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중국뇌혈관병잡지
- 主管单位: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国医师协会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 影响因子: 1.0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2-5921
- 国内刊号: 11-5126/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幕上皮质下梗死后进展性运动功能缺损的预测因素
目的 探讨幕上皮质下梗死后进展性运动功能缺损(PMD)的相关预测因素.方法 前瞻性纳入142例幕上皮质下梗死患者,根据病情特点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中运动项目评分,将患者分为PMD组(39例)与稳定组(103例).比较两组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指标、神经功能评分及影像学特点,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幕上皮质下梗死后PM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①PMD组患者进展时间平均为(31±11)h,33例(84.6%)病情进展出现在夜间.②单因素分析显示,PMD组中女性(P=0.045)、基线收缩压≥180 mm Hg(P=0.000)、放射冠部位梗死(P=0.000)、梗死灶直径15~30 mm(P=0.003)、不稳定性斑块(P=0.001)及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P=0.015)患者所占的比例明显高于稳定组.而稳定组基底核部位梗死(P=0.000)、梗死直径<15 mm(P=0.000)比例显著高于PMD组.③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2.837,95%CI:1.076~7.485;P=0.035)、基线收缩压≥180 mm Hg(OR =3.509,95%CI:1.349-9.124; P=0.010)、放射冠部位梗死(OR= 6.807,95%CI:2.446~18.944; P=0.000)、不稳定性斑块(OR=3.137,95%CI:1.019~9.657; P=0.046)、大脑中动脉病变(OR=4.027,95%CI:1.160~13.976; P=0.028)是发生PM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幕上皮质下梗死后PMD的发病率较高,女性、基线收缩压≥180 mm Hg以及放射冠部位梗死、不稳定性斑块和大脑中动脉病变均为PMD重要的预测因素.
-
胼胝体动静脉畸形的临床特点和手术疗效
目的 探讨胼胝体动静脉畸形(AVM)的临床特点和手术疗效.方法 对2005年9月-2011年8月收治的7例胼胝体AVM患者进行手术治疗.AVM分别位于胼胝体膝部1例,体部额段3例,体部顶段1例,压部2例.5例有脑室出血,对其中1例发生脑疝的患者行急诊手术.对膝部AVM经冠状切口单额开颅,行血肿清除及AVM切除术;对体部额段AVM患者,经前纵裂及额叶皮质造瘘后,经侧脑室切除AVM及清除血肿;对体部顶段AVM及压部AVM患者,经纵裂及顶叶切除AVM.结果 ① 6例患者为中型AVM,大直径为3~4.5 cm,1例为小型AVM,大直径为2.5 cm.AVM由胼周动脉、胼缘动脉、后胼周动脉及脉络膜后内侧动脉供血.3例单纯浅静脉引流,2例深静脉引流,2例深、浅静脉同时引流.② 7例患者的畸形血管团均获得全切.5例恢复良好,其中2例术后一过性肌力下降,1例出现偏瘫,4~14 d后恢复正常.1例术前脑疝患者术后6个月意识逐渐恢复.1例术中大出血病例术后发生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术后意识清楚,遗留四肢痉挛性瘫痪、肌张力增高.③术后对6例行DSA或CTA复查,AVM消失,1例未复查.④ 临床随访3个月至6年,末次随访时,GOS评分为5分的5例,3分的2例.结论 胼胝体AVM位置深在,供血动脉、引流静脉复杂,合理手术入路有助于完全切除AVM,术后疗效较好.
-
急性脑梗死患者脑白质疏松与颈内动脉狭窄及溃疡性斑块的关系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脑白质疏松(LA)与颈内动脉狭窄和溃疡斑块的关系.方法 连续纳入首次发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2例.均行头部MRI及颈部血管DSA检查,确定颈内动脉病变情况.根据MRI将患者分为LA(70例)组和无LA组(32例),再根据LA的部位将其分为皮质下LA组(46例)和脑室周围LA组(53例).分析LA的部位、病变的程度与颈内动脉狭窄及溃疡斑块的关系,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不同部位LA的相关因素.结果 ①LA组与无LA组颈内动脉狭窄及溃疡斑块的发生率(44.3%比56.3%,21.4%比9.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皮质下LA组中,26.1%(12/46)的患者有颈内动脉溃疡斑块,高于皮质下无LA组的10.7%(6/56),P<0.05;皮质下LA与颈内动脉溃疡斑块呈低度正相关,r=0.201,P<0.05.两组颈内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分别为56.5%和4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脑室周围LA组与脑室周围无LA组比较,颈内动脉狭窄及溃疡斑块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 1.071,95%CI:1.014~1.131)、高血压(OR=2.953,95%CI:1.006~8.671)、颈内动脉溃疡斑块(OR=1.949,95%CI:1.286~3.142) 是皮质下LA的独立预测因素;年龄(OR=1.069,95%CI:1.010~1.131)和高血压(OR=3.293,95%CI:1.984~11.020)是脑室周围LA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中,颈内动脉溃疡斑块的发生可能与皮质下LA相关,与脑室周围LA无明显关系.
-
Notch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出血性颅内动静脉畸形患者中的表达
目的 研究Notch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出血性颅内动静脉畸形(AVM)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分析温州医学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AVM患者,共35例,根据病史和影像学特点,将AVM患者分为出血性AVM组(简称出血组)27例、非出血性AVM组(简称非出血组)8例,应用免疫组化、荧光实时定量PCR分别检测两组畸形血管团内Notch1和VEGF的表达差异及相关性.结果 ①在出血组和非出血组中,Notch1和VEGF在畸形血管团内皮细胞均表达明显,但两组Notch1、VEGF表达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②出血组的Notch1 mRNA水平为1.9±1.7,高于非出血组的1.5±0.6;出血组的VEGF mRNA水平为4.2±3.0,高于非出血组的2.9+2.7,但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③ 经Spearman相关分析,颅内AVM的Notch1与VEGF的阳性细胞率(r= 0.638,P<0.05)及其mRNA水平(r== 0.611,P<0.05)均呈正相关.结论 Notch1、VEGF在出血性AVM和非出血性AVM中均表达升高;但在出血性AVM中无特异性,Notch1与VEGF可能协同参与颅内AVM的形成.
-
显微外科手术联合不同方法治疗高级别颅内动静脉畸形
目的 探讨对高级别颅内动静脉畸形(AVM)患者的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高级别AVM患者开颅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男15例,女8例;平均(18±6)岁.Spetzler-Martin分级:Ⅳ级13例,Ⅴ级10例.畸形团的长径为3.5~15.0 cm,平均(7.5±2.0) cm.所有病例均接受了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其中2例入院前1年和8年在外院接受栓塞治疗,3例近期接受术前栓塞,对18例直接实施显微外科手术.对切除后部分残留畸形团的5例行伽玛刀治疗.以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价疗效.结果 ①术前近期栓塞+手术切除的3例术后恢复良好,术后GOS 4分的 1例,5分2例;远期栓塞+手术2例和直接手术18例,在切除术后,1例昏迷及四肢瘫痪,1例死亡.GOS 5分的12例,4分5例,3分1例,2分1例,1分1例.②对17例患者术后行DSA复查,1例行MRA复查.显示11例获得全切,6例近全切除,1例部分切除.病死率为4%(1/23),重残率为4.5%(1/22).③随访1~95个月,GOS 5分14例,4分6例,3分2例.结论 对高级别颅内动静脉畸形行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并且疗效肯定,而适当的术前栓塞是手术成功的重要辅助手段.
-
缺血性脑血管病神经保护药转化医学的现状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是目前唯一被国际认可的治疗急性期脑缺血有效的药物.然而,因溶栓时间窗及溶栓禁忌证的限制,能成功进行溶栓的患者极少.即使成功溶栓后恢复脑血流,因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并无神经保护作用,且本身存在神经毒性,还需要其他神经保护药物进行治疗[1].抗栓治疗虽可降低卒中的复发率及栓塞并发症的发生率,但并不能降低患者的病死率,且可增加出血性转化的风险.
-
颅内动静脉畸形出血的自然史与发生机制
颅内动静脉畸形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AVM)是导致青少年自发性脑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青少年致残、致死的主要脑血管病之一[1].出血性AVM的预后差,病死率高,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植物生存、肢体活动障碍、语言障碍等严重的后遗症.但是,目前AVM的发生和出血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2-4] .目前研究认为,AVM的出血与多种因素相关,可能与其自然发展史、血管构筑和血管生成相关 [3-5].为此我们从AVM出血的自然史及其出血的生物机制进行综述.
-
家族性颅内动脉瘤易感基因的研究进展
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IA)系脑动脉壁的异常膨出部分,多发生于颅内动脉分叉部,破裂后可以导致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预后不良.其病因迄今尚不十分清楚,目前多认为IA是一种由多种环境因素与多个基因共同作用的复杂性疾病[1].其发病的环境因素主要有吸烟、高血压、大量饮酒、年龄、性别等[2].
-
国产Willis覆膜支架治疗复杂性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及长期随访
目的 评价国产Willis覆膜支架系统治疗复杂性颅内动脉瘤患者的安全性及远期疗效.方法 2006年10月-2007年9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单纯采用国产颅内Willis覆膜支架系统,治疗7例复杂性颅内动脉瘤,其中颈内动脉海绵窦段3例,颈内动脉眼动脉段1例,4例均为大型宽颈动脉瘤;颈内动脉后交通段复发动脉瘤1例,椎动脉小脑后下动脉下段大型夹层动脉瘤2例.结果 ①对7例(7个动脉瘤)患者共置入9枚覆膜支架,其中8枚成功置入载瘤动脉.对 5例置入支架后即刻造影,显示病变完全消失,载瘤动脉通畅;1例巨大海绵窦段动脉瘤置入1枚支架后,有少量对比剂漏入动脉瘤(内漏);1例椎动脉瘤置入第1枚支架内漏明显,再置入1枚支架后好转.②术中发生颅内远端血管破裂出血1例,经开颅手术清除血肿后痊愈.其他病例无手术相关并发症.③术后5~12个月对7例患者均行临床及DSA随访,均无神经功能障碍.2例有内漏者,1例消失,1例仍有少量内漏,但较术后即刻明显好转;7例均无动脉瘤复发,载瘤动脉通畅.5例术后45~55个月再获得DSA随访,动脉瘤无复发,载瘤动脉通畅、无狭窄.1例失访,1例非动脉瘤性死亡.结论 对部分复杂性颅内动脉瘤,采用Willis覆膜支架治疗安全有效,长期疗效较好.
-
卒中危险因素联合脑血流动力学指标预测卒中模型的建立
目的 建立卒中危险因素联合脑血流动力学指标综合评估卒中风险的预测模型.方法 根据10 565人前瞻性队列人群基线调查资料和7年随访卒中发病资料,分析各危险因素及脑血流动力学积分与卒中发病风险的关系,用 Cox比例风险模型,按性别建立传统危险因素联合脑血流动力学积分综合的预测模型.采用另一独立样本队列人群(回代队列)资料,进行回代验证和计算受试者工作曲线(ROC)下面积以检验预测模型的效能.结果 ①建模队列人群中男女随访分别为28 341.61人年和39 544.12人年,男女卒中累计发病率分别为3.28‰和2.58‰.②卒中预测模型的方程,男性为Y = 0.159×心血管病史+0.375×糖尿病史+0.634×卒中家族史+0.609×高血压病史+0.037×体质量指数+0.068×年龄-0.022×血流动力学积分值+0.186×吸烟+0.408×饮酒.女性为Y = 0.096×心血管病史+0.161×糖尿病史+0.392×卒中家族史+0.139×高血压病史+0.034×体质量指数+0.057×年龄-0.021×血流动力学积分值.年龄、血流动力学积分是男女卒中的独立预测因素,高血压病史是男性卒中的独立预测因素.③将预测模型方程回代到建模队列,男、女ROC下面积分别为0.839、0.820;回代到回代队列,男、女ROC下面积分别为0.795、0.787.结论 传统危险因素联合血流动力学积分综合预测卒中风险具有较好的效能,脑血流动力学积分是卒中较强的预测因子.
-
手术切除治疗颅内动静脉畸形的一些问题
颅内动静脉畸形(artriovenous malformations,AVM)是由于脑血管动静脉之间缺乏毛细血管床,而造成一些动静脉直接沟通所形成的病变.AVM导致脑动脉低压、静脉高压,出现脑血流异常分布的"盗血"现象,病灶周围脑组织低灌注压,伴有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的缺损.目前认为,AVM为先天性病变,约占全部出血性卒中的2%,国内流行病学资料较少,国外研究显示,AVM的发病率为每年1/10万,主要发生在儿童和青壮年期,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1].主要表现为脑出血、癫痫、神经功能缺损,而颅内压升高则不明显.
年 | 期数 |
2019 | 01 02 03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