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World Chinese Journal of Digestology 세계화인소화잡지
- 主管单位: 华人消化杂志;新消化病学杂志
- 主办单位: 山西省科学技术厅
- 影响因子: 0.0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4-1260/R
- 国内刊号: 李军亮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内镜治疗与药物治疗黏附血凝块的消化性溃疡出血的疗效对比
目的:探讨内镜治疗与药物治疗黏附血凝块的消化性溃疡出血的疗效.方法:将黏附血凝块的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88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4例实施药物治疗,观察组44例实施内镜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Blatchford评分、Rockall评分降低(P<0.05),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增加(P<0.05).观察组Blatchford评分、Rockall评分、治疗后再出血率、转外科手术率低于对照组(P<0.05),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止血时间早于对照组(P<0.05),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住院费用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药物治疗相比,内镜治疗黏附血凝块的消化性溃疡出血的疗效更佳,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针灸治疗1330例单纯性肥胖病并发高脂血症的疗效
目的:观察针灸对单纯性肥胖病并发高脂血症的干预效应,并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共纳入单纯性肥胖病并发高脂血症患者1330例,观察针灸治疗3 mo前后患者肥胖指标、血脂指标: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eride,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水平的变化和疗效,并分析证型、年龄、性别、肥胖病程、肥胖度、病因诱因等对疗效的影响.结果:1330例患者针灸治疗后痊愈46例(3.46%),显效681例(51.20%),有效457例(34.36%),无效146例(10.98%),总有效率为89.09%,患者的肥胖指标和脂质指标均有明显的改善.证型、性别、年龄、肥胖度、肥胖病程等均影响疗效:胃肠腑热型总有效率高,达94.40%;男性疗效优于女性;年龄越小,疗效越好;肥胖度越小,疗效越好;肥胖病程越短,疗效越好;在发病因素与疗效的关系中,情志因素引起者疗效好,总有效率达97.52%,过食少动者次之,遗传因素引起者疗效稍差,总有效率为78.72%.结论:针灸治疗单纯性肥胖病并发高脂血症具有良好疗效,证型、性别、年龄、肥胖度、病因诱因等均可影响疗效.
-
腹腔镜治疗食管裂孔疝术后吞咽困难的比较
目的:探讨食管裂孔疝行腹腔镜裂孔修补术加Nissen360°胃底折叠术和Toupet270°胃底折叠术后吞咽困难的发生率.方法:回顾分析天津市南开医院2012-02/2014-02采用腹腔镜技术治疗的64例食管裂孔疝患者资料,其中行腹腔镜Nissen360°胃底折叠术32例,行腹腔镜Toupet270°胃底折叠术32例.对两组术后吞咽困难的发生率、术后反酸发生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Demeester评分及术后住院时间进行观察,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Nissen组有6例出现吞咽困难,这6例吞咽困难病例均未使用补片修补,予对症治疗3 mo后,4例吞咽困难仍不能缓解,行胃镜下扩张术后症状缓解;有l例术后出现轻度反酸,经抑酸治疗后症状缓解.术中Toupet组有1例巨大食管裂孔疝使用补片修补,术后Toupet组未出现吞咽困难病例,有2例患者出现轻度反酸,经抑酸、促进胃动力治疗后症状消失.术后吞咽困难的发生率Nissen组高于Toupet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反酸的发生率、术后Demeester评分及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管裂孔疝患者行Nissen360°胃底折叠术术后吞咽困难的发生率高于行Toupet270°胃底折叠术.
-
非酒精性脂肪肝炎患者Hcy水平与C-IMT预测心血管病风险的相关性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炎患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arotid artery intimae-media thickness,C-IMT)预测的心血管病风险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选取肝脏活检证实的80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fatty hepatitis,NASH)组、80例单纯性脂肪肝患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NAFL)组和50名健康对照者(CONTROL组),测量3组患者的血脂、肝脏生化指标、Hcy、C-IMT预测的心血管病风险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NASH组和NAFL组血清Hcy水平较CONTROL组均有升高,且有统计学意义;其中NASH组血清Hcy水平较NAFL组升高,有统计学意义.由此表明,Hcy升高为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所共有,但与NAFL组相比较,其对NASH组影响更显著;相关性分析显示:C-IMT与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三酰甘油(triacylglycerol,TG)、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Hcy呈正相关,C-IMT的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NASH、高血压、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Hcy为C-IMT的危险因素(标准回归系数分别是1.515、2.066、3.270、1.240,P值分别是0.001、0.032、0.009、0.039).结论:NASH患者Hcy水平与C-IMT预测的心血管病风险之间存在正相关,可作为心血管风险的独立危险因子.
-
早期结直肠癌局部切除与根治性术后生存比较
目的:研究早期结直肠癌局部切除术与根治性术后患者生存期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2008年SEER数据库中符合筛选条件的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局部切除组和根治性手术组,并根据肿瘤部位分为结肠癌亚组和直肠癌亚组,通过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存期差异及独立预后因素.结果:本研究共入组13795例患者,根治性切除的共13647例,其中结肠癌10389例,直肠癌3258例;局部切除的共148例,其中结肠癌62例,直肠癌86例.T1期更倾向于接受局部切除,而T2期则更倾向于接受根治性切除(P<0.001).单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T1期结肠癌根治性手术组与局切手术组患者的5年和10年生存率有统计学差异(P=0.0069);T2期两组并无统计学差异(P=0.278).T1和T2期直肠癌根治性手术组与局切手术组患者的5年和10年生存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253,0.975).多生存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种族、肿瘤大小、肿瘤分化程度和手术方式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但结直肠癌有各自的特点.结论:对于T1、T2期直肠癌,行局部切除可以达到根治性手术的效果,获得同等的生存率;T1期结肠癌,根治性切除比局部切除能获得更好的生存率;T2期结肠癌有待增加样本量后进一步对比分析.
-
阿帕替尼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及预后
目的:探讨阿帕替尼用于二线及二线以上治疗失败的晚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及预后因素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为2014-10/2015-08曾接受过二线及二线以上治疗失败的60例晚期胃癌患者,均经病理确诊.给予阿帕替尼口服850mg/d,直至疾病进展,观察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应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根据实体瘤的疗效评定标准(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RECIST)全部可评价疗效.其中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占0%(0/60),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占3.33%(2/60),疾病稳定(stable disease,SD)占38.33%(23/60),疾病进展(progressive disease,PD)占58.33%(35/60).客观缓解率(CR+PR)为3.33%,疾病控制率(CR+PR+SD)为38.33%(23/60).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3.76 mo.甲胎蛋白(α-fetoprotein,AFP)阳性胃癌患者的疾病控制以及生存受益优于AFP阴性患者.高血压、骨髓抑制是影响阿帕替尼治疗的主要的不良反应.结论:阿帕替尼治疗二线及二线以上治疗失败的晚期胃癌仍有较好的疾病控制及生存获益,不良反应可控制,值得临床上广泛应用.
-
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SAAG、PA、PTA水平与肝功能分期及预后的关系
目的:探讨血清腹水白蛋白梯度(serum-ascites albumin gradient,SAAG)、前白蛋白(serum prealbumin,PA)与凝血酶原活动度(prothrombin activity,PTA)对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分期及预测预后的意义.方法:将66例肝硬化腹水患者根据Child-Pugh评分分为Child B级组(28例)、Child C级组(38例)和按照住院期间临床疗效分为好转组(41例)与未愈组(25例).取入院次日肘静脉血液测定血清白蛋白(albumin,ALB)、球蛋白(globulin,GLB)、PA、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肌酐(creatinine,Cr)、血钠(sodium,Na)、血小板(platelet,PLT)及PTA水平,同时测定同日腹水ALB浓度计算SAAG,并行肝胆胰脾彩超测量门静脉直径.结果:(1)SAAG水平与血ALB、PA及门静脉直径正相关,与PLT、血小板/门静脉宽度及Child-Pugh分值负相关;(2)Child B、C两组血ALB、SAAG、PA、PTA间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好转组患者SAAG、PA、PTA水平明显高于未愈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3)SAAG、PA、PTA结合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 in serum sodium,MELD-Na)模型较单纯MELD-Na模型在判断疗效与预后方面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SAAG反映了门脉高压程度,联合检测PA、PTA能敏感、可靠地评估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且在预后预测中有重要价值.
-
依据药物敏感试验根除幽门螺杆菌的临床疗效随访
目的: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的患者中,根据药物敏感试验选择治疗方案与常规一线治疗方案进行临床疗效优劣的随访.方法:在浙江省嘉兴市第一医院内镜室行胃镜检查的患者中,胃镜检查时取材标本2块,分别送检常规组织病理学检查及组织切片染色检测及H.pylori的分离、培养、鉴定:其中H.pylori培养结果阳性的纳入治疗组,仅组织切片染色检测H.pylori阳性纳入对照组,治疗组根据药敏试验结果治疗10d,对照组根据标准一线治疗方案治疗10d.治疗结束4 wk后的患者进行复查,任选一种复查方式(H.pylori培养或组织切片染色或14C呼气试验),三项之一阴性者可判断H.pylori根除.结果:H.pylori培养结果阳性的纳入治疗组(n=4680),仅组织切片染色检测H.pylori阳性纳入对照组(n=3505).治疗组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2种敏感度高值抗生素参与的四联疗法治疗,对照组选用常规四联疗法,治疗结束4 wk后复查评估根除率.终,治疗组的根除率为91.18%,比对照组根除率73.07%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据H.pylori的药物敏感试验选择的治疗方案明显优于标准一线治疗方案.
-
食管胃前壁吻合联合幽门成形在早期贲门癌术中的临床体会
目的:探讨早期贲门癌近端胃切除后两种不同消化道重建方式对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05例早期贲门癌患者按消化道重建方法采用单盲随机原则分为观察组(食管胃前壁吻合联合幽门成形)(55例)和对照组(食管胃后壁吻合联合唇式包埋)(50例),术后随访6 mo,比较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反流性食管炎、吻合口狭窄情况.结果:两组均达到临床治愈.观察组和对照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51.00 min±6.03 min vs 149.00min±7.02 min,16.15 d±3.13 dvs 15.27 d±3.06 d,P>0.05);观察组发生反流性食管炎和吻合口狭窄的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18.2%(10/55) vs 56.0%(28/50)、1.8%(1/55)vs22.0%(11/50)](P<0.05).结论:近端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采用食管胃前壁吻合联合幽门成形是比较理想的方法.
-
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血清及胃组织核组蛋白2/nesfatin-1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H.pylon)感染对人血清及胃组织核组蛋白2(nucleobindin 2,NUCB2)/nesfatin-1表达的影响.方法:收集行胃镜检查的83例无症状体检者的空腹血清及胃窦黏膜,经13C呼气试验、快速尿素酶实验及组织切片Warth-Starry银染色三者共同确认分为H.pylori阳性组与H.pylori阴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分别测定血清NUCB2/nesfatin-1蛋白浓度及胃黏膜NUCB2 mRNA的表达量.结果:血清NUCB2/nesfatin-1蛋白浓度在H.pylori阳性组与H.pylori阴性组无明显差异(2.267 ng/mL±0.201 ng/mL vs 2.298 ng/mL±0.275 ng/mL,P>0.05);胃黏膜NUCB2 mRNA相对表达量在H.pylori阳性组明显高于H.pylori阴性组(1.336±0.324 vs 0.914±0.171,P<0.01).结论:H.pylori感染可导致胃黏膜NUCB2mRNA表达上调,但不影响感染者血清NUCB2/nesfatin-1浓度.
-
肠道碱性磷酸酶对结肠炎小鼠Muc2、Stat4及P-Stat4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肠道碱性磷酸酶(intestine alkaline phosphatase,IAP)对2,4,6-三硝基苯磺酸(2,4,6-trinitro-benzenesulfonic acid,TNB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中Muc2、Stat4和磷酸化Stat4(P-Stat4)表达的影响.方法:以对TNBS敏感的45只Balb/C小鼠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予对照组(control)、模型组(TNBS)和治疗组(TNBS/IAP)生理盐水灌肠、TNBS灌肠加生理盐水灌胃和TNBS灌肠加IAP灌胃.于1 wk后评估小鼠肠道炎症情况,用HE染色检测肠道病理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小鼠肠道上皮中Muc2、Stat4和P-Stat4的表达情况.用不同浓度的IAP预处理DC2.4细胞系,用蛋白免疫印迹试验检测LPS诱导后细胞中Stat4和P-Stat4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结肠炎症明显,而治疗组较模型组改善.在小鼠结肠上皮中,Muc2染色阳性率在3组间有差异(x2=19.62,P<0.05);模型组低于对照组(13.33% vs 93.33%)(x2=19.29,P<0.05);治疗组高于模型组(60.00% vs 13.33%)(x2=7.033,P<0.05).Stat4染色阳性率在3组间有差异(x2=7.22,P<0.05);模型组高于对照组(66.67% vs20.00%)(x2=6.652,P<0.05);治疗组和模型组(50.00% vs 66.67%)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333,P>0.05).P-Stat4染色阳性率在3组间有差异(x2=12.95,P<0.05);模型组高于对照组(60.00% vs 6.67%)(x2=9.6,P<0.05);治疗组低于模型组(13.33% vs60.00%)(x2=7.033,P<0.05).20、100 IU/mL的IAP处理DC2.4后,Stat4和P-Stat4的表达下调(P<0.05).结论:IAP促进结肠炎小鼠肠道Muc2的表达,下调Stat4的磷酸化,可缓解TNB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
-
消化道癌脂类、氨基酸类及糖类代谢的分析及机制
近年来代谢组学已广泛应用于各种生物医学研究,目前尚没有文章对代谢组学技术在消化道癌中的应用以及机制探讨进行详述的报道.本文就目前代谢组学用于诊断和检测消化道癌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总结了脂类、氨基酸和糖类3种小分子化合物在消化道癌中的代谢规律和代谢机制,并对代谢组学在临床上的应用中可能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希望为代谢组学在消化道癌中的研究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与天然免疫的研究进展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是一种以肝内小胆管损伤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肝病,其发生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参与的一个复杂的自身免疫应答过程,多种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参与其中,但具体机制尚未明确.本文主要从天然免疫方面,在细胞层面对PBC发病机制的研究现状及进展进行总结,并阐述其临床应用前景.
-
精准放射治疗技术在直肠癌的临床应用
精准放射治疗技术在直肠癌综合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当前的主流技术为调强放射治疗技术(intensity modulated radiotherapy,IMRT).体位固定技术、图像引导技术及治疗中患者直肠和膀胱的充盈情况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直肠癌放射治疗的精准度和治疗效果.直肠癌放疗的不良反应对患者的生存质量有较大影响,正确合理地选择放射治疗技术有助于提高直肠癌放射治疗实施的精准性,降低周围正常组织的受照剂量,提高直肠癌肿瘤的局部控制率.本文就直肠癌精准放疗技术在临床中的运用和如何进一步提高其准确性做一综述.
-
肝癌细胞外泌体的分离与鉴定
目的:针对目前尚缺理想的肿瘤细胞提取方案,探寻分离纯化肝癌细胞培养液中外泌体的新方法.方法:连续适应无血清培养肝癌SMMC-7721细胞,收集细胞上清液,采用改良超速离心法分离、纯化培养上清液中肝癌细胞外泌体;透射电镜观察其形态,Nanosight技术分析粒径;Western blot分析其特异蛋白Alix、CD63、CD9的表达并利用SDS-PAGE电泳分析肝癌细胞和外泌体的蛋白谱.结果:透射电镜观察到的肝癌细胞外泌体,外形呈圆形或椭圆形;Nanosight技术分析颗粒直径峰值为122 nm,直径30-150 nm之间颗粒占72.16%;Western blot证实在细胞培养上清液和外泌体提取液中均能检测到Alix、CD63、CD9的蛋白表达;SDS-PAGE电泳清晰显示外泌体中高丰度大分子结构蛋白明显少于肝癌细胞.结论:利用连续适应无血清细胞培养结合改良超速离心法能提取高纯度的外泌体,为肝癌细胞外泌体标志物研究奠定基础.
-
胶原纤维在小鼠酒精性肝损伤过程中的表达变化
目的:探究胶原纤维在酒精性肝损伤发展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变化规律及其与酒精性肝损伤的关系.方法:饲养清洁健康BALB/c♂小鼠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n=3)与模型组(n=37).将对照组3只小鼠处死,取肝;模型组小鼠每日给予0.15 mL/10 kg 56°红星二锅头白酒灌胃,持续4 wk,于开始灌胃后1、2、3、4 wk各取3只小鼠进行肝脏取材.天狼星红染色法观察小鼠肝组织胶原纤维病理变化情况,蛋白印迹法检测小鼠肝脏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蛋白表达及变化趋势.运用Image-ProPlus6.0对病理切片样本进行积分光密度(IOD)定量分析,Gel Pro4.0软件对目标蛋白条带灰度值进行测定.运用SPSS16.0对数据进行处理,用ANOVE法和非参数秩和检验法进行显著性分析.结果:第1、2周组小鼠肝组织胶原纤维含量持续显著增高(852.21±10.65vs345.24±65.94,1054.15±10.80 vs 852.21±10.65,P<0.01),第2周达到高,随后第3、4周小鼠肝组织胶原纤维含量依次降低(588.75±17.18vs1054.15±10.80,559.40±14.17,P<0.01);小鼠肝组织中PCNA蛋白含量前2 wk明显下降,第2周时达到小值,第3周较第2周增加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4周与第3周变化无明显差异.结论:在酒精诱导小鼠肝脏损伤的过程中,肝脏胶原纤维的变化规律是先增加后减少,变化明显;PCNA的表达出现显著动态变化,二者均可能与肝脏的损伤修复机制密切相关.
-
上皮细胞间质化预测胰腺癌预后的价值
目的:探讨上皮细胞间质化(epithelial to 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与胰腺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60例胰腺癌组织中E-cadherin、Vimentin蛋白的表达,根据E-cadherin和Vimentin的表达将EMT程度分为3级:1级:E-cadherin(+)和Vimentin(-);2级:E-cadherin(-)和Vimentin(-);3级:E-cadherin(-)和Vimentin(+).通过生存分析研究上皮间质化程度与预后的关系.结果:60例胰腺癌患者的1、2、3年累计生存率分别是50%、29%、21%.E-cadherin高表达与胰腺癌较好预后相关(P=0.006);而Vimentin的表达与胰腺癌预后呈负相关(P=0.002).EMT l级、2级、3级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24.07 mo±4.50 mo、11.97 mo±0.92mo、6.30 mo±0.52 mo,上皮细胞-间质化程度越高预后越差(P=0.001).Cox比例风险模型提示EMT程度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P=0.025),其HR值为1.779(95%CI:1.077-2.939).结论:上皮细胞-间质化是胰腺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其间质化程度越高,预后越差.
-
肠道乳糖酶在小儿腹泻诊疗中的意义
乳糖酶是一种双糖酶,肠道乳糖酶来源于动物及肠道微生物,通常存在于哺乳动物小肠黏膜微绒毛膜表面,在肠道内容物中也有分布.研究表明,大多数肠道有益菌都有产生乳糖酶的能力,然而人群中普遍缺乏乳糖酶,且乳糖酶缺乏(lactase deficiency,LD)与小儿腹泻密切相关.当LD或者乳糖酶活性受到抑制,小儿易出现腹胀、肠痉挛、腹泻等症状,久之易致营养不良、生长发育迟缓等.临床上通过调整肠道乳糖酶活性来治疗小儿腹泻,并将乳糖酶活性及乳糖的检测用于临床诊断.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血管损伤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随着技术的进步,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已逐渐在基层医院开展,该术式是治疗壶腹周围肿瘤及胰头癌的首选术式.壶腹周围及胰腺肿瘤极易累及周围的重要血管,意外损伤后如果处理不当可造成严重后果.因此,该术式是考验并且反映手术者对上腹部器官解剖、手术技巧以及处理术中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因此,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发生重要血管意外损伤时,术者应当正确判断并掌握正确的紧急应对措施,尽量避免意外损伤造成术中死亡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
以间断发热伴发育迟缓为首发表现的儿童克罗恩病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儿童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多伴有营养不良及发育迟缓.与成人CD相比,儿童CD诊断滞后非常普遍.儿童CD治疗上,生物制剂和肠内营养在诱导缓解和维持治疗方面均有较好的效果.手术仍是肠梗阻、瘘管等并发症情况下适合的治疗方式.肠内营养对于儿童CD可以诱导缓解及维持治疗,改善营养状况,促进生长发育,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方式.对于营养不良、发育迟缓为特点伴有或不伴有肠道症状的儿童,CD需要被临床医师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