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病理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Diagnostic Pathology 진단병리학잡지
- 主管单位: 北京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 主办单位: 北京军区总医院
- 影响因子: 0.66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82-882
- 国内刊号: 1007-8096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皮肤混合瘤临床病理学分析
目的 探讨皮肤混合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 对28例手术切除的皮肤混合瘤进行临床资料分析、组织形态学观察,其中23例行免疫组化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肿瘤大体表现为真皮和/或皮下境界清楚的结节状肿块.镜下,肿瘤上皮和肌上皮呈立方状、梭形、浆细胞样等多种形态,排列成条索状、腺样、巢状,可伴有毛囊、皮脂腺、大汗腺、小汗腺样分化.肿瘤间质以纤维、黏液、软骨样或透明变性基质为主,偶见脂肪或骨样组织.免疫组化显示导管上皮CEA、CD117(+),肌上皮p63、GFAP、Calponin、S-100(+),两种细胞CK、CK5/6、EMA、Cam5.2均(+).结论 皮肤混合瘤是少见的皮肤良性肿瘤,鉴别诊断需要结合形态学及免疫组化.
-
宫颈非典型类癌合并原位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目的 探讨宫颈非典型类癌合并原位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分析1例宫颈非典型类癌合并原位腺癌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学特征及免疫组化特点,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患者女性,46岁,阴道出血6个月.MR检查提示宫颈占位性病变,行全子宫、双附件及盆腔淋巴结切除手术.肿瘤组织由原位腺癌及神经内分泌肿瘤(非典型类癌)两种组织学形态组成,两种成分各自独立生长.神经内分泌肿瘤CK、CD56、Syn和CD117(+);原位腺癌CK、CEA、p16和CDX2(+).结论 宫颈非典型类癌非常罕见,其合并原位腺癌更属罕见.非典型类癌需要与低分化腺癌、类癌、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腺样基底细胞癌和转移性非典型类癌等鉴别.
-
28例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特征研究
目的 总结子宫内膜间质肉瘤(ESS)的病理学特点及免疫表型,并探讨YWHAE-NUTM2A/B(YWHAE-FAM22 A/B)融合基因的表达对ESS病理诊断的意义.方法 收集病理的ESS病例28例,其中低级别ESS(LG-ESS)21例、高级别ESS (HG-ESS)7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CD10、cyclin D1、desmin和caldesmon蛋白在28例ESS中的表达情况.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方法分别检测7例HG-ESS YWHAE-NUTM2/B融合基因的表达.结果 21例LG-ESS的ER、PR、CD10、cyclin D1、desmin和caldesmon阳性表达比例分别为19/21、20/21、21/21、0/21、7/21和13/21.7例HG-ESS的ER、PR、CD10、cyclin D1、desmin和caldesmon阳性表达比例分别为2/7、2/7、5/7、7/7、0/7、1/7.FISH结果:HG-ESS基因融合率(3/7).结论 LG-ESS具有特殊的形态学特征,并与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相关免疫标记均呈阳性表达,HG-ESS在组织形态及免疫组化表达上与LG-ESS具有差异,部分病例呈现特异的YWHAE-NUTM2A/B融合基因,对于诊断疑难病例具有帮助.
-
脊髓神经鞘黏液瘤临床病理观察
目的 探讨脊髓神经鞘黏液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 观察1例椎管内神经鞘黏液瘤的组织病理学特点,并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男性,53岁,以双下肢无力就诊,MRI显示L1水平髓外硬膜下,见一境界清楚的肿物,组织学显示肿物由纤维血管形成的致密区分隔开来,形成特征性的富于黏液的多分叶或多结节结构,免疫组化:肿瘤细胞细胞核及细胞质呈S-100弥漫强(+).结论 脊髓神经鞘黏液瘤极为罕见,国内尚未见报道,肿瘤的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化具有诊断价值,回顾文献并总结其流行病及临床特点,显示脊髓神经鞘黏液瘤多发生于下段脊髓,男性多见,临床症状及影像无明显特殊,目前文献无复发病例报道.
-
宫颈淋巴瘤6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回顾性复习6例宫颈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以更好地认识这类罕见的病变.方法 复查6例宫颈淋巴瘤的HE切片及免疫组化染色,查阅患者的病历资料获得患者的临床信息,重点包括其临床症状、体征、妇科检查所见、影像学表现、临床分期及随访结果等.结果 6例患者的中位年龄48岁(38~ 85岁),除1例不详外,5例均为系统性淋巴瘤累及宫颈.4例以宫颈病变为首发表现的患者均出现异常阴道出血或排液症状,6例均可见宫颈占位.5例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例为ALK阴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除1例不详外,2例死亡,3例至今存活.结论 宫颈淋巴瘤是一种罕见疾病,多为系统性淋巴瘤累及,主要表现为阴道异常出血、排液及宫颈占位.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是常见的组织学类型,宫颈淋巴瘤样病变是重要的鉴别诊断.准确的诊断依赖于临床、病理的密切结合.
-
原发性组织细胞肉瘤2例临床病理观察
目的 探讨原发性组织细胞肉瘤(HS)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以及治疗与预后.方法 对2012-2016年2例原发性HS患者标本进行临床病理学观察,并结合国内外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例1,男,38岁,反复低热3月余.检查发现双侧颈前及锁骨上区多枚淋巴结肿大.入院后行淋巴结活检.例2,女,21岁,因右上肢疼痛1月余伴病理性骨折入院.入院后行“右肱骨近端肿瘤刮除植骨内固定术”.镜下大量单核组织样细胞弥漫分布.瘤细胞体积大,胞质嗜酸或空泡状,核呈圆形、卵圆形,异型明显,病理性核分裂象多见.免疫组化:肿瘤细胞CD68、CD163、lysozyme均(+),SMA、desmin、CD3、S-100、CD30、CD20、CD43、EMA、HMB45、CD21/35、Clusterin、Langerin、CD1a均(-).例2,BRAF V600E(+).病理诊断:2例均确诊为组织细胞肉瘤,其中1例存在BRAFV600E基因突变.结论 组织细胞肉瘤是一种高度恶性的肿瘤,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诊断有赖于病理组织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并应与淋巴造血系统其他恶性肿瘤进行鉴别.针对BRAF V600E基因突变的患者使用靶向药物威罗菲尼治疗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仍需进一步大规模临床验证.
-
错配修复基因MLH1、MSH2、MSH6及PMS2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错配修复基因MLH1、MSH2、MSH6及PMS2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解放军总医院病理科2007-2016年间420例确诊为子宫内膜癌连续性病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对其中四种错配修复基因的表达进行检测及分析.结果 420例子宫内膜癌中四种错配修复基因MLH1、MSH2、MSH6、PMS2蛋白缺失率分别为17.1% (72/420)、8.1% (34/420)、7.4% (31/420)、26.2% (110/420),总的蛋白缺失率为34.5% (145/420).在子宫内膜样癌中MMR蛋白缺失率为32.4% (125/386),其中低分化子宫内膜样癌中MMR蛋白缺失率为54.2% (32/59),且单个MMR蛋白在不同分化的子宫内膜样癌中的表达缺失率差异显著(P<0.05);非子宫内膜样癌中MMR蛋白缺失率为59%(20/34),与子宫内膜样癌相比较,发现MMR总蛋白及单个PMS2蛋白缺失率在两者间的差异性显著(P<0.05).在FIGO分期中,单个MSH2蛋白在Ⅲ期中表达缺失率达18.6%且差异性显著(P<0.05).MMR蛋白在黏膜内浸润、浅肌层及深肌层浸润中的表达缺失率分别为35%(14/40)、31% (92/299)、48.1% (39/81),不同浸润深度的子宫内膜癌中MMR蛋白缺失率差异性显著(P<0.05).49例淋巴结转移的子宫内膜癌中有24例出现MMR蛋白缺失(P<0.05).结论 MMR蛋白在低分化子宫内膜样癌、高FIGO分期、深肌层浸润及有淋巴结转移的子宫内膜癌中表达缺失率高且差异性显著.此结果表明,MMR蛋白的异常表达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并提示患者预后不良,有效指导临床治疗和追踪,降低患者及其家族成员的癌症发病风险.
-
伴生殖细胞肿瘤成分的子宫腺癌的临床病理研究
目的 探讨伴有生殖细胞肿瘤成分的子宫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 收集2例子宫腺癌伴生殖细胞肿瘤成分分化的病例,1例为高级别子宫内膜癌伴卵黄囊瘤分化,1例为宫颈腺癌复发后出现卵黄囊瘤及少许绒毛膜上皮癌分化.复习2例患者详细的临床资料,观察其组织学及免疫组化特点,并查阅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伴生殖细胞肿瘤分化的子宫腺癌,组织病理学上主要表现为明确的腺癌区及生殖细胞肿瘤分化区.腺癌区:肿瘤细胞呈典型的腺样或条索状生长;免疫组化显示肿瘤细胞CK、CK7、EMA、PAX8(+).生殖细胞肿瘤分化区(卵黄囊瘤或绒毛膜上皮癌分化):肿瘤细胞呈微囊性、假腺样、实性巢片状生长,细胞异型性明显,部分区域可见S-D小体,肿瘤细胞周围可见出血、坏死;免疫组化显示肿瘤细胞AFP、SALL4、hCG、PLAP及OCT-4等(+).该类疾病主要发生于绝经后妇女,临床表现为阴道异常出血,并常伴有血hCG和(或)AFP水平的升高.结论 子宫腺癌伴发生殖细胞肿瘤分化可能属于一种去分化现象,在病理诊断上易漏诊、误诊.本病侵袭性强,预后差,临床多采取手术切除治疗,对放、化疗反应不敏感,多于术后2年内死亡.
-
纵隔原发性室管膜瘤临床病理观察
目的 探讨纵隔原发性室管膜瘤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对1例纵隔原发性室管膜瘤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和免疫表型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为中年女性,因胸背部不适半年余,CT发现纵隔肿物3天人院.术中见肿物位于右后纵隔脊椎旁,边界相对清晰,肿物大小6 cm×5 cm×3 cm,切面灰黄色,质软.镜下见肿瘤组织形态结构多样,以乳头、假乳头结构为主,可见囊性变、小梁状和筛孔状结构;局部脉管内见肿瘤浸润;肿瘤细胞呈立方状或高柱状,胞质嗜酸性,核圆形或卵圆形,核仁不明显,核分裂象少见.免疫组化示肿瘤细胞表达vimentin、GFAP、CD56、ER、PR均(+).结论 纵隔原发性室管膜瘤极为罕见,临床及影像学上容易误诊,熟悉其组织形态、免疫组化和超微结构特征有助于诊断与鉴别诊断.
-
CD117在乳腺浸润性癌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
目的 探讨CD117在乳腺浸润性癌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收集114例乳腺浸润性癌,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浸润性癌组织CD117的表达,分析其与肿瘤的组织学分级、雌孕激素表达情况、增殖指数等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免疫组化检测出34例CD117(+),阳性率为29.8%,其中弱(+)11.4%(13例),强(+)18.4%(21例).31例三阴性乳腺癌中67.7%(21例)阳性表达,其中61.3%(19例)强阳性表达.CD117阴性、弱阳性、强阳性者ER阳性率分别为75%、38.5%、4.8%,Ki-67指数分别为24.8%±19.7%、43.5%±26.7% 、65.5% ±21.4%,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CD117阴性、强阳性者年龄分别为54.2±10.7岁、47.5±9.9岁,Nottingham 3级比例分别为22.5%、66.7%,PR阳性率分别为68.6%、4.8%,Her-2阳性率分别为23%、4.8%,三阴性乳腺癌比率分别为12%、90.5%,差异均显著(P<0.05);而肿瘤发生侧别、T分期、N分期在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CD117在部分乳腺浸润性癌中呈强阳性表达.CD117强阳性乳腺浸润性癌发病年龄较轻,Ki-67指数及组织学分级高,激素受体、Her-2阳性率低,常为三阴性乳腺癌,CD117可能为三阴性乳腺癌临床治疗提供新方向.
-
儿童混合性Spitz痣1例
患儿男性,5岁.因左面部皮肤新生物5个月,逐渐增大就诊.肿物大小0.9 cm×0.6 cm,呈红褐色,基底宽阔,表面光滑、无毛发生长,质硬,不能推动,无压痛.病理检查 巨检:直经0.5 cm灰白色组织1块.镜检:大量梭形和上皮样细胞位于表皮与真皮交界处,梭形细胞呈“雪茄样”,核大、核仁明显;上皮样细胞胞质强嗜酸性、宽泛,呈多角形,境界清楚(图1);深部可见成巢状分布的成熟小痣细胞(图2),无溃疡形成.免疫组化:梭形细胞vimentin、S-100(图3)和melan-A(图4)(+),HMB-45弱(+),Ki-67增殖指数<5%.
-
额叶脑实质神经鞘瘤1例
患者女性,34岁.因反复头痛3周、癫痫发作2次入院.患者3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头痛部位局限于右侧额顶部,无放射性疼痛,无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期间癫(癎)发作2次,每次约30 s,之后不能回忆癫(癎)发作时场景.CT示右侧额叶实性占位性病变,位置表浅,界限清楚(图1).MRI示右侧额叶类圆形异常信号影,直径约0.8 cm,T1W1呈等低信号,T2W1呈高低混杂信号;增强扫描可见明显均匀强化,周边可见环形水肿带(图2);MRI诊断为右额叶占位,考虑良性.患者平素身体健康,入院检查发现空腹血糖升高(7.2 mmol/L),否认头部外伤病史.体格检查神经系统未见异常.行开颅肿物切除术,术中见肿物位于右额上回、皮层下,质地稍韧,血供中等,与周围脑组织界限清楚.
-
肾集合管癌1例
患者男性,50岁.左侧腰痛1周,加重伴肉眼血尿1h.查体:双肾区未见异常隆起,左肾输尿管压痛阳性.泌尿系彩超检查示左侧肾集合系统分离,左侧肾囊性占位.肾超声造影示左肾下极集合系统内富血供肿块.CT及ECT示左肾占位,考虑恶性肿瘤可能,伴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及多发性骨转移.患者全麻下行根治性左肾切除术.
-
皮肤高分化血管肉瘤骨髓转移1例
患者女性,77岁,主因脊柱疼痛,于2015年5月入院.19年前曾患子宫内膜癌,行全子宫及双附件手术切除,术后未行放、化疗.患者30多年前肩挑重物后逐渐出现肩部肿物,约3 cm×3 cm,质软,皮肤色.2014年肿物增大,发紫,形状不规则,无触痛,超声示多发血管瘤,大小5cm×6cm,于2014年7月门诊手术切除,病理提示血管瘤.拆线后即见切口部位有复发,且逐渐增大.2014年12月,患者全身游走性疼痛,未就医.2015年1月,脊柱疼痛明显,多发病理性骨折,MRI示椎体破坏明显,考虑多发性骨髓瘤,行脊柱放疗后,疼痛渐消失.2015年5月,左肩部肿物再次出现肿大,二次手术切除肩部肿物,10.5cm×8cm大小,于本院行病理检查为海绵状血管瘤,部分组织增生活跃.MRI检查全身弥散片状表现,骨破坏严重,并出现贫血症状.当地两次骨髓细胞学检查未见典型细胞.球蛋白不高,肝脾淋巴结不大.
-
肠阿米巴病1例
患者男性,42岁.反复腹泻20余年,因近半年便血,来院就诊.肠镜检查,距肛门10 cm以下黏膜充血水肿,血管纹理不清,散在糜烂出血.其余大肠黏膜色泽正常,血管纹理清楚.胃肠镜报告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图1).
-
颌下腺畸胎瘤伴嗜酸细胞增生1例
患者男性,44岁.于4年前无意中发现左侧颌下腺肿物,约“小枣”样大小,无疼痛及其他不适.肿物呈渐近性增大,颈部CT平扫及增强示左侧颌下腺占位,考虑腺瘤,巨大淋巴结增生不除外.行手术切除.病理检查 巨检:颌下腺组织一块,体积6 cm×4.5 cm×4 cm,表面大部分光滑,覆被膜,切面见一体积2.2 cm× 1.5 cm×1.5 cm的肿物,呈金黄色,质硬韧,与周围界限尚清,距被膜甚近,其余组织略呈分叶状,灰白、灰黄色,质韧(图1).镜检:肿瘤大部分由腺泡状的嗜酸细胞构成,由纤维结缔组织分隔呈分叶状或巢状结构(图2),肿瘤细胞之间穿插多灶鳞状上皮巢(图3),部分区域见典型的皮脂腺和表皮样囊肿区域(图4).
-
骨肿瘤的分子病理诊断
骨肿瘤是相对少见的肿瘤,近百年来主要依靠临床、影像学及光镜观察病理切片进行诊断.随着分子遗传学研究的深入及分子检测手段的进步,已经发现在多种骨原发肿瘤中特殊的分子事件可以辅助病理诊断,提示靶向治疗并为预后提供参考信息.本文回顾了近十年来海内外骨肿瘤分子病理诊断的进展和临床应用经验,供大家参考.
-
正常乳腺相关的组织学变化在病理诊断中的意义
熟悉正常乳腺组织的病理特点及乳腺在各种因素(年龄、性别、月经周期、炎症刺激等)影响下的形态学变化,有助于对乳腺病变性质的判断,也是作出正确乳腺病理诊断的前提和根本.
-
乳头状汗管囊腺瘤5例报道
皮肤乳头状汗管囊腺瘤(syringocystadenoma papilliferum,SCAP)由Peterson于1892年首先提出,是一种向汗腺导管或腺体方向分化的的皮肤附属器肿瘤.临床比较少见,这种损害通常由头面部皮脂腺痣发展而来.本病常在出生后或幼年发病,大约一半患者出生时即存在,约25%的患者在青春期和成年期发生在躯干、外生殖器和腹股沟区域,无前驱损害.由于临床上此病少见且对其研究较少,现就收集的5个病例进行回顾性临床病理分析以及免疫组化检测,以期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
-
ER、AR、PR、MMP-2、COX-2在前列腺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前列腺腺癌是前列腺常见的上皮性恶性肿瘤,占前列腺恶性肿瘤的95%以上[1].近年来研究表明,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MMP-2)和环氧化酶-2(cyclooxygenase-2,COX-2)在前列腺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2].其中MMP-2通过降解细胞外基质能够促进肿瘤侵袭、转移,而COX-2则在肿瘤细胞的增生、凋亡抑制、肿瘤血管形成和浸润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前列腺同时又属于性激素依赖性器官,前列腺增生、癌变与雌激素、雄激素和孕激素等性激素也存在一定联系[3,4].
-
子宫脂肪平滑肌瘤31例报道
脂肪平滑肌瘤是一种特殊的平滑肌瘤,由平滑肌细胞和脂肪细胞混合而成,发病率在0.03%~0.2%[1],比较常见的发生部位为子宫体部,其他罕见的部位包括宫颈、卵巢、阔韧带、腹膜后腔,好发于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妇女.该疾病常合并有子宫腺肌症、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增生、息肉及妇科恶性肿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09-01-2017-08-01期间于我院就诊被诊断为子宫脂肪平滑肌瘤患者31例.因该疾病非常罕见,通过回顾性分析该疾病的临床病理特征,进一步提高对罕见疾病的认识.
-
原发于皮肤的CD4阳性中/小T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1例报道
原发于皮肤的CD4阳性中/小T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是一种罕见的淋巴造血系统肿瘤,好发于成年人,占原发皮肤淋巴瘤的2%.因其预后较好,WHO(2016)将其更名为原发于皮肤的CD4阳性中小T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为一种暂定的分型病种.国内鲜有报道,本文就1例原发于皮肤的CD4阳性的中小T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进行报道并文献复习,探讨该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免疫组化表达.
-
全自动免疫组化仪在EBER原位杂交中的应用
EB病毒(EBV)的潜伏感染与许多疾病相关,检测组织和细胞中的EBV对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辅助价值.目前,EBER原位杂交已成为组织和细胞中EBV检测的标准方法[1],被广泛使用.近年来,国内文献报道的EBER原位杂交方法主要有手工操作和半自动免疫组化仪操作两种方法,应用全自动免疫组化仪进行EBER原位杂交的报道却很少.我们通过实践摸索,在以往手工操作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全自动免疫组化仪的优点,将仪器操作程序优化后用于EBER原位杂交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对仪器的使用和保养进行了总结.
-
环保透明剂替代二甲苯在病理制片中的应用
二甲苯是一种极为广泛地应用在病理制片和染色中的传统苯环芳香烃溶剂,长期使用二甲苯可对机体造成众多的危害,吸入二甲苯蒸汽可刺激眼、鼻、喉,高浓度时可致严重呼吸困难,甚至死亡.卫生部在《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中对二甲苯的高容许浓度做了具体规定,把二甲苯中毒定为职业病之一[1].寻找一种对人体无毒无害且环保的二甲苯替代品,是病理技术工作者的迫切愿望.北京九州柏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环保透明剂,在病理技术使用工作中得到了较好的效果.
-
新型超声组织处理仪及环保试剂在甲状腺穿刺液基细胞块中的应用
超声快速石蜡标本处理技术(简称快蜡技术)目前已经在临床病理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该技术不仅提高了病理报告签发的效率,同时还能降低污染、批量处理组织标本.我们曾经探讨过该技术对乳腺癌ER、PR及Her-2染色的影响[1],发现该技术与常规组织处理程序制作标本没有差异.由于液基细胞蜡块经过液基保存液处理,是否会对快蜡技术产生影响,尚未见报道.因此,有必要探讨新型超声组织处理仪及环保试剂在甲状腺穿刺液基细胞块中的制作效果.
-
WHO(2016)肾肿瘤新分类的再学习
WHO(2016)泌尿系统和男性生殖器官肿瘤分类已发行1年,相关专业的临床医师在2004版的基础上对肾肿瘤的认识有了长足的进步.随着分子遗传学的深入探索,肾肿瘤的分类标准不仅仅限于显微镜下和常规免疫组化标记,而越来越倚重与先进检查手段结合,以便更好地达到精准诊断、精准治疗的现代医学要求.因此,本文结合WHO(2016)新版分类与旧版的区别以及相关文献的述评,对肾肿瘤的诊断要点和新认识作一综述.
年 | 期数 |
2019 | 01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
2000 | 01 02 03 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