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CD81与HCV关系研究进展
CD81属于四次跨膜蛋白超家族成员,是相对分子量26kD的一种膜表面粘附分子.CD81分布广泛,具有多种功能.1998年意大利科学家Pileri等首次报道了CD81是与HCV特异结合的蛋白质分子,以后大量的实验表明CD81是HCV感染的初受体,但也有部分实验不支持这一观点.本文就CD81与HCV关系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细胞周期素与卵巢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卵巢癌是严重威胁妇女健康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尽管卵巢癌的治疗已取得显著进展,但由于不能早期及时准确诊断,5年存活率始终徘徊在30%~40%,而且不同期别患者预后差异很大[1].本文就细胞素蛋白与卵巢癌的关系研究作一综述.细胞周期素是一组在结构上同源均含有一个保守序列-周期素盒(Cyclinˊs box)的蛋白质分子,它们可能与CDKs形成复合体,在不同的细胞周期中发挥调节作用,使细胞完成各个时机转换.Cyclins作为Cdks的调节亚基,在不同细胞周期时相中合成、积累并于相应的CDKs结合,进而激活Cdks,促进细胞周期进展.在整个细胞周期中,CDKs的量保持恒定,Cyclins则在不同时相中周期性的积累与分解,调节Cdks的激酶活性[2].
-
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
蛋白质组(proteomics)系一个基因组、一种生物或一种细胞组织所表达的全套蛋白质.对蛋白质组织相关问题的研究即为蛋白质组学.由于蛋白质是体现生物功能的分子,蛋白质分子由基因所编码,故蛋白质组学研究是基因组学(特别是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深入和延伸.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内容大致包括以下方面:①蛋白质组作用、成分鉴定、数据库构建、新型蛋白质的发现、同源蛋白质比较、蛋白质加工和修饰分析;②基因产物识别、基因功能鉴定、基因调控机制分析;③重要生命活动的分子机制(如细胞周期、分化与发育、肿瘤发生发展、环境反应与调节等);④医药靶分子的寻找和分析(包括新药靶分子、肿瘤分子标记、人体病理介导分子、病原菌毒性成分等).
-
高通量分子捕捉系统研究中药的思路与方法
目的:本文提出以高通量分子捕捉系统研究中药的思路和方法.方法:以简单的分子系统和复杂的生物系统对信号分子捕捉和响应的特点为基础,分析了简单的单一蛋白质分子系统对中药混合物中的活性分子具有的特异性捕捉作用,蛋白质分子捕获活性分子后产生的信号变化可被检测系统检知,且反应易于分析,因此,以蛋白质分子为基本构件构建分子捕捉系统,可将目前所有药物作用机制涉及的约500种蛋白靶标分子构建成适于分析、研究的高通量分子捕捉阵列,从而对中药进行全方位研究.结果:将含药材料的获得和处理技术、高通量分子捕捉阵列、高通量检测技术和自动化数据处理系统整合、集成为高通量分子捕捉系统,可以突破现有研究方法的限制,对中药进行多方位的研究.结论采用高通量分子捕捉系统研究中药可突破目前中药研究的方法学限制.但将此设想用于研究实践尚需大量工作.
-
APOBEC家族:介导天然抗病毒免疫的新型宿主细胞因子
天然免疫在机体抵御病毒感染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近年来,一些介导天然免疫的新型宿主细胞因子陆续被发现,其中APOBEC家族(apolipoprotein B mRNA editing enzyme-catalytic polypeptide family,载脂蛋白B mRNA 编辑酶催化多肽家族)作为一种具有独特抗病毒机制的蛋白质分子,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已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它们能够在DNA或RNA水平上改变病毒的遗传信息,这一称为编辑(editing)的修饰和加工过程,可以在多种病毒的基因组或其逆转录产物中引入高频突变, 进而诱导其降解、干扰其复制或者严重影响病毒蛋白的生物学功能.
-
EBER-1与LCA双标记技术
原位杂交技术和免疫组化技术都可在组织细胞原位检测核酸分子或蛋白质分子.免疫组化是一种抗原抗体反应,检测的是蛋白质水平的表达;而原位杂交则是碱基配对,是基因或转录水平的检测.将这两种方法联合应用,可在同一细胞中显示某种mRNA或相应的蛋白质、多肽及其它抗原.我们用EBER-1和LCA在同一切片上进行双标记,获得了满意的结果.
-
单壁碳纳米管无纺膜表面的PEG修饰及蛋白质吸附研究
碳纳米管是一种纳米尺度的新型碳材料,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近年来,碳纳米管在生物医学领域的潜在应用前景已经引起科学界和产业界的极大兴趣与关注.与蛋白质分子的非特异性结合是碳纳米管应用于生物系统中必须考虑的基本问题之一.本研究应用扫描电镜和酶联免疫法作为评价方法,定性和定量地分析了血浆中重要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在单壁碳纳米管薄膜表面的非特异性吸附行为;同时,采用聚乙二醇(PEG)分子对单壁碳纳米管薄膜(SWNT膜)进行了表面修饰,通过X-光电子能谱(XPS)对材料表面的化学组成进行了表征,并初步探讨了PEG修饰对纤维蛋白原分子在SWNT膜表面非特异性吸附的阻止作用.实验结果表明,纤维蛋白原分子在SWNT膜表面有强烈的非特异性结合,吸附于薄膜表面的纤维蛋白原分子仍然保有自身的免疫原性.SWNT膜表面可以被PEG分子修饰,连接在薄膜表面的PEG分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一定浓度范围内的纤维蛋白原分子的非特异性结合.
-
内毒素解毒物质研究进展
内毒素是G-细菌细胞壁外膜的LPS成分,可激活单核/巨噬细胞、肝Kupffer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并诱生TNF-α、IL-1、IL-6、IL-8等炎性细胞因子及氧自由基等化学介质的释放,诱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包括感染性休克)和肝脏等组织器官的严重损伤[1].人体内也有多种蛋白质分子是人或动物体内天然存在的内毒素解毒物质,能直接或间接地拮抗LPS的毒性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免疫防御意义.本文对相关研究概况介绍如下.
-
运用内标校准法提高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检测中的重复性
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SELDI-TOF-MS)具有高灵敏度、高通量、高效率等优点,是近年来疾病蛋白组学研究的先进技术 [1],但该技术检测结果 的重复性较差.因此,建立SELDI-TOF-MS检测流程的标准化至关重要 [2].我们将色谱分析常用的内标法 [3-4]引入SELDI-TOF-MS技术,采用合成多肽分子作为内标物,建立内标校准法以校准SELDI-TOF-MS质谱图的横坐标和纵坐标,以提高该方法 检测蛋白质分子和丰度的重复性.现报告如下.
-
利用MS2噬菌体包膜蛋白与RNA的特异性相互作用构建临床检测用病毒样颗粒
MS2噬菌体是单链正链RNA病毒,为26 nm长的20面体,共有3 569个核苷酸,包含有3个基因,编码成熟酶蛋白、包膜蛋白、复制酶蛋白和裂解蛋白等4种蛋白质分子.噬菌体由180个包膜蛋白单体、一分子成熟酶蛋白和一分子基因组RNA组成.在MS2噬菌体包膜蛋白的研究中发现包膜蛋白与噬菌体复制酶5'端由19个碱基(19 mer)组成的茎环结构RNA序列有特异性相互作用,这种作用可引发噬菌体外壳的组装,同时,将噬菌体基因组RNA包装到包膜内.国外研究人员发现在包装位点后引入非噬菌体基因序列也可以引发包装[1-3].本研究拟利用MS2包膜蛋白与RNA的相互作用来观察RNA序列对包装的影响以及基于两者相互作用构建病毒样颗粒在临床分子检测中的应用.
-
蛋白质组学在某些癌症早期检测中的研究进展
寻找理想的表型生物标记物,阐明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蛋白质分子,以用于癌症的早期检测诊断及预后评估一直是癌症研究领域的热点和难点.由于癌症的演变是多阶段、多因素、多基因参与的复杂病理过程,早期又缺乏用于筛查分离关键分子的有效技术手段,致使癌症检测标记物的发展一直比较迟缓.近几年蛋白质组学的起步和发展为癌症早期检测研究注入活力.蛋白质组(Proteome)指细胞或组织基因组编码的全部蛋白质[1].
-
防治HIV感染和继发感染的一些研究
1 人类自身细胞表面存在一种能阻止HIV扩散的蛋白质[1]美国研究者发现人类细胞表面存在一种可阻止HIV扩散的蛋白质分子,取名为tetherin.2年前,美国洛克菲勒大学和艾伦戴蒙艾滋病研究中心(ADARC)的科学家鲍尔·比埃尼亚斯发现:通过使用一种称为"Vpu"的蛋白质,正常的HIV-1颗粒才可从黏膜表面脱落.
-
丙型肝炎病毒调节基因结合蛋白的研究
0 引言丙型肝炎病毒(HCV)是一种单股正链RNA病毒,其基因组的长度约10千碱基对(kb),其中含有唯一的开放读码框架(ORF)1-4].在其基因组RNA翻译起始点的上游,有一段341个核苷酸(nt),称为5'非翻译区(5'-NTR),控制着HCV基因组的翻译过程[5-7].HCV的3'-非翻译区(3'-NTR)的核苷酸序列自身能够相互结合以形成复杂的二级结构,与一系列蛋白质因子结合,形成病毒复制过程所必须的复制酶(replicase)复合物[8-10].HCV 3'-NTR结合的蛋白质因子除了其自身编码的RNA依赖性RNA聚合酶(NS5B)以外,还能够与感染宿主细胞的某些蛋白进行结合,以决定HCV的复制过程.HCV还必须借助病毒感染的靶细胞的一些蛋白质分子[11-13].
-
补体C3d作为分子佐剂的研究进展
补体系统由30余种可溶性蛋白分子组成,是天然免疫系统的一部分.补体C3分子的裂解片段C3b、iC3b和C3d是连接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的重要蛋白质分子[1].
-
细菌感染对大鼠呼吸道上皮细胞紧密连接蛋白的影响
肺部细菌感染发生的关键步骤包括细菌感染对小气道和肺泡上皮细胞的损伤作用.其中细菌感染导致小气道上皮细胞紧密连接破坏是较早发生的重要事件.现有实验证实 ,有多种蛋白质分子参与紧密连接复合物的构成,重要的有ZO-1和跨膜蛋白-闭锁蛋白(occludin)等[1].因此,我们探讨肺炎克雷白杆菌感染引起细支气管和肺泡上皮细胞ZO-1和occludin蛋白表达变化规律,以阐明肺部细菌感染发生的早期机制.
-
肺癌组织p16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的研究
DNA甲基化可以引起染色体结构、DNA构型和稳定性及DNA与蛋白质分子相互作用方式的改变,从而控制基因表达[1].研究发现,基因缺失和启动子区异常甲基化是p16基因失活的主要原因[2].我们联合应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ethylation specific PCR,MSPCR)、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肺癌组织中p16基因的异常改变,以了解p16基因在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
热休克蛋白60与冠状动脉病变的联系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后的变化
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HSP)又称应激蛋白(stressprotein),是一组具有重要生理功能、进化上高度保守的蛋白质分子家族,根据分子量大小和同源程度可分为HSP110、HSP90、HSP70、HSP60、小分子HSP和泛素等.
-
蛋白质组学及其在人类疾病研究中的应用
一、蛋白质组学的产生和概念以人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完成为标志,生命科学已进入了后基因组时代,生命科学研究的重心已从揭示生命的所有遗传信息转移到在分子整体水平对功能的研究上, 从而产生了功能基因组学(functional genomics).但是基因仅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而生命功能的真正执行者是蛋白质,仅仅从基因的角度来研究是远远不够的.人类基因组测序草图显示,人类共有3.0万~3.5万个基因,而与蛋白质合成有关的基因只占基因组的2%[1],如此有限和相对稳定的基因与蛋白质表达的时空多样性、动态性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蛋白质的翻译后修饰、转运定位、结构形成、蛋白质和蛋白质分子或其他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等问题,也是基因组学本身所不能回答的.因此,研究由功能基因编码和翻译的蛋白质,已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的迫切需要和新的任务[2].由此产生了一门新兴学科--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与基因组学共同承担起从整体水平解析生命现象的重任.
-
转录因子GATA-4在心血管系统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转录因子是调控DNA转录过程的反式作用因子,它能识别并结合特定的DNA调节序列,是转录必需的可溶性蛋白质分子.GATA属于锌指蛋白转录因子,含有两个锌指结构,是直接与(T/A)GATA(A/G)序列结合的高保守的DNA结合域.GATA家族有6个成员,其中GATA-1,-2,-3对造血组织发育很重要,而GATA-4,-5,-6对大量心脏基因表达的直接调节非常重要.GATA-4是与心脏发育密切相关的一种特定细胞核转录因子,是目前心血管领域的研究热点.它在心脏前体细胞分化、心脏发育、心肌肥厚和抗凋亡以及基因突变引起先天性心脏病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现综述如下.
-
兔同种异体原位肾脏移植早期热休克蛋白70的表达
热休克蛋白(HSP)是细胞在一些应激条件时高效表达的一族蛋白,具有重要生理功能,高度保守的蛋白质分子家族.Morimoto等[1]将主要的HSP分为HSP90、HSP70、HSP60及小HSP等4个家族.其中,相对分子质量为70000的诱导型HSP(iHSP70)因其在应激状态下可显著升高[2]成为受关注、研究深入的一种.本研究于2001年至2002年在南方医科大学通过免疫组化法对兔同种异体原位肾脏移植后早期iHSP70的表达进行了初步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