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老人当心意外事故
老年人常见的意外事故有跌倒、坠床、呛噎、服错药、交叉感染等,因此,提醒人们应注意采取必要的措施,保证老年人的安全.预防跌倒老年人由于机体功能退化、脑组织萎缩、身体控制平衡能力下降、听力和视力减退、直立性低血压等内在原因或其他原因,如穿着不合体、地面打滑不平、光线不足等外部原因,易跌倒.因此要采取安全保护措施,以防跌倒,具体措施如下——
-
防痴呆,好的睡姿是侧卧
阿尔茨海默病(AD,俗称老年性痴呆)是一种起病隐匿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表现为记忆障碍、失语、失用、失认、视觉空间技能损害、执行功能障碍,以及人格和行为改变等全面性痴呆.阿尔茨海默病的病因迄今尚未明了,有多种因素与此病相关,例如大脑中的β淀粉样蛋白、Tau蛋白异常,大脑皮层功能退化以及特殊的大脑部位的结构萎缩和功能退化等.2012年,美国发布了阿尔茨海默病研究指导原则,提出要在2025年开发出对阿尔茨海默氏病有效的预防和治疗策略.
-
人变矮了,可能得了骨质疏松症
退休不久的黎先生,在一次体检中,忽然发现自己身高降低了好几厘米;且还时感腰酸背痛伴有小腿抽筋等,他为此感到困惑.切勿轻视中老年人的“变矮”征兆,这实际上是骨质疏松症的表现.人到老年后,体内各器官功能退化,骨质疏松症也悄然发生.当老人的身高比前1年降低2厘米,或比年轻时低了3厘米~5厘米,就需要引起警惕了.
-
中西医治疗老年痴呆症疾病的相关研究分析
临床上将老年痴呆疾病的发病原因归于患者的神经出现病变.该疾病的发病初期特征不明显,进展较为缓慢,但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治疗,老年病患出现痴症状呆后将会表现出一系列神经精神症状,如认知功能出现障碍、言功能出现障碍以及发生渐进性记忆障碍等.基于此对老年痴呆疾病的医治方法进行探究意义非凡.现概述如下.
-
盆底重建术患者围手术期护理
盆底功能障碍是盆底结构发生变化和功能发生障碍.包括尿失禁、便失禁、子宫脱垂、阴道前后壁膨出、尿瘘、便瘘等.大多由怀孕、分娩及多胎生育引起,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医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已意识到盆底损伤和功能退化所引起的盆底功能障碍这个疾病已严重影响到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日常生活.因此盆底重建术这几年的发展可谓突飞猛进,由于此疾病患者大都是老年人故有效的临床护理非常重要,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联用开搏通与美托洛尔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近期疗效观察
心力衰竭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症状群,是各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其患病率和病死率高,5年存活率与恶性肿瘤相仿,对健康危害极大[1].心力衰竭的传统疗法以改变血液动力学为主(以应用强心甙类药物和利尿剂为主).近年来,随着对心力衰竭病理生理概念及发生机制研究的深入,认为心力衰竭时患者体内有多种内源性的神经内分泌和细胞因子过度激活,从而促进心肌重塑,加重心肌的损伤和心功能退化[1].目前已证实,ACEI和β-受体阻滞剂是改善心肌重塑的神经内分泌拮抗剂,可成功降低心力衰竭的病死率和病残率,但需在用药数月后才出现,故要求长期甚至终身服用[1].而临床上更多的患者关注的是如何能及早缓解临床症状,改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因此,本研究通过观察在给予心力衰竭的常规治疗(洋地黄、利尿剂)的基础上加用开搏通和美托洛尔联用治疗心力衰竭的效果,探讨其对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近期疗效.
-
表面肌电信号分析:下腰痛研究中的新方法
下腰痛(1ow back pain,LBP)的致病原因较多,病理机制复杂[1],但是各种原因所致的LBP均在不同程度上与腰部肌肉疲劳和收缩能力下降有着互为因果的关系[2-3].疼痛可不同程度地限制腰部肌肉的活动,造成肌肉功能退化;而肌肉收缩能力下降又可直接影响腰部脊柱的结构稳定性,造成椎间小关节及其周围韧带组织和椎间盘损伤,从而加重疼痛.这种因果关系使得腰部肌肉功能评价无论对于LBP诊断,还是疗效评价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
-
62例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护理研究
股骨颈骨折是指由股骨头下至股骨颈基底部之间的骨折,其骨折线绝大部分患者在关节内,故又称为股骨颈囊内骨折,是一种老年人常见的骨折.一旦发生骨折将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特别是老年人由于生理老化,身体机能衰退产生多脏器功能退化及疾病,如果护理不当会引发各种并发症.
-
浅谈与老年痴呆患者的有效交流
老年痴呆是由于各种原因所致的脑功能退化和紊乱,其核心是认知功能障碍.随着病情的发展,记忆功能减退、丧失,对周围事物失去兴趣,对时间、地点和人物无法定位,无法进行抽象思考,情绪不稳定以及体力衰退等[1].
-
老年急性肾损伤的研究进展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药物使用、手术和各种影像学检查的增多,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以逐年增长的趋势成为不可忽视的临床问题.老年人由于全身器官功能退化,对疾病的反应以及发生损伤后修复能力下降等,在AKI 人群中占有很大比例,并且研究证实年龄是AKI 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1-2] .因此,了解老年人AKI 的发病机制、诊治过程对于其预防和预后改善具有重大意义.现就近年来在老年AKI 的病因、诊断、治疗及预后方面的进展综述如下.
-
端粒酶的再激活可逆转未老先衰实验鼠的衰老过程
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和医疗技术的发展,人类寿命不断延长,老龄化问题受到广泛关注.人们期望能够延缓身体器官组织的功能老化,保持健康的身体.这点燃了科学家对再生医学的研究热情.目前,尚未解决的问题是,如果把导致组织功能退化的、与年龄相关的诱发因子去除,是否可以逆转衰老的各种症状?人类衰老过程中,不断受损,缩短的基因组就是重要的诱发因子之一.
-
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相关危险因素及无创评估预测价值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发生率为0.15%~1%,是以无序的心房激动伴随其后发生的心房机械功能退化为特征的室上性快速性心律失常,是由心房-主导折返环引起许多小折返环导致的心房节律紊乱。本病发病率高,持续时间长,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如心力衰竭和动脉栓塞),导致患者残疾或病死率增加。目前我国房颤人群发病率约为0.61%,按13亿人口计算,推测我国目前房颤患者数近800万[1]。
-
心肌老化的线粒体机制研究进展
心肌细胞老化与线粒体、溶酶体和肌浆网等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退化有关,其中以与线粒体的关系为密切.
-
96例退休老干部健康体检结果分析及预防
随着年龄增长,活动量减少,身体各器官功能退化,老年人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和肺部疾病的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因此,对老年人加强健康知识宣传,提高其健康意识,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具有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预防、早治疗的重要意义[1]。今年5月份,我院对我矿96例退休老干部进行了健康体检,体检结果提醒我们临床医生,日常工作中在不断提高早期诊断水平和治疗效果的同时,更要重视老年人的健康知识宣教,可明显减少老年人常见病的发病率,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详细总结报告如下。
-
盆腔器官脱垂的定量分度法及其临床应用
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均寿命延长,人们对于健康和生活质量的要求日渐提高.盆底损伤和功能退化造成的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严重影响中老年妇女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我国对于盆腔器官脱垂的关注和研究起步较晚,而国外对此已有大量的文献报道.对于盆腔器官脱垂的分度标准,我国目前多所采用的是根据1979年全国部分省、市、自治区子宫脱垂、尿瘘防治科研协作组所提出的分度标准[1],其虽简单易行,但较为粗略.目前,国际上多采用盆腔器官脱垂定量(pelvic organ prolapse quantitation, POP-Q)分度法.根据文献报道可以看出,该分度法自1995年正式公布以来,约有半数以上关于盆腔器官脱垂的临床研究采用此分度法.现将POP-Q分度法及有关问题综述如下,以期在我们的临床工作中,推广这一分度法.
-
丘脑底核在帕金森病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
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 PD)是发生于中老年时期,以震颤、肌强直、运动减少、姿势异常为主要表现的锥体外系疾病,主要病变在脑部的黑质及纹状体.正常情况下黑质产生的多巴胺可以抑制纹状体产生的乙酰胆碱的兴奋性作用.帕金森病患者由于多巴胺(DA)神经元功能退化、变性,使作用于纹状体内的多巴胺减少,兴奋过度输出,影响到皮质脊髓束、网状脊髓束等通路,导致骨骼肌运动活性普遍升高,表现为肌肉僵直和运动迟缓.
-
盆腔器官脱垂国际量化分期
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是盆底损伤和功能退化造成的疾病,严重影响中老年女性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国外对于此疾病的研究已有大量的文献报道,我国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临床医师开始关注此疾病,相关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正逐步开展.对于盆腔器官脱垂的临床研究工作要求对于此疾病的分期有统一的认识,统一的、量化的分期有助于客观的评价病情,总结治疗措施的效果.
-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临床特征
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均寿命延长,人们对于健康和生活质量的要求日渐提高.盆底损伤和功能退化造成的盆腔器官脱垂严重影响中老年妇女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关于其临床特征,简述如下.
-
老年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32例临床分析
老年人由于其生理机能衰退,植物神经功能退化,痛觉阈值提高,对疼痛反应不敏感,定位不准确,在发生急性心肌梗死(AMl)时,由于其临床症状不典型,常常造成漏诊、误诊,现将我院自2003年1月至2008年8月收治的老年性AMI患者32例,分别报告如下.
-
海绵窦内罕见胆脂瘤长期误诊误治一例
患者女,69岁,以左眼外展受限、视物双影40余年,左面部麻木伴咀嚼功能退化5年于2010年6月入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患者40年前出现视物双影,不伴其他不适,曾在多家医院眼科就诊,均以左眼斜视进行治疗,症状无改善.5年前患者开始出现左上、下颌面部条带样麻木感,伴左下颌咬合无力.经头部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提示左侧鞍旁巨大占位,与海绵窦关系密切并包绕颈内动脉,诊断为三叉神经鞘瘤.考虑手术风险太大,于4年前行γ刀治疗.γ刀治疗2个月后,左面部麻木感范围显著增宽伴进行性左侧咀嚼肌萎缩.近1年来患者左侧咀嚼肌萎缩,功能完全丧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