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房杂志
China Pharmacy 중국약방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 中国医院协会,中国药房杂志社
- 影响因子: 0.9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0408
- 国内刊号: 50-1055/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锶抗骨质疏松的作用机制研究
目的:综述锶抗骨质疏松的作用机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以"骨质疏松症机制""锶""骨细胞""雷奈酸锶""Osteoporosis""Strontium""Strontium Ranelate"等为关键词,组合查询2005-2018年中国知网、万方数据、PubMed等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对锶抗骨质疏松的作用机制及含锶的药物进行归纳总结.结果与结论:共检索到相关文献978篇,其中有效文献38篇.锶抗骨质疏松的作用机制包括结合钙离子敏感受体、上调转化生长因子水平、调节成骨相关标志物表达等促进骨细胞形成;调节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骨保护素(RANK/RANKL/OPG)信号通路、调节κB抑制蛋白α(IκBα)等抑制破骨细胞分化;诱导间充质干细胞(MSCs)表达成骨相关基因、激活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促进MSCs成骨分化;改善骨的微观结构,增强骨强度.临床常用含锶药物为雷奈酸锶,其具有促进骨形成和抑制骨吸收的双重作用,与其他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药物相比,雷奈酸锶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
痰热清注射液不良事件文献分析
目的:分析痰热清注射液不良事件(ADE)的发生规律和特点,为ADE机制研究奠定基础.方法:以"痰热清注射液""不良反应"为关键词检索2014年1月1日-2018年10月30日收录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万方数据中痰热清注射液ADE的文献,对患者的性别、年龄、药物过敏史、原发疾病,药物剂量及所用溶剂、累及器官及系统,不良事件主要临床表现、发生时间、联合用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126篇文献,合计1577例患者.男性906例(57.45%)、女性671例(42.55%),年龄6个月~98岁、其中以0~10岁多(625例,39.63%);1577例患者中537例记录了原患疾病,主要是支气管炎及肺炎(323例,60.15%);687例记录了使用剂量,其中612例为正常剂量(89.08%)、75例为超说明书剂量(10.92%);779例记录了溶剂,主要是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715例,91.78%);共记录ADE 1960例次,其中以皮肤及其附件为主(930例次,47.45%),其次为全身性反应(231例次,11.79%)、消化系统(221例次,11.28%)和心血管系统(220例次,11.22%);1172例记录了ADE发生时间,以用药后10~30 min为主(434例);1356例患者记录了详细用药情况,其中521例存在联合用药,以抗菌药物为主,其次为一些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中药注射剂及抗病毒药等.结论:临床应该重视痰热清注射液的不良反应,一方面加强ADE监测,对其进行总结、分析、评价;另一方面当患者存在上述情况时应予以重视,促进临床采取合理有效措施,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
临沂市24家医疗机构用药安全现状的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临沂市24家公立医疗机构(简称"医院")的用药安全现状及城乡用药安全的差异.方法:应用美国医疗安全协会(ISMP)等制定的ISMP自评表[包括10个关键元素(Ⅰ-Ⅹ,如"Ⅰ患者信息""Ⅱ药品信息")、20个核心特征及270个评估项目]对临沂市24家医院进行调查;统计并分析各医院及其中城市与乡村医院10个关键元素的实施率,对其中实施率低的关键元素列出前10个评估项目;比较城市与乡村医院实施率差异大的关键元素及对前10个评估项目进行排序;并采用雷达图进行直观的比较与分析.结果:共收集到24家医院的调查结果,其中城市和乡村医院各有12家;24家医院10个关键元素之间的实施率相差较大,实施率高的是"Ⅶ环境因素、工作流程及人员配备模式"(56.55%),低的是"Ⅱ药品信息"(26.77%);在"Ⅱ药品信息"的33个评估项目中,实施率低的是项目36(12.50%,与阿片类药物相关的内容).在12家城市医院与12家乡村医院10个关键元素的实施率中,差异大的关键元素是"Ⅳ药品标签、包装和命名"(相差44.44%,59.72%vs.15.28%),差距大的评估项目为"Ⅸ患者教育"中的项目199(与患者主动参与用药相关)差异大(城市医院为58.33%,乡村医院为4.17%).结论:对临沂市24家医院用药安全的调查结果表明,各医院在各项上均尚待改进,特别是在"Ⅱ药品信息"的实施上;乡村医院应加强对患者的用药教育.
-
南通市中药企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目的:研究南通市中药企业发展现状并提出发展建议,以促进南通市中药企业可持续发展.方法:向南通市15家中药企业(包括4家中药饮片企业,11家中药制剂企业)发放问卷,对其2013-2017年的企业规模结构、企业发展情况(包括经济发展和从业人员两方面)、发展潜力(以企业研发经费和研发人员投入强度计算)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结果与结论:在企业规模结构方面,目前南通市没有大型企业,只有3家中型企业,12家小型企业,整体规模不大;中药企业整体集中度不高,其中饮片企业市场结构为寡占型,制剂企业结构为竞争型,中药饮片企业集中度高于中药制剂企业.在经济发展方面,2014-2017年年均总产值增长率为14.98%,年均利润总额增长率为19.09%,经济发展态势较好,但品牌品种优势未完全发挥;在从业人员方面,员工教育水平主要以大专学历为主(34.01%),人员类别主要以销售人员为主(32.73%).在企业发展潜力方面,研发经费和研发人员投入强度较低,5年内平均值分别为2.96%、11.32%,2013-2017年专利数(2013年16个vs.2017年17个)和专利形成产品数(2013年7个vs.2017年12个)增长缓慢,且仅有一家开拓了海外市场.针对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南通市或其他地区存在类似情况的中药企业应适当兼并重组扩大行业规模,提高市场集中度;加大研发资金和人才投入,坚持中药品种的保护和创新;另外,有必要搭建大数据"健康云"平台,打破传统产业链,同时抓住"一带一路"政策和财税机遇进行海外宣传及开拓市场,促进中药企业可持续发展.
-
我院在推进处方前置审核系统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目的:推进处方前置审核工作的进行,促进患者的合理用药.方法:应用PDCA(Plan,Do,Check,Action)循环管理思想,在处方前置审核系统的运行中,针对审方工作模式的建立、审核系统中知识库规则的完善、药师审方能力的提高等问题,逐步实施3次PDCA循环以进行阶段性改进.通过比较运行处方前置审核系统前后门诊药房不合理处方率等指标评价该系统的运行效果.结果:通过采用"刚性"与"柔性"拦截相结合的处方审核模式、定期修改知识库规则、定期培训并考核审方药师等方法,处方前置审核系统顺利运行,处方前置审核工作在不断改进中推行,在3次PDCA循环中,不合理处方率明显降低,如在第1次PDCA循环后,中医科门诊不合理处方率由2017年1月的22.0%(1393/6332)降至2017年6月的7.4%(416/5627);在第2次PDCA循环后,全院门诊不合理处方率由2018年3月的4.87%(5244/107691)降至2018年8月的2.21%(2219/100412);在第3次PDCA循环后,超疗程处方数占总处方数百分比由2018年6月的16.97%(15728/92684)降至2018年9月的5.55%(5394/97275).结论:我院运行的处方前置审核系统可对不合理处方进行有效的拦截和干预,采用PDCA循环管理可有效推进处方前置审核工作的开展.
-
α-硫辛酸单用及其与甲钴胺联用对比甲钴胺辅助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药物经济学评价
目的:评估α-硫辛酸注射液单用及其与甲钴胺注射液联用对比甲钴胺注射液辅助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效果及经济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知网、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万方数据,中文检索词包括"甲钴胺""α-硫辛酸""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英文检索词包括"Thioctic acid""α-lipoic acid""Meth-ylcobal""Mecobalamin""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8年8月30日.收集相关随机对照试验(RCT),进行临床总有效率的Meta分析,同时从医疗保健服务提供者角度,采用成本-效果分析进行经济学评价,并通过成本和临床总有效率上下浮动15%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共纳入13篇RCT,共计1131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药联用治疗DPN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甲钴胺注射液单用[RR=1.41,95%CI(1.28,1.55),P<0.00001],α-硫辛酸注射液单用治疗DPN的临床总有效率也高于甲钴胺注射液单用[RR=1.35,95%CI(1.25,1.47),P<0.0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成本-效果分析结果显示,甲钴胺注射液的成本-效果比(CER)为211.38元,两药联用及α-硫辛酸注射液单用的CER分别为1484.42、1383.49元,二者的增量成本-效果比(ICER)分别为4589.52、4638.82元,均小于2017年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敏感性分析表明成本-效果分析结果稳健.结论:与甲钴胺注射液比较,α-硫辛酸注射液与甲钴胺注射液联用辅助治疗DPN的临床总有效率更高,更具经济性.
-
盐酸小檗碱对大鼠体内他克莫司药动学的影响
目的:研究盐酸小檗碱单次、多次给药对大鼠体内他克莫司药动学的影响,为两者联合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6只,第1组大鼠单次灌胃他克莫司;第2组大鼠每日灌胃他克莫司2次,连续给药1周;第3组大鼠先单次灌胃盐酸小檗碱,5 min后单次灌胃他克莫司;第4组大鼠先每日灌胃他克莫司2次,连续给药1周,第8天时先灌胃盐酸小檗碱5 min后再灌胃他克莫司1次;第5组大鼠每日灌胃盐酸小檗碱2次,每次间隔5 min后相应灌胃他克莫司1次,连续给药8 d.盐酸小檗碱给药剂量均为200 mg/kg,他克莫司给药剂量均为0.945 mg/kg.末次灌胃他克莫司后0、5、15、30 min和1、2、3、4、6、8、12 h,分别从各组大鼠的眼眶后静脉丛取血约0.3 mL,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测定大鼠全血中他克莫司的浓度,应用DAS 2.0软件进行药动学研究.结果:与第1组比较,第3组大鼠体内的他克莫司药动学参数AUC0-12 h、AUC0-∞和MRT0-12 h显著降低(P<0.05),第4组大鼠体内他克莫司所有药动学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第2组比较,第4组大鼠体内他克莫司药动学参数AUC0-12 h显著降低、CLz显著升高(P<0.05),第5组大鼠体内他克莫司所有药动学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次、多次灌胃盐酸小檗碱均对大鼠体内他克莫司的药动学有影响,表现在血药浓度有下降的趋势,需谨慎联用.
-
救必应酸酯类衍生物的合成、鉴定及其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
目的:合成并鉴定救必应酸酯类衍生物,并评价其体外抗肿瘤活性.方法:以救必应酸为原料,通过28位酯化、3β位和23位羟基与酸酐反应合成救必应酸酯类衍生物;采用高分辨质谱、核磁共振氢谱、核磁共振碳谱及理化性质对合成的救必应酸酯类衍生物进行结构鉴定.采用MTT法评价紫杉醇(阳性对照)、救必应酸及救必应酸酯类衍生物对人宫颈癌细胞HeLa、人恶性黑色素瘤细胞A375、人肺腺癌细胞SPC-A1、人肝癌细胞HepG2的体外抗肿瘤活性[以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指标].结果:共合成了6个救必应酸酯类衍生物,分别为救必应酸甲酯(化合物1)、3,23-O-双(乙酰基)救必应酸甲酯(化合物2)、3,23-O-双(丙酰基)救必应酸甲酯(化合物3)、3,23-O-双(丁酰基)救必应酸甲酯(化合物4)、3,23-O-双(邻苯二甲酰基)救必应酸甲酯(化合物5)及3,23-O-双(丁二酰基)救必应酸甲酯(化合物6).与紫杉醇比较,化合物5和化合物6对HeLa、A375、HepG2、SPC-A1细胞的抗肿瘤活性与其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救必应酸及其他化合物的IC50显著减小(P<0.05).结论:本研究合成了6个救必应酸酯类衍生物,其中化合物5、6具有显著的体外抗肿瘤活性,可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
8-O-乙酰山栀子苷甲酸对慢性炎性痛模型大鼠脊髓背角内HDAC1~5表达的影响及与JAK2-STAT3信号通路的关系研究
目的:研究8-O-乙酰山栀子苷甲酸(8-OaS)对慢性炎性痛模型大鼠脊髓背角内组蛋白去乙酰化酶1~5(HDAC1~5)表达的影响及与Janus激酶2-信号转导与转录活化因子3(JAK2-STAT3)信号通路的关系.方法:取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生理盐水)、完全弗氏佐剂(CFA)组(生理盐水)和8-OaS低、中、高剂量组(2、20、200μg/kg),每组6只,除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左侧后足趾侧皮下注射CFA复制慢性炎性痛模型,建模后腹腔注射相应药物,每日1次,连续7 d.采用热辐射法检测首次给药第1、2、3、4、5、6、7、8、11、15天大鼠的缩足潜伏期.另取大鼠按上述后5组方法进行分组给药,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末次给药后腰膨大节段脊髓背角中HDAC1~5、磷酸化JAK2(pJAK2)、磷酸化STAT3(pSTAT3)蛋白表达情况.再另取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生理盐水)、CFA组(生理盐水)、8-OaS组(20μg/kg)和JAK2-STAT3的拮抗药α-氰基-(3,4-羟基)-N-苄苯乙烯胺(AG490)组(8 mg/kg),每组6只,同上法复制IP模型后腹腔注射相应药物,每日1次,连续7 d,采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各组大鼠HDAC5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在脊髓背角的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比较,其余各组大鼠的缩足潜伏期均明显缩短(P<0.05);与CFA组比较,8-OaS低、中、高剂量组大鼠的缩足潜伏期均明显延长(P<0.05),且呈剂量依赖性.与假手术组比较,CFA组大鼠脊髓背角中HDAC1~5、pJAK2、pSTAT3蛋白表达均明显增强(P<0.05);与CFA组比较,8-OaS低、中、高剂量组大鼠脊髓背角中HDAC5、pJAK2、pSTAT3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但HDAC1~4蛋白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DAC5大量表达于星形胶质细胞上,与假手术组比较,CFA组大鼠脊髓背角中GFAP和HDAC5表达均明显增强(P<0.05);与CFA组比较,8-OaS组和AG490组大鼠脊髓背角中GFAP和HDAC5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8-OaS可有效缓解由CFA诱导的慢性炎性痛,其机制可能与下调脊髓背角中HDAC5表达和JAK2、STAT3的磷酸化水平有关.
-
阿司匹林对人胃癌细胞SGC-7901、BGC-823生长和自噬的影响
目的:研究阿司匹林对人胃癌细胞SGC-7901、BGC-823生长和自噬的影响.方法:以SGC-7901、BGC-823细胞为研究对象,磷酸盐缓冲液(PBS)为阴性对照组,作用时间为48 h,采用MTT法检测1、2、4、6、8、10 mmol/L阿司匹林以及5 mmol/L阿司匹林单用和分别与2.5μmol/L氯喹、2.5μmol/L 3-甲基腺嘌呤(3-MA)联用对胃癌细胞存活率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5 mmol/L阿司匹林以及5 mmol/L阿司匹林单用和分别与2.5μmol/L氯喹、2.5μmol/L 3-MA联用对胃癌细胞凋亡率和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采用Hoechst33258染色观察5 mmol/L阿司匹林对胃癌细胞核形态学的影响;采用Transwell小室试验检测5 mmol/L阿司匹林对胃癌细胞迁移的影响;采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5 mmol/L阿司匹林对胃癌细胞内自噬体形成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2、5 mmol/L阿司匹林对胃癌细胞内自噬标志物LC3-Ⅱ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与阴性对照组比较,阿司匹林能明显抑制SGC-7901、BGC-823细胞的存活率,且呈浓度依赖性,但对SGC-7901、BGC-823细胞的凋亡率没有明显影响,能够诱导细胞周期阻滞在G1期.与阿司匹林单用组比较,阿司匹林+氯喹和阿司匹林+3-MA作用后SGC-7901、BGC-823细胞存活率明显升高,G1期细胞分布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阴性对照组比较,阿司匹林作用后SGC-7901、BGC-823细胞均未见明显的DNA裂解片段、凋亡小体以及碎块状的浓密亮蓝色,迁移数量明显减少(P<0.001),自噬体明显增加,LC3-Ⅱ蛋白表达明显增强(P<0.05).结论:阿司匹林能够显著抑制胃癌细胞SGC-7901、BGC-823的生长,使其细胞周期停滞在G1期,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激活细胞自噬有关.
-
白头翁皂苷B4对肝癌细胞Huh-7及其荷瘤裸鼠肿瘤的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
目的:研究白头翁皂苷B4(AB4)对肝癌细胞Huh-7及其荷瘤裸鼠肿瘤的抑制作用及机制.方法:将Huh-7细胞分为AB4给药组、阴性对照组(等体积培养液)、阳性对照组(5-氟尿嘧啶50μmol/L),运用MTT法检测0、3、6、12、25、50、100、200、400、800、1600μmol/L AB4作用Huh-7细胞12、24、36、48 h的增殖抑制率,计算半数抑制浓度(IC50);克隆形成试验评估50μmol/L AB4作用Huh-7细胞24 h的克隆细胞数;膜联蛋白Ⅴ-异硫氰酸荧光素/碘化丙啶(AnnexinⅤ-FITC/PI)染色检测50μmol/L AB4作用Huh-7细胞24 h的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法检测50μmol/L AB4作用Huh-7细胞24 h后B细胞淋巴瘤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胱天蛋白酶3(Caspase-3)、活化胱天蛋白酶3(Cleaved Caspase-3)、活化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Cleaved PARP)等凋亡蛋白的表达.将荷瘤裸鼠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生理盐水)、阳性对照组(5-氟尿嘧啶50 mg/kg)和AB4低、中、高剂量组(25、50、100 mg/kg),每组3只,每天腹腔注射相应药物1次,连续19 d,观察裸鼠肿瘤生长情况,计算抑瘤率;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肿瘤细胞形态变化.结果:AB4对Huh-7细胞的增殖抑制率随给药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但50μmol/L后增加不明显,随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但作用24 h后增加不明显,AB4的IC50为(56.76±1.756)μmol/L.与阴性对照组比较,50μmol/L AB4作用Huh-7细胞24 h的克隆细胞数明显减少、Bcl-2蛋白表达明显减弱(P<0.05),细胞凋亡率和Bax、Caspase-3、Cleaved Caspase-3、Cleaved PARP蛋白表达均明显增加(P<0.05或P<0.01),且与阳性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阴性对照组比较,AB4低、中、高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荷瘤裸鼠的瘤体积明显减小(P<0.05),肿瘤细胞轮廓逐渐模糊,出现核固缩、核质不清晰、核碎裂现象,其抑瘤率分别为25.93%、39.15%、46.26%、42.83%.结论:AB4对Huh-7细胞及其荷瘤裸鼠均有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上调Bax/Bcl-2比例、活化Caspase-3、裂解PARP、诱导细胞发生凋亡有关.
-
HPLC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测定盐酸特拉唑嗪片中有关物质的含量
目的:建立测定盐酸特拉唑嗪片中有关物质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色谱柱为Agilent Zorbax Eclipse XDB C18,流动相为乙腈-高氯酸溶液(20:80,V/V),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46 nm,进样量为20μL,柱温为50℃;绘制盐酸特拉唑嗪和杂质A、B、C的线性方程,以斜率计算各杂质相对于盐酸特拉唑嗪的校正因子,用相对保留时间确定各杂质位置,测定3批盐酸特拉唑嗪片中杂质A、B、C的含量,并与杂质对照品法测得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盐酸特拉唑嗪杂质A、B、C的相对保留时间分别为0.39、0.74、2.77,检测质量浓度线性范围均为0.25~3.0μg/mL,校正因子分别为0.75、1.09、0.84,检测限分别为0.35、0.51、0.43 ng,定量限分别为0.70、1.02、0.86 ng.3批盐酸特拉唑嗪片中杂质A、B、C的含量分别为0.11%~0.13%、0.03%、0.09%~0.12%,杂质B未检出;与杂质对照品法测定结果一致.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可准确测定盐酸特拉唑嗪片中有关物质的含量.
-
伊维菌素对人胃癌细胞BGC-823、MGC-803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目的:研究伊维菌素对人胃癌细胞BGC-823、MGC-803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0、2.5、5、10、20、40μmol/L伊维菌素分别作用于BGC-823、MGC-803细胞24 h后用MTT法检测细胞抑制率,再采用Transwell小室侵袭实验观察5μmol/L伊维菌素和含0.67‰二甲基亚砜的磷酸盐缓冲液(对照组)作用24 h对BGC-823、MGC-803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5、10μmol/L伊维菌素和含0.67‰二甲基亚砜的磷酸盐缓冲液(对照组)作用于BGC-823、MGC-803细胞24 h后上皮-间质转化(EMT)标记物E-cadherin、N-cadherin、Vimentin、Snail和EMT转导通路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Smad中TGF-β1、TGF-βR、Smad2、Smad3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伊维菌素对BGC-823、MGC-803细胞生长均有抑制作用,其细胞抑制率与其浓度呈正相关.与对照组比较,5μmol/L伊维菌素作用后BGC-823、MGC-803细胞的迁移数和侵袭数均明显减少(P<0.01或P<0.001);5、10μmol/L伊维菌素作用后BGC-823、MGC-803细胞中E-cadherin蛋白表达明显增强(P<0.05或P<0.01或P<0.001),N-cadherin、Vimentin、Snail、TGF-βR、Smad2、Smad3蛋白表达均明显减弱(P<0.05或P<0.01或P<0.001),TGF-β1蛋白仅在10μmol/L伊维菌素作用后明显减弱(P<0.05).结论:伊维菌素能显著抑制BGC-823、MGC-803细胞的迁移和侵袭,其可能与抑制TGF-β/Smad活性从而影响EMT过程有关.
-
加减苍附导痰汤联合化学药对比单用化学药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疗效的Meta分析及试验序贯分析
目的:系统评价加减苍附导痰汤联合化学药对比单用化学药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疗效,为临床决策提供循证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收集加减苍附导痰汤联合化学药[炔雌醇环丙孕酮(达英-35)、克罗米芬、二甲双胍](试验组)对比单用化学药(对照组)治疗PCOS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对符合标准的文献进行资料提取,并采用Cochrane 5.1.0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和改良Jadad量表进行质量评价后,采用Stata 14.0软件对总有效率、血清激素水平[血清卵泡刺激素(FSH)、血清促黄体生成素(LH)、血清促黄体生成素/卵泡刺激素(LH/FSH)、睾酮]、体质量指数(BMI)、排卵率及体征(多毛、痤疮)评分等指标进行Meta分析,并采用TSA 0.9软件进行试验序贯分析.结果:共纳入20项RCT,合计1484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总有效率[RR=1.13,95%CI(1.02,1.24),P<0.05]、血清激素水平{FSH[WMD=-0.59,95%CI(-0.98,-0.20),P<0.05]、LH[WMD=-0.95,95%CI(-1.41,-0.52),P<0.05]、LH/FSH[WMD=-1.04,95%CI(-1.78,-0.33),P<0.05]、睾酮[WMD=-0.93,95%CI(-1.38,-0.28),P<0.05]}、BMI指数[SMD=-1.01,95%CI(-1.76,-0.27),P<0.05]、排卵率[RR=1.17,95%CI(1.02,1.34),P<0.05]及体征{多毛[WMD=-0.48,95%CI(-0.86,-0.10),P<0.05]、痤疮[WMD=-1.16,95%CI(-1.56,-0.75),P<0.05]}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试验序贯分析结果显示,加减苍附导痰汤联合化学药治疗PCOS治疗效果证据可靠.结论:对比单用化学药治疗PCOS,加减苍附导痰汤联合化学药可提高总有效率和排卵率,降低血清激素水平、BMI指数及体征评分.
-
浙江省11家医院2013-2017年抗抑郁药使用分析
目的:了解浙江省抗抑郁药的使用情况,为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限定日剂量(DDD)分析法,对浙江省11家医院2013-2017年抗抑郁药的销售金额、主要品种、用药频度(DDDs)和日均费用(DDC)及排序比(B/A值,即为某药品销售金额排序/某药品DDDs排序,该值<1说明药品价格较高,反之说明药品价格较低)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浙江省11家医院2013-2017年抗抑郁药销售金额逐年上升,由2013年的323.52万元上升至2017年的456.91万元,但抗抑郁药占所有药物销售金额的比例较稳定,约在0.47%~0.50%之间;氟西汀、度洛西汀、奥氮平以及文拉法辛的销售金额较高,占比维持在前5位,艾司西酞普兰的销售金额占比涨幅较大(占比由2013年的第8位上升至2017年的第1位);5年内,氟西汀、帕罗西汀以及舍曲林的DDDs基本均位列前3,奥氮平、喹硫平以及度洛西汀的DDC位列前3;总体上B/A值<1的药物包括度洛西汀、奥氮平、文拉法辛以及喹硫平等,B/A值>1的药物有帕罗西汀和舍曲林.结论:浙江省11家医院抗抑郁药的临床使用结构较为合理,选择性5-羟色胺(5-HT)再摄取抑制剂和选择性5-HT和去甲肾上腺素(NE)再摄取抑制剂两类药物占据主导地位;新型抗抑郁药艾司西酞普兰体现出较好的临床前景.
-
我国临床药师与医师协作关系模型的构建
目的:构建适用于我国医疗服务现状的临床药师与医师协作关系模型,为我国相关领域研究提供指导与借鉴.方法:以协作关系相关理论为指导,结合现有药师与医师协作相关理论与实践,通过文献归纳形成原始模型,结合专家访谈法进行修正、完善,终完成整个模型的理论构建.结果:构建出由五个协作水平和三大类协作影响因素构成的我国临床药师与医师协作关系模型.其中五个协作水平为协作需求萌芽期、协作价值认同期、协作关系磨合期、协作模式强化期和协作关系形成期,三大类协作影响因素为临床药师与医师的个人特征、从业环境特征和交互特征.结论:构建的我国临床药师与医师协作关系模型可为促进二者协作关系、推动相关研究发展提供参考和依据.
-
我国静脉用药调配中心人员培养模式的循证评价
目的:系统评价我国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IVAS)人员培养模式,为我国PIVAS人员的综合培养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万方数据,检索时限为建库起至2018年9月,纳入评价我国PIVAS人员培养模式的研究,对培养模式中的培养对象、培养目标、内容和评价指标等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共纳入5篇文献,其中前后对照研究2篇、经验分享2篇、综述1篇.3篇研究的培养主体为药学人员,1篇为临床药师,1篇为护士.培养目标包括综合素质培养和提升临床合理用药水平和专业服务能力.具体培养内容差别较大,主要包括专业理论知识、实践操作能力、岗前培训、职业心理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法规、继续教育学习能力、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和带教能力等.评价培养成效的指标存在较大差异,主要体现在团队执行动力和创造力、不合理医嘱发现率、工作效率、服务质量、药物治疗水平和临床对PIVAS的满意率等.结论:我国PIVAS药师培养模式培养目标、培养对象、具体内容和评价指标存在一定差异,有必要运用循证方法学构建PIVAS药师培养模式,为临床静脉合理用药提供支撑.
-
炒紫苏子标准汤剂的质量标准研究
目的:制备炒紫苏子标准汤剂,并进行质量标准研究.方法:依照标准汤剂的制备要求,制备17批炒紫苏子标准汤剂,计算出膏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对炒紫苏子标准汤剂中迷迭香酸进行定量分析[色谱柱为Agilent 5 TC-C18(2),流动相为甲醇-0.1%甲酸溶液(40:60,V/V),检测波长为330 nm,流速为1.0 mL/min,柱温为30℃,进样量为5μL],并计算其转移率.建立17批炒紫苏子标准汤剂的HPLC指纹图谱,利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版)软件对指纹图谱进行分析,并通过对比共有峰的保留时间对色谱峰进行指认.结果:17批炒紫苏子标准汤剂的出膏率为5.55%~9.75%;迷迭香酸的含量为0.44%~1.58%,平均含量为1.08%;迷迭香酸的转移率为18.31%~34.32%,平均转移率为25.42%.在17批炒紫苏子标准汤剂HPLC指纹图谱中,共确定了11个共有峰,相似度均高于0.95;并指认出了其中5个共有色谱峰,分别为咖啡酸(峰3)、木犀草苷(峰5)、迷迭香酸(峰8)、木犀草素(峰9)和芹菜素(峰10).结论:建立了炒紫苏子标准汤剂的质量控制方法,可为炒紫苏子配方颗粒及相关制剂质量标准的制订提供参考.
-
对2015年版《中国药典》(一部)板蓝根[鉴别](3)方法的改进
目的:探讨2015年版《中国药典》(一部)(以下简称药典)中板蓝根[鉴别](3)(R,S)-告依春薄层色谱(TLC)鉴别方法的合理性,并进行方法改进.方法:将3批板蓝根药材按药典板蓝根[炮制]方法制成饮片.首先按药典板蓝根[鉴别](3)方法分别对板蓝根饮片和药材中(R,S)-告依春进行TLC鉴别(样品处理时以80%甲醇为溶剂,超声提取),考察药典方法的合理性.然后通过改变样品的提取溶剂及前处理方式(方法一:以水为溶剂,超声提取;方法二:先加水浸泡1 h,再加入甲醇超声提取;方法三:先将样品润湿,晾干后再以80%甲醇为溶剂,超声提取)进行方法改进,并对优方法进行验证.后按优方法操作,分别采用不同厂家来源的色谱板,以及在低温低湿(7℃,相对湿度48%)和高温高湿(35℃,相对湿度75%)条件下进行(R,S)-告依春的TLC鉴别,考察方法的耐用性.结果:按药典方法进行检测,在饮片色谱中,与对照品色谱相应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但在药材色谱中无相应斑点出现.按3种改进方法对样品进行处理后,在药材色谱中,与对照品色谱相应位置上均显相同颜色的斑点;但按方法一处理后色谱斑点单一,按方法二、三处理后色谱斑点均较多,且方法二较方法三耗时更短.验证试验结果和方法耐用性试验结果均显示,按方法二对板蓝根药材和饮片进行处理后,在饮片和药材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均显相同颜色的斑点.结论:改进后的TLC鉴别方法效果良好,色谱斑点清晰、重复性好.
-
雷公藤乙酸乙酯部位和水部位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目的:分离并鉴定雷公藤乙酸乙酯部位和水部位化学成分,为其后续药理研究提供基础.方法:采用MCI GEL-CHP 20P柱层析、C18反相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雷公藤乙酸乙酯部位和水部位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核磁共振氢谱、核磁共振碳谱及理化性质对分离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雷公藤乙酸乙酯部位中分离得到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直楔草酸(化合物1)、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化合物2);从雷公藤水部位中分离得到8个糖苷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6-二甲氧基-4-羟甲基-苯基-1-O-β-D-吡喃葡萄糖苷(化合物3)、2,6-二甲氧基-4-羟基苯酚-1-O-葡萄糖苷(化合物4)、4-羟基-1-(2-羟乙基)-苯基-3-O-β-D-吡喃葡萄糖苷(化合物5)、3,4-二甲氧基-苯基-1-O-β-D-吡喃葡萄糖苷(化合物6)、β-腺苷(化合物7)、丁香苷(化合物8)、表儿茶素-8-C-β-D-半乳糖苷(化合物9)、2-羟基柚皮素-7-O-β-葡萄糖苷(化合物10).结论:本研究分离并鉴定了雷公藤乙酸乙酯部位和水部位化学成分.
-
肉苁蓉治疗骨质疏松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肉苁蓉治疗骨质疏松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检索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获取肉苁蓉的活性成分,采用反向分子对接服务器DRAR-CPI及相关数据库GeneCards、OMIM筛选肉苁蓉活性成分治疗骨质疏松的作用靶标;采用软件Cytoscape构建肉苁蓉的"成分-靶标"网络,结合数据库String和Cytoscape绘制靶标间相互作用关系;通过服务器Systems Dock WebSite将靶标与活性成分进行分子对接评估二者间的结合活性以进行验证;后再利用数据库DAVID对靶标基因进行基因本体分类富集分析与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通路富集分析.结果:从肉苁蓉中筛选出的活性成分有13个,主要为毛蕊花糖苷、益母草碱、京尼平酸等;活性成分作用的潜在靶标有43个,主要有成骨分化特异性转录分子2(RUNX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白细胞介素6(IL-6)、骨生长蛋白因子(BGP)、肿瘤坏死因子(TNF)等;靶标作用涉及的信号通路有多条,主要为WNT(Wingless/Integrated)、VEGF、TNF等.结论:本研究初步探讨并验证了肉苁蓉治疗骨质疏松的主要靶标和通路,为后续进一步研究其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
蒙药新黑苏嘎乌日勒对脑中动脉阻塞-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神经功能损伤的改善作用及机制研究
目的:研究蒙药新黑苏嘎乌日勒对脑中动脉阻塞-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神经功能损伤的改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8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新黑苏嘎乌日勒组(540 mg/kg)、化学药阳性对照组(尼莫地平片,16.12 mg/kg)、中药阳性对照组(银杏叶片,5.18 mg/kg),每组16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大鼠采用Zea-Longa线栓法复制脑中动脉阻塞-再灌注损伤模型;造模成功后,各给药组大鼠灌胃相应药物,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灌胃等量蒸馏水,连续灌胃14 d.末次给药1 h后,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损伤评分;采用2,3,5-三苯基氯化四氮唑法计算各组大鼠脑梗死率、脑含水率及脑指数;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脑组织海马区神经元病理学变化;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各组大鼠脑前额叶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神经生长因子(NGF)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神经功能损伤评分、脑梗死率、脑含水率、脑指数和BDNF、NGF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脑组织海马区神经元细胞排列松散,形状不规则,部分胞体皱缩,胞浆内尼氏小体减少,核仁消失.与模型组比较,新黑苏嘎乌日勒组、化学药阳性对照组、中药阳性对照组大鼠神经功能损伤评分、脑梗死率、脑含水率、脑指数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脑前额叶BDNF、NGF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或P<0.01),脑组织海马区神经元细胞排列整齐紧密,细胞核圆整,细胞质染色均匀.结论:蒙药新黑苏嘎乌日勒对脑中动脉阻塞-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神经功能损伤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增加BDNF及NGF蛋白的表达有关.
-
Box-Behnken响应面法结合多指标综合评分法优选柴胡安心胶囊的水提工艺
目的:优化柴胡安心胶囊的水提工艺.方法:以提取液中没食子酸、绿原酸、葛根素、大豆苷、芦丁、肉桂酸、槲皮素的含量和出膏率的综合评分值为考察指标,以加液倍数、浸泡时间、回流时间、提取次数为因素,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运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对柴胡安心胶囊的水提工艺进行优化并进行验证试验.结果:优提取工艺为加11倍水、浸泡10 h,提取2次,每次回流1.5 h;验证试验中3批样品提取后的综合评分值(91.37%)与预测值(91.38%)相比较,相对误差为1.87%(RSD<2%,n=3).结论:优选的提取工艺方法简单、结果稳定,可用于后续柴胡安心胶囊的制剂生产.
-
醋炙乌药-木香对肝郁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模型大鼠胃排空及胃肠激素的影响
目的:探讨醋炙乌药-木香对肝郁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FD)模型大鼠胃排空及胃肠激素的影响.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n=10)和造模组(n=50),造模组大鼠采用慢性应激束缚或食物剥夺或过度疲劳等多种手段复制肝郁气滞型FD模型.造模成功后,将造模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生理盐水)、醋炙乌药组(以生药量计为1.62 g/kg)、木香组(以生药量计为1.62 g/kg)、醋炙乌药-木香组(1:1,m/m,以生药量计为1.62 g/kg)和莫沙必利组(阳性对照,1.35 mg/kg),每组10只.各给药组大鼠每天灌胃相应药物1次,空白组和模型组大鼠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连续给药14 d.末次给药2 h后,采用酚红含量法检测各组大鼠的胃排空率和小肠推进率;苏木精-伊红(HE)染色后,显微镜下观察其胃窦部组织病理学变化;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其血清中胃动素(MTL)、胃泌素(GAS)、胆囊收缩素(CCK)含量.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胃排空率、小肠推进率显著降低(P<0.01);血清中MTL、GAS含量显著降低(P<0.01),CCK含量显著升高(P<0.01);各造模组大鼠造模后均未出现器质性损伤.与模型组、醋炙乌药组、木香组比较,醋炙乌药-木香组和莫沙必利组大鼠胃排空率和小肠推进率显著升高(P<0.05或P<0.01);血清中MTL、GAS含量显著升高(P<0.01),CCK含量显著降低(P<0.01).结论:醋炙乌药-木香能加速肝郁气滞型FD模型大鼠胃排空及小肠推进,升高其血清中MTL、GAS含量和降低血清中CCK含量,且其作用优于两药单用.
-
不同产地野生黄姜中薯蓣皂苷含量的比较
目的:建立黄姜中薯蓣皂苷含量测定的方法,并对不同产地野生黄姜中薯蓣皂苷含量进行比较.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色谱柱为Inertsil ODS-3,流动相为乙腈-水(50:50,V/V),流速为1.0 mL/min,柱温为30℃,检测波长为203 nm,进样量为10μL.采用建立的方法测定不同产地(陕西商洛、陕西安康、河南内乡、云南宣威、四川德阳、湖北十堰、湖南张家界、湖南常德)野生黄姜中薯蓣皂苷的含量,并比较其差异.结果:薯蓣皂苷检测质量浓度线性范围为4.16~165.6μg/mL(r=0.9999),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试验的RSD均<2%(n=5或n=6),薯蓣皂苷平均回收率为101.18%(RSD=1.27%,n=6).不同产地野生黄姜中薯蓣皂苷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四川德阳(1405.36μg/g)>陕西商洛(1201.79μg/g)>湖南张家界(1035.18μg/g)>陕西安康(632.64μg/g)>湖南常德(598.64μg/g)>云南宣威(425.34μg/g)>河南内乡(350.13μg/g)>湖北十堰(338.39μg/g).结论:该法操作简便、准确,可用于黄姜中薯蓣皂苷含量的测定;不同产地野生黄姜中薯蓣皂苷含量差异明显,其中四川德阳产地的薯蓣皂苷含量高.
-
GC-MS法分析黄皮叶和假黄皮叶中挥发油成分的差异
目的:分析黄皮叶和假黄皮叶中挥发油成分的差异.方法:通过水蒸气蒸馏法分别提取黄皮叶和假黄皮叶中的挥发油.然后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进样分析获得总离子流图,采用HPMSD化学工作站对总离子流图中各色谱峰进行质谱扫描后,通过检索比对图谱库NIST Version 1.7鉴定两种药材中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并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质量分数.结果:从黄皮叶、假黄皮叶挥发油中分别鉴定出了43、31个成分,相对质量分数总和分别为97.59%、98.57%.其中,相对质量分数超过1%的成分分别有19、18个,均主要为倍半萜类;相对质量分数超过5%的挥发油成分分别有7、5个,在黄皮叶挥发油中主要以(-)-斯巴醇(12.35%)和(E)-5-{(1R,3R,6S)-2,3-二甲基三环[2.2.1.02,6]庚烷-3-基}-2-甲基戊-2-烯醛(14.70%)为主,在假黄皮叶中主要以(E)-倍半水合桧烯(24.94%)和1-(1,5-二甲基-4-己烯基)-4-甲基-苯(16.15%)为主.两者中共有挥发油成分4个,分别为α-蛇麻烯、(E)-5-{(1R,3R,6S)-2,3-二甲基三环[2.2.1.02,6]庚烷-3-基}-2-甲基戊-2-烯醛、石竹烯氧化物和(-)-斯巴醇,两者中共有成分含量差异均不大.结论:黄皮叶和假黄皮叶挥发油中成分类型基本相似,但具体成分组成和含量差异较大,不可相互替代使用.
-
车前子及其混淆品的微观特征荧光鉴别研究
目的:建立车前子及其混淆品的微观特征荧光鉴别方法,为中药饮片的市场监管及检验提供技术支持.方法:应用荧光体式显微镜分别在可见光和紫外光下观察,从整体表面特征、种脐特征和切面特征3个方面对车前子[车前(Platago asiatica L.)、平车前(Platago depressa Willd.)的种子]及其混淆品大车前(Platago major L.)的种子、荆芥(Schizonepeta tenuifolia Briq.)的果实、党参[Codonopsis pilosula(Franch.)Nannf.]的种子、地肤[Kochia scoparia(L.)Schrad.]的种子(去皮)、北柴胡(Bupleurum chinense DC.)的果实进行比较研究和鉴别.结果:在可见光下观察,正品车前子表面纹理为波状条纹或细皱纹,混淆品分别为波状条纹、纵棱或纹理不明显;正品车前子种脐位于腹面中央,混淆品除大车前子外其余位于一端;正品车前子切面可见明显的胚直生其中,混淆品除大车前子外其余胚细小或呈环形.在紫外光下观察,正品车前子表面波状条纹明显,呈橙色与浅蓝绿色相间的荧光,平车前表面为网格状皱纹,呈灰蓝色与灰棕色相间的荧光;正品车前子种脐荧光强烈,混淆品中除荆芥果外其余荧光微弱;正品车前子与混淆品切面在荧光颜色、胚大小及分布位置上均有明显差异.结论:荧光体式显微技术可有效、准确地鉴别车前子药材的真伪.
-
石菖蒲中生物碱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目的:分离并鉴定石菖蒲的生物碱成分,为进一步研究其药理活性奠定基础.方法:利用阳离子交换树脂分离石菖蒲的生物碱成分;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法进行鉴定,色谱柱为Agilent Zorbax Eclipse Plus-C18,流动相为0.1%甲酸水溶液-乙腈(梯度洗脱),流速为0.3 mL/min,柱温为30℃,进样量为1μL;离子源为电喷雾离子源,采用正离子模式检测,并结合Peakview 1.2等软件对生物碱成分进行分析.结果:石菖蒲中共检测到86个成分,并鉴定出5个生物碱成分,分别为菖蒲碱甲、N-反式阿魏酰酪胺、N-月桂基二乙醇胺、4-羟双氢鞘氨醇和5-丁基尿苷.结论:该试验结果可为石菖蒲生物碱成分的药理活性研究奠定基础.
-
黄芪建中汤单煎液与合煎液中铜、铅、镉、汞及砷的含量差异
目的:研究黄芪建中汤(由黄芪、桂枝、白芍、炙甘草、生姜、大枣6味中药材组成)单味药材水煎液(简称"单煎液")与各药材合煎液(简称"合煎液")中铜、铅、镉、汞、砷的含量差异,为中药的临床安全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取黄芪建中汤各药材制备药材样品、单煎液样品及合煎液样品;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各样品中铜、铅、镉、汞及砷的含量;并将测定结果与2015版《中国药典》和《药用植物及制剂进出口绿色行业标准》中铜(<20 mg/kg)、铅(<5 mg/kg)、镉(<0.3 mg/kg)、汞(<0.2 mg/kg)及砷(<2 mg/kg)的含量限度进行比较,同时比较单煎液与合煎液中5种元素的含量差异.结果:6味药材中,桂枝和生姜的镉含量超标,分别为0.32、0.74 mg/kg(铜、铅、汞、砷均符合要求),其余药材中5种元素的含量均符合要求;6味药材单煎液及合煎液中铜、铅、镉、汞及砷的含量均符合要求;与各味药材比较,单煎液中铜、铅、镉、汞及砷含量更低(P<0.01);与各药材单煎混合液比较,合煎液中铜、汞的含量更低(P<0.01),铅、镉、砷的含量更高(P<0.01).结论:黄芪建中汤各药材合煎会减少铜、汞的溶出,增加铅、镉、砷的溶出;推测合煎过程中各药材之间的相互作用改变了铜、铅、镉、汞及砷的溶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