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
Chinese Critical Care Medicine 중국위중병급구의학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3.04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2095-4352
- 国内刊号: 12-1430/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一氧化氮吸入疗法对烟雾吸入性损伤犬心脏能量代谢和病理变化的研究
目的:评价烟雾吸入性损伤犬吸入一氧化氮(NO)后心脏病理改变与心室肌组织能量代谢的变化.方法:21只犬随机分为3组,烟雾吸入损伤后,对照组(8只)单纯吸氧(FiO2=0.45),治疗组(9只)吸氧(FiO2=0.45)+0.0045%NO,正常组(4只)不致伤,用于病理和组织学对照.实验终点进行心室肌组织学和病理形态学检测.结果:对照组ATP含量和能量负荷(EC)显著低于正常组和治疗组(P均<0.01),对照组ADP和AMP含量明显低于正常组(P均<0.01),但ADP明显高于治疗组(P<0.05);心脏光镜和电镜病理所见,治疗组病理性改变程度较对照组轻.结论:在烟雾吸入性损伤犬模型中,吸入NO可不同程度改善心肌组织能量代谢,心脏病理形态改变也有一定程度减轻,表明NO吸入疗法对改善心脏能量代谢和病理改变有益.
-
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不同手术方法疗效比较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采用骨瓣减压血肿清除术(27例)和小骨窗血肿部分清除术结合重组链激酶溶解血肿治疗(21例)进行对照研究.结果:2组近期疗效无明显差异,远期疗效骨窗组优良率(41.2%)高于骨瓣组(11.1%).结论:微创、减压和纤溶药物的应用是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的较佳的外科治疗方法.
-
孤立性主动脉瓣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治疗
目的:根据孤立性主动脉瓣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特点,确定及早换瓣手术在其治疗中的重要地位.方法:将33例未及时行主动脉瓣换瓣术的孤立性主动脉瓣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作为对照组,11例急结果:急诊行主动脉瓣换瓣术者成功率(81.8%),随访6个月~5年,均尚存活,且无一例再发感染,存活率明显高于未及时换瓣者(病情好转6例出院后随访2年内均死亡).结论: 孤立性主动脉瓣感染性心内膜炎急诊手术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唯一途径.准确地掌握手术适应证,合理应用抗生素,及时纠正心力衰竭是保证手术成功、获得良好预后的关键.
-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与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比较
目的:观察小剂量(50mg)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与尿激酶(UK)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rt-PA和UK2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rt-PA组冠状动脉(冠脉)总再通率为75.0%,UK组冠脉总再通率为61.3%.患者在发病<3小时溶栓治疗,rt-PA组冠脉再通率为86.7%,UK组冠脉再通率为66.7%,前者明显高于后者,但统计学处理尚无显著性差异(P>0.05),原因与例数较少有关;住院并发症和预后2组结果无明显差异,但平均CCU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前者[(7.1±1.2)日和(22.5±6.1)日]较后者[(11.7±3.1)日和(27.3±7.3)日]明显减少(P均<0.05).结论:小剂量(50mg)rt-PA有良好的溶栓效果,冠脉再通率高,尤其在发病后3小时内进行治疗效果更佳;rt-PA溶栓无出血不良反应发生,并能显著缩短患者平均住院时间.
-
用QT间期离散度监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心律失常的研究
目的: 测定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心律失常作用时QT间期离散度的变化,探讨QT间期离散度能否作为抗心律失常药致心律失常作用的监测指标.方法: 选择充血性心衰患者188例,分为单纯心衰组(95例)和心衰并心律失常组(93例);另选健康对照组102例,均测QT间期离散度、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动态心电图.比较不同心功能组及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前后不同转归组的校正QT间期离散度(QTcd)值.结果: 心衰并心律失常组QTcd值[(86.16±24.33)ms]高于单纯心衰组[(69.76± 19.51)ms],P<0.01.心衰LVEF<0.40组QTcd值[(90.21±28.4 3)ms]高于心衰LVEF>0.40组(73.45±20.26)ms,P<0.01.QTcd 值与LVEF 值呈中等程度负相关(r=-0.427,P<0.01).治疗发生致心律失常作用组QTcd值[(99.82±30.44)ms]高于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前[(86.16±24. 23)ms,P<0.05]和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好转组[(58.11±18.22)ms, P<0.05],而与死亡组[(102.84±32.53)ms]比较无明显差异(P > 0.05).心衰LVEF<0.40组发生致心律失常例数(16/92)明显高于心衰LVEF>0.40组例数(4/96),P<0.001.结论: 严重心衰时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较易致心律失常,此时QTcd值明显增加,QTcd值的变化可作为监测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心律失常疗效及致心律失常作用的指标.
-
培哚普利对大鼠心肌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在大鼠心脏Langendorff灌注模型上观察培哚普利对缺血-再灌注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24只大鼠分空白对照组(A组)、缺血-再灌注组(B组)和治疗组(C组),分别观察再灌注期各组心律失常情况,测冠状动脉回流液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及再灌注结束后心肌组织一氧化氮(NO)水平.结果:①C组室性期前收缩(VPB)、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颤动(VF)的发生率分别为100.0%、62.5%和12.5%,与B组(100.0%、87.5%和62.5%)比较VF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②C组VPB数[(4.88±1.23)次/min]与B组[(7.75±0.99)次/min]无显著性差异(P>0.05),VT和VF持续时间[(6.14±2.07)秒和(0.59±0.38)秒]显著低于B组[(13.29±2.19)秒,(7.49±3.29)秒],P均<0.05.③再灌注期第1、3、5、10、15、20分钟的LDH活性C组分别为(52.86±10.86)IU/L、(71.41±8.47)IU/L、(54.83±8.02)IU/L、(40.13±3.53)IU/L、(32.90±7.91)IU/L和(29.05±2.07)IU/L,均显著低于B组各对应时间点的LDH活性[(120.29±20.95)IU/L、(173.64±17.33)IU/L、(128.03±22.97)IU/L、(116.68±5.53)IU/L、(79.06±9.17)IU/L、(72.15±8.03)IU/L],P均<0.05.④心肌组织NO水平C组为(53.98±12.78)μmol/g,显著高于B组(21.05±3.85)μmol/g,P<0.05.结论:培哚普利能减轻大鼠心肌再灌注损伤,这一保护作用可能与培哚普利能增加再灌注心肌组织中NO水平有关.
-
35例心肺复苏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分析
目的:观察心肺复苏(CPR)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静脉溶栓的疗效及存在的问题.方法:对35例CPR后AMI患者(CPR组)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42例无CPRAMI患者(对照组)静脉溶栓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CPR组发病至心脏停搏时间平均为(84.0±33.6)分钟,CPR时间(7.7±3.0)分钟,平均溶栓时间为(93.6±48.8)分钟[与对照组(163.1±69.2)分钟比较,P<0.001];冠脉再通率为74.3%(与对照组66.7%比较,P>0.05),CPR组无一例发生胸内出血,但有8例(22.9%)发生上消化道出血,其中1例严重出血(与对照组上消化道出血7.1%比较,P<0.05).结论:对CRP成功后无创AMI患者迅速进行静脉溶栓治疗不仅安全有效,而且可适当扩大溶栓治疗的"时间窗";CPR后需注意预防机体应激性反应,尤其是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
-
625例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时间规律的探讨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发病时间与触发因素.方法:将625例AMI患者的昼夜、周及年发病时间各分为4个、7个和4个时间段,计算各段发病人数及百分比.统计分析采用一致性χ2检验.结果:昼夜发病分布见早晨和晚间2个发病高峰,周发病有周一、周五和周六3个峰,年发病有1~3月和10~12月2个峰,P均<0.05.可能的触发因素为:①早晨交感神经活性增加致动脉压升高、冠状动脉张力增大、粥样斑块易破裂和血小板沉积增多;②血液粘滞度加大,血小板聚集性增加,导致相对高凝状态;③血清泼尼松浓度高于基础水平;④寒冷;⑤其他.结论:AMI发病时间并非偶然,其可能的触发因素亦有多个.
-
Ⅲ型及Ⅳ型前胶原与心肌梗死病程演变的关系
目的:探讨Ⅲ型前胶原(PⅢP)和Ⅳ型前胶原(PⅣP)与心肌梗死(MI)病程演变的关系.方法:应用放射免疫技术测定49例MI不同时期患者和19例健康体检者血清PⅢP、PⅣP水平,用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室结构和舒缩功能参数.结果:MI患者超急性期、急性期和亚急性期血清PⅢP浓度分别为(93.70±8.91)μg/L、(129.80±10.64)μg/L和(117.00±9.48)μg/L,较对照组[(87.60±7.39)μg/L]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急性期、亚急性期PⅣP分别为(80.20±9.23)μg/L、(74.50±6.89)μg/L,较对照组[(57.90±6.41)μg/L]明显升高(P均<0.01),而超急性期升高不显著(P>0.05).两者浓度水平均在急性期达高峰,陈旧期PⅢP和PⅣP浓度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意义(P均>0.05).MI血清PⅢP、PⅣP浓度水平与左室质量指数(LVMI)有良好的相关性(r=0.4830,r=0.4268,P<0.05和P<0.01),与左室舒缩功能呈负相关(r=-0.5612,r=-0.4415,P<0.01和P<0.001).结论:心肌胶原网络随MI病程演变发生动态改变,测定PⅢP、PⅣP浓度水平可能有助于了解MI程度、梗死范围、心肌修复和预后.
-
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对失血致低血容量性休克大鼠心肺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TRH)抗失血致低血容量性休克的作用和对呼吸频率(RR)、平均动脉压(MAP)、血气参数及酸碱平衡紊乱的影响.方法:复制失血致低血容量性休克大鼠模型,观察TRH治疗前、后及各组各时间点大鼠RR、MAP、血气和酸碱平衡等各参数的变化.结果:TRH组给药后MAP即刻升高,5分钟MAP达(14.0±1.3)kPa(1kPa=7.5mmHg),较低血容量性休克(HS)组增高32%(t=2.531,P<0.05);休克组大鼠在伤后360分钟MAP仍较低,TRH治疗组MAP还比休克组高42%(t=3.014,P<0.05).休克组和TRH治疗组失血后RR明显减慢,TRH给药后5分钟RR升为(80±9)次/min,较休克组升高78%(t=3.892,P<0.01);伤后360分钟,TRH组RR达(99±9)次/min,比休克组高71%(t=3.456,P<0.01).TRH降低了肺体指数和肺含水率;升高pH、HCO-3,改善酸中毒和酸碱失衡.结论:TRH在失血致低血容量性休克治疗过程中有重要作用,能有效减轻休克的严重程度.
-
蛋白激酶C在缺血预处理限制心肌梗死范围效应中作用的观察
目的:探讨蛋白激酶C(PKC)在缺血预处理限制心肌梗死范围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非循环式Langendorff离体兔心恒压灌流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特异性 PKC对缺血预处理心肌保护作用的影响.结果:单纯缺血30分钟及再灌注60分钟可引起33.96%±12.07%的心肌坏死;在缺血前如给予5分钟全心缺血及10分钟再灌注的预处理可缩小心肌梗死范围至15.26%±5.14%,2组比较P<0.05;Chelerythrine(PKC阻滞剂)预灌流心脏不能影响心肌梗死范围(3 6.51%±6.91%),但如在预处理的再灌注期用Chelerythrine灌流心脏,则可取消缺血预处理的心肌保护作用,其心肌梗死范围为32.19%±8.3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蛋白激酶C介导了缺血预处理限制心肌梗死范围的作用.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与静脉溶栓加冠状动脉内溶栓治疗的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单纯静脉溶栓疗法和静脉溶栓加冠状动脉(冠脉)内溶栓疗法的疗效.方法:前法以(150~200)×104U尿激酶进行静脉溶栓,后法以(150~200)×104U尿激酶进行静脉溶栓后,再以(20~50)×104U尿激酶行冠脉内溶栓.结果:前法梗死相关动脉再通率为60.0%;后法梗死相关动脉再通率为76.9%.2组比较,χ2=3.86,P<0.05.住院病死率静脉溶栓组和静脉溶栓加冠脉内溶栓组分别为12.5%和9.6%,2法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χ2=6.66,P<0.01).心功能1~2级者2组分别为90.8%和94.2%(χ2=6.64,P<0.01);心功能3~4级者分别为9.2%和5.8%(χ2=6.65,P<0.01).结论:冠脉内溶栓再通率高,在治疗的同时,还可了解梗死相关动脉再通和狭窄情况;静脉溶栓方法简便,可在发病早期实施.将两种方法相结合,缩短了等待溶栓的时间;静脉溶栓结合冠脉内溶栓优点,使血管再通率明显提高,并进一步降低了患者近期病死率.
-
手术方式对炎性细胞因子和应激激素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所致创伤对炎性细胞因子和应激激素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析胃癌根治术(A组,13例)、低位直肠癌会阴腹联合根治术(B组,13例)和开胸食管贲门癌根治术(C组,11例)患者术后白细胞介素6(IL-6)、IL-8、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和皮质醇的变化特点,并与10例同期行阑尾炎和腹股沟疝小手术患者(D组)作比较 .结果:①A、B、C 3组患者术后2小时IL-6和IL-8含量均显著升高(P 均<0.01),但A、B、C组上升幅度不同,术后1日均显著下降;②A、B、C、D 4组患者术后2小时ACTH浓度均显著升高( P均<0.01),术后1日均显著降低,但A、B、C 3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 .0 5);③A、C组术后2小时皮质醇显著升高(P均<0.01),术后1日则显著下降;④术后1日IL-6与IL-8含量显著相关(P<0.05),术后2小时ACT H与皮质醇水平显著相关(P<0.01).结论: 按照一定时间要求监测围手术期细胞因子和应激激素的变化,有利于判断手术创伤程度和预后.
-
急性乳酸酸中毒对实验犬心室收缩功能影响的研究
目的:观察实验性乳酸酸中毒对犬心室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应用超声心动图和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观察9只经静脉麻醉、气管插管、连续静脉滴注0.5mol/L的DL乳酸液后,健康杂种犬心室收缩功能变化;每30分钟采血液、心室、主动脉压力及超声心动图数据1次.结果:主动脉瓣血流平均加速度、左室射血分数、左室周边缩短速率、肺动脉瓣血流平均加速度、右室面积变化率和右室射血分数均降低(P均<0.05),心室收缩末径较舒张末径增大更明显(P均<0.05).结论:乳酸酸中毒降低心室收缩功能,尤其降低心肌收缩力.
-
院外应用心律平治疗宽QRS波群心动过速77例
不同原因的宽QRS波群心动过速的预后与治疗不同,如诊断失误可导致处理的严重错误 .由于院外诊断条件有限,时间紧,有时不易区别宽QRS波群心动过速的性质.为此我们在院外治疗此类心律失常时,应用心律平,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
院前急救患者心率对无Q波心肌梗死估测的探讨
无Q波型心肌梗死(NQAMI)占全部急性心肌梗死的20%~38%[1],其心电图改变可分为:ST段下移型、ST段抬高型和T波倒置型.其中,ST段下移型占NQAMI的50%以上[2],预后较差[3].ST段广泛明显下移是ST段下移型NQAMI的特征心电图改变之一.但是,这种改亦可由导致心内膜下缺血的其他疾病引起[4]. 如何在院前缺乏持续心电图观察和心肌酶检查的情况下,迅速准确地估测ST段下移型NQAMI的可能性,是院前急救中需要探讨的问题.
-
婴儿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致泵衰竭及呼吸衰竭的治疗
婴儿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引起泵衰竭[由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衰)并发心源性休克引起 ]及呼吸衰竭(呼衰)是儿科急危重症,应用以往常规治疗难以救治成功,其病死率很高.我院1986年11月以来针对治疗中的突出问题,采用了新的治疗方案,获得临床满意疗效,大大降低了病死率,报告如下.
-
心房按需起搏术治疗期前收缩疗效观察
应用心房按需起搏(AAI)型起搏器过程中,发现AAI起搏方式对期前收缩有治疗作用.现将16例术前伴有期前收缩的AAI患者长期随访结果报告如下.
-
心内直视术后急性心包填塞与动脉血气分析
急性心包填塞是心内直视手术后严重的并发症.本研究就15例经手术证实术后急性心包填塞患者的血气分析结果,探讨其与急性心包填塞的关系.
-
45例急性鱼胆中毒患者抢救体会
现将我院1987年1月~1998年2月抢救45例鱼胆中毒患者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45例患者中男22例,女23例;年龄7~75岁,平均34岁. 鱼胆种类:草鱼35例,鲤鱼6例,青鱼3例,鱼种不详1例;服鱼胆1~2个; 患者均为生食后0.5~6.0小时发病.
-
肝素治疗3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观察
1995年11月~1997年11月援外期间在摩洛哥塞达特省立医院应用肝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38例,报告如下.
-
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23例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心肌梗死(MI)之间的临床不稳定心肌缺血综合征.合理的治疗是改善其预后的关键.本研究初步探讨低分子肝素治疗UAP预后情况,并分析其安全性.
-
小剂量洋地黄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40例
洋地黄是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重要药物,但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洋地黄耐受性较差,故宜采用小剂量.我们应用小剂量洋地黄治疗40例DCM并CHF患者,其临床表现及心功能均得到明显改善.报告如下.
-
急性右室梗死时心源性休克的治疗
对于急性右室心肌梗死(ARVI)时的心源性休克伴低血压,多年来一直采用容量负荷法治疗.近年来的尸检结果证实:ARVI并发心源性休克的患者,除大面积右室梗死外,同时存在左室梗死[1].左室梗死的面积大小与心指数间有很好的相反关系.此种情况下容量负荷法不能增加心排血量,且易导致严重肺淤血[25].Ferraio等 [2] 比较了多巴酚丁胺与容量负荷法在严重右室梗死中的疗效后证实,多巴酚丁胺较容量负荷法更能促进血流动力学改善.我们采用多巴酚丁胺联合多巴胺静滴成功治疗ARVI并心源性休克患者3例,报告如下.
-
早期静脉注射大剂量肾上腺素抢救心脏停搏的观察
肾上腺素是目前抢救心脏停搏的首选药物.分析我科1994年~1996年抢救心脏停搏患者44例资料,看出应用大剂量肾上腺素抢救心脏停搏可增加心肺复苏(CPR)的成功率.
-
心肌缺血预适应的研究进展
缺血预适应是目前在动物实验模型中观察到的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效的保护方法,是机体一种基本的病理生理过程.早在1986年Murry首次发现实验犬心肌在经历了短暂性缺血后产生对随后持续、严重缺血的保护作用(限制心肌梗死范围、增加心肌收缩力及防止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等),并称此现象为"缺血预适应"[1].本文就心肌缺血预适应现象及其内源性调控机制和心肌缺血损伤的防治作一综述.
-
腹痛型心力衰竭1例
1 病历简介患者男,76岁,于5年前发生前壁心肌梗死经治疗病情稳定.本次发病为劳累后出现剧烈腹痛,恶心、呕吐伴四肢末稍及胸腹部皮肤发绀、发凉,出冷汗,胸闷、呼吸困难.既往糖尿病25年病史.
-
大剂量肾上腺素复苏成功心脏停搏275分钟患者1例
1 病历简介患者女,36岁,体重75kg,从5m高处坠地,于1998年8月11日下午5时30分以脑外伤急诊入院.查体:危重病容,意识淡漠,呼吸23次/min,脉搏126次/min,血压12.0/8.0kPa(1kPa=7.5mmHg),皮肤湿冷,两侧瞳孔直径4mm,光反射存在,两肺呼吸音粗,心律齐,心率126次/min,全腹软,肝脾未及,两下肢肌力0级,痛觉消失,巴氏征、克氏征阴性,腹穿阴性.
-
冠心病患者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和D-二聚体的测定及其意义
我们测定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和D-二聚体含量,报告如下.
-
60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测定及其意义
通过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不同病变程度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 P)及血流动力学参数的测定,探讨CGRP在冠心病中的意义.
-
52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QT间期离散度的测定
QT间期离散度(QTd)被认为是反映心室肌复极的不均一性,即心肌电不稳定性的简单、无创的检测指标[1].我们检测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QTd,观察QTd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和猝死的关系.
-
心肺复苏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改变,高脂、高热量饮食、吸烟、精神紧张、高龄化和遗传等因素,使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发病率不断上升.冠心病的死亡率70年代国内统计为29.6/10万,80年代增至39.7/10万.美国每年约130万人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其中20万~30万人在医院外出现心脏停搏.有些患者在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冠状动脉(冠脉)痉挛或微循环栓塞,引起心肌缺血,局部电生理紊乱,导致严重心律失常,出现心室颤动而死亡.猝死可随时随地发生.因此,深入研究有效防治措施,普及急救知识,对防止心源性猝死有重要意义.
-
动脉导管未闭伴肺动脉栓塞及心房纤颤的治疗(Internet网上病例讨论)
沈洪医生:解放军总医院急诊科副教授(Shenhong@publi c.east.cn.net)肺动脉高压是临床上较常见病症,可由原发或继发病因所致,导致病情变化的影响因素也很多.如何判断其可能的发病机制以及选择治疗方法?我们通过波兰Piotr D医生提供的简单病例,就所涉及的一些问题进行讨论.
-
经食管心房调搏中正负极瞬间调换器的制作和应用
经食管心房调搏(TEAP)具有无创、简单、安全、无需X线和可反复进行等优点.关于佳起搏点的位置,目前尚无统一意见[1].一般情况下食管电极导管插入食管,均需花费时间选择定位和易起搏配对电极.我们制作了正负极瞬间调换器用于TEAP,仅以开关方式瞬间可选择定位电极和易起搏配对电极.报告如下.
-
对心肺复苏术的几点质疑
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术是对心跳、呼吸停止患者所采取的急救措施.在过去的30余年中,人们对心脏停搏的流行病学、CPR中的血流动力学及体内病理生理变化等方面作了较为广泛的探索,取得了很大进展.不少研究成果已应用于临床,使复苏成功率有所提高,但仍有许多问题尚无定论.现对目前CPR中的某些问题提出管见,以供同仁讨论.
年 | 期数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199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1991 | 02 |
1990 | 01 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