培养的细胞状态好,外泌体的分泌可能更接近生理条件下的生长环境,分泌的外泌体数量更多,因此无外泌体血清培养条件较无血清培养更适合结肠癌来源外泌体的提取和研究.
-
miR-135b、LZTS1、β-catenin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miR-135b、LZTS1及β-catenin在胰腺癌中的表达意义及三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分别采用锁定核酸原位杂交技术(LNA-ISH)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miR-135b、LZTS1和β-catenin蛋白在70例胰腺癌及相应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miR-135b在胰腺癌中的表达率高于癌旁正常组织(71.4% vs 42.9%,P=0.001),LZTS1、β-catenin蛋白在胰腺癌中的表达率均低于癌旁正常组织(34.3% vs 68.6%、34.3% vs 74.3%,P<0.05).在胰腺癌组织中miR-135b与LZTS1的表达水平呈负相关(r=-0.61,P<0.05),与β-catenin无相关性(r=0.06,P>0.05);LZTS1与β-catenin呈正相关(r=0.37,P<0.05),且miR-135b、LZTS1和β-catenin的阳性表达水平与胰腺癌的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与胰腺癌患者年龄、性别、肿瘤部位及组织学分级无关(P>0.05).结论:miR-135b在胰腺癌中表达升高,LZTS1与β-catenin在胰腺癌中表达减少,并且表达升高的miR135b可能通过下调LZTS1基因表达而参与了胰腺癌的发生发展.
-
鼠双微体2与核糖体蛋白L23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胃癌中鼠双微体2(murine double mimute 2,MDM2)与核糖体蛋白L23(ribosomal protein L23,RPL23)的表达及其临床相关性,初步探讨他们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生物学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90例胃癌组织和30例胃癌旁正常组织中MDM2和RPL23蛋白的表达;统计学分析他们表达的相关性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患者生存时间的联系.结果:胃癌组织中MDM2表达阳性率与癌旁对照组比较显著性增高(62.2% vs 40.0%,P<0.05),而RPL23蛋白表达显著性降低(30.0%vs 63.3%,P<0.05).MDM2和RPL23在胃癌中的表达呈负相关(r=-0.23,P=0.029).多因素分析显示MDM2高表达和RPL23低表达、淋巴结转移、肿瘤入侵深度、肿瘤的大小对胃癌患者生存预后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结论:MDM2、RPL23的表达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针对两者的信号通路或许可作为胃癌预后的标志和新型治疗靶标.
-
增加钙摄入降低血胆固醇水平的作用机制
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s,CVDs)已经成为全球危害人类健康生命的头号死因.平均每年有1710万人因CVDs丧命,其中,超过40%的人死于冠心病,而高胆固醇血症是引起冠心病发病率和死亡率上升的主要危险因素,并且血清胆固醇水平是冠心病发病的主要预测因素.大量研究证实,增加钙摄入可以降低或改善血浆胆固醇浓度,这对预防CVDs,特别是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就钙摄入降低血胆固醇水平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增加胆汁酸的排泄、干扰胆固醇吸收、抑制饱和脂肪酸的吸收、促进能量代谢、调节血1,25(OH)2D水平、影响胰岛素敏感性和控制食欲等.
-
KLF4与原发性肝细胞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KLFs家族是一类具有锌指结构的转录因子,参与多个生理活动的调控,在细胞增殖、凋亡、分化以及胚胎发育等过程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与真核基因转录调控密切相关.Kruppel样因子4(Kruppel like factor 4,KLF4)作为KLFs家族中重要的一员,KLF4在原发性肝癌组织中呈现高表达,但是KLF4在原发性肝细胞癌的作用机制仍需要进一步的探讨,本文就KLF4在原发性肝细胞癌中的生物学功能进行综述.
-
原发性肛周黏液腺癌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原发性肛周黏液腺癌临床较为罕见.现报道1例男性患者,由门诊以"混合痔、肛周肿物"收入院,于术中发现肿物呈分格状,果冻样内容物填充,术后病理回报:(肛旁)送检标本内见黏液腺癌.行肛管直肠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Miles术),术后恢复尚可,行一周期术后化疗方案后出院,继续随访中.由于原发性肛周黏液腺癌初期大多无典型临床症状,早期诊断较为困难.该病生存率低、预后不佳,应引起广大医护人员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