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World Chinese Journal of Digestology 세계화인소화잡지
- 主管单位: 华人消化杂志;新消化病学杂志
- 主办单位: 山西省科学技术厅
- 影响因子: 0.0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4-1260/R
- 国内刊号: 李军亮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超声评估门静脉与HCC患者肝移植预后的关系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门静脉对肝移植患者预后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00-01/2006-10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进行肝移植的HCC患者148例,结合患者超声、病理以及临床资料,对患者肝移植后生存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随访时间2.8-69.5(平均16.4)mo.随访期间,肿瘤复发率为43.2%.超声检查无门静脉受累者102例(68.9%),门静脉肝内分支受累者32例(21.6%),门静脉主干受累者14例(9.5%).单因素COX模型分析结果显示:门静脉受累是对累积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有统计学意义的协变量(RR=2.673,P=0.000).多因素COX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门静脉受累是对累积生存率(RR=2.426,P=0.000)和无瘤生存率(RR=2.258,P=0.000)有影响的独立因素.结论:门静脉受累是独立性的预后影响因素,超声检测HCC患者门静脉是否受累有助于患者适应证的选择.
-
胃黏膜TGF-β1在幽门螺杆菌感染中的表达及与外周血T细胞亚群变化的关系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TGF-β1及T淋巴细胞亚群在胃黏膜癌变过程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方法:选取不同胃黏膜病变组织的72例胃镜活检标本,采用快速尿素酶试验(rapid urease test,RUT)结合Giemsa染色判断H.pylori感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胃黏膜组织中TGF-β1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胃黏膜病变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及CD4+/CD8+比值.结果:TGF-β1在慢性浅表性胃炎(CSG)、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IM/Dy)和胃癌(GC)中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39.1%,52.6%,62.3%和87.5%,CSG组与IM/Dy、GC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M/Dy中H.pylori阳性者TGF-β1表达明显高于H.pylori阴性者(87.5% vs 33.3%,P<0.05).与CSG相比,GC中CD3+明显降低(P<0.05),CD4+及CD4+/CD8+明显降低(P<0.01);IM/Dy患者CD4+及CD4+/CD8+低于CSG,有显著性差异(均P<0.01).不同胃黏膜病变TGF-β1表达与CD3+、CD4+T细胞、CD4+/CD8+呈负相关.结论:在GC前病变中,AKCSG到GC,TGF-β1表达逐渐增加,细胞免疫功能降低,TGF-β1对细胞免疫功能的抑制作用是IM/Dy、GC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低下的原因之一.
-
Cdc42基因在表皮生长因子促进HepG22细胞丝状伪足形成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EGF)对HepG2细胞丝状伪足形成和细胞体外侵袭能力的影响以及细胞分裂周期蛋白42(Cdc42)在其中的作用.方法:将Cdc42 siRNA转染HepG2细胞株,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EGF组、EGF+siRNA干扰组、siRNA干扰组及空白对照组细胞Cdc42 mRNA转录以及蛋白的表达水平,微丝绿色荧光探针(actin-tracker green)染色检测HepG2细胞丝状伪足形成,侵袭小室检测细胞体外侵袭能力.结果:经EGF处理后HepG2细胞可见明显丝状伪足形成,EGF组细胞Cdc42 mRNA及总蛋白(Total-Cdc42)表达量无显著变化,但活性Cdc42(Active-Cdc42)显著增高(0.713±0.021vs0.423±0.015,P<0.05),siRNA干扰细Cdc42表达及活性受到明显抑制(0.118±0.017 vs 1.128±0.024;0.351±0.021 vs 0.936±0.024,均P<0.05),并抑制EGF诱导的细胞丝状伪足形成,EGF组细胞体外侵袭能力显著高于其余各组(98.43+3.11vs61,09±3.58,50.53±2.34,62.73±2.64,均P<0.05).结论:EGF通过激活Cdc42诱导HepG2细胞丝状伪足形成并增强其体外侵袭能力.
-
重组人p53腺病毒基因经介入后在兔VX2肝癌中表达
目的:探讨重组p53腺病毒基因(rAd-p53,1×1012VP/支)经介入在兔VX2肝癌中的表达特点,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30只新西兰大白兔采用移植法建立兔VX2移植性肝癌模型,于移植术11 d行MRI、CT检查.随机抽取27只移植成功的荷瘤兔,平均分成3组:A组:经肝动脉单纯灌注rAd-p53(5×106VPl:B组:rAd-p53(5×106VP)+超液态碘油(每只0.5 mL)经肝动脉灌注;C组:瘤内rAd-p53(5×106VP)直接导入.所有荷瘤兔术中均行DSA.介入术后24、72 h,6 d分别处死实验兔,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肿瘤组织及瘤周P53和Bax、Bcl-2蛋白的表达.结果:30R大白兔均经MRI及CT检查,证实有27只种瘤成功,成功率95%.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各组中P53和Bax蛋白均有表达,于72 h达到高峰,以C组表达率高,与其他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53:70.3%±3.4% vs 62,4%±3.2%,65.4%±2.1%:Bax;43.7%±2.1%vs35.7%±1.3%,37.6%±2.4%,均P<0.05);C组对Bcl-2蛋白表达率低,在72 h达低点,与其他两组有显著性差异(12.0%±2.6%vs18.0%±4.3%,16.2%±3.1%.均P<0.05).结论:P53、Bax、Bcl-2蛋白在兔VX2肝癌模型中的表达呈现时间曲线关系:不同rAd-p53介入导入方式P53蛋白表达不同,以瘤内及瘤周直接注射方式表达高,超液态碘油混合灌注及单纯肝动脉灌注次之.
-
生物人工肝用C3A细胞在零下非结冰时的保存
目的:探讨零下非结冰保存肝细胞的效果及其与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UW液保存的C3A细胞悬液分为3组:-0.8℃组(零下非结冰组),0℃组(0℃非结冰组),4℃组(对照组).低温保存24、48及72 h后,采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测定细胞存活率及凋亡率,同时测定LDH、乳酸释放,细胞内ATP含量、尿素合成功能及白蛋白分泌功能,同时观察细胞形态.结果:零下非结冰组较0℃非结冰组及对照组明显提高了低温保存72 h的C3A细胞的存活率(86.49%±2.80%vs 81.50%±2.83%.77.83%±3.40%,均P<0.05),降低了细胞凋亡率(1.26%±0.84%vs 5.34%±1.20%,9.16%±1.99%,均P<0.05);明显抑制了低温保存72 h乳酸以及LDH释放(乳酸:10.38μg/106 Cells±1.40 μg/106 cells vs 12.02 μg/106cells±1.64μg/106 cells,17.41μg/10°cells±2.40μg/106cells:LDH:80.10 U/L±11.10 U/L vs 12004U/L±14.32 U/L,148.98 U/L±15.37 U/L,均P<0.05);更好地维持了低温保存72 h C3A细胞内ATP含量、尿素合成功能、及白蛋白分泌功能(均P<0.05).形态上,零下非结冰组保存细胞死亡比例少,细胞接触良好,未见对照组及0℃非结冰组细胞膜周围出现"毛刺"样改变及细胞内的"空泡样"改变.结论:在零下非结冰条件下保存肝细胞,建立一个"血库样"(ready to use)肝细胞库,可以有效促进生物人工肝的发展.
-
Barrett's食管有关问题研究进展
近年来,食管腺癌的发病率日益增高.Barrett's食管是一种癌前病变,食管下段复层鳞状上皮被异常的柱状上皮所取代,是长期胃食管反流所造成的结果.胃酸和十二指肠内容物对Barrett's食管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Barrett's食管、胃食管连接处肠化和贲门肠化的定义和组织学诊断标准仍未统一,胃食管反流病和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目前仍不清楚.新的研究表明,Barrett's食管不是食管本身对损伤的修复,而是起源于骨髓干细胞.miRNAS与Barrett's食管癌变机制及其预后密切相关,为临床上有价值的预后发展的分子生物学标毛是一种潜在新的药物治疗靶点.
-
胰腺癌影像诊断新进展
目前,胰腺癌的早期诊断受到关注.传统影像诊断技术有CT、MR和超声.新的技术已经发展起来,比如PET/CT融合和MRS,尤其是分子影像的实验研究,为今后胰腺癌的早期诊断提供新的技术手段.
-
TGF-β1在大鼠胆管损伤修复过程中的表达
目的:观察TGF-β1在大鼠胆管损伤修复愈合过程中的表达,并探讨其在术后胆道狭窄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通过建立大鼠胆管损伤狭窄模型,分别于术后1、2、4和8 wk取材行TGF-β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观察其阳性细胞数.结果:损伤狭窄胆管组织中TGF-β1主要表达于肉芽组织、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狭窄组TGF-β1的阳性细胞数不同时间均明显高于正常胆管组织(65.47%±5.52%,63.80%±4.32%,59.55%±5.30%,58.17%±6.70%vs12.35%±3.43%,均P<0.01).结论:TGF-β1高表达造成损伤胆管愈合过程中成纤维细胞增殖旺盛、胶原过度合成,从而导致胆管壁纤维化增厚、瘢痕挛缩引发胆管狭窄.
-
STAT3信号蛋白与食管鳞癌上皮间质转化的关系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食管鳞癌中STAT3、p-STAT3蛋白表达与食管鳞癌上皮间质转化的关系及其在食管鳞癌浸润转移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80例食管鳞癌中STAT3、p-STAT3及上皮间质转化标志物E-cadherin和Vimentin的表达.结果:食管鳞癌组织中STAT3、P-STAT3、E-cadherin和Vimentin蛋白阳性率与癌旁正常组织相比有显著性差异(STAT3: 87.5% vs 70.0%; p-STAT3: 72.5% vs 28.8%; E-cadherin:37.5% vs 78.8%; Vimentin: 48.8% vs 0%,均P<0.01).食管鳞癌组织STAT3、p-STAT3的表达均与E-cadhcrin的表达呈负相关(r=-0.41 0,-0.506;均P=0.000),与Vimentin表达均呈正相关(r=0.293,0.321;P=0.008,0.004),且与癌组织的浸润深度密切相关(均P<0.05).结论:信号蛋白STAT3可能参与了食管鳞癌的上皮间质转化过程,并与食管鳞癌的侵袭转移相关.
-
肝癌手术的非接触分离技术研究进展
为了避免手术时肿瘤细胞的播散,在切除肿瘤部分前先将肿瘤区域的淋巴、血管结扎、离断,这种技术称之为"非接触分离技术".对于肝癌的手术,传统的方法是在离断肝实质之前,充分游离预切除的肝叶,并旋转肝脏托至切口的前面,以便在肝外对肝静脉和第三肝门进行控制.这种手术可能会导致肝脏的缺血再灌注损伤,诱导休眠期肿瘤细胞释放前血管生成刺激因子促进VEGF水平的上升,加快其微小灶转移的进展,而肝脏手术旋转过程中对肿瘤的挤压可能会加重肿瘤细胞随血循环播散或在肝内门静脉系统播散的机率.肝癌手术的非接触分离技术是一项减少肝脏损害,防止术中转移和术后复发,值得深入探讨的新策略.
-
多排螺旋CT门静脉成像对门静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评价
肝硬化失代偿期可引起门静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是门静脉高压的一个严重并发症,其破裂可引起胃肠道大出血,对门静脉高压侧支循环的显示对患者的治疗方式的选择及预后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多排螺旋CT门静脉成像(CTPV)可显示胃底静脉曲张的部位、形态及侧支循环血供的关系,在GEVI型,GV多为LGV或以LGV为主来供应,胃和(或)脾-肾分流较少见,GV的形态多为迂曲型.在GEV2型,GV大部分由PGV和(或)SGV供血,部分病例伴胃和(或)脾-肾分流.IGV型多以PGV和(或)SGV为主要血供,且较多合并胃和(或)脾-肾分流,GEV2和IGV型GV的形态以结节型和瘤型较多.CTPV可显示食管静脉曲张分型与其侧支循环的关系,EV以位于食管黏膜下、食管壁为主时,其血供多为胃左静脉前支优势型;EV为食管管旁静脉曲张为主时,其血供多为后支优势型;EV管壁、黏膜下静脉曲张程度与管旁静脉曲张接近时,其血供多为前后支均衡型.
-
肝脏磁共振成像的临床应用现状
磁共振成像(MRI)可用于诊断全身各系统疾病,目前已成为主要的影像检查方法之一.随着成像技术的改进,近年来MRJ在腹部疾病的应用有了很大发展.本文就肝脏MRJ检查的临床适应证、禁忌证、检查技术进展、对比剂应用及诊断价值与限度等作一综述.
-
小肝癌的影像学诊断进展
肝细胞癌是世界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对肝癌的早期诊断,亦即小肝癌(SHCC)的诊断并及时治疗是延长肝癌患者生存期的关键.近年来随着各种影像学技术的不断进步,SHCC的检出率在逐年增高.对众多不适合或不愿手术治疗的部分患者而言,SHCC检出率提高不仅意味着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外科手术,并且可得到早期治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预后,极大减轻患者的身心负担.目前以射频消融(RFCA)、微波消融、经皮肝穿瘤内无水乙醇注射及超选择性插管与节段性栓塞(S-TACE)等为代表的介入疗法在SHCC治疗上已经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尤其是射频消融疗法的5年生存率达58.22%,与手术(55.51%)组无差别,使之成为当前和今后SHCC非手术治疗的主要方法.因此,及时准确地对SHCC患者做出诊断,不仅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同时也可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本文对国内外有关SHCC的各种影像学诊断进展作一综述如下,以期提高临床医生对SHCC的认识,为SHCC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作出一定贡献.
-
肝纤维化及早期肝硬化的超声研究进展
随着超声医学检测技术的不断提高,他已成为肝纤维化及早期肝硬化的重要诊断和评价手段.二维超声用于显示肝脏形态及回声,是超声诊断的基础手段.彩色多普勒和频谱多普勒可以显示门静脉系统血流情况,不仅可以作为评价肝实质病变程度的指标,也是判断门脉高压及相关并发症的有效指标.超声造影提供了良好的血池示踪剂,能够反映肝脏的血流灌注,从而能够评估肝脏疾病的严重程度.近年来出现的弹性成像通过测量肝组织弹性模量的差异评估肝脏病变程度.Fibroscan在分期诊断慢性丙型肝炎肝纤维化、监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发展中表现出了优异的诊断价值,为无创性诊断肝硬化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以上技术综合应用于临床,大大提高了肝脏疾病的诊断成功率.本文就超声医学在肝纤维化及早期肝硬化诊断中的作用,从以上几个方面作一综述.
-
肝脏疾病弹性成像研究进展
弹性成像为肝脏疾病的诊断提供了新的方法,通过测量肝组织弹性模量的差异,从而达到无创性诊断肝脏疾病的目的:尤其是Fibroscan在分期诊断慢性丙型肝炎肝纤维化、监测肝硬化及门静脉高压发展中表现出优异的诊断价值;此外,磁共振弹性成像、声脉冲辐射力成像技术已初步应用于肝脏疾病的诊断.本文针对弹性成像的理论基础及肝脏疾病弹性成像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原发性肝血色病并急性胆源性胰腺炎1例
本院收治原发性肝血色病1例,表现为慢性病程,自幼皮肤黏膜黄染,家族中有7人出现类似症状.近期合并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出现腹痛和黄疸加重而就诊.铁代谢及影像学等检查均提示肝血色素病.
-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投稿须知
-
2010年国内国际会议预告
关键词: -
志谢世界华人消化杂志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