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治耳鸣,怎样才能不走弯路
水针听神经激活疗法治疗耳鸣耳聋耳鸣出现频繁,会使人产生烦躁、焦虑及抑郁等情绪,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更有甚者可能导致耳聋.针对耳鸣耳聋患者治疗,治疗耳病专家尚玉山主任认为,依据患者病因、病种和体质等因素,结合多年丰富的临床经验,采用水针听神经激活疗法,能有效治疗耳鸣、耳聋等耳病疾病.
-
中药清热消肿洗剂湿敷治疗头面部带状疱疹32例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感染引起的病毒性皮肤病,是皮肤科的常见病.发于头面部时常累及三叉神经、面神经和听神经[1].VZV如治疗护理不当,易出现多种并发症,如面瘫、角膜炎、耳聋甚至脑膜炎.笔者采用中药清热消肿洗剂湿敷治头面部带状疱疹获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
眩晕宁片治疗眩晕68例临床研究
眩晕多由平衡器官(内耳、听神经、脑干及小脑内前庭核及其联系通路、眼)病变或功能紊乱所致的一种异常的运动性幻觉,患者常感觉外界或自身在旋转、移动及摇晃,且常伴平衡失调、站立不稳,指物偏向(肢体错定物位),人向一侧倾倒,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汗及不同程度的耳鸣及眼球震颤等,属于中医学"眩晕"范畴.近来我们采用眩晕宁片以健脾利湿、滋肾平肝为法,治疗痰湿中阻、肝肾不足引起的眩晕,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
中药复聪汤拮抗庆大霉素耳中毒的研究
目的:用纯中药制剂复聪汤拮抗庆大霉素(GM)耳中毒性,观察对耳蜗毛细胞和听神经的保护效果.方法:选用60只健康青年豚鼠,分成GM拮抗组,GM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20只.GM拮抗组动物给予GM连续肌肉注射的同时口服纯中药制剂复聪汤拮抗连续30d,GM对照组动物仅GM连续肌肉注射30d.分别在治疗30、60、90d后测定动物的听功能(ABR,DPOAE)后处死6只动物,耳蜗行扫描电镜和光镜观察及毛细胞计数.结果:在连续30d的GM注射的GM拮抗组和GM对照组ABR平均阈值上升;GM拮抗组在中药拮抗30d后,豚鼠的ABR反应阈值明显上升,DPOAE幅值有较明显降低;耳蜗铺片显示耳蜗外毛细胞(OHC)的存活数目明显下降,扫描电镜观察到耳蜗OHC大量损害消失,静纤毛束折断.在拮抗治疗60d后,耳蜗毛细胞数目明显增多;GM拮抗组到90d后的耳蜗毛细胞形态整体基本完好,并可见到支持细胞转分化为新生毛细胞现象,且听功能已基本恢复正常.结论:在注射GM的同时给予中药进行拮抗治疗,反而加重了耳蜗毛细胞的损害,而在后期的连续中药治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耳蜗受损毛细胞的修复和听功能的改善.
-
用于电刺激听神经方波刺激器的研制
本文主要介绍了用于电刺激听神经方波刺激器的基本设计原理,组成结构和三个主要性能指标,脉宽/相位:25μs/phase\,50μs/phase\,100μs/phase;电流强度:50μA~4000μA(每50μA一档上、下可调);频率:30次/秒、200次/秒、400次/秒、1000次/秒、1200次/秒、2000次/秒,其特点有人机界面友好,性能稳定,安全性好,无需安装光电藕合器.为研究听神经兴奋性、优化电刺激听神经参数、以及评估电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提供实验仪器.
-
完全性后组颅神经麻痹患者行气管切开的护理
后组颅神经(Ⅸ.Ⅹ.Ⅺ)位于桥脑小脑角的尾端,吞咽神经和迷走神经位居面神经和听神经的下方[1].后组颅神经完全麻痹的患者不仅吞咽反射消失,往往还伴有咳嗽反射减弱或消失,故必须行气管切开手术,以保证脑组织的血氧循环及有利于呼吸道分泌物的清除,从而预防呕吐、呛咳、误吸而导致的肺部感染的发生,而该类患者不同于常规气管切开病人.我院2002年6月~2002年12月共收治3例完全性后组颅神经麻痹的患者,经积极气管切开、血管扩张剂和神经营养药等治疗,均已痊愈.现将气管切开的护理经验报道如下.
-
多发性硬化患者中枢听觉传导通路的扩散张量成像
目的 采用扩散张量成像(DTI)和纤维追踪技术探讨有听力损害的多发性硬化(MS)患者听觉中枢传导通路的纤维显微结构改变.方法 收集存在听力损害的MS患者15例(MS组),其中单侧听力损害8例,双侧7例;另收集健康对照组15名.以MS组和对照组脑干内外侧丘系(LL)、中脑下丘(IC)分别为ROI1、ROI2进行DTI;再借助纤维追踪技术观察两侧颞横回(ROI3)中枢听觉皮层的纤维走行,比较两组不同ROI神经纤维的FA、ADC值,并分析MS组单侧听力损害患者有差异的DTI参数值与临床扩展致残量表(EDSS)评分和病程的相关性.结果 MS组双侧听力损害患者的听觉传导通路ROI1 (P=0.016)、ROI2 (P=0.038)、ROI3(P=0.007)的FA均低于对照组,ROI1 (P=0.016)、ROI2(P=0.039)ADC值高于对照组,ROI3的ADC值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8).MS组单侧听力损伤患者的损伤侧仅ROI1 (P=0.022)、ROI3(P=0.029)FA低于对照组.MS组单侧听力损害患者有差异的DTI参数值与EDSS评分、病程均无相关性.结论 MS患者中枢听觉传导通路DTI参数存在异常,可为临床听力损害提供直接证据.
-
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大型听神经瘤
目的探讨手术切除大型听神经瘤(LAN)的佳入径. 方法对术前经CT 或 MRI证实,且肿瘤位于桥脑小脑角区,直径≥31 mm 的216例LAN患者,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肿瘤切除术;术后评估治疗效果,分别比较术前、后的听神经和面神经功能. 结果肿瘤全切除率79.6%(172例);次全切除率15.3%(33例);部分切除率5.1%(11例);术后病死率1.4%(3例).听神经解剖保留率为12.5%(27例),出院时功能保留率为4.2%(A级,9例);面神经解剖保留率为82.4%(178例),出院时功能保留率为52.8%(House分级,Ⅰ~Ⅱ级94例).对187例患者平均随访3.9年,其中128例(68.4%)恢复良好,44例(23.5%)恢复一般,15例(8.0%)恢复较差.在恢复较差患者中有10例(5.4%) 肿瘤复发(再次手术治愈). 结论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大型听神经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Canavan病的临床和超微结构研究三例报告
Canavan病(CD)又称中枢神经系统海绵状退行性变,是一种少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我们对1987~2001年来经脑活检电镜检查证实的3例CD进行研究,报道如下.例1男性,3岁,湖南籍,因突发抽搐,意识不清3 h入院.母孕期有先兆流产史,系保胎足月儿,既往有无热抽搐史.体查:发育正常,意识模糊,表情淡漠,无眨眼反射,双瞳孔等大等圆约3 mm,四肢肌力正常,肌张力不高,未引出病理征.脑干诱发电位:听神经、视神经传导严重受损.脑电图示:双侧各程常见中、高波幅θ波及δ波.脑脊液:常规、生化、免疫球蛋白均正常.头部CT:未见明显异常.
-
面神经远端血管压迫导致的面肌痉挛三例
例1 女性,51岁.1998年8月因左侧面肌痉挛(HFS)于外院行面神经血管减压术(NVD),但术后症状无改善,于1990年12月在我院接受第2次NVD.术中发现听神经和小脑前下动脉(AICA)之间有一块明胶海绵,小心剥离并取出之,AICA被认为是在桥脑神经根进入区(REZ)压迫面神经的血管,遂以涤纶片行围套式减压.术中还发现AICA的一个分支与面神经中段(REZ与内听道之间)有接触,因为HFS的病因被认为只与REZ血管压迫有关,所以未予重视.NVD术后2个月HFS复发,第3次手术于1992年9月进行,在第2次NVD部位未见血管压迫,只是看到离开REZ的面神经中段有一前已提及的AICA分支压迫了面神经,面神经表面有一明显的血管压迹,这根血管被小心地与面神经分开,并于该处行NVD将其隔开至硬膜缘.术中我们对内听道口特别注意保护,该处是内听动脉进入内听道的入口,术后患者HFS完全消失且无听力丧失等并发症.
-
半球中枢神经细胞瘤一例
患者 男42岁.听力障碍伴行走不稳十余天入院.查体:听力下降,步态不稳,右侧巴氏征(+).诱发电位显示双侧听神经、双侧脑干听觉传导、双侧视觉传导通路功能障碍.B超示右肾多发结石.MRI示左侧枕叶团块状等长T1等长T2信号,病灶伴明显囊性变,周边环形短T2信号,水肿及占位效应不明显,周边呈低信号.
-
桥脑小脑角区原发性黑色素瘤一例
患者女,41岁.因右耳听力下降2个月,右面部麻木1个月入院.查体:右耳听力明显减退,右侧面部感觉减退,全身皮肤、口腔黏膜、眼结膜无色素痣及色素沉着,无色素痣手术史.头部MRI:右桥小脑角区结节状团块影,大小约为1.8cm×3.Ocm×3.5cm,呈短T1短T2信号,病灶向前向中线方向生长达桥前池,包绕右侧听神经根部,增强扫描病灶无明显强化.全麻,取右侧乙状窦后入路,见肿瘤位于右桥小脑角区,色黑,质中等,血供一般,肿瘤包绕三叉神经、面神经、听神经、后组颅神经,右小脑表面有许多黑色点状病灶,分离肿瘤与颅神经的粘连,分块切除肿瘤.病理诊断:右桥小脑角区黑色素瘤.
-
三维刺入电极矩阵在人和猫蜗轴内听神经中的植入技术的研究
-
计算机模拟研究钾电流在听神经的神经传递中的作用
-
使用听性稳态反应技术需注意的问题
听性稳态反应(auditory steady state responses,ASSR)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诱发电位测听技术,它采用正弦调幅音或调频调幅音作为刺激声,利用听神经对调制率的锁相反应,在脑电波中以能否检测出与调制率一致的反应波来判断受试者是否听到刺激声.这种方法的刺激声是持续声,所以刺激强度高,高可达1 20 dB№,结果判定是通过电脑中设定的特定程序自动判断,而且刺激声尤其是调幅音的频率特性较好,因此受到不少听力学者的关注.近几年,国内这种方法也逐步在临床推广开来,也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相关文献报道.我中心作为国内早开展这项工作的机构,一直关注着这项技术在国内外的进展情况,对于目前这项技术在国内的应用,有几个问题应引起注意.
-
人工听觉装置
近30年来,随着耳外科技术的发展及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进步,围绕着感音神经性耳聋、耳发育畸形、复杂中耳病变等的替代治疗,取得了很大的进步[1,2].人工耳蜗是一种直接刺激听神经的微电极序列,已被作为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治疗的首选方案.对于听神经不完整的失聪患者,听性脑干植入装置绕过了听神经,直接刺激脑干中的听觉神经核团.植入式骨导助听器、人工中耳在欧洲、美国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下面针对人工耳蜗、听觉脑干植入、植入式骨导助听器、人工中耳的发展和应用,作一回顾性的介绍.
-
人工耳蜗植入后听觉中枢可塑性改变
我国有听力残疾人2780万,其中0~6岁听障儿童约13.7万,且每年新出生聋儿约2.3万[1].如果听障儿童不能在听觉中枢发育的关键期内接受适宜的听觉刺激,可导致一生的语言残疾和交流障碍,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人工耳蜗植入(CI)通过刺激听神经,替代受损的毛细胞,将声音转为电信号传入中枢神经系统,可使患者重获听觉,是重度或极重度感音性聋的有效康复方法.至2008年底,全世界范围内已有1 2万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者接受了人工耳蜗植入.
-
人工耳蜗植入者声调识别及音乐感知的研究现状
人工耳蜗(cochlear implant,CI)是用于成人及儿童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听力康复的神经替代物,其功能是取代病变的内耳毛细胞直接电刺激听神经而产生听觉,是目前唯一可用于人体的市场化神经替代物,使极重度耳聋患者获得或重建听力的装置.近20年来,随着多导人工耳蜗技术的完善,植入者的言语识别率逐渐提高,但对音乐感知和调式语言的学习仍有不足之处.研究者越来越关注人工耳蜗对声调识别和音乐感知的效果评价,本文仅就近几年对这两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
人工耳蜗植入病例选择和术前诊断程序
早在1957年Djourno和Egries首先报道单通道人工耳蜗植入(Cochlear implant,Cl),通过电刺激残存的听神经引起声音感觉,成为使聋人回到有声世界的里程碑.近年来,随着人工耳蜗从单道电极到多道电极的飞快发展,人工耳蜗植入技术在诸多方面产生了突破.
-
听力障碍和康复的现状及发展
1听力障碍与听力康复概况听力障碍是指听觉系统中的传音、感音、听神经或/和其各级听中枢发生病变,听功能出现障碍,发生不同程度的听力下降.听力障碍病因包括先天性、中毒性、感染性、老年性、噪声性和特发性等.听力障碍相当一部分为感音神经性聋.而绝大多数感音神经性聋的病理基础源于毛细胞的丧失或功能缺陷,实可称为感音性聋;只有少数是听觉中枢通路或皮层上的病变,此为真正的神经性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