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World Chinese Journal of Digestology 세계화인소화잡지
- 主管单位: 华人消化杂志;新消化病学杂志
- 主办单位: 山西省科学技术厅
- 影响因子: 0.0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4-1260/R
- 国内刊号: 李军亮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c-Fos,c-Jun与Bcl-2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c-Fos,c-Jun,Bcl-2在胃癌中的表达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及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54例胃癌及癌旁组织中c-Fos,c-Jun,Bcl-2蛋白的表达,结果采用SPSS统计软件包及χ2检验分析.结果:胃癌组织中c-Fos,c-Jun,Bcl-2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68.5% vs 27.8%,χ2=17.95,P<0.01;63.0% vs 24.1%,χ2=16.61,P<0.01;64.8% vs 25.9%,χ2=16.48,P<0.01).c-Fos,c-Jun的表达在胃癌不同组织学分级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8;P=0.032),在淋巴结转移、TNM分期间无显著性差异;Bcl-2的表达在胃癌不同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TNM分期间有显著性差异(P=0.035;P=0.032;P=0,009).胃癌及癌旁组织中Bcl-2与c-Fos、c-Jun (r=0.336,0.688,P<0.05;r=0.318,0.512,P<0.05)及c-Fos与c-Jun(r=0.719,0.586,P<0.001)之间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c-Fos,c-Jun,Bcl-2的表达与胃癌的发生、发展以及组织学分级密切相关.
-
中国大陆地区克罗恩病临床误诊的汇总分析
目的:了解我国大陆地区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的临床特征,尤其是病变部位及其累及情况,以及临床诊断上的误诊情况,为临床医生快速准确地诊断提供重要线索.方法:对我国近50 a来报道的CD文献资料通过计算机CBM与文献追溯检索,对符合文献入选标准的63篇文献有关误诊情况的数据进行摘录、登记、统计分析.结果:计入统计的CD患者共有1644例,误诊为肠梗阻与套叠为19.33%、肠道肿瘤为19.89%、腹部肿块为10.00%、回盲部占位为13.95%、肠结核为14.47%、溃疡性结肠炎为12.25%、慢性肠炎为33.85%、阑尾病变为17.54%.结论:CD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病变侵犯胃肠道任意部位,且常常侵犯多个部位,给临床诊断带来困难,极易导致误诊.
-
肝硬化并胆囊结石的临床特点与成因分析
目的:探讨肝硬化并胆囊结石的临床特点及其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2/2006-2住院的131例肝硬化患者,并以同期门诊行体检者79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的指标包括肝硬化并胆囊结石患者的性别差异、与对照组性别差异、肝病性胆囊改变在肝硬化胆囊结石发生中的作用、肝硬化并脾功能亢进在肝硬化胆囊结石发生中的作用.结果:肝硬化胆囊结石的发生率为41.22%,对照组胆结石的发生率为6.96%;肝硬化患者胆囊结石的发生率无性别差异(P>0.05);男性与女性肝硬化患者与对照组比较,胆囊结石发生率均有显著差异(39.58% vs 5%,P<0.05;48.57% vs 10.53%,P<0.05);肝病性胆囊改变及肝硬化并脾功能亢进在胆囊结石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肝病性胆囊改变患者胆囊结石发病率明显高于无肝病性胆囊改变者(48.39% vs 26.32%,P<0.05),肝硬化并脾功能亢进胆囊结石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54.44% vs 6.96%,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易发生胆囊结石,与性别无关而与肝功能、胆囊运动功能障碍、脾功能亢进等有关.
-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断流术后转归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研究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断流术后转归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行断流术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158例.根据术后并发症情况将患者分为高危组和一般组2组.将其作为因变量,将23个临床指标作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影单因素分析显示,高危组和一般组凝血酶原时间(PT,P=0.007)、Child分级(P=0.001)、术中所见肝硬化程度(P=0.002)、B型超声测得盆腔腹水前后径值(P=0.023)、胃镜所见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程度(P=0.010)有显著性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hild分级、PT和术中所见肝脏硬化程度在两组间仍有显著差异.结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断流术后转归的影响因素为Child分级、PT和术中所见肝脏硬化程度.
-
不同营养支持途径给予谷氨酰胺对烧伤大鼠肠上皮细胞线粒体呼吸功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不同营养支持途径给予谷氨酰胺对烧伤大鼠肠上皮细胞线粒体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160只采用30%体表面积Ⅲ°烧伤大鼠模型,随机分成正常对照(C)组、烧伤对照(B)组、经静脉补充谷氨酰胺(PN+Gln)组和经肠道补充谷氨酰胺(EN+Gln)组.各组烧伤大鼠采用等氮、等热卡的营养支持,谷氨酰胺使用剂量为1.0 g/(kg·d),B组使用同等剂量的酪氨酸.观察烧伤后1,3,5,7,10 d线粒体呼吸控制率(RCR)、磷氧比(P/O)、肠道氧摄取率(Oext)及肠黏膜血流量(IMBF)的变化及不同途径给予谷氨酰胺对其的影响.结果:烧伤后各组线粒体Ⅲ态呼吸率(ST3)明显下降(PBD3:54.4±8.5 vs 70.2±7.4,P<0.05;PBD5:61.2±7.5 vs 72.7±8.2,P<0.05;PBD7:67.2±7.6 vs 75.6±6.2,P<0.05;PBD10:69.4±6.5 vs 71.2±7.5,P<0.01),Ⅳ态呼吸率(ST4)升高(PBD5:24.5±2.2 vs 21.3±2.0,P<0.05;PBD7:24.1±2.8 vs 22.2±2.1,P<0.05;PBD10:25.4±2.3 vs 20.2±1.8,P<0.05),RCR显著降低(PBD1:3.2±0.3 vs 3.4±0.3,P<0.01;PBD3:3.1±0.2 vs 4.0±0.3,P<0.01;PBD5:2.7±0.2 vs 3.5±0.2,P<0.01;PBD7:2.9±0.2 vs 3.6±0.3,P<0.01;PBD10:2.9±0.2 vs 3.6±0.3,P<0.01),同时P/O(PBD3:1.78±0.22 vs 2.25±0.2,P<0.01;PBD5:2.04±0.21 vs 2.58±0.18,P<0.01;PBD7:2.14±0.23 vs 2.81±0.25,P<0.01;PBD10:2.02±0.16 vs 2.55±0.18,P<0.01)、Oext(PBD5:0.31±0.04 vs 0.37±0.03,P<0.01;PBD7:0.33±0.02 vs 0.44±0.02,P<0.01;PBD10:0.31±0.02 vs 0.41±0.04,P<0.01)及IMBF(PBD3:98.35±11.54vs 125.36±13.00,P<0.01;PBD5:118.75±10.45 vs 138.52±11.33,P<0.01;PBD7:135.40±13.60 vs 152.77±13.21,P<0.01;PBD10:142.30±13.006 vs 162.37±12.00,P<0.01)均明显降低.与B组比较,使用Gln的两组各项指标均低于烧伤对照组(P<0.05()0.01),与经静脉补充Gln相比,通过肠道补充Gln的疗效更好(P<0.05→0.01).结论:严重烧伤后使用谷氨酰胺能改善肠道血供,增加氧摄取率,减轻肠上皮细胞线粒体呼吸功能受抑程度.相比而言,通过肠道给予谷氨酰胺的疗效更佳.
-
乙型肝炎病毒截短型表面抗原中蛋白结合蛋白的筛选
目的:用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白细胞与乙型肝炎病毒截短型表面抗原中蛋白(MHBst)结合蛋白.方法:PCR扩增MHBst基因,连接入酵母表达载体pGBKT7中构建诱饵质粒,转化酵母细胞AH109并在其内表达.后与转化了人白细胞文库质粒的酵母细胞Y187进行配合,在营养缺陷型培养基(SD/-Trp-Leu-His-Ade)和X-α-半乳糖(X-α-gal)上进行双重筛选阳性菌落增菌后提出质粒转化入大肠杆菌(DH5α),并经氨苄青霉素抗性筛选,提取单克隆菌落质粒,酶切鉴定,序列测定后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应用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出阳性克隆8个,经生物信息学分析,排除读码框架不正确者,后得到7种已知基因,分别为ADP核糖基因子2种,RAB6相互作用蛋白(RAB6IP1)1种,CCR4-NOT转录复合体亚基10(CCR4-NOT-10)1种,脂多糖蛋白结合蛋白(LBP)1种,醛缩酶B(ALDOB)1种,补体成分3(C3)1种,丙酮酸脱氢酶(PDH)1种.结论:成功克隆出MHBst结合蛋白.
-
抗人大肠癌双价单链抗体基因的构建及表达
目的:构建抗人大肠癌重组双价单链抗体ND-1sc(Fv)2的融合基因,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方法:采用基因重组技术借助GGGGS Linker序列,将2个相同的ND-1scFv基因共价连接,构建pET-28a(+)ND-1sc(Fv)2表达载体,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双价单链抗体的融合蛋白.表达产物用Ni-NTA resin亲和层析方法纯化,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表达的目的蛋白.间接免疫荧光和ELISA检测抗体的免疫活性.结果:序列测定表明:ND-1sc(Fv)2基因全长1473 bp,包含了2个729 bp的scFv序列和15 bp的GGGGS序列.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显示,融合蛋白的Mr 55 000,与预期值一致.ND-1sc(Fv)2表达产物以不溶性包涵体形式存在,经亲和层析纯化后蛋白纯度达90%,间接免疫荧光及ELISA检测表明,ND-1sc(Fv)2保留了亲本抗体的免疫活性,对表达有相应抗原的靶细胞具有特异结合活性,其免疫活性明显高于ND-1scFv.结论:成功地构建了抗人大肠癌双价单链抗体ND-1sc(Fv)2,并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融合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活性.
-
中药调肝理脾方对大鼠乙醇性肝病肝纤维化的影响
目的:研讨中药调肝理脾方和东宝肝泰片对乙醇性肝病肝纤维化的治疗效果.方法:♂SD大鼠经过9 wk乙醇混合物灌胃后,模型组被处死,取得肝脏,其他动物随机分成自然恢复组(11 wk)、东宝肝泰片组和调肝理脾方组,给予连续10 d的灌胃治疗,然后处死并取得肝脏,采用光镜、电镜观察肝细胞、肝星状细胞、肝窦内皮细胞、肝窦和窦周病理变化,并以免疫组化方法观察3种细胞外基质分子变化.结果:模型组动物肝细胞混浊肿胀,脂肪变性,间质细胞增生,细胞核深染,Masson染色并可见肝细胞周围铁丝网格样纤维化和中央静脉基底膜增厚;自然恢复组肝细胞病变有所好转,纤维化也有好转,调肝理脾方组好转明显.电镜下显示,模型组肝窦基底膜增厚,窦周胶原原纤维大量增生,肝细胞微绒毛大量减少、倒伏,自然恢复组无明显好转,调肝理脾方和东宝肝泰片片组有好转.Ⅰ型胶原和层黏蛋白恢复结果以调肝理脾方组好,Ⅳ型胶原恢复结果以东宝肝泰片组好.结论:调肝理脾方对病理性堆积的Ⅰ型胶原和层黏蛋白代谢有明显促进作用,效果强于东宝肝泰片,而且也能促进过多的Ⅳ型胶原恢复正常,而东宝肝泰片在促进堆积的Ⅳ型胶原恢复方面强于调肝理脾方.
-
SK&F96365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后Kupffer细胞钙池操纵的钙通道电流的影响
目的:研究缺血再灌注损伤对大鼠肝Kupffer细胞钙池操纵的钙通道电流(ISOC)的影响,并筛选有效的钙通道阻滞剂进行拮抗.方法:建立SD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模型,利用低浓度胶原酶循环灌注、差速离心、选择性贴壁的方法急性分离肝Kupffer细胞,应用全细胞膜片钳记录技术,研究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对大鼠肝Kupffer细胞ISOC的影响及钙通道阻滞剂SK&F96365的拮抗作用.结果:大鼠Kupffer细胞的ISOC为:假手术组-78.7±25.2 pA,缺血再灌注组-159.3±27.3pA,两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n=15,P<0.01).5-50μmol/L的SK&F96365对Kupffer细胞ISOC的抑制呈浓度依赖性增强,ISOC由-152.7±42.5 pA依次降至-81.4±24.2 pA,-56.1±26.4pA,-45.2±21.6 pA,-34.8±17.1 pA,-25.6±13.4 pA,SK&F96365对Kupffer细胞ISOC的抑制率逐渐增加,分别为43.9%±18.1%,59.2%±24.0%,66.3%±23.0%,73.8%±17.8%,80.9%±12.6%,其IC50值为6.53μmol/L.结论:缺血再灌注损伤可以促进S D大鼠Kupffer细胞上SOC的进一步开放,导致ISOC的增大,Kupffer细胞活化,进一步加重缺血再灌注损伤.SK&F96365对Kupffer细胞ISOC的抑制呈浓度依赖性增强,对肝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
西咪替丁治疗大鼠非乙醇性脂肪性肝炎
目的:探讨西咪替丁对大鼠非乙醇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的治疗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30只♂ 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10)、模型组(n=10)和治疗组(n=10),模型组和治疗组给予高脂饮食喂养,治疗组给予西咪替丁200 mg/(kg·d)灌胃,12 wk后处死大鼠取血测定ALT、AST、血糖、胰岛素和透明质酸含量,观察肝脏组织学变化并测定肝组织CYP450及CYP2E1含量.光镜下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进行肝组织炎症活动计分.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ALT、AST、血糖、胰岛素和透明质酸水平以及CYP450和CYP2E1含量升高,而治疗组ALT(t=5.16,P<0.05),AST (t=5.45,P<0.05),CYP450(t=3.91,P<0.05),CYP2El(t=1.95,P<0.05),肝湿质量(t=9.24,P<0.05)及透明质酸(T=55,P<0.05)均显著低于模型组,治疗组肝组织炎症活动度计分显著低于模型组(6.40±5.85 vs 7.80±4.60,t=2.59,P<0.05),血糖、胰岛素与模型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西咪替丁能显著减轻NASH大鼠肝脏功能及形态损伤,可能是通过抑制肝细胞微粒体CYP450和CYP2E1的表达发挥作用.
-
活体生物萤光成像技术新进展
活体生物萤光成像技术(in vivo bioluminescence imaging)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崭新的分子、基因表达的分析检测系统.与传统的检测方法相比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堪称是分子基因检测领域的革命性技术.随着萤光成像设备的进一步完善以及转基因动物的构建开发,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活体生物萤光成像技术已被广泛地应用于感染、肿瘤免疫及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器官移植、基因治疗、药物开发等实验领域.本文就活体生物萤光成像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作如下综述.
-
基质金属蛋白酶基因多态性在食管癌中的研究进展
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是一族结构与功能上相关的蛋白水解酶类,不仅可以介导肿瘤细胞对宿主细胞外基质的降解,还控制肿瘤新生血管的生成,影响细胞黏附分子的功能及调控肿瘤细胞的生长.大量研究已发现,MMPs与食管癌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基因多态性是指由遗传因素造成的个体差异,其本质是各种原因引起染色体中核苷酸排序变化,即产生的DNA片段和DNA序列在个体内的差异,终生保持不变.近年来研究表明,MMPs基因一些多态性位点可能影响其表达及功能,且与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我们就近年来对MMPs基因多态性在食管癌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壁虎治疗肿瘤的研究进展
壁虎在治疗恶性肿瘤方面有确切疗效.本文就壁虎在治疗肿瘤的临床应用及其药理作用进行了综述.并结合我们的工作对壁虎治疗肿瘤的研究进行了小结和展望.
-
Cajal间质细胞研究进展
西班牙神经解剖学家Caial首次在消化道肌肉层观察并描述了Cajal间质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现他们在肠道内源性神经系统末梢发挥作用.后来人们进一步研究发现,他们是胃肠道起搏细胞,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与他们的分布和形态学异常有关.但在近几年,人们在腺体、脉管系统、泌尿生殖系统中陆续鉴定出此类Cajal间质细胞,人们开始重视Cajal间质细胞在胃肠道以外器官和组织中的作用,试图阐明他们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这些细胞在形态学上与胃肠道Cajal间质细胞十分相似,但也存在少量迥异之处,他们很可能属于Caial间质细胞新的亚型.这些发现将会使人们对Caial间质细胞产生新的认识,同时也对Cajal间质细胞重新分类有着重要影响.
-
脐血干细胞转化为肝细胞的研究进展
自进行第1例脐血干细胞移植以来,各国科研机构相继开展对于脐血干细胞的研究,脐血库也纷纷建立.随着再生医学的发展,众多国内外学者在尝试进行非肝源性细胞向肝细胞分化方面的研究,并已经证实脐血干细胞在特定的微环境下可以在体内和体外转化为肝样细胞,为脐血干细胞在肝脏疾病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本文就脐血干细胞向肝细胞转化的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电针足三里穴抗大鼠应激性胃黏膜损伤作用与NTS内受体的关系
目的:探讨(EA)足三里穴抗大鼠应激性胃黏膜损伤作用与NTS(NTS)内受体关系.方法:健康♂ SD大白鼠56只随机分为8组:应激模型组、EA-应激组、生理盐水(NS)-EA-应激组、哌唑嗪-EA-应激组、育亨宾-EA-应激组、心得安-EA-应激组、阿托品-EA-应激组、纳络酮-EA-应激组.采用束缚-冷方法制备大鼠应激性胃溃疡模型,观察NTS内微量注入不同受体阻断剂,胃溃疡指数(UI)的变化.结果:NS-EA-应激组、EA-应激组大鼠胃黏膜损伤明显减轻,UI分别为26.3±3.5,25.4±3.1,与应激模型组37.5±4.2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5.42,t=6.13,P<0.01).哌唑嗪-EA-应激组UI为34.6±3.4明显高于NS-EA-应激组(t=4.50,P<0.01).育亨宾-EA-应激组和心得安-EA-应激组分别与NS-EA-应激组比较,UI无显著性差异.阿托品-EA-应激组大鼠UI为33.1±3.7明显高于NS-EA-应激组(t=3.53,P<0.01),纳络酮-EA-应激组与NS-EA-应激组比较,UI无显著性意义.结论:EA对大鼠应激性胃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部分是通过NTS内α1,M受体介导的,而与α2,β和阿片肽受体无明显关系.
-
胃腺癌组织P53,P63和P73蛋白表达的意义
目的:探讨P53,P63和P73蛋白表达与胃腺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72例胃腺癌及其癌旁正常组织中P53,P63和P73蛋白表达情况.所有研究对象均为湖北地区汉族人.其中,癌肿位于胃远端(胃窦、胃角)51例,胃近端(胃底、胃体)21例;肠型GAC 44例、弥漫型28例;高分化腺癌20例、中分化腺癌29例、低分化和未分化腺癌23例;TNM分期:Ⅰ和Ⅱ期13例,Ⅲ和Ⅳ期59例.结果:胃腺癌组织中P53,P63和P73蛋白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正常组织(χ2=4.72,P<0.05;χ2=5.51,P<0.05;χ2=9.75,P<0.01);胃窦/胃角腺癌与胃底/胃体腺癌组织P53蛋白表达率无显著差异(P>0.05);在弥漫型胃腺癌中的表达率明显高于肠型胃腺癌(χ2=4.68,P<0.05);在低分化腺癌与高中分化腺癌之间以及Ⅲ,Ⅳ期腺癌与Ⅰ,Ⅱ期胃腺癌之间的表达率的差异均有显著性(χ2=7.06,P<0.05;χ2=3.95,P<0.05).P63蛋白在低分化腺癌组织中表达率明显高于高中分化腺癌(χ2=7.36,P<0.05);在胃窦/胃角腺癌与胃底/胃体腺癌之间、在弥漫型与肠型胃腺癌之间、在Ⅰ,Ⅱ期胃腺癌与Ⅲ,Ⅳ期腺癌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73蛋白在Ⅰ,Ⅱ期胃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Ⅲ,Ⅳ期腺癌(χ2=4.14,P<0.05),在胃窦/胃角腺癌与胃底/胃体腺癌之间、在弥漫型与肠型胃腺癌之间、在高、中及低分化胃腺癌之间均无显著差异.在P53蛋白阳性与阴性表达的胃腺癌之间,P63和P73蛋白阳性表达率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P53,P63和P73过度表达与胃腺癌的发生相关联,但并无交互作用.
-
淋巴管内皮细胞透明质酸受体-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淋巴管内皮细胞透明质酸受体-1(LYVE-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组织芯片技术和免疫组化方法对85例胃癌组织和40例正常胃组织中LYVE-1的表达及淋巴管密度(LVD)进行检测.结果:LYVE-1的阳性产物表达于淋巴管内皮细胞胞质中,呈棕黄色染色.胃癌组织中LYVE-1阳性LVD显著高于正常胃组织(7.89±2.14 vs 1.15±1.62,P<0.01);瘤周的LYVE-1阳性LVD明显高于瘤内组织(9.28±1.18 vs 4.75±1.19,P<0.01);低分化(9.21±2.32)、Ⅲ-Ⅳ期(9.46±2.45)、有淋巴结转移(9.37±3.39)和远处转移(9.55±3.50)的胃癌组织中LYVE-1阳性LVD分别比高中分化(7.56±2.24)、Ⅰ-期(7.58±2.36)、无淋巴结转移(7.23±2.74)和远处转移(7.35±2.25)的明显增高(P<0.01,P<0.05).结论:胃癌组织内及瘤周的LYVE-1阳性LVD明显增高,提示胃癌组织内的新生淋巴管主要位于瘤周,从而促进了肿瘤淋巴道转移.应用组织芯片大规模高效检测临床组织标本是可行的,具有快速、方便、经济、准确的特点.
-
末梢血活性氧毒性物在肝癌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通过多媒体显微镜对肝硬化和肝癌患者手指血干血滴镜下活性氧毒性物(ROTS)形态和内含物的观察,探讨其在肝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临床确诊肝癌患者28例,肝硬化患者43例,其他癌症患者38例.制备手指血干血滴片,进行计算机扫描,应用高清晰度彩色病理图文分析系统(HPIAS-1000)对ROTS块的形状、内含物的情况进行观察比较.结果:肝癌患者28例中,有20例出现ROTS块的增大,其中15例在增大的ROTS块内可见到特异性刺突或者透明小体.肝硬化患者43例中,有16例出现ROTS块增大,其中8例出现刺突或者透明小体改变.以特异性刺突和/或透明小体为阳性标志,肝癌阳性率为53.6%,肝硬化阳性率为18.6%,χ2检验前者阳性率显著高于后者(P=0.0038).观察其他癌症患者手指血涂片,均未见上述阳性改变.进一步研究发现,在肝癌患者中ROTS阳性和阴性患者血清唾液酸和AFP水平无显著性差异.ROTS阳性改变与患者年龄、转氨酶水平及肝功能Child-Pugh评分均无相关性.结论:肝癌患者手指血ROTS块在多媒体显微镜下呈现刺突和透明小体特异性改变,根据形态改变可以用以区分肝癌和肝硬化患者.
-
结肠腺癌LYVE-1,ICAM-1及LFA-1的表达与淋巴道转移的关系
目的:探讨癌细胞淋巴管转移机制,观察细胞黏附分子LYVE-1,ICAM-1及LFA-1在结肠腺癌组织及淋巴管的表达.方法:结肠腺癌患者术后组织标本60例,其中淋巴结转移30例,无淋巴结转移30例,运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LYVE-1,ICAM-1及LFA-1在结肠腺癌组织及淋巴管的表达.结果:有淋巴结转移组的结肠腺癌淋巴管数密度(5.05±1.57 vs 3.45±1.84,P<0.01)和吸光度(0.231±0.078 vs 0.196±0.089,P<0.05)均比无淋巴结转移组增加,单个淋巴管的平均面积减少;ICAM-1在淋巴结转移组结肠腺癌的癌细胞中表达上调(0.069±0.036 vs 0.017±0.012,P<0.01),淋巴管不表达;LFA-1在结肠腺癌的血管及转移组部分淋巴管内皮上有表达.结论:LYVE-1,ICAM-1及LFA-1在人结肠腺癌中的表达,可能与淋巴管增生和扩张,促进癌细胞的淋巴转移有关.
-
胃肠道间质瘤的病理诊断和预后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胃肠道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GIST中c-kit基因功能获得性突变的发现和基因靶向治疗药物格列卫(STI-571)的问世,使GIST的相关研究已成为热点.近年的研究认为GIST是发生于胃肠道的CD117阳性,或者存在c-kit/PDGFRA基因突变,由梭形或/和上皮样细胞构成的间叶源性肿瘤.其起源于比Cajal细胞更原始、向Cajal细胞分化的间叶干细胞.根据目前相关基因学研究可将GIST分为3大类:c-kit基因突变型、PDGFRA基因突变型和野生型GIST.肿瘤的生物学行为从良性到显著恶性不等,准确判断肿瘤预后仍有困难.多数研究显示,肿瘤的预后与其发生部位、大小、核分裂数密切相关,肿瘤的免疫表型、基因改变以及手术方式等因素对其预后判断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有待进一步细化研究.
-
胰肾联合移植术后肺部感染的防治4例
本文报道胰肾联合移植治疗终末期糖尿病伴肾功能衰竭6例,4例术后肺部感染,2例分别为巨细胞病毒和难羧辨杆菌感染者成功治愈,2例分别为埃希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因呼吸衰竭死亡.胰肾联合移植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防治,重在积极预防,术后一旦出现肺部感染,大幅度削减免疫抑制剂量,对提高抢救成功率尤为重要.
-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投稿须知
关键词: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