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临床医学 > 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

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

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Allergy & Clinical Immunology 중화림상면역화변태반응잡지

国家级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 中国医学科学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 影响因子: 0.73
  • 审稿时间: 1个月内
  • 国际刊号: 1673-8705
  • 国内刊号: 11-5558/R
  • 发行周期: 季刊
  • 邮发: 100730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07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张奉春 尹佳
  • 类 别: 临床医学
期刊荣誉:
  • 黑色素瘤分化相关基因5及其抗体在炎性肌病的临床意义

    作者:田苡箫;李菁;王迁

    抗黑色素瘤分化相关基因5(MDA5)抗体是一种首先发现于临床无肌病性皮肌炎(CADM)的自身抗体,常见于皮肌炎(DM)患者,临床表现比较特异.MDA5和抗MDA5抗体可能参与了炎性肌病的部分发病机制,研究MDA5和抗MDA5抗体在该病中的作用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因此近年受到临床医师的广泛关注.本文总结目前MDA5及其抗体在炎性肌病中的临床意义以及在基础研究中的研究背景及相关进展.

  • 风湿性疾病并发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

    作者:施文;焦洋;范洪伟;费允云;曾小峰;曾学军

    目的 分析风湿性疾病并发非结核分枝杆菌(NTM)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结局,以提高对此类疾病的认识.方法 收集2008年5月至2018年4月在北京协和医院治疗的风湿性疾病并发NTM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结果、 诊治及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并发NTM感染的风湿性疾病患者共18例,男:女为7:11,平均年龄(47±17)岁(20~77岁).所有患者HIV测定结果均为阴性.NTM感染诊断时间为起病后的0.5~24.0个月,中位时间为4.5个月.66.7%(12/18)的风湿性疾病并发NTM感染患者肺部受累,其他受累部位包括皮肤27.8%(5/18)、 骨及关节27.8%(5/18)和血流感染22.2%(4/18).所有患者均进行血结核感染特异性T细胞检测,仅3例为弱阳性反应,其他检测结果均为阴性.10例患者(55.6%)评估了T细胞亚群,其中CD4+T淋巴细胞数平均为(478±479)个/μl,未发现CD4+T淋巴细胞数低于50个/μl.18例患者均接受了抗NTM感染的联合化学疗法,其中3例患者因呼吸衰竭死亡,均为肺部NTM感染患者,其基础风湿性疾病均得到了控制,患者诊断前均有Ⅰ型呼吸衰竭;其他15例患者均康复.结论风湿性疾病并发NTM感染可能与基础风湿性疾病引起的免疫功能紊乱有关,但目前尚缺乏预测感染的有效手段,因此当临床上风湿性疾病患者出现原发疾病难以解释的肺部、 皮肤、 骨及关节受累表现须考虑NTM感染.患者治疗前的肺部基础情况可能与其预后密切相关.

  • 哺乳动物肉类过敏患者的临床特点

    作者:李丽莎;文利平;尹佳;周俊雄;顾建青;李宏;王良录;关凯;孙劲旅;王瑞琦

    目的 分析13例中国哺乳动物肉类过敏患者的病史及辅助检查结果及其临床特点,为哺乳动物肉类过敏的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在北京协和医院变态(过敏)反应科就诊的可疑哺乳动物肉类过敏患者采集病史,并完成皮肤点刺试验、 皮内试验及体外血清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sIgE)检测,分析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 北京协和医院变态(过敏)反应可共确诊哺乳动物肉类过敏患者13例,中位病程35个月,多于进食肉类3~5 h后发病,仅1例患者于餐后10 min即发病.所有患者均有荨麻疹、 瘙痒的皮肤症状(100%),9例有胸闷、 喘憋等呼吸道症状,占69.2%;9例有呕吐、 腹痛、 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占69.2%;8例存在心悸、 晕厥等心血管系统症状,占61.5%.患者中A型或O型血(非B型血)者占84.6%,38.5%的患者有明确的蜱叮咬病史.辅助检查结果显示,66.7%的患者哺乳动物肉类皮肤点刺试验阳性,100%患者皮内试验阳性,84.6%患者猪肉sIgE检测阳性,76.9%患者α-Gal sIgE检测阳性.结论 本文首次总结了国内13例哺乳动物肉类过敏患者的临床特点,其临床表现与国外报道的不同之处在于多数病例没有明确的蜱叮咬史,且有1例为典型速发变态反应.迅速发作的反应是否基于α-Gal表位以外的变应原组分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 桃主要致敏蛋白Pru p 3 T细胞表位鉴定

    作者:邓珊;尹佳;王瑞琦

    目的 Pru p 3是桃主要致敏蛋白,目前尚未见桃Pru p 3 T细胞表位在我国桃过敏反应中的研究,本研究探讨桃主要致敏蛋白Pru p 3 T细胞表位.方法 纳入蒿花粉相关桃过敏患者20例和健康对照者10人,采集受检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将PBMC分别与8条Pru p 3来源的肽段共同孵育,比较桃过敏患者和健康对照者PBMC受各肽段刺激后的增生水平,分析不同肽段的变应原性.结果 肽段Pru p 367-82对桃过敏患者PBMC的活化程度高,20例桃过敏患者中对该肽段刺激指数(SI)阳性者14例,占70%;Pru p 323-38对桃过敏患者PBMC的活化率为55%(11/20).Pru p 367-82与Art v 390-105氨基酸序列的一致率为81%.结论 Pru p 323-38和Pru p 367-82是引起我国桃过敏反应的主要T细胞表位,Pru p 367-82可能是参与蒿花粉桃交叉反应的T细胞表位.

  • 北京市某三甲医院门诊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疾病认知状况

    作者:王军霞;陈嘉林;沙悦;徐东

    目的 调查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疾病认知状况及健康教育需求,为实施针对性干预措施以加强患者自我管理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北京协和医院就诊的SLE患者113例进行现场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三部分:患者的基本情况、SLE疾病相关知识认知状况和患者的健康教育需求.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13例SLE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总体知晓率为53.8%,在SLE基本知识、 药物知识、 生活注意事项3方面知识的知晓率分别为32.1%、57.5%和68.1%.不同文化程度、 婚姻状况、 职业状态、 随诊年限、 住院次数和受累脏器数目的SLE患者疾病相关知识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年龄越小、 文化程度越高、 在婚状态、 随诊时间越短和疾病相关知识水平越高,其教育需求程度越高.网上查询、 医护人员教育和疾病宣传手册是SLE患者获取疾病相关知识的三种方式.结论 SLE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认识仍存有不足及误区, 尤其是初始发病、受教育程度较低和受累脏器较少者. SLE患者有较高的健康教育需求, 特别是在药物指导、 发病原因、 休息锻炼和预防感染方面.

  • 尿转铁蛋白肌酐比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病情评估中的意义

    作者:戚琳;杨娉婷;陈琦;李蓓蓓;王思茹

    目的 明确尿转铁蛋白肌酐比(TRF/UCr)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病情评估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7年8月至2018年2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的SLE患者62例,其中狼疮性肾炎(LN)患者35例,非LN患者(nLN)27例,同期纳入性别、 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19例作为对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患者和健康对照组受检者尿TRF水平并进行UCr标准化,同时收集SLE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尿TRF/UCr比值与SLE疾病活动度(SLEDAI)评分及相关实验室指标间的关系.结果 SLE-LN患者尿TRF/UCr比值显著高于SLE-nLN患者[61.80(31.40,106.00)×10-5ng/ng比31.52(7.45,53.88)×10-5 ng/ng,P=0.006]和健康对照组[4.07(0.31,7.37)×10-5 ng/n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尿TRF/UCr比值与SLEDAI评分(rs=0.422,P=0.001)、ESR(rs=0.35,P=0.005)、CRP(rs=0.301,P=0.018)、24 h尿蛋白定量(rs=0.471,P=0.000)均呈显著正相关,与补体C3(rs=-0.303,P=0.016)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尿TRF/UCr比值在SLE患者可用于LN的诊断,对评价SLE疾病活动有重要意义.

  • 皮肌炎并发纵隔气肿的临床特点

    作者:陈志涵;高飞;刘剑雯;吴燕芳;吴晨敏;林禾

    目的 分析皮肌炎(DM)并发纵隔气肿(PnM)的临床特点、 治疗和转归.方法收集2012年至2017年在福建省立医院风湿免疫科治疗的60例DM患者的临床资料,详细分析5例DM并发PnM患者的临床特点,比较分析非PnM组与PnM组患者在年龄、 性别、 肌力、 肌酸磷酸激酶(CK)峰值、 肺部CT改变、 治疗和预后方面的差异.结果60例DM患者中5例并发PnM,占8.33%,男2例,女3例;年龄42~56岁;包括经典皮肌炎2例和无肌病性皮肌炎(CADM)3例,平均病程4.6个月;治疗上都给予大剂量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其中3例死亡,占60%,死亡时间是发生PnM后平均1.8个月,2例死于严重肺部感染,1例死于呼吸衰竭.DM-PnM组患者与DM非PnM组比较多为无肌力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0.0%比29.1%,P=0.038);且CK值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7.5 U/L比223 U/L,P=0.023);DM-PnM组患者肺间质病变(100%比30.9%)及肺部感染明显(80%比2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5、P=0.015).DM-PnM组患者出现咽痛和声嘶临床表现者为80%,DM非PnM组未出现相关症状.结论DM并发PnM预后差,患者肌炎症状轻,易并发肺间质病变及肺部感染.DM患者出现咽痛和声嘶症状是发生PnM的高危因素.

  • SLC2 A9、SLC22 A12、ABCG2、P2 RX7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与原发性痛风

    作者:应颖;陈勇;张顺;黄海燕;李晓可;邹荣鑫;褚赞波;黄娴倩;彭勇;干敏芝;耿保庆;朱梦雅;王筱萍

    目的 探讨基因(SLC2A9、SLC22A12、ABCG2和P2RX7)启动子区甲基化在原发性痛风中的作用.方法 于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在宁波市第二医院纳入原发性痛风患者50例,同期纳入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采集所有受检者的外周血,采用焦磷酸测序技术检测SLC2A9、SLC22A12、ABCG2和P2RX7基因的甲基化率.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痛风组和对照组间的DNA甲基化率进行比较.结果 痛风组患者SLC2A9(pos 1、3、4、5、7)低于对照组、SLC22A12 pos 2高于对照组,ABCG2(pos 1、2、4、5、6)甲基化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痛风组与对照组SLC2A9基因各位点的甲基化率分别明显不同[pos 1:(0.56±0.05)%比(1.27±0.12)%,P=0.042;pos 3:(0.07±0.01)%比(0.82±0.03)%,P=0.012;pos 4:(1.22±0.23)%比(2.69±0.78)%,P=0.043;pos 5:(0.01±0.00)%比(0.76±0.13)%,P=0.003;pos 7:(0.01±0.00)%比(0.87±0.03)%,P=0.003];基因SLC22A12[pos 2:(94.05±1.13)%比(93.15±2.04)%,P=0.008];基因ABCG2[pos 1:(0.76±0.12)%比(1.52±0.34)%,P=0.007;pos 2:(0.12±0.01)%比(0.68±0.11)%,P=0.033;pos 4:(1.06±0.02)%比(1.82±0.32)%,P=0.033;pos 5:(0.10±0.01)%比(0.90±0.02)%,P=0.017;pos 6:(0.04±0.00)%比(0.58±0.03)%,P=0.004].但分析该3个基因的功能,只有基因SLC2A9的结果可解释痛风的发病机制.结论 SLC2A9(pos 1、3、4、5、7)低甲基化水平可能增加原发性痛风的风险.

  • 泮托拉唑钠静脉滴注诱发热原反应一例

    作者:肖浩;魏波;张虹婷;孟娟

    药物热和药物过敏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两者均表现为药物使用后出现发热症状, 临床上容易混淆, 但实际上其诊断和治疗有许多不同.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过敏性鼻炎诊治中心曾对1例静脉滴注泮托拉唑钠后出现发热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 现将其诊疗过程报道如下.

    关键词:
  • 重症哮喘的高患病率:一项大型随机人群研究

    作者:Roxana Mincheva;Linda Ekerljung;Apostolos Bossios;Bo Lundback;Jan Lotvall;墨玉清

    背景重症哮喘的患病率在人群水平上没有得到很好的描述.目的 试图确定一般人群哮喘患者中哮喘重症表型的发生率,并描述重症哮喘的危险因素.方法 我们于2008年至2012年间进行了一项流行病学研究(西瑞典哮喘研究).向瑞典西部的随机人群(n=30000)邮寄一份问卷,得到18087份回复.共对2006名受试者进行了仔细的表型分析.本研究仅分析了具有"活动性哮喘"的患者(过去一年存在症状或用药,n=744),以确定哮喘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重症表型基于以下几点制定(1)尽管持续使用哮喘药物;白天仍有多种症状;(2)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低于预测值的70%;(3)每天或几乎每天使用急救药物;(4)每周一次或更多次的夜间症状;(5)使用口服糖皮质激素/急诊科就诊.哮喘患者被分为3组:非重症哮喘,有1个重症征象,有2个或更多重症征象.结果 共有36.2%的哮喘患者表现出至少1个重症哮喘征象,13.2%的患者有2个或更多征象.具有2个或更多重症哮喘征象的哮喘组年龄较大并且具有较高的体质量指数(BMI)、 较高的吸烟率和较低的肺功能.支气管高反应性、 气道炎症和致敏性在3组之间存在明显不同.在人群水平上,有1个重症哮喘征象的发生率为3.1%,至少2个征象的发生率为1.3%.结论 超过1/3的哮喘患者表现出至少1个重症哮喘征象.重症哮喘表型多种多样,在对哮喘患者实施个体化治疗时,应充分考虑这一点.

  • 外暴露组与呼吸道、 皮肤过敏性疾病

    作者:Lorenzo Cecchi;Gennaro D'Amato;Isabella Annesi-Maesano;高楠楠;王俊;刘鹏

    变态反应是由多种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导致的复杂疾病.然而,过去几十年间变态反应发生率的增加是由同期的环境变化所致.目前,研究者认为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发生、 发展和恶化都可通过暴露组学加以解释,即从妊娠开始个体所接受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外部环境的暴露总量(外暴露组)及其对器官和细胞水平的影响(内暴露组).在研究深入的外暴露环境因素中,室内和室外空气变应原和空气污染物在变应原的炎性反应发病机制和变态反应性疾病的临床表现中发挥关键作用.气候变化、 城市化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会对主要的空气变应原和空气污染物的来源、 排放和浓度造成影响,这将是现今和未来数十年变态反应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所面临的严峻的挑战之一.雷暴相关性哮喘是一个由多种环境因素作用引起的变态反应的生动例子,也可作为了解呼吸道过敏发病机制的体内模型.环境或生活方式引起的肠道和皮肤微生物组异常是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关键介质.更好地了解外暴露组对变态反应发展的影响对于敦促患者、 卫生专业人员和政策制定者采取行动以减轻环境变化的影响,并适应环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 从转化角度谈表观遗传学与变态反应性疾病

    作者:J?rg Tost;李俊达

    由于表观遗传修饰具有调节环境因素在变态反应性疾病发病或疾病保护方面的作用,近应用表观遗传修饰研究变态反应性疾病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此外,近期研究证据表明,很多疾病相关细胞的表观基因组发生了改变.尽管目前仍为早期阶段,但是表观遗传修饰,尤其是DNA甲基化和微小RNA(miRNAs)可能具有患者治疗分型和补充甚至替代未来生化或临床检测的潜能.成功免疫治疗相关的表观遗传生物标志物已有第一个报道,即使不考虑个体化治疗方案,表观遗传修饰将在监测甚至预测个体化治疗应答方面扮演重要角色.然而,在表观遗传学应用之前,还需要在表型明确的大规模队列并且特殊的细胞类型进行进一步研究.随着miRNAs类似物、 抑制剂和反义寡核苷酸在其他疾病患者中的临床研究,表观遗传组为治疗干预提供了有意义的靶点.尽管需要进一步的技术改进,胞外膜泡和表观遗传编辑的选择和工程改造技术代表着调节细胞表型和应答的新型工具.此外,对宿主表观基因组和微生物组之间相互作用的进一步认识,使通过微生物组干预调节表观基因组预防变态反应性疾病的目标提供了可能性.

  • 治疗用单克隆抗体的超敏反应:表型和内型

    作者:Ghislaine Annie C.Isabwe;Marlene Garcia Neuer;Leticiadelas Vecillas Sanchez;Donna-Marie Lynch;Kathleen Marquis;Mariana Castells;顾建青

    背景单克隆抗体的广泛的应用导致了超敏反应(HSRs)发生率的增加,这阻碍了单克隆抗体作为一线治疗方法在临床上的应用.HRSs的症状、 诊断方法及定向治疗方法均尚未标准化.目的 我们基于临床表型、 潜在的内型和生物标志物进行脱敏的治疗方法提出一种新的基于循证医学的mAb HSR分类方法.方法 描述了104例患者对16种mAbs HSR的表型、 内型和生物标志物,并与526次皮下及静脉脱敏治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初始反应呈现4种模式:Ⅰ型样反应占63%,细胞因子释放反应占13%,混合反应占21%,Ⅳ型迟发反应占3%.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脱敏治疗期间突发的HSRs为23%,其中52%为细胞因子释放反应,32%为Ⅰ型反应,12%为混合型反应,4%为Ⅰ型伴Ⅳ型迟发超敏反应.58例患者对10种mAbs进行皮肤试验,41%的患者出现阳性.在脱敏治疗期间,1例患者血清类胰蛋白酶水平升高,8例患者IL-6水平升高,均为细胞因子释放表型.结论 mAbs引起的HSRs可界定为Ⅰ型、 细胞因子释放型、 混合(Ⅰ型/细胞因子释放型)型和Ⅳ型反应,可通过生物标志物如皮肤试验、 类胰蛋白酶和IL-6进行鉴别分型.当确诊为mAbs HSR时,这些表型有助于患者接受个性化和精准医学治疗,并为脱敏治疗的实施提供依据.脱敏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可使出现过变态反应的mAbs仍能作为一线治疗方法.

  • Dupilumab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并发哮喘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

    作者:Steven F.Weinstein;Rohit Katial;Shyamalie Jayawardena;Gianluca Pirozzi;Heribert Staudinger;Laurent Eckert;Vijay N.Joish;Nikhil Amin;Jaman Maroni;Paul Rowe;Neil M.H.Graham;Arie Teper;黄庭萱

    背景Dupilumab是一种抗IL-4受体α亚基的抗体,可以阻断IL-4/IL-13的信号转导.IL-4/IL-13是2型/Th2型免疫疾病(如特应性/过敏性疾病)的关键驱动因子.一项重要的2b期临床研究(NCT01854047)显示,在使用了中高剂量吸入激素联合长效β2受体激动剂(ICS/LABA)后仍控制不佳的持续性哮喘患者中,dupilumab可减少哮喘重度急性发作,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和生活质量,且耐受性良好.目的 探讨在哮喘并发常年性变应性鼻炎(PAR)患者中,dupi-lumab对SNOT-22的总分及其中变应性鼻炎(AR)相关症状评分的影响.方法 对2b临床研究中每2周(q2w)200 mg和300 mg dupilumab治疗后的数据进行析因分析.这两种剂量的dupilumab目前正在3期临床研究(NCT02414854)中进行验证.PAR定义为:在研究开始时,患者出现对典型的常年性抗原产生特异性应答(IgE≥0.35 Ku/L).结果 总共241例(61%)患者患有PAR.与安慰剂相比,每两周300 mg dupilumab显著改善了在哮喘并发PAR的患者中SNOT-22的总分(小二乘平均差,-5.98;95%CI,-10.45~-1.5;P=0.009)和4项AR相关症状的评分(鼻塞,-0.60;95%CI,-0.96~-0.25;流鼻涕,-0.67;95%CI,-1.04~-0.31;打喷嚏,-0.55;95%CI,-0.89~-0.21;鼻后分泌物,-0.49;95%CI,-0.83~-0.16;4项评分都P<0.01);每两周200 mg dupilumab治疗减少了并发PAR的患者的SNOT-22总分(-1.82;95%CI,-6.46~2.83;P=0.443)和AR相关的症状评分,但与安慰剂相比无统计学差异.在无PAR的哮喘患者中,dupilumab与安慰剂治疗这些评分无差异.结论 每两周300 mg dupilumab治疗显著改善了在控制不佳的持续性哮喘并发PAR患者中的AR相关的鼻部症状.

  • IgG4相关性疾病的模拟和重叠

    作者:张霞;张文

    IgG4相关性疾病(IgG4-RD)是一种新近认识的疾病,以受累器官肿大、 血清IgG4升高为主要特点,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受累组织中大量IgG4阳性浆细胞浸润.随着对该病认识的深入,目前已发现多种其他疾病与IgG4-RD的临床表现存在模拟或相互重叠现象,如Castleman病、 淋巴瘤、多种感染性疾病等,为临床诊断和治疗带来一定困难.IgG4-RD是一种异质性很强的疾病,在IgG4-RD的诊断方面,目前广泛使用的是2011年国际上制定的IgG4-RD诊断标准,但临床实践表明其特异性尚不理想.目前新的关于IgG4-RD的国际更新标准的工作正在进行,特异性更强的诊断标准有望发布.

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2016 01 02 03 04
2015 01 02 03 04
2014 01 02 03 04
2013 01 02 03 04
2012 01 02 03 04
2011 01 02 03 04
2010 01 02 03 04
2009 01 02 03 04
2008 01 02 03 04
2007 01 02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