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 on Digestion 중국중서의결합소화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
  • 影响因子: 1.36
  • 审稿时间:
  • 国际刊号: 1671-038X
  • 国内刊号: 42-1612/R
  • 发行周期:
  • 邮发: 38-212
  • 曾用名: 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
  • 创刊时间: 199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 主编: 危北海 李乾构 李道本(常务)
  • 类 别: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 胃舒胶囊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增殖细胞核抗原及AgNOR的影响

    作者:陆为民;单兆伟;沈洪;吴静;朱云华;朱长乐

    目的:探讨胃舒胶囊对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192例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28例)给予胃舒胶囊口服,对照组(64例)给予胃宁冲剂冲服,疗程均为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临床、内镜、病理疗效及治疗前后AgNOR颗粒数、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积分值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1.4%,胃镜有效率70.3%,对萎缩、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的有效率分别为64.1%、66.4%、67.9%,并能降低其积分值。治疗组治疗前后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胃舒胶囊也能显著降低AgNOR颗粒数、抑制PCNA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0.05)。结论:胃舒胶囊对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临床症状、胃镜征象、病理变化有显著改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和纠正细胞的异常增殖和分化有关。

  • 养胃定痛汤治疗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观察

    作者:范华

    目的:观察养胃定痛汤治疗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临床疗效。方法:自拟中药养胃定痛汤治疗小儿FD(治疗组)56例,并与用促胃动力药吗丁啉治疗(对照组)50例进行疗效对比。结果:临床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21%,对照组78.0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对消除腹胀、腹痛,纠正厌食症状的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其中以腹痛消失明显。临床观察中未发现有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该方治疗小儿FD较单一胃动力药优越。

  • 丹酚酸A抗肝细胞过氧化损伤对肝星状细胞增殖的影响

    作者:刘成;胡义扬;王润平;刘成海;刘平

    目的:观察丹酚酸A(SA-A)抗肝细胞过氧化损伤时在抑制肝星状细胞(HSC)增殖中的作用。方法:以不同浓度的丙二醛(MDA)刺激HSC,通过氚标胸腺嘧啶(3H[TdR])掺入法,观察对HSC增殖作用,以及SA-A对损伤肝细胞MDA含量及促HSC增殖的影响。结果:一定浓度的MDA有促进HSC增殖的作用;损伤肝细胞MDA含量明显增加;SA-A可抑制损伤肝细胞对HSC的促增殖作用,并可降低损伤肝细胞MDA的含量。结论:SA-A可通过抗肝细胞过氧化损伤抑制HSC的增殖。

  • 扶正化瘀方预防大鼠肝癌形成机制的研究

    作者:季光;曹承楼;刘平;胡义扬;顾宏图

    目的:探讨扶正化瘀方预防大鼠肝癌形成的机制。方法:采用二甲基亚硝胺(DMN)诱发大鼠肝癌,观察扶正化瘀方对肝脏病理及肝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Ⅱ受体(TGF-βⅡR)表达的影响。结果:扶正化瘀方对DMN致大鼠肝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表现为保护肝细胞、抗肝纤维化、提高癌组织周围表达低下的TGF-βⅡR水平。结论:扶正化瘀的保护肝细胞、抗肝纤维化、提高肝组织TGF-βⅡR的表达可能是该方预防肝癌发生的机制之一。

  • 脾不统血证血小板聚集功能的研究

    作者:沈迪;沈霖;王爱莲;杨锐;杨焰;魏文宁

    目的:探索脾不统血证发病机制与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关系。方法:中医诊断脾虚证伴有慢性多部位反复出血患者,选择其中血小板计数正常、凝血像无明显异常者共146例,采用Chronolog血小板聚集仪检测患者血小板聚集率。结果:应用3种常用诱聚剂诱导患者血小板出现聚集缺陷者76例,其缺陷率占52.05%;对照组为脾虚证无出血者82例,其血小板聚集缺陷者21例,占25.61%。两组之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χ2=14.63,P<0.01)。结论:脾不统血证慢性反复出血的发病机制,半数病例可能与血小板聚集功能缺陷有关,但其确切病机有待进一步研究。

  • 龙虎三宝丹对荷瘤小鼠免疫细胞的影响

    作者:庞德湘;朱发萍

    目的:观察龙虎三宝丹对荷瘤小鼠免疫细胞的影响。方法:对荷S180、EAC的NIH小鼠和荷Lewis肺癌的C57/BL系小鼠,分别给以龙虎三宝丹和生理盐水灌胃。观察尾静脉血WBC、ANAE+细胞;瘤龄10 d时用MTT法观察淋转刺激指数和自然杀伤(NK)细胞活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WBC明显升高(P<0.01);ANAE+细胞数量及绝对计数明显提高(P<0.05);淋转率和NK细胞活性明显提高(P<0.05)。结论:龙虎三宝丹对荷瘤小鼠的WBC及ANAE+、淋转、NK等免疫细胞有较好的调节作用。为临床应用抗癌中药提供了重要依据。

  • 酒精性肝病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

    作者:程鹏;徐之德;刘应柯;刘辉;李文忠

    目的:探讨酒精性肝病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方法:观察43例酒精性肝病和12例正常人对照组空腹血糖、血胰岛素和胰岛素敏感指数。结果:酒精性肝病患者随病情加重胰岛素敏感指数逐渐增加,且均高于对照组(P<0.05)。酒精性肝硬化患者血胰岛素高于对照组和其他酒精性肝病患者(P<0.01)。结论:胰岛素抵抗现象随酒精性肝损伤的加重明显增加。

  • 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

    作者:王丙信;杨同占;吕玉洁;任爱玲

    目的:探讨中药、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Hp)阳性消化性溃疡的远期疗效。方法:将Hp阳性消化性溃疡用中药方剂(益胃片)、西药三联(丽珠得乐加甲硝唑加羟氨苄青霉素)、中西医结合疗法(益胃片加西药组用药)治疗根除Hp后,分别随访3年,共94例,观察Hp和溃疡的复发率,并进行比较。结果:西药组Hp和溃疡复发率均为26.67%;中药组Hp复发率为9.38%,溃疡复发率为12.50%;中西医结合组Hp复发率和溃疡的复发率均为6.25%。中西医结合组与西药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中药方剂益胃片和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Hp阳性消化性溃疡既有很好的Hp根除率,又有很好的溃疡愈合率,Hp和溃疡的复发率也很低,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治疗Hp阳性消化性溃疡的有效方法。

  • 针刺足阳明经穴对大鼠胃运动及脑肠肽的影响

    作者:易受乡;林亚平;严洁;常小荣;杨昱

    目的:探讨针刺足阳明经穴对胃运动的调整作用与脑肠肽的关系。方法:以乙醇灌胃造成大鼠胃粘膜损伤模型,气囊法测量胃运动频率和波幅的变化率,采用放免分析法(RIA)检测大鼠胃窦及延髓内P物质(SP)、胃动素(MTL)及胃泌素(GAS)含量。结果:模型组胃运动频率和波幅呈抑制状态,针刺四白、天枢、足三里穴可促进胃运动恢复,与此同时胃窦、延髓内SP、MTL、GAS含量出现相应变化。三穴比较:四白主要影响胃窦MTL含量,天枢主要影响胃窦SP及延髓GAS含量,足三里穴对SP、MTL及GAS均有影响。结论:推测针刺足阳明经对胃运动的调整作用有脑肠肽参与,但上述三穴对胃运动的影响所涉及的脑肠肽不完全一致。

  • 温补培元方对脾虚与脾肾阳虚模型细胞免疫功能的实验研究

    作者:童光东;袁静;刘惠玲;陈孝银;金敖兴;刘运兴;吴华强;李洪涛;张景湖

    目的:研究温补培元方治疗脾虚及脾肾阳虚证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利血平和大黄复制成的脾虚、脾肾阳虚动物模型,以温补培元方作为药物组,检测动物巨噬细胞功能、脾细胞自然杀伤(NK)细胞活性及刀豆素A(Con A)刺激的淋巴细胞掺入率(LIR)、红细胞免疫以及白细胞介素-2(IL-2)含量。结果:温补培元方组以上指标与病理模型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0.01)。结论:调节整个机体的细胞免疫,可能是温补培元方对脾虚、脾肾阳虚证作用的具体环节之一。

  • 健脾活血方治疗脂肪肝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何东仪;胡义扬;薛惠明;刘平;刘成

    目的:观察健脾活血方治疗脂肪肝的临床疗效。方法:运用健脾活血方治疗脂肪肝患者52例(治疗组),并与对照组(东宝肝泰片治疗)24例作对照,通过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和体征的观察,血丙氨酸转氨酶、门冬氨酸转氨酶、甘油三酯、胆固醇检测和B超检查,分析健脾活血方的临床疗效。结果:健脾活血方能显著改善患者的脂肪肝B超影像,减轻和缓解临床症状,改善和恢复肝功能,降低腰臀比值和血甘油三酯、胆固醇含量,其总有效率为73.08%,显著优于对照组50.00%(P<0.05)。结论:健脾活血方是治疗脂肪肝的有效方剂。

    关键词: 脂肪肝 健脾活血方
  • 胃祺饮阻断胃癌前病变组织增殖作用的实验研究

    作者:胡鸿毅;郑红斌;陆雄;龚雨萍;马贵同

    目的:观察益气化瘀之胃祺饮阻断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胃癌前病变(PLGC)的抗增殖作用。方法:甲基亚硝基胍溶液诱发Wistar大鼠癌前病变状态,用胃祺饮(中药组)与叶酸(对照组)预防和治疗,观察对胃粘膜萎缩和不典型增生的预防和治疗作用,以及对病变粘膜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P21 H-ras基因蛋白、细胞凋亡水平的影响。结果:中药组能明显阻断化学致癌物对粘膜的炎症损伤,改善癌前病变组织粘膜萎缩和不典型增生程度,结果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中药组治疗后PCNA指数、P21 H-ras基因蛋白阳性指数分别为12.78%、10.34%,并能增强癌前病变组织细胞凋亡指数,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气化瘀为主的胃祺饮通过改善PLGC患者气虚血瘀的病理基础,降低病变组织增殖水平,诱导细胞正常凋亡,从而对胃癌前病变细胞的增殖有良好的阻断作用。

    关键词: 胃癌前病变 胃祺饮
  • 针刺四缝穴配合中药内服治疗小儿厌食症67例

    作者:高素军;余萍

    小儿厌食症临床较为多见。笔者应用针刺四缝穴配合内服中药治疗,收到满意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小儿厌食症128例,均为我院门诊患儿。病程在1个月以上,且无消化系统器质性病变。按照初次就诊日期之奇偶,将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67例)和对照组(61例)。其中男76例,女52例;年龄<2岁14例,2~4岁38例,5~7岁54例,8~12岁22例。两组病程时间见表1。

  •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142例

    作者:徐大龙;顾月星;李国安

    我们自1993年以来共收治慢性溃疡结肠炎180余例,随机分为中药、西药、中西药结合三组对比疗效,现将有完整资料的142例治疗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142例中,住院病例91例,门诊病例51例;其中男103例,女39例;年龄17~68岁,其中<30岁38例;31~50岁81例,>50岁23例;病程1~3年26例,4~10年94例,>10年22例;所有病例均有典型或不典型的临床症状。全部病例均经纤维结肠镜或电子结肠镜检查后确诊,142例患者的症状、便次、大便性状见表1,纤维或电子结肠镜检查溃疡的数目、大便镜检查结果见表2。1.2 治疗方法:西药组以柳氮磺胺吡啶2 g、泼尼松龙20 mg,用生理盐水150 ml溶解后,以肛管插入肛门20~30 cm,每日保留灌肠2次。注意灌肠前嘱患者排便1次,尽可能清除直肠和结肠中的粪便,灌肠后嘱患者抬高臀部,先仰卧20~30 min,再右侧卧20~30 min。10 d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结束,随访3个月后评定疗效。中药组以黄连5 g,白芍、白芨、煨木香、地榆各10 g,马齿苋、白头翁、黄芩各12 g,炮姜、赤芍各8 g,加水500 ml,水煎20 min,取汁150 ml,冷却至35~40℃,同西药组灌肠及保留方法,亦以10 d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并随访3个月后评定疗效。中西药结合组以中药组煎汤取汁150 ml,冷却至35~40℃,纳入柳氮磺胺吡啶2 g,泼尼松龙20 mg,采用上述灌肠法,仍以10 d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并随访3个月后评定疗效。

  • 中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83例

    作者:赵凤莲

    笔者自1996年8月~1999年4月应用中药治疗83例功能性消化不良(FD),取得较满意的治疗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164例均为门诊患者,以餐后腹胀痞满,嘈杂隐痛,纳呆食少,乏力,便溏,嗳气恶逆,恶心呕吐为主要临床表现。全部病例均经胃镜检查。病理检查证实基本正常或轻度慢性浅表性胃炎,无上消化道器质性病变,B超检查肝、胆、胰正常,肝功能正常,且病程在半年以上者。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中药组83例,男43例,女40例,年龄13~75岁,平均(43.0±10.5)岁;西药组81例,男38例,女43例,年龄15~72岁,平均(43.3±30.6)岁。按中医辨证分7型:肝郁脾虚型、脾虚胃热型、湿阻脾虚型、胃阴不足型、脾胃虚寒型、饮食积滞型、瘀血阻络型,各型的人数分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关键词: 消化不良 中医药
  • 蒿芩清胆汤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40例

    作者:章进

    笔者在1996年4月~1999年12月,运用蒿芩清胆汤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40例,并与西药进行对照,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70例均系本院门诊患者,全部病例治疗前均经纤维胃镜检查确诊。治疗组40例,男29例,女11例;年龄20~76岁;病程3个月~21年,伴食管炎6例,浅表性胃炎21例,萎缩性胃炎7例,胃糜烂3例,残胃炎4例,胃粘膜脱垂3例,胆囊切除2例。西药组30例,年龄、性别、病程及伴随病症与治疗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临床主要表现上腹疼痛或上腹部烧灼感,餐后更甚,抗酸剂不能缓解,食欲不振、口苦、嗳气、恶心呕吐,呕吐酸苦水,呕吐后上腹痛减轻或消失,也有不能缓解,舌苔多黄腻,脉弦或滑。1.2 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蒿芩清胆汤(青蒿10 g,黄芩10 g,竹茹10 g,半夏10 g,陈皮6 g,生枳壳20 g,赤茯苓10 g,碧玉散(包)12 g)。伴食管炎加白芨、生地榆、石打穿;胃糜烂加仙鹤草、参三七;吐酸、嘈杂合左金丸或乌贝散;便秘加生大黄;胆囊炎、胆石症加金钱草、片姜黄、郁金等。每日1剂,水煎,早晚饭前服。20 d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观察疗效。西药组口服吗丁啉10 mg,每日3次;丙谷胺0.4 g,每日3次,均饭前15 min口服,疗程同上。1.3 疗效评定标准:临床症状消失,胃镜复查无胆汁反流,胃粘膜糜烂、出血消失,充血水肿范围缩小2/3以上为治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胃镜复查胆汁反流减少,胃粘膜糜烂、出血减轻,充血水肿范围缩小1/3~2/3为有效;临床症状无改善,胃镜复查胃粘膜病变无改变为无效。

  • 中药胃炎合剂治疗慢性胃炎疗效观察

    作者:陈祖;余渝宝;廖震;冯莉莉;唐艺凯

    自1995年以来我们采用口服自制的“胃炎合剂”治疗慢性胃炎59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59例均系中上腹不适而就诊,全部病例均符合以下诊断标准:①有临床症状,如上腹不适、反酸、呃逆、腹胀等。②胃镜检查胃粘膜见红白相间,伴有粘膜表面充血或糜烂剥脱等改变。③病理检查有炎性病理改变。④根据《慢性胃炎诊治座谈会》(1982年重庆)拟订的诊断标准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59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9例,男23例,女16例;年龄17~73岁,平均42.1岁;病程3个月~10年,平均3.1年;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25例,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球炎(或球部溃疡)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8例。对照组20例,男11例,女9例;年龄30~63岁,平均44.3 岁;病程20 d~9年,平均3.6年;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14例,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球炎(或球部溃疡)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4例。以上病例均经胃镜及病理活检证实。

    关键词: 胃炎 胃炎合剂
  •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胃轻瘫30例

    作者:李红;侯凤英

    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胃轻瘫30例,取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糖尿病诊断均符合WHO1985年标准,伴有上腹饱胀不适,胃排空延迟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18~70岁,病程5~20年,1型糖尿病8例,2型糖尿病22例,空腹血糖9.0~22.8 mmol/L,餐后2 h血糖12.5~18.6 mmol/L,糖化血红蛋白12%~16%。对照组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15~72岁,病程6~24年,1型糖尿病6例,2型糖尿病24例,空腹血糖9.2~20.8 mmol/L,餐后2 h血糖11.8~17.2 mmol/L,糖化血红蛋白11%~18%。全部病例均行上消化道钡餐检查,排除胃肠道器质性病变,胃内有大量潴留液。1.2 治疗方法:全部病例均在常规糖尿病治疗方法(控制饮食,运动疗法,口服降糖药及皮下注射胰岛素)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普瑞博思10 mg每日3次,饭前15~30 min服用。治疗组服普瑞博思同对照组,同时加用中药每日1剂,水煎,分2次口服,组方:制半夏、青皮、陈皮、广木香、白术、枳实、云苓、大白各10 g,白芍12 g,焦山楂、神曲、鸡内金各15 g。所有患者疗程均为1个月。

    关键词: 糖尿病 胃轻瘫
  • 中西医结合治疗反流性食管炎

    作者:王锡恩

    笔者于1996年3月~1999年12月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并与单用西药进行对照,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所有本院门诊和住院病例均符合以下条件:①有典型的反流性食管炎的症状,如明显烧心、反酸、胸骨后灼痛等;②胃镜诊断及分级:O级,正常(可有组织学改变),积O分;I级,食管粘膜点状或条状充血,积1分;Ⅱ级,有条状充血、糜烂,并有融合,但非全周性,积2分;Ⅲ级,病变广泛,充血、糜烂融合全周性成溃疡,积3分。③排除消化道溃疡、癌变,心脏病、糖尿病及哮喘等病,并且无消化道手术史。治疗组52例,其中男38例,女14例,年龄28~52岁,平均36岁;病程6~20个月。胃镜检查分级:O级2例,Ⅰ级28例,Ⅱ级18例,Ⅲ级3例。对照组40例,其中男29例,女11例,年龄25~58岁,平均38岁,病程5~18个月。胃镜检查分级:O级1例,Ⅰ级21例,Ⅱ级14例,Ⅲ级3例,两组病例临床表现,胃镜表现以及年龄、性别等无明显差异。

    关键词: 食管炎 反流性
  • 自拟“胃宁汤”加泰胃美治疗消化性溃疡临床观察

    作者:李大伟

    近几年门诊应用自拟“胃宁汤”加泰胃美片治疗消化性溃疡35例,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53例患者经胃镜检查确诊为消化性溃疡,随机分成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和西医对照组。治疗组35例,其中男26例,女9例,年龄19~62岁,平均32.5岁;病程4~21年,平均14.5年。胃溃疡20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9例,复合性溃疡6例。中医分型气滞型10例,虚寒型9例,阴虚型8例,郁热型8例。对照组18例,其中男13例,女5例,年龄20~61岁,平均31岁;病程3~22年,平均13.5年。胃溃疡10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5例,复合性溃疡3例。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 肠易激综合征不同中医证型神经肽Y和P物质的变化及意义

    作者:严茂祥;占宏伟;项柏康;陈芝芸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具有特殊病理、生理基础的肠道功能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推测胃肠激素在其发病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1,2]。中医并无IBS之病名,依据临床表现当属“泄泻”、“滞下”、“便秘”、“腹痛”等范畴。不同中医证型的IBS间胃肠激素的变化规律,目前知之甚少。为此,我们选择不同证型的IBS患者,检测血中神经肽Y(NPY)、P物质(SP)的含量,旨在了解在IBS的不同中医证型中其发病机制和胃肠激素的关系,以及胃肠激素的水平是否可以帮助临床进行中医分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IBS诊断标准按文献[3]。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参照文献[4]。 IBS组:59例,男26例,女33例;年龄27~63岁,平均42.4岁;病程2~20年,平均5.34年。辨证:肝郁脾虚型27例;脾胃虚弱型19例;脾胃阴虚型13例。

  • 导赤散加味治疗口周及口腔皮肤粘膜病举隅

    作者:张振金

    笔者以异亦散为基本方,加用生石膏、黄芩等药物,治疗口周及口腔疾患,甚验,案例介绍如下。 例1 唇风(口周皮炎) 男,5岁。发病已十余天,口周及口唇干燥,色红,患儿一日数十次用舌舔唇及四周,诉不舔则有燥裂疼痛感。渴喜冷饮,大便干结,1次/2~3 d,小便黄少;舌质红,苔薄黄,脉数。证属心脾有热,上炎于口所致。治拟清热生津,泻火利尿,佐润肠通便。方用生地8 g,淡竹叶5 g,木通5 g,生石膏(先煎)10 g,淡子芩5 g,炒牛蒡子(打)10 g,连翘10 g,冬瓜仁10 g,金石斛8 g,生甘草3 g,三帖。患儿家属诉一帖药即见效,三帖即痊愈。 按:此例心脾有热,伴口渴喜冷饮,为热盛津伤,小溲黄少,为心移热于小肠,热甚津伤则大便干结,方中加连翘助清热,加车前子助清热利尿引热下行,加金石斛助生津,加炒牛蒡子、冬瓜仁润肠通便。

    关键词: 口腔疾病 导赤散
  • 中西医结合内镜治疗消化性溃疡30例

    作者:张滨

    1998年9月~1999年11月,我院应用中西医结合内镜治疗消化性溃疡3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60例患者均经胃镜检查证实为消化性溃疡。将患者随机均分成两组,中西医结合内镜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男26例,女4例;年龄15~72岁。对照组男23例,女7例,年龄20~52岁。两组病例病程均为15 d~10年。1.2 治疗方法:两组均以中药随证施治,西药对症治疗,抑酸、抗炎、止血。治疗组通过内镜对溃疡面进行清创,即通过用细胞刷刷除,清洗溃疡表面的坏死组织;在溃疡周围分4~6点注射抗溃疡及对粘膜起保护作用的药物溃疡Ⅰ号(庆大霉素、甲氰咪呱等混合液),每次注射0.3~0.5 ml,在清创后的溃疡表面洒布具有祛腐生肌作用的中药溃疡Ⅱ号(冰片、三七、白芨、血竭等研末混合),促进正常组织再生,每周1次,连续2~3次,至创口愈合。两组均以2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复查胃镜并判断疗效。1.3 疗效判定标准:参照文献[1]。消化道症状消失,胃镜复查溃疡愈合为显效;消化道症状减轻或减少,胃镜复查溃疡表面缩小>50%为有效;消化道症状无明显改善,胃镜复查溃疡面无变化或缩小<30%为无效。2 结果 中西医结合内镜治疗组显效22例(73.4%),有效8例(26.6%),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显效16例(53.3%),有效11例(36.7%),无效3例(10.0%),总有效率90.0%。中西医结合内镜治疗组临床显效率、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 讨论 近年来的实验与临床研究表明,胃酸分泌过多,胃粘膜保护作用减弱,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因素是引起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环节。H2受体拮抗剂、胃粘膜保护剂应用于消化性溃疡的治疗效果肯定。中医学认为,消化性溃疡属胃脘痛范畴,按其病因病机可分为外感寒邪、饮食不节、肝气犯胃、肝胃郁热,瘀血阻滞、脾胃虚弱、胃阴不足等证型,依据辨证情况,配合中药治疗,可促进溃疡面愈合[2]。我院在以上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内镜进行局部治疗,直接对溃疡面进行清创、注射、敷药,使溃疡局部有较高的药物浓度,进一步加速了溃疡的愈合,疗程短、疗效高、止痛快。

  • 胃康胶囊治疗郁热型消化性溃疡的疗效观察

    作者:李桂;贾凤新

    根据消化性溃疡(PU)反复发作的特点和主要症状,在田淑霄教授临床实践的基础上,采用胃康胶囊治疗45例,并与西药对照组比较,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病例选择标准参照文献[1]。诊断标准:①长期反复发作的周期性,节律性,慢性上腹部疼痛,应用碱性药物可缓解;②X线钡餐造影见龛影;③内镜检查可见活动期溃疡。符合本病诊断及中医辨证为郁热证标准并经胃镜证实患PU者,可纳入试验。排除年龄<18岁或>65岁者;酗酒或有其他不宜作药物试验者;孕妇、哺乳期妇女或在服药中可能怀孕者;有特殊原因的胃或十二指肠溃疡如胃泌素瘤;有其他并发症及精神病患者。将80例入选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45例,对照组35例。治疗组男26例,女19例,年龄19~60岁,平均42.3岁。病程6个月~<1年12例,1~5年26例,5年以上7例,病程长8年。胃溃疡(GU)19例,十二指肠溃疡(DU)21例,混合性溃疡(CU)5例。溃疡直径<1 cm27例,1~2 cm 11例,>2 cm7例。Hp阳性38例,阴性7例。住院患者18例,门诊患者27例。对照组男17例,女18例,年龄20~61岁,平均40.6岁。病程6个月~1年9例,1~5年21例,5年以上5例,病程长7年。GU15例,DU17例,CU3例。溃疡直径<1 cm23例,1~2 cm7例,>2 cm5例。Hp阳性30例,阴性5例。住院患者12例,门诊患者23例。

  • 慢性胃炎顽固性腹胀治疗体验

    作者:贺昌木;贺劲

    慢性胃炎临床均有脘腹胀满之症,且多较顽固,难于消除。现就脘腹胀满的治疗略谈笔者体验。1 辨证论治 根据临床所见,慢性胃炎的顽固性脘腹胀满主要可分为气滞、热郁、湿阻、血瘀、气虚、阴虚等6个证型:①气滞:有肝郁气滞与脾胃气滞,然肝郁气滞易犯脾胃,故两者常难以绝然分开,多兼夹为病,而表现为肝气犯胃之症,可兼见嗳气,胁胀,郁闷等症,治宜疏肝和胃,升降并调,方如柴胡疏肝散之类。②热郁:常见肝胆热郁犯胃之症,症见胃中灼热,急躁易怒,脘腹胀满,治宜疏肝利胆,泄热和胃,方如左金丸合四逆散之类。③湿阻:湿阻脾胃,中焦气滞,易生胀满。其证特点是脘腹胀大,恶呕苔腻,治宜健脾化湿,和胃降逆,方如二陈汤,藿朴夏苓汤之类。④血瘀:血瘀胃络,气机阻滞,亦生脘胀,叶天士指出:“络瘀则胀”(《临证指南医案》),其特点是腹胀而不满,日轻夜重,迁延难愈。治宜活血化瘀,通络消胀,方如血府逐瘀汤之类。⑤气虚:脘胀主要是由于脾胃虚衰,中气不运,升降失调所致,其胀一般较轻,多食加重,伴面色萎黄,便溏等症。治宜补脾健胃,益气和中。方如香砂六君子丸,补中益气汤之类。⑥阴虚;亦可致脘胀,胃阴不足,阴不济阳,气机失运,则生胀满。其特点是脘胀较轻,进食辛燥之品则胀加重,伴有隐痛绵绵,嘈杂食少,咽干便结之症。治宜养阴生津,调气和胃,方如益胃汤,沙参麦冬汤之类。

    关键词: 慢性胃炎 腹胀
  • 中西医结合治疗反流性食管炎30例

    作者:寇录华

    反流性食管炎是因胃内容物反流进入食管而引起食管粘膜的炎症。目前治疗是在抑酸的基础上加用胃肠动力药。一般西药治疗效果差,易复发,自1998年2月~1999年12月,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3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58例系本科门诊及住院患者,均经胃镜检查,符合反流性食管炎诊断[1]。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20~70岁,平均40.8岁;病程2周~5年,平均1.3年。合并浅表、萎缩性胃炎24例,胃、十二指肠溃疡4例,胆汁反流3例。对照组28例,男18例,女10例;年龄18~65岁,平均39.6岁;病程2周~4.5年,平均1.2年。合并浅表、萎缩性胃炎21例,胃、十二指肠溃疡3例,胆汁反流4例。两组病例年龄、性别、病程及合并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可比性。1.2 治疗方法:对照组口服西米替丁0.2 g,每日3次,甲氧氯普胺10 mg,每日3次,服用30 d。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的基础上加用自拟的疏肝活胃汤:白术、枳实、白芍各15 g,黄连、半夏、柴胡、槟榔、甘草各10 g,代赭石30 g,每日1剂,水煎分两次服。30 d为1个疗程。用1~2个疗程。治疗结束后1~2个月复查胃镜评价疗效。半年后随访了解复发病例。1.3 疗效判定标准:参照文献[2]。临床症状消失,胃镜复查食管粘膜恢复正常为痊愈;症状基本消失或好转,胃镜检查病变减轻为有效;症状、胃镜检查无改变为无效。2 结果 治疗组治愈18例(60.0%),有效11例(36.7%),无效1例(3.3%),总有效率96.7%。对照组治愈8例(28.6%),有效14例(50.0%),无效6例(21.4%),总有效率78.6%。两组总有效率比较P<0.05,治愈率比较P<0.01。治疗组随访18例,复发1例(5.6%);对照组随访15例,复发5例(33.3%),复发率比较P<0.05。3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反流性食管炎发病主要是由于食管下端括约肌功能障碍,张力低下,经常处于松弛状态而引起胃食管反流。反流物损害食管粘膜而发炎。加之食管对反流物清除能力削弱加重病理损害。病情顽固、反复,治疗效果差。反流性食管炎属中医“噫气、吐酸、胸痹”范畴。肝失疏泄,胃气上逆是其发病的重要病机。疏肝和胃汤选用疏肝泄热,和胃降逆的中药以改善食管运动功能障碍。据现代药理研究,白术具有增强肠道输运功能,可抑制胃酸分泌;白芍配甘草可降低迷走神经兴奋性,提高括约肌张力;黄连中和胃酸、消炎;代赭石能收敛胃肠壁,保护粘膜面;柴胡、枳实、半夏、槟榔等理气通降药有调节胃肠运动功能。本方辛开苦降,配合西药明显提高了治疗效果(P<0.05)。所用药价廉,副作用少,易为患者接受。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 脾阴虚证治3则

    作者:刘汝荣

    例1 女,61岁。1995年8月20日初诊。患者反复上腹胀闷疼痛15年,近3个月上腹胀闷痛加剧伴纳呆、消瘦、神疲乏力、低热烦躁、寝欠佳、大便数日一行,舌红少津,苔薄黄,脉细数,胃钡餐检查示:胃下垂。前医频予补中益气丸合沙参麦冬汤,罔效。诊断:胃脘痛(脾阴虚),予六神散加减(党参15 g,白术15 g,茯苓15 g,淮山15 g,扁豆12 g,炙甘草3 g,苡仁15 g,莲肉12 g,石斛12 g,玉竹9 g,升麻2 g),日1剂,服1月。诸证渐解,饮食日增,体重增加5 kg,继服20余剂,随访2年未复发。 例2 女,35岁。1997年3月25日初诊。上腹胀痛4年,加剧1月伴消瘦,电子胃镜及病理报告:慢性重度萎缩性胃炎,肠腺化生。建议行胃切除术,患者不愿手术,而求治于中医。刻诊上腹胀痛,纳呆,唇干口燥,神疲乏力,口腔粘膜溃疡,舌红少津,苔薄白,脉沉细。诊断:胃脘痛(脾阴虚),予六神散加味(党参、白术、茯苓、淮山各15 g,扁豆12 g,甘草6 g,熟地15 g,苡仁30 g,麦谷芽各12 g,黄柏3 g),服十余剂后,上腹胀痛减轻,口腔粘膜溃疡愈合,前方去黄柏,继服百余剂,诸症悉除,随访2年未复发。 例3 男,10岁。1998年1月5日初诊。反复皮下出血2年,在某省级医院诊断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长期服激素及中药治疗,效差。刻诊,头晕,神疲乏力,消瘦,纳呆,寝欠佳,面色萎黄,唇红而干,齿衄,全身多处皮下紫癜,手足心热,舌红,少津,苔薄黄,脉细数,血常规:Hb 65 g/L,WBC3.5×10 9/L,PLT31×109/L,观前医屡用滋阴益气止血之品,罔效,综观舌脉症此乃脾阴虚所致,予六神散加味(党参9 g,白术9 g,茯苓9 g,淮山6 g,扁豆6 g,炙甘草3 g,生地9 g,白芍9 g,花生衣6 g,莲肉6 g,谷芽6 g),服7剂见效,继服60余剂诸症悉除,体重增加3.2 kg,血常规:Hb 96 g/L,WBC 5.6×10 9/L,PLT 92×109/L。后长期服中成药参苓白术散巩固治疗,随访至今未复发。 讨论脾阴虚与胃阴虚有别,不能混淆,脾阴主升,胃阴主降,脾阴虚多由内伤杂病耗损阴血所致,病程长,以纳食不化,肌肉瘦削,神疲乏力,低热烦燥,涎少唇燥,皮肤干燥为主症;胃阴主降,多因外感热病伤灼阴津所为,病程短以饥不欲食,食不知味,胃中灼热,干呕呃逆,大便秘结为主症。治疗上,脾阴虚着重养阴和营,常用山药、党参、茯苓、扁豆、苡仁、莲肉、玉竹等甘淡、甘平之药,胃阴虚重在生津清热,药用沙参、麦冬、生地、葛根、花粉、芦根等甘凉、甘寒之品。脾胃互为表里,脾阴虚、胃阴虚用药有相似之处,但终有别,证属脾阴虚,纯治以滋养胃阴,则腻滞脾运,使用养脾阴之法则疗效卓著,临证当明辨之,分治之。

    关键词: 脾阴虚 胃脘痛
  • 张镜人教授诊治胃炎的思路与实践

    作者:张亚声;陈怀红;徐国缨;张存钩

    全国著名老中医张镜人教授,从事中医内科临床50余年,老师崇尚脾胃学说,善治脾胃疾病,长期以来致力于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的研究,学术上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恪守“茹古涵今,兼收并蓄,立足临床,重在创新”的治学思想,中医中药治疗慢性胃炎,尤其是在治疗萎缩性胃炎的过程中,取得了卓著的成效。现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一介绍。1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常言中医以辨证为主,西医以辨病为主,然中医也有病名,西医也有综合征,如何有机地将两者结合起来,是值得研究的课题。通过长期对慢性胃炎的临床,体会到从西医明确的某一个病的多方面观察,结合中医对“证”的辨证,探索出一定的规律,抓住这一主要的辨证环节,再考虑到一些兼夹症状,进行治疗,这是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一种有效方法。因此,在诊治萎缩性胃炎临床实践中,根据中医的辨证要求,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分析,领悟其病机,应是“气虚血瘀”,但或有“气滞”,或有“热郁”,或有“湿阻”,或有“阴虚”的兼证,乃创立“调气活血”法。订定处方,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关键词: 胃炎
  • 魏喜保慢性胃炎证治规律的探讨

    作者:甘爱萍;叶松

    魏喜保教授为湖北省脾胃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师带徒导师,从医30余载,擅长治疗脾胃病,尤其对胃肠疾病的研究造诣颇深。笔者有幸作为其学术经验继承人,跟师学技三载,收益匪浅。本文根据跟师心得总结魏喜保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的经验。 慢性胃炎无论是高胃酸分泌的糜烂性胃炎,或是低胃酸分泌的萎缩性胃炎,即使在急性、慢性阶段,均表现以胃脘疼痛为主证的临床表现,在治疗上常采用理气活血、通络止痛之玄胡索、徐长卿、五灵脂为基本方,并根据病情转归遵循三原则。

    关键词: 胃炎
  • 胃肠道功能性疾病的RomeⅡ标准

    作者:赵荣莱

    近年来国内胃肠病学者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和肠易激综合征(IBS)开展了较为广泛的研究。国际上对包括两病在内的胃肠道功能性疾病(FGID)的研究亦方兴未艾,为了统一诊断上的共识,国际胃肠病学者,先后制订Rome标准和RomeⅡ标准。后者是比较完善、普遍认同的诊断标准,特简要介绍给国内学者们参考。1 胃肠道功能性疾病[1] FGID是在排除炎症、感染、肿瘤及其他结构异常等器质性病变,根据症状而作出的诊断。近年来人们在医学概念上,已从生物医学模式,转变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即从单一生物学病因的寻找,扩展为从生理学改变(如动力学改变、内脏感觉过敏、脑肠调节失调)来解释症状,并认识到来自社会文化和心理、社会方面对它的影响。研究方法学的迅速进展,如用相关影像学研究FGID患者的大脑生理、脑肠肽分子学研究,均有助于理解中枢神经系统(CNS)在调控内脏疼痛和动力方面的作用,形成脑肠相关的新概念。

  • 谷氨酸脱氢酶液态试剂盒的制备与临床应用

    作者:郭绍丽;张连祥;蔡忠;刘晨梅

    谷氨酸脱氢酶(GLD)属肝线粒体酶[1]。在国外已有测定血清中GLD的商品试剂盒,是冻干剂型,在我国没有该试剂盒,依靠进口,试剂价格昂贵,影响了该项试验的常规开展。鉴于此,我们经过实验并参考文献研制了试剂盒,为液态剂型,并应用于临床,现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 血红蛋白标准液:122 g/L,由北京中生生物工程高技术公司提供。质控血清:德国MERCK公司,Qualitrol HSN、SHP。德国MERCK公司谷氨酸脱氢酶试剂盒。仪器:MERCK MECA、TBA-40 FR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岛津CL720、荷兰MICRO 95 半自动生化分析仪。

  • 展望21世纪的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

    作者:危北海

    众所周知,现代化和技术创新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一大趋势,现代医学应该适应这一时代要求,当然传统医学也不例外,只有顺应这一发展方向,才能激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在医药学领域内,事实雄辩地证明中西医结合医学是当代我国新医学思想观念的体现之一,它既蕴含和保存着自远古至近代的传统医学的精华,又融汇了现代科学的内涵,在世界医学之林中,具有代表中华民族医学独创的优势和特色,正在不断产生和形成新的多元动态的医学体系,因此,我们不仅要继承它,更重要的是去发扬和创新它,使之随着时代的潮流走向新的里程,这就是中西医结合的目标和历史任务。 在当前,我认为中西医结合医学包括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要取得突破性进展,要特别重视抓好以下几个问题。

  • 乙型病毒性肝炎Ⅰ级血亲及配偶感染状况调查

    作者:何炳福

    目的:了解乙型肝炎(乙肝)患者Ⅰ级血亲及配偶的感染状况。方法:通过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对191例乙肝患者的Ⅰ级血亲及配偶共444例进行乙肝血清标志物检测,分析其感染状况。结果:乙肝患者Ⅰ级血亲及配偶感染率分别达35.95%和55.75%,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易感人群暴露时间越长,感染率越高,且感染后Ⅰ级血亲HBV携带率高于配偶。结论:乙肝有一定的家庭聚集性,日常生活接触已成为乙肝主要的传播途径。

  • 急性胆囊炎反复腹胀肠梗阻不稳定型心绞痛

    作者:陈文渊

    1 病历摘要 男,57岁。患者6 d前傍晚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腹胀,自服“强力正露丸”缓解。翌日食4个鸡蛋后腹胀更趋重笃,且无排气排便,并伴有阵发性胸闷,后背疼痛,气短汗出,舌下含消心痛5 mg,1~3 min症状即缓解,而腹胀有增无减,又服“强力正露丸”、“藿香正气水”无效,于1996年3月12日入院。既往有阑尾切除术20年、慢性胆囊炎9年、冠心病心房颤动5年、胆汁反流性胃炎3个月史,无药物过敏史。入院体检:神清合作,急性痛苦面容。T37.9℃,P82次/min,R20次/min,BP 105/68 mmHg(1 mm Hg=0.133 kPa)。巩膜无黄染,胸骨无畸形,心肺叩诊、听诊未发现异常。全腹膨隆,腹壁无静脉曲张,未见胃肠型蠕动波。右下腹见一长7 cm的手术瘢痕,腹肌软无压痛和反跳痛,未及包块、肝脾肋下未及,腹部叩诊呈鼓音、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3次/min,无腹水症。直肠指诊无异常发现。神经系统检查无病理性反射。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苔白腻布满全舌,脉沉细。实验室及其他辅助检查:白细胞14.6×109/L,中性0.90,淋巴0.096。尿淀粉酶318 U/L,血淀粉酶80 U/L。血清钾5.90 mmol/L,血清钠、钙、氯正常,血沉15 mm/1 h。肝功能、血糖、血脂、尿常规心电图正常。腹部X线透视及立位片示腹腔内肠管充气,以结肠明显,中部见数个液平,升结肠内见大量气体及粪影,腹腔内未见致密影,意见:肠梗阻待除。西医诊断:①急性胆囊炎;②麻痹性肠梗阻;③不稳定型心绞痛。中医辨证:饮食不当,损伤脾胃,聚湿弥熳、郁遇三焦致三焦湿阻气滞,气机枢转失灵,腑气不通。入院后给予输液、三九头孢噻肟钠、灭滴灵、先锋霉素Ⅴ号、吗丁啉等西药及禁食、持续胃肠减压等处理,同时给予行气燥湿、益气健脾、理气通下中药:党参、槟榔各15 g,杏仁、陈皮、苍术、川朴、枳实、黄芩、苏叶、乌药、柴胡、沉香(后下)各10 g,甘草6 g,大黄(后下)4 g。每日4剂。每剂水煎2次,每次给150 ml,每隔3 h鼻饲管注入1次。大便日通7~8次。2 d后,腹胀、肠梗阻全部缓解,病情平稳。西药同上。拔除胃肠减压管。停用中药(1 d),以利纤维肠镜检查,肠镜顺腔推进肝曲下方横升结肠处无法通过,大量混浊黑暗色液体,未能观察肠粘膜和肠壁变化,所见的横结肠、左半结肠粘膜潮红,未发现肿块和溃疡。自肠镜检查2 h后诸症复始,当夜凌晨阵发性胸闷伴后背疼痛、出汗,心率92次/min,律齐,行床边EKG检查:Ⅰ、Ⅲ、aVF导联ST段压低、T波低平,V2、V3、V5导联T波稍高,提示心肌有缺血性改变。舌下含服硝酸甘油0.6 mg,5~10 min以后胸痛缓解,隔30 min后复查,除部分ST段改变外大致正常。双肺底部可闻及散在湿性口罗音,腹部膨隆,叩诊鼓音,未见胃肠型蠕动波,墨菲征(+),肠鸣音减弱2次/min,无呕吐,无排便和排气。急查血常规:白细胞16.8×109/L,中性0.80,淋巴0.20。急诊腹部平片加胸部正侧位片:①右上中腹见有两处液平,左上腹肠管充气,外侧方见一小液平。②右下肺纹理增多增粗。B超检查显示胆囊增大、壁增厚、腹腔胀气。患者病症反复,病情危重。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