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ACh对大鼠皮层体感区神经元延迟整流钾电流的抑制作用

    作者:崔岚巍;李玉荣;杨雷;贾淑伟;曲丽辉;姚坤;金宏波

    利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研究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ACh)对大鼠皮层体感区神经元延迟整流钾电流(IK)的调制作用.结果表明:(1)ACh(0.1、1、10、100 μmol/L)对大鼠皮层体感区神经元IK有抑制作用,并具有剂量依赖性关系(P<0.01).(2)ACh可使IK激活曲线的斜率变大,并使激活曲线向超极化方向移动.IK激活曲线的半数激活电压(V1/2)和斜率因子(k)分别由给药前的(-41.8+9.7)mV和(30.7+7.2)mV变为给药后的(-122.4±38.6)mV和(42.4+7.0)mV.(3)100μmol/L的N受体拮抗剂筒箭毒碱(tubocurarine)可减弱ACh对IK的抑制作用,在指令电压+60 mV时tubocurarine+ACh组的IK幅度下降了(16.9±13.8)%(n=8),与10 μmol/L ACh组引起的(36.5±7.8)%的IK下降幅度相比,有极显著差异(P<0.01).10μmol/L的M1受体拮抗剂哌仑西平(pirenzepin)拮抗ACh对IK的抑制作用不明显(n=7,P>0.05);而10μmol/L的M3受体拮抗剂4-DAMP可部分拮抗ACh对IK的抑制作用,并且4-DAMP+ACh组使IK的电流值下降了(26.8±4.7)%(n=6),与ACh组引起的IK电流下降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4)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阻断剂chelerythrine拮抗ACh对IK的抑制作用,PKC激动剂PDBu可增强ACh对IK的抑制作用(P<0.05).综上所述,ACh对大鼠皮层体感区神经元IK的抑制作用主要是通过烟碱受体(nAChRs)和M3受体介导,并经过PKC信号途径.

  • 小鼠主要脑区组织的优化急性分离法

    作者:王今朝;龙程;杨莉

    实验小鼠具有体型小,基因特性明确,转基因或突变体品系多,饲养方便,繁殖迅速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现代生物学、医学、药理学和心理学研究.在大量采用小鼠为受试对象的同时,国内外研究者也越来越重视实验动物的保护.大限度地利用实验动物,并尽可能地减少动物使用量,这也是国内外实验室一直追求并建立的理念.本文总结了本实验室快速分离获取小鼠不同脑区新鲜组织用于蛋白免疫印迹和神经细胞培养的经验,旨在为实验初学者提供指导的同时,也为提高实验动物的利用率和降低动物使用数量提供思路和方法.

  • 人胎脑皮层神经干细胞的体外培养及鉴定

    作者:尹晓娟;封志纯

    目的从36周人胎脑皮层分离培养神经干细胞并鉴定.方法采用无血清培养和单细胞克隆技术,从36周自愿水囊引产人胎脑皮层中分离出具有单细胞克隆能力的细胞,并观察神经干细胞体外培养、传代、分化潜能,采用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克隆细胞的神经巢蛋白和各种分化细胞的特征性抗原的表达.结果从36周人胎脑皮层中成功分离出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分化潜能的神经干细胞,在无血清培养时细胞呈悬浮状态生长,形成神经球,该细胞具有连续克隆能力,可传代培养,呈Nestin免疫反应阳性;在含血清培养时神经干细胞分化,并表达神经元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特异性抗原.结论36周人胎脑皮层仍能培养出具有自我复制和分化潜能的神经干细胞.

  • 帕金森病的外科治疗

    作者:李勇杰;张宇清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的外科治疗起源于20世纪初,曾经采用的术式有皮层切除、锥体束破坏、锥体外系毁损等.20世纪70年代后期,立体定向核团毁损术进入"复兴"阶段,主要原因在于(1)左旋多巴治疗的局限性和副作用暴露出来,如长期使用导致的异动症和"开、关"波动现象.(2)影像学与电生理技术的发展极大的提高了靶点的定位精度,手术更加安全可靠.(3)核团毁损术的靶点有了新的改进.(4)统一的PD量表(UPDRS)被广泛采用,手术有了统一的评估方法[1].

  • 吡喹酮抗血吸虫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李欣;夏超明

    血吸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目前,化学治疗控制血吸虫病仍然是主要手段之一.现阶段的治疗血吸虫病药物中,吡喹酮以其疗效高、疗程短、不良反应少等优点,成为治疗血吸虫病等寄生虫病的首选药物.随着吡喹酮在流行区的大量长期使用,血吸虫抗药性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但是虽然吡喹酮治疗血吸虫病已30余年,但其作用机制仍未充分阐明,这极大地阻碍了抗血吸虫新药的发展.已有研究报道,吡喹酮作用于血吸虫可改变Ca2+的分布,促进虫体糖原分解,对RNA合成、ATP酶、皮层碱性磷酸酶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尽管近年来许多研究者致力于阐明吡喹酮在分子水平上的作用机制,但吡喹酮靶分子的确切定位及特性仍未明了. 现将近几年吡喹酮抗血吸虫作用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等容血液稀释血液净化生物平衡疗法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

    作者:唐仕雄;秦任甲;陈端勇

    从2000年1月至11月我们开展了等容血液稀释血液净化生物平衡疗法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68例(治疗组),并随机与常规疗法治疗者54例(对照组)进行对照观察.结果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现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研究病例源于内科住院病人,均经头颅CT证实.治疗组68例,男38例,女30例,年龄45~79岁,平均58.5岁;病变部位:皮层梗塞38例,基底节梗塞30例;发病至就诊时间:一个月内21例,半年内25例,一年内18例,三年内4例;症状体征:失语16例,偏瘫68例,合并症:高血压病58例、高血脂55例、冠心病16例、高血糖21例.对照组54例,其中男23例,女21例,年龄55~81岁,平均62岁;病变部位:皮层梗塞30例、基底节梗塞24例;发病至就诊时间:一个月内15例,半年内19例,一年内18例,三年内2例;症状体征:失语24例,偏瘫30例;合并症:高血压51例、高血脂38例、冠心病12例、高血糖15例.两组临床资料大至相同,具有可比性.

  • 细胞凋亡调控蛋白Bcl-2和Bax在溃疡性结肠炎表达的研究

    作者:张文俊;李兆申;许国铭;龚燕芳;满晓华;屠振兴

    溃疡性结肠炎的特征性表现在于结肠上皮表浅广泛的缺失和固有层的炎症改变.关于溃疡性结肠炎上皮层破坏的机制目前还不清楚,认为可能与上皮细胞坏死和凋亡均有关[1].

  • 异氟醚对大鼠不同脑区NMDA受体功能亚单位磷酸化的影响

    作者:陆建华;党健;黎海蒂;刘靖华

    目的探讨异氟醚对大鼠不同脑区NMDA受体(NR)的功能亚单位NR1磷酸化的影响,揭示吸入麻醉药抑制NR开放的机理.方法 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吸氧)和实验组(吸异氟醚),Western-blot方法检测吸入异氟醚后大鼠大脑皮层、脑干、海马的磷酸化NR1蛋白量以及NR1蛋白量的变化.结果大鼠吸入1.75%异氟醚20 min后.大脑皮层的磷酸化NR1蛋白量比对照组下降41.6%,脑干、海马的磷酸化NR1蛋白量也分别比对照组下降49.8%和39.9%(P<0.01);但NR1蛋白表达量未发生显著改变(P>0.05).结论异氟醚可抑制NR1的磷酸化,这种作用是吸入麻醉药抑制NR通道开放的重要原因;而NR1细胞内C-末端磷酸化位点可能是异氟醚作用于NR通道的直接或间接位点.

  • 颅骨修补对皮层脑血流和认知功能的影响

    作者:付隆君;周华;曹红军;杨国平

    在急性重型颅脑创伤的救治中,除了贯彻一般创伤救治的原则外,颅骨去骨瓣减压术(decompressive craniectomy,DC)在挽救伤员生命以及为后续治疗奠定基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绝大多数颅骨缺损患者需要行颅骨修补术.颅骨修补以往只是认为有保护脑组织和美容的作用,但是越来越多临床研究发现部分颅骨修补术后的病人原有神经功能障碍较术前有明显改善或恢复,其原因可能与术后脑组织血流得到改善有关.2008年7月~ 2011年6月我们采用CT灌注成像手段检测32例颅骨修补病人手术前后脑组织皮层血流灌注的变化,同时利用MoCA认知功能评估量表评价颅骨修补手术前后神经功能的改善情况,现报告如下.

  • 用于治疗癌症的抗EGFR人单克隆抗体Panitumumab

    作者: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是一种跨膜糖蛋白,它包括一个胞外配体结合区和一个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及信号传导功能的胞内区,EGF和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是其重要的配体.其配体的结合可激活受体及其信号传导途径,并由此激活或调节细胞生长进程.该受体存在于源自所有3个胚细胞层(尤其是上皮层)的健康细胞及恶性组织中,已证实在多种恶性细胞中均出现该受体的过度表达,且受体水平上调导致临床预后不良.

  • 缺血性脑损伤诱导大鼠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子-1的变化

    作者:李洪春;郑璐

    目的:探索局灶缺血性脑损伤诱导大鼠缺血中心区皮层和周围区纹状体组织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子-1(STAT-1)的激活变化.方法:采用SD雄性大鼠线栓法制作右大脑中动脉缺血(MCAO)局灶脑缺血模型.运用抗STAT-1和抗磷酸化STAT-1抗体做免疫印迹检测缺血6 h再灌注不同时间皮层和纹状体STAT-1的表达及激活变化.结果:缺血6 h再灌注不同时间,缺血中心区皮层及周围区纹状体STAT-1的磷酸化水平持续显著增加,再灌注24 h达到峰值,与假手术组相比分别增加约4.9和3.4倍(P<0.05),但在整个再灌注过程中其蛋白表达并没有明显的变化.结论:局灶脑缺血再灌注能引起缺血中心区和周围区STAT-1磷酸化水平的显著增加,提示缺血性脑损伤诱导STAT-1的激活可能参与皮层区和纹状体神经元细胞的病理生理过程.

  • 老年人执行计算任务的fMRI研究

    作者:秦智;刘斌;杨明;李国昭

    目的: 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探讨老年人减法计算时脑的活动情况.方法: 对20例老年健康受试者进行简单及复杂计算任务时的fMRI扫描,采用SPM2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脑功能区定位.结果: 简单及复杂计算主要涉及的神经网络为额前区、顶叶、扣带回、小脑及枕叶,复杂计算时涉及的部位更多,且以左侧半球为主.结论: 额前区、顶叶和扣带回的后方是老年人执行计算任务的主要部位,复杂计算时,需要更多的脑功能区参与;左侧半球为老年人计算任务时的优势半球.

  • 开心散配伍比例对慢性压力应激抑郁小鼠皮层与海马神经营养因子系统调控的影响

    作者:段袖珠;段金廒;朱悦;陈小萱;陈孝男;肖钧元;刘培;宿树兰;张柳

    目的:基于慢性压力应激抑郁小鼠模型,考察不同配伍比例的开心散对皮层与海马神经营养因子调控的影响,探讨开心散治疗抑郁症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一系列慢性应激压力构建小鼠抑郁症模型,给予不同配伍比例的开心散,应用ELISA 法分别检测小鼠大脑皮层与海马中神经生长因子 NGF 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BDNF 含量,利用 qPCR 与 Western blot 技术检测皮层与海马神经营养因子受体 TrkA、TrkB、TrkC 的表达。结果不同配伍比例的开心散均能提升抑郁小鼠的糖水饮用量,延长强迫游泳时间,表现出显著的抗抑郁作用,其中以 D-652配伍比例效用佳。同时提升 NGF、BDNF 含量与相关受体的表达。结论开心散调控神经营养因子系统是其抗抑郁的重要作用机制。

  • 经纵裂-枕叶内侧面皮层切除动静脉畸形23例报告

    作者:郭宗杨;史继新;王汉东;谢伟;成惠林;谭启富;刘承基

    枕叶内侧面动静脉畸形(AVM)并非少见,其距穹窿面较深,但距枕叶内侧面很近,常有椎动脉及颈动脉双重供血,临床表现及处理有其特殊之处.现将我院1986~1997年间治疗的23例病例作一报道.

  • 青年人与老年人计算任务的功能MRI对比研究

    作者:高超;刘斌;杨明

    目的 用功能MRI探讨在完成不同计算任务时人脑的活动情况,并对比不同年龄者脑活动的差异,观察老年化后脑活动的改变.方法 对20例正常年青受试者及20例老年受试者进行执行简单及复杂任务时的功能MRI扫描,采用SPM2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脑功能区定位.结果 青年人及老年人进行简单及复杂计算时,主要是大脑额前区、顶叶、小脑及枕叶的激活;复杂计算时大脑激活的面积明显增大.老年人简单及复杂计算时大脑激活的部位、面积均少于青年人,强度也明显低于青年人.青年人及老年人在完成复杂计算任务时,激活脑区的强度均有所增加,年青组表现为各激活脑区强度较为一致性的增加,老年组则表现为在各个脑区不太均衡,激活强度除右侧额前区稍低于简单计算外,余部位均高于简单计算的激活强度.结论 额前区及顶叶是计算任务的主要部位,随着计算难度的增加,需要更多的脑功能区参与.在完成简单计算及复杂计算任务时,老年组激活的功能区、面积及强度均较青年人少,以复杂任务为显著.

  • 视网膜脱离病人的出院指导

    作者:林益芳

    视网膜脱离是指视网膜的神经上皮层(内层)和它本身的色素上皮层分离.由于二者之间存在着潜在性间隙,所以当疾病出现时,色素上皮层便很容易和神经上皮层分开,间隙增大,形成视网膜脱离.视网膜脱离是眼疾病中致盲率较高的一种疾病,临床上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二大类.

  • 单纯性急性硬膜下血肿诊治体会

    作者:韦益停;万玉麟

    单纯性急性硬膜下血肿,常常是桥静脉破裂出血及单纯皮层动脉损伤原因引起,这方面报道的不多.本文就近7年来本院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并就其特点及处理时应注意的问题进行探讨.

  • 弱视患者的皮层视觉运动觉

    作者:梁平;张志强;卢光明;邵庆

    目的采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对弱视的视觉运动功能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组块设计方式,对9例弱视患者与8例健康志愿者分别进行两侧单眼的旋转光栅刺激、1.5T磁共振扫描和SPM软件离线处理.分别比较弱视组及对照组两单眼间不同的反应水平.结果弱视患者弱视眼的反应体素数目及反应强度均较正常眼低(tAN=3.47,P<0.05;tAT=2.57,P<0.05);正常人双眼间差异无显著性(tNN=1.28,P>0.1;tNT=-0.02,P>0.5).结论弱视患者视皮层视觉运动觉功能下降.

  • 棉酚对2型糖尿病大鼠大脑皮层及海马神经元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作者:吴亮;刘网网;焦立卓;李剑敏;陈三妹;陈国荣

    目的:观察棉酚对2型糖尿病大鼠脑内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3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均分成3组:正常组、2型糖尿病组、棉酚干预组.后2组给予高脂饮食加小剂量(30 mg/kg)链脲佐菌素(STZ)诱导2型糖尿病模型,棉酚干预组(第1~第4周棉酚按15 mg ·kg-1·d-1剂量灌胃,第5~第12周棉酚按15 mg·kg-1·周-1剂量灌胃).用Morris水迷宫法评价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生化法检测血糖;放射免疫法检测血胰岛素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大脑皮层及海马组织Bax、Bcl-2、caspase-3、凋亡诱导因子(AIF)蛋白表达水平;电镜、光镜下观察大脑皮层及海马组织的形态学改变.结果:与正常组比,2型糖尿病组大脑皮层及海马神经元可见较明显的核固缩、核膜皱缩、胞浆空泡化,血糖、血胰岛素水平明显升高(P<0.01),海马中,caspase-3、AIF蛋白表达升高(P<0.05),Bax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1),Bcl-2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皮层中,Bax、AIF蛋白表达升高(P<0.05),caspase-3呈升高趋势,Bcl-2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行为测试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搜索策略明显变差(P<0.01);经棉酚干预后,大脑皮层及海马组织形态学病变减轻,血糖、血胰岛素水平明显下降(P<0.01),海马中,Bax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1),caspase-3、AIF蛋白表达降低(P<0.05),皮层中,Bax、AIF蛋白表达降低(P<0.05),caspase-3呈下降趋势,行为测试潜伏期明显缩短(P<0.01),搜索策略明显好转(P<0.01).结论:棉酚能保护2型糖尿病大鼠脑内神经元,提高大鼠空间记忆能力,这可能与其下调神经元凋亡基因caspase-3、Bax、AIF的表达有关.

  • 精神分裂症患者双侧杏仁核簇电阻值差异的研究

    作者:李涛;王晓峰;李拴德;姜克明;杨来启

    杏仁核簇是边缘系统的一个重要结构,与脑干、皮质下核团以及皮层联合区有广泛纤维联系,参与行为的活动、内分泌调节,也是将不同物理性质的刺激信号转变为与之密切相关的感受,从而形成情绪的神经核团.

344 条记录 10/18 页 « 12...78910111213...171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