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脉压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预报价值
脉压(pulse pressure,PP)升高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是心脑血管疾病,特别是冠脉疾病的危险因素,通常评价血压状况的4种血压测量指标是指收缩压(SBP)、舒张压(DBP)、PP和平均血压(MBP)[1,2].PP值为SBP与DBP之差,PP差增大说明大动脉血管顺应性降低,僵硬度增加,是反映血管壁厚/管腔直径比值的一个有意义的指标,因此,PP升高可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是冠心病(CHD)、脑卒中及左心室肥厚(LVH)等发生的有力指征,PP的测量包括常规的肱动脉血压计、动态血压监测、内动脉压记录和特殊部位的测量等.PP的作用独立于其他血压测量值,特别是MBP.临床医生和保健医生多习惯看到SBP的重要性,特别是老年人,但近的流行病学研究强调了PP作为老年人心脑血管事件预报因子的重要性[3].
-
透析患者冠状动脉疾病的危险因素
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与血液净化技术的持续发展,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逐年增加,其中老年患者比例增加明显,这些患者多同时存在多器官和系统疾病.近年来的观察发现,透析患者冠状动脉疾病发生率较高,其中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占有很大比例,急性心肌梗死(AMI)临床更为严重.本文对透析患者冠脉疾病的危险因素进行了综述,以期对临床工作起到一定指导作用.
-
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佳心电脉冲窗与心率的关系分析
目的 研究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CTCA)的佳心电脉冲窗范围与心率的关系,以减少双源CTCA检查放射剂量.方法 选择2013年1-12月疑为冠状动脉疾病的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双源CTCA检查.根据患者心率分为3组:<70 bpm为慢心率组,70~80bpm为中等心率组,>80 bpm为快心率组,于25%~80%R-R间期每隔3%进行一次图形重建,确定佳收缩期舒张期时相.同时比较在不同收缩期范围内重建、舒张期范围内重建以及二者时相范围内重建冠脉的图像质量,分析不同心率组患者佳心电脉冲窗的范围.结果 慢心率组、中等心率组、快心率组的佳范围分别是55%~72%、29%~73%、31%~45%RR间期.同时观察到,当使用佳心电脉冲窗技术,将脉冲窗外电流降至标准电流的15%,上述3组的放射剂用量分别下降48.3%、7.0%、43.5%;将电流降至标准的5%时,上述3组放射剂用量分别下降68.5%、22.1%、63.2%.结论 双源CTCA佳心电脉冲窗和心率关联,并且使用时可以减少CTCA检查时的放射剂量.
-
冠状动脉扩张临床分析31例
冠状动脉(冠脉)扩张(CAE)是一种非阻塞性、缺血性冠脉疾病,目前认为该病是一种少见的冠脉疾病,尚缺乏对其病因、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案充分的认识,只能通过影像学检查发现,其中冠脉造影术(CAG)是主要手段,我院1998年至2007年间通过CAG发现31例CAE,总结如下:
-
欧美影像学会建议癌症患者胸部放疗后应定期筛查心脏病
近期,欧洲心血管影像学学会和美国超声心动图学会发布共识,建议因霍奇金淋巴瘤、乳腺癌、肺癌和食管癌等癌症接受胸部放疗的患者每5~10年接受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估是否存在放射损伤性心脏病(RIHD),后者包括心包炎、瓣膜性心脏病、心肌损伤、微血管功能障碍、冠脉疾病、心肌缺血和限制性心肌病等.
-
8937例冠状动脉造影分析及临床意义的探讨
由于我国冠心病发生率呈现不断增高的趋势,为此,我们对近年在我院行冠状动脉(冠脉)造影术(CAG)的8937例患者造影资料进行总结分析,以期为我国今后冠脉疾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
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IV感染者合并冠状动脉疾病研究现况
HIV感染者中有45%~66%会出现心脏受累[1].在1996年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应用之前,这类患者的心脏病变主要表现为心肌病、心内膜炎、心律失常等,几乎没有关于冠状动脉(冠脉)疾病的报道.近年来HAART显著减少了HIV感染相关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使得HIV感染者的生存期明显延长,但冠脉疾病的发生也明显增多,通过平板运动试验检查也发现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发生也是增加的[2].接受HAART的HIV感染者冠心病10年的Framingham危险度>20%,是正常对照的2倍[3].HIV感染者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发生率也远高于普通人群[4].现对目前HIV感染者的冠脉疾病发生的病理生理特点、危险因素及预后作一综述.
-
不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危险分层与治疗策略
人们熟悉的“急性缺血性冠状动脉(冠脉)综合征”(AICS),是由于不稳定性斑块的破裂,引起冠脉内血栓形成所致严重心肌缺血而产生的一组进展性的疾病谱,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UA),非Q波心肌梗死(NQMI),Q波心肌梗死(MI)及心脏性猝死。而不稳定性冠脉疾病( UCAD)则包括UA和 NQMI。 UCAD可视为稳定性心绞痛与Q波MI或猝死之间中间状态。文献报告UA有7%~16%可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AMI)或心脏性猝死。由于UA、NQMI与 AMI在规范治疗上有原则性区别。故近年来文献上推荐UCAD的分类,目的是通过 UCAD的危险分层,及早评估其危险性,从而采取相应防治措施,防止或减少UCAD发展至AMI或猝死的危险。
-
载药球囊在下肢动脉疾病中的应用
1974年,Gruentzig在苏黎世进行了第一例经皮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至今数十年间,球囊扩张已成为外周动脉疾病(peripheral artery disease,PAD)手术的一个重要步骤.随着球囊、导丝等器械的不断发展和改善,球囊扩张和支架成形术后再狭窄,始终是这项微创术的一个主要缺陷.载药球囊(drug-eluting balloon,DEB)是针对下肢血管闭塞性疾病手术后再狭窄的一种新技术.2001年,德国学者Scheller完成了DEB的初步设计,德国BRAUN公司第一个推出了DEB,并首先运用于冠脉疾病的治疗.目前,DEB在冠脉疾病中的应用价值已经被证实,然而其在PAD中的应用尚未受到重视,本文综述DEB在PAD中的应用.
-
脑卒中与血浆促酰化蛋白、游离脂肪酸和脂联素水平的关系及意义
脑卒中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通过控制脑卒中传统的危险因素只能使心血管事件降低约30%,因而寻找并控制脑卒中新的危险因素对其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有研究报道,促酰化蛋白水平在冠脉疾病[1]和肥胖[2]人群显著升高,游离脂肪酸是机体能量调节中关键的因素[3],脂联素在冠心病、肥胖、糖尿病患者显著降低[2,4,5].然而这些因素与脑卒中之间的关系国内外未见相关研究.因此,我们通过对60例脑梗死和41例脑出血患者进行研究,同时排除糖尿病和肥胖危险因素的干扰,探讨血浆促酰化蛋白、游离脂肪酸和脂联素与脑卒中的关系,以期对脑卒中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
内皮功能障碍与冠脉疾病
冠脉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内皮功能障碍密切相关,逆转失调的内皮功能是心血管疾病治疗的新趋势.本文较系统地阐述了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评价方法及内皮功能障碍与冠脉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
-
气相色谱法测定4种5-单硝酸异山梨酯制剂体外溶出度
5 -单硝酸异山梨酯(IS-5-MN)为新一代抗心绞痛的硝酸酯类药物,用于预防有冠脉疾病的稳定型心绞痛.在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和血管痉挛性心绞痛方面也日益广泛.目前,测定药物溶出度是控制制剂质量和评价其有效性的重要手段之一,尤其对于缓释、控释制剂.本实验采用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法测定较常用的4种IS-5-MN药品的溶出度,并进行评价.
-
代谢综合征与高血压
代谢综合征是指伴有胰岛素抵抗的多种代谢和生理紊乱的聚集.1988年Reave首次提出胰岛素抵抗综合征(X综合征)的概念,并以此获得了班廷奖.Reave认为,高血压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此后,这种包括高血压在内的综合征,因聚集多种冠脉疾病和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而备受内分泌学界和心血管学界的广泛关注.
-
不稳定性冠脉疾病175例临床分析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冠状动脉内不稳定性斑块破裂引起血栓形成导致的心脏急性严重缺血综合征.本病具有发病急、病情变化快及死亡率高的特点,因此对ACS早期诊断及时危险分层以及合理的临床干预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按2000年美国心脏病学会(ACC)及美国心脏协会(AHA)联合发布的不稳定性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及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l)的治疗指南[1],根据患者近期缺血性胸痛发作时心电图的ST段变化,可将ACS分为ST段持续抬高(持续时间大于30min)的ACS和无ST段抬高的ACS,后者包括NSTEMI和UAP.NSTEMI和UAP又合称为不稳定性冠脉疾病(Unstable coronary arterydisease-UCAD).本文对我院近3年来发生的UCAD 175例进行分析总结.
-
心肌血流储备分数的临床应用
随着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冠脉造影(CAG)越来越多地用来诊断病变和指导治疗.然而,人们在对冠状动脉血流动力学及病理生理学不断深入研究的同时,逐渐认识到CAG在评价冠脉狭窄病变解剖特征和生理功能上还存在一些不足,尤其是不能准确识别造成患者心肌缺血的临界病变,很可能高估或低估病变的严重程度,导致需要治疗的病变没有处理或过度处理不需治疗的病变.1993年Nico Pijls等提出了通过压力测定推算冠脉血流的新指标——血流储备分数(FFR).经过长期的基础与临床研究,FFR已经成为冠脉狭窄功能性评价的公认指标[1].
-
诊断冠脉疾病的新影像技术
三十多年来,侵入性冠脉造影一直是冠脉系统的常规检查,也是诊断冠脉疾病的金标准.然而血管造影技术本身的缺陷在于只显示管腔,不能提供足够的冠脉斑块的信息,加之冠脉造影需要技术水平高,费用相对昂贵,因而限制了它在人群中普及.
-
普通内科学进展
2005年发表的几项研究对于普通内科学领域许多疾病的常规治疗方法提出了质疑.新的数据显示,大剂量他汀类药物有助于治疗冠脉疾病,在围手术期使用β受体阻滞剂有一定收益但也存在风险.一些研究结果提示,部分常规治疗方法的功效需要重新评价,包括补充维生素E、痴呆患者的胆碱酯酶抑制剂疗法、女性常规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以及用乙状结肠镜筛查结肠癌、阿伦膦酸盐治疗骨量减少和非难治性高血压的一线治疗中使用β受体阻滞剂.
-
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的危险评估与介入治疗指征
稳定性冠心病的危险评估稳定性冠心病的危险评估应根据临床评估、左心室功能、负荷试验及冠脉造影检查结果综合判断.评估要点包括:左心功能[左室射血分数( LVEF)]、冠脉病变的范围和严重程度、近期冠脉病变斑块破裂的证据:短期内发生心脏性死亡和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的风险、一般健康情况,伴随的非冠脉疾病、对负荷试验的反应及临床评估.
-
心脏CT研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多排螺旋CT技术的进步,在有选择的患者中CT冠脉成像逐渐成为诊断冠脉疾病的首选方法.本文旨在回顾心脏CT设备的历史沿革及现今发展,并展望未来技术的发展方向.
-
三七皂苷对泡沫细胞形成的影响及其信号机制
通常认为冠脉疾病的发生与脂肪沉积造成动脉狭窄有关,近年来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提示炎症因素在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发病中可能具有更重要作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