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颌面部骨折三维重建技术
将螺旋CT连续横断扫描所获得的容积数据信息在Sun工作站上进行图像后处理,重建出直观的3D CT图像.立体图像不仅有助于放射科医生的诊断,同时也给临床医生提供了更丰富、精确的信息,从而为科学制定治疗计划提供帮助.1 材料与方法1.1 本组12例,男9例,女3例,年龄16~40岁,平均32.6岁.单发骨折3例,多发骨折9例;车祸伤8例,坠落伤4例.伤后3 h~4 d内行CT扫描和三维重建成像.
-
胸部X-刀治疗的CT定位方法
在X-刀治疗前,CT定位技术是保证治疗计划制定的关键步骤,现将我们应用的定位方法介绍如下.1 材料和方法1.1 收集原发性外围性肺癌和孤立性肺转移瘤28例,其中大年龄75岁,小年龄20岁,平均年龄47.25岁;男性27人,女性1人.
-
多层螺旋CT基本原理及临床应用
1概况多层螺旋CT(MSCT)机是1998年度在北美放射学会(RSNA)上推出的新一代CT产品,其探测器的设计有三种规格,与单层面CT的根本区别是探测器在Z轴方向的宽度和列数不同[1].MSCT明显有助于病变的早期诊断及分期,对临床检查方法的选择和治疗计划的制定也有很大的帮助,使CT在临床的应用范围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宽,具有广阔的应用和发展前景,它将成为21世纪CT影像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向[2].
-
利妥昔单抗靶向治疗恶性肿瘤的药物护理
利妥昔单抗(Rituximab),商品名:美罗华;(Mabthera)(美国罗氏基因泰克公司生产),是一人鼠嵌合性单克隆抗体,能特异性地与跨膜抗原CD20结合,通过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细胞毒作用及补体介导的细胞毒作用,终导致细胞凋亡.此药初应用于复发或耐药的B细胞性淋巴瘤,因其良好的疗效和很少的不良反应,目前在恶性淋巴系统疾病的联合化疗甚至免疫相关性疾病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1].我科自2008年11月-2010年2月,对22例恶性肿瘤患者进行西妥昔单抗靶向治疗,通过精心护理,减少该药不良反应的发生,保证治疗计划顺利进行,现介绍如下.
-
神经变性病患者健康教育及护理体会
神经变性病(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是一类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是由于神经元变性、凋亡所导致。临床表现主要有运动功能障碍和记忆与认知功能障碍两大类。这类疾病临床多隐袭起病,病程缓慢进展,可持续多年甚至十几年或更长,部分病例可有家族遗传史。治疗尚无成熟有效的方法,部分症状(如帕金森病的症状)可因有经验的治疗而缓解,但总体病程不断进展。对神经变性病患者的治疗,需要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诊疗方案,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过程,而临床护理对策和健康教育对策的制定也始终贯穿于治疗计划中,是治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因此,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护理对策和健康教育对策在神经变性病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临床疗效的充分发挥、医患关系的和谐等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本文就多年来在临床工作中对神经变性病患者的健康教育策略和护理对策方面的体会做一阐述,寄以更好地为防治老年病提高护理水平和质量。
-
奥沙利铂联合吉西他滨治疗肺癌和胃癌患者的护理
奥沙利铂是新的铂类抗肿瘤药物,对多数肿瘤有较好的抑制作用[1],近几年来广泛应用于临床.吉西他滨在体内经过核苷激酶作用转化为二磷酸及三磷酸核苷,其可抑制DNA合成.2006年3月-2008年7月我科用奥沙利铂联合吉西他滨方案治疗肺癌、胃癌患者70例,通过积极有效的护理使患者顺利完成治疗计划,其中有3例发生过敏反应而终止.
-
联合放、化疗致肿瘤患者白细胞减少症的临床观察与治疗
化疗中骨髓抑制是常见的剂量限制性毒性反应,其中以白细胞减少尤为突出,而放疗也在一定程序上加剧了白细胞的破坏,不仅影响到化疗药物剂量的高低和放化疗治疗计划的顺利完成,而且增加了骨髓抑制发生感染机会,从而影响病人的疗效、同时延长了住院时间和增加了住院费用.为此我科采用造血生长因子中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作为治疗手段,通过对14例肿瘤放、化疗患者应用观察,取得明显疗效,现报告如下.
-
42例风湿性心脏病围术期的整体护理体会
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专业的指导思想正在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人的健康为中心转变,这种新的护理模式要求护士对病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需要做出全面有效的护理计划,并在管理上有一系列措施保证,在实施疾病治疗计划的同时,帮助病人及其家属获得有关疾病自我监控和健康促进的知识,大程度地达到心理上的积极状态,以提高生命质量,恢复回归社会的能力。……
-
直肠癌三维适形和调强放疗物理计划的比较研究
目的:探讨三维适形和调强放疗对直肠癌放疗的物理计划特点.方法:选取5例直肠癌病例,进行CT扫描、靶区勾画和三维图像结构重建,分别在Cadplan治疗计划系统上进行三维适形和空间等分的3、5、7、9野的调强放疗计划设计,并对每一计划作出评价.结果:(1)三维适形放疗计划可满足计划靶体积(PTV)剂量要求,但重要器官的剂量分布较差.(2)4个调强放疗计划的PTV和重要器官剂量学参数均优于三维适形放疗计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调强放疗计划间各项参数相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调强放疗在对直肠癌的放疗中较三维适形放疗有剂量分布的优越性.3野的调强放疗基本可以满足PTV和重要器官的剂量学要求,5野的调强放疗计划优,7野和9野的调强放疗计划未能显示剂量学的优越性.
-
提高口腔医学临床实习教学质量方法的探讨
口腔专业技术性强,要求学生独立操作能力高,在经过正规的专业理论学习之后,学生应该能掌握专业理论、运用所学的知识针对常见病做出诊断,制定治疗计划,并掌握一定的技术操作方法.所以口腔医学临床实习是口腔专业教育关键的阶段.由于现在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很强,通常不愿接收实习医生的问诊及操作,这对学生来讲学习的机会大大减少.
-
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与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关系
随着影像学如CT、MRI等技术的发展,可以帮助我们更早期地了解脑出血的部位、病变范围和程度,从而有助于我们对脑出血早期诊断和制定恰当的治疗计划,但临床上连续做CT的动态监测是不实际的.因此,近二十多年来人们逐渐把注意力转向了脑缺血损伤后的神经生化标志物,这些神经生化标志物的连续监测有助于了解缺血性脑卒中损伤的范围、程度及判断预后.
-
对孤独症系列综合征(ASD)的医药干预
对有ASD的儿童进行医药干预,来自父母或监护人的反应总感到忧虑不安,但事实证明某些药物作为治疗一些神经心理异常是十分有效的,药物干预的目标有两点:其一,是保证患者的身心健康.其二,是早发现,早治疗各种行为异常.为了取得较好的效果,医药干预应在多重训练治疗计划指导下进行,有效提高ASD患者的生活质量.
-
三维重建与三维模型技术在颅颌面外科中的应用
颅颌面解剖关系复杂,普通X线平片和常规CT扫描对其三维结构定性描述和定量测量相当困难.自Herman[1]率先将CT扫描运用表面提取法获取三维图像以来,随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和CT技术的发展,三维重建因其显著的优点已广泛的运用于颅颌面外科.依据CT数据运用快速成型技术制作三维仿真头颅实体模型,能真实再现病体解剖原型,为诊断、手术治疗计划、模拟及术后效果预测提供更为直接的依据.二者结合优势更为明显,为颅颌面外科疾病的诊断开辟了崭新的领域.1998年10月~2005年6月,运用三维重建技术356例,三维模型技术126例,取得满意效果.
-
血清果糖胺测定快速鉴别隐性2型糖尿病与应激性血糖增高(附82例报告)
在应激状态下,正常人和2型糖尿病(DM2)病人,血糖均会升高,即时血糖测定值在临床上难以正确区分,给临床医生制定治疗计划造成困难.我科近3年来,对82例既往无DM2病史的急症入院病人同时测静脉血糖与血清果糖胺,以鉴别隐性DM2与非DM2应激状态血糖升高,结果肯定、准确,现介绍如下.
-
非小细胞肺癌的术后辅助治疗
1非小细胞肺癌的术后辅助治疗外科手术对肺癌的局部控制不足,同为局部治疗手段的放射治疗,自然被列入肺癌的术后辅助治疗计划中.辅助放疗的主要目标是减少非小细胞肺癌的局部复发.
-
非营养性吸吮和抚触协同治疗早产儿胃肠功能障碍疗效探讨
早产儿由于胃肠功能未成熟容易出现喂养不耐受,影响患儿存活率和生存质量.肠外营养的早期建立能帮助患儿改善营养状况,但长时间的肠外营养会造成患儿电解质紊乱、肠黏膜萎缩、乳糖酶缺乏等副作用,因此尽早促使早产儿胃肠功能的建立及诱导其成熟是治疗计划的重要手段之一.
-
医科达Precise直线加速器iViewGT系统故障分析及维修
瑞典医科达公司的Precise直线加速器是一款设计精细、全数字化控制的加速器,配备40对MLC(多叶光阑)[1]。其中利用iViewGT电子影像验证系统,可开展普通放射治疗、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及适形调强放射治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 IMRT),高分辨率的影像质量保证了投照剂量得到实时验证,以满足不同患者的治疗需要[2]。放射治疗网络使医院范围的网络联网形成中央数据库,复杂的治疗计划和大量的数据通过DICOM 3.0传输到治疗机,实现了放射治疗设备临床应用的优化配置。该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严格执行质量保证(QA)要求的同时,配合iViewGT系统的实时验证,保证了X射线平坦度和对称性等相关指标的准确和稳定[3]。
-
乳腺癌术后乳房重建的要素
2010年NCCN指南已经将乳腺癌术后乳房重建纳入乳腺癌综合治疗的一部分.乳房重建不但可修复乳腺癌根治术后胸壁的缺损,重塑胸壁外形,避免因长期使用外置假体给生活带来的不便;同时也能增强患者自信,避免因乳房缺失造成的心理压力.针对患者而言,是否实施乳房重建及重建材料、方式和时间的选择,首先应充分尊重患者的意愿,并考虑其体型特征、全身情况、肿瘤治疗计划及重建效果等综合因素.
-
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临床应用现状的思考
乳腺癌淋巴结清除术及其范围是影响术后患侧上肢功能的主要因素.准确了解腋淋巴结转移状况是合理制定乳腺癌综合治疗计划的重要依据之一,也是预测患者预后的重要临床病理指标.另一方面,由于清除没有转移的区域淋巴结没有任何预后优势,对临床腋淋巴结转移阴性(cNo)的患者均施行腋淋巴结清除术,约70%患者不能从腋淋巴结清除术中获益.毋庸置疑的,从低位(Level I)至中低位(Level I+LevelⅡ)乃至全腋(Level I+LevelⅡ+LevelⅢ)淋巴结清除术,随着手术范围的扩大,在对腋淋巴结转移状况评价准确性得到保障的同时,术后发生相关并发症的概率随之增加,对生活质量的负面效应也随之增大.为了大程度地降低手术相关并发症,又能大程度地降低因为手术范围缩小对腋淋巴结转移状况评价的误差,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SLNB)指导下的腋淋巴结处理模式由此诞生.
-
畸形中央尖折断的根尖诱导病例报告1例
1 病历介绍
畸形中央尖,又称东方人或蒙古人前磨牙,是指在前磨牙的中央窝处,或接近中央窝的颊尖三角嵴上,突起一个圆锥形的牙尖,多出现于下颌第二前磨牙,其次为下颌第一前磨牙、上颌第二前磨牙、上颌第一前磨牙。畸形中央尖发生率为1%-5%,发生率女性高于男性。患者常常无临床症状,但为防止畸形中央尖折断和并发症的发生,常做预防性处理,对于已经折断的畸形中央尖,并导致牙髓病或根尖周病的患牙,要根据牙髓感染的程度和牙根发育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我科于2012年3月收治一例畸形中央尖折断的患牙,对其进行根尖诱导28个月,报告如下。患者男,12周岁,患者半月前左下后牙咬合疼痛,并伴有左侧面部肿胀,抗炎治疗后肿胀复发,遂去当地医院治疗,诊断为畸形中央尖折断致慢性根尖周炎,其治疗内容不详,后告知家长无法治疗,建议来我院就诊。检查:颜面部对称,35髓腔开放,内有 CP 棉捻,探诊(-),叩诊(±),牙龈未见异常,牙齿无松动。曲面断层片示(如图1):35根尖区有一大小约0.5×0.5cm 的卵圆形骨质疏松区,根尖端管壁呈喇叭口状。诊断为畸形中央尖折断致慢性根尖周炎。治疗计划:1.35行根尖诱导成形术2.35行根管治疗术。处置:35取出原棉捻,棉捻不洁,呈暗红色,可见脓性分泌物,清理髓腔,探及单根管,3%H2O2+0.9%NS交替冲洗,隔湿,拭干,封碘仿棉捻,暂封。待炎症消退后,Vitapex 根管内充填,磷酸锌水门汀垫底,玻璃离子充填。尔后常规复诊,拍摄 X 线片观察根尖形成情况(如图2,3,4)。28个月后,通过 X 线片可见35根尖有钙化组织沉积并封闭根尖部。后常规行根管治疗术(如图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