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ardiac Pacing and Electrophysiology 중국심장기박여심전생리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 影响因子: 0.56
  • 审稿时间:
  • 国际刊号: 1007-2659
  • 国内刊号: 42-1421/R
  • 发行周期:
  • 邮发: 38-145
  • 曾用名: 起搏与心脏;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 创刊时间: 1987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 主编: 黄从新
  • 类 别: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 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合并心房血栓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溶栓效果分析

    作者:张浩;刘俊;李晓枫;夏雨;方丕华;张澍

    目的 通过观察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合并心房血栓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溶栓治疗效果,探讨心脏基础疾病对心房血栓位置和溶栓效果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初次诊断为心房血栓的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的病历资料.通过住院病历资料提取临床特征、心房血栓部位、确诊前抗凝治疗情况、确诊后抗栓治疗方案,计算CHADS2和CHA2DS2-VASc积分.根据患者临床随访的影像学检查结果判断血栓是否溶解并计算血栓溶解时间.根据患者是否合并心肌病分为心肌病组和非心肌病组.结果 共入选78例,心房血栓部位分布表现:53例(67.9%)仅见于左心耳,5例(6.4%)仅见于左房,17例(21.8%)左房和左心耳同时存在,3例(3.9%)仅见于右房.心肌病组(n=38)单纯左心耳血栓发生比例低于非心肌病组(52.6% vs 62.3%,P=0.0047),右房血栓均为心肌病组患者.CHA2DS2-VASc积分识别高危(≥2分)患者能力高于CHADS2积分(80.8% vs 38.5%,P<0.0001).确诊前30.9%未抗栓治疗,21.8%仅仅口服阿司匹林;42.3%口服华法林,其中仅有7.7%患者国际正常化比值≥2.0;5.1%口服新型抗凝药物.72例(92.3%)患者抗栓治疗后平均(6.5±4.2)个月的随访中重复同样检查,其中51例(71.8%)证实血栓溶解.心肌病组血栓溶解成功率低于非心肌病组[60%(21/35) vs 81.1%(30/37),P=0.028 9].Logstic回归分析证实心肌病能独立预测溶栓治疗效果(OR=-1.20±0.56,P=0.043 6).结论 左心耳仍是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心腔内血栓形成常见的部位,但心肌病患者更易发生心房内血栓.抗凝治疗认识不足和治疗不规范与血栓形成密切相关.CHA2DS2-VASc积分进行血栓风险评估优于CHADS2积分.心肌病是预测溶栓治疗效果的独立危险因素.

  • 宽QRS波心动过速的远程心电诊断

    作者:刘霞;冯建刚;裘向军;王金康;赵月琳;吕逸珍;费思其;吕璧人;金烈;崔定华;沈芳霁

    目的 根据远程心电诊断中阵发性宽QRS波心动过速的心电图特点,探讨宽QRS波心动过速鉴别诊断要点的临床实用价值.方法 2016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上海交通大学远程心电诊断中心所有数字化心电图数据入选统计.结果 宽QRS波心动过速的总体发生率0.02%.符合人选标准者276人次,心电图采自于176例病例.心电图特点:①心动过速频率:(174.76±31.19)次/分;②QRS波时间:(158.51±47.87)ms.③QRS波电轴:(89.62±112.41)°.④根据2015ACC/AHA/HRS指南,符合室性心动过速者94例(53.41%);符合室上性心动过速者82例(46.59%).2015ACC/AHA/HRS指南推荐的鉴别诊断要点中,常见的是aVR导联QRS波形态特征(Vereckei算法),总体发生率为33.11%,其次是V1~V6导联QRS波形态特征(Brugada标准),总体发生率为20.45%.结论 在宽QRS波心动过速中,以室性心动过速为常见;在鉴别诊断时,推荐关注aVR导联QRS波形态特征.

  • 多电极高密度标测在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王也;胡尚民;梁兆光;谢荣盛;石铭宇;高善龙;陈佳磊;谷宏越

    目的 探讨多电极高密度标测结合三维标测系统定位在右室流出道(RVOT)来源室性早搏(PVC)/室性心动过速(VT)中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2015年1月至2016年7月期间来本院接受导管射频消融手术的RVOT来源PVC/VT患者.按照标测方式分为多电极高密度标测(HDM)组,和逐点标测(PBP)组.每例患者均使用EnSite Velocity三维标测系统对临床PVC或VT进行标测.HDM组使用20极多电极标测导管Livewire DuoDeca进行高密度激动顺序标测,PBP组使用4极消融导管进行逐点激动顺序标测.两组均在寻找到起源点后进行导管射频消融治疗,观察手术即刻成功率和术中参数.结果 共入选266例,HDM组161例,PBP组105例.两组手术成功率无差异[97.7% (260/266) vs 98.8%(159/161),P=0.168].总体手术时间、标测时间HDM组显著低于PBP组[(29.2±4.4)min vs (61.6±17.8)min,(6.3±2.2)min vs (20.3±5.4)min,P<0.000 1].采集激动标测点数目HDM组显著多于PBP组[(465±113)个vs (46±18)个,P<0.000 1].X线曝光时间HDM组显著低于PBP组[(6.6±1.9)min vs (11.7±4.2)min,P=0.000 3].X线曝光剂量HDM组显著低于PBP组[(6.4±2.4)mGy vs(8.7±1.6)mGy,P=0.004].靶点电位领先体表QRS起始时程两组无差异.结论 使用多电极高密度激动顺序标测指导RVOT起源的PVC/VT可以显著缩短手术时间,减少X线曝光,且手术即刻成功率不劣于常规逐点标测.

  • 不同心电图亚型的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的右室功能评估

    作者:孔凡鑫;孟平平;马春燕;李光源;王永槐;关正宇;杨军

    目的 比较不同心电图(ECG)亚型的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患者的右室功能,评价不同亚型ECG的CLBBB患者右室功能的差异.方法 同期收集CLBBB患者58例和26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根据ECG的I、V5或V6导联T波与QRS主波方向是否一致,将CLBBB患者分为同向型(cLBBB) (n=30)组和异向型(dLBBB)组(n=28).对三组均应用常规超声心动图及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估其右室功能.结果 ①与对照组比较,cLBBB组及dLBBB组的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右室整体纵向应变及游离壁整体纵向应变均减低,且dLBBB组低于cLBBB组(P<0.05).②dLBBB组三尖瓣E/e'大于对照组(P<0.05),而cLBBB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③cLBBB组及dLBBB组右室心肌做功指数增加,且dLBBB组高于cLBBB组(P<0.05).结论 CLBBB患者的右室收缩和整体功能均减低,且异向型较同向型进一步减低.

  • 心中静脉隐匿型慢旁道介导的室上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一例

    作者:杨波;姚亚丽;张钲

    患者男性,49岁,因阵发性心悸30余年,加重3年人院.诊断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内电生理检查提示隐匿型慢旁道介导的室上性心动过速,采用CARTO3三维标测系统,激动标测A波早处成功消融,靶点处大头造影提示慢旁道位于心中静脉.

  • 心房扑动和颤动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发生心脏损伤后综合征一例

    作者:齐洪涛;朱为勇

    患者女性,63岁.在阵发性心房颤动和扑动射频消融术后发生心包压塞,心包引流出血停止2周后,再次发生心包及双侧胸腔积液,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良好,考虑为心脏损伤后综合征.

  • 远程心电监测成功预警高危心律失常二例

    作者:朱兆伟;周胜华

    1例为青年女性,30岁,反复心悸5年.另1例为中年男性,44岁,反复晕厥2年.均因佩戴远程心电监测系统及时发现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和间歇性三度房室传导阻滞而得到有效救治.

  • 先天性母体自身抗体相关性心脏传导阻滞及心电表现一例

    作者:彭军;向晋涛;刘文利;鲁菲菲

    患儿女性,现年龄7个月.出生前发现心率慢,出生后心电图检查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交界性自主节律,室内传导阻滞,其母患有系统性红斑狼疮;实验室检查患儿抗SSA抗体+++,抗SSA-R052KDa抗体+++等异常,符合母体自身抗体相关性心脏传导阻滞诊断.4次24 h动态心电图大数据时间散点图出现分层分布;Lorenz-RR散点图可呈4、5分布,提示该患儿房室结功能分离(变时不良).

  • 心电图呈Lambda波患者发生晕厥一例

    作者:黎荣山;吴飞雪;黄於娟;漆洁

    患者男性,62岁,因突发意识丧失1周入院.发病时附近120医护人员赶至后行心肺复苏术,当时心电监护示心室颤动,予电除颤后患者转复窦性心律并意识恢复.外院动态心电图可见Lambda波样改变.根据症状、体征、医技检查,病因考虑为Lambda波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予植入心脏转复除颤器治疗,出院7月后返院程控提示发生1次除颤事件.

  • 冷冻消融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合并典型心房扑动一例

    作者:刘俊;张浩;刘颖;陈会校;韦颖;李晓枫;张澍;方丕华

    患者男性,78岁,因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在接受冷冻球囊进行肺静脉电隔离术中转为典型心房扑动(简称房扑),遂将冷冻球囊放置三尖瓣峡部进行冷冻消融并成功终止房扑,起搏证实峡部双向传导阻滞.临床随访无房颤、房扑复发.

  • 利用单导联24h动态心电图仪间断持续记录证实心源性晕厥一例

    作者:向晋涛;谢菁;鲁菲菲;鲁志兵;叶丽娟;江洪

    患儿男性,11岁,反复发生晕倒8次就诊,动态心电图检查显示窦性心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考虑心源性晕厥,采用单导联24 h动态心电图间断、持续一段时间观察,在70天的时间内共行13次24 h记录,结果2次捕获了晕厥发作时的心电图,证实为心室停搏引起的晕厥.安置起搏器后,患儿未再发症状.

  •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联合房室结消融治疗合并心房颤动的慢性心力衰竭二例

    作者:盛琴慧;褚松筠;周菁;丁燕生

    2例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的患者,充分药物治疗下,仍无法有效控制心房颤动快心室率,术前纽约心功能分级均≥Ⅲ级.分别植入了心脏再同步化治疗起搏和除颤器.植入后即刻行房室结消融,心电图显示持续双心室起搏.2例均成功完成手术,无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随访心力衰竭症状及临床各项指标明显改善.

  • 消融Marshall韧带减少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实验研究

    作者:王晓莹;余小梅;刘珊;罗达;瞿唯一;陈超;马瑞松;胡慧慧;谢菁;鲁志兵

    目的 研究射频消融Marshall韧带(LOM)远段对犬急性心肌梗死(简称心梗)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 实验一:记录10只健康成年雄性犬基础状态血压、心率、心率变异性性、心室有效不应期及左侧星状神经节刺激引起血压升高的程度.测量结束后,将多极电极贴于LOM表面以记录到其电位确认消融部位后行射频消融,30 min后重复测量上述指标,比较消融前后的变化.实验二:25只健康成年雄性犬随机分为对照组(不消融,n=13)、消融组(LOM远段消融,n=12),对照组仅将消融电极置于LOM远段但不给予消融能量,消融完成后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构建急性心梗模型,监测1h内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实验结束后,大体神经解剖观察LOM神经通路及走行,取正常LOM组织做苏木精-伊红(HE)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实验一:与基础状态相比,消融LOM远段可降低交感神经张力、减弱刺激LSG时血压上升幅度、延长心室有效不应期.实验二:与对照组相比,消融组心梗后室性早搏的次数、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事件和持续时间均明显减少.大体解剖显示LSG与LOM之间有神经纤维联系,且免疫组化结果证实LOM远段富含交感神经纤维.结论 LOM远段富含交感神经,可能是LSG连接心室的交感神经解剖通路.消融LOM远段可降低心脏交感神经活性,抑制LSG功能,减少急性心梗后室性心律失常事件的发生.

  • 肿瘤坏死因子-α对心脏交感神经节的影响

    作者:王振亚;王猛;孟冠南;李雪飞;王梦龙;黄兵;余锂镭;江洪

    目的 探究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对心脏交感神经节的影响.方法 14只成年犬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7只,将0.1 ml TNF-α(0.1 mg/ml)分别局部微量注射进入左侧心脏交感神经节(LSG)、右侧心脏交感神经节(RSG);对照组7只,将同等量的生理盐水分别局部微量注射进入LSG和RSG.电压递增式高频电刺激(频率20Hz,脉宽0.1 ms)作用于LSG、RSG可分别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加快,以大收缩压(SBP)改变代表LSG功能,以心率变化代表RSG功能.微电极固定在LSG、RSG之后,使用labChart Pro软件记录并分析神经活性的频率和振幅.分别记录基础状态和干预30 min后LSG、RSG的神经功能和活性.结果 与基础状态相比,实验组30 min后LSG和RSG功能及神经活性显著升高(P<0.05),而对照组以上指标未见显著性改变(P>0.05).30 min后,实验组LSG、RSG功能和神经活性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TNF-α可显著增强心脏交感神经节的功能和活性.

  • 直立倾斜试验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惠歆;宿燕岗

    直立倾斜试验是用于诊断不明原因晕厥和先兆晕厥的常用方法.该试验已经应用于临床30多年,主要诊断神经介导性晕厥,但其在诊断过程中的确切作用尚不确定.公认的局限性包括再现性差,缺乏预后的作用和足够的随机研究来指导治疗的选择.

  • 心耳起源房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特点及治疗进展

    作者:夏盼盼;孙育民;王骏

    心耳起源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并不常见,多见于年轻人,常表现为持续性心动过速,患者可出现心悸、胸闷、呼吸困难等非特异性症状,部分患者可发展为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心耳房速具有特征性心电图P波表现,目前导管射频消融手术为治疗心耳房速的重要手段,尽管电生理医生对心耳房速电生理特点的认识日渐深入,心耳结构的特殊性却限制了该部位房速消融的成功率.近年来,外科微创心耳切除证实为治疗心耳房速安全、有效的手段.

  • 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后早期复发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俊;方丕华

    国内外指南均推荐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后设置3个月的空白期.空白期内出现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早期复发并不代表消融治疗失败,也不推荐早期再次消融治疗.然而,大量的研究发现早期复发却是远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抗心律失常药物虽能预防早期复发,但不能改变远期复发风险.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在空白期后期仍出现早期复发发作应考虑早期再次消融治疗.

  • 反复非折返性室房同步:一种不容忽略的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

    作者:张余斌;吉亚军;刘彤

    反复非折返性室房同步(RNRVAS)与无休止性心动过速(ELT)类似,二者都是依赖于室房同步的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PMT),但前者实质上并未构成一个由起搏器和心肌组织之间的折返环路,这一概念早由Barold于1990年提出.RNRVAS诱发因素主要包括:①较长的心室后心房不应期;②较快的起搏频率;③较长的AV间期等.尽管起搏器的预防心房竞争性起搏功能多可预防这一心动过速的发生,但当RNRVAS发生时目前仍缺乏能对其准确识别和终止的功能算法.RNRVAS可以导致:①房室失同步;②心室起搏比例增加;③心房高频事件诊断准确性下降;④并有一定致房性心律失常风险.

  • 缓慢型心律失常合并右束支阻滞的起搏器置入患者房室间期设置的优化研究

    作者:蔡彬妮;李琳琳;孟凡琦;黄卫斌;郭晋村;王焱

    目的 探讨缓慢型心律失常合并右束支阻滞(CRBBB)的双腔起搏器置入患者的优化程控模式.方法 筛选符合心脏永久起搏适应证且合并CRBBB并置入双腔起搏器的患者.设置起搏频率60次/分,记录不同房室延迟(AVD)下的十二导联心电图,测量PR间期或AP-R间期、自身QRS波时限以及不同AVD设置下起搏QRS波时限,获取窄的起搏QRS波时限及对应的佳AVD,计算佳AVD与PR间期或AP-R间期的差值.结果 共入选28例患者,其中男性占71.4%,平均(65.5±11.6)岁.病窦综合征合并CRBBB 12例,CRBBB合并间歇Ⅱ度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6例.心室电极3例放置于右室心尖部,25例放置于间隔部.自身QRS波时限135~169ms,平均(152±9)ms.设置感知房室延迟(SAVD)较PR间期缩短(43土6)ms或起搏房室延迟(PAVD)较AP-R间期短(21±4)ms时获得窄的起搏QRS波,时限为93~120 ms,平均(104±10)ms,较自身QRS波时限缩短30~71 ms,平均(49±14)ms.优化后CRBBB图形“消失”,QRS形态接近正常.结论 对于缓慢型心律失常合并CRBBB的患者,右室起搏结合优化AVD既保留了正常的左室激动顺序同时纠正了原来滞后的右室激动,可获得接近正常的QRS波群.

  • 23例Micra TPS微型无导线起搏器初步临床应用经验

    作者:牛云茜;谭冠昶;柯于梵;易敏慈;李兆文

    目的 报道MicraTPS微型无导线起搏器初步临床应用经验.方法 23例老年患者,年龄(80.35±10.04)岁,具有安置单腔起搏器的适应证.经皮穿刺无导线起搏器系统(MicraTPS)安置无导线起搏器(Micra)于患者右室心尖部(22例)或流出道心内膜(1例).结果 手术时间(47.17土16.57)min,X线曝光时间为(8.13±3.37)min.术中术后无并发症发生.随访1.3年,起搏器工作正常.结论 Micra性能可靠,置入安全,适合特定人群安置.

  • 主动导线植入右心耳的改良技术的临床研究

    作者:李强;汪涛;文雅琳;张钲

    目的 探讨心房主动导线植入右心耳的改良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及与被动导线比较的差别.方法 入选2015年5月至2016年3月住院接受心脏起搏器植入的患者191例,其中88例使用改良技术将主动导线植入右心耳(主动组),103例使用被动导线植入右心耳(被动组).记录手术曝光时间,测试术中的起搏参数,记录并发症.结果 所有患者的心房导线均成功植入右心耳.两组手术曝光时间无差异[(6.87±4.02) min vs(6.79±3.82)min,P>0.05].与被动组比较,主动组感知幅值降低[(2.97±1.39)mV vs (3.69±1.48)mV,P<0.01]、起搏阈值增高[(0.86±0.37)V vs (0.59±0.20)V,P<0.01]和阻抗减小[(513.46±149.91)Q vs(571.05±159.20)Ω,P<0.05].主动组未发生术中和术后并发症,被动组有1例导线脱位.结论 使用改良技术将心房主动导线植入右心耳操作简便,安全有效.

  • 兼容核磁共振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的临床应用研究

    作者:李腾;徐琼;黄俊;梁建;宾武刚;李超帆;彭长农;李宜富

    目的 观察兼容核磁共振(MRI)双腔心脏起搏器围手术期以及术后MRI检查的安全性.方法 MRI兼容双腔起搏器组(简称MRI组)植入Medtronic双腔心脏起搏器A3DR01,对照组为同期植入了Medtronic非MRI兼容双腔起搏器.观察术中、术后随访及MRI检查前后起搏器参数等情况.结果 MRI组50例[男性22例(44%),年龄(74±8)岁]患者均成功植入A3DR01起搏器,对照组共128例[57例男性(44.5%),年龄(58±12)岁]植入非MRI兼容双腔起搏器.两组手术时间、射线时间和围手术期并发症无显著差异.术后随访,MRI组9例(18%)患者术后共行13次MRI扫描(3次头颅,2次胸部和6次腰椎),其中1例共行4次腰椎MRI扫描,无MRI检查相关并发症出现,均未见起搏阈值增高、感知异常及导线移位、心肌穿孔等情况.结论 兼容MRI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术中安全可行,术后能安全进行MRI扫描.

  • 新型左室四极导线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作者:李庆宽;覃绍明;胡昌兴;韦开福

    目的 观察新型左室四极导线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中的疗效.方法 2016年5月至2017年6月在我科使用新型左室四极导线行CRT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共5例,随访6个月,于术前、术后6个月测定明尼苏达生活质量评分、6 min步行距离、左室舒张末容积、左室射血分数、二尖瓣返流量及血浆N未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浓度.结果 5例患者均成功采用新型左室导线完成CRT术,无感染、电极移位等并发症.随访6个月,5例患者明尼苏达生活质量评分降低,6 min步行距离增加,左室舒张未容积减小,左室射血分数增加,二尖瓣返流量减小,血浆NF-ProBNP浓度下降.结论 新型左室四极导线在CRT中是安全的且疗效显著.

  • 左心耳封堵术临床研究存在的争议

    作者:龚畅祺;李毅刚

    心房颤动(AF)发生脑卒中大多与左心耳(LAA)血栓形成有关,医师试图通过左心耳封堵术(LAAC)封堵LAA预防AF的发生,但临床研究显示其矛盾的结果:①有效性和安全性存在较大差异;②LAAC后左房结构重构与机械功能的矛盾;③射频消融治疗AF与联合LAAC预防卒中存在诸多问题.AF、脑卒中与多因素(多维)有关,改变一维因素(左心耳封堵)可能会引起许多因素的变化和互相作用,这就决定了其效果的不确定性.

  • 计算机仿真模型研究心肌细胞老龄化病变对窦房结功能的影响

    作者:斯小琴;陈大伟;张季谦

    目的 动态观察心肌细胞老龄化病变对心脏搏动功能的影响,揭示传导阻滞与心律失常之间关系.方法 利用Zhang等构建的完整兔子心脏窦房结-心房细胞体系运动电位的二维解剖模型,采用零流边界条件用五点差分法进行数值积分,通过计算机仿真模拟研究心肌组织中细胞死亡比例(p)和钠电导(gNa)降低引起的钠电流(INa)改变对心脏起搏和传导的影响.结果 降低gNa或部分细胞死亡均会减慢心脏起搏速率;利用该模型还可以重现有生理缺陷的心脏体系异常搏动现象,如老龄化的心脏因细胞膜INa减少或部分心肌细胞死亡导致窦房结传导受阻,甚至出现心脏猝死现象;而gNa降低和细胞死亡两者共同作用对减弱心脏起搏活性的影响更大,或是窦房结到心房的传导受阻,更或是窦房结起搏受抑制.结论 对于完整窦房结-心房肌组织,死亡细胞的分布和gNa在调控心脏窦房结起搏活性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调节作用.

  • Brugada综合征的心外膜基质消融:从基础到临床

    作者:蒋志新;戈甜甜;单其俊

    Brugada综合征作为一种特殊的临床疾病,是年轻人心源性猝死的重要原因.近,许多研究者在积极尝试一种新的Brugada综合征治疗策略——右室流出道心外膜基质射频消融.这种方法能够使绝大多数患者的Brugada心电图改变正常化以及减少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的发生,有望成为继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和奎尼丁之后的另一治疗选择.

  • 微型无导线心脏起搏器的临床应用与进展

    作者:汪菁峰;梁义秀;宿燕岗

    目前应用于临床的微型无导线心脏起搏器有2种:NanostimTM和MicraTM,前者采用主动螺旋固定装置,后者采用被动倒钩状固定装置.间接对照结果表明无导线起搏器可显著降低气胸、锁骨下静脉血栓或阻塞、导线断裂磨损、囊袋感染等并发症,但增加心脏穿孔及股静脉血管相关并发症.微型无导线起搏器与皮下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联合应用还处于实验研究阶段.目前微型无导线起搏器适应证较局限,费用昂贵是其主要不足.

  • 一种自动优化实现双室再同步的双腔起搏系统

    作者:赵璐露;赵玲;华宝桐;何忠荣;代荣俗;丁旭萌;蒲里津

    应用三腔起搏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设置短而固定的房室间期(AVI),废弃了房室结生理性房室延迟功能;另外,右室起搏非生理性,而且植入右室电极不但增加患者及术者X射线暴露及手术难度,还干扰三尖瓣闭合引发三尖瓣返流,可导致心室结构及功能的损害,如果双室再同步的获益不能抵消这些损害,将可能导致CRT无应答.后,三腔起搏要求100%双室起搏,较为耗电,且其价格超过双腔起搏器的2倍以上,尤其在经济欠发达的国家及地区,很多患者常因经济原因不得不放弃昂贵的CRT.通常伴有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的CHF患者,其房室结及右侧希-浦系统传导正常,无需起搏右室,提示可研发一种双腔起搏器,通过单左室起搏与从右侧希-浦系下传的自身激动融合即可实现CRT.该双腔起搏系统由硬件及软件两个系统组成,其中硬件系统包括双腔起搏器脉冲发生器、右房及左室两根电极.软件系统包括:①基于心房-心房间期推导右房-左室(RA-LV)间期的算法;②优化左室优先系数ε(默认值为0.55);③基于RA-LV间期优化起搏器AVD的算法,即AVD(n)=RA(n)-LV(n)间期×ε.该自动优化实现双室再同步的双腔起搏系统可代替目前的三腔起搏系统,对节约有限的医疗资源及向发展中国家及地区推广具有重要意义及应用前景.

  • His束起搏临床应用进展

    作者:李乐;张岩;李永勤;郑强荪

    His束(HB)是房室结的延伸,并进一步与左、右束支传导系统相连接,HB起搏传导的兴奋与正常的兴奋传导一致,故具生理性.HB起搏分为①选择性的夺获;②非选择性的夺获.HB起搏的临床适应证为①需要高比例心室起搏的缓慢性心律失常;②房室结消融治疗心房颤动合并心功能不全;③需要再同步化治疗的患者.其手术成功率在85%~90%之间;起搏阈值总体较稳定,导线脱位率并不高于常规起搏患者的导线脱位率;局限性有:10%~20%的病例无法标测到HB电位,安置电极导线困难,起搏阈值较高等.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还有待更大规模和长期随访的观察.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03 04
1998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