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血清抗结核抗体对肺结核诊断的意义
肺结核的诊断主要依据痰细菌学检查、胸部X线检查、PPD以及临床症状及体征,而痰涂片查结核菌检出率低,不能满足临床需要.近年来,PCR、DNA探针等分子生物学技术为结核病的诊断研究拓宽了前景,但仍存在不少问题.结核抗体检测应用以来,方法愈来愈多,相继证明对肺结核核诊断有一定价值,可作为血清学诊断方法之一.现将我们用DIGFA原理以结核杆菌特异性外膜为抗原,检测各类患者的情况报告如下.
-
结核病免疫学诊断进展
结核病细菌学检查虽是结核病诊断的金标准,但是由于涂片阳性率较低,培养又需时太久,因此细菌学检查对结核病的诊断价值有限.免疫学检测简便、快速,又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对结核病的诊断与鉴别具有重要参考价值[1].近年来结核病免疫学诊断研究进展很快,本文就此内容综述如下:
-
CT灌注联合CT造影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诊断研究
目的 主要探究CT灌注联合CT造影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将该院2016年2月—2017年4月收治的4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CT灌注和CT造影检查,分析比较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两种检查方法所得各项诊断结果.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镜像区与患侧的CBV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637,P>0.05);但CBF指标高于患侧,MTT指标低于患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637;t=8.2438,P<0.05);CT造影显示责任血管狭窄有23例,CT灌注有18例异常,阳性率为78.26%(18/23),CT造影显示责任血管无狭窄有7例,CT灌注则有2例异常,阳性率为28.57%(2/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365,P<0.05).结论 此次研究数据显示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诊断中采用CT灌注联合CT造影能够提供更多有用的价值信息,进一步反应脑组织血流动力学变化,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
64排Light speed CT对甲状腺癌动态增强的诊断研究
目的:探讨64排Light speed CT对甲状腺癌动态增强的诊断价值.方法:收治甲状腺癌患者30例,均经64排Light speed CT动态增强扫描,评价64排Light speed CT增强的方式和特点.结果:甲状腺癌可单发或多发,病变均边缘模糊不清,肿瘤位于左叶9例,右叶16例,双叶3例,峡部2例;食管受侵5例,气管受侵5例,颈动脉鞘血管受侵8例,静脉脉癌栓2例;颈部淋巴结转移13例,肺转移、骨转移及脾脏转移各1例.结论:64排Light speed CT动态增强扫描对甲状腺癌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对评价癌向周围侵犯的范围及淋巴结转移等方面具有优势,可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
代谢组学在中医证候分类研究中的应用
中医证候是通过中医四诊获取的基本信息,概括出患者在病程中某时间段的病理状态。代谢组学是继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之后发展起来的学科,所研究的是作为各种代谢路径的底物和产物的小分子代谢物(MW<1000)。在中医辨证基础上,引入代谢组学的方法,有益于进一步探讨中医证候的本质,使中医诊断更加准确。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基于代谢组学的中医辨证临床诊断研究的相关文献,以期对中医辨证的临床研究有所帮助。
-
中医计量诊断方法研究进展
我国关于"证"的研究始于五十年代,而计量诊断方面的工作开始于六十年代初,近年来中医计量诊断研究都有很大发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
基于四诊合参辅助诊疗系统的抑郁症诊断研究
目的: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将可获取的人体诊断信息整合为基于主客观联合辨证、以数据形式表达的中医四诊信息,形成多信息融合的开放性中医诊疗平台,为促进抑郁症诊疗技术的发展提供启示。方法根据纳入标准选取30例抑郁症患者、30例正常人,使用四诊合参辅助诊疗仪采集四诊信息,运用统计软件进行脉诊结果分析,并进行数字化舌诊与闻诊信息特征研究。结果正常组脉率、流利度、心率稍高于抑郁症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与抑郁症组脉律、力度、弦紧度、脉搏波传导速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0例抑郁症患者共有6种证型:心胆气虚型(8例)、痰热内扰型(6例)、阴虚火旺型(6例)、肝郁化火型(6例)、心火炽盛型(3例)、心脾两虚型(3例)。结论脉图参数差异结果与中医经典脉学理论基本相符,脉搏波传导速度差异结果符合现代医学研究结论。四诊合参辅助诊疗技术可实现动态检测抑郁症患者的数字化四诊信息,建立基于数字化四诊合参的抑郁症诊疗方法。
-
犬利什曼病的流行与诊断研究进展
利什曼病(leishmaniasis)是广泛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一种严重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其病原体为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大约88个国家的1 200万人口受到该病的感染.犬是人内脏和皮肤利什曼病的主要保虫宿主之一,尤其是无症状感染犬在白蛉将病原体传播给人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对犬利什曼病(Canine leishmaniasis)的流行与诊断研究对于控制人的利什曼病致关重要.现将犬利什曼病的流行与诊断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儿童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研究进展
淋巴瘤是儿童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临床上起病急、发展快、预后差.组织学亚型主要有三类:伯基特淋巴瘤(Burkitt's lymphoma)、淋巴母细胞淋巴瘤(1ymphoblastic lymphoma)和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 ALuCL).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儿童淋巴瘤诊断研究的新方法、发病机制如生物致瘤、基因突变等方面的进展.
-
淋巴瘤分子诊断研究进展
正确识别淋巴瘤的组织学类型是临床选择正确治疗方案和判断预后的重要依据,但淋巴瘤组织学类型的鉴定一直是临床病理诊断的难题.随着分子诊断研究的逐步深入和新技术的不断发展,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的遗传学基础被揭示,人们对淋巴瘤组织形态学亚型的认知也不断深入.2001年WHO 发表的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新分类标准中,将肿瘤的形态学表征、免疫表型、遗传学改变构架为淋巴瘤诊断标准的完整体系,与此同时,国外血液病学实验室也逐步建立起了新的诊断程序[1],将遗传学分析确立为平行于组织病理形态改变和免疫表型特征的鉴别诊断依据,其中通过分子诊断技术研究肿瘤的遗传学改变是重要的更新内容.
-
急性胰腺炎的实验诊断研究进展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不同于其它疾病,急性重症胰腺炎的死亡率高达40%.急性胰腺炎的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有益于预后,实验室的诊断显得尤为重要.找到诊断AP敏感、特异、快速的实验方法一直是研究方向,就实验诊断研究作一综述.
-
肺栓塞的CT诊断方法分析
肺栓塞为一种常见病,其临床死亡率及误诊率较高.影像检查是肺栓塞诊断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多层螺旋CT的应用使得肺栓塞的影像诊断研究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使肺栓塞的早期诊断及准确率明显提高.本文就CT扫描在肺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作一个探讨.
-
突发负荷变化条件下躯干肌肉运动控制策略
腰痛(low back pain,LBP)的病因构成复杂,病理机制各异.理论上任何接受神经末梢支配的腰椎结构、椎间盘、肌肉、韧带和神经根等都有可能成为疼痛的起源部位.流行病学和生物力学研究指出,多数情况下腰痛的发生与腰椎受到突然的、不可预知的外部负荷改变的作用有关[1].失足滑倒、绊倒、坠落以及弯腰用力提拉重物等突发事件均被证实是导致急性腰痛的主要外界因素,这些因素既可直接造成下背损伤,又能增加腰痛复发的概率[2].因此,在受到这些突发性的外部负荷改变时,腰椎稳定肌及其中枢运动控制采用何种活动模式和控制策略来维持腰椎稳定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本文旨在脊柱稳定性理论基础上,探讨突发负荷改变条件下腰椎稳定肌的反应策略,为腰痛的预防和诊断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
MRTA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术前评估的应用研究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idiopathic trigeminal neuralgia,ITN)是疼痛科的一种常见病,其病因目前尚不明确,随着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开展,多数学者认为微血管压迫三叉神经是ITN的主要病因.由于桥小脑角区内神经与血管的解剖关系复杂,术者只能根据术中探查结果决定手术处理方式,这给手术带来较大的风险.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tomographic angiography,MRTA)能清晰地显示三叉神经与周围血管的解剖关系.既往已有学者应用MRTA对三叉神经痛进行病因诊断研究,但鲜有学者应用该技术对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术前评估进行研究.本研究对89例ITN患者于术前行MRTA检查评估责任血管,结合术中情况加以研究,为指导临床医生制定详细的手术计划提供依据.
-
超声心动图发展简史:国内研究概况
中国是世界上早开展超声诊断研究的国家之一,在上世纪50、60年代曾取得过令世人震惊的辉煌成绩,处于国际水平的前沿.但因当时我国处于封闭状态,国外对我国当时的成绩了解甚少;另因时间长久,国内同志对早期国内超声的研究工作也渐渐淡忘.以史为镜,探索兴衰,让我们从中汲取教益,故有必要对四十多年来我国超声心动图工作者如何吸取国外先进经验,积极开展超声心动图临床应用研究工作进行简略回顾.
-
早期脑梗塞的CT、MRI表现及其病理基础
CT和MRI在脑梗塞的诊断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国内外对本病的早期影像学诊断研究较多[1.2],但尚缺少急性脑梗塞早期CT和MRI与病理对照的研究。本研究通过建立大脑中动脉(MCA)阻断后急性脑梗塞动物模型,观察早期脑缺血CT、MRI的病理表现,探讨急性脑梗塞影像学改变及其病理基础,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客观依据。
-
螺旋CT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评价螺旋CT在诊断肺动脉栓塞中的作用.方法:16例肺动脉栓塞患者行螺旋CT肺动脉造影(SCTA)检查,层厚3 mm,扫描时间0.8 s,对比剂注射速度3.5 ml/s,总量100 ml,扫描延迟时间15 s.结果:16例共644支,其中134支肺动脉及分支显示了栓塞,占20.8%.228支肺段肺动脉中,有56支显示肺动脉栓塞,占分析肺动脉支的24.5%.204支亚段肺动脉中37支显示肺动脉栓塞,占分析肺动脉支15.4%.肺动脉栓塞的CT形态:①直接征象为不同程度的肺动脉分支内充盈缺损.中心型充盈缺损17支,偏心型充盈缺损44支,附壁血栓型34支,完全阻塞型39支.②间接征象胸膜下肺梗死灶,内乳动脉一侧增粗,肺纹理稀少,胸水,肺动脉高压.结论:螺旋CT肺动脉造影是诊断肺动脉栓塞的快速、有效、无创伤的诊断方法.
-
影像诊断研究的研究设计与统计学考虑
随着医学成像技术的发展,影像学指标在医学诊疗实践中占据越来越重要地位,被用于很多疾病的筛查和诊断.基于影像学指标的疾病诊断研究,也成为目前医学研究中的热点,成为医学诊断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本文旨在通过对影像诊断研究中的研究设计和统计问题进行探讨,希望有助于后续研究中研究策略的选择.
-
骨肉瘤实验室诊断研究现状及对策
骨肉瘤起源于骨基本组织,是一种高度恶性预后不良的肿瘤,具有恶性程度高、侵袭性强、易复发和转移的特点,在我国发病率约为3/100万,是除多发性骨髓瘤以外常见的骨原发恶性肿瘤,约占恶性骨肿瘤的44.6%,致残率及致死率极高,如不及时、系统地治疗,5年存活率仅有30%左右.该病好发于10~25岁青少年,男女之比约为2∶1,常见于四肢长骨骨端,特别是膝关节附近,主要临床表现为疼痛、肿胀、跛行(运动障碍),贫血及轻度发烧,病灶转移很快、很早,主要转移至肺部,再通过肺部转移至脑,但很少累及腹内器官及其他器官,许多患者因缺少骨肉瘤防治知识,加之临床早期又容易误诊为软组织挫伤或牵拉伤、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骨髓炎、骨巨细胞瘤及软骨肉瘤等,常常贻误病情,一旦发现确诊,肿瘤已发展到晚期,往往已经完成肺转移,错过佳手术时机.因此,骨肉瘤的早期诊断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骨肉瘤诊断方法研究现状及早期诊断对策综述如下.
-
非糜烂性反流病诊断研究中的几个热点问题
胃食管反流病(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 GERD )是指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1]。2006年蒙特利尔共识意见对GERD进行了重新定义和分类。 GERD分为食管综合征和食管外综合征。前者包括症状综合征(典型反流症状和反流相关胸痛)和食管损伤综合征[反流性食管炎,食管狭窄,Barrett′s食管(Barrett′s esophagous,BE)及食管腺癌];后者包括一些已肯定与反流相关的综合征如反流性咳嗽、反流性喉炎、反流性哮喘及反流性牙侵蚀,同时还包括了一些与反流可能相关的综合征如咽炎、鼻窦炎、特发性肺纤维化及复发性中耳炎。根据内镜所见,一般还可将GERD分为非糜烂性反流病( non-erosive reflux diseases , NERD )、糜烂性食管炎(erosive esophagitis,EE)及BE三种类型[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