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Journal of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Medicine 림상화실험의학잡지
- 主管单位: 北京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 影响因子: 1.5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1-4695
- 国内刊号: 11-4749/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突发性耳聋患者治疗中出现听力损失加重的病因分析
目的:探讨突发性耳聋患者治疗中出现听力损失加重的病因。方法选择突发性耳聋治疗中出现听力损失加重的患者共42例。观察各频率听力损失加重发生率及程度,探索听力损失加重的原因,采用葛根注射液+强的松治疗后评估疗效。结果突发性耳聋患者听力损失加重在同期收治的突发性耳聋患者的比率为6.22%(42/675)。12例患者因休息欠佳或精神压力而出现治疗过程中的听力损失加重,另外30例则原因不明。12例休息欠佳或精神压力大者中低频型为多见,30例原因不明者中较多(20例)属于平坦型。42例患者有6例痊愈,12例显效,7例有效,总有效率为59.5%。结论突发性耳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会出现听力损失加重的情况,其原因包括精神心理因素,部分患者可能与溶栓导致的内耳出血加重、膜迷路积水等有关。
-
利用经会阴四维超声成像评价不同分娩方式对盆膈裂孔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利用经会阴四维超声成像评价不同分娩方式对盆膈裂孔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28例单胎活产产妇,根据分娩方式将其分为阴道分娩组(n =48),产钳分娩组(n =42)、剖宫产分娩组(n =38)。于产后6~12周应用经会阴四维超声成像评价产妇盆膈裂孔形态、结构及特征,并观察不同分娩方式产妇在静息、Valsalva 动作及缩肛等3种状态下膀胱颈大移动度及盆膈裂孔参数的变化。结果妇女产后盆膈裂孔两侧耻骨直肠肌在四维超声图像下结构较模糊,且回声紊乱,部分产妇四维超声图像下可观察到双侧耻骨联合处出现撕裂,膀胱呈现大小不一的回声。阴道分娩组、产钳分娩组在静息、Valsalva 动作及缩肛等3种状态下盆膈裂孔左右径、盆膈裂孔前后径、盆膈裂孔周径、趾骨直肠肌角度、盆膈裂孔面积、膀胱颈大移动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 >0.05)。阴道分娩组、产钳分娩组、剖宫产分娩组在 Vaslalva 动作时盆膈裂孔左右径、盆膈裂孔前后径、盆膈裂孔周径及盆膈裂孔面积小于静息( P <0.05),但大于缩肛动作( P <0.05)。剖宫产组在缩肛状态时盆膈裂孔左右径、盆膈裂孔周径、趾骨直肠肌角度、盆膈裂孔面积及膀胱颈大移动度少于阴道分娩组和产钳分娩组( P <0.05)。结论在产褥静息及 Valsalva 动作时产妇盆膈裂孔大小与分娩方式无关,而在肛动作时阴道分娩会明显增加盆膈裂孔,产钳分娩可增加妇女膀胱颈大移动度,与产妇产后尿失禁发生有关。
-
CT与MRI在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诊断价值分析
目的:分析 CT 和 MRI 在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前瞻性取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诊治的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62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按照诊断时所用不同诊断方案分成两组,CT 组(31例)和 MRI 组(31例),对两组具体诊断价值进行对比。结果经检查,MRI 组阳性检出率(96.77%)高于 CT 组(74.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且两组椎间盘突出各节段(L5- S1、L4- L5、L3- L4及 L2- L3段)检出率与疾病影像学征象(半圆形、不规则形、三角形及丘状)对比均无显著差异( P >0.05)。结论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者无论应用 MRI 或是 CT 诊断均能明确椎间盘突出具体节段和影像学征象,而 MRI 疾病阳性检出概率较 CT 高。
-
微创与开放术式治疗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的临床疗效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腹腔镜微创离断式肾盂成形术在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 UPJO)治疗中的价值。方法根据患者(或家属)意愿,将86例 UPJO 患者分为微创组和传统组各43例。微创组采用腹腔镜微创离断式肾盂成形术,传统组采用开放性肾盂成形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止痛药使用量、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肾积水复发率等指标。结果微创组手术时间为(153.4±26.7)min,与传统组[(142.6±30.5)min]无统计学差异( P >0.05)。微创组术中出血量、术后止痛药使用量、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29.8±4.1)ml、(64.2±23.9)mg、(1.7±0.6)d、(7.3±2.5)d,均显著少于(或短于)传统组[(86.3±17.2)ml,(107.4±35.8)mg,(3.6±1.3)d,(13.5±4.2)d]( P <0.05)。微创组并发症发生率和肾积水复发率均为2.33%(1/43),显著低于传统组[6.98%(3/43),16.28%(7/43)]( P <0.05)。结论与开放性肾盂成形术比较,腹腔镜微创离断式肾盂成形术可以促进 UPJO 患者术后康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肾积水复发率,是目前治疗 UPJO 较为理想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
参仙升脉口服液联合人工心脏起搏器对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等效性随机平行对照研究
目的:应用等效性随机平行对照法分析参仙升脉口服液联合人工心脏起搏器对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生活质量影响。方法选取从2015年1月到2015年8月入院治疗的50例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25例与对照组25例。两组患者均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治疗组患者应用参仙升脉口服液治疗,对照组患者应用对照安慰剂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及两组患者间心室起搏频率、基础心率、电池容量、起搏电压、阻抗、阈值、脉宽和感知电流等指标变化情况,评估不同措施对于患者预后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起搏器参数及心功能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临床应用参仙升脉口服液联合植入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可大大改善起搏器功能与降低心脏起搏率,具有延长起搏器寿命与改善患者预后的效果,临床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
右美托咪定经鼻黏膜给药装置鼻腔给药对小儿斜视患者术前焦虑和术后躁动的影响
目的:观察诱导前给予盐酸右美托咪定(DEX)经鼻黏膜给药装置鼻腔给药对斜视手术患儿七氟烷麻醉下术前焦虑和术后躁动的影响。方法60例2~6岁、择期行斜视矫正术的小儿患者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右美托咪定组患者用生理盐水将 DEX 2μg/ kg 配制成0.6 ml 后使用鼻黏膜给药装置滴鼻,对照组患者单纯使用0.6 ml 生理盐水经鼻黏膜给药装置滴鼻。经鼻给药后30 min,两组患者均进行诱导。另一名麻醉医生对小儿患者进行诱导并记录数据及各项指标[包括一般资料、镇静情绪评分、苏醒期躁动评分、诱导后即刻( T1)、手术开始时(T2)、手术开始后5 min(T3)、手术开始后15 min(T4)血流动力学数据、诱导后七氟烷浓度、诱导时间和苏醒时间]。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儿年龄、体重、性别构成比、麻醉持续时间及手术时间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05)。右美托咪定组患儿术前镇静满意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05),诱导时间、苏醒期躁动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05),诱导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 P <0.05);两组苏醒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两组患儿呼气末七氟烷浓度(ETsevo)在手术开始后随着时间的延长降低,右美托咪定组在 T1~4时点 ETsevo 均小于对照组( P <0.05)。右美托咪定组与对照组比较,收缩压(SBP)在 T1~4时间点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05);右美托咪定组心率(HR)在 T1~4时间点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05)。结论诱导前应用鼻黏膜给药装置给予2μg/ kg 盐酸右美托咪定滴鼻可降低小儿术前焦虑水平,降低七氟烷麻醉术后苏醒期躁动发生的可能性,在缩短七氟烷麻醉诱导时间的同时不延长麻醉苏醒时间。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剂治疗晚期胃癌的Meta分析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抑制剂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检索 PubMed、Cochrane 协作网、EMBASE、MEDLINE 和 CNKI 等中英文数据库,时间年限为建库至2015年6月,检索 VEGF 抑制剂治疗晚期胃癌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并用 Revman 5.0软件对其进行分析,以总生存期、无病生存期、总缓解率和3级以上不良反应为结局指标。结果共纳入7个 ROC 共2281例晚期胃癌患者。与非 VEGF 抑制剂的对照组比较,VEGF 抑制剂治疗的患者可获得更长的总生存期(HR =0.754,95% CI:0.2~2.9,P <0.001),更长的无病生存期(HR =0.625,95% CI:0.385~0.812,P <0.001)。与无 VEGF 抑制剂治疗比较,VEGF 抑制剂治疗可能发生更多3级以上不良反应。结论 VEGF 抑制剂可显著延长晚期胃癌患者的总体生存期,但还需要更多质量高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验证。
-
终末期肝病原位肝移植术围手术期的血流动力学和内稳态变化及麻醉处理
目的:探讨终末期肝病患者在原位肝移植(OLT)手术治疗过程中的血流动力学和内稳态变化情况以及麻醉处理办法。方法选择7例终末期肝病且接收 OLT 手术治疗的患者为观察对象,于 T0(麻醉前)、T1(诱导期)、T2(无肝前期)、T3(无肝期0.5 h)、T4(新肝期)、T5(新肝期0.5 h)、T6(术后)等几个时间点监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平均肺动脉压(MPAP)、肺小动脉楔压(PAWP)]变化情况和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指标的(Na +、pH、K +、BE、Ca2+)变化情况。结果血流动力学指标 MAP、CVP、MPAP、CO、PAWP 围手术期不同时间点比较,其中 T2~ T5变化明显,差异均具有非常明显的统计学意义( P <0.01);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指标的 pH、BE、Ca2+围手术期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明显的统计学意义( P <0.01);Na +围手术期不同时间点数值比较差异无明显的统计学意义( P >0.05);K +围手术期不同时间点数值比较差异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终末期肝病患者在 OLT 手术治疗过程中,血流动力学和内稳态变化变化大,特别是无肝期和新肝期变化尤为明显,加强监测、及时处理可以纠正。
-
羟乙基淀粉联合腹腔微创穿刺引流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早期腹内压及炎症因子的影响
目的:探讨羟乙基淀粉联合腹腔微创穿刺引流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早期腹内压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到2014年12月间收治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共64例,采用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乳酸林格溶液联合腹腔微创穿刺引流及羟乙基淀粉)与对照组(乳酸林格溶液联合腹腔微创穿刺引流)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腹内压(IAP)和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1(IL -1),白细胞介素8(IL -8),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相关指标、APACHEⅡ评分以及疗效等。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 IAP 显著下降,而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研究组的 IL -1、IL -8和 TNF -α的下降程度均明显大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 APACHEⅡ评分均显著下降,而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研究组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羟乙基淀粉联合腹腔微创穿刺引流能够有效改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早期腹内压和炎症情况,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试管婴儿双胎与自然受孕双胎产妇和新生儿的临床结局分析
目的:探讨试管婴儿双胎与自然受孕双胎产妇和新生儿的临床结局。方法收集2014年8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60例试管婴儿双胎妊娠(试管组)与78例自然受孕双胎妊娠(对照组)产妇的妊娠周期、妊娠期合并症、分娩方式、年龄、新生儿体重、新生儿出生缺陷等资料,对比两组产妇之间的差异性。结果与对照组对比,试管组产妇年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但两组产妇分娩时孕龄、剖宫产比率及初产妇比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与对照组对比,试管组产妇妊娠期高血压发生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两组产妇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胎膜早破、前置胎盘、贫血、产后产后出血发生情况对比无显著差异( P >0.05);与对照组对比,试管组新生儿在28~31孕周早产的发生率显著升高,极低体质量儿及转新生儿科新生儿比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两组新生儿畸形、新生儿窒息、出生体重及胎儿生长受限对比无显著差异( P >0.05)。结论试管婴儿双胎较自然受孕双胎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性相对较高,应加强对试管婴儿双胎妊娠的产前及产时监护,防治并发症的发生。
-
带袢纽扣钢板与锁骨钩钢板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基本恢复时间均较对照组少,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P <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 Constant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后6个月,两组患者的 Constant 分数均有提高,而观察组的 Con-stant 分数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感染3例,肩峰脱位2例,并发症发生率5.0%,对照组感染8例,肩峰脱位6例,继发骨折2例,并发症发生率16.0%,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采用带袢纽扣钢板治疗肩锁关节脱位具有固定安全、可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等优点,治疗肩关节脱位效果优于锁骨钩钢板治疗。
-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分类方法及治疗
目的:分析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分类方法和治疗手段。方法收集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PFF)25例,采用改良 Vancouver 分类法对 PFF 进行分类,根据分类采用内固定、异体植骨术等手术治疗或采用非手术方法治疗,评估疗效,记录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本组患者改良 Vancouver 分类法分类结果:TG 型2例,A2型2例,B1型5例,B2型10例,B3型2例,C 型4例。治疗方法:TG 型非手术,A2、B1型内固定;B2型内固定加翻修,B3型内固定和翻修和植骨,C 型内固定。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4.75±1.48)月,平均 Har-ris 分值为86.23±11.20;影像学评估疗效优良率为80.00%,整体疗效评估优良率为84.00%。1例切口感染,1例钢板远端股骨再骨折,均得到有效治疗,并发症发生率为8.00%。结论改良 Vancouver 分类法对 PFF 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根据不同类型采取内固定、异体植骨术、翻修等方法治疗,能取得良好疗效,并发症少。
-
重组人5型腺病毒局部注射联合同步放化疗对鼻咽癌患者预后情况和肿瘤恶性程度的影响
目的:分析重组人5型腺病毒局部注射联合同步放化疗对鼻咽癌患者预后情况和肿瘤恶性程度的影响。方法56例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28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单纯放化疗,观察组患者接受重组人5型腺病毒局部注射联合同步放化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后肿瘤相关蛋白表达、病情相关指标、凋亡相关基因表达、复发转移相关因子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后鼻咽局部 Raf 激酶抑制蛋白(RKIP)、上皮型钙黏蛋白(SE - CAD)表达量高于对照组患者,Ras 基因编码的蛋白质(ras P21蛋白)、Ezrin 表达量低于对照组患者( P <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后血清 P -选择素(P - selectin)、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 - BB)、可溶性 CD4(sCD4)、可溶性 CD8(sCD8)、同型半胱氨酸(Hcy)、唾液酸(SA)值均低于对照组患者( P <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后 Bcl -2、Bcl - xl 表达量高于对照组患者,Bax、Bak、Bad、Bid 表达量低于对照组患者( P <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后血清细胞角蛋白19片段21-1(CY-FRA21-1)、EB 病毒壳抗原 IgA 水平(VCA - IGA)、转化生长因子-β1(TGF -β1)、恶性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患者( P <0.05)。结论鼻咽癌患者接受重组人5型腺病毒局部注射联合同步放化疗,可以有效抑制肿瘤细胞活性,降低远期肿瘤复发及侵袭转移的能力,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
左氧氟沙星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性粒细胞气道炎症的影响研究
目的:探讨左氧氟沙星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性粒细胞气道炎症的影响。方法利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方法,将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28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受左氧氟沙星500 mg 或者安慰剂治疗。连续7 d 药物治疗后,在第0(基线)、7、14、28天对患者行痰液诱导用于微分细胞计数和细菌定量分析。结果在基线期,痰液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与气道细菌负载量呈正相关( r =0.66,P =0.002)。对于基线期细菌负载量超过106 cfu/ ml 的病人,7 d 治疗后左氧氟沙星组患者减少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高于安慰剂组26.5%(95%置信区间:1.8%~51.3%)。另外,左氧氟沙星治疗后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变化与基线气道细菌负载量呈显著负相关( r =-0.78,P =0.003)。结论在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左氧氟沙星可引起气道细菌负载量发生短期的降低,这可能与高细菌负载量患者中性粒细胞气道炎症减少相关。
-
NAC对Aβ25-35诱导SH-SY5Y细胞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影响的研究
目的探讨 N -乙酰基半胱氨酸(NAC)对β淀粉样蛋白片段25-35(Aβ25-35)诱导 SH - SY5Y 细胞Tau 蛋白过度磷酸化的影响。方法用凝聚态 Aβ25-35刺激 SH - SY5Y 细胞,建立 Tau 蛋白过度磷酸化的细胞模型。分为空白组、对照组和试验组。空白组为未刺激的细胞,对照组给予20μmol·L -1的 Aβ25-35作用6 h,试验组先给予10 mmol·L -1的 NAC 作用24 h,然后给予20μmol·L -1的 Aβ25-35共同作用6 h。通过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 CDK 5的两个亚基 CDK5和 P35/ P25的蛋白水平,以及 Tau 蛋白在 Thr 212和 Ser396位点的磷酸化水平;采用荧光酶标法检测氧自由基(ROS)。对三组细胞的 CDK5和 P35/ P25的蛋白水平、Thr 212和 Ser396位点的磷酸化水平和 ROS 进行比较。结果三组细胞 ROS 荧光值比较结果显示,空白组 ROS 荧光值为231±19,对照组为359±23,试验组为264±32。空白组低,对照组高,试验组 ROS 荧光值明显高于空白组( P <0.05),但低于对照组( P <0.05)。空白组 Tau 蛋白在T212和 S396磷酸化水平分别为1.03±0.09、1.04±0.05,对照组分别为1.63±0.54、1.72±0.34,试验组分别为1.31±0.09、1.21±0.05,空白组低,对照组高,试验组细胞明显高于空白组( P <0.05),但低于对照组( P <0.05)。空白组 CDK5、P35分别为1.00±0.06、1.00±0.18,对照组分别为0.75±0.14、1.12±0.13,试验组分别为0.19±0.21、0.99±0.09。空白组、对照组与试验组 CDK5、P35相比较无显著差异( P >0.05)。空白组 P25水平为1.10±0.16、对照组为1.69±0.20,试验组为1.19±0.03,空白组低,对照组高,试验组 P25值低于对照组,P25值高于空白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NAC 可以降低 Aβ25-35诱导 SH - SY5Y 细胞 Tau 蛋白磷酸化水平。
-
肾移植长期存活患者PRA与肾功能的关系研究
目的:研究肾移植长期存活者群体反应性抗体(PRA)与肾功能的关系。方法于2014年2月回顾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肾移植长期存活者的临床资料,对2007年前已完成肾移植手术且接受过 PRA 检测的肾移植受者进行临床随访跟踪,共有707例患者进行了肾功能观察,分析抗 HLA 抗体与肾移植受者移植物长期存活的相关性。结果肾功能评估完成时间2014年10月,707例肾移植受者中 PRA 阴性共403例,肾功能正常共347例,肾功能异常共56例;PRA 阳性共304例,肾功能正常75例,肾功能异常229例,707例移植物长期存活的肾移植受者中抗 HLA抗体阳性和阴性患者对肾功能的影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69.25,P <0.0005)。结论抗 HLA 抗体的产生可能影响肾移植受者术后移植物的长期存活及存活质量。
-
盐酸氨溴索对放射性肺炎患者血清肺表面活性物质结合蛋白-A、D的影响
目的:观察盐酸氨溴索对放射性肺炎患者血清肺表面活性物质结合蛋白- A、D(SP - A、SP - D)的影响。方法选择140例胸部恶性肿瘤接受放射治疗后出现放射性肺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组均70例患者。对照组:给予放射性肺炎常规治疗,观察组:基础治疗同对照组,另给予盐酸氨溴索雾化吸入。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患者治疗前、治疗3、6周后血清 SP - A、SP - D 及血清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3、6周后血清 SP - A、SP - D 水平较治疗前逐渐升高,但观察组治疗后血清 SP - A、SP - D 水平升高幅度低于对照组( P <0.05);治疗后3周、6周,两组患者血清 TNF -α水平均有降低( P <0.05),且观察组血清 TNF -α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盐酸氨溴索雾化吸入能够有效促进肺泡-毛细血管屏障的修复,降低恶性肿瘤放射性肺炎患者血清 SP - A、SP - D 及炎性因子 TNF -α的水平。
-
乳腺癌性病变诊断中DW-MRI联合3.0TDCE-MRI的临床研究
目的:分析3.0T 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DCE - MRI)联合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 - MRI)诊断乳腺癌性病变临床价值。方法收集疑似乳腺肿块患者39例,术前行 DCE - MRI、DW - MRI、二者联合检查,经手术病理组织诊断。记录 DCE - MRI、DW - MRI、联合检查诊断良恶性,与病理结果对比;计算前三种诊断与病理诊断良性和恶性符合率;对比 DCE - MRI、DW - MRI 以及联合检查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进行个例分析。结果联合确诊良性、恶性符合率分别为85.00%、95.00%,明显高于单独应用 DCE - MRI 或 DW - MRI 的良性及恶性符合率( P 均<0.05);联合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分别为95.30%、84.56%、90.06%,特异性及准确性高于 DW - MRI 和 DCE - MRI;联合诊断下恶性病变主要表现为病灶强化,边缘毛刺,时间-信号曲线平台型或流出型,DWI 下病灶高信号,ADC 值明显异常。结论 DCE - MRI 联合 DW - MRI 诊断乳腺癌性病变具有高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性,用于术前检查具有无创性,对治疗具有指导作用,应用前景广阔。
-
带隧道血液透析中心静脉导管的临床应用
慢性肾脏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和终末期肾脏疾病(end - stage renal disease,ESRD)的发病率在发达国家持续增高,是国民死亡第九或第十位死亡原因。1990年到2010年,全世界范围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数量增加了134%[1]。包括美国,欧洲,加拿大,日本和澳大利亚在内的发达国家及地区的肾脏疾病学会目前一致认为,终末期肾脏疾病患者应使用自体动静脉内瘘或移植血管内瘘开始血液透析[2]。现有大量证据表明,使用自体动静脉内瘘和移植血管内瘘透析患者的长期生存率要优于使用中心静脉导管透析的患者[3-5]。所以通过外科手术在上肢远端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或移植血管内瘘( arteriove-nous graft,AVG)是长期血液透析的主要通路。
-
内皮生成因子及抗血管内皮生成因子在先兆子痫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先兆子痫是妊娠期特有的全身性多系统综合征,其患病率为2%~8%[1],占孕产妇死亡原因的10%~15%[2],其临床特点为妊娠20周后出现的蛋白尿和高血压等症状,甚至发生母子死亡。但是由于先兆子痫的发病机制尚未阐明,其早期预测生物指标仍比较匮乏。早期诊断和疾病的防治可减少其潜在的副作用。近年来已有研究表明抗血管生成因子[如可溶性酪氨酸激酶-1(sFlt -1),可溶性内皮糖蛋白( sEng)等)]和血管内皮生成因子(VEGF 家族)表达水平的失衡是先兆子痫的主要发病机制之一。同时,有研究显示一些抗血管生成因子可以作为先兆子痫早期诊断标志,以及 sFlt-1与胎盘生长因子(PLGF)的比值可以作为先兆子痫预后的检测指标。目前临床经验提示,胎盘的娩出可以迅速缓解先兆子痫的相关症状。近年来研究表明血管生成因子及抗血管生成因子在先兆子痫中异常表达可能是该疾病发病的主要机制之一[3],且有可能成为该疾病的早期检测标志。本研究对血管生成因子及抗血管生成因子在先兆子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临床运用综述如下。
年 | 期数 |
2019 | 01 02 03 04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5 | 01 02 03 04 |
2004 | 01 02 03 04 |
2003 | 01 02 03 04 |
2002 | 01 02 03 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