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肿瘤标记物联合检测在结直肠癌中的意义
血清肿瘤标记物检测作为肿瘤诊断的辅助检查手段具有操作方便、快捷、患者痛苦小等优点,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目前仍无一种理想筛选早期结直肠癌的肿瘤标志物,血清癌胚抗原(CEA )在晚期结直肠癌中的阳性表达率高达70%,对结直肠癌疗效评价、复发及转移预测有重要意义,但单一CEA的检测在早期诊断中仍存在局限性,多项研究表明采用肿瘤标记物联合检测的方法对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复发和监测疗效有一定意义[1,2]。本研究对2012年3月至2014年2月我科收治54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联合检测肿瘤标记物在结直肠癌早期诊断及疗效评价中的临床意义。
-
p16过表达可识别HPV阳性的外阴鳞状细胞癌(英)
根据与人乳头状病毒(HPV)的关系,外阴鳞状细胞癌可分为两类:HPV相关的基底细胞样癌或疣状癌和非HPV相关的分化性角化型癌.近来提出用p16和p53的免疫组化染色来区分这两类外阴鳞癌.为评价免疫组化在外阴鳞癌分类中的作用、阐明这两类外阴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本课题对92例外阴鳞癌进行了p16、p53的免疫组化染色,并用2组不同引物PCR对HPV进行检测和分型.92例中16例检测出HPV(17.4%),其中HPV16占阳性病例的75%.组织学与HPV检测结果之间存在较大差异,HPV阳性病例的37.5%表现为角化型,而HPV阴性病例的9.2%显示基底细胞样或疣状型.p16和p53阳性表达率在HPV阳性肿瘤中分别为100%和6.2%,而在HPV阴性肿瘤中分别为2.3%和64.5%.p16免疫组化检测HPV相关性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100%和98.7%)优于组织学标准(分别为93.8%和35.5%)和p53阴性染色(分别为62.5%和93.4%).基底样/疣状型3级外阴上皮内肿瘤见于53.8%的HPV阳性肿瘤,其中包括3例角化型肿瘤.所有这些病例均为p16阳性和p53阴性.分化型3级外阴上皮内肿瘤见于45.6%的HPV阴性肿瘤,其中90.8%为p53阳性,而所有病例p16阴性.HPV阳性与阴性肿瘤在年龄、分期和复发上无差异.总之,目前的HPV阳性和阴性外阴鳞癌的形态学标准有很大的重叠.p16免疫组化染色是一个检测HPV阳性外阴鳞癌的可靠方法,对组织学分类判定有帮助.
-
BMP-2和 PFT-α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细胞分化的影响
目的::探索骨形态发生蛋白2( BMP-2)、P53抑制剂( PFT-α)以及二者联合诱导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BMSCs)向心肌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分离4周龄SD大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进行体外培养,对第二代BMSCs定向诱导,依次为BMP-2组、PFT-α组、BMP-2+PFT-α组以及空白对照组,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诱导4周后心肌特异性标记物(α-actin、C-TnT、desmin、P38-Mark)的表达,并进行统计学分析;透射电镜观察细胞的内部结构。结果:诱导4周后,诱导组大鼠BM-SCs的细胞形态变长,呈杆状,紧密平行排列,方向一致;空白对照组大鼠BMSCs细胞呈星形或三角形。免疫细胞化学检测显示:各诱导组BMSCs均可见α-actin、C-TnT、desmin、P38-Mark阳性的细胞,其中联合诱导组的阳性表达率高于BMP-2或PFT-α单独诱导组,诱导各组与对照组的以上各标记物的阳性率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透射电镜结果显示:诱导组大鼠BMSCs细胞呈分支杆状,核卵圆形,且位于细胞中央,细胞质中有肌丝平行排列,可见线粒体、大量粗面内质网、核糖体等。结论:BMP-2、PFT-α均可诱导BMSCs向心肌样细胞分化,且两者联合应用效果强于单一应用的效果。
-
P16蛋白与C-erbB-2在胰腺癌组织中表达意义
目的:分析胰腺癌组织中C-erbB-2、P16蛋白表达的临床意义,探讨诊治胰腺癌的有效方法.方法:40例胰腺癌石蜡包埋标本连续5 μm切片,HE染色确定肿瘤分化程度,应用S-P法进行免疫组化染色,PBS代替一抗做阴性对照.结果:C-erbB-2在胰腺癌组织中的阳性率为47.5%(19/40).在高、中、低分化肿瘤中阳性率分别为38.89%,50.00%和60.00%.经检验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各级阳性表达率呈逐渐增高趋势.P16蛋白在胰腺癌组织中的缺失率为55%,在高、中、低分化肿瘤中缺失率分别为27.78%、66.67%和90.00%,经检验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P16蛋白和C-erbB-2蛋白的表达具有负相关性(P<0.05).结论:检测胰腺癌组织中P16蛋白及C-erbB-2蛋白的表达可作为胰腺癌诊断的分子生物学手段,C-erbB-2蛋白的表达与肿瘤的恶性度有关;P16蛋白的表达可反映胰腺癌的恶性度,且同一肿瘤有多基因表达.
-
MUC2粘蛋白在结石性胆囊黏膜的表达
目的:检测MUC2粘蛋白在两种不同结石胆囊组织中的表达,探讨粘蛋白与形成不同类型结石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抗MUC2粘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对照组胆囊24例、胆固醇结石和胆红素结石胆囊分别54例、38例黏膜粘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用抗MUC2粘蛋白单抗测得的粘蛋白在胆固醇结石和胆红素结石胆囊黏膜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0.7%(22/54)和50.0%(19/38),与正常对照组21.0%(5/24)相比相差显著和相差非常显著(P<0.05,P<0.01).结论:MUC2粘蛋白的表达与形成不同类型的结石有关.
-
大肠腺瘤及癌组织HIF-1α的表达与凋亡增生的关系
目的:研究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在大肠肿瘤中的表达及其与凋亡、增生的关系,探讨HIF-1α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运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HIF-1α,Bcl-2,Bax,PCNA在正常大肠组织13例,大肠腺瘤26例,大肠癌50例中的表达.结果:正常大肠组织HIF-1α均为阴性表达,腺瘤及癌组织中HIF-1α阳性表达率为30.8%和64%,大肠癌HIF-1α表达率显著高于腺瘤(x2=8.546,P<0.01).大肠癌HIF-1α表达与浸润,淋巴结转移,Dukes分期相关(x2=6.339,P<0.05;x2=9.091,P<0.01;x2=10.72,P<0.05).HIF-1α表达与肿瘤大小、分化程度无关(P>0.05).Bcl-2在3组中阳性表达率为15.4%,50.0%和76.0%,三者间表达率差别有显著意义(P<0.05).Bax在3组中阳性表达率为76.9%,65.4%和58.0%,三者间表达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Bcl-2,Bax表达与肿瘤大小,分化,Dukes分期无关(P>0.05).正常大肠组织PCNA表达均为低增生活性,腺瘤及癌中PCNA高增生活性者26.9%和56.0%,癌组织PCNA高增生活性表达显著高于腺瘤(x2=5.073,P<0.05).大肠癌增生程度与浸润及Dukes分期相关(x2=6.336,P<0.05;x2=11.219,P<0.01).腺瘤及大肠癌HIF-1α表达与Bcl-2,PCNA增生程度呈正相关(r=0.5,r=0.535,P<0.05;r=0.457,r=0.426,P<0.01),与Bax表达无关.结论:HIF-1α抑制大肠肿瘤凋亡,促进增生,与肿瘤浸润转移密切相关,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
大鼠胃黏膜损伤修复时早期应答基因c-Jun及c-met的表达
目的:建立无水乙醇急性胃黏膜损伤大鼠模型并观察早期应答基因c-Jun和c-met对胃黏膜损伤修复的影响.方法:采用无水乙醇1 mL胃饲诱发急性胃黏膜损伤大鼠模型,并于伤后0,4,8 d分别处理一组大鼠,观察损伤模型自然修复过程,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早期应答基因c-Jun和c-met的表达.结果:在损伤模型自然修复过程中,损伤后4,8 d组大鼠胃黏膜损伤指数(LI)为32±7,18±3,均显著低于损伤模型组75±11,(P<0.05);免疫组织化学显示损伤后8 d组大鼠胃黏膜c-Jun的阳性表达率为87.5%,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的12.5%,c-met的阳性表达率为62.5%,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的0及损伤模型组的0(P<0.05).结论:早期应答基因c-Jun和c-met的表达能促进急性胃黏膜损伤的修复,对黏膜损伤的自愈具有重要作用.
-
胃癌及转移淋巴结中P16和P15基因表达的意义
目的:观测抑癌基因P16和P15在原发性胃癌及淋巴结在的表达,以探讨两者在胃癌的发生转移及预后中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92例原发性胃癌及138枚转移淋巴结中P16和P15蛋白的表达结果:P16和P15阳性表达率在原发癌中分别为17 4%和28.3%,在转移淋巴结中分别为15.9%和28.3%,原发癌伴淋巴结转移组P16和P15阳性表达率较无淋巴结转移组显著低表达(P<0.05),P16和P15在原发性胃癌中的阳性表达呈正相关(P<0.05,列联系数r=0.274),在淋巴结的表达也为正相关(P<0.05.列联系数r-=0. 324).结论:P16和P15基因蛋白对胃癌的转移有抑制作用.P16和P15两者检测对胃癌淋巴结转移预测及预后评估有重要作用
-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大鼠脾脏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研究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中的作用.方法:对18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大鼠(分早期、中期、晚期三期)和6例正常大鼠脾脏切除标本,使用原位杂交法检测VEGF的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门静脉高压组大鼠VEGF的mRNA高表达,其表达率分别为早期50.0%,中期66.7%,晚期100%.对照组阳性表达率为16.7%.结论:(1)VEGF是有力的血管生成因子.(2)VEGF随肝硬化门脉高压严重程度而阳性表达率有所增加.
-
胆管癌组织中CD44v6和nm23-H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胆管癌组织中CD44v6和nm23-H1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9例胆管癌及16例胆管良性病变组织中CD4v6和nm23-H1的表达.分析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相关性.结果:CD44v6阳性表达率在胆管癌组明显高于胆管良性病变组69.40%vs 18.75%,P<0.01;CD44v6表达与胆管癌的临床分期、转移及预后有关.nm23-H1在胆管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胆管良性病变组53.1% vs 87.50%,P<0.05;nm23-H1的表达与胆管癌的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转移及预后密切相关.CD44v6和nm23-H1在胆管癌组织中表达呈负相关(r=-0.359,P<0.05).结论:CD44v6的表达与胆管癌的临床分期、转移及预后有关,nm23-H1的表达与胆管癌的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转移及预后有关;二者可能在胆管癌细胞的侵袭和转移中起重要作用.联合检测二者有利于评估胆管癌的生物学行为和判断预后.
-
胰腺癌组织中PTCHmRNA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胰腺癌组织PTCHmRNA的表达及其与胰腺癌分化程度、大小和侵润转移的关系.方法:收集28例手术切除的新鲜胰腺癌及癌旁胰腺组织,利用RT-PCR方法分别检测癌组织和癌旁胰腺组织PTCH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28例胰腺癌组织中20例胰腺癌组织有PTCH mRNA表达(阳性率71.4%);28例癌旁胰腺组织中无PTCHmRNA的表达;胰腺癌组织和癌旁组织其PTCH mRNA阳性表达率差异有显著性(P<0.001);TCH mRNA阳性表达率与肿瘤分化程度有关(P=0.035),与肿瘤的大小、淋巴及远处转移无关(P>0.05).结论:PTCH mRNA在胰腺癌组织中有较高的阳性表达率,检测其表达有助于胰腺癌的诊断,并可作为判断胰腺癌恶性程度的重要指标.
-
胃癌的CT征象与PCNA、CD44V6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PCNA与CD44V6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CT征象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测定48例胃癌标本中PCNA,CD44V6表达情况,并就其结果与CT表现、手术结果进行对照以探讨其相关性.结果:胃癌中PCNA及CD44V6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9.2%(38/48)和72.9%(35/48);PCNA与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有相关性(P<0.05),而与分化程度、Borrman分型无关(P>0.05);CD44V6阳性表达率与胃癌大体分型、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均相关(P<0.05),而与肿瘤分化程度无关(P>0.05);在显示病变进展程度以及TNM分期方面CT有其独到的优势,PCNA与CD44V6强阳性表达与CT征象中病变胃壁的厚度,胃周脂肪线的消失,周围淋巴结肿大,CT分期,远处脏器转移均有明显相关(P<0.05),而与病变范围无关(P>0.05).结论:CT征象与PCNA、CD44V6表达有相关性;CT作为胃癌术前诊断及术后随访的重要手段,与相关的分子生物学指标相结合,在胃癌的早期诊断,预测肿瘤转移及治疗等方面将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
-
COX-2与Hmlh1、Hmsh2在大肠癌中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研究大肠癌及其癌旁正常组织中COX-2、hMLH1、hMSH2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并探讨其相关性.方法:应用COX-2、hMLH1、hMSH2多克隆抗体,采用免疫组化方法(SP法)检测78例大肠癌手术切除标本及其癌旁正常组织中COX-2、hMLH1、hMSH2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在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所检测的78例大肠癌及其癌旁正常组织中,COX-2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4.36%(58/78)、0%,hMLH1的阴性表达率分别为29.49%(23/78)、0%,hMSH2的阴性表达率为28.21%(22/78)、0%.结论:在大肠癌中,COX-2蛋白表达与hMLH1、hMSH2蛋白的表达缺乏有相反关系,即COX-2蛋白表达阴性的病例中,大多存在hMLH1或hMSH2蛋白表达缺乏,错配修复酶缺乏主要发生在COX-2蛋白表达阴性的病例中.说明二者可能通过不同的途径参与了结肠癌的发生和发展.
-
食管癌前病变和癌组织P53和Rb蛋白表达与年龄的关系
目的:探讨河南省食管癌高发区青年(≤40岁)与中老年(≥50岁)食管癌患者的P53和Rb蛋白表达变化特征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卵白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ABC)法和组织病理学方法,分析72例青年和73例中老年患者食管鳞癌组织中P53和Rb蛋白的表达及其与病变程度和年龄之间的关系.结果:青年组和中老年组患者从正常食管上皮→基底细胞过度增生→间变→鳞状细胞癌演变过程中,随着病变程度的加重,P53和Rb蛋白阳性表达率呈上升趋势,青年组P53免疫阳性反应的百分率在正常上皮和各级病变组织中均低于中老年组(13%ys 47%,X2=19.162,21%ys 60%,X2=19.380,43%ys 93%,X2=16.512,36%vs 85%,X2=36.213,以上P值均<0.01),青年组Rb蛋白阳性表达率在正常上皮和各级病变组织中也均低于中老年组,但二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青年组P53和Rb表达共阳性率为25%,共阴性率为49%,二者表达具有明显的一致性(Kappa值=0.442,P<0.01).结论:P53和Rb可能共同参与青年患者食管上皮的癌变过程,并在食管癌发生中发挥相互协同的作用;该地区不同年龄组食管癌变过程中P53蛋白表达变化差异可能与其接触环境致癌原时间长短有关.
-
大肠组织中PTEN表达在大肠癌诊断与预后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PTEN的表达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在预后判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方法对12例正常大肠组织,45例大肠癌组织进行PTEN蛋白表达的研究.结果:大肠癌组织中PTEN蛋白阳性表达率(42.22%),明显低于正常大肠组织(91.67%),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TEN蛋白表达与大肠癌肿瘤大小、患者年龄、组织分级、临床分期无关.PTEN蛋白的表达与大肠癌淋巴结转移、远处脏器转移及预后有关.结论:PTEN蛋白的异常表达参与了大肠癌的癌变过程,PTEN可以作为判断大肠癌浸润和转移的分子学指标,并对大肠癌预后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CK20mRNA RT-PCR检测诊断胃癌微小转移
目的:观察胃癌患者骨髓、门静脉和外周血CK20mRNA的RT-PCR检测在诊断胃癌微小转移的意义.方法:采用RT-PCR方法检测47例胃癌患者和8例非恶性病手术患者骨髓、门静脉及外周血CK20mRNA的表达.结果:CK20 mRNA在胃癌患者骨髓、门静脉及外周血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1/47;40/47;33/47,随临床分期进展阳性表达率升高.骨髓和门静脉血阳性表达率稍高于外周血(P>0.05);外周血与骨髓和门静脉血阳性表达符合率分别为88.4%和91.2%.8例对照患者均无阳性表达.结论:CK20 mRNA是较特异的胃癌微小转移指标,外周血与骨髓和门静脉血有相近的CK20mRNA阳性表达率和较高的符合率.可成为方便的检测指标,作为指导综合治疗、判断疗效及预后的因素之一.
-
胃肠道间质瘤端粒酶活性与细胞凋亡及p53、Bcl-2表达的关系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细胞凋亡及p53、Bcl-2基因表达与胃肠道间质瘤(GIST)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分别采用端粒酶活性试剂盒、原位末端标记和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对38例GIST标本进行端粒酶活性、细胞凋亡和p53、Bcl-2基因表达的检测,并结合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GIST端粒酶活性阳性率在恶性中为85%(17/20),在潜在恶性中为22.8%(2/9),在良性中为0(0/9)(P<0.01);GIST细胞凋亡指数在恶性中为11.7±5.4,在潜在恶性中为30.2±5.6,在良性中为45.2±7.2(P<0.05);端粒酶阳性组细胞凋亡指数为9.5±5.7,阴性组为22.9±8.4(P<0.01);端粒酶阳性组p53阳性表达率为78.9%,阴性组为40.0%(P<0.05);端粒酶阳性组Bcl-2阳性表达率为84.2%,阴性组为40.0%(P<0.05).结论:端粒酶活性、细胞凋亡与GIST良恶性有关,他们的检测有助于GIST的临床病理诊断.
-
CD44V6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CD44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87例结直肠癌中的CD44V6表达.结果:结直肠癌组织中CD44V6的阳性表达率为58.6%,结直肠癌中CD44V6的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Dukes分期密切相关(P<0.05).结论:检测结直肠癌组织中CD44V6的表达可反映肿瘤的生物学行为.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淋巴结微转移检测与老年胃癌预后的关系
目的:研究老年胃癌术前活检标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和术后淋巴结微转移的检测与老年胃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了92例老年胃癌VEGF和67例pN0胃癌淋巴结微转移的表达情况,并分析他们与胃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及对预后的影响.结果:VEGF蛋白阳性表达率为66.7%,淋巴结微转移阳性率为37.3%,且二者表达呈正相关(P<0.05)VEGF蛋白表达水平与肿瘤大小、组织分化程度、浸润深度、血管癌栓、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密切相关(P<0.01),淋巴结微转移与组织分化程度、浸润深度、TNM分期呈正相关(P<0.01).VEGF、淋巴结微转移的表达和胃癌预后呈负相关(P<0.01).结论:VEGF表达和淋巴结微转移呈正相关,二者与胃癌生长、浸润转移关系密切,可作为估计老年胃癌预后的重要因素.
-
胃肠道间质瘤P21WAF1和BaX表达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p21WAF1和Bax的表达与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分析p21WAF1和Bax在GIST中的作用及其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细化SP法观察40例胃肠道间质瘤中p2IWAF1和Bax的表达情况.结果:在GIST 40例中,21例表达p21WAF1,阳性表达率为52.5%,p21WAF1阳性信号定位于细胞核;22例表达Bax,阳性表达率55.0%,Bax阳性信号定位于细胞质.p21WAF1和Bax的表达与GIST的性别、年龄、部位、肿瘤大小、有无坏死、组织学分型无关,与组织学分级有关(X2=20.217,P=0.000<0.01;X2=22.896,P=0.000<0.01).p21WAF1和Bax在潜在恶性和恶性GIST中表达较高,而在良性GIST表达较低(80.0%,80.0%,6.7%和90.0%,80.0%,6.7%).进一步通过两两比较,良性和潜在恶性之间,良性和恶性之间表达率P21WAF1和Bax表达率有显著差别(P<0.01),但潜在恶性和恶性之间P21WAF1和Bax的表达率无显著性差异.p21WAF1和Bax的表达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r=0.448,x2=8.021,P=0.005,Kappa=0.447).结论:p21WAF和Bax在潜在恶性和恶性GIST中发挥作用,但在良性GIST中不发挥作用,二者可作为区别GIST良恶性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