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临床医学 > 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

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

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Allergy & Clinical Immunology 중화림상면역화변태반응잡지

国家级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 中国医学科学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 影响因子: 0.73
  • 审稿时间: 1个月内
  • 国际刊号: 1673-8705
  • 国内刊号: 11-5558/R
  • 发行周期: 季刊
  • 邮发: 100730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07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张奉春 尹佳
  • 类 别: 临床医学
期刊荣誉:
  • P物质在变应性鼻炎发病机制和治疗中的作用

    作者:李斯斯;阮标;余咏梅

    P物质参与变应性鼻炎晚期过敏反应过程,是重要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相互联系和作用的介导物质和共同的信使物质.以P物质为作用靶点将成为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新途径.

  • 抗风湿药物对生育力、妊娠及哺乳的影响

    作者:赵云;张奉春

    风湿免疫病患者妊娠期用药受到日益关注.本文就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甲氨蝶呤、环磷酰胺、硫唑嘌呤、柳氮磺胺吡啶、羟氯喹、来氟米特、环孢素A、吗替麦考酚酯、他克莫司,以及英夫利昔单抗、依那西普、阿达木单抗利妥昔单抗等生物制剂对患者的生育力、妊娠及哺乳的影响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提供规范的用药指导.

  • 高迁移率族蛋白B1:自身免疫性疾病重要炎性分子

    作者:潘舒月;青玉凤;周京国

    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 protein,HMGB1)是一种核内非组蛋白,其可在免疫激活和细胞死亡等过程中发生转录后修饰并转移到细胞外参与炎性反应.HMGB1的活性可随其半胱氨基酸残基的氧化还原状态而变化.HMGB1可以通过直接刺激细胞分泌炎性因子,也可与其他细胞因子结合形成免疫复合体后,作为一种配体与相应受体结合传递信号参与炎性反应.HMGB1能作为一种警报素预警炎性反应,并参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过程.

  • IgG4相关疾病误诊为多中心型Castleman病3例并文献回顾

    作者:焦洋;张文;黄晓明;曾学军

    目的 通过病例资料分析IgG4相关疾病特点,总结IgG4相关疾病被误诊为多中心型Castleman病的原因,提高对此类疾病的诊断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诊治的3例IgG4相关疾病患者误诊为多中心型Castleman病的临床资料.结果 3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为53~57岁,均有全身广泛的淋巴结肿大及多系统受累,均曾行1次以上淋巴结活检.经病理检查,2例确诊、1例疑诊为多中心型Castleman病.筛查3例患者血清IgG4水平均明显升高,均大于1350 mg/L;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仪-CT(positron-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PET-CT)显示全身广泛淋巴结及多脏器摄取增高;2例患者病理免疫组化证实IgG4阳性淋巴细胞占淋巴细胞50%以上.3例患者终被确诊为IgG4相关疾病.经足量糖皮质激素及环磷酰胺治疗后3例患者的临床、血清学及影像学异常均迅速显著缓解.结论 IgG4相关疾病易被误诊为多中心型Castleman病,对临床表现、血清IgG4水平、PET-CT检查及病理免疫组化的综合分析有助于IgG4相关疾病的诊断.

  • 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特点

    作者:高娜;李梦涛;王卓龙;曾小峰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并发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 总结分析1983年1月至2012年1月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的12例SLE并发SAH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SLE并发SAH患者住院期间的病死率高达42%(5/12).SLE并发SAH的症状以头痛为主(75%).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指数平均为 (17.5±4.5)分.死亡患者在SAH发生早期即出现意识障碍者占80%(4/5),合并严重感染者占60%(3/5).结论 SAH是SLE的少见且致命的并发症.对于出现意识障碍或合并感染的SLE患者,应当提高警惕,积极治疗SLE原发病及SAH,提高生存率.

  • 角膜结膜染色评分新方法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应用

    作者:张顺华;卞爱玲;赵岩;张奉春;董怡

    目的 角膜、结膜损伤是干眼病的重要表现,目前缺乏安全有效的染色方法及可操作性强的评分标准,本文旨在对干燥综合征国际合作联盟(Sj(o)gren's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ve Clinical Alliance,SICCA)研究中提出的眼表染色评分(ocular staining score,OSS)方法进行介绍并对干燥综合征(Sj(o)gren's syndrome,SS)患者OSS评分分布进行分析.方法 以2004年10月至2008年6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参加SICCA研究符合2002年SS国际分类(诊断)标准的17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按照标准化操作规范进行角膜荧光素染色、结膜丽丝胺绿染色、SchirmerⅠ试验和泪膜破碎时间(tear break up time,BUT)检查,其中角膜荧光素染色及结膜丽丝胺绿染色联合称为OSS染色.对角膜和结膜染色按照OSS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对174例SS患者双眼结膜、角膜以及总OSS评分及分布进行统计分析,使用paired-samples T test对左右眼数据进行比较,使用Distances检验对OSS评分与SchirmerⅠ及BUT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所有SS患者右眼和左眼的鼻侧结膜评分分别为(2.12±1.16)和(1.89±1.19),颞侧结膜评分分别为(1.89±1.19)和1.96±1.14),鼻侧及颞侧结膜染色总分分别为(4.01±2.22)和(4.14±2.10),角膜染色评分分别为(2.59±1.60)和(2.71±1.56),左眼、右眼各项评分无统计学差异;左眼OSS评分高于右眼,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61±3.41) vs.(6.90±3.19),P<0.05];同侧眼鼻侧结膜评分高于颞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右眼和左眼角膜染色中出现着染点融合、着染点出现在瞳孔区以及丝状角膜炎的比例分别为43.1%和44.8%、20.1%和22.4%、4.0%和2.3%.OSS与BUT及schirmerⅠ试验相关性分别为-0.573和-0.404,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 OSS染色评分是一种可操作性强的眼表染色评分方法,有望成为SS诊断中确定眼表损伤程度的新标准.

  • 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或干燥综合征合并血小板减少症:长期随访研究

    作者:陈华;苏金梅;王迁;吴庆军;费允云;王立;郑文洁;张烜;曾小峰;张奉春

    目的 评价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或干燥综合征合并重症难治性血小板减少症的长期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前瞻性纳入系统性红斑狼疮和干燥综合征合并重症血小板减少症病例,给予利妥昔单抗100mg,1次/周,共4次.原有糖皮质激素逐渐减量,并停用免疫抑制剂.首次利妥昔单抗治疗后第2、4、12、24、52、76、104、128和156周随访,以血小板计数为疗效评价指标,分别定义为有效(complete response,CR)(血小板计数>100×109/L),部分有效(partial response,PR)(50×109/L≤血小板计数≤100×109/L)和无效(no response,NR)(血小板计数<50×109/L).定期监测外周血B细胞、血清补体C3、C4和IgG水平等.结果 共纳入13例病例,包括1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和2例干燥综合征,均为女性患者,年龄为23~76岁,血小板减少症中位病程及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2年和25个月.首次应用利妥昔单抗第12周,有5例(38%)和2例(15%)病例分别达到CR和PR.第24周有6例(46%)和3例(23%)病例分别达到CR和PR.52周、104周和156周的总体反应率分别为6例(46%)、6例(46%)和4例(31%).外周血B细胞均达到清除水平,血清补体C3、C4和IgG水平稳定.轻度输液反应2例,发生肺栓塞和活动性结核1例,并发股骨头无菌性坏死2例,1例在第25月因肺部真菌感染死亡.结论 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或干燥综合征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较好,起效较快,长期疗效稳定,安全性较好,但需谨慎除外感染.

  • 北京高等院校学生镍过敏及其与穿耳洞的相关性

    作者:赵暕;徐嫚翎;刘静;王晶;李邻峰

    目的 研究北京高等院校学生镍过敏情况及其与穿耳洞的关系.方法 招募北京高等院校健康学生为志愿者,进行金属用品及饰物过敏史和穿耳洞史问卷调查,镍过敏通过镍斑贴试验诊断.结果 201名志愿者中有金属用品及饰物过敏史者占28.4%(57/201),镍斑贴试验阳性率为12.9%(26/201).35.8%(72/201)的志愿者有穿耳洞史.有穿耳洞史志愿者镍斑贴试验阳性率(26.4%,19/72)显著高于未穿耳洞者(5.4%,7/1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女性镍斑贴试验阳性率17.1%(24/140)高于男性(3.3%,2/61,P<0.05),但未穿耳洞女性镍斑贴试验阳性率(6.9%,5/72)与未穿耳洞男性镍斑贴试验阳性率(3.5%,2/57)间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北京地区高等院校学生镍接触过敏常见,尤以女性更多,镍过敏与穿耳洞相关.

  • 中国不同年龄发病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临床特征

    作者:李娅;李小峰;黄慈波;王国春;栗占国;张卓莉;张晓;肖卫国;戴冽;王永福;胡绍先;李鸿斌;巩路;刘斌;孙凌云;张缪佳;曾小锋;赵岩;张烜;史群;张文;李梦涛;冷晓梅;侯勇;王迁;沈敏;苏金梅;徐东;费允云;李永哲;孙菲;孙媛媛;张奉春

    目的 探讨我国不同年龄发病的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o)gren's syndrome,pSS)患者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指标的异同.方法 现况调查2009年1月至2011年11月于我国16家临床中心诊治、符合2002年pSS国际分类(诊断)标准的患者,据发病年龄<30岁,30~59岁,≥60岁将患者分为3组,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参数检验、x2检验对不同年龄发病的pSS患者行组间对比.结果 pSS患者发病高峰期在40~49岁(32.3%),其次是50~59岁(24.9%)及30~39岁(21.3%),<30岁发病组及≥60岁发病组均占10.8%.与30~59岁发病组相比,<30岁发病组关节炎、间质性肺炎发病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30~59岁发病组相比,≥60岁发病组女性比例低(P<0.05),出现症状至明确诊断的时间间隔短(P<0.05),口干发病率高(P<0.05),反复腮腺肿大出现率低(P<0.05),血白细胞计数降低比例低(P<0.05),间质性肺病发病率高(P<0.05),抗SSA、SSB抗体阳性率低(P<0.05).与<30岁发病组比较,≥60岁发病组口干发病率高(P<0.05),血白细胞计数降低比例低(P<0.05),肝脏受累、间质性肺病发病率高(P<0.05),抗SSA、SSB抗体阳性率低(P<0.05).结论 随发病年龄增长,pSS患者肝脏受累、间质性肺病、关节炎的发生率增高,血白细胞计数降低、抗SSA抗体及抗SSB抗体阳性率则呈下降趋势.

  • 进展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干燥综合征患者临床和实验室特点

    作者:李正富;杨云娇;王立;赵岩;张奉春

    目的 探讨以干燥综合征(Sj(o)gren's syndrome,SS)起病、进展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临床和实验室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采取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选取1997年1月至2012年2月北京协和医院55例以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o)gren's syndrome,pSS)起病、后进展为SLE的住院患者为SS-SLE组,随机抽取同期该医院不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pSS住院患者55例为pSS组,就两组的临床特点和实验室检查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SS-SLE组和PSS组患者在平均发病年龄[(31±23)岁 vs.(39±22)岁]、口干症(78.2% vs.96.4%)、关节肿痛(74.5% vs.40.0%)、肺间质病变(27.3% vs.54.5%)、白细胞下降(56.4% vs.29.1%)、蛋白尿增多(27.3% vs.7.3%),以及补体CH50(30.9% vs.1.8%)、C3(54.5% vs.12.7%)和C4(41.8% vs.7.3%)下降等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SS发展为SLE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年龄、C3、C4.结论 SS-SLE患者发病年龄较早,关节炎、白细胞减少、蛋白尿增多和补体下降的发生率较高,口干症、肺间质病变发生率较低.其中以年龄及补体C3、C4下降为独立危险因素.部分SS可以先于SLE发生,发病年龄较早、存在补体下降的SS患者进展为SLE的风险更高,该类患者出现白细胞减少、蛋白尿、关节肿痛的可能性更高,临床上需警惕具有上述临床特点的SS患者进展为SLE.

  • 淋巴免疫治疗过敏性哮喘的临床疗效

    作者:雍磊;高春芳;程相铎;王俊琦;李华信;董学文;贾丹;张彩霞;何静

    目的 评价标准化屋尘螨过敏原淋巴免疫治疗过敏性哮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72例屋尘螨致敏性哮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布地奈德气雾剂和沙丁胺醇气雾剂治疗;治疗组在上述药物治疗同时,行超声引导下分别于0、4、8、12、16和20周行腹股沟淋巴结内注射屋尘螨过敏原制剂,除0周用药剂量为100 SQ-U外,其余5次应用剂量均为1000 SQ-U.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分别进行血清屋尘螨特异性IgE(sIgE)检测、哮喘控制测试(asthma control test,ACT),药物用量评分、肺功能[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比(percentage of 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first second to predicted value,FEV1%)、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比值(ratio of 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first second to forced vital capacity,FEV1/FVC)和峰流速占预计值的百分比(percentage of peak expiratory flow to predicted value,PEF%)]检测并记录患者疗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32例患者完成了淋巴免疫治疗,2例因怀孕退出,2例失访;对照组32例按要求完成了对照观察,4例失访.治疗组患者治疗后4、8、12、16和20周ACT评分分别为(15.72±2.00)、(16.44±2.06)、(18.88±1.29)、(20.16±1.43)、(23.97±1.03),高于治疗前(0)周(15.34±2.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2、16和20周ACT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同时间ACT评分[(16.63±2.12)、(16.81±2.10)、(16.87±2.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肺功能检测(FEV1%、FEV1/FVC和PEF%)分别为(74.81±5.91)、(77.31±5.43)、(74.09±4.71),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各项[(57.06±7.49)、(60.31±7.04)、(50.81±6.57)]及治疗后对照组水平[(54.91±7.79)、(59.44±8.77)、(50.38±8.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药物用量评分(0.66±0.43)和血清屋尘螨sIgE浓度(1.69±0.92)kU/L明显低于治疗前[(2.19±0.78)、(2.73±1.09)kU/L],且明显低于对照组[(1.92±0.77)、(3.09±1.29)kU/L],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32例淋巴免疫治疗患者进行了192次浅表淋巴结注射,未发生局部不良反应和全身不良反应.结论 过敏原淋巴免疫治疗不仅临床疗效显著,而且大大缩短了疗程,减少了变应原剂量、注射次数和不良反应的发生,为安全、有效的病因治疗方法.

  • 利妥昔单抗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出现血栓栓塞并文献复习

    作者:苏金梅;陈华;徐东;周炜洵;张烜;张奉春

    目的 与利妥昔单抗相关血栓的不良反应非常罕见,通过学习1例使用利妥昔单抗后出现严重血栓事件患者的临床特点,进一步了解利妥昔单抗的不良反应.方法 详细报道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合并抗磷脂抗体综合征(anti phospholipid syndrome,APS)患者使用利妥昔单抗后出现血栓的临床表现.结果 该患者在使用利妥昔单抗治疗3个月后,PLT正常,狼疮不活动,但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结论 利妥昔单抗治疗SLE有效,但给予SLE合并APS患者使用时要警惕血栓形成的风险.

  • 贝赫切特综合征合并强直性脊柱炎4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张晓利;王立;郑文洁;张奉春

    目的 贝赫切特综合征(Behcet syndrome,BS)和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共存罕见,本文旨在通过报告BS合并AS患者情况及相关文献复习,分析其临床特点,以提高认识.方法 报道北京协和医院2010年1月至2012年8月诊治的4例BS合并A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例患者中男2例,女2例,确诊BS合并AS的年龄为18~55岁.4例均有口腔及外阴溃疡和中轴关节受累,伴外周关节炎、葡萄膜炎、皮肤结节红斑者各2例.HLA-B27阳性者3例,HLA-B51阳性者2例,二者均阳性者1例.3例患者经非甾体抗炎药、局部滴眼和(或)口服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好转,1例经肿瘤坏死因子-α抑制剂治疗得到临床缓解.结论 BS可伴发AS并有一定的特点,需引起临床医务工作者重视.二者关联性尚不清楚,需在临床工作中进一步总结.

  • 葎草花粉变应原皮试液诊断葎草花粉变态反应的临床评价

    作者:关凯;程璇;尹佳;王良录;李宏;孙劲旅;文利平;顾建青;青曼丽;岳凤敏

    目的 评价应用葎草花粉变应原注射液原液1:1000稀释液进行皮内试验诊断葎草花粉变态反应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观察2009年2月10日至7月10日北京协和医院1043例门诊患者皮内试验结果,将葎草花粉变应原注射原液1:1000稀释液皮内试验结果分别与变态反应专科医生临床综合特异性诊断及血清特异性IgE(specific IgE,sIgE)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别计算皮内试验诊断葎草花粉变态反应的特异度和敏感度及与变态反应专科医生临床综合特异性诊断和血清sIgE诊断结果的一致性.同时记录葎草花粉变应原注射原液1:1000稀释液用于皮内试验的不良反应.结果 将皮内试验结果≥"+"作为诊断界值,以变态反应专科医生临床综合特异性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葎草花粉变应原注射原液1:1000稀释液皮内试验灵敏度为88.08%,特异度为86.03%,阳性预测值为72.24%,阴性预测值为94.59%,准确度为86.63%;ROC曲线下面积为0.92,95%可信区间为(0.896,0.943).以Pharmacia Uni-CAP系统血清sIgE诊断结果作为相对金标准,将sIgE≥1级作为诊断界值,葎草花粉变应原注射原液1:1000稀释液皮内试验的灵敏度为87.60%,特异度为56.86%,阳性预测值为83.27%,阴性预测值为65.17%,准确度为78.69%.葎草花粉血清sIgE阳性组中,血清sIgE水平与葎草花粉变应原注射原液1:1000稀释液的阳性反应程度的等级相关系数为0.69143.1043例受试者中,与葎草花粉变应原有关的局部不良反应为2.59%(27/1043);Ⅰ类全身不良反应仅1例,该患者同时合并蒿属花粉、圆柏花粉过敏.结论 使用葎草花粉变应原注射原液1:1000稀释液进行皮内试验,可以有效、安全地诊断葎草花粉引起的变态反应性疾病.

  • C1抑制物基因突变提前形成终止密码子导致遗传性血管水肿

    作者:徐迎阳;支玉香

    目的 检测7例来自不同遗传性血管水肿家系患者进行C1抑制物(C1 inhibitor,C1 INH)基因突变.方法 2011 至2012年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诊断为Ⅰ型HAE的7例来自不同HAE家系的先证者及53名健康成人为研究对象,采集外周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聚合酶链反应扩增C1 INH基因的8个外显子及其相邻序列并进行序列检测.将检测结果与GenBank公布的C1 INH 基因序列相比较,确定突变及基因多态性.结果 7例患者C1 INH基因序列中均鉴定到致病突变,分别为c.289 CA,g.3248T>C,g.3493T>C,g.5755 G>A,g.9498 T>C,g.15193 A>G,g.18012 G>A.结论 本研究鉴定的7种不同C1 INH基因突变中有5种为国内外首次报道,丰富了中国C1 INH基因突变数据库.

  • ETS1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相关性

    作者:孙菲;李萍;徐涓娟;陈华;吴子燕;栾海霞;张文;田新平;李永哲;张奉春

    目的 探讨ETS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与汉族人群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o)gren's syndrome,pSS)遗传易感性是否相关.方法 提取261例pSS患者和597例健康对照者的全基因组DNA.使用Sequenom MassArray方法对ETS1基因上2个SNP位点(rs6590330和rs1128334)进行基因分型.分型结果使用PLINK 1.07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rs6590330位点G/G、G/A、A/A基因型频率和G、A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pSS组和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加性模型、显性模型、隐性模型下的分析显示,两组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将pSS患者按照性别及抗SSA和抗SSB抗体产生情况分组,分析仍未发现任何相关性.rs1128334分型成功率过低无法分析.结论 ETS1基因的SNP位点rs6590330与汉族人群pSS患者遗传易感性不相关.

  • 血清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抗原、类风湿因子和第2代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对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价值的比较

    作者:吴庆军;潘童;邓垂文;胡朝军;朱安礼;潘峥;史艳萍;李永哲;曾小峰;唐福林

    目的 检测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glucose-6-phosphate isomerase,GPI)抗原在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中的表达情况,并比较其与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和第2代抗环瓜氨酸肽(the second generation of anti-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抗CCP2)抗体对RA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126例RA和122例非RA患者血清GPI抗原和抗CCP2抗体,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RF.结果 血清GPI浓度在RA患者较非RA组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28±0.65) mg/L vs.(0.07±0.36) mg/L,P<0.005].GPI对RA的诊断敏感性为32.5%,低于RF(69.0%)和抗CCP2抗体(72.2%)的诊断敏感性,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GPI、RF和抗CCP2抗体对RA的诊断特异性分别为89.3%、87.7%和95.1%,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一检测抗CCP2抗体比较,GPI及RF同时阳性、GPI及抗CCP2抗体同时阳性、以及GPI、RF及抗CCP2抗体三项同时阳性的诊断敏感性降低;而GPI或RF、GPI或抗CCP2、以及GPI或RF或抗CCP2单一阳性的诊断特异性降低,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GPI对RA诊断的敏感性低,可与高敏感性的抗CCP2抗体联合检测.

  •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毒蕈碱型乙酰胆碱受体亚型3及其受体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作者:黄翠平;周京国;谢文光;青玉凤;殷玲;胡程飞

    目的 了解毒蕈碱型乙酰胆碱受体亚型3(muscar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 M3,CHRM3)及毒蕈碱型乙酰胆碱受体3亚型抗体(M3 muscar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 antibody,CHRM3-Ab)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o)gren's syndrome,pSS)发病过程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风湿科2010年4月至2011年12月门诊及住院pSS患者43例为pSS组,同期29名健康体检女性为正常对照组.收集两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指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pSS患者及健康体检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CHRM3转录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浆CHRM3-Ab浓度,进行CHRM3转录水平、CHRM3-Ab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pSS组CHRM3转录水平与CHRM3-Ab浓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0014±0.00030) vs (0.00009±0.00004),P<0.05; (227.29±154.81)pmol/L vs (141.44±71.04)pmol/L,P<0.01].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pSS患者CHRM3-Ab浓度与血细胞沉降率及IgG均呈负相关(r分别=-0.452、-0.470,均P<0.05).结论 CHRM3转录水平和CHRM3-Ab在pSS患者的高表达可能在疾病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CHRM3-Ab可能通过与CHRM3非竞争性结合而抑制乙酰胆碱与其受体作用,导致腺体分泌减少.加强对CHRM3和CHRM3-Ab研究,有望为诊治pSS带来新契机.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干扰素α、白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

    作者:周晶晶;汪国生;李向培;厉小梅;钱龙

    目的 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中干扰素α(interferon α,IFN-α)、白介素6(interleukin 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的水平,探讨其在SLE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SLE患者及正常对照者血清IFN-α、IL-6及TNF-α水平;分析其与SLE实验室指标及临床表现的相关性.结果 SLE患者外周血中IFN-α、IL-6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99±7.47)ng/L vs.(2.07±1.98)ng/L,(4.36±7.62)ng/L vs.(1.72±2.87)ng/L,均P<0.05];其中活动期SLE患者IFN-α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79±12.04)ng/L vs.(3.13±3.47)ng/L,P<0.05].SLE患者血红蛋白减低组血清IFN-α水平显著高于血红蛋白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34±6.36)ng/L vs.(2.84±3.58)ng/L,P<0.05];抗双链DNA抗体阳性患者血清IFN-α、IL-6水平明显高于阴性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7.35±8.12)ng/L vs.(4.22±8.11)ng/L,(10.26±12.76)ng/L vs.(2.37±1.61)ng/L,均P<0.05].SLE患者血清IFN-α水平与TNF-α、SLE疾病活动指数积分、抗双链DNA抗体呈正相关(r=0.303,P<0.05;r=0.427,P<0.01;r=0.368,P<0.05),与血红蛋白水平呈负相关(r=-0.345,P<0.05);IL-6水平与血细胞沉降率、抗双链DNA抗体呈正相关(r=0.526,P<0.01;r=0.437,P<0.05).SLE患者血清IFN-α水平在有血液系统受累患者中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IL-6水平在伴有发热、关节炎或血液系统损害的患者中明显高于无上述临床表现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 SLE患者外周血细胞因子分泌存在异常,各细胞因子相互作用,共同参与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 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BTK基因新发突变1例报告

    作者:陶英博;陈慧珊;曾华松

    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X-linked agammaglobulinemia, XLA)又称Bruton无丙种球蛋白血症,是早发现的人类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rimary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 PID),由Bruton于1952年首次报道,为PID发病率高的类型之一.现报道1例基因确诊病例,以提高儿科医师对该类疾病的认识.

  • 2012年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学分会委员会换届选举会议纪要

    作者:李宏

    根据<中华医学会专科分会管理规定>,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学分会委员会换届选举会议于2012年10月27日在陕西西安召开.参加此次会议的人员有中华医学会杨民副秘书长、组织管理部张辉主任、徐宁和胡俊;变态反应学分会尹佳主委,林小平、李添应、洪建国副主委及全体委员.会议主要内容包括总结第3届委员会工作、表彰卸任委员、选举第4届委员会委员、常委、侯任主委和副主委.

  • 叶世泰教授获得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学终身成就奖

    作者:汤蕊

    中华医学会2012年全国变态反应学术会议于2012年10月27日至28日在西安召开.大会上,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叶世泰教授因其在我国变态反应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在世界变态反应学界的国际声望,获得了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学分会首次颁发的"终身成就奖".

  • 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学分会2012年学术会议纪要

    作者:支玉香;王子熹;尹佳

    由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学分会主办、陕西省变态反应学分会协办的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学分会2012年学术会议于2012年10月28日在古都西安闭幕.会议邀请了国内外专家就变态反应疾病基础与临床研究热点问题及新进展进行了专题报告,与会者一致认为受益匪浅.下面对会议专题报告摘要进行综述.

  • 叶世泰教授获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学终身成就奖发言

    作者:叶世泰

    今天我在这中国历史上的长安古城,接受这份褒奖,很受激动.首先,我要表达我的感谢之情,感谢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学分会和在座的所有同道对我过去工作的首肯和支持;亦要感谢数十年来与我共同奋斗的团队,感谢他们长期以来与我的合作及给予我帮助;同时,亦要感谢数十年来接受过我诊治的病人,我对变态反应的知识,很多是从他们那里得来的,特别是对有关中国特色变态反应的认识主要是从他们身上获得的.

  • "韦格纳肉芽肿"重新命名

    作者:乔琳;王迁;冷晓梅;赵岩

    2011年,美国风湿病学会、美国肾脏病学会及欧洲风湿病学会联合提出将"韦格纳肉芽肿"更名为"肉芽肿性多血管炎",本文对于该疾病命名的历史沿革,病理学特征及与其他血管炎的关系进行论述,新命名更能反映出本病的临床和病理生理学特征,指引研究方向.

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2016 01 02 03 04
2015 01 02 03 04
2014 01 02 03 04
2013 01 02 03 04
2012 01 02 03 04
2011 01 02 03 04
2010 01 02 03 04
2009 01 02 03 04
2008 01 02 03 04
2007 01 02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