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医学杂志
Medical Journal of Qilu 제로의학잡지
- 主管单位: 山东省教育厅
- 主办单位: 青岛大学医学院
- 影响因子: 0.6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8-0341
- 国内刊号: 37-1280/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病人海马氢质子波谱成像分析
目的 分析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病人双侧海马生化代谢改变,探讨氢质子波谱成像(1H-MRS)在MCI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MCI病人(MCI组)和正常对照(NC组)各22例,均行双侧海马1H-MRS检查,计算双侧海马N-乙酰天冬氨酸(NAA)/肌酸(Cr)、肌醇(mI)/Cr、胆碱(Cho)/Cr及NAA/mI.对MCI组病人双侧海马NAA/Cr、mI/Cr及NAA/mI值与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总分及各亚项得分作相关性分析.结果 与NC组比较,MCI组病人NAA/Cr、NAA/mI降低(t=2.51、2.86,P<0.05),mI/Cr增高(t=2.47,P<0.05),MoCA总分及延迟记忆得分降低(t=17.47、2.56,P<0.05).MCI组NAA/Cr、NAA/mI分别与MoCA总分、延迟记忆得分呈正相关(r =0.57~0.68,P<0.01),mI/Cr与MoCA总分、延迟记忆得分呈负相关(r=-0.54、-0.54,P<0.01).结论 1H-MRS能够早期检测MCI病人海马区的生化代谢改变,在MCI早期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
干扰素α-1b并蒲地蓝消炎口服液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效果
目的 评估干扰素α-1b并蒲地蓝消炎口服液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效果.方法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儿143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干扰素α-1b肌肉注射并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口服治疗,对照组给予阿昔洛韦静脉输入治疗,两组同时给予退热、护肝等对症支持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后第1、3、7天发热、淋巴结大、咽峡炎及变异淋巴细胞恢复正常的时间.结果 治疗组病儿症状和变异淋巴细胞恢复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t=2.58~3.45,P<0.05).治疗7d后,治疗组痊愈率和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x2=4.77、6.13,P<0.05).结论 干扰素α-1b并蒲地蓝消炎口服液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疗效肯定.
-
改良泪道支撑管治疗泪小管断裂的效果
目的 探讨系“红领巾结”式缝合及隐匿硅胶支撑管方式修复泪小管断裂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18眼)采用系“红领巾结”式缝合及隐匿硅胶支撑管方式修复泪小管断裂病人的临床资料.18例中单纯下泪小管断裂16例,上下泪小管断裂2例.手术在显微镜下按照眼睑解剖结构找到泪小管断端,以0.6 mm外径空心硅胶软管作为支撑物,系“红领巾结”式缝合泪小管2针(其中1针固定缝合硅胶管),轻拉硅胶软管平泪小点剪断使之回退至泪小管水平部.术后随访6个月.结果 18眼均吻合成功.所有病例下睑伤口愈合好,下睑和泪小点位置正常,硅胶管回退至泪小管水平部,外观舒适,置管期间病人自觉无溢泪.硅胶管在1~2个月自行脱落13例,在鼻内镜下取出5例.去除支撑物后,16例无不适及溢泪,冲洗泪道通畅,治愈率88.89%;2例下睑自觉溢泪,冲洗泪道通而不畅,好转率11.11%.结 论改良系“红领巾结”式缝合及隐匿硅胶支撑管方式修复泪小管断裂,对泪道损伤小且支撑管不外漏,不影响病人外观,值得推广应用.
-
R(+)普拉克索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早期脑损伤保护作用
目的 研究R(+)普拉克索(R+ PPX)对脑缺血再灌注(CIR)大鼠早期活性氧(ROS)生成的影响,探讨R+PPX对CIR早期大鼠脑组织的保护作用,为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CIR模型,缺血时间2h后,采用抽签方法将100只健康雄性大鼠分为假手术组(A组,n=20)、CIR组(B组,n =30)、R+PPX注射CIR组(C组,n=50)3组.于再灌注8和24 h时,行TTC染色,LOZEX-F扫描计算脑梗死体积百分比;采用二氯荧光素(H2DCF-DA)探针监测大鼠脑内ROS阳性细胞数目和荧光强度.结果 制作CIR模型的过程中,A、B、C3组大鼠的肛温、心率、动脉压指标差异无显著性(P>0.05).A组未出现脑梗死,再灌注8h时,C组脑梗死体积明显小于B组(F=15.32,P<0.05),但再灌注24 h时,B组脑梗死体积百分比与C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再灌注8h时,C组ROS阳性细胞数明显少于B组(F=25.72,P<0.05),但再灌注24 h时,B、C两组的ROS阳性细胞数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R+PPX预处理可以明显减少CIR早期大鼠体内的ROS生成水平及脑梗死体积,从而对CIR早期脑损伤起到保护作用.
-
Wiltse入路单侧TLIF对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
目的 探讨Wiltse入路单侧经椎间孔椎体融合术(TLIF)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单间隙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92例,根据不同手术入路分为Wiltse入路组及后正中入路组,每组46例.记录两组病人手术总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随访1年,比较两组椎间融合率、JOA腰痛评分及下肢痛VAS评分,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Wiltse入路组手术总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显著少于后正中入路组(t =20.93~30.15,P<0.05).术后1年时,Wiltse入路组JOA及VAS评分显著优于后正中入路组(t=3.73、5.10,P<0.05),而两组椎间融合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均未出现脑脊液漏、神经根损伤、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两种入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融合率相近,但Wiltse入路创伤更小,术后腰背痛的发生率更低.
-
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与颈动脉硬化程度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慢血流(CSF)现象与颈动脉硬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于我院住院并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具有相似危险因素的CSF病人和冠状动脉血流正常(NCA)者各90例.应用血管回声跟踪(ET)技术评估双侧颈动脉硬化参数,包括僵硬度指数(β)、压力-应变弹性指数(Ep)、动脉顺应性(AC)和脉搏波传导速度(PWV).测定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通过线性回归分析,评价CSF病人颈动脉硬化程度与血清Hs-CRP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CSF组β、Ep和PWV显著高于NCA组(t=2.189~2.806,P<0.05),AC显著低于NCA组(t=3.049,P<0.01).CSF组血清Hs-CRP水平显著高于NCA组(t=2.481,P<0.05).CSF病人血清Hs-CRP水平与β、Ep和PWV呈正相关(r=0.272~0.452,P<0.01),与AC呈负相关(r=-0.293,P<0.05).结论 CSF现象和颈动脉硬化程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
铜绿假单胞菌686株感染分布及耐药性变迁
目的 分析我院铜绿假单胞菌(Pae)感染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变迁,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我院东院区2010年10月-2013年9月分离出的Pae 686株,采用微生物分析仪ATB Expression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并对标本分离率、科别分布和药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4%的Pae从重症监护室检出;检出Pae的标本中痰标本占79.6%;分离菌株对抗菌药物耐药率多呈逐年上升趋势,以氨基糖苷类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率升高较为显著.结论 3年中我院Pae的分离比重呈现上升趋势,耐药性也在增强.研究Pae耐药性的变迁,可为临床抗菌药物的使用效果做出一定程度预测,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参考依据.
-
SOCS1和SOCS3在儿童过敏性紫癜Th1/Th2失衡中作用
目的 探讨细胞因子信号转导蛋白抑制因子(SOCS)1和SOCS3在过敏性紫癜(HSP)病儿Th1/Th2失衡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急性期HSP病儿32例(HSP组)和健康同龄儿童28例(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血浆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IL)-4和IL-6的浓度,采用蛋白质印迹技术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磷酸化的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pSTAT3)含量,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PBMCs中SOCS1和SOCS3 mRNA表达水平.结果 HSP病儿血浆IFN-γ浓度及IFN-γ/IL-4显著低于对照组(t=3.398、18.032,P<0.01);血浆IL-4及IL-6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t=4.817、9.733,P<0.01).HSP病儿PBMCs中pSTAT3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t=4.273,P<0.01).HSP病儿PBMCs中SOCS1和SOCS3 mRNA表达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6.976、10.588,P<0.01).HSP病儿pSTAT3蛋白、SOCS1和SOCS3 mRNA水平均与IFN-γ/IL-4呈负相关(r=-0.561~-0.409,P<0.05、0.01);pSTAT3蛋白与SOCS1 mRNA水平呈正相关(r =0.642,P<0.01),与SOCS3 mRNA水平无相关性(r=0.345,P>0.05).结论 急性期HSP病儿体内存在Th1/Th2失衡.SOCS1、SOCS3可能参与了儿童HSP Th1/Th2失衡;IL-6可能通过活化STAT3上调SOCS1表达,参与HSP病儿Th1/Th2失衡.
-
基于GC-TOF-MS的兔退变椎间盘代谢轮廓分析
目的 建立基于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GC-TOF-MS)技术的椎间盘代谢组学分析方法,研究兔退变椎间盘较正常椎间盘的代谢轮廓变化,探讨其分子机制及差异代谢物的潜在临床价值.方法 应用GC-TOF-MS技术,对6例退变椎间盘(模型组)和6例正常兔椎间盘(对照组)样本进行分析,采用基于模式识别的多元统计学分析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筛选出差异有显著意义的代谢物.结果 本研究成功构建了兔退变与正常椎间盘代谢轮廓的偏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模型.从模型中筛选出6种退变椎间盘较正常椎间盘存在显著差异的代谢物,并对这6种物质进行了鉴定,其中4种(乳酸、丙酰基-丙氨酸、谷氨酸、氧脯氨酸)在模型组中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2种(1-磷酸葡萄糖、甲基肌醇)在模型组中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代谢组学方法用于研究椎间盘退行性变具有可行性,找到了与椎间盘退变高度相关的代谢信息,有助于了解该疾病的分子机制.
-
贝美格致惊大鼠海马凋亡抑制基因bcl-2表达年龄特征
目的 探讨3-乙基-3-甲基戊二酰亚胺(贝美格)致惊后大鼠海马凋亡抑制基因bcl-2表达的年龄特征及变化规律.方法 取健康成年和幼年Wistar大鼠,经腹腔注射贝美格制作长时程惊厥模型,惊厥持续15 min后止惊.成年和幼年两组大鼠分别于惊厥后3h、6h、1d、3d、7d断头处死,用免疫组化、原位杂交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海马bcl-2蛋白及mRNA表达的动态变化.结果 惊厥后3、6h,两组大鼠海马bcl-2蛋白表达较相应正常对照显著升高(F=7 484.0、9 599.0,t=118.9~155.3,P<0.01).两组大鼠海马bcl-2蛋白的表达均于惊厥后6h达高峰,随后成年鼠bcl-2蛋白表达回落迅速,惊厥后1d即降至正常对照水平,而幼年鼠回落缓慢,在惊厥后3d内呈持续强表达,直至惊厥后7d仍显著高于正常对照(t=3.1,P<0.05).惊厥后幼年鼠bcl-2蛋白表达较成年鼠有增高趋势,在惊厥后6h及1d时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4、104.4,P<0.01).惊厥后两组大鼠海马bcl-2 mRNA的表达与其蛋白表达规律类似.结论 长时程惊厥可诱导海马凋亡抑制基因bcl-2表达增高,但存在年龄差异,幼年鼠bcl-2的表达强度及持续时间明显强于成年鼠,这可能是未成熟脑耐受惊厥性脑损伤的机制之一.
-
CT与MRI对结节性硬化症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结节性硬化症影像学表现及CT与MRI对其诊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5例临床确诊为结节性硬化症病人的影像学资料.结果 CT检查45例病人均可见室管膜下结节.MRI检查39例病人显示皮质及皮质下结节,可见脑实质内异常信号影,T1加权像(T1WI)序列呈低信号,T2 WI序列呈高信号.MRI检查,8例(18.0%)见室管膜下星形细胞瘤;腹部CT平扫加增强扫描,9例(20.0%)合并肾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2例(4.4%)合并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胸部CT平扫加增强扫描,3例(6.7%)合并肺血管淋巴管肌瘤病.结论 结节性硬化症是一种可累及多系统多器宫的综合征,CT显示室管膜下钙化结节具有特征性诊断价值;MRI对非钙化性结节比较敏感,能发现更多病变.CT及MRI联合检查对结节性硬化症的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
-
异氟醚对人类胚胎干细胞自我更新能力及分化的影响
目的 探讨异氟醚对人类胚胎干细胞(hESCs)自我更新能力及分化的影响.方法 将传代后1d的hESCs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细胞暴露于体积分数0.02异氟醚、体积分数0.05 CO2和体积分数0.21O)2的混合气体中6h,对照组细胞暴露于体积分数0.05 CO2和体积分数0.21 O2的混合气体中6h.观察hESCs的生长情况,并检测两组细胞干性标志性基因(Nanog、Sox2、Oct4、Lin28)及各胚层标志性基因(AFP、T、Nestin)的mRNA水平.结果 传代后5d,实验组细胞数目明显低于对照组(t=3.40,P<0.01);实验组细胞干性基因的mRN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各胚层标志性基因的mRN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t=2.67~3.89,P<0.05).结论 异氟醚可以抑制hESCs的自我更新能力,并促进其提前分化.
-
体质量超标准和肥胖与痛风发病风险关系Meta分析
目的 探讨体质量超标准(超标)和肥胖与痛风发病风险之间的关系.方法 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万方、维普以及中国知网数据库,收集从建库至2015年9月所有有关超标和肥胖与痛风发病风险关系的中英文文献.采用随机效应模型来计算合并相对危险度(RR)以及95%可信区间(CI).结果 共有9篇文献包含249 739例研究对象符合超标的纳入标准,11篇文献包含382 548例研究对象符合Ⅰ级肥胖的纳入标准,3篇文献包含68 946例研究对象符合Ⅱ或Ⅲ级肥胖的纳入标准.超标、Ⅰ级肥胖和Ⅱ或Ⅲ级肥胖的合并RR分别为1.52(95 %CI=1.35~1.72)、2.12(95 %CI=1.81~2.48)和2.60(95%CI=1.93~3.50).结论 超标和肥胖与痛风的发病风险增加有关.
-
PAPP-A及COX-2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关系
目的 了解妊娠相关蛋白-A(PAPP-A)、环氧合酶-2(COX-2)在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表达情况,探讨COX-2、PAPP-A与斑块稳定性及颈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 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46例,其中不稳定斑块(UP)36例,稳定斑块(SP)10例;中度狭窄9例,重度狭窄37例.应用细胞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斑块中COX-2、PAPP-A表达情况,分析两者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UP组中PAPP-A和COX-2表达阳性细胞数均明显高于SP组,差异有显著性(t=16.83、15.88,P<0.01);UP组和SP组PAPP A和COX-2表达均存在正相关关系(r=0.74、0.60,P<0.05).中度狭窄斑块中PAPP A和COX-2表达阳性细胞数与重度狭窄斑块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OX-2、PAPP-A参与了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COX-2、PAPP-A在斑块中的表达与颈动脉的狭窄程度无关;PAPP-A、COX-2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具有协同刺激作用.
-
早发代谢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 探讨早发代谢综合征(MS)的临床特点.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0月在我科住院的病程≤5年的338例MS病人,以诊断年龄40岁为界,分为早发组及迟发组,比较两组血糖、血压、体质量指数(BMI)、家族史、24 h尿清蛋白排出量(24h-UAE)、血生化等临床特点,并比较MS各组分及并发症检出率.结果 早发组的舒张压及24h-UAE高于迟发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低于迟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47~2.364,P<0.05).早发组血脂紊乱、MS家族史阳性及父母亲MS史阳性检出率均高于迟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4.169~6.230,P<0.05).结论 早发MS病人有更显著的家族遗传倾向,更易出现肾脏损害且代谢紊乱更为严重.
-
慢性肝硬化住院病人营养状况分析
目的 探讨慢性肝硬化住院病人营养状况,为进一步行营养支持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欧洲营养风险评分表(NRS2002),对228例慢性肝硬化病人进行营养风险筛查,了解肝硬化病人营养风险及营养不良发生情况.结果 228例住院肝硬化病人中,存在营养风险119例,营养风险发生率为52.19%;营养不良共162例,营养不良发生率71.05%o.不同性别慢性肝硬化病人营养风险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844,P<0.05);营养不良发生率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性肝硬化病人营养风险及营养不良发生率高,应定期进行营养风险筛查.
-
表现为大细胞性贫血的再生障碍性贫血病人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表现为大细胞性贫血的再生障碍性贫血(MAA)病人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55例MAA病人的临床资料,并以同期表现为正细胞性贫血的再生障碍性贫血(NAA)病人127例作为对照.结果 MAA组病人的年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t=3.60,P<0.05);MAA组中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NSAA)病人比例明显偏高,差异有显著性(x 2=52.47,P<0.05);MAA组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病人网织红细胞计数(Ret)显著高于NAA组,差异有显著性(t=2.68,P<0.05);MAA组SAA病人骨髓红系比例高于NAA组,差异有显著性(t'=2.33,P<0.05).治疗6个月后,MAA组SAA、NSAA病人有效率与NAA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随访29(1~72)个月,MAA组SAA、NSAA病人生存率与NAA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与NAA病人比较,MAA病人发病年龄较大,NSAA比例、Ret、骨髓红系比例偏高.
-
连续性肾替代治疗执行肝素抗凝流程的效果观察
目的 观察连续性肾替代治疗(CRRT)执行肝素抗凝流程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3年7月 2014年12月在我科行CRRT的28例病人作为观察组,病人均按全身标准肝素抗凝流程行全身抗凝;选择2011年6月-2012年12月行CRRT的32例病人作为对照组,病人行经验性肝素全身抗凝,于CRRT前、中、后共检测3次血凝指标,根据CRRT运行期间所检测的滤器各压力变化经验性地动态递增或递减肝素剂量.比较两组CRRT运行情况及CRRT非计划性下机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134例次CRRT运行时间均达24 h及以上,病人脏器黏膜无出血,滤器凝血0~Ⅰ级,未发生非计划性下机;对照组145例次CRRT运行时间较观察组短,共发生非计划性下机70例次(48.28%).两组非计划性下机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2 =86.356,P<0.01).结论 CRRT全身标准肝素抗凝流程的实施可减少非计划性下机,更适合于较高凝状态的病人.
-
高危型皮肤鳞状细胞癌治疗的研究进展
皮肤鳞状细胞癌(cSCC)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非黑色素瘤皮肤癌之一.根据cSCC的特征及病人自身情况,将其分为高危型和低危型.cSCC大部分为低危型,容易治疗,但高危型cSCC可有较高的复发率和致死率.本文主要综述高危型cSCC近年来在临床治疗方面的新研究进展.
-
125I粒子持续低剂量率照射杀伤恶性肿瘤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因创伤小、肿瘤局部控制率高以及并发症发生率低等特点受到国内外研究者越来越多的关注.随着125I粒子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相关的体外基础实验研究也在逐步开展.本文主要就125I粒子持续低剂量率照射杀伤恶性肿瘤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miRNA与垂体瘤发病机制关系的研究进展
垂体瘤主要来源于垂体前叶,在颅内肿瘤中约占10%,由于其特殊的生长位置——颅内,从而给治疗该疾病带来了很多困难.目前为止,人们对该病的发病机制并不十分清楚,其致病基因更是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结论.自1993年微小RNA (miRNA)被发现以来,其与肿瘤之间的关系逐渐成为世界医学研究热点.本文就miRNA与垂体瘤发病机制间存在的关系予以综述,以便更好地指导垂体瘤的早期诊断与早期临床治疗.
-
剖宫产围术期液体治疗现状
由于产妇生理上的特殊性,对于剖宫产围术期液体管理的要求十分严格.近年来的晶体液与胶体液之争、预充和负荷之争、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方法等争论至今仍无定论.目标导向液体治疗有望通过精细的液体管理使产妇围术期的血流动力学稳定,进而改善母体和新生儿预后.
-
甲状腺结节内钙化灶良恶性病变的CT鉴别诊断
目的 探讨CT对甲状腺内钙化灶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切除病理证实为甲状腺结节病人259例的CT及临床资料,比较甲状腺癌及良性结节病人甲状腺钙化情况.结果 甲状腺癌45例,良性病变共214例,甲状腺癌病人甲状腺结节钙化率高于良性病变病人,差异有显著性(x2=27.800,P<0.01).甲状腺良性病变钙化多为细颗粒状、位于边缘、边缘毛糙,而恶性病变钙化多为粗颗粒状、位于内部、边缘光滑,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2 =4.862~10.286,P<0.05).以粗颗粒状、结节内部和边缘光滑钙化为标准诊断甲状腺癌的灵敏度分别为65.00%、75.00%、80.00%,特异度分别为68.00%、72.00%、68.00%.结论 甲状腺结节中出现钙化且为粗颗粒状、病变位于结节内部、边缘光滑为CT诊断甲状腺癌的重要征象.
-
胰腺真性囊肿266例回顾性分析
目的 探讨胰腺真性囊肿的临床表现特点、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 于中国知网、维普网和万方数据库中检索胰腺真性囊肿的相关文献,对其人群分布、临床特点、诊断方法、治疗方式、预后转归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中国大陆近20年共报道胰腺真性囊肿266例,男女比例为0.76∶1,平均年龄46.25岁,35~55岁者占总病例数的62.33%.51.49%的病人无明显症状,22.13%的病人以腹痛为首要表现.91.73%的病人采用了手术治疗.结论 胰腺真性囊肿以中青年女性多发.由于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影像学特征多样,术前正确定性诊断困难,大部分病人需术中及术后病理检查确诊.术前检查首选CT.囊肿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手段,预后良好.
-
恩度联合放疗对胃癌移植瘤小鼠肿瘤微环境的影响
目的 探讨重组人内皮抑素(恩度)联合放疗对胃癌移植瘤小鼠肿瘤免疫微环境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制备32只胃癌移植瘤小鼠模型,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恩度组、放疗组、恩度联合放疗组,分别给予相应处理.于第14天开始,每隔2d检测各组小鼠移植瘤的大直径与小直径,计算肿瘤体积并求其平均值,绘制肿瘤生长曲线,计算抑瘤率.于种瘤28 d后处死小鼠,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荷瘤小鼠肿瘤组织中髓源抑制性细胞(MDSC)、Foxp3调节性T细胞(TregFoxp3)比例;ELISA法检测肿瘤组织白细胞介素-10(IL-10)、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表达水平.结果 恩度组、放疗组、恩度联合放疗组肿瘤体积增长速度及大小均小于对照组,其中恩度联合放疗组肿瘤体积增长慢且体积小,抑瘤率高;析因设计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恩度联合放疗在抑制肿瘤生长,降低IL-10、TGF-β1含量以及降低MDSC、TregFoxp3所占比例方面存在交互作用且为正效应(F=4.91~5.72,P<0.05),即恩度与放疗之间存在协同作用.当固定使用或不使用放疗时,使用恩度组较不使用恩度组移植瘤质量下降,IL-10、TGF-β1含量以及MDSC、TregFoxp3所占比例降低(F=5.36~6.97,P<0.05);当固定使用或不使用恩度时,使用放疗较不使用放疗移植瘤质量下降,IL-10、TGF-β1含量以及MDSC、TregFoxp3所占比例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27~6.95,P<0.05).结论 恩度联合放疗可以通过协同作用降低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抑制作用,从而更加明显地抑制肿瘤生长.
-
支架植入联合125I粒子近距离放疗对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
目的 观察支架植入联合125I粒子近距离放疗对恶性梗阻性黄疸(MOJ)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2014年12月我院确诊的MOJ病人43例.所有病人均行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并植入自膨金属支架,其中17例病人在植入支架同时植入125I粒子条.比较单纯植入支架组(对照组)和支架联合125I粒子条组(观察组)术后支架畅通时间和生存率.结果 在平均10.1(5~21)个月随访期内,对照组和观察组支架畅通时间分别为(6.0±3.2)、(9.0±4.5)个月,术后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8和11个月,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664、3.176,P<0.05).结论 125I粒子条植入近距离放疗是防止支架植入后再狭窄安全、有效的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延长MOJ病人生存期.
-
甲状腺癌转移的超声诊断分析
目的 探讨超声诊断的甲状腺癌转移的分布类型和特征,并分析其对临床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 2011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经手术切除并病理组织学证实的甲状腺癌伴转移的病人140例,对其术前超声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甲状腺癌转移的类型及超声特征.结果 在140例甲状腺癌合并转移的病人中,颈部淋巴结转移者114例(81.4%),常发生部位是Ⅲ区(57.0%)、Ⅳ区(52.6%)、Ⅵ区(43.9%);颈部软组织侵犯者39例(27.8%),其中侵犯甲状腺被膜者39例(100%),颈部脂肪肌肉者15例(38.5%),气管者5例(12.8%),甲状软骨者2例(5.1%);远处脏器转移者5例(3.6%),其中转移到腮腺2例(40.0%),颌下腺1例(20.0%),腋下1例(20.0%),子宫1例(20.0%).其中同时存在颈部淋巴结转移及颈部软组织侵犯者16例(11.4%),同时出现颈部淋巴结及远处脏器转移者2例(1.4%),3种转移方式并存者2例(1.4%).结论 甲状腺癌转移主要以颈部淋巴结转移常见,也可转移至颈部软组织、远处脏器等,熟悉其声像图特征、及时发现可疑的转移灶,对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弹性成像技术对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对甲状腺癌病人颈部淋巴结转移诊断价值.方法 对62例甲状腺癌病人的169枚颈部淋巴结进行二维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及弹性成像检查,其中弹性成像采用弹性图评分,以手术或穿刺活检后病理结果为标准,比较二维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与弹性成像对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结果 二维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及弹性成像诊断甲状腺癌病人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分别为77.1%、83.3%、92.7%,特异度分别为74.0%、76.7%、80.8%,准确度分别为75.5%、80.4%、87.6%.弹性成像诊断甲状腺癌病人颈部转移淋巴结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明显高于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差异有显著性(x 2=11.05~17.00,P<0.01).结论 超声弹性成像对甲状腺癌病人颈部淋巴结转移诊断价值高于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
-
BSA修饰纳米金对H22肝癌荷瘤小鼠放射增敏作用
目的 探讨牛血清清蛋白(BSA)修饰的纳米金对H22肝癌荷瘤小鼠的放射增敏作用.方法 建立H22肝癌荷瘤小鼠模型,分为空白对照组(小鼠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不照射)、单纯照射组(小鼠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照射)、小粒径组(小鼠尾静脉注射小粒径纳米金,不照射)、中粒径组(小鼠尾静脉注射中粒径纳米金,不照射)、大粒径组(小鼠尾静脉注射大粒径纳米金,不照射)、小粒径亚组(小鼠尾静脉注射小粒径纳米金,照射)、中粒径亚组(小鼠尾静脉注射中粒径纳米金,照射)、大粒径亚组(小鼠尾静脉注射大粒径纳米金,照射).照射后,观察荷瘤小鼠肿瘤生长情况,记录照射后的肿瘤生长时间,计算增敏系数.19d后,处死荷瘤小鼠,剥离肿瘤称质量,计算抑瘤率.结果 小、中、大粒径纳米金能增加辐射敏感性,抑制肿瘤的生长,抑瘤率分别为52%、58%和29%,增敏系数分别为1.93、2.02和1.05.结论 小于60 nm的BSA修饰纳米金对H22肝癌荷瘤小鼠肿瘤生长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和放射增敏效果.
-
肺腺癌组织TMSG-1和MMP-2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肿瘤转移抑制基因-1(TMSG-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在肺腺癌组织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PV 6000法检测80例肺腺癌组织及其癌旁正常肺组织中TMSG-1和MMP-2蛋白的表达,分析二者表达与肺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与肺腺癌组织相比,癌旁正常肺组织MMP-2表达明显下降,TMSG-1表达则相对较强(t=3.336、2.356,P<0.05).TMSG-1蛋白在Ⅰ~Ⅱ期及淋巴结无转移组肺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Ⅲ~Ⅳ期及淋巴结有转移组(F=4.515、6.695,P<0.05);MMP-2蛋白在Ⅰ~Ⅱ期及淋巴结无转移组肺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低于Ⅲ~Ⅳ期及淋巴结有转移组(F=4.461、4.157,P<0.05).腺泡样、乳头状、贴壁样生长肺腺癌TMSG-1表达较强,而MMP-2表达较弱;实体型、微乳头状生长肺腺癌TMSG-1表达较弱,而MMP-2表达较强(F=10.506、8.103,P<0.05).肺腺癌组织TMSG-1和MMP-2的表达呈负相关(r=-0.55,P<0.05).结论 TMSG-1、MMP-2与肺腺癌浸润转移关系密切,并可能与肺腺癌不同亚型的临床行为有关;TMSG-1可能通过抑制MMP-2水平发挥转移抑制作用.
-
胰腺癌病人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检测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胰腺癌病人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IBO)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通过葡萄糖氢呼气试验检测30例胰腺癌病人及30例健康志愿者SIBO情况.结果 胰腺癌组和对照组SIBO阳性率分别为56.67%和3.33%,胰腺癌组SIBO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x 2=20.32,P<0.05).结论 胰腺癌病人较健康人更容易发生SIBO,检测病人SIBO情况可以指导临床治疗,从而缓解病人部分临床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
不同临床分期乳头状甲状腺癌病人术后大剂量131I治疗效果比较
目的 比较不同临床分期乳头状甲状腺癌(PTC)病人术后大剂量131I治疗的效果.方法 对87例术后经大剂量131I治疗PTC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不同临床分期、手术方式和年龄病人131I治疗效果.结果 Ⅰ、Ⅲ、Ⅳ期病人131I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9.13%0、77.27%和36.84%,Ⅰ期与Ⅲ期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Ⅰ、Ⅲ期分别与Ⅳ期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 2=19.03、6.87,P<0.01).行甲状腺全切病人131I治疗有效率为91.67%,行次全切病人有效率为53.85%,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 2=16.29,P<0.01).<45岁和≥45岁病人131I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6.84%和65.31%,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 2=5.25,P<O.05).结论 Ⅰ期和Ⅲ期PTC病人术后131I治疗效果基本相同,Ⅳ期病人疗效明显下降,疗效可能与手术方式不同造成的残留甲状腺组织大小有关.
-
无淋巴结转移直肠癌病人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影响无淋巴结转移直肠癌病人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2008年7月-2014年7月在我科接受根治切除手术,且经术后病理证实为无淋巴结转移的直肠癌病人161例.病人均进行随访,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直肠癌预后单因素分析采用Log-rank法,将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因素引入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病人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8%、74%、55%.单因素分析显示,病人术前血清癌胚抗原(CEA)水平、肿瘤长径、肿瘤T分期和肿瘤分化程度是直肠癌病人预后的影响因素(x 2=6.439~25.016,P<0.05);病人年龄、术后是否接受辅助放化疗与预后无关.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血清CEA水平(RR=4.208,95%CI=2.168~8.165,P<0.05)、肿瘤分化程度(RR =0.385,95%CI-0.200~0.744,P<0.05)以及肿瘤T分期(RR=4.896,95%CI=2.440~9.827,P<0.05)是直肠癌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术前血清CEA水平、肿瘤分化程度和肿瘤T分期是无淋巴结转移直肠癌病人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
不同剂量恩度联合顺铂胸腔灌注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恶性胸腔积液的效果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恩度)联合顺铂胸腔灌注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恶性胸腔积液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将84例NSCLC恶性胸腔积液病人随机分为3组.均给予常规对症支持治疗,超声定位经胸腔置管引流排尽积液后,30 mg组(26例)、45 mg组(28例)、60 mg组(30例)分别给予恩度30、45、60 mg联合顺铂40 mg/m2胸腔内灌注,每周1次,连续2~6周.比较各组近期临床疗效、毒副作用和生活质量.结果 30、45、60 mg组总有效率分别为57.7%、64.3%和86.7%,60 mg组近期疗效显著优于45 mg组和30 mg组(z=3.962、5.963,P<0.05).60 mg组给药次数显著少于45 mg组和30 mg组(F=8.725,t=3.111、4.037,P<0.05).60 mg组Karnofsky评分较45 mg组和30 mg组显著提高(F=3.589,t =2.016、2.491,P<0.05),生存期较45 mg组和30 mg组明显延长(x2=2.057、2.524,P<0.05).3组毒副作用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胸腔内灌注60 mg恩度联合顺铂治疗NSCLC恶性胸腔积液可能在迅速起效、提高临床疗效、改善生活质量并延长生存期方面使病人大获益,并且不增加毒副作用.
-
宫颈癌组织P53和CyclinD1蛋白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P53、细胞周期蛋白D1 (CyclinD1)蛋白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PV-6000二步法,对18例正常宫颈、10例低级别(Ⅰ级)宫颈上皮内瘤变(CIN)、29例高级别CIN(Ⅱ-Ⅲ级)和42例宫颈癌组织,进行P53、CyclinD1蛋白检测,并分析其与宫颈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P53蛋白在正常宫颈组、CIN Ⅰ组、CIN Ⅱ-Ⅲ组、宫颈癌组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10.00%、44.82%、66.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 2=27.763,P<0.05);CyclinD1蛋白在上述各组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6.67%、20.00%、58.62%、83.33%,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x 2 =34.270,P<0.05).二者表达均与宫颈癌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有无转移有关(x 2=4.375~8.859,P<0.05),而与病人年龄及肿瘤病理类型、临床分期无关(P>0.05).在宫颈癌组织中P53和CyclinD1蛋白的阳性表达呈正相关(r=0.305,P<0.05).结论 P53和CyclinD1蛋白表达与癌细胞分化程度及恶性程度有一定的关系,二者协同作用,共同促进宫颈病变的进展.
-
乳癌超声表现与ER、PR、HER-2和Ki67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乳癌超声声像图表现与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和Ki67抗原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53例乳癌病人的超声声像图表现及术后标本免疫组化指标结果,并用Spearman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二者的相互关系.结果 肿瘤大小与HER-2阳性表达呈正相关(r=0.168,P<0.05),与PR的阳性表达呈负相关(r=-0.124,P<0.05);肿瘤边界与HER 2的阳性表达呈正相关(r=0.138,P<0.05);微钙化与HER-2和Ki67的阳性表达呈正相关(r=0.251、0.153,P<0.05);腋下淋巴结转移与Ki67和HER-2的阳性表达呈正相关(r=0.117、0.220,P<0.05).结论 乳癌部分超声声像特征与PR、HER-2、Ki67的表达有一定相关性,超声可以为乳癌术前化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判定提供依据.
-
孤立结节型肺隐球菌病与周围型肺癌的CT比较
目的 对比分析孤立结节型肺隐球菌病与周围型肺癌的CT表现,以进一步提高其诊断的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CT表现相似的经病理证实的孤立结节型肺隐球菌病27例及周围型肺癌32例,对其CT影像征象进行比较.结果孤立结节型肺隐球菌病更多分布于胸膜下,支气管充气征、晕征、长毛刺征更多见,而周围型肺癌以胸膜凹陷征及分叶征更多见,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 2 =5.686~31.450,P<0.05);增强CT扫描显示,两组病人中度强化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孤立结节型肺隐球菌病与周围型肺癌仅靠CT来鉴别诊断比较困难,但支气管充气征、晕征、长毛刺征、分叶征、胸膜凹陷征对于二者鉴别诊断有一定提示价值.
-
远端胃大部切除术后胃排空的13C-辛酸呼气试验测定
目的 探讨13C-辛酸呼气试验法与核素显像法测定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 Roux-en-Y吻合术后病人胃固体排空结果一致性.方法 选取20例行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 Roux en Y吻合术病人,分别应用13C-辛酸呼气试验法和核素显像法测定胃固体食物的半排空时间和排空延迟时间,比较两种检测方法的相关性.结果 呼气试验法与核素显像法测得的半排空时间比较,简单相关系数为0.838(P<0.01),组内相关系数(ICC)为0.671(P<0.01),两种测量方法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呼气试验法与核素显像法测得的排空延迟时间比较,简单相关系数为0.579(P<0.01),ICC为0.421 (P<0.01),两种测量方法具有一致性.Bland-Altman方法分析显示,呼气试验法测得的结果与核素显像法测得的结果一致性较好.结论 呼气试验法与核素显像法在测量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Roux-en-Y吻合术病人胃固体排空方面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
2011-2014年我国中西部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流出情况分析
目的 分析我国中西部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2011-2014年卫生人员的流出情况,了解卫生人员流动趋势,为稳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队伍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抽样方法,2011-2014年分别调查2 661、4 342、5 111、4 173家中西部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人员的流出情况.结果 2011-2014年,我国中西部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人员流出率由4.80%下降到2.30%,进入其他医疗卫生机构的卫生人员流出率由2.91%上升到4.67%0,转行的卫生人员流出率由1.56%上升到2.86%.结论 我国中西部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人员流出率逐年下降,卫生人员行业内流动以及转行现象凸显,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虹吸效应显著.我国应建立符合行业特点的薪酬标准以及人才柔性流动机制,促进医务人员合理流动.
-
基于病种分类核算模式的综合医院科室绩效考核探索
目的 探讨建立科学、符合实际的绩效考核模式,以提高医院运营效率,控制运行成本,保证医疗质量.方法 以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呼吸内科为绩效考核对象,通过基于病种核算模式的绩效方案考核实践,对实施前后的科室运营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实施新的绩效考核后,呼吸内科奖励性绩效、出院人数、平均住院日、病床周转次数和门急诊总量较实施前均有显著升高(Z=-2.027~ 2.021,P<0.05).结论 新绩效体系推行后,该科室的运行效率显著提高,人员待遇有了明显改善,科室建设也有了极大进步.
-
干扰素α-2a并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实现HBsAg血清转换1例
抗病毒治疗是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主要治疗措施之一.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和临床医生关注的不是单纯抑制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而是获得持久的免疫控制,并能在停药的基础上仍然能维持疗效,因此需要寻找新的药物或新的疗法.我院1例病人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恩替卡韦治疗,实现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血清转换,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
老年精神疾病病人便秘综合护理的效果
目的 探讨便秘综合护理缓解老年精神疾病病人便秘的效果.方法 对227例住院治疗的老年精神疾病病人进行筛查,将便秘者105例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53例采用便秘综合护理模式促排便,对照组52例采用药物通便,比较两组通便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 老年精神疾病病人便秘发生率为46.26%.试验组有效51例,有效率96.23%;对照组有效50例,有效率96.1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无1例出现腹痛、腹泻,2例大便重复结干;对照组出现腹痛21例、腹泻14例,39例停药后再次便秘,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 2=16.464~55.948,P<0.01).结论 老年精神疾病病人便秘发生率高,便秘综合护理疗效与传统药物干预相似,几乎无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
团队建立中胰岛素相关知识理论培训效果调查
目的 探讨在多学科糖尿病护理团队建设过程中胰岛素相关知识理论培训的效果.方法 于理论培训前后,采用自制调查问卷对46名非内分泌科护士进行胰岛素相关知识掌握情况问卷调查.结果 理论培训后,非内分泌科护士对于胰岛素的保存方式、温度及胰岛素注射后进餐时间掌握程度均较培训前显著提高(x 2=6.45~42.77,P<0.05).结论 建立多学科糖尿病护理团队,为非内分泌科护理人员提供系统、规范的糖尿病相关知识培训,可以规范糖尿病管理,提高护理质量,保证护理安全.
年 | 期数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
2016 | 01 02 03 05 06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
2013 | 01 02 03 04 05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
2003 | 01 02 03 04 |
2002 | 01 02 03 04 |
2001 | 01 02 03 04 |
2000 | 01 02 03 04 |
1999 | 01 02 03 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