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胰外科杂志
Journal of Hepatopancreatobiliary Surgery 간담외과잡지
- 主管单位: 浙江省教育厅
- 主办单位: 温州医学院
- 影响因子: 1.13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7-1954
- 国内刊号: 33-1196/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胆管癌胆囊收缩素受体mRNA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观察胆囊收缩素受体mRNA在胆管癌中的表达.方法应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了42例胆管癌标本中胆囊收缩素-A、胆囊收缩素-B/胃泌素受体mRNA的表达.结果 38例(90.5%)胆管癌标本有胆囊收缩素-B/胃泌素受体mRNA的表达,20例(47.6%)标本有胆囊收缩素-A受体mRNA的表达,15例标本同时表达胆囊收缩素-A受体mRNA和胆囊收缩素-B/胃泌素受体mRNA;胆囊收缩素-B/胃泌素受体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胆囊收缩素-A受体mRNA;两种受体mRNA的表达量与胆管癌的部位无关,而与其分化程度有关,分化程度越高,表达量越多.结论胆管癌有胆囊收缩素受体mRNA表达,表达量与分化程度密切相关.
-
左、右肝管低位汇合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左、右肝管低位汇合的临床意义.方法以40例胆道造影片为基础,研究左、右肝管低位汇合的类型,并对左、右肝管低位汇合的患者进行病史和手术回顾.结果左、右肝管低位汇合的可分为十二指肠上及十二指肠后汇合两型;左、右肝管低位汇合,术前不易确诊,对术后黄疸的鉴别诊断带来困难.5例左、右肝管低位汇合病例中,右肝管横断伤1例,右副肝管线性裂伤1例,遗漏左肝管结石1例.结论行胆囊切除术时,必须强调左、右肝管低位汇合及副肝管存在的可能;左、右肝管低位汇合及副肝管存在是致右肝管、副肝管损伤和遗漏左肝管病变的解剖学基础.
-
胆汁透声度与胆汁粘度变化的相关研究
目的为了观察胆囊内胆汁的B超透声度与胆汁粘度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对27例胆囊结石患者作胆囊切除手术前进行B超直方图测定,术中抽取胆囊内胆汁,采用旋转式粘度计测定粘度.结果 LEVEL与粘度呈明显正相关(P<0.01),MAX与粘度呈负相关(P<0.01).结论 B超直方图胆汁透声度测定可反映胆囊内胆汁粘度动态变化,为研究胆囊结石与胆汁粘度的关系提供了一种方法.
-
胆道梗阻及再通术后感染与肠道细菌易位的关系
目的探讨胆道梗阻及再通后感染与肠道细菌易位的关系.方法分别对51例胆道梗阻患者及37例胆囊结石患者采用偶氮显色法测定门静脉血浆内毒素含量,同时行胆汁细菌培养及肠道菌群测定.结果胆道梗阻组肠道菌量及门静脉血浆内毒素含量较胆囊结石组明显升高(P<0.05);此外,胆汁细菌培养51例胆道梗阻患者中有40例有菌生长(78.4%),与胆囊结石组(32.4%)相比差异显著(P<0.01).结论梗阻后胆道外引流及术后肠功能抑制均可诱发肠道细菌易位.胆道梗阻再通术后选用敏感抗生素行胆道冲洗,适当的胆道限流及促进胃肠蠕动,有助于维持胆道微生态环境的稳定,阻止肠源性内毒素入血,对防止肠道细菌易位,廓清术后胆道感染,改善预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胆道感染与胆汁粘度变化关系的探讨
目的了解胆道感染时胆汁粘度的动态变化,为胆结石成因提供线索,为临床提供更合理的治疗计划.方法 30例T管引流的连续病员,用NX3型毛细玻管粘度计测定相对粘度,并对胆汁作需氧、厌氧培养和菌落计数.结果有菌胆汁粘度明显高于无菌胆汁,但与细菌量的多少无关.有菌胆汁中粘度明显大于术后各天,后随引流时间而逐渐下降,至6天后趋于稳定并接近正常.有菌胆汁菌落量在术后2周内不随引流时间增加而变化,直到术后第3周菌落量才有显著减少.结论有菌胆汁粘度升高,但细菌并非直接因素.胆汁中的细菌和粘度升高在胆管结石形成中起协同作用.T管引流能有效地降低胆汁粘度,而胆汁中细菌量在引流术后第3周才有显著减少,临床2周时拨除T管细菌可潜伏下来,对胆管炎和胆管结石的复发可能起作用.
-
阻塞性黄疸姑息减黄手术的近期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各种内引流术在晚期恶性阻塞性黄疸病人中的疗效.方法通过回顾性对照分析85例晚期恶性阻塞黄疸患者行各种内、外引流术后近期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疗效等,寻找一种创伤相对较小、并发症少并且引流充分的手术方式.结果 85例中,肝门胆管癌占23%,胆囊癌占14%,胆管中上段癌占15%,壶腹周围癌占48%,行胆管外引流者24例,Roux-Y内引流术者36例,胆管空肠架桥内引流者25例.三组患者术后2周内黄疸明显减退的分别有17例(64%)、25例(69%)、16例(67%),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行Roux-Y内引流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另两组,而外引流术后电解质失衡、酸碱平衡紊乱的发生率较高.结论胆管空肠T管架桥内引流术对于晚期或手术耐受性差的恶性阻塞性黄疸患者不失为一种首选的手术方式.
-
急诊胆道手术围术期心率变异性观察
目的探讨全麻下急诊胆道手术对心脏自主神经反射的影响.方法 15例急诊胆总管结石手术患者,行全身麻醉.测定麻醉前(T0)、气管插管后5分(T1)、胆道探查时(T2)、术中1小时(T3)、2小时(T4)、术毕拔气管导管前(T5)和拔气管导管后15分(T6)的血压、心率和心率变异性.结果与T0比较,T1血压显著下降(P<0.01),T4、T5和T6血压升高(P<0.05和0.01).总功率谱(TP)和低频谱(LF)在T1、T5和T6降低(P<0.05);LF在T3、T4升高(P<0.05);高频谱(HF)在T4显著升高(P<0.05),T5、T6显著降低(P<0.01);标化LF(LFnorm)和LF/HF从T1到T4显著下降(P<0.01),而同期标化HF(HFnorm)却显著升高(P<0.01).结论急诊胆道病人心率变异性增高;全麻下手术TP稳定,麻醉前异常兴奋的交感神经被抑制;拔管前后心脏自主神经兴奋性下降,交感神经兴奋性占优势.
-
手术治疗胆道大量出血的经验教训
我院外科1979~1998年间手术治疗胆道出血16例,现就伴随发生的一些问题和结果,作回顾性分析,总结手术治疗中的经验和教训,选录对今后诊治中有启示的病例供同道参考.
-
胆囊癌38例临床分析
胆囊癌缺乏特异临床表现,特别是早期多无症状,术前诊断困难,我院自1988年1月至1998年3月共收治胆囊癌38例,现结合文献作如下探讨.
-
老年重症急性胆管炎的外科治疗32例报告
我院自1993年8月至1998年1月共收治60岁以上老年胆系疾病108例,其中符合ACST诊断标准[1]者32例,占29.6%,现就本组资料对老年ACST的外科治疗体会介绍如下.
-
B超引导经皮肝穿刺注射无水酒精治疗肝囊肿
我院于1992~1998年间选用B超引导下经皮肝穿刺注射无水酒精治疗肝囊肿14例,疗效满意,现报告于后.
-
原发性肝癌并肝硬化门脉高压症21例治疗体会
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门脉高压症,临床治疗颇为棘手,迄今尚无规范处理意见.本院从1989年至今手术切除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门脉高压症21例,本文对21例病例进行分析,并就治疗的经验和体会报告如下.
-
择期胆囊切除术后不置胃管的临床价值
传统认为腹部手术后应留置胃管,以防止术后麻痹性肠梗阻,减少腹胀、切口裂开及吻合口漏等并发症[1].本文前瞻性的对100例胆囊切除术后放与不放置胃管进行对比分析,现报告如下.
-
老年胆道疾病伴糖尿病急诊手术的围手术期处理
近年来,国内统计表明[1],外科手术病人中遇有糖尿病的病人为2%.糖尿病患者的手术死亡率较非糖尿病患者高[2],且易患胆道疾病[3].我们1986年3月至1998年11月间,共收治60岁以上老年胆道疾病856例,其中对48例急诊胆道手术伴糖尿病的患者,采取了妥善的围手术期处理,减少了并发症及病死率,报告如下.
-
肝硬化病人施行胆道手术的诊治体会
肝硬化病人施行胆道手术的难度大,并发症多,病死率高.本文就我院1990年1月至1997年10月间对肝硬化病人施行胆道手术33例的结果,分析如下.
-
28例胆瘘临床分析
胆瘘是外科的一种严重并发症,一旦发生如不能及早发现,及时妥善处理,将会导致严重后果.我科从1988年至1998年共收治28例,现就其产生原因、诊断治疗及预防分析如下.
-
急性胆囊炎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的探讨
有关急性胆囊炎的佳手术时机问题一直存在着争议,一般认为在发病72小时内手术为宜.本文分析216例急性发作期胆囊手术病例,其中75例发病时间已超过72小时,根据不同情况施行不同术式:胆囊切除术、胆囊粘膜剔除术、胆囊造瘘术,均取得较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
延迟性脾破裂19例报告
延迟性脾破裂(delayed rupture of spleen,DRS)是外伤性脾破裂的一种特殊类型,是由中央型破裂和包膜下破裂发展而成的真性破裂.由于其早期症状隐匿容易误诊,并发症和病死率均高于一般脾破裂.我院1985~1998年共收治19例,占同期脾破裂的12.7%,现结合文献复习本组资料,就其临床特点及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
T管引流并发症12例报告
胆道术后T管引流是胆道外科临床常用的引流方法,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常遇到因T管修剪、放置或拔管时间不当而造成的并发症.1987年至今我院共遇12例,报告如下.
-
胆囊腺瘤11例临床分析
胆囊腺瘤较少见,但易早期癌变,1991~1997年,本院病理证实胆囊腺瘤11例,其中癌变2例,现报道如下.
-
胆囊扭转六例误诊分析
胆囊扭转少见,临床诊断困难.近十年来我们经手术证实胆囊扭转8例,其中6例术前曾被误诊.现就其误诊原因简要分析如下.
-
胆汁成石趋势及成石性质多因素判断程序的研制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建立一胆汁成石趋势成石性质多因素判断程序,以提高判断准确性.方法运用Visual C语言,编写程序.运用该程序:(1)分别对68例和24例胆汁进行回顾性和前瞻性判断;(2)观察利胆冲剂、胆酸钠和对照组(各20例)服药前后的成石趋势;(3)观察利胆冲剂组(18例)胆汁服药前后LI和UCB%的相关性.结果 (1)回顾性判断胆汁成石趋势和成石性质的敏感性为96.7%和83.3%,特异性为100%和83.8%,前瞻性判断的准确性为95.8%和86.9%;(2)服用利胆冲剂后胆汁的成石趋势下降;(3)服用利胆冲剂前胆汁中LI和UCB%负相关,服药后无此现象.结论该程序判断胆汁成石趋势及成石性质的准确性较高,且具应用价值.
-
舒胆合剂对胆囊胆固醇结石的防治作用及机理
目的研究舒胆合剂对胆囊胆固醇结石有无预防及溶解作用,并初步探讨其机理.方法建立豚鼠胆囊胆固醇结石模型时,给予舒胆合剂,研究防石作用;建立模型后给予舒胆合剂,研究溶石作用.测定血、胆汁生化及肝、胆囊病理,探讨作用机理.结果防石组成石率(21%)显著低于致石组(67%)(P<0.01);溶石组成石率(60%)与致石组(67%)无显著差异.防石及溶石组的肝脂肪变性均显著低于致石组.结论舒胆合剂有防石及缓解肝脂肪变性作用,但短期应用无溶石作用.
-
肝血管肉瘤切除术后胆瘘一例
肝部分切除术是目前治疗肝脏恶性肿瘤首选的和唯一可能提供治愈机会的手段,但是仍存在一定的并发症.本文报告我院肝血管肉瘤切除术后并发胆瘘一例.
-
胆道疾病和周围脏器疾病的关系
胆道疾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病情严重时可危及生命.而胆道系统与多个脏器毗邻,发生病变时互相影响,增加了病情和病程的复杂性,是临床研究的重要方面.本文对胆道疾病和周围脏器疾病的关系作一综述.
-
老年胆道疾病合并糖尿病的治疗体会
据报道,老年人胆道疾病并发糖尿病术后病死率较非糖尿病患者高5倍[1].我们自1992~1997年共收住60岁以上老年胆道疾病合并糖尿病67例,由于重视术前、术中、术后对糖尿病的控制,病死率仅为2.98%,较文献报道为低,现报道如下.
-
肝叶切除治疗肝胆管结石
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主要是以胆色素为主的泥砂样结石.由于其病理变化十分复杂,手术常无定式,故处理起来比胆固醇结石要困难得多.许多病人往往经过多次手术仍不能彻底解除病痛.肝胆管结石的确定性治疗原则首先是先去除肝内结石,然后处理胆管狭窄(后者是造成肝内胆管扩张、胆汁郁积和感染的主要原因).肝叶切除虽能去除结石并除掉感染的主要病灶,但不能完全防止结石的再发,我们认为肝叶切除治疗肝内结石的适应证是:(1)一侧肝叶纤维性萎缩并失去正常机能,切除后可去除感染病灶而减少结石再发的可能性;(2)一侧肝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环形狭窄,结石无法取净或肝内胆管有多处囊状扩张者;(3)一侧肝内胆管结石并发局限性胆管源性肝脓肿者;(4)一侧肝胆管结石并发肝内胆管大出血,用其它方法不能止血者.对仅限于左外叶的肝内结石来说,肝切除术确为佳治疗方案,但结石局限于右肝管者,因其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明显大于左肝叶切除者,所以一般不主张作右半肝切除.肝切除量因胆汁性肝硬化和侧枝循环的存在而受到一定的限制,有时会残留下狭窄部分的肝内胆管,为避免形成经久不愈的感染性胆瘘,可用Roux-Y失功能空肠襻覆在肝切面上.
-
探讨胃切除术和术后胆囊结石发生的关系
胃部分切除术是治疗胃十二指肠良恶性疾病的重要手段,效果肯定,但其导致胆囊结石危险性增加也引起人们重视.本文就我院收治的胃切除术后并发胆囊结石及动物实验结果,结合文献探讨胃手术与术后胆囊结石发生的关系及其可能的发病机制.
-
胆囊切除、胆囊结石与大肠癌
自1978年Paters首次报道胆囊切除可增加大肠癌的发病率以来,众多研究人员对此问题进行了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并对两者的关系有了进一步认识.
-
胆囊切除致十二指肠损伤的原因及处理
医源性十二指肠损伤甚少见,我院1987~1996年共行胆囊切除3 485例,其中致十二指肠损伤共5例(0.14%).为防治这一并发症,本文就其损伤原因、预防及处理进行讨论.
-
盲襻型Roux-Y胆肠吻合术后残端瘘的防治
盲襻型Roux-Y胆肠吻合术是在原Roux-Y胆肠吻合术的基础上,将空肠的盲端(以下简称盲襻)移置在上腹部皮下组织中,以便给肝内外胆管残石或复发性结石等需要反复施行胆道手术的患者提供术后胆道镜处理的途径[1].盲襻残端瘘作为其术后的一个特殊并发症,发生原因、处理也有其自身特点,我院近十年间共收治4例盲襻残端瘘,现就盲襻的胆流动力学及残端胆外瘘的发生原因、处理、预防等探讨如下.
-
胆石症合并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处理
肝硬化门脉高压合并胆石症的发病率约比正常人高2~3倍,而门脉高压合并胆石症时,胆石的处理颇为复杂和棘手,如处理不当,可出现严重后果.本院1990年至1998年12月共收治各种胆石症合并门脉高压共85例,施行各种胆道手术42例,占总数的49.1%.本文通过分析该42例病人的治疗过程,对胆石症合并门脉高压的治疗经验和教训作一回顾性总结.
-
老年人腹腔镜胆囊切除122例治疗体会
我院从1994年11月至1997年12月,共施行LC手术455例,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122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并结合老年病人行LC手术有关问题进行讨论.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48例麻醉体会
电视腹腔镜手术已成为新的外科技术.由于其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较受医患的青睐.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我们观察48例胆囊电视腹腔镜围麻醉期的血流动力学和血气分析变化,现执行如下.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我院于1994年起开展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100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成功率为92%,由于各种原因而中转开腹占8%.现将开展LC的体会报告如下.
-
腹腔镜胆囊切除并发残留胆管结石的防治
我院自1997年10月至1999年6月完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216例,并发残留胆管结石2例,本文就其并发症浅述防治方法.
-
电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安全性探讨
电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作为一项全新的技术因其微创性已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开展,但其安全性的评估还有待实践进一步检验[1].尽管Larson[4]报道一组1983例LC病例并发症仅为0.08%,但朱炳光等[2]报道LC 11 654例发生严重并发症116例(1.0%),死亡6例(0.05%),Wolf[3]报道的并发症高达5%~6%,可见LC仍存在着不安全因素.现将我院外科于1992年10月~1998年6月所做的LC 458例报告如下.
-
经十二指肠镜治疗胆系疾病126例
经十二指肠镜治疗胆胰管疾病,也称治疗性ERCP,已经成为胆管特别是胆总管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包括在Oddi括约肌切开(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基础上取出胆总管内结石,治疗Oddi括约肌功能失调(Sphincter of Oddi Dysfunction,SOD),经鼻胆管或胆管内支架引流梗阻的胆管,也包括ERCP不能插入胆管时所施行的预备切开(precut)术[1].我院1997年元月至1999年5月,进行诊断和治疗性ERCP共496例,其中胆系疾病治疗性ERCP 126例,总结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如下.
-
超速离心法分离泡相胆汁
胆汁中的磷酯泡是胆固醇的主要携带者,在一般情况下,泡处于稳定状态,一旦存有影响其稳定性的因素,则单层泡趋于集聚成复层泡,进而胆固醇结晶成核乃至成石[1].上述因素可能是泡相胆汁中的蛋白质[2],后者仅占胆汁蛋白的2%[4].本实验的目的在于通过超速离心法大量分离泡相胆汁,以获得足够的泡相蛋白并对其进行研究.
-
舌样切除吻合术
1991年至1998年间,我院采用胆总管十二指肠间舌样切除吻合术治疗老年胆总管结石38例,除二例术后半年曾出现胆道感染外,其余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
胰段胆总管切开术
胆总管切开的部位,传统均选择十二指肠上段胆总管,因此段胆总管易于显露,需要时还可将胆总管切口向上下端延长,便于探查和处理其远近端胆管的病变.但在某些情况下,十二指肠上段胆总管切开难发现和处理胆总管远端的病变.我们自1972年1月~1996年12月,采用胰段胆总管切开术探查和处理胆总管远段病变22例,效果较满意,现报告如下.
年 | 期数 |
2019 | 01 02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
2005 | 01 02 03 04 |
2004 | 01 02 03 04 |
2003 | 01 02 03 04 |
2002 | 01 02 03 04 |
2001 | 01 02 03 04 |
2000 | 01 02 03 04 |
1999 | 01 02 03 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