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杂志
National Medical Journal of China 중화의학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4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376-2491
- 国内刊号: 11-2137/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伴眼部受累的结节病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了解伴眼部受累的结节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3月至2014年2月北京同仁医院经组织病理学确诊的19例伴眼部受累的结节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眼部表现、胸部影像学特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和病理学诊断情况,总结伴眼部受累的结节病的临床特征。结果在其间诊断的39例结节病患者中,19例伴有眼部受累。其中男6例,女13例;年龄16~76岁,平均(47±14)岁;12例以眼部症状首发,2例于病程中出现眼部症状,5例无眼部症状而经眼科会诊补充诊断为眼部结节病。眼部结节病诊断以葡萄膜炎为主(16例),其他包括脉络膜视网膜炎(3例)、视网膜血管炎(2例)、视神经炎(1例)和眶内肿物(3例)等;双侧肺门淋巴结肿大是胸部影像学的主要特征(14/16);17例患者经眼部以外部位组织活检确定诊断;支气管镜下支气管黏膜活检诊断阳性率为8/9。结论结节病眼部受累临床并不少见;其表现多样,且部分病例可出现严重的视力障碍,临床上应重视结节病患者的眼部检查;对以眼部表现为首发症状的结节病应重视胸部影像学特征和经支气管镜黏膜活检对其诊断的临床价值。
-
氢气吸入对脓毒症相关性脑病小鼠认知功能的影响
目的:评价氢气吸入对脓毒症相关性脑病小鼠认知功能的保护作用,并初步探讨其相关机制。方法雄性ICR小鼠84只,6~8周龄,体重20~25 g,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假手术组( Sham)、假手术+氢气组( Sham+H2)、脓毒症组( Sepsis)和脓毒症+氢气组( Sepsis+H2)。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法( CLP)制备小鼠脓毒症模型。氢气治疗组于假手术或CLP后1 h和6 h时分别吸人2%氢气1 h。于假手术或CLP后24 h观察小鼠神经功能改变和脑组织海马CA1区神经元的病理改变,同时检测血清及海马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过氧化氢酶( CAT)、丙二醛( MDA)、人8异前列腺素F2α(8-iso-PGF2α)的水平。于假手术或CLP后3、5、7、14 d通过Y-迷宫测试和条件恐惧测试检测各组小鼠认知功能的变化。结果与Sham组相比,Sepsis组小鼠神经功能显著下降,海马CA1区神经元明显受损,血清和海马组织中SOD和CAT活性明显降低, MDA和8-iso-PGF2α水平明显升高。 CLP后3、5、7、14 d,Sepsis组小鼠在新异臂的时间百分比明显减少,环境相关性僵直时间百分比也明显减少;与Sepsis组相比,Sepsis+H2组小鼠神经功能显著改善,海马CA1区受损神经元减少,血清和海马组织中SOD和CAT活性明显升高, MDA和8-iso-PGF2α水平明显降低。 CLP后3、5、7、14 d, Sepsis组小鼠在新异臂的时间明显增加,环境相关性僵直时间百分比也明显提高。结论氢气可明显减轻脓毒症相关性脑病小鼠的海马神经元损伤,改善认知功能,其机制可能与提高机体抗氧化水平及降低氧化产物水平有关。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伴睡行症一例
患者男,37岁,汉族,司机,因“打鼾、白天极度嗜睡1年多,伴夜间睡眠中起床活动,事后不能回忆1个月余”入院。患者2年前出现日间嗜睡、夜间打鼾明显,呼吸常短暂停止、说梦话;但白天能正常上班。一次在白天开车途中,因嗜睡险出意外,未引起重视。半年前,其妻发现患者晚上睡觉中突然起床在屋内行走,搬椅子,搬花盆,梳头,边拍打地毯边骂孩子,当时孩子并不在家,十几分钟后又回到床上继续睡觉。被妻子唤醒时表情茫然,对刚发生的事不能回忆,几乎每晚都出现类似情况。曾夜间睡觉中突然起床,将家中的台灯拆掉,又完整装好,整个过程持续近1 h,当时对妻子的问话能简单对答,晨起对夜间发生的事不能回忆。患者因近期夜间睡后常出现3~4次类似表现及入睡困难而来就诊。既
往无癫痫病、脑外伤及服用镇静催眠药物史。5年前与朋友一起常饮白酒,多100 ml/次,因饮酒后夜间打鼾明显,已戒酒近2年。家族史无特殊。 -
罕见多原发癌一例
患者女,44岁,2013年6月患者因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 AML-M2)引起的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低下就诊于我科,经北京人民医院血液科专家会诊后于2013年6月5日给予米托蒽醌联合阿糖胞苷治疗,化疗期间因血红蛋白以及血小板低下而停止化疗。2013年8月25日因白细胞低下重症感染而死亡。
-
应重视胆总管结石 EST 术后远期并发症的防治
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EST)经过近40年的临床应用和发展已较为安全和成熟,是胆总管结石、胆源性胰腺炎及乳头括约肌功能障碍等的内镜下标准治疗方式。 EST部分或全部切开Oddi括约肌( SO)带来的术后早期并发症主要包括急性胰腺炎、出血、胆系感染、胆囊炎及穿孔等,其总体发生率为3.4%~8.3%,死亡率0.2%~0.6%。 EST术后并发症可分为早期( EST术后≤30 d)和远期并发症( EST术后>30 d )[1]。 EST相关早期并发症常出现在术后24 h内,主要与EST操作本身关系密切,其防治往往是学术界关注的重点[2]。但是关于胆总管结石EST取石术后远期并发症情况并不十分明确。现就胆总管结石EST取石与远期胆管结石复发、胆管炎、胆囊炎、肝脓肿、胰腺炎、胆道再狭窄及胆系恶性肿瘤等的关系进行探讨。
-
改善移植预后的新方向:双重造血干细胞移植
由于供体的易获得性,单倍型供体干细胞移植(haplo-SCT)和脐血移植(CBT)近年来获得了较快的发展,逐渐成为主要的替代供体。 haplo-SCT具有良好的移植物抗白血病( GVL )效应,但较高的移植物抗宿主病( GVHD )发生率和非复发死亡率( NRM )始终是其制约因素。脐血移植可在保留GVL效应的同时降低GVHD的发生,但其较长时间的骨髓空虚期和高植入失败风险可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感染风险增加。随着近年来对二者认识的不断深化,移植学界开始了新的探索,将二者结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并初步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国外称之为第三方( third party donor, TPD)造血干细胞联合输注,抑或双重移植(dual transplant),意指同一次移植中的造血干细胞来源于两种不同类型的供体,从而在概念上区别于来源于同一供体、不同移植物类型的混合移植(如骨髓联合外周血干细胞)及来源于同一类型、不同供体的双份干细胞移植(如双份脐血移植)。
-
第326例纳差-胃、十二指肠溃疡-感染-粒细胞肉瘤
病历摘要
患者男,71岁,2012年2月8日因“胃纳差2个月余”收治入院。患者2012年2月1日曾因“胃纳差”就诊于当地医院,胃镜提示:胃底恶性肿瘤?另见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病理:胃体腺癌;十二指肠黏膜慢性炎。为求进一步治疗遂转入我院。入院体格检查无明显异常,外周血细胞形态均在正常范围。血常规:红细胞:4.0×1012/L,白细胞总数:7.1×109/L,中性粒细胞:3.7×109/L,单核细胞1.2×109/L,淋巴细胞2×109/L,嗜酸性粒细胞0.2×109/L。复查胃镜:十二指肠球部见一肿块(图1),胃底部亦见溃疡(图2),黏膜均充血水肿、质脆易出血,考虑恶性肿瘤可能。病理:(十二指肠球部)浅表黏膜内见大量幼稚异型单核样细胞浸润,小至中等大小,略呈多边形,核圆形或椭圆形、肾形,核膜较厚,染色质细腻,有的可见核仁,细胞核异型。肿瘤细胞间散在少量不成熟的嗜酸性粒细胞。(胃底)局部区域可见异型细胞浸润,其形态与十二指肠球部活检标本内异型细胞类似(图3)。免疫表型:髓过氧化物酶( MPO)+++(图4)、CD45阳性;CD138、CD20、CD3、CD79 a、CK、κ、λ均阴性。病理诊断:胃底及十二指肠球部粒细胞肉瘤。血及骨髓常规均未见明显异常,临床诊断为原发性孤立性胃底及十二指肠球部粒细胞肉瘤( GS)。 -
第325例发热-淋巴结肿大-中性粒细胞升高-双肺弥漫性病变-皮疹
病历摘要
患者男,38岁,因“反复发热7个月余,颈部肿物6个月,咳嗽、气促2个月余”于2012年8月21日入住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内科。2012年1月10日患者开始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高39.5℃,发热多为午后及夜间出现,时有剑突下阵发性钝痛,每次持续约1~2 h,伴心悸。2012年1月底出现双侧指间关节及膝关节游走性疼痛,伴双腿酸软乏力;2月初出现双侧颈部淋巴结逐渐肿大,伴压痛,于2月22日就诊我院血液科,查血WBC 27.2×109/L,肺部CT未见异常,骨髓细胞学及活检:镜下高增生性骨髓象,粒细胞系占绝对优势,考虑感染性骨髓象。左颈部淋巴结活检:淋巴结反应性增生,难与淋巴瘤区别。诊断“细菌性败血症?淋巴瘤待排”,先后予克林霉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左氧氟沙星、万古霉素治疗1周后,症状体征好转,排除淋巴瘤后于3月1日出院。10 d后患者再次发热,体温波动于37.6~38.6℃,于4月27日就诊当地医院,期间查WBC 29.4×109~40.0×109/L,中性粒细胞0.753~0.895,血红蛋白105~108 g/L,血小板385×109~473×109/L,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核周型(±)。左颈部淋巴结活检可见较多浆细胞、组织细胞增生,局部中性粒细胞浸润,伴显著血管炎(小动脉和小静脉内膜炎),血管内皮细胞增生,管腔高度狭窄,淋巴细胞浸润。诊断为“系统性血管炎”,4月27日开始予甲泼尼龙(80 mg/d)冲击治疗+4月30日加环磷酰胺(累积量0.3 g),治疗期间曾出现皮疹,考虑为环磷酰胺过敏所致,遂停用环磷酰胺,4月30日甲泼尼龙减量为40 mg/d,期间患者体温下降、皮疹消退,5月27日改口服泼尼松60 mg/d出院,出院后不规则应用泼尼松治疗(具体不详)。6月5日患者再次发热,体温达39℃,并出现咳嗽及活动后气促就诊当地医院。胸部CT示:两肺广泛渗出性阴影,右肺上叶及中叶呈大叶性肺炎改变(图1 A )。血WBC 41.6×109/L,中性粒细胞0.860,予头孢哌酮舒巴坦钠及阿米卡星抗感染治疗后病情进展,肺内病灶较前明显增多,出现Ⅰ型呼吸衰竭,6月19日以“重症肺炎”转至该院ICU予机械通气,并先后予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氟康唑、甲泼尼龙80 mg/d、免疫球蛋白等治疗1周后,患者咳嗽、咳痰、气促等症状好转,激素逐渐减量,7月6日泼尼松20 mg/d,7月18日减为10 mg/d。7月24日复查CT提示右肺上叶及中叶大片实变影较前明显吸收(图1B),但患者仍有低热及活动后气促,于8月1日停用泼尼松,为进一步诊治于8月21日转至我院。患者自起病以来精神、食欲、睡眠欠佳,二便正常,体重无明显改变。既往体健,吸烟18年。 -
人胚胎干细胞向成纤维细胞分化方法的专家共识
人胚胎干细胞(ESC)是一类从囊胚期的人胚胎内细胞团中分离所得的,具有体外自我更新稳定性并维持正常核型和发育多能性,甚至参与整个个体发育的高度未分化干细胞[1]。利用人ESC或由其分化而成的人体细胞、组织或器官来测试各种生物医用材料、食品及药物对人体的毒理特性或药效,较运用动物或永生化细胞更能反映人体真实的状况。因此,人ESC及其分化的细胞有望发展成为一种崭新的生物安全性检测和药物筛选模型[2]。目前多数研究仍用永生化细胞系或原代培养细胞进行生物材料的安全性评价[3-4],分别存在核型异常或批次差异大等缺点。人ESC来源的成纤维细胞( ES-F )具有来源稳定,核型正常以及容易标准化等优点[5-6],有望成为生物安全性评价体系的新模型[7]。规范人ESC向成纤维细胞分化方法是保证生物安全性检测评价模型可靠性的关键。为此,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创建基于人胚干细胞的预测健康安全新体系”的项目组专家经反复讨论,制定了“人胚胎干细胞向成纤维细胞分化方法的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旨在规范人ES-F的分化方法,提高人ES-F的纯度,保证分化方法的可重复性,使其更系统、规范和有效地应用于临床和生物安全性评价体系中。
-
本刊对来稿中统计学处理的有关要求
1.统计研究设计:应交代统计研究设计的名称和主要做法。如调查设计(分为前瞻性、回顾性或横断面调查研究);实验设计(应交代具体的设计类型,如自身配对设计、成组设计、交叉设计、析因设计、正交设计等);临床试验设计(应交代属于第几期临床试验,采用了何种盲法措施等)。主要做法应围绕4个基本原则(随机、对照、重复、均衡)概要说明,尤其要交代如何控制重要非试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
-
本刊“医药卫生策略探讨”栏目征稿
-
本刊“临床医学影像”栏目征稿
-
关于一稿两投和一稿两用问题处理的声明
-
关于关键词的标引
我刊要求论著类文章需标引2~5个关键词。请使用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的《中文医学主题词表》( CmeSH )所列的词,或登录万方医学网:http://med. wanfangdata.com.cn/Mesh/Mesh.aspx 查找。如果查不到相
应的关键词,处理办法有:(1)可选用直接相关的几个主题词进行组配。(2)可根据树状结构表选用直接的上位主题词。(3)必要时,可采用习用的自由词并排列于后。每个英文关键词第一个字母大写,各词汇之间空2个字。 -
本刊“疑难病例析评”栏目征稿
-
关于参考文献著录格式要求
参考文献著录格式基本参照此行GB/T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采用顺序编码制著录,依照文献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标出。将参考文献按引用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标出)全部排列于文末。参考文献中的作者,1~3名全部列出,3名以上只列前3名,后加“,等.”或其他与之相应的文字,如“, et al.”。著录作者姓名时将姓放在前,名缩写放在姓后面。外文期刊名称用缩写,以《Index Medicus》中的格式为准;中文期刊用全名。每条参考文献均须著录起止页码。文献题名项后需标注文献类型标志项目。作者必须将参考文献与其原文核对无误。举例如下。
-
关于论文写作中的作者署名与志谢
-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指南与进展巡讲(神经科)高级培训班会议通知
-
第九届全国幽门螺杆菌及消化疾病诊治临床论坛会议纪要
2014年8月8-10日,广州迎来了第九届全国幽门螺杆菌及消化疾病诊治临床论坛的召开。本次论坛由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和中国幽门螺杆菌信息中心主办,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和中华医学杂志协办。本次会议迎来了超过600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其中VIP专家100余名。还有来自葡萄牙和日本的专家参与了前沿学术交流。开幕式上,大会主席胡伏莲教授致词中指出:本次论坛交流的重点是总结成果、拓展幽门螺杆菌的研究领域(特别是在中医中药和微生态方面),飞速发展的中国幽门螺杆菌信息中心网站是论坛在时间与空间上的进一步扩展与延伸。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党委书记刘新民教授、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柯杨教授、北京医学会会长金大鹏教授分别对大会作了重要指示和讲话,对于大会在推动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的重大作用作了充分的肯定。
-
《中华心脏与心律电子杂志》征稿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长期生存患者CMV 感染的监测
目的:分析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allo-HSCT)后长期生存患者巨细胞病毒( CMV)感染的状况及危险因素。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在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进行allo-HSCT的患者应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法定期监测患者的外周血CMV被膜蛋白( CMV-pp65)抗原,应用更昔洛韦或磷甲酸钠预防及治疗CMV感染;选择allo-HSCT后存活1年及以上患者共159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9例患者,均为allo-HSCT后长期生存的患者,移植后时间为18~66个月,共检测8047份外周血标本,其中有2553份为阳性。所有患者移植后均有CMV-pp65抗原血症阳性史,移植前、移植后100 d内、第100天到1年以内患者CMV抗原血症阳性率逐渐上升,1年后阳性率逐渐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清髓性预处理allo-HSCT患者移植后CMV抗原血症阳性率高于非清髓性预处理患者[32.1%(2386/7439)比27.5%(167/608),P=0.019]。是否合并有急、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GVHD)患者间CMV抗原血症阳性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Ⅲ~Ⅳ度急性GVHD患者的CMV抗原血症阳性率高于Ⅰ~Ⅱ度患者[35.4%(227/641)比31.0%(1017/3284),P=0.027]。预处理未应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患者移植后CMV抗原血症阳性率为高于应用ATG患者[33.4%(1255/3755)比30.2%(1298/4292), P=0.002]。 Logistic多因素分析均显示预处理中未应用ATG(OR=1.174,95%CI:1.068~1.290,P=0.001)及移植后合并Ⅲ~Ⅳ度急性GVHD(OR=1.174,95%CI:0.681~0.958,P=0.014)是移植后发生CMV抗原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allo-HSCT后定期监测CMV抗原有利于及时预防和治疗CMV感染。长期生存患者合并CMV感染可能与预处理方案的选择相关,与GVHD的发生无明显相关,但与急性GVHD的严重程度相关。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伴T315 I突变的慢性髓系白血病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allo-HSCT)治疗伴T315I突变的慢性髓系白血病( CML)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4年1月在安徽省立医院接受allo-HSCT治疗的4例伴T315I突变的CML患者资料。4例患者中男2例,女2例,年龄26~45岁;加速期2例,慢性期2例;2例行HLA相合同胞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allo-PBSCT),2例行单份HLA不全相合非血缘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UCBT)。移植前患者均无脾脏肿大,其中1例同时伴有F317L突变。4例患者移植前均接受伊马替尼治疗,从用药至发生T315I突变的时间为20~35个月。所有患者均采用清髓性预处理方案,环孢素 A 联合吗替麦考酚酯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 GVHD )。结果4例患者全部获得髓系植入,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5×109/L的时间为移植后第10~28天;1例因严重肺部感染于移植后第88天死亡,血小板未植入,另外3例患者血小板≥20×109/L的时间为移植后第15~33天。4例患者移植后第30天骨髓DNA短串联重复序列PCR检测均为100%供者型。1例UCBT患者发生植入前综合征;1例allo-PBSCT患者于移植后第12天出现皮肤Ⅰ度急性GVHD,经加用甲泼尼龙治疗后症状控制。3例可评估的患者中,1例发生慢性GVHD。移植后采用PCR定量技术密切监测患者BCR/ABL融合基因,全部患者移植后第30天BCR/ABL融合基因转阴,截止随访终点,除1例死亡外,余3例均未复发,无病生存时间分别为133、248、704 d。结论 allo-HSCT是目前治疗伴T315I突变的CML的有效方案,对没有同胞相合的供者,脐血也可作为理想的替代供者。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43例临床观察
目的:评价造血干细胞移植( HSCT)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SAA)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3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采用 HSCT 治疗的43例SAA患者资料,其中男22例,女21例,中位年龄31(12~49)岁。 SAA-Ⅰ型29例,SAA-Ⅱ型14例。同胞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Sib-HSCT)35例,无关供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UD-HSCT)8例。骨髓移植(BMT)10例,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PBSCT)23例,BMT联合PBSCT 10例。大多数患者预处理方案为氟达拉滨/环磷酰胺+抗胸腺细胞球蛋白( Flu/Cy+ATG)。 Sib-HSCT患者以环孢霉素( CsA)/短程甲氨蝶呤( MTX)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 GVHD),UD-HSCT患者在CsA/MTX基础上联合霉酚酸酯(MMF)。平均输注单个核细胞8.1(2.4~13.5)×108/kg,CD34+细胞3.7(2.3~14.7)×106/kg。结果1例患者于移植后第11天因感染死亡尚未获得植入,其余42例患者粒系全部获得重建,41例获得巨核系重建。3例患者获得缓解分别于移植后3.5、5.0和11.0个月晚期植入失败后复发。中性粒细胞>0.5×109/L和血小板>20×109/L的中位时间分别为移植后第10(8~25)天和第14(8~80)天。至随访截止,中位随访17.0(0.4~140.0)个月,存活35例(81.4%),两组中位生存时间均未达到。 UD-HSCT组与Sib-HSCT组相比5年总生存率(87.6%比84.5%)和无失败生存(FFS)率(86.2%比79.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87、0.64)。年龄≤20岁组和>20岁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2.0%和82.5%,5年FFS率分别为91.0%和77.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39、0.38)。有8例患者死亡,其中1例UD-HSCT患者于移植后第50天死于移植相关血栓性微血管病( TMA),1例Sib-HSCT患者在移植后第90天死于TMA合并毛细血管渗漏征;3例Sib-HSCT患者分别于移植后第11天、1个月、12个月死于肺部感染;另1例Sib-HSCT患者于移植后第110天死于重度肠道急性GVHD。还有2例Sib-HSCT患者分别于移植后第98个月和74个月死亡,具体死因失访。结论 HLA相合Sib-HSCT是年龄<40岁SAA患者的首选治疗手段,若无HLA相合同胞供者,应积极寻找HLA相合无关供者,以便免疫抑制治疗失败,或个人意愿采用HSCT治疗的SAA患者能尽早采用UD-HSCT治疗。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 CMV 与 EBV共激活患者临床预后分析
目的:探讨巨细胞病毒( CMV)和EB病毒( EBV)共激活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纳入2011年12月至2013年8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330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通过定量PCR方法持续监测移植后患者CMV及EBV DNA拷贝数至移植后1年,采用χ2检验和Kaplan-Meier法回顾性分析CMV及EBV病毒血症的发生情况及临床随访资料。结果中位随访时间为16个月(7~25个月),共有113例(34.2%)患者发生单独CMV病毒血症(CMV+组),82例(24.8%)患者发生单独EBV病毒血症(EBV+组),32例(9.7%)患者出现CMV及EBV共激活,即合并存在CMV及EBV病毒血症( CMV/EBV+组)。基线比较发现CMV/EBV+组中HLA不全合的患者比例及发生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aGVHD)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EBV+组或CMV+组患者[78.1%(25/32)比58.5%(48/82)、50.4%(57/113),P=0.047、0.008;56.3%(18/32)比32.9%(27/82)、34.5%(39/113),P=0.022、0.026]。此外,CMV/EBV+组中移植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PTLD)发生率与EBV+组类似[12.5%(4/32)比11.0%(9/82),P=0.802],CMV病发病率与CMV+组类似[9.4%(3/32)比7.1%(8/113), P=0.665]。生存分析提示CMV+、EBV+、CMV/EBV+组患者2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8.7%、61.5%和6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598、0.717);CMV+、EBV+、CMV/EBV +组患者6个月非复发死亡率( NRM)分别为8.9%、8.1%和18.7%,CMV/EBV+组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36、0.032)。结论 CMV及EBV共激活组中HLA不全相合移植及发生aGVHD患者多见。与单独CMV或EBV病毒血症患者相比,其PTLD或CMV病发生率及2年总生存率类似,但6个月NRM较高,提示CMV及EBV共激活可能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早期死亡的高危因素。
-
胆囊息肉样变患者血清中八种结合胆汁酸含量的分析
目的:通过分析胆囊胆固醇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患者血清中8种结合胆汁酸的浓度差异,寻找胆固醇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的代谢性鉴别诊断标志物。方法采集2013年3至11月行胆囊切除的患者,根据病理结果分为胆固醇性息肉组(18例)、腺瘤性息肉组(9例),胆囊结石患者为对照组(20例)。取3组患者的空腹静脉血清,利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分析血清中8种结合性胆汁酸的含量。结果8种结合胆汁酸在10 min内分离完全,各胆汁酸标准曲线在3.91~500.00 mg/L浓度范围内线性良好,r值为0.995~0.999,低检测限为3.91~7.81 mg/L。腺瘤性息肉组血清中甘氨胆酸(GCA)浓度为(3.48±1.66) mg/L,显著高于胆固醇性息肉组[(2.16±0.71) mg/L, q=5.182,P=0.001]和对照组[(2.15±0.45) mg/L,q=5.313,P=0.001]。腺瘤性息肉组血清中甘氨鹅脱氧胆酸(GCDCA)浓度为(12.67±1.74) mg/L,显著高于胆固醇性息肉组[(10.53±3.04) mg/L, q=3.253,P=0.026]和对照组[(10.72±1.58) mg/L,q=3.015,P=0.038]。腺瘤性息肉组血清中牛磺鹅脱氧胆酸(TCDCA)浓度为(6.79±2.90) mg/L,显著高于胆固醇性息肉组[(4.47±2.35) mg/L, q=3.412,P=0.020]和对照组[(4.72±2.11) mg/L,q=3.091,P=0.034]。结论 GCA、GCDCA 和TCDCA在腺瘤性息肉患者血清中的浓度显著高于胆固醇性息肉患者,有望成为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的代谢性鉴别诊断标志物。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意外胆囊癌的治疗
目的:总结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术后意外胆囊癌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验,提高意外胆囊癌的根治性切除率和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意外胆囊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提高意外胆囊癌根治性切除率及远期疗效的诊治方案。结果64例意外胆囊癌中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28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追加根治性切除术36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132个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组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追加根治性切除术组术后生存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5与46个月,P<0.05)。按不同TNM分期分层,Tis+T1a期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追加根治性切除术术后生存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4与132个月,P>0.05),T1b期、T2期、T3期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追加根治性切除术术后生存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3与86个月;31与52个月;18与36个月,P<0.05)。结论 Tis和T1a期意外胆囊癌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即可达到根治目的, T1 b期意外胆囊癌术式选择有待进一步研究, T2、T3期者为改善患者远期疗效应追加根治性手术。
-
载顺铂聚乳酸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对胆管癌细胞株的体外杀伤效应
目的:制备荷载顺铂的聚乳酸碳纳米管复合材料( DDP-PLLA-CNTs),并探讨其对人胆管癌细胞株(QBC939)的体外杀伤效应。方法以聚乳酸碳纳米管复合材料(PLLA-CNTs)为原料,采用超声乳化法荷载顺铂( DDP);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DDP-PLLA-CNTs形态和结构;用紫外可见光光度仪测定载药量、体外释放量;用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的DDP-PLLA-CNTs对QBC939的增殖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DDP-PLLA-CNTs作用前后细胞凋亡的变化。结果体外释放试验表明DDP-PLLA具有良好的控释特性,DDP-PLLA-CNTs在24 h内有突释行为,释放了29.8%,13 d时释放了49.8%,随后至30 d的体外累积释放率呈缓慢上升趋势,在30 d累积释放率达76.8%。 DDP-PLLA-CNTs可明显抑制 QBC939的增殖活性,并增加胆管癌细胞的凋亡( DDP-PLLA-CNTs 组凋亡率为81.4%±4.55%,而对照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5.4%±1.75%,组间两两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DDP-PLLA-CNTs具有药物缓释效应,并对胆管癌细胞株有明显的杀伤和抑制增殖的作用。
-
医疗诉讼中专家辅助人制度相关问题与对策探讨
医疗诉讼是目前解决医疗纠纷的后和有利的屏障,但由于医患双方信息的不对称、鉴定体制的漏洞、法官医学知识的匮乏、外来因素的干扰等原因致使医疗诉讼在运行中遇到障碍。针对这一问题,学者提出专家辅助人制度可以弥补鉴定不足,加快医疗诉讼进程。本文对专家辅助人制度的实施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以期增强该制度在医疗诉讼中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