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腹腔镜辅助胃癌 D2根治术治疗进展期胃癌临床疗效分析
1994年日本Kitano等[1]首次报道腹腔镜技术用于治疗早期胃癌。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已成为治疗早期胃癌的标准术式[2]。1997年G o h等[3]将腹腔镜胃癌D2用于进展期胃癌,促进了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发展。随着腹腔镜设备器械的不断发展,腹腔镜手术技术不断成熟,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日益被广大外科医师所接受,但进展期胃癌的腹腔镜手术仍存在一些争议,争议焦点集中在淋巴结的清扫彻底性及远期疗效。回顾我科2010年1月至2013年8月完成的36例腹腔镜辅助进展期胃癌D2根治术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
宫腔镜手术并发经尿道前列腺切除综合征2例分析
宫腔镜手术以其安全、有效、微创、能够恢复子宫腔正常解剖等优势,成为治疗子宫腔内病变的标准术式[1].但仍会出现一些并发症,甚至是严重的致死性并发症.经尿道前列腺切除综合征(TURPS)为宫腔镜手术严重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为0.4%~2.0%[2].由于其发生率较低,临床工作中常被忽视,然而一旦发生,后果严重.现将本院发生的2例宫腔镜手术并发TURPS报告如下.
-
结肠造口病人的护理研究进展
直肠癌包括齿线至乙状结肠直肠交界之间的癌变部位,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1908年Miles首创的腹会阴联合直肠痛根治术,迄今仍然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标准术式.
-
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与尿流改道术临床进展
根治性膀胱切除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是目前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标准术式.与放疗、化疗等治疗方式相比,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后患者获得高的生存率与低的局部复发率[1-2].尿流改道技术的进步,尤其是原位新膀胱重建术极大地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技术改良例如女性保留阴道前壁,男性保留血管神经束或前列腺部分包膜,为保留患者控尿能力与性功能提供了更大的空间[3-4].
-
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清扫与前哨淋巴结活检(VCD)
非小细胞肺癌(NSCLC)治疗的原则是大限度切除肿瘤组织,保留功能正常肺组织,改善术后生活质量,所采用的标准术式为肺切除加纵隔淋巴结清扫.目前关于纵隔淋巴结清扫方式的标准还很不规范,术前及术中确诊淋巴结转移的诊断缺乏准确有效的方法,至今缺乏指导临床医生准确切除所有转移的纵隔淋巴结技术,完全性纵隔淋巴结清除术是否是NSCLC外科手术治疗的标准术式仍存争议.
-
药物洗脱球囊的研究进展
球囊扩张+药物洗脱支架(DES)已成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标准术式.然而,PCI技术仍有很多缺点,人们希望不断有新的器械、技术和策略问世,从而推动冠心病治疗效果不断改善.新近出现的药物洗脱球囊(drugeluting balloon,DEB)不仅操作简便,而且对支架内再狭窄、分叉病变和小血管病变等可能具有独特优势.下面对DEB的研究背景、球囊设计、动物以及临床试验的初步结果进行综述.
-
二尖瓣瓣叶折叠成形方法治疗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早期结果
目的:瓣叶切除方法是治疗二尖瓣后叶关闭不全的标准术式。然而,该技术需要将瓣叶切除和再固定,如果成形效果不满意,很难再将破坏的瓣叶组织恢复到原来的状态。二尖瓣瓣叶折叠成形方法是将断裂或脱垂瓣叶两端的正常瓣叶对合,而不是切除。本研究就是了解该技术的成形效果。
-
胆囊结石微创治疗的新技术及其发展前景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目前治疗有症状胆囊结石的标准术式,在临床已经得到广泛推广应用.但是,人们仍然在孜孜不倦地追求微创技术的发展.经自然孔道内镜手术(natural orifice transluminal endoscopic surgery,NOTES)以及北京张宝善教授提倡的腹腔镜联合胆道镜的取石保胆手术是近来发展并且在学术界有较多争论的两个热点,本文就上述两个问题谈谈我们的看法.
-
腹腔镜胃癌根治手术与技巧
腹腔镜胃癌手术于1994年由日本学者Kitano等先报道,其不仅可以做到对原发病灶的完全切除,还可以进行适当范围的淋巴结清扫,同时具有确切的微创优势,已发展成为早期胃癌的标准术式之一.近年来,随着腹腔镜胃癌手术技术的不断成熟、相关设备和器械的改进,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完全可以达到与开腹手术相当的淋巴结清扫范围和数量,其在技术上的安全性、可行性已得到证实,适应证也从早期胃癌逐渐扩大到部分进展期胃癌[1].
-
胃癌标准根治术的操作要点
进展期胃癌淋巴结清扫范围一直是临床医师,特别是东西方学者争论的焦点.以日本为代表的亚洲地区主张扩大淋巴结清扫范围,但是随着JCOG9501结果的发表[1],在日本及东亚地区,D2手术成为进展期胃癌的标准术式.欧美医师一直以来普遍认为D2淋巴结清扫不能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
根治性膀胱前列腺切除术前膀胱尿路上皮肿瘤累及前列腺的预测
研究背景:根治性膀胱前列腺切除术是治疗浸润性和多发性膀胱癌的标准术式,该手术常见的并发症为勃起功能障碍及尿失禁.为此,近年来有学者提出术中保留精囊、输精管、部分或全部前列腺以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但如果膀胱癌患者合并存在前列腺癌或者尿路上皮肿瘤侵及前列腺以及尿道,采用这些改进的手术方式则将必然对患者预后产生不利影响.目前尚没有成熟的评估体系能在术前有效地预测膀胱癌是否合并前列腺肿瘤.
-
肥胖患者的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
近些年来,开放肾部分切除术被认为是治疗较小的局限于肾脏内的肾肿瘤的标准术式,同开放根治性肾切除相比,肿瘤学预后基本相同.术者如果已经具备了丰富的腹腔镜经验和技巧,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LPN)则可成为治疗小肾肿瘤的首选,其术后效果与开放相同且降低了死亡率.
-
IUPU经腹腹腔镜联合膀胱软镜肾盂取石及肾盂成型术
1概述
肾盂输尿管连接处梗阻(ureteropelvic junction obstruction,UPJO)是引起肾积水常见的原因,它被定义为尿液从肾脏流入近端输尿管时出现梗阻的疾病。梗阻会造成肾盂内压增高、肾积水,进而导致肾功能损害,同时也会因尿液淤积引起肾结石[1,2]。当UPJO合并肾盂或肾盏结石时,选择何种恰当的治疗方式既能解决UPJO问题又能取出结石,同时大程度的减少病人痛苦,这常常是挑战泌尿外科医师的一个问题。但须牢记一点,治疗的主要目的仍是得到一个不梗阻且没有残余结石的上尿路。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进步,治疗UPJO合并肾结石的手段越来越多,如经皮内镜下肾盂内切开术越来越受推崇[3,4],但该方式面临着手术成功率低的问题[5-7]。开放离断肾盂成型术(Anderson-Hynes式)被认为是UPJO治疗的标准术式,但随着技术的进步,腹腔镜手术、机器人手术也逐渐加入治疗行列,在发挥微创的优势时还能达到开放术式同等的治疗疗效,逐渐成为治疗UJPO的主要术式。其中,腹腔镜联合膀胱软镜或其他治疗UPJO合并肾结石就是微创治疗的一个很好的体现[7-10]。 -
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
骨关节结核是常见的肺外结核,其中脊柱结核所占的比例高,约为47.287%[1].目前,随着对脊柱结核认识的不断深入,在规范抗结核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积极进行手术已成为共识[2].彻底病灶清除是外科治疗的前提和基本要求,但病灶清除后脊柱的稳定性将进一步被破坏,重建及维持脊柱稳定性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对于胸腰椎结核的手术入路一直存在争议,因脊柱结核往往仅累及椎体、椎间盘等前方结构,经前路行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同期前路或后路行内固定手术,一直被视为治疗脊柱结核的标准术式[3、4].近年来,随着对脊柱结核研究和认识的深入及后路手术技术的发展,一期后路手术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脊柱结核的外科治疗,文献报道其临床疗效与前路或前、后路联合手术相似,且创伤更小[5,6].我们自2010年1月~2013年1月采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患者16例,获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前路颈椎减压融合术后相邻节段病的中期随访观察
前路颈椎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CDF)被认为是治疗颈椎退行性疾病的标准术式.有文献报道脊柱融合后因生物力学改变导致相邻脊柱功能单位(functional spinal unit,FSU)的退变加速而出现新的神经症状,被称为邻近节段病(adjacent segment disease,ASD)[1].随着ACDF手术量的增加和随访时间的延长,ASD的报道日益增多,若保守治疗无效则需要手术治疗[2].由于存在手术切口瘢痕粘连及内置物阻挡等因素,二次手术较为困难,治疗上颇为棘手.
-
对多节段颈椎病是前路手术好还是后路手术好?
颈椎病是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手术是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有近万例颈椎病患者接受各式各样的手术治疗.目前,对1~2个节段的颈椎病选择经颈前入路减压植骨融合是普遍认可的标准术式.但对多节段(3个或3个以上)颈椎病采用前入路手术好还是后路手术好,各家认识不一.
-
再谈微创腰椎后路减压融合术
后路腰椎减压融合是目前临床上治疗腰椎病变的标准术式。考虑到国人椎管直径相对较小,临床实践中通常进行的后路融合是介于传统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和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之间的手术方式。近年来迅速发展的微创减压融合术[1],在腰椎病变治疗中获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2]。
微创腰椎后路减压融合术在操作过程中较少破坏椎旁肌附着点,使椎旁肌萎缩明显减少[3],或许可以避免术后慢性腰痛的发生。笔者对微创与开放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病变的荟萃分析结果发现,两者术后短中期疼痛症状和功能障碍改善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因而我们是否应该重新审视一下,这一微创技术究竟有没有实现其预期的疗效和优势?是否值得耗费高昂的器械费用和经历陡峭的学习曲线[4],盲目跟随“西方领航者”,来极力追求和推崇迅猛发展的这一微创技术? -
关于青少年特发性胸椎侧凸矫形手术入路选择
后路矫形一直是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胸椎侧凸的标准术式.随着对脊柱侧凸理论研究的深入,近年来国外出现了很多前路矫形手术的报道,并产生了很多新的前路内固定器械和手术方法,使得青少年特发性胸椎侧凸的治疗有了更多的手术方案选择,但目前对于青少年特发性胸椎侧凸采用前路矫形还是后路矫形,国内外尚无统一标准.
-
半开放性动脉内膜剥脱术的尝试
动脉内膜剥脱术(endarterectomy,ET)曾经是治疗短段动脉闭塞的主要方法之一,早在1946年Cid dos Santos就已采用ET治疗股动脉闭塞.自1951年Wylie采用ET治疗主髂动脉闭塞以来[1],ET曾是治疗主髂动脉闭塞的标准术式.20世纪60年代人工血管问世后,动脉旁路术逐渐代替了ET,而今迅速发展的介入技术又有替代动脉旁路术的倾向.但ET仍有其特有的优点,近期我们采用开放手术与介入相结合的半开放性ET方法成功完成1例长段股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的治疗,现报告如下.
-
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
1913年May0在胰体尾部肿瘤手术中首创远端胰腺切除术,同时合并脾脏切除,并作为标准术式流传至今.但随着大量基础研究的深入和临床实践经验的积累,"脾脏不再是可有可无的器官,而是具有重要保护功能的免疫器官"这一概念已被广大临床医师所接受,无辜性脾切除应尽量避免.越来越多的手术病例证实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在技术上是完全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