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狂犬病病毒的功能蛋白研究进展
狂犬病( Rabies)是由狂犬病毒(Rabies virus,RABV)引起的一种高度致死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疾病.RABV主要由5个功能蛋白组成,各个蛋白在致病性方面均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就狂犬病病毒各个功能蛋白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从而加深对于RABV致病性的了解.
-
霍乱弧菌O1群和O139群NhaA基因的克隆和变异性研究
霍乱弧菌是一种嗜盐性细菌,可在较宽盐浓度和pH值范围内生长,Na+/H+离子交换泵与此密切相关.NhaA基因所编码的NhaA蛋白是维持该离子交换泵必需的功能蛋白.NhaA基因的变异可使霍乱弧菌适应不同的外环境而得以生存.为了解我国霍乱弧菌O1群和O139群NhaA基因的变异性与致病性的关系,我们采用PCR和序列分析的方法,对来源于我国广东省和内地部分省份的40株霍乱弧菌(包括O1群和O139群)NhaA基因进行克隆和序列比较分析.
-
霍乱弧菌与大肠杆菌recA基因的功能互补性分析
细菌RecA蛋白具有蛋白水解酶活性,其作用除参与DNA重组之外,还参与DNA修复、突变和细胞分裂,是一种多功能蛋白[1].
-
一例HBV/HDV重叠感染患者血清中HDAg的基因克隆、表达及细胞内定位
丁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Dvirus,HDV)属于缺陷病毒,其借助乙型肝炎病毒(H BV)的核壳蛋白完成自身生命周期.研究已证实,HDV感染可抑制机体内HBV的复制,但临床上却加剧病情迅速恶化.HDV的基因组仅含1个开放读码框架,分别编码S-HDAg和LHDAg两种功能蛋白.尽管两者在蛋白结构上基本相似,但功能截然相反,因此探讨HDAg某些特殊或重要功能结构域仍是该领域研究热点.基于此,我们从1例HBV/HDV重叠感染患者血清中成功克隆出了HDAg基因,并对其蛋白的生物学特点进行了初步分析.
-
戊型肝炎病毒 ORF1研究进展
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us E virus,HEV)是急性病毒性戊型肝炎的病原体[1],近年来研究发现免疫力低下或器官移植患者感染 HEV 后形成 HEV 的持续性感染,发展成为慢性戊型肝炎[2]。公认的 HEV包括4个基因型,其中基因1、2型只感染人,而基因3、4型既感染人也感染猪[3]。除人、猪 HEV 外,还发现了兔、禽、鹿、鼠等 HEV[4]。HEV 是肝炎病毒科戊型肝炎病毒属的唯一成员,为无包膜、正义、单链RNA 病毒,病毒基因组全长约7.2 kb,包括5ˊ非编码区、3个开放阅读框(ORFs)和3ˊ非编码区;ORF1编码与病毒复制相关的酶等非结构蛋白,ORF2编码660 aa 的病毒衣壳蛋白,ORF3编码小分子的磷蛋白[5]。ORF2蛋白是公认的病毒抗原,是病毒的主要结构蛋白[6],ORF3蛋白是病毒多功能蛋白,参与多种调节及病毒释放[7];ORF1在明确其与病毒复制相关功能后研究较少,近年来,对 ORF1的研究报道增多,发现其新的特征,以下综述 ORF1的研究进展。
-
HBx及其截短体与HBV复制
HBx是HBV小的开放读码框(open reading frame,ORF)编码的一个154个氨基酸(amino acid,aa),分子量约17 kDa的多功能蛋白,它通过多种作用影响HBV的复制,如细胞周期、胞质信号转导以及与胞核转录作用元件的直接作用[1-2].HBx结构包含C-端2/3(aa51~154)反式激活区域与N-端1/3(aa1~50)负性调节区域[3].丙氨酸诱变突变扫描方法已经证实aa52~65及aa88~154对增强HBx在HBV中的复制十分重要[4],并且HBx的反式激活作用对增强HBV的复制能力可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C-端反式激活区域对于增强HBV的复制能力是需要的,而N-端截短体对此并未产生明显的影响.
-
生物芯片技术发展现状及应用前景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也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2002年6月26日首张人类基因图和测序计划(HGP)完成后;科学家们开始进入功能基因组,即"后基因时代"的研究.随蛋白组学研究与疾病相关基因和功能蛋白不断发现,出现了大量的生物信息和需要解决的医学问题.随之,现代生物技术,转入基因组学技术、蛋白组学技术、生物信息学、生物芯片技术、基因克隆、重组、表达技术,动物体细胞克隆技术等方面,其中引人关注的是生物芯片技术.生物芯片技术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被评为1998年度世界十大科技进展之一,其概念源于计算机芯片.其成熟标志为全球掀起至今方兴未艾的技术研究和产业化生产的热潮.
-
应用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HBsAg启动子I的DNA结合蛋白
目的:通过筛选HBsAg基因启动子I(SPI,surface promoter I)结合蛋白,为HBV复制机制的研究探索新的途径.方法:应用噬菌体展示技术,以HBsAg基因启动子I的聚合酶链反应(PCR)产物DNA作为固相筛选分子,对噬菌体人肝细胞cDNA文库进行4轮"黏附-洗脱-扩增"筛选过程,经噬斑的PCR扩增后,构建克隆载体,后对所筛选克隆进行DNA序列分析和同源性搜索.结果:噬菌体经富集后,从随机筛选的14个克隆中得到8个阳性克隆,成功构建了克隆载体.序列测定后经过同源性搜索,确定了和HBV表面抗原基因启动子I特异结合的肝细胞蛋白,共编码7种蛋白.其中3个克隆编码未知功能蛋白;其余的克隆分别编码4-氨基丁酸氨基转移酶、触珠蛋白、复制蛋白等蛋白.结论:用噬菌体人肝cDNA文库筛选得到HBsAg基因启动子I的结合蛋白,分析了该蛋白的编码基因.
-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基因启动子Ⅰ结合蛋白1的基因克隆化研究
目的:发现了与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基因启动子Ⅰ(HBVSP Ⅰ)结合的未知功能蛋白,并克隆了他的全长基因.方法:以SP Ⅰ核心序列为"诱饵",应用酵母单杂交技术对人肝细胞cDNA文库进行筛选,得到了一个未知基因,命名为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基因启动子Ⅰ结合蛋白1(SBP1).结合生物信息学技术,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克隆了SBP 1的基因编码序列.结果:经酶切和测序鉴定,结果正确,成功克隆了SBP 1的基因编码序列.结论:SBP 1具有完整的开放读码框,可能通过与SP Ⅰ的结合发挥生物学作用.
-
降钙素原指导严重细菌感染和脓毒血症诊疗的临床意义
降钙素原( procalcitonin,PCT)是降钙素的前体,是一种功能蛋白,由114~116个氨基酸组成,是严重细菌感染和脓毒血症诊断及治疗的标志物之一.除甲状腺外,各种器官尤其是肝脏的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均能产生PCT.细菌内毒素是诱导PCT产生的主要刺激因子之一.PCT在接触感染的4h内开始释放,8h达到高峰,当感染受到控制时开始清除.目前,PCT被认为是一种继发性介质,可放大炎症反应,但其生物学作用及其机制尚不完全清楚[1-2].
-
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老年人心肌梗死及血脂的相关分析
高脂血症是心肌梗死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严重危害老年人的健康。载脂蛋白E(apoE)作为脂蛋白的结构与功能蛋白,其不同异构体与受体的结合活性有较大差异,从而对血脂、脂蛋白水平产生不同影响。我们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分析apoE基因多态性对老年MI发生与血脂水平的相关性意义。
-
良性前列腺增生中Caspase的研究进展
良性前列腺增生( benign prostate hyperplasia , BPH)是导致老年男性下尿路症状( lower urinary tract symptoms , LUTS )的主要原因之一。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呈上升趋势,其发病机制迄今尚未完全阐明。但研究表明,细胞增殖和凋亡与BPH密切相关。 Caspase家族是半胱氨酸依赖性细胞死亡蛋白酶,可分解细胞骨架中的结构蛋白、调节细胞周期和DNA修复所需的功能蛋白,与真核细胞凋亡密切相关。本文将就caspase目前在良性前列腺增生中的相关研究做一述评。
-
骨形态发生蛋白的信号传导机制及与骨肉瘤相关性进展
1965年,Urist[1]将动物脱钙骨的基质种植于动物的肌肉组织内,种植3周作组织切片,发现在种植部位有大量的软骨组织及骨组织形成,随后分离出一种小分子量的糖蛋白,即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在后来的研究中发现其是一多功能蛋白.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调节机体生长、发育、组织的分化,并在许多疾病中有异常表达.由此,BMP的分子生物学行为及其与骨肉瘤的相关性已成为研究的焦点之一.
-
核定位信号结构特点及工作原理
核内的功能蛋白包括转录因子、剪接因子和其他的核蛋白,它们在胞浆中合成,通过本身的核定位信号与入核转运受体结合形成复合物,然后通过细胞核膜上的核孔复合体进入核内发挥它们的生物学功能.而要研究这些核蛋白的入核机制,可能会有许多问题萦绕脑中,例如:什么是核定位信号?它的结构特点是什么?它的工作原理是什么?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才能预测核定位信号?入核转运的结构基础是什么?入核转运的影响因素有哪些?本篇综述通过核定位信号的结构和特点、影响核定位信号依赖的蛋白质入核转运的因素、入核转运的工作原理、入核转运的结构基础等几方面内容, 目的是使那些准备研究蛋白质入核机制,但是对核定位信号及其相关研究都不熟悉的研究者对核定位信号及其工作原理有个初步的认识,为将来的实验设计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
无细胞蛋白合成系统在病毒蛋白表达及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基因工程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利用基因工程手段表达各种具有重要研究及应用价值的功能蛋白是基因工程的重要内容,其为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基因功能与作用机制的研究均提供了有效方法。目前基因工程表达系统可分为细胞内表达系统和无细胞合成系统两大类。本文就无细胞蛋白合成系统在表达病毒蛋白以及在病毒学领域中应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
不同幅值脉冲电刺激对内皮细胞形态和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求不同幅值脉冲电刺激对内皮细胞的形态、增殖以及活性物质NO和ET-1分泌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在50 Hz频率,幅值分别为25 mV,50 mV,100 mV,200 mV,400 mV,800 mV,1 600 mV,3 200 mV的电刺激6 h作用于内皮细胞.用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形态.检测MTT,分析细胞增殖.检测内皮细胞NO和ET-1的分泌量.结果 在低幅值脉冲电刺激(25 mV,50 Hz)作用下,内皮细胞明显增殖.同时大量伪足突起出现,分泌物也同时增多.但当电刺激高于100 mV后,脉冲电刺激明显抑制细胞生长.NO的表达在电刺激作用后明显增加,随电刺激幅值增加而提高,在400 mV左右出现峰值.ET-1的表达在25 mV出现峰值后逐渐下降.结论 脉冲电刺激对内皮细胞的形态、增殖、ET-1和NO表达都有影响.同时,预示低幅值脉冲电刺激是有效辅助血管生成的手段.
-
星形胶质细胞在糖尿病脑病中的变化及作用
糖尿病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功能上表现为学习和记忆能力的减退,病理学证实脑内结构和功能改变,即糖尿病脑病。星形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数量庞大且功能广泛。现已发现,在糖尿病的早期,脑内星形胶质细胞就已发生改变,表现为细胞体积和数量的变化,随后相继发生糖原、能量供应、递质转运体和酶活性、以及炎症介质和神经营养因子释放的改变,对糖尿病脑病的发生可能有重要作用。
-
整合素β1、β5基因在人脑胶质瘤中表达的研究
整合素是一类细胞表面受体家族的总称,作为一种多功能蛋白,连接细胞外基质与细胞内结构和功能构架,参与细胞双向信号传导,调节多种生物学过程,其在脑内的分布非常广泛.整合素亚单位β1、β5能够参与肿瘤细胞的迁移、侵犯以及肿瘤的血管形成[1].2006年11月至2007年3月,我们对48例不同分级的胶质瘤标本和13例手术切除的挫裂伤脑组织标本检测整合素β1、β5基因的表达情况,以探讨其与胶质瘤恶性程度的关系.报告如下.
-
Cul1蛋白与肿瘤发生
细胞内各种功能蛋白如原癌蛋白、抑癌蛋白、周期素、细胞分裂周期蛋白、转录调节因子等动态地影响到细胞周期进程.这些细胞周期相关蛋白在细胞内水平的高低,受泛素-蛋白酶体降解途径的精细调控[1].
-
IGFBP-3的功能及其对凋亡相关信号通路的作用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IGFBPs)是与Ⅰ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Ⅰ)高特异性结合的一个蛋白大家族.目前已发现6种IGFBPs(IGFBP1~6),其中IGFBP-3在血清中含量为丰富,体内约90%以上的IGF-Ⅰ与IGFBP-3结合以复合物形式存在.IGFBP-3是一种多功能蛋白,在血液循环、细胞外环境和细胞内发挥着多种不同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