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自噬与肝脏代谢应激研究进展
自噬是指细胞在缺乏营养和能量时,部分胞质和细胞器被包裹入一种特殊的双层膜结构的自噬体,再与溶酶体结合完成降解的过程。过去十年里,应用分子和细胞生物学方法对鼠进行转基因和基因敲除,发现自噬在细胞质量控制、固有免疫、抗原递呈、致癌作用、细菌和病毒感染等方面发挥着多种功能。2004年Kuma对首个自噬相关基因Atg5缺陷小鼠的报道证实,自噬缺陷新生鼠在出生后因无法承受断食,在12 h内死亡[1],伴随血浆氨基酸水平的降低及肝脏单磷酸腺苷(AMP)依赖的蛋白激酶(AMPK)磷酸化水平的增强,这一现象有力证实了体内能量的缺乏。因此人们开始了解自噬对维持细胞内环境稳态的重要作用,尤其是饥饿诱导的自噬对能量的补偿[2]。
-
大黄利胆胶囊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肝内胆汁淤积症的疗效评价
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aptic cholestasis, IC)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与胆汁分泌有关的细胞器结构与功能出现障碍,导致胆汁的生成或排泄障碍,胆汁淤积于肝内而引起胆汁流动阻滞,血液中以胆汁成分增高为特征的症候群,而患者胆道无明显阻塞。 IC是许多肝病所共有的基础性病变。生化检查与胆汁淤积相关的肝酶升高,消退缓慢,临床治疗棘手。熊去氧胆酸是目前治疗IC的有效药物[1,2],但疗效有时也不尽如人意。近年来发现中药在治疗IC方面有一定的疗效[3-5],我们对2012年8月至2014年7月在门诊就诊的急性IC患者,观察熊去氧胆酸联合大黄利胆胶囊的疗效,报告如下。
-
自噬与肝癌
自噬,又称细胞自我消化,是细胞为了自身的发展、分化、生存,维持稳态的一种生理过程.自噬可以清除细胞内长期存活的蛋白和损伤的细胞器,并使降解产物重新被细胞利用[1,2].新研究显示,自噬的调节异常是人类恶性肿瘤病理过程中的一个新特征.现就自噬在肝癌中的作用综述如下.一、白噬的分子机制细胞内蛋白质及高级结构(如细胞器)的周转能力对于细胞内环境的稳定非常重要.例如,炎症、发育和增殖信号均与蛋白质的降解相关,可以通过快速开关信号转导通路来改变细胞状态.这种快速改变主要受蛋白酶体系统的交互调节[3,4].长寿命的蛋白质和细胞器需要周期性的降解,因其累积可以引起细胞功能丧失或者对细胞产生毒性作用(氧化改变).巨自噬(后称为自噬)是一种进化上非常保守的可调节的代谢过程,能够降解这些结构并利用这些生物组件到能量代谢和其他生物合成反应中[5,6],是真核细胞降解长寿蛋白和细胞器的主要代谢机制[1].
-
急性肾损伤中自噬的研究进展
自噬是细胞中高度保守的维持细胞内环境稳定的一种重要细胞内降解机制,通过清除细胞内少量受损的线粒体等细胞器和生物大分子维持细胞正常的生理功能,抑制细胞的凋亡,但目前对于自噬在急性肾损伤中信号转导机制及病理作用尚未完全阐明,本文综述如下.
-
线粒体DNA与人类肿瘤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线粒体普遍存在于除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以外的所有真核细胞中.细胞生命活动所需能量80%是由线粒体提供的,所以它是细胞进行生物氧化和能量转换的主要场所;同时线粒体也是细胞核外唯一具有基因组,且能不依赖于核DNA (nuclear DNA nDNA)进行复制、转录和翻译的细胞器.有研究证实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突变与人类衰老、神经退行性疾病、心肌病、肿瘤及糖尿病等多种疾病密切相关[1],近年来,mtDNA与人类肿瘤的关系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人们已经在乳腺癌、结肠癌、胰腺癌、胃癌、肝癌、肾癌、食管癌等多种肿瘤中发现了mtDNA突变,人们试图探索mtDNA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并且人们设想mtDNA突变将在为肿瘤早期诊断的分子标记.
-
北京汉族群体线粒体DNA高变区多样性研究
线粒体是存在于细胞质中的一种细胞器,线粒体拥有自身的遗传物质--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人类mtDNA是由约16 569碱基对组成的呈母系遗传的闭合双链环状DNA,其中大部分为编码区.除编码区外,线粒体DNA还有一大小约为1100bp的非编码区(16024-16569,1-576),称为控制区(control region,CR)或D-环区(displace -loop,D-loop).
-
自噬及其在神经变性疾病中的保护作用
自噬是一种在细胞内清除绝大多数长半衰期蛋白质和细胞器的降解过程,包裹着细胞质和细胞器的双层膜的自噬泡和溶酶体融合,并对胞内成分进行降解.自噬功能障碍会导致各种神经变性疾病,病理学主要表现为异常蛋白质的聚集,神经变性疾病中,自噬对于降解错误折叠和聚集蛋白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
-
Snapin蛋白研究进展
细胞的分泌功能是一个涉及许多蛋白质、脂质分子等物质并有多个细胞器参与的复杂过程,通过囊泡胞吐过程来完成,真核细胞内生物大分子的分泌通过组成型和调节性囊泡运输两种方式进行,其中组成型囊泡运输涉及了一系列细胞器与细胞膜之间的囊泡融合,囊泡与细胞膜的融合涉及到了几个蛋白家族包括:SNAREs,Rab蛋白和Sec1/Munc-18相关蛋白等.SNARE(可溶性N-乙基-马来酰胺敏感因子结合蛋白受体)蛋白是介导囊泡与细胞膜或其他细胞器融合的主要蛋白分子, 参与囊泡内蛋白质与膜转运、调节性和非调节性囊泡胞吐活动的激活和融合过程.囊泡融合是通过几种辅助蛋白与SNAREs相互作用完成的,Snapin就是SNAREs的辅助蛋白之一.
-
质子束治疗肿瘤的研究报告
细胞凋亡在发育和分化过程中,对维持细胞数量的稳定有非常重要意义,是体内重要的生理过程.凋亡的过程是由一系列细胞器完成的,其机制非常保守.对于凋亡机制的深入了解,有利于研究新的治疗肿瘤的方法.下面将介绍不同剂量射线照射不同细胞系后的分子学及细胞学特点.
-
自噬与炎症及麻醉的关系
自噬是细胞内动态的清除废弃物和入侵微生物的过程,通过将这些物质包裹形成自噬吞噬体并与溶酶体结合而将其降解,它参与细胞众多的生理病理过程.自噬分为大分子自噬、小分子自噬和分子伴侣介导的自噬[1].本文所述自噬指大分子自噬,是真核细胞中隔离和去除受损的细胞器和胞内物质并重新利用它们的成分以提供营养的过程[2].
-
线粒体脑肌病的线粒体基因突变研究进展
线粒体是真核细胞胞质中有双重膜结构的细胞器.线粒体的功能包括:生成活性氧(ROS)、参与凋亡、参与营养物质包括脂肪和丙酮酸的代谢和氧化等[1].线粒体因遗传缺陷引起线粒体代谢酶的缺陷导致ATP合成障碍,能量产生不足而出现的一组多系统疾病称为线粒体病也称为线粒体细胞病.其中,以骨骼肌受累为主者称为线粒体肌病,同时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则称为线粒体脑肌病.本文就常见线粒体脑肌病临床特征和报道的常见突变位点进行综述.
-
应重视线粒体基因突变导致的听力损害
线粒体是细胞内的重要细胞器之一,是真核细胞的能量代谢中心.以母系遗传为主要特征的线粒体基因[线粒体DNA(mtDNA)]突变,常导致听力损害或与听力损害相关.尽管mtDNA遗传仅占人类遗传信息的1%,但从目前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和mtDNA突变相关的听力损害的发生率表现却远远超过这个比例.
-
线粒体分裂蛋白Drp-1参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发病的机制
近年来,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发病机制研究的热点问题.线粒体作为凋亡调控中心和活性氧自由基( ROS)来源的细胞器可能与DPN发病密切相关.发动相关蛋白-1( Drp-1)是Dynamin超家族成员,是介导线粒体分裂的执行分子之一,其过表达可引起线粒体形态和功能改变[1].
-
外科休克的临床护理体会
休克是机体受到外在或内在有害因素如大出血、严重创伤等的强烈侵袭,迅速引起神经、内分泌、循环和代谢功能障碍,有效循环血容量锐减,组织器官的氧合血灌注不足,乏氧代谢逐渐增加,以末梢循环障碍、细胞受损为特点的病理综合征.另有学者认为,感染性休克是由于原发性细胞器中毒,不能摄取氧气进行正常代谢所致.
-
银杏叶提取物对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线粒体的保护作用
线粒体是一种结构和功能复杂而敏感的重要细胞器,是细胞能量产生的主要部位,是细胞的活力及生存和死亡的调节中心.缺血再灌注细胞凋亡过程中许多重要事件的发生都与线粒体密切相关,包括caspases激活因子的释放、细胞内氧化还原状态的改变、线粒体膜电位的丧失、Bcl-2家族促进和抑制凋亡蛋白的参与等.其作为凋亡的中心环节已在许多凋亡系统被证实[1,2].
-
自噬在炎症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自噬(autophagy)源于希腊语,用来描述一种特殊的胞内吞噬现象,是真核生物细胞特有的一种代谢方式[1-4]。组织细胞通过自噬作用来降解细胞内的受损细胞器、长寿命蛋白质和核酸等内容物,并重新利用氨基酸、核糖等代谢物,从而维持细胞稳态。正常生理条件下,组织细胞内的自噬水平很低;而在饥饿、缺血/缺氧、感染等因素的诱导下,细胞启动自噬作用,降解清除受损细胞器、蛋白质聚集物等危险物质,以增强自身生存力。但过度的自噬能够诱导细胞发生程序性死亡[5]。此外,自噬还参与调节机体的炎症反应,并与炎症性肠病(IBD)、肺结核、脓毒症等炎症性疾病的发病和治疗有关[6-9]。现就自噬的炎症调节作用及其在炎症性疾病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
未折叠蛋白反应与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
内质网(endoplasmic reticulum,ER)是真核细胞中负责分泌性蛋白折叠和组装的主要细胞器.当细胞在内外源因素刺激下,ER中未折叠或错误折叠的蛋白增多,出现ER应激(ER stress),继而引发未折叠蛋白反应(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UPR)[1],可以促进分子伴侣等靶基因的转录,减少蛋白质翻泽,并通过内质网相关蛋白降解(ER-associated degradation,ERAD)途径[2],将未折叠蛋白经泛素-蛋白酶体系统降解,使细胞在应激状态下存活;当恢复机制不能完全缓解ER应激,则会激活凋亡通路诱导细胞凋亡.
-
过氧化物酶及Zellweger综合征
过氧化物酶是由一层单位膜包绕而成的圆形或椭圆形的细胞器,直径0.2~1.0μm.除了 成熟的红细胞,过氧化物酶几乎存在于人类所有的细胞之中,其中以肝脏和肾脏中含量 为丰富.过氧化物酶包含二大类蛋白质分子:一类是镶嵌在膜上的蛋白质分子,另一类是 内部的酶分子.过氧化物酶的功能是由这二类蛋白质分子完成的.膜上的转运蛋白可将底 物从细胞质运入过氧化物酶中,然后在酶分子的作用下将运入的底物分解,终产物再 被运回细胞质中,参与其他生化反应.
-
原发性肾上腺皮质癌1例报告
1 病历报告 患者女性,18岁,未婚。右上腹痛伴发热4d入院。1个月前右上腹胀,胃纳差,无反酸呕吐。近日来尿黄,呈浓茶样。月经17岁初潮,经期短,量少,闭经3个月。查体:T 37.8C,P80./min,R 36/min,BP 15/9kPa。发育差,身高155cm,体重40kg,全身多毛。右胸壁7~8肋间有局限性压痛。上腹部饱满,腹肌略紧张,右上腹触及巨大肿块,表面不平,边界不清,质硬压痛。肝脾触诊不满意,移浊(一)。实验室检查:WBC10.7×109/L,N 0.84,L 0.12。AFP(一);T-BIL 25.2μmol/L,D-BIL14.8μmol/L,ALT 48U/L,AST 64U/L,HBsAg(一)。性激素:E261 3pmol/L,LH<1 8U/L,TSH 1.5U/L,P 0.89nmol/,T:<0.7nmol/L,fRL:17.9μg/L。超声所见:右上腹18cm×15cm不均质低回声肿块,边界清,包膜完整。肝脏受压左移,右肾被推向左内上方。提示腹膜后肿物。CT扫描:右上腹肝后方11cm×13.7cm×15cm肿块,边缘清晰。密度不均匀,CT值17~179Hu,其中可见不规则斑片状钙化,及大片状低密度区。增强后病灶轻度强化,肝脾实质密度均匀,下腔静脉及肝脏明显受压向左移位,脾肿大约7个肋单元。提示:右腹膜后畸胎瘤首先考虑。 手术所见右上腹有一排球大小肿物,实性,血供丰富,边界清楚,与右肝、下腔静脉、门静脉、右肾有粘连,并受压移位变形,右膈抬高。病理报告:肿瘤大小为15cm×14cm×11cm,表面粘连粗糙。切面暗红色,部分区域淡黄色,创面呈蜂窝状囊性变,质脆软,局部有钙化。镜下肿瘤细胞呈网状,中央有透明细胞,细胞及其核异形性明显,并出血坏死。诊断:(右)肾上腺皮质腺癌。2 讨论 原发性肾上腺皮质癌较少见,仅占恶性肿瘤的0.02%[1]。皮质癌为肾上腺巨大实质性肿块,直径可大于8cm,肿块中心液化坏死密度变低且不均匀,个别肿瘤边缘或中央有散在钙化斑。本例忽略了患者发育差,多毛,闭经等内分泌症状,单凭影像表现而误诊为畸胎瘤。肾上腺皮质癌约50%临床表现为无功能性[1],与无功能肾上腺皮质腺瘤等鉴别较困难。陈志让等[2]作电镜下超微结构研究,皮质癌与腺瘤有明显的区别:前者核常染色质丰富,核仁明显,高尔基体增多,细胞器分化幼稚;后者核大圆形,规则,以异染色质为主,其他细胞器形态和分布也较一致。
-
珠穆根散改善大鼠脑缺血再灌流后记忆障碍的实验研究
目前对脑缺血及再灌流后的自由基损伤作用已有大量研究.脑缺血再灌流后自由基大量生成,超过体内的清除能力,损害神经细胞脂质膜,使其通透性增加,各种细胞器解体,加重细胞毒性水肿.本文以灌服藏药珠穆根散50d后,建立大鼠脑缺血再灌流损伤后记忆障碍模型,测试大鼠行为学变化并测定了海马自由基含量,旨在探讨藏药珠穆根散对脑缺血再灌流损伤后大鼠记忆障碍的保护作用及其改善记忆障碍的机制,为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提供一定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