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TRAIL及其受体系统、细胞凋亡与病毒感染
TRAIL是新的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家族成员,对大多数的肿瘤细胞有很强的杀伤作用,它能介导病毒引起的凋亡,在一些自身免疫病中也起作用.本文对TRAIL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它的较为复杂的受体系统、配体-受体系统介导的细胞凋亡、TRAIL在病毒引起的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面做了较为详尽的综述.
-
复方苦参注射液增强宫颈癌放疗疗效的临床观察
复方苦参注射液是从中药苦参、白茯苓中提取精制而成的中药制剂,具有清热解毒、散结止痛等功效.研究表明,复方苦参注射液还具有广泛的抗肿瘤作用,其既可通过诱导分化及促进凋亡等方式对肿瘤细胞产生直接杀伤作用,也可通过阻断肿瘤细胞与内皮细胞黏附,抑制肿瘤转移[1].
-
固相萃取--气相色谱法测定果蔬中有机氯和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
有机氯农药曾经被广泛使用,其化学性质稳定,在环境中难以进行化学和生物降解,残留期长,有生物蓄积作用,在我国从1980年开始禁用,但其至今仍存在于自然界中,并可通过食物途径对人类造成危害。作为有机氯农药的替代品之一,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这类农药施用量较小、易生物降解、残留期较短,但由于其对病菌、害虫、杂草等具有更强的杀伤作用,因此对哺乳动物的伤害不容忽视。目前世界许多国家都对有机氯及拟除虫菊酯农药的高残留限量作了严格的规定,其中严苛的应该是日本的肯定列表制度,设定了进口食品、农产品中可能出现的734种农药、兽药和饲料添加剂的近5万个暂定标准,对没有涉及到的产品,设定了统一标准0.01mg/kg。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前处理过程简单、检测灵敏度高的方法来测定果蔬中的有机氯农药和拟除虫菊酯类农药。
-
PDCA在基层医院预防肿瘤化疗药物外渗的应用
化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常用方法之一.化疗药物能抑制恶性肿瘤的生长和发育,在一定程度上杀死癌细胞,对机体的正常细胞也有一定的杀伤作用,对肝肾、心肺、神经系统等也有一定毒性作用.由于化疗疗程长,药物对血管的刺激性强,极易损伤血管发生药物渗漏:①一旦渗漏于血管外,如处理不当轻者造成皮肤组织肿胀、疼痛,重者可导致局部组织溃烂、坏死,更严重者甚至经久不愈,溃烂可深及肌腱及并节,后达到需外科清创换药、植皮治疗,给患者造成心理、躯体上的双重伤害.②为提高化疗的安全性,自2009年8月成立了"化疗质控小组",运用PDCA循法(计划plan、执行check、处理action)降低化疗药物外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
经肝动脉热灌注对犬肝肾功能的影响
近十年来介入放射学发展迅速,肝动脉灌注化疗加栓塞术为肝癌患者带来希望,但一年以上存活率仅30%左右.体外实验表明,热疗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是肯定的 ,加热与化疗有协同作用[1].通过热化疗使提高疗效、减少药量、降低化疗副作用成为可能.热疗与介入性化疗相结合,称为介入性热化疗.为探讨介入性热化疗的临床安全性, 笔者以犬为对象,研究了肝动脉热灌注对肝组织、肝、肾功能的影响,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
-
紫杉醇对HeLa细胞生长影响的研究
紫杉醇(taxol)是一种从太平洋属短叶紫杉茎皮中提取而得的抗癌新药.近年来经临床前化学和药理研究,已通过临床试用并上市.紫杉醇对多种癌症治疗有效,特别是对卵巢癌和乳腺癌有明显的疗效.一些报道显示,紫杉醇对乳腺癌,卵巢癌细胞有生长抑制和杀伤作用,并可诱发其细胞发生凋亡.但迄今所报道的研究多为进口药物,本文报道国产紫杉醇对HeLa细胞生长的影响.
-
白酒对鼠体旋毛虫幼虫的杀伤作用
目的 观察白酒对鼠体旋毛虫幼虫的杀伤作用. 方法80只昆明小鼠,各喂食含500条旋毛虫幼虫的肌肉后随机分成8组(10只/组),实验组分别灌饲0.2 ml或0.4 ml乙醇体积分数为0.62、0.54和0.46的白酒,对照组灌饲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7 d与40 d后各剖杀5只,检查肠道旋毛虫成虫和肌幼虫数. 结果灌饲0.2 ml乙醇体积分数为0.62、0.54和0.46的白酒的小鼠肠道成虫数分别为(80.00±11.25)条、(208.00±22.89)条及(256.00±69.37)条,肌幼虫数分别为(37 993.60±296.50)条、(54 166.60±2951.98)条和(63 808.40±2442.81)条,灌饲0.4 ml乙醇体积分数为0.62、0.54和0.46的白酒的小鼠肠道成虫数分别为(21.00±11.83)条、(87.00±27.66)条及(112.00±25.38)条,肌幼虫数分别为(24 691.20±4 628.14)条、(47 266.60±1 955.49)条及(50 833.40±2 211.50)条,生理盐水对照组分别为(312.00±76.93)条和(81 050.00±13 157.74)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灌饲白酒的感染鼠肠道成虫与肌幼虫数均随乙醇灌胃量的增大而减少(P均<0.05). 结论白酒对鼠体内旋毛虫的杀伤作用与乙醇含量有关,小鼠灌饲白酒可降低旋毛虫感染程度.
-
蛔虫抗菌肽酵母发酵产物对骨髓瘤细胞杀伤作用的效果观察
目的 观察蛔虫抗菌肽酵母发酵产物对于骨髓瘤细胞杀伤作用的效果. 方法 培养骨髓瘤细胞至对数生长期,调整细胞浓度为(3~5)×105/ml,接种于96孔组织培养板中,100μl/孔,于37℃、5%CO2、饱和湿度条件下培养24h.设实验孔、空白对照孔和5-FU阳性对照孔.实验孔分别于10μl对数生长期骨髓瘤细胞中加入蛔虫抗菌肽酵母发酵产物浓缩上清液至终浓度分别为30、60、90、120、150、180 μg/ml,每个浓度重复9孔,5-FU阳性对照孔终浓度为400μg/ml.连续培养24、48和72 h后,采用MTT法检测各浓度蛔虫抗菌肽酵母发酵产物浓缩上清液对骨髓瘤细胞的杀伤效果. 结果 蛔虫抗菌肽酵母发酵产物对骨髓瘤细胞SP2/0有杀伤作用,发酵产物浓度为150 μg/ml时,杀伤作用大,杀伤率大为78.845%,相当于400 μg/ml的5-FU对骨髓瘤细胞SP2/0的杀伤作用. 结论 蛔虫抗菌肽酵母发酵产物对于骨髓瘤细胞具有杀伤作用.
关键词: 抗菌肽 猪蛔虫 骨髓瘤细胞SP2/0 杀伤作用 -
宿主感染细粒棘球蚴免疫反应的研究进展
棘球绦虫的中绦期寄生于人体和动物,可导致棘球蚴病(也称为包虫病).由细粒棘球蚴绦虫(Echinococcus granulosus, E.g.)所致的包虫病称为囊型包虫病,它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畜健康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棘球蚴在宿主体内发育缓慢,人往往在感染数月甚至数年后因出现临床症状而被发现.细粒棘球蚴感染激发宿主产生免疫应答的机制较为复杂.细粒棘球蚴抗原成分多且可在特定的生活史阶段(期)表达特定的抗原,产生不同的特异性免疫应答[1].机体感染E.g.后的初期,尤其是以前曾有过接触的患者对免疫杀伤作用较为明显,而一旦包囊在宿主体内完全形成,其免疫应答则明显减弱.针对细粒棘球蚴感染和其它带科寄生虫感染后其宿主免疫应答的机制,各国学者已做了大量工作,认为在包囊形成前期和后期会诱发宿主产生不同的免疫应答[2].
-
昆虫抗菌肽的研究和应用
昆虫抗菌肽是昆虫血淋巴中产生的一类小分子肽,它具有相对分子质量小、热稳定、水溶性好、强碱性、抗菌谱广的特点,被认为是从细菌到高等哺乳动物普遍存在的一类防御性多肽,称之为"第二防御体系".抗菌肽不仅抗菌谱广,而且可以抑杀某些真菌、病毒及原虫,并对多种癌细胞及动物实体瘤有明显的杀伤作用,而不破坏正常细胞.
-
防御素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
近年来,在植物、昆虫、两栖类、鸟类和哺乳动物体内发现了一组具有抵抗外界微生物侵害的小分子多肽,称为防御素(defensins).自1984年从人中性粒细胞分离出HNP123以来,已有数十种防御素陆续被发现或报道[1].防御素具有十分广泛的抗菌谱,对细菌、真菌、病毒等多种微生物都具有杀伤作用,尤其是哺乳动物防御素,除了对细菌、真菌、被膜病毒具有杀伤作用外,还能杀伤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以及一些恶性肿瘤细胞.由于防御素具有众多的生物活性,因此对于它们的研究目前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现本文就防御素的结构与类型、生物活性、应用及基因工程制备做一综述.
-
基于抗体和配体的肿瘤靶向肽药物研究进展
过去的二十年,肿瘤治疗已经从非特异性的化疗向具有选择性的基于发病机制的疗法转变[1]。分子靶向治疗作为肿瘤治疗的新手段,正以其疗效高、不良反应少且轻等特点而备受瞩目,现已成为肿瘤治疗领域的研究热点。它以肿瘤微环境、肿瘤细胞细胞膜或细胞内特异性表达或高表达的分子为作用靶点,能够更加特异地作用于肿瘤细胞,阻断其恶性增殖、转移或诱导其凋亡,同时降低了对正常细胞的杀伤作用,因此是十分有前途的肿瘤治疗方法之一[2]。
-
幽门螺杆菌抗菌肽对消化道致病菌的杀伤作用
幽门螺杆菌(Hp)可产生杀菌肽样抗菌多肽(cecropin-like antibacterial peptide,Hp-CABP).这种来源于Hp核糖体蛋白L1(ribosomalprotein L1, rpL1)的N-端肽,在结构与功能的许多方面与杀菌肽(Cecropins)相似.我们通过研究Hp源杀菌肽样抗菌肽Hp(2-20)对消化道常见致病菌的杀伤作用,探讨Hp产生抗菌肽的临床及流行病学意义.
-
无细胞短棒状杆菌纳米级制剂对小鼠PMΦ和NK细胞的激活作用
短棒状杆菌制剂(Corynebacterium parvum,CPP)是一种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许多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证实具有抗肿瘤作用,但副作用较大限制了其临床应用.为了减少副作用,我们采用纳米技术,制备出了无细胞短棒状杆菌纳米制剂(NCPP).并对比研究了NCPP与CPP的毒副作用、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PMΦ)的激活作用以及NK细胞的杀伤作用,为NCPP的临床应用奠定基础.
-
CD8+T细胞激活和免疫记忆形成的分子调节机制
初始CD8+T细胞( naive CD8+T cell)被激活后将转化为CD8+效应T淋巴细胞( effector CD8+T cell)和CD8+记忆T淋巴细胞( memory CD8+T cell). CD8+效应T淋巴细胞的形成在过去进行了大量研究. 抗原提呈细胞( antigen presenting cell,APC)摄取并处理抗原,通过MHC( 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Ⅰ类分子向初始CD8+T细胞进行抗原提呈,随后T细胞与APC相互接触,细胞表面的黏附分子通过配体-受体相互作用,形成以TCR-MHC/Ⅰ-抗原肽为中心、周围分布其他共刺激分子(如CD28-B7等)的免疫突触( immune syn-apse) ,引起T细胞的活化[1]. 免疫突触所包含的生物信号主要经由Ras-MAPK、PLC-γ、PKC以及PI3K等途径使初始T细胞被激活,通过活化转录因子的作用使初始T细胞转化为具有细胞杀伤作用的效应T淋巴细胞,并通过分泌颗粒酶(granzyme)、穿孔素(perforin)或与靶细胞表面的FasL配体结合,发挥细胞毒作用(cytotoxic effect)[2]. 针对外源病原体所形成的免疫记忆在免疫系统再次抵抗病原入侵、维持机体内环境自稳中具有重要作用;其中CD8+记忆T淋巴细胞在抵抗病毒和胞内寄生菌的再次入侵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CD8+T淋巴细胞的活化及记忆细胞的形成过程,尤其是这一过程的分子基础还没有完全阐明.
-
SARS病人的免疫应答
机体抵御SARS-CoV的免疫应答包括非特异性和特异性两类.非特异性免疫应答主要包括细胞因子和NK细胞对病毒的抑制和杀伤作用等.特异性免疫反应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反应是指当SARS-CoV感染机体后,引起B淋巴细胞的活化,其中一些细胞迅速分化为浆细胞,分泌IgM;而另一些细胞在T细胞和细胞因子的辅助下,发生类型转换,分泌IgG和IgA,并形成记忆性B细胞.记忆性B细胞和浆细胞维持着长期的免疫记忆.
-
异体CD3AK细胞对白血病细胞的体外杀伤作用
肿瘤生物治疗是近年来肿瘤治疗中的重要进展之一,有关免疫效应细胞在自体造血干细胞的体外净化中的应用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兴趣.我们观察了CD3AK细胞对残留CML细胞系及原代白血病细胞的体外杀伤作用,以期CD3AK细胞应用于自体移植体外净化.
-
Melittin-IL-2融合蛋白的抗肿瘤活性
蜂毒素(Melittin)是欧洲蜜蜂(Apis mellifera)蜂毒中的主要成分,为26个氨基酸组成的碱性多肽[1].蜂毒疗法是我国利用传统中医中药治疗肿瘤的独特方法.Melittin具有抗菌、抗肿瘤、抗关节炎、抗艾滋病病毒等诸多生物学活性[2],还具有免疫调节功能,并可对多种肿瘤细胞有直接杀伤作用[3].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具有多种与免疫功能强化有关的生物学活性.其制剂及融合蛋白已有研究报道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4].但重组IL-2制剂在临床使用过程中,显示出抗肿瘤的活性不够特异等问题[5].
-
IFN-γ激活的脐血树突状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 DC)不仅具有抗原提呈功能,本身也具有一定程度的肿瘤杀伤活性.目前,有关DC直接抗肿瘤活性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外周血及骨髓来源的DC,而脐带血DC尚未见相关报道.因此,本文以脐血单核细胞诱导的DC为研究对象,检测其在成熟刺激因子γ-干扰素(interferon-γ, IFN-γ)激活后对恶性血液病细胞株的杀伤活性,并通过细胞膜及细胞内TNF家族配体的改变初步探讨其杀伤机制.
-
冷冻治疗肺部肿瘤的手术配合
液氮冷冻是利用液氮从液相变成气相时大量吸热效应,达到迅速制冷,起到对组织的杀伤作用.液氮的沸点为-196.6℃,这种超低温可因脱水,水结晶后增加细胞内电解质浓度,细胞膜破裂,细胞膜蛋白质变性,血液阻滞等而使细胞破坏.冷冻技术用于治疗肺部肿瘤更有其独特的特点,可以减少扩散,产生免疫作用,大限度地切除病灶,同时大限度地保留正常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