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临床医学 > 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

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

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Allergy & Clinical Immunology 중화림상면역화변태반응잡지

国家级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 中国医学科学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 影响因子: 0.73
  • 审稿时间: 1个月内
  • 国际刊号: 1673-8705
  • 国内刊号: 11-5558/R
  • 发行周期: 季刊
  • 邮发: 100730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07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张奉春 尹佳
  • 类 别: 临床医学
期刊荣誉:
  • 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体γ在间质性肺疾病中的作用

    作者:潘晓娟;张晓

    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是配体激活的核激素受体,以往只认识到其在脂肪生成、代谢及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作用.近年来的体内外实验使研究者逐渐认识到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体在抗炎、调节细胞增殖、分化、凋亡及抗纤维化中均起到重要作用.特别是PPARγ在间质性肺疾病中的负性调节作用逐渐受到重视,期待进一步对PPARγ抗纤维化作用的研究,使其成为治疗肺纤维化的新靶点.

  • 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

    作者:马玲;徐睿;许庚

    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allergic fungal rhinosinusitis,AFRS)是一种由真菌作为抗原引起、嗜酸性粒细胞激发的持续性级联变态反应.其有别于其他真菌性鼻窦炎,有其独特的病理生理学特征,本文主要从其命名、流行病学、诊断和治疗方面进行综述.

  • 缓解性血清阴性对称性滑膜炎伴凹陷水肿及文献复习

    作者:谢长好;李志军;陈琳洁;陈静;范晓云;梅永君

    目的 对缓解性血清阴性对称性滑膜炎伴凹陷水肿(RS3PE)的临床和实验室特点以及治疗和预后进行分析,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收集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04年1月至2011年5月就诊的RS3PE患者共5例,其中住院患者4例、门诊患者1例.分析其临床表现、实验室特点、治疗反应及转归,并对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5例患者均急性起病,有对称性多关节炎及肢端水肿.5例患者起病时红细胞沉降率(59.6±29.0)mm/h,C反应蛋白(78.7±28.8) mg/L,血白细胞( 10.25±1.92)×109/L,血红蛋白(87.4±6.26) g/L,血小板(487.2±148.4)×109/L,血清类风湿因子、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抗核抗体均为阴性.双手X线均未见骨侵蚀性改变.5例患者经泼尼松和/或免疫抑制剂治疗后完全缓解,其中3例完全停药,l例在1年后复发诊断为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结论 RS3PE是一种异质性临床症候群,可能是单纯的独立疾病,也可发展为自身免疫性疾病或肿瘤,临床上应保持警惕.

  • 洋白蜡花粉皮试液诊断洋白蜡花粉过敏的临床价值

    作者:于静淼;孙劲旅;尹佳;王良录;李宏;文利平;顾建青;关凯;青曼丽;程璇;宏誉;岳凤敏;何海娟;王瑞琦

    目的 评价洋白蜡花粉皮试液诊断洋白蜡花粉过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2009年2月10日至7月10日在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就诊并已完成洋白蜡花粉过敏原皮内试验和洋白蜡花粉过敏原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的患者1021例.登记检测结果并由变态反应专科医生做出临床综合特异性诊断.分别以临床综合特异性诊断和Uni-Cap sIgE诊断为金标准,分析洋白蜡花粉皮试液进行皮内试验的有效性.登记入组当天由变态反应专科医生询问患者在完成皮内试验后是否出现不良反应并记录,从而对洋白蜡花粉皮试液的临床应用做出安全性评价.结果 以临床综合特异性诊断为金标准,以皮试结果≥“+”为诊断界值时,洋白蜡花粉变应原皮试液用于皮内试验的灵敏度为0.9 519、特异度为0.6 889、阳性预测值为0.3028、阴性预测值为0.8333、准确度为0.7216.以Uni-Cap sIgE诊断为金标准,以皮内试验结果≥“+”为诊断界值时,洋白蜡花粉变应原皮试液用于皮内试验的灵敏度为0.9 659、特异度为0.5120、阳性预测值为0.8369、阴性预测值为0.9902、准确度为0.8472.与洋白蜡花粉皮试液可能有关的皮内试验发生的不良反应有3例,占总数的0.2938%.结论 洋白蜡花粉皮试液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可通过皮内试验用于洋白蜡花粉过敏的特异性诊断.

  • 变应原免疫治疗致全身反应

    作者:关凯;文昭明

    目的 对变应原免疫治疗过程中发生的全身反应进行临床观察,以期找到其发生规律,便于及时发现、处理和预防.方法 回顾近15年接受变应原免疫治疗(AIT)过程中出现全身反应的29例患者,依据反应发生时间与程度按欧洲变态反应和临床免疫学会(EAACI)分类标准分为4级.结果 29例患者均为吸入变应原致呼吸道过敏性疾病,在AIT过程中共出现59例次全身反应.29例患者中男女比例17:12,开始接受AIT的平均年龄为27.3岁(6~59岁).吸入变应原致敏情况:夏秋花粉24例(蒿属花粉22例、葎草花粉1例、混合夏秋花粉1例),蚕丝4例,交链孢霉1例.皮下注射后症状出现时间:≤20 min占67.8% (40/59),≤30 min占84.7% (50/59).59例次全身反应中,荨麻疹占55.9% (33/59),哮喘占50.9% (30/59),上呼吸道过敏症状占23.7%(14/59),喉水肿占5.1% (3/59),低血容量休克占1.7%(1/59).全身反应中,较轻的Ⅰ类和Ⅱ类占76.3% (45/59),较重的Ⅲ类和Ⅳ类均发生于皮下注射后15 min内.结论 全身反应严重程度与皮试反应强度无关.AIT注射后应留院密切观察,特别是前15 min应予充分重视.

  • 系统性红斑狼疮男性患者临床及免疫学特征

    作者:袁琳;丁爽;夏丽萍;沈晖;鲁静

    目的 分析142例男性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起病时首发及发病过程中临床表现特征、自身抗体分布以及其他实验室指标改变特征,探讨SLE男性患者的临床及免疫学特征.方法 收集1994年4月至2010年4月于本院风湿免疫科住院的男性SLE患者142例,年龄12 ~ 68岁,平均年龄31.9岁;同期住院女性SLE患者320例,年龄12~67岁,平均年龄33.7岁.统计起病时首发症状、进展期临床表现、自身抗体分布、免疫学改变,总结男性SLE特点.结果 起病时男性SLE患者首发症状中以发热(58.5%)、口腔溃疡(27.5%)、乏力(42.3%)、关节炎/痛(39.4%)为常见,其中发热、口腔溃疡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组,关节炎/痛、脱发、皮疹、光敏感、乏力、淋巴结肿大发生率明显低于女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SLE患者血液系统受累者为59.9%,肾受累者为71.8%,明显高于女性组,特别是血小板减少(39.4%)及尿蛋白增加(65.0%)者明显高于女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SLE患者抗核抗体(ANAs)阳性率为100%,抗双链DNA (ds-DNA)抗体阳性率为77.5%,与女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性组抗史密斯(Sm)抗体(32.3%)及抗干燥综合征A (SSA)抗体(13.7%)阳性率显著低于女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3减低的发生率男性组为77.5%,女性组为56.5%,明显高于女性患者,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男性SLE患者首发症状、临床表现、自身抗体分布及免疫学改变有自身特点,诊断及治疗时应给予重视.

  • 应用核磁共振技术对类风湿关节炎血清代谢物图谱研究

    作者:欧阳昕;文锦丽;彭武建;齐素文;王红蕾;戴勇

    目的 应用基于核磁共振(NMR)的代谢组学方法,研究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血清特征的代谢物表型.方法 收集65例血清标本,其中RA患者30例、健康对照35例.用600 mHz NMR采集血清代谢图谱,结合模式识别法分析RA内源性代谢物的差异及构建诊断模型.结果 RA患者糖类、脂类、氨基酸及能量代谢途径均受影响.主成分分析法(PCA)模型可以区分疾病组与健康对照组.偏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模型具有较好的可解释性(R2X =64.2%,R2Y=7.16%)及可预测性(Q2 =0.652).而正交偏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模型的敏感性及特异性达到96.7%和91.4%.结论 基于NMR的血清代谢组学技术有望成为RA诊断的新方法并在临床应用中蕴涵巨大潜力.

  • 皮肤点刺试验和改良挑刺试验对比研究

    作者:文利平;刘君;尹佳;顾建青;张伟;杨秀敏;赵莹;徐剑娜;文昭明

    目的 对皮肤点刺试验和改良挑刺试验进行方法学对比,为临床应用提供数据.方法 用磷酸组织胺和生理盐水(normal saline,NS)点刺液同时进行皮肤点刺和改良挑刺试验,观察2种皮肤试验方法的安全性、可重复性及疼痛程度,并评价皮肤划痕征对皮肤反应性的影响.结果 2种方法均较安全,所致疼痛程度大致相当,可重复性均较高.皮肤划痕征阳性组和阴性组的组胺平均风团直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改良挑刺法划痕征阳性组vs阴性组: (8.91±1.26)mm vs(8.83 ± 1.58)mm,P=0.80;点刺法划痕征阳性组vs阴性组:(8.11±1.23)mm vs (7.59 ± 1.56)mm,P=0.11.在皮肤划痕征阴性组,NS点刺和改良挑刺试验的平均风团直径分别为(2.29±1.17)mm和(1.50±0.68) mm,P=0.02;皮肤反应指数分别为0.25±0.11和0.17±0.07,虽差异有显著性,但两者均可判断为阴性.在皮肤划痕征阳性组,NS点刺试验平均风团直径大于改良挑刺试验(4.21±1.38)mm vs (2.29±1.17)mm,P<0.001;NS点刺试验的反应指数(SI)明显高于改良挑刺试验0.52±0.16 vs 0.25 ±0.11,P<0.001.结论 用组织胺和NS进行皮肤点刺试验和挑刺试验安全性和重复度较高,两者疼痛程度大致相当,皮肤划痕征阳性者用改良挑刺试验的风团反应低于皮肤点刺试验.

  • 丙酮酸乙酯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大鼠的治疗作用

    作者:赵华明;茹晋丽;张少然;吕志勤;张琳

    目的 探讨丙酮酸乙酯(EP)在胶原诱导关节炎(CIA)大鼠模型中的治疗作用和安全性.方法 利用牛Ⅱ型胶原建立Wistar大鼠CIA模型,随机分为CIA对照组和EP干预组,并设立正常对照组.每周观察各组大鼠的一般情况变化,并对双后足进行关节炎指数(AI)评分及测量后足容积;在实验第42、63天分别对各组大鼠的右后足进行放射学及病理学观察.结果 CIA对照组大鼠与正常对照组大鼠比较,有脱毛、精神萎靡,摄食及其他活动减少;EP干预组大鼠精神食欲尚可.体重变化,与正常对照组大鼠比较,CIA对照组大鼠从造模第28天开始,体重增加缓慢;EP干预组从造模第35天开始体重增加程度也有所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造模第56天开始EP干预组体重增加明显,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炎症,EP干预组大鼠造模第28、42、63天AI值分别为3.83 ±0.71、3.42 ±0.79、1.50±0.54,明显低于同期CIA对照组AI值4.58±1.08、5.17±1.19、3.67±0.8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足肿胀度,EP干预组大鼠足肿胀度在造模第42、63天分别为(1.58 ±0.11)、(1.51±0.09)ml,低于CIA对照组足肿胀度(1.97±0.10)、(1.81 ±0.10)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象学表现,CIA对照组X线示关节间隙消失,严重的可出现骨质破坏、融合;与CIA对照组相比,EP干预组仅可见部分关节有关节间隙模糊、骨质疏松,很少见关节破坏融合.病理学表现,CIA对照组滑膜肥厚,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并有骨结构破坏;与CIA对照组相比,EP干预组滑膜细胞增生不明显,有少量炎性细胞浸润,关节软骨和骨组织破坏不明显.EP干预过程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EP能改善CIA大鼠关节炎症状、放射学及滑膜组织病理变化,起到抑制炎症的作用,且安全性好.

  • 环磷酰胺在野百合碱诱导大鼠肺动脉高压模型中的作用

    作者:卢杰;李梦涛;王迁;何建国;曾小峰

    目的 应用环磷酰胺(CTX)对野百合碱(MCT)诱导的大鼠肺动脉高压(PAH)模型进行干预,观察CTX在该模型中的疗效,并对其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建立MCT诱导的PAH模型,用CTX对模型进行预防干预和治疗干预,分别在建模2、4周,通过右心导管技术测量大鼠肺动脉平均压( mPAP),与模型组比较,判断干预是否有效;通过肺脏病理组织苏木精-伊红(HE)染色进行肺小动脉血管壁增厚定量测定(R值);免疫组化染色测定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表达量,探讨CTX的干预机制.结果 CTX预防组mPAP为(30.07±5.96)mmHg(1 mmHg =0.133kPa),与2周模型组(28.67 ±8.17) mmHg相比无明显差异;CTX治疗组mPAP为(24.15±4.62)mmHg,与4周模型组(66.17±28.05)mmHg相比显著降低(P<0.01).肺脏病理组织HE染色显示CTX治疗组测定R值(0.227 ±0.034)与4周模型组(0.124±0.009)相比显著增高(P<0.01),提示肺小血管壁厚度显著降低;免疫组化染色显示野百合碱模型大鼠肺组织中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并有大量TNF-α和IL-6的表达,CTX治疗组较4周模型组TNF-α和IL-6染色减少.结论 CTX对MCT诱导的大鼠PAH模型有治疗作用,其机制与抑制肺小动脉血管炎症和血管壁增厚相关.

  • 蟑螂主要过敏原Blag7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

    作者:马文静;张伟;魏继福;张浩;刘成成;何韶衡

    目的 制备蟑螂主要过敏原Bla g7的单克隆抗体(mAb).方法 用含编码Bla g7基因的大肠杆菌菌株Origami/pGS21a,诱导表达并纯化出Bla g7蛋白,以该蛋白为抗原免疫BALB/c小鼠,运用杂交瘤技术制备抗Bla g7 mAb;通过ELISA、Western blot技术鉴定mAb的特异性.结果 获得2株可稳定分泌抗Bla g7 mAb的杂交瘤细胞,分别命名为Bla g7-1和Bla g7-2;2株单克隆抗体的免疫球蛋白亚类均为IgG1;经间接ELISA法测定,杂交瘤细胞Bla g7培养上清中mAb的效价分别为1:16000和1:8000; Western blot结果表明Bla g7单抗对Bla g7蛋白具有高度特异性.结论 成功地诱导表达Bla g7蛋白,并制备出抗Bla g7 mAb,为进一步研究蟑螂过敏提供了有用的实验工具.

  • 血清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与儿童变应性鼻炎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作者:周丽枫;陈彦球;王洁;罗仁忠;陶佳;刘碧霞;李玉云

    目的 探讨儿童变应性鼻炎( allergic rhinitis,AR)患者血清中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osinophil cationic protein,ECP)的水平及其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119例吸入性AR患者、22例健康对照组采用UniCAP100系统进行吸入物变应原过筛试验检测Phadiatop并检测血清ECP、血清总IgE(TIgE)、血清特异性IgE (sIgE)水平以及嗜酸粒细胞(EOS)计数,对119例吸入性AR患者进行症状评分.结果 吸入性AR组与对照组的血清TIgE分别为(479.77±68.70)和(69.27±17.90) IU/ml;血清ECP分别为(29.36±3.18)和(13.66±1.86) ng/L;外周血EOS计数分别为(512.32±246.72)和(256.32±184.23)细胞/mm3;sIgE:屋尘螨分别为(46.95±3.37) IU/ml和0,粉尘螨分别为(60.09±3.41)IU/ml和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R的严重程度与血清ECP之间无相关性.结论 血清ECP水平,TIgE、sIgE和EOS计数在吸入性AR患者中明显高于对照组,对AR的发病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不能准确反应疾病的严重程度.

  • 辽宁地区变应性鼻炎患者吸入变应原谱分析

    作者:宋薇薇;林小平;仲欢欢;吕智慧;冯晓娟

    目的 了解辽宁地区变应性鼻炎患者的变应原种类、分布特征、变应原反应强度及其与变应性鼻炎发病的关系.方法 用20种变应原对辽宁地区4995例鼻炎初诊患者进行皮肤点刺试验(skin prick test,SPT).结果 鼻炎患者中变应原SPT阳性率为53.9% (2697/4995),其中1种变应原阳性率占9.3% (250/2 697),2种以上占90.7% (2447/2 697).变应原SPT阳性率分布在前4位的是粉尘螨、屋尘螨、艾蒿、豚草花粉,其他依次为狗毛、混合树木、蟑螂、猫毛、葎草、霉菌.粉尘螨、屋尘螨的SPT阳性率,儿童(55.0%、52.8%)高于成人(24.9%、21.3%),P均<0.001;男性(18.9%、17.0%)高于女性(12.5%、11.1%),P均< 0.01.艾蒿、豚草SPT阳性率,成人(27.8%、19.4%)明显高于儿童(15.8%、9.5%),P均<0.01;成人男性(31.4%、22.1%)高于女性(25.2%、17.5%),P均<0.01.15 ~ 34岁年龄组SPT阳性率占优势.结论 尘螨为辽宁地区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首位变应原,儿童阳性率高于成人;艾蒿、豚草为季节性变应性鼻炎的主要变应原,成人阳性率高于儿童.

  •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8水平测定及其意义

    作者:柴克霞

    目的 通过检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8 (IL-18)的水平,探讨其水平变化与PSS患者γ球蛋白的关系以及其在PSS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20例符合PSS国际分类标准(2002年修订)的初诊PSS患者.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检测该组患者及l8例正常对照组血清中的IL-18水平.采用醋酸纤维薄膜法测定γ球蛋白水平.结果 PSS患者血清IL-18水平为(216.2 643 ±85.251) pg/m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水平(39.168 ±7.897) pg/ml.而且PSS患者中IL-18水平与γ球蛋白(23.205±2.5804)%存在明显正相关(r=0.538,P<0.05).结论 PSS患者血清IL-18水平明显升高,且与γ球蛋白存在正相关,提示IL-18可能参与PPS的发病过程.

  • 强直性脊柱炎合并类风湿关节炎1例

    作者:赵萌萌;肖卫国;张榕

    患者女,28岁,以间断腰背痛及左小指肿痛3年、周身关节疼痛1个月为主诉入院.患者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腰背痛和左侧小指肿痛.1年前,于外院诊断为左侧小指近端指间关节骨结核,未系统抗结核治疗.1个月前出现右侧食指远端指间关节、右小指近端指间关节、左食指近端指间关节及双侧膝关节肿痛,伴明显的腰骶部及足跟痛.晨僵超过1h,夜间偶有盗汗.自患病以来无发热、无口腔溃疡、无明显口干、眼干及双手遇冷变白、变紫、变红.

  • 呕吐、腹泻、神志异常

    作者:李源杰;苏金梅;徐东;李梦涛

    病例报告患者男性,35岁,因呕吐、腹泻3个月于2009年7月6日入住北京协和医院消化科.2009年4月,进食不新鲜食物后出现恶心、呕吐,腹泻每天10次以上,为褐色稀糊便,可见脓,里急后重,下腹疼痛,食欲减退,伴发热38.0℃,服用头孢克肟、莫西沙星等抗生素治疗后无好转.2009年6月底在北京宣武医院查便常规,白细胞(WBC)0~1个/高倍镜视野(HPF),大便潜血(OB)弱阳性,便中寄生虫、便普通细菌培养阴性,尿蛋白阴性至(+/-),血WBC 2.88×109/L,血红蛋白(HGB) 95 g/L,血小板(PLT)88 × 109/L.

  • 疫苗过敏

    作者:洪建国

    疫苗在感染性疾病的防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有助于降低感染性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1-2].总体而言,目前所使用的疫苗安全性良好,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仅为万分之一左右,且其中大多数为一过性局部反应,对人体影响不大[3].但是如果发生疫苗过敏反应,有可能导致严重不良后果,应该引起重视.疫苗过敏( vaccine allergy)是指接种疫苗后发生的过敏反应,不包括与疫苗接种相关的其他不良反应以及发生在某些个体对所接种疫苗中含有的一种或多种成分过敏.一般导致过敏反应的过敏原是疫苗中的一种组分,而不是疫苗中的特异性病原体抗原[4].主要导致疫苗过敏的组分有凝胶体、鸡蛋白、抗生素、防腐剂硫汞撒等,以及少见的酵母和瓶塞或注射器栓塞中的乳胶.虽然疫苗过敏反应在临床上并不多见,但是严重的全身过敏反应可以危及生命[5],应引起临床医生足够的重视.

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2016 01 02 03 04
2015 01 02 03 04
2014 01 02 03 04
2013 01 02 03 04
2012 01 02 03 04
2011 01 02 03 04
2010 01 02 03 04
2009 01 02 03 04
2008 01 02 03 04
2007 01 02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