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多做几次化疗就能彻杀癌细胞吗?
前几天我父亲被确诊为肺癌,进行了手术治疗,术后医生让做6个周期的化疗,我想问一下多做几次是不是更好呢?是不是可以更彻底的杀死癌细胞呢?石家庄读者唐晶答复:在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病人或家属问这样的问题,“我的病要化疗多 长时间?”,“能不能多做几次化疗?”在一些非肿瘤专科医院,确实存在“化疗 方案选择不准、化疗时间长短不一”的现象.结果是延误了病情,错过治疗良机,浪费大量金钱,影响佳效果.那么,到底应该做多少周期化疗为合适呢?这要 根据病种、病期、病人的一般状况来决定.对一般情况较好的乳腺癌、睾丸癌、 肺癌及软组织恶性肿瘤,当手术已切除原发灶,临床检查未发现远处转移者,为 消灭体内“微小转移灶”,多数学者认为:正规、足量6个周期化疗足以杀死体内 敏感癌细胞,剩余的耐药癌细胞即便延长数周期也很难凑效,且化疗副作用逐渐 增加,因此行4~6个周期的化疗就可以了.即使增加剂量、延长时间,恐怕也 是增加的毒性大于增加的疗效、徒添了痛苦和经济负担.
-
新辅助化疗治疗乳腺癌的护理体会
乳腺癌是妇女常见的恶性肿瘤,目前治疗的有效方法是术前化疗或手术切除加术后化学治疗或放射治疗.新辅助化疗是指手术或放疗前进行的化疗[1].乳腺癌作为一种全身性疾病,一些实体瘤在术前往往已有潜在的远处转移,而这些微小转移灶是导致肿瘤复发的主要原因.有效的术前化疗可以缩小肿瘤和降低区域淋巴结转移的期别,不仅能使无法手术切除病灶成可以手术切除,并且可以减少手术对正常组织的损伤;可以减少术中肿瘤的转移;可以了解癌细胞对药物的敏感程度,从而作为选择化疗药物的重要依据.放疗前的化疗,不仅可以缩小放疗的照射野,而且可以避免因血运不好而造成的对化疗疗效的不利影响.
-
非小细胞肺癌术后辅助治疗现状及进展
肺癌对人类健康的威胁日益严重,肺癌的发病率、死亡率大幅度上升.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是肺癌中常见的一种类型,占肺癌的80%~85%,外科手术切除是治疗可手术的NSCLC好的方法,但仅20%左右肺癌患者就诊时适宜手术,按1997年国际分期,ⅠA期术后5年生存率为61%,ⅠB期为38%,ⅡA期为34%,ⅡB期为24%,ⅢA期为13%,ⅢB期为5%[1].手术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术中局部切除不彻底,术前已有潜在的转移灶和多个播散的微小转移灶导致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而且术后患者机体免疫功能降低[2].
-
进展期大肠癌新辅助治疗研究现状
近年来,大肠癌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逐年增高的趋势,在我国大肠癌发病增速为显著,上海市肿瘤发病率新统计显示,大肠癌发病率年均增速超过4%[1].目前大肠癌的治疗主要是以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术前、术后辅以放化疗、靶向治疗等.对于进展期大肠癌而言,术前新辅助治疗较术后辅助治疗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术前新辅助治疗具有以下特点:(1)降低肿瘤临床分期,提高手术切除率,增加保肛成功率;(2)消灭术前微小转移灶,减少术中转移;(3)指导术后辅助治疗,减少术后复发.因此,术前新辅助治疗作为一种治疗标准在临床上广泛开展,其疗效得到普遍肯定.
-
骨肉瘤的化疗进展
骨肉瘤是常见骨原发性恶性肿瘤,多危及青少年,病死率极高.1970年以前标准治疗是截肢术,但5年生存率在15%左右.80%的病人在确诊时已有微小转移灶[1].近25年来,随着新辅助化疗、保肢手术、肺转移瘤清扫术的开展,骨肉瘤治愈率明显提高,5年无瘤生存率已达80%[2].本文就骨肉瘤化疗有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小肝癌的治疗
原发性肝癌(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死亡率高,其在我国肿瘤相关死亡中仅次于肺癌,居第2位[1]。小肝癌一般指肿瘤直径小于3 cm的早期肝癌,目前国际上对小肝癌定义尚不统一,1983年日本肝癌研究组出版的《原发性肝癌临床和病理研究规范》中将小肝癌定义为直径小于2 cm的病灶[2]。我国小肝癌诊断标准为:单个癌结节大直径不超过3 cm;多个癌结节数目不超过2个,其大直径总和小于3 cm[3]。随着人们对健康体检的重视以及影像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上小肝癌病例数越来越多。小肝癌不完全等同于早期肝癌,有些小肝癌早期就可出现微小转移灶及邻近血管浸润,其临床治疗方式已由传统的“单一手术切除”演变为目前的“手术切除、局部治疗和肝移植相结合,辅以生物、免疫治疗”的综合治疗方案。基于充分的临床证据,欧洲肝病学会、美国肝病学会和亚太肝病学会已经将射频消融(RFA)、手术切除和肝移植同列为小肝癌的根治性治疗方法[4]。本文结合我院15年的治疗经验和相关文献,对目前临床常见的几种小肝癌治疗方法进行阐述。
-
肩部肿瘤的外科治疗进展
成人肱骨上段是原发恶性骨肿瘤好发的部位之一,也是转移癌的好发部位[1-3]。约95%的肩胛带肿瘤可以施行保肢术,用假体重建肱骨上段的骨缺损[4-6]。恶性骨肿瘤的治疗已经进入了一个比较成熟的阶段,新辅助化疗及广泛性切除的理念已得到广泛推广。保肢手术已成为治疗肢体恶性骨肿瘤的经典方法。新辅助化疗能早期消灭微小转移灶并能缩小原发肿瘤,有利于随后的保肢治疗,还可能通过评估肿瘤对化疗的反应,提供体内化疗敏感性试验的信息。
-
局部高危前列腺癌的新辅助化疗
前列腺癌是欧美男性常见的恶性肿瘤,据美国癌症协会预测,2006年美国将新增234 460例前列腺癌患者,而同期约有27 350例患者死于该病.在美国,由于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作为筛查工具的广泛使用,临床局限性前列腺癌的检出明显增加,目前16%的患者在诊断时为局部高危病例[1].而在我国,由于公众认识和社区筛查的差距,大部分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为高危病例.局部高危前列腺癌往往扩散超过前列腺包膜,具有较高的复发、转移危险.低危前列腺癌通过有效的局部治疗如手术或放疗能达到75%的10年生存率.然而局部高危病例的生存率仅55%,>50%的病例在局部治疗后出现肿瘤复发[2].这可能与存在无法根治的微小转移灶,以及缺乏全身的系统治疗有关,因此需要合适、有效的辅助治疗提高治愈率进而延长生存时间.现就局部高危前列腺癌的新辅助化疗综述如下.
-
介入治疗在妇科恶性肿瘤中的应用
目前认为将介入治疗应用于妇科恶性肿瘤的目的有5个方面[1~4]:①癌症手术前的新辅助化疗,目的是消灭癌灶周边的微小转移灶和亚临床灶,使手术切除更加彻底;同时可在肿瘤各级血管、淋巴管未被损伤之前给药,提高肿瘤局部化疗药物浓度,达到高效杀伤癌细胞作用;还可以缩小肿瘤病灶,降低手术并发症,或使失去手术机会的中晚期肿瘤患者获得手术机会,为后续治疗创造条件.②术后复发的姑息治疗,具有微创性、可重复性的优点.③对于某些妇科恶性肿瘤,如滋养叶细胞肿瘤,介入治疗还可作为根治性治疗手段.④针对妇科恶性肿瘤所致髂内动静脉瘘.⑤妇科恶性肿瘤所致出血及放疗并发出血的止血治疗.
-
结直肠癌切除术后预防性门静脉灌注化疗
结直肠癌根治术后,肝脏是常见的转移部位(40%).防止结直肠癌术后肝转移对改善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有十分重要意义.一些研究已表明辅助性全身化疗未能提高患者术后生存率\.经门静脉灌注化疗(intraportal infusion chemotherapy,IPIC)预防结直肠癌根治术后肝转移逐渐引起学者的关注.一、IPIC的理论基础1.肝脏转移性肿瘤的血液供应:由于肝脏存在肝动脉及门静脉两套血管系统,因此肝转移性肿瘤的血供较其他器官的转移性肿瘤复杂.Archer等\的研究表明,较大的结直肠癌肝转移灶主要由肝动脉供血,而肝脏的微小转移灶一直由门静脉供血到其直径达0.5*!mm.当肿块直径超过0.5*!mm时,其血供以肝动脉为主.
-
肝功能损害癌症患者镇痛药物选择有门道
多种原因导致癌症患者肝功损害癌症患者的肝功能损害比较常见,主要与以下因素相关.(1)癌症患者常因化疗、放疗而造成药物性或放射性的肝损伤;(2)肝脏血流丰富,是不少肿瘤(如结直肠癌、胃癌、肺癌、乳腺癌等)转移灶的寄居地,常存在影像学提示的肝转移灶,或虽无影像学证据但高度怀疑存在隐形癌细胞微小转移灶;
-
乳腺癌骨髓微小转移灶的检测与意义
骨是乳腺癌常见的转移部位之一,大约30%左右的可手术乳腺癌存在骨髓微小转移灶.主要阐述了乳腺癌骨髓微小转移灶的检测方法及其预后意义,同时对乳腺癌微小转移灶的生物学特性和对辅助治疗的反应加以综述.
-
Dukes′B期大肠癌微小转移及P53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 Dukes′B期大肠癌患者手术后5年生存率为53.9%~84.9%,有部分患者5年内出现局部复发或/和远处转移.本研究旨在探讨淋巴结微小转移灶(lymph nodes micrometastasis LMM)及原发灶p53的表达对评估经手术切除原发肿瘤及肠周淋巴结的Dukes′B期大肠癌患者预后的重要性和指导术后治疗的意义.方法收集52例Dukes′B期大肠癌患者手术切除的淋巴结及原发灶石蜡标本,同时获得这些病例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生存期大于五年或死亡)资料;实验方法;以细胞角蛋白单抗(anti-cytokerratin AE1/AE3)为探针,采用免疫组化SAP(streptavidin-alkaline phosphatase)法检测淋巴结中的LMM.以p53单抗为探针,采用免疫组化S-P(streptavidin-peroxidase)法检测原发灶p53蛋白的表达.结果检测52例Dukes′B期大肠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73%(38/52).淋巴结中LMM+组5年生存率45.5%(5/11),LMM-组78.9%(32/41).原发灶中p53+组5年生存率62%(18/29),p53-组87%(20/23).同时检测LMM+p53+组33%,LMM-p53-组84%.X2检验均P<0.05,生存分析log-rank检验P<0.05.本实验中一般因素(性别、年龄及肿瘤所在部位)对检测结果的影响不明显;统计学处理,P>0.05.结论用免疫组化法检测Dukes′B期大肠癌患者经手术切除后肠周淋巴结中的微小转移灶及原发灶p53蛋白对判断患者预后及指导术后治疗均有意义.值得在临床应用.
-
乳腺癌患者术后早日化疗的临床意义
乳腺癌是全身疾病已得到大家的认识,化疗作为乳腺癌的一种重要治疗手段,其着眼点不仅是杀灭术中进入血流的癌细胞,更重要的是集中地控制早已潜伏在体内的微小转移灶,降低复发及肿瘤死亡率.由于担心传统的辅助化疗会降低患者的免疫能力,引发并发症,一般在手术后2~4周开始,我们就围手术期化疗进行了研究,认为其具有可行性,现报告如下.
-
局限期小细胞肺癌的放射治疗
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 SCLC)约占原发性肺癌的20%.临床上一般将S CLC简单地分为局限期小细胞肺癌(limited stage small cell lung cancer, LSCLC)和广泛期小细胞肺癌 (extensive stage small cell lung cancer, ESCLC).ESCLC的病变范围超出一侧胸腔,治疗以化疗为主辅以姑息性放射治疗.LSCLC的病灶范围较为局限,在全身化 疗消灭远处微小转移灶的基础之上联合局部放射治疗,有可能使部分患者得到长期生存,LS CLC中位生存期介于14~16个月之间.LSCLC在全身化疗的基础上联合局部放射治疗的观点已得 到肯定,但放射治疗的剂量、照射靶区、分割方式、总疗程时间、放射治疗加入时机以及与化疗联合的方式等一系列问题仍有待进一步探讨.
-
醛氢叶酸钙联合氟尿嘧啶治疗胃癌的临床观察
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5年生存率大约在15%左右.大约80%的胃癌患者在诊断时已有淋巴结受累,40%的患者已有腹腔内扩散,30%的患者已有肝脏或肺的转移[1],其死亡率居各种肿瘤之首.胃癌的治疗首选手术治疗,但即使应用了扩大的外科手术,大部分胃癌患者预后仍较差,一是手术切除不完全,二是即使是早期胃癌,浸润局限于粘膜下层或浅肌层,仍有2%~5%的患者有淋巴结转移[2],至于局部有微小转移灶者为数更多,因此化学治疗仍是目前治疗胃癌的重要手段之一.我们采用5-Fu和CF联合治疗60例胃癌患者,认为疗效优于单用5-Fu,且副作用小.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局部复发喉癌的发生学研究
局部复发是喉癌的主要致死原因之一,保证安全切缘是防止喉癌术后复发的主要手段.但研究发现局部复发喉癌病例中27.8%切缘安全(>5 mm,甚至>20 mm),很难用残留肿瘤导致复发来解释[1].如果原有器官内微小转移灶或是术中器官内种植,则复发肿瘤与原发肿瘤是相同克隆来源,通过遗传学检测应具同源性;如果切缘安全的病例是再发肿瘤,而非"复发",与原发肿瘤克隆来源应不同.临床上对复发和再发的区别完全是靠时间来界定的,即>5年的复发肿瘤称为再发,<5年则为复发.显然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更能精确区分这两个概念.2003-2004年对喉癌的局部复发灶与原发灶通过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分析进行等位基因比较,研究复发灶与原发灶的肿瘤发生学关系,即是单克隆来源还是多克隆来源,从而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明确肿瘤是复发还是再发.
-
肿瘤微转移的检测及意义
肿瘤的微转移(micromatastasis)是指非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在发展过程中,播散并存活于淋巴系统、血液循环、骨髓、肝、肺等组织器官中的微小肿瘤细胞灶.常无明显的临床表现,常规的检查方法如CT、MRI、普通的病理检查都很难发现[1].许多肿瘤(如乳腺癌、胃癌、大肠癌及妇科肿瘤)患者在手术治疗时临床未见有转移,但相当一部分患者术后仍有复发,这可能与患者在手术时未能清扫淋巴结、骨髓及腹腔内的微小转移灶有关.因此,肿瘤微转移的检测具有重要意义.检测肿瘤微转移的关键是选择合适的方法及肿瘤标志物,随着免疫组化及分子生物技术发展,微转移的检出率明显提高,本文就此做一综述.
-
多普勒血流灌注指数诊断结肠癌肝转移的意义
结肠癌为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结肠癌患者中大约有2/3接受了针对原发肿瘤的根治性手术,但是5年生存率不足50%,术后2年内的死亡原因主要是肿瘤的广泛转移.据估计在接受根治性手术的患者中在手术时至少有30%已经出现了肝脏微小转移灶,但是传统的检查手段难以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检测出现这些转移灶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对改善患者的预后有重要作用 [1].近年来,肝脏多普勒血流灌注指数(doppler perfusion index,DPI)与转移性肝癌的关系在临床上日益受到重视,本文就其在结肠癌肝转移诊治中的应用做一综述.
-
诱导化疗在局部晚期鼻咽癌综合治疗中的应用研究概况
鼻咽癌是我国南方地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鼻咽癌以单纯放疗为主,其5年生存率可达95%,但70%鼻咽癌诊断时已是局部晚期,单纯放疗疗效差.同期放化疗为晚期鼻咽癌的标准治疗模式,但患者5年生存率仅为50% ~ 70%[1],失败原因主要为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2].随着适形调强放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肿瘤局部控制得到了明显提高,但远处转移率仍是局部晚期鼻咽癌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1].因此,如何降低局部晚期鼻咽癌远处转移率,提高患者生存率,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近年来多项随机临床研究均显示诱导化疗的加入可消灭远处微小转移灶,降低远处转移率[3,4].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探讨研究诱导化疗在局部晚期鼻咽癌治疗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