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病毒感染中TNF信号传导途径
肿瘤坏死因子(TNF)受体及配体超家族通过诱导细胞的生长、分化、死亡等多种生物学效应,在机体抗病毒的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些病毒诱导感染细胞表达死亡受体(death receptor,DR)配体后可被细胞毒性淋巴细胞(CTL)和自然杀伤(NK)细胞清除,是机体抵抗病毒侵害的防御机制之一.本文介绍了病毒诱导TNF受体与配体结合至激活细胞凋亡的信号传导途径.
-
白血病抑制因子在病理妊娠领域的研究进展
白血病抑制因子(LIF)属于白细胞介素6(IL-6)家族中的一员,因其具有促进小鼠MI型白血病细胞分化并抑制其增殖而得名[1].随着研究的深入,LIF作为一种多功能细胞因子逐步为人们所熟知,在体外它具有促进骨髓白血病细胞分化,诱导细胞向正常分化,抑制胚胎干细胞分化等重要作用,在体内它参与机体应激反应和代谢调节.在生殖领域自1988年国外学者相继证实LIF能抑制内细胞群来源的有多向分化潜能的胚胎干细胞的分化,并保持其增殖能力以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LIF影响生殖活动的各个环节[2],在女性生殖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3].
-
肿瘤病毒诱导细胞异常增殖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肿瘤是当前危害人类健康严重的疾病,它以细胞增殖为主要病变特征.自从1911年Rous发现鸡肉瘤病毒可以使鸡发生白血病,人们就将病毒与肿瘤联系起来.本文就肿瘤病毒诱导细胞异常增殖作用机制方面分两部分进行阐述.
-
PEP-1-CAT融合蛋白预处理减轻在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氧自由基学说是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关键性机制.过氧化氢酶(eatalase,CAT)是机体三大抗氧化酶之一,但它是生物大分子,不能有效穿透细胞,从而限制了它在缺血再灌注损伤防治中的应用.利用基因工程手段纯化出了PEP-1-CAT融合蛋白,且成功将此蛋白转导入细胞内,明显减轻了过氧化氢诱导细胞的氧化损伤[1].本实验利用在体大鼠,探讨PEP-1-CAT融合蛋白预处理对在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
NET-1、PTEN蛋白在脑星形细胞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PTEN基因编码的蛋白具有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作用,NET-1基因编码的蛋白表达与细胞增殖有关,显著上调癌形成过程.本文就脑星形细胞肿瘤中NET-1和PTEN蛋白的表达及病理意义进行研究.
-
共培养体系在阿尔茨海默症领域中的应用
在美国,超过四分之一的成年人患有600余种脑病中的一种,其中大部分是以进行性神经系统功能不全为特征的疾病[1]。全世界有两千九百万人患有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AD),并且在未来几十年里患病人数将呈指数级增加。因此,更为迫切地需要明确 AD的基本发病机制,更好地提供治疗策略。细胞共培养(Co-culture)体系在实践研究中应运而生,逐渐发展成熟。目前的共培养体系不仅能够模拟血脑屏障,还可以培养不同种属、不同配型的细胞,根据不同的实验设计可以满足相应的实验要求。共培养体系可以应用在皮肤表皮细胞与其他细胞之间,也可以用于肌肉细胞和脂肪细胞,可以根据实验目的的不同设置不同的共培养对象;在阿尔茨海默症的研究中,利用为广泛的就是原始或初级神经元与星形胶质细胞的共培养。1991年,首次建立内皮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的共培养系统[2]。共培养体系可分为细胞间不接触共培养和接触(混合)共培养两种主要形式,在 AD的研究中主要涉及的是不接触的共培养体系。不接触的共培养形式是指细胞与细胞之间不直接接触,但是依然处于同一个液体环境之中,不同细胞通过液体环境进行细胞间的联系。目前,具有代表性的模型是由牛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小鼠原始神经胶质细胞组成的体外 BBB模型,这一模型可以在体外研究药物的作用及与药物作用相关的领域[3-4]。细胞共培养的根本目的是建立不同细胞之间的联系。相对于单细胞系的细胞培养来说,共培养体系更能体现出不同种属细胞的相互作用。除此之外,还可以诱导细胞分化,参与诱导细胞自身增殖过程[5]。共培养体系中的细胞能够分泌不同的细胞因子及信号分子,达到维持细胞功能、保持细胞活力、调控细胞增殖、促进早期胚胎发育和增强代谢的目的[6-7]。
-
白细胞介素8与胃癌的研究进展
胃癌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是全世界第四位常见恶性肿瘤,位居肿瘤相关死亡率的第二位[1] .全世界每年有90 万新发胃癌病例,70 万胃癌相关的死亡发生[2] .在我国,胃癌更是一种高发疾病,治疗困难,预后不佳.胃癌男女人口调整死亡率:男性40.8/10 万,女性18.6/10 万,分别是欧美发达国家的4.2 ~7.9 和3.8 ~8.0 倍[3] .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与机体的微环境---肿瘤细胞间质密切相关.肿瘤细胞间质不仅是细胞物质传递的"桥梁",又是物质代谢"枢纽",当细胞内外理化特性以及代谢改变产生的异常细胞间质,可诱导细胞突变形成肿瘤,肿瘤细胞又可以影响肿瘤间质成分,代谢产生大量物质囤积在间质中,促进其自身的疯狂生长和浸润转移.
-
生长分化因子-15基因多态性的研究进展
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的基因定位于染色体19p12·13.1,由两个外显子组成,被一个长约1800个碱基对的内含子分隔开来….外显子I由309个碱基对组成,其5'一端非翻译区有71个碱基对.外显子Ⅱ由647个碱基对组成,其3'-端的非翻译区有244个碱基对.GDF-15基因的启动子区域包含两个p53和Egrl的结合位点,这是两种在GDF·15诱导表达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转录蛋白ⅢJ,也是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的转录调节蛋白"".GDF.15基凶的5'端有转录因子AP.1的潜在结合位点….因此推测p53、Egrl和AP.1可能是诱导GDF-15表达的上游分子,各种细胞损伤因素通过激活p53、EKrl或AP-l来诱导细胞高表达GDF·15.GDF.15基因很可能是一个在应激条件下被诱导表达的可调控基冈,在体内发挥抗炎症、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和抑制生长的作用,执行广泛的保护功能.
-
低氧诱导因子在肿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氧是哺乳动物新陈代谢所必需的,是细胞生存的必要条件之一.当缺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诱导细胞产生低氧诱导因子(HIFs),而HIFs可以引起影响细胞存活、生长、分化以及凋亡的基因表达,具有重要的生理和病理作用.
-
未定型肺曲霉病一例
患者女,44岁,既往体健,无曲霉暴露史。因反复咳嗽、咳痰20个月于2010年4月13日入院。自2008年8月起经常咳嗽,咳少许黄脓痰,活动后咳嗽加重,无发热、盗汗、消瘦、胸闷、喘息等症状,外院考虑“咳嗽变异性哮喘”,给予平喘、抗细菌感染治疗,症状无明显缓解。2009年5月,患者咳嗽加重,胸部CT显示右肺上叶高密度影(图1),考虑结核可能,予抗结核治疗(异烟肼0.3 g/d、利福平0.45 g/d和乙胺丁醇0.75 g/d)约3个月,患者自觉咳嗽有所好转,改用异烟肼和利福平抗结核治疗。2009年11月复查胸部CT病灶无明显变化,继续原方案抗结核治疗,并于2010年1月改为间隔一日服药。2010年4月13日来我院复查胸部CT示右上肺病灶有所增大(图2)。体格检查:体温36.8℃,脉搏90次/min,血压127/68 mm Hg,呼吸18次/min。心肺无异常体征。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8.4×109/L,中性粒细胞67%,嗜酸粒细胞6%,血G试验4 pg/ml、GM试验0.3、肿瘤标志物均阴性。 T 淋巴细胞( CD3+)36%, T 抑制杀伤细胞(CD8+)8%,T辅助诱导细胞(CD4+)27%,T辅助/T抑制3.38, IgE 90.4 IU/ml。
-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T淋巴细胞功能亚群的表达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又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是一种新的冠状病毒感染性疾病.目前全球约有6 000多人受感染并出现相应临床症状,迄今SARS冠状病毒的传播途径、发病机制、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均处于初始阶段.为了解SARS不同阶段的细胞免疫功能状况,本研究对56例SARS患者进展期和/或好转期的T淋巴细胞表型及主要功能亚群进行了T辅助/诱导细胞(CD3+CD4+CD8-)、T杀伤/抑制细胞(CD3+、CD4-、CD8+)、自然杀伤细胞(NK,CD16+CD56+)、T辅助性细胞亚群Th1(CD3+CD8-INF-γ+/Th2(CD3+CD8-IL-4+)、T杀伤性细胞亚群Tc1(D3+CD8+INF-γ+/Tc2(CD3+CD8+IL-4+)和细胞毒性T细胞(CTL)检测.现报告如下.
-
细胞因子和肿瘤
细胞因子的研究是免疫学、肿瘤学专家共同关注的热点和前沿问题之一,不断探索细胞因子与肿瘤病发生发展的关系是研究的重点领域.细胞因子由造血系统、免疫系统或炎症反应为主的各种体内细胞产生,具有调节细胞分化、增殖和诱导细胞发挥功能的作用.它既是提高免疫活性等多种功能的多肽、蛋白质或糖蛋白,也是体内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主要介质,在机体的免疫应答、炎症反应、造血功能等各方面都起关键作用.细胞因子的产生和相互作用对机体抗御疾病和维持生理恒定都有重要意义. 细胞因子有特定的靶细胞,并通过靶细胞膜上的特异性细胞因子的受体,将信息传递给细胞产生应答反应而发挥作用.受体是一种细胞跨膜蛋白,它对配体(包括细胞因子)的分子发生应答反应.当与配体结合时受体引出细胞对调节信号的反应,这一过程称之为信号传导,就是说只有表达细胞因子受体的细胞才对细胞因子发生反应.肿瘤病常常引发于生长因子信号传导的突变因素,致使刺激细胞生长失控.目前已发现的细胞因子有数百种,白细胞介素19种.但细胞因子分类尚无统一方法,根据来源、靶细胞作用机制和生物活性不同已建立了多种的分类方法. 一般分为白细胞介素(IL) 、干扰素(IFN)、集落刺激因子(CSF)、肿瘤坏死因子(TNF)和生长因子(GF)等几大类. 细胞因子的检测方法已有专著介绍[1].其特点是活性非常高,多数在10-10~10-13
-
乙型肝炎病毒核心DNA疫苗研究进展
第一代乙型肝炎疫苗是从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无症状携带者血清中分离HBsAg颗粒,经灭活后制成的乙型肝炎血源疫苗;第二代乙型肝炎疫苗即为HBsAg基因重组疫苗,该疫苗可诱导体液免疫应答产生中和抗体,但不能诱导细胞免疫应答,主要用于预防,而不是用于治疗.目前,国内外正在研究和开发第三代乙型肝炎疫苗,即乙型肝炎病毒(HBV)DNA疫苗(也称核酸疫苗),目的是既可用于预防,又可用于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
-
炎症细胞因子与高血压
高血压发病机制及一些病理过程至今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人们认为内皮细胞功能异常在其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血管壁增厚和血管内皮细胞受损造成血管硬化和周围血管阻力增高,是高血压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细胞因子是一种由造血、免疫系统或炎症反应中的活化细胞产生的,能调节细胞分化增殖和诱导细胞发挥功能的多肽、蛋白质或糖蛋白,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参与细胞生长、分化、修复、炎症和免疫.据报道,细胞因子在内皮细胞增殖调控中起重要作用,它们可能参与了高血压发生和发展的过程.
-
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分化为胰岛样细胞
目的:探讨体外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MSC)定向诱导分化为胰岛样细胞的可能性,为进一步诱导分化胰岛细胞治疗糖尿病奠定实验和理论基础.方法:对Wistar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MSC)进行体外培养,通过不同的条件诱导MSC向胰岛样细胞分化:LN组,10 mmoL/L尼克酰胺+1 mmoL/L β-巯基乙醇的L-DMEM(含20 mL/L FBS)预先诱导24 h,10 mmoL/L尼克酰胺+1mmol/L β-巯基乙醇的无血清H-DMEM诱导10 h.HN组,含20 mmoL/L尼克酰胺的L-DMEM(20 mL/L FBS)预先诱导24 h,20 mmoL/L尼克酰胺的无血清H-DMEM诱导10 h.诱导细胞形态通过倒置显微镜观察,并通过免疫细胞化学检测分化细胞表达Insulin和Nestin.向3只Streptozotocin(STZ)诱导糖尿病大鼠皮下种植MSC分化胰岛细胞1×107,1 wk后观察大鼠血糖水平变化.结果:LN、HN组细胞均可见部分骨髓基质干细胞分化、增生,形成胰岛样细胞团,部分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对照组细胞未见明显分化.免疫细胞化学显示Insulin在诱导细胞呈显著表达,Nestin在分化前细胞显著表达.皮下种植MSC分化胰岛细胞可有效降低STZ糖尿病大鼠的血糖水平.结论:体外诱导骨髓基质干细胞定向分化为胰岛样细胞存在可行性,本实验将可能为临床糖尿病干细胞治疗提供新的途径.
-
人胎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类肝细胞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目的:对MMSCs来源类肝细胞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从人胎儿骨髓中分离MMSCs,在10 g/L Matrigel作基质,2.5 mmoL/L AZA预处理10-12 h,HGF 10 μg/L+FGF4 10μg/L+HGM培养基中培养和诱导.收集诱导培养4,7,14,21,28 d时的细胞爬片,SABC免疫组化法DAB显色检测肝细胞早期标志AFP,CK19及早期转录因子GATA4,成熟肝细胞标志ALB,CK18,GST-π,肝细胞转录因子HNF1α;提取诱导分化10 d和第28 d细胞RNA及蛋白质,设计AFP,CK19,ALB,CK18,CYP1B1,CYP2B6引物,进行RT-PCR,观察在mRNA水平肝细胞标志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检测CK18,AFP,ALB的表达量.结果:未诱导培养的MMSCs中,有较少的细胞表达AFP,未见其他肝脏特有的转录因子或者胞质蛋白标志.免疫组化显示在诱导早期可见较多细胞呈GATA4,AFP和CK19阳性表达,至诱导后期表达下降,而ALB,CK18,GST-π和肝细胞转录因子HNF1α阳性细胞比例逐渐上升.RT-PCR显示,未诱导的MMSCs仅可表达微弱的AFP mRNA,诱导早期可见AFPmRNA和CK19mRNA表达,诱导后期未见扩增,而ALB,CK18,CYP1B1 mRNA早期和后期均可见表达,在诱导后期可见CYP2B6 mRNA表达,但很弱.Western blot检测显示诱导细胞中AFP,ALB和CK18蛋白的表达趋势同基因表达类似.在65 ku和68ku处诱导细胞组可见AFP和ALB目的条带,在45 ku处诱导细胞组可见CK18目的条带.未诱导的细胞和诱导早期细胞中AFP有表达,后期未见.诱导早期和后期CK18和ALB均有表达,且后期增强.结论:MMSCs向类肝细胞的横向分化是先分化为肝前体细胞,再分化为成熟肝细胞,在本实验诱导条件下可获得在复制及翻译各环节肝细胞标志阳性的类肝细胞.
-
三氧化二砷诱导细胞凋亡治疗消化道肿瘤的研究
三氧化二砷(As2O2)中药名砒霜,祖国医学应用于临床有悠久的历史,1970年,许多学者开始研究其抗癌作用,经过多年的实验室研究和临床应用,As2O3在抗癌方面取得了肯定的疗效,首先用于急性早幼粒性白血病,其主要机制为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近几年来许多学者研究用其诱导肿瘤凋亡治疗消化道肿瘤,已应用于肝癌的治疗,现将As2O3对消化道肿瘤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作以简要综述.
-
奥沙利铂综合治疗胃癌的疗效及机制
目的:评价奥沙利铂(Oxaliplatin,L-OHP)对人胃癌的疗效,探讨其治疗胃癌的作用机制.方法:Ⅳ期胃癌患者22例接受包含L-OHP的联合化疗方案(L-OHP 85 mg/m2,静脉点滴,1 h,第1 d;四氢叶酸钙200 mg/m2,静脉点滴,1 h,第1-5 d;5-FU 300 mg/m2,静脉注射,第1-2 d,5-FU,持续静脉点滴,48 h;2 wk1疗程)4-6(平均4.6)个疗程.观察有效率,无进展生存时间(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总体生存时间及毒副作用.体外培养人中分化胃癌细胞株SGC-7901,应用MTT法检测L-OHP对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并计算50%抑制浓度(IC50);将不同浓度梯度的L-OHP与细胞株作用后,应用流式细胞仪(ANEXIN-V标记)及TUNEL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应用RT-PCR检测caspase-3m-RNA的表达.结果:有效(完全有效及部分有效)9例(40.9%).平均PFS4.2 mo,总体生存时间7.2 mo.蓄积性神经毒性(全部为Ⅰ-Ⅱ级),呕吐及腹泻(1例Ⅲ级腹泻),骨髓抑制发生率分别为93.5%,20%,32.9%.浓度为1 mmol/L的L-OHP与细胞株作用30 min,流式细胞仪即可检测出细胞凋亡水平升高,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1 mmol/L作用2 d,流式细胞仪及TUNEL均可检测到细胞凋亡水平显著性升高(P<0.05).L-OHP作用后的细胞caspase-3 m-RNA表达升高,并与药物诱导的凋亡相关.结论:L-OHP治疗进展期胃癌安全有效.L-OHP在体外可明显抑制胃癌细胞株SGC-7901的生长,诱导细胞caspase-3m-RNA表达及凋亡.
-
丙型肝炎病毒与PKR信号转导系统
0引言在病毒感染真核细胞的过程中,干扰素(IFN)诱导细胞的抗病毒机制是机体防御感染的第一道防线.在病毒感染过程中,分泌的干扰素主要用于保护邻近细胞免受感染,限制病毒扩散[1].Ⅰ型IFN由IFN-α、IFN-β两种亚型组成,IFN-α主要由白细胞分泌产生,IFN-β主要由成纤维细胞、上皮细胞产生.Ⅰ型IFN与相应的受体结合,激活信号级联反应,从而调节至少30个基因的转录翻译水平,其中包括双链RNA激活的蛋白激酶(double-stranded RNA-activated protein kinase,PKR)和2'-5'寡聚腺苷酸合成酶(2'-5'oligoadenylates synthesis),这两种酶的激活均需要病毒复制过程中产生的双链RNA[2,3].PKR参与机体的抗病毒机制,与细胞凋亡密切相关,从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
奥曲肽抑制人胃癌细胞株MKN45的生长
目的:研究奥曲肽(octreoticde,OCT)对人胃癌细胞株MKN45生长的调控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MTT比色分析法测定OCT 10-2,10-3,10-4,10-5,10-6g.L-1对MKN45细胞生长的调控作用;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OCT 10-3g·L-1对MKN45细胞的周期分布的影响.结果:OCT 10-2,10-3,10-4g·L-1对MKN45细胞的生长均有抑制作用,以10-3g·L-1浓度的抑制作用显著,为10.4%;10-3g·L-1这一浓度可诱导MKN45出现G0/GI阻滞,于加入OCT后6h开始,为(64±4)%,24h显著,达(75±3)%,36h已消失;与对照组(7±1)%相比,24h G2/M期细胞比例亦减少,为(2±2)%,但OCT未改变亚二倍体细胞的比例.结论:OCT可抑制人胃癌细胞株MKN45的生长,其作用机制之一是诱导细胞出现GO/GI阻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