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亚急性重型肝炎合并肺孢子菌肺炎1例

    作者:毛胜羽;钱志平;王介非

    患者,男,63岁.患者于2011年2月16口起出现乏力、纳差、尿黄,2月26日就诊于当地医院,查ALT/AST1 472/1 591 U/L,TBil 92.6μμmol/L,抗HEVIgM及HEVIgG阳性,经治疗10d病情无好转,3月7日复查肝功能:ALT/AST 442/130 U/L,TBil 463.8 umol/L,PT 19.1秒,INR1.64,遂于3月8日转至我院进一步诊治.平素身体健康,否认肝炎史,否认输血史及手术史,否认肝损药物使用史,发病前1月曾进食生海鲜.查体:T 36.6℃P 76次/min R 18次/minBP 120/70 mmHg,神志清,全身皮肤、粘膜、巩膜深度黄染,心肺无异常,腹平软,肝脾肋下末触及,移动性浊音阴性.入院诊断病毒性肝炎,戊型,亚急性重型.患者入院后给予复方甘草酸苷、谷胱苷肽、复合辅酶、促肝细胞生长素等内科综合治疗,PT逐渐恢复正常,但TBil持续不退,4月7日复查TBil 448μmol/L,予地寨米松10 mg,隔天1次冲击退黄治疗,4月18日起改为强的松龙20 mg,每天1次口服,每5天减量5 mg,患者TBil逐渐下降,5月11日下降至87.6 μmol/L.5月13日起患者出现发热,T37.9℃,伴胸闷、气急、干咳,急查胸部CT提示间质性肺炎,予阿奇霉素抗感染.5月16日患者体温峰值上升至38.5℃,血细胞分析示:白细胞7.85×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1.80%,复查胸部CT提示:病灶较前增加,考虑真菌性肺炎可能,痰涂片见G+球菌(葡萄状),G-杆菌,酵母菌,停用强的松龙、阿奇霉素,给予卡泊芬净抗真菌,美罗培南、替考拉宁抗细菌治疗,患者体温持续38.5℃左右,呼吸困难进行性加重,5月18日血气分析:PaO2 40 mmHg,请我科会诊,考虑重症肺炎,ARDS,转ICU科抢救治疗.

  • 非霍奇金淋巴瘤并发肠道多发穿孔一例

    作者:王丽英;刘力宾;王敏;林喆

    患者女,67岁,因上腹痛2个月,黑便10 d,发热5 d 于2014年8月4日入院。腹痛多为绞痛,无放射痛,以餐后为著,无恶心、呕吐。当地医院行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胃炎”,予以相关治疗,未见明显好转。入院前10 d 排黑便1次,量约100 mL,不含黏液、脓液及鲜血,之后未再排便。入院前5 d 出现发热,无明显规律性,体温高达38.5℃,自服退烧药后体温降至正常。入院前1 d 腹痛加剧,仍为绞痛,数分钟后缓解,伴腹胀,自觉全身乏力,无恶心、呕吐。病程中患者精神、食欲、睡眠欠佳,食欲差,无明显头痛、头晕,偶有咳嗽、咳痰,为白色黏痰,偶伴胸闷、气短,无心前区疼痛。无明显尿频、尿急、尿痛,近2个月体质量减轻约15 kg。患者自述4年前体检时发现白细胞减少,未注意。入院时体温38.2℃,血压110/70 mmHg(1 mmHg=0.133 kPa)。一般状态欠佳,贫血貌。双眼睑无水肿,睑结膜苍白,巩膜无黄染。双肺叩诊呈清音,双肺呼吸音略粗,双下肺可闻及少许湿啰音。心脏未见明显异常。腹部平坦,未见腹壁静脉曲张,未
      见胃肠型及蠕动波,腹壁稍紧张,全腹压痛,无明显反跳痛,肝脾未触及肿大,墨菲征阴性,腹部移动性浊音阳性,肝肾区无叩击痛,肠鸣音4次/min。血清总甲状腺素57.26 nmol/L、血清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2.62 pmol/L、游离甲状腺素11.23 pmol/L、促甲状腺激素9.109 mU/L。血常规示白细胞总数2.5×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0.807,淋巴细胞百分比0.140,红细胞计数2.98×1012/L,血红蛋白85 g/L,血细胞比容0.257,血小板计数78.0×109/L,血小板压积0.08%。尿常规示白细胞计数73.4/μL,白细胞13.2/高倍视野,红细胞计数64.60/μL,红细胞11.6/高倍视野。谷氨酰转肽酶79 U/L,总蛋白56.8 g/L,白蛋白32.7 g/L,胆碱脂酶2416 U/L,总胆汁酸18.0μmol/L,乳酸脱氢酶1900 U/L,α-羟丁酸脱氢酶1155 U/L。D-二聚体7.18μg/mL。血肌红蛋白84.00 ng/mL,肌酸激酶同工酶0.30 ng/mL。多普勒超声示二尖瓣轻度返流、三尖瓣中度返流、腹腔积液、甲状腺弥漫性回声异常。胸部CT 提示支气管炎、肺大泡、右肺上叶小结节影。骨髓穿刺结果示易见嗜血现象。初步诊断为消化道出血、中度贫血、腹腔积液、低蛋白血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缺血性心脏病(心功能Ⅰ级)、支气管炎、肺大泡、腹腔感染。给予左甲状腺素钠片25μg,1次/d 口服;左氧氟沙星0.5 g 静脉滴注,1次/d。6 d后患者仍发热不退,复查白细胞总数3.5×109/L,红细胞计数
      3.49×1012/L,血红蛋白96 g/L,血细胞比容0.299,血小板计数54.0×109/L。降钙素原0.67μg/L。血钾3.30 mmol/L,血钠129.6 mmol/L,血氯86.0 mmol/L,血钙1.90 mmol/L,血磷0.75 mmol/L。抗生素更换为哌拉西林舒巴坦2.5 g,静脉滴注,2次/d。行超声引导下腹腔穿刺术,抽出淡黄色腹水约150 mL,腹水生物化学检查示总蛋白24.40 g/L,LDH 2029.00 U/L,葡萄糖3.97 mmol/L,氯90.00 mmol/L,腺苷脱氨酶122.00 U/L。腹水常规示外观黄色,李凡他试验示(++),白细胞总数3000×106/L,多核>单核。加用依替米星0.2 g,1次/d,静脉滴注。次日清晨患者腹痛加重,腹部较前增大。体格检查见全腹壁紧张,腹部明显压痛,伴有反跳痛,无恶心、呕吐。全腹 CT 示腹、盆腔积液,腹腔多发结节影(考虑为淋巴结肿大),见图1。诊断为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普外科会诊后急诊行剖腹探查术、肠切除术、十二指肠空肠吻合术、胃造口术、腹腔冲洗引流术。术中见胃、十二指肠、小肠、结肠表面水肿较严重,部分肠管表面被覆脓苔,小肠系膜内可触及多个肿大淋巴结,部分融合成团,大约5.0 cm×7.0 cm×8.0 cm,小肠系膜挛缩,小肠游离度差;继续探查小肠起始部距屈氏韧带5 cm 空肠管壁增厚,表面水肿严重,可见多处穿孔,大直径1 cm,部分肠管颜色发黑,见图2~3。术后病理报告:(小肠)符合 T 细胞淋巴瘤,有坏死及穿孔,(淋巴结)内见肿瘤组织,有广泛坏死。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间变性淋巴瘤激酶(-)、CD10(-)、CD2(+)、CD20(-)、CD30(部分+)、CD3(+)、CD4(-)、CD8(+)、CD79a(-)、CD56(-)、Bcl-6(-)、细胞角蛋白(AE1/AE3)(-)、Ki-6770%、黏蛋白1(部分+)。术后转入 ICU给予机械通气、抗感染、对症及支持治疗。因患者病情危重,治疗难度大、费用高、预后差,治疗后3 d家属放弃治疗,转回当地医院,终死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 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百分率在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的应用

    作者:

    C反应蛋白( CRP)在急性感染和组织损伤等炎症时,在炎症后 6~ 8 h即开始上升, 36~ 50 h达到高峰 [1].近年来对于 CRP在急性细菌感染和急性炎症时的意义研究颇多,而对于 CRP及儿科门急诊长期以来作为细菌感染判定指标的外周血白细胞( WBC)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GR%)在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测定的价值国内少有报道.为此,我们对 354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在此方面做了前瞻性的研究,旨在探讨三者在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意义.

  • 婴儿期持续性黄疸、肝脏肿大、谷氨酰转肽酶降低

    作者:王凤革;舒赛男;黄志华

    1病史资料
      患儿,女,1个月10 d。因“皮肤黄染1月余,腹胀15 d”入院。患儿于生后第1天起即发现皮肤、颜面黄染,持续至今未退,病程中无加重或减轻,近15 d来吐奶、呛奶加重,伴腹胀,外院行肝功能检查示:血总胆红素(TBIL)46.8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20μmol/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54 U/L,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92 U/L。起病后精神、饮食一般,大便约5次/d,为浅黄-白色稀便,小便深黄色。以“婴儿肝炎综合征”收入院。患儿系G1P1,足月顺产,出生体质量2000 g,母乳喂养,父母非近亲结婚,否认家族遗传病史及传染病史。入院查体:体温37℃,脉搏136次/min,呼吸48次/min,体质量2.5 kg,头围34 cm,神志清。全身皮肤中度黄染,前囟1 cm×1 cm,平软。巩膜明显黄染,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2 m m,对光反射灵敏。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明显干湿性啰音,心音有力,心率136次/min,律齐,未闻及明显病理性杂音,腹膨隆,腹壁静脉显露,肝右肋下3 cm,质中,脾左肋下2 cm,质中,肠鸣音正常。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WBC)12.1×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38.4%,淋巴细胞百分比41.2%,血红蛋白(Hb)82.2 g/L,血小板计数(PLT)308×109/L;尿常规未见异常;粪常规淡黄色,糊状,红细胞、白细胞阴性,脂肪球(+);ALT 57 U/L,AST 101 U/L,白蛋白28.9 g/L,TBIL 99.1μmol/L,DBIL 76.20μmol/L,碱性磷酸酶385 U/L,谷氨酰转肽酶(γ-GT)19 U/L,钾离子6 mmol/L,钠离子135.1 mmol/L,氯离子102.4 mmol/L,钙离子1.73 mmol/L,肌酐31μmol/L,总胆汁酸87.6μmol/L,丙酮酸8.96 mg/L,乳酸4.68 mmol/L,血氨108μmol/L,血糖2.49 mmol/L,血甲胎蛋白>50000 ng/ml;凝血酶原时间18.2 s,凝血酶原活动度53.0%,国际标准化比值1.53,纤维蛋白原2.9 g/L,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93.8 s,凝血酶时间13.8 s。血气分析pH值7.210,二氧化碳分压34.1 mmHg,氧分压53.5 mmHg,实际碳酸氢根13.3 mmol/L,标准碳酸氢根14.0 mmol/L,全血剩余碱-13.40 mmol/L,细胞外液剩余碱-14.5 mmol/L,二氧化碳总量14.4 mmol/L,氧饱和度81.2%;血免疫球蛋白G(IgG)3.45 g/L,IgA 0.24 g/L,IgM 0.50 g/L,补体C30.61 g/L,补体C40.15 g/L;C反应蛋白(CRP)<3.36 mg/L;红细胞沉降率(ESR)14 mm/h;HBsAg(-);输血全套(-);抗巨细胞病毒-IgG(+),抗巨细胞病毒-IgM(-),抗单纯疱疹病毒-I型-IgG(+),抗单纯疱疹病毒-I型-IgM(-),抗风疹病毒-IgG(+),抗风疹病毒-IgM(-),抗弓形虫-IgG(-),抗弓形虫-IgM(-);尿巨细胞病毒培养阴性;淋巴细胞亚群,总T淋巴细胞64.9%,总B淋巴细胞23.4%,辅助/诱导性T淋巴细胞47%,抑制/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13%,自然杀伤细胞13%, Th/Ts 3.64。心电图正常;超声心动图未见异常;磁共振胆道成像(MRCP),肝脾体积稍增大,其内未见明显异常信号,胆总管、肝总管及其分支未见明显扩张,胆囊形态、大小、位置正常;腹部超声:肝脏切面形态正常,实质光点分布尚均匀,肝内外胆管不扩张,脾厚2.2厘米,内未见异常回声;肝胆核素显像:肝脏摄取功能受损,胆道排泄障碍,肠道内未见放射性物质;十二指肠引流胆汁成分分析:总胆红素140.2μmol/L 直接胆红素80.6μmol/L,总胆固醇0.31 U/L,总胆汁酸266.7 U/L,淀粉酶416 U/L,脂肪酶18647.0 U/L。

  • 内源性眼内炎1例

    作者:仝欢;梁歌;蔡春梅;邢杉杉

    资料患者女性,66岁。因“左眼眼睑肿胀不能睁眼伴视力丧失3d”入院。入院6 d前患者在急诊诊断为“急性胃肠炎、发热”,给予全身抗生素治疗;3d前在急诊诊断为“泌尿系统感染”,继续给予抗生素静脉滴注治疗。同时自觉左眼视力下降伴眼睑高度肿胀来我科就诊。查体:左眼无光感,左眼睑高度肿胀,眶压高,不能睁眼,左眼结膜高度水肿,角膜雾状混浊,前房浅,房闪(++),瞳孔区可见一团白色渗出膜,余组织窥不及。眼部B超示:左眼玻璃体混浊。以“左眼眼内炎?”收住院治疗。患者既往有2型糖尿病病史20余年;冠心病及高血压病病史均为30余年;泌尿系统感染反复发作1年,曾行尿细菌培养提示为大肠埃希菌;曾对青霉素过敏。为查找病因,行血常规检查,白细胞为11.37×109/L(3.69~9.16),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为81.9%(50%~70%),淋巴细胞百分比为10.94%(20%~40%);糖化血红蛋白为6.7%(3.8%~6.5%);尿常规:尿蛋白(+),尿葡萄糖(+++),尿白细胞156/μL(0~21/μL),细菌35833.8/μL(0~5832/μL);血生物化学检查:血糖为16.36 mmol/L(3.89~6.1 mmol/L)。血培养结果显示无真菌、厌氧菌生长,结膜囊分泌物细菌培养显示无细菌生长。头颅CT:左侧眼环增厚,眼眶软组织肿胀,考虑炎性(图1)。入院后给予万古霉素1 g静脉滴注2次/d,头孢曲松钠2 g静脉滴注1次/d,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10 mg壶入1/d,同时局部给予激素、散瞳及降眼压治疗。治疗4d后,患者左眼胀、眼痛症状明显减轻,睁眼受限也明显减轻,左眼眶压降低,随即给予玻璃体腔注射万古霉素1 mg和庆大霉素0.2 mg。第7天患者左眼睑肿胀开始再次加重,行B超检查:左眼玻璃体团块状强回声,眼眶CT:左侧眼球改变,考虑炎症可能(图2)。第9天时患者诉左眼分泌大量脓性黏液状物,同时自觉左眼睑肿胀稍好转,可睁眼,左眼结膜水肿(+++),结膜囊及上方结膜下可见大量黄白色分泌物,角膜雾状混浊,前房明显加深,余检查同前。行眼科B超示:左眼眼内炎,鼻侧巩膜穿孔?遂行左眼眼内容物剜除术。术中可见眼球鼻上方直肌附着处巩膜破裂,呈不规则裂口,沿角膜缘做切口后可见晶状体及大量黄白色黏稠脓液溢出,眼内容物均为脓性物。将色素膜去除干净,10 mg/mL浓度的万古霉素注入巩膜壳内浸泡,5 min后大量温盐水冲洗。将眼内容物送检验科行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显示:大肠埃希菌。

  • 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在儿童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王茜青;洪娟;杨慧

    近年来,临床实验室诊断儿童呼吸道细菌或病毒感染性疾病的常用方法有细菌培养、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和C反应蛋白(CRP)等,细菌培养是判断感染的金标准,但所需时间长,而且受到一些外在因素的影响.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在新生儿感染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表达及新生儿败血症中的诊断价值已有不少报道[1].本文对儿童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患者进行CD64指数测定,探讨其作为不同病原体感染时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 CRP对流感合并急性肺炎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

    作者:王利建

    本文回顾性分析本院2009年1月~2009年12月间体检及单纯流感、流感合并急性肺炎75例的血清C-反应蛋白(CRP)、血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等各项检验数据.旨在探讨CRP测定在流感合并急性肺炎的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 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与冠心病及冠状动脉血管狭窄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邱峰;王用;邢玉龙;史云桃

    目的 研究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与冠心病诊断及冠状动脉血管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12月经冠状动脉造影诊断的353例冠心病患者及90例非冠心病患者,分析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及其他危险因素与冠心病及其冠状动脉血管狭窄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1)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是冠心病的预测因子(P<0.01).另外,高龄、男性、吸烟、肌酐水平高也是冠心病危险因素(P<0.05,P <0.01).排除这些混杂因素影响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仍是冠心病的独立预测因子(OR =2.26,P <0.01).(2)与冠心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积分(Gensini法)相关性分析中,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与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r=0.15,P<0.01).结论 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对冠心病诊断有预测价值,并且与冠状动脉血管狭窄程度密切相关.

  • 血清降钙素原在重症急性胰腺炎病人菌血症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唐春;王晨阳;何琴;赵晓璠;李秋荣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病人发生菌血症时,测定血清降钙素原(PCT)的临床意义. 方法:选择我院普通外科ICU收治的SAP病人203例,进行外周血培养,并监测血清PCT浓度、C-反应蛋白(CRP)、全血白细胞计数(WBC)和中性粒百分比(NC)的变化. 结果:在203例SAP病人中,血培养阳性79例,阴性124例.血培养阳性的病人血清PCT水平显著高于血培养阴性病人(P<0.05).CRP浓度和NC%亦明显高于血培养阴性组(P <0.05);ROC分析显示,SAP血培养阳性病人的血清PCT分界值为2 ng/ml (P<0.05),灵敏度为84.8%,特异性为90.3%. 结论:血清PCT可预测SAP病人的菌血症,敏度和特异性较高,对SAP并发菌血症的诊断具有良好的临床参考价值.

  • C反应蛋白在肺部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刘雄;李兵;易珂;李宗贵;王钦芳

    C反应蛋白(CRP)是由肝细胞合成的一种急性时相蛋白,在细菌感染和组织损伤时常升高,疾病得到缓解时又能迅速恢复正常[1].肺部感染居老年感染性疾病之首,老年患者常见咳嗽、气紧和低热等不典型的临床表现.为重新评价CRP在肺部感染中的作用,本研究回顾性调查了2008年1月至2010年8月收住本院的患者42例,以及65例健康体检者,对血清CRP,外周血白细胞计数( 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GRA(%)],血小板计数( 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进行统计分析,现报道如下.

  • 胃镜操作后纵隔气体积聚一例

    作者:魏晶晶;庄则豪;王承党;吴婷;陆岽;郑雪雁;潘玉凤

    患者女,60岁,因“反复中上腹闷痛2年”就诊,胃镜检查由具有5年内镜操作经验、年诊治量2000例次以上的主治医师完成,进镜过程稍有阻力感,退镜见食管入口局部黏膜稍充血,无渗血或黏膜破损,诊断为非萎缩性胃炎。术后当天患者出现咽部不适,无咳血,无呼吸困难、胸闷、气促,无胸骨后梗阻感,颈部CT平扫见纵隔游离气影(图1)。体检:体温36?9℃,心率84次/min,血压128/70 mmHg(1 mmHg=0?133 kPa),呼吸20次/min;神志清楚;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腹软,无压痛、反跳痛,肝肾区无叩击痛,肝脾未触及,肠鸣音4次/min;双下肢无浮肿。血常规:白细胞总数6?91×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8?7%,C?反应蛋白22?77 mg/L,凝血全套、肝功能未见异常。食管碘水造影检查提示多方位摄片未见食管对比剂外渗(图2)。入院后予禁食、营养支持、抗感染、雾化等治疗。入院第9天,复查肺部及颈部CT平扫见纵隔气体消失,患者正常进食,予出院。

  • 胆道梗阻致胆囊破裂微创治疗一例

    作者:杨晶;周益峰;方洁;张筱凤

    患者男,72岁,因上腹痛伴皮肤眼白发黄3d入院.患者3d前出现上腹痛,以右上腹明显,呈持续性,向腰背部放射,伴腹胀、尿色加深,发病后于当地医院就诊,总胆红素326.4 μmol/L,结合胆红素297.1μmol/L,总蛋白54.0 g/L,白蛋白27.3 g/L,丙氨酰氨基转移酶104 U/L,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97 U/L,γ-谷氨酰基转移酶148 U/L,碱性磷酸酶192 U/L,上腹部CT示胰头癌可能、胆管结石、胆囊炎,诊断为胰头癌、胆管结石、胆囊炎、阻塞性黄疸,为求进一步诊治转诊至我院外科.患者既往有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老年痴呆病史,无慢性肝病及胆囊炎等病史.入院查体:体温36.2℃,脉搏91次/min,呼吸19次/min,血压140/85 mm Hg(1 mm Hg =0.133 kPa),轻微痛苦貌,皮肤巩膜轻度黄染,心肺听诊无特殊,腹平软无胃肠型,下腹部轻压痛无明显反跳痛,未及明显包块,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减弱,双肾区扣痛可疑.入院诊断:腹痛待查(胰腺占位?肠梗阻?),胆囊炎、胆管结石,老年痴呆症.入院后主要辅助检查结果:白细胞22.8×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94.5%,血红蛋白127 g/L;总胆红素48.5μmol/L,结合胆红素32.6μmol/L,总蛋白50.0 g/L,白蛋白22.0 g/L,丙氨酰氨基转移酶59 U/L,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39 U/L,γ-谷氨酰基转移酶104 U/L,碱性磷酸酶152 U/L;尿素氮13.79 mmol/L,肌酐63 μmol/L,血清钙1.82 mmol/L,钠127 mmol/L;肿瘤标记物正常;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术(MRCP)示肝内外胆管及胰管扩张,胰胆管汇合部似见结石,肝周及脾周积液;腹部平片示肠梗阻可疑.

  • 以重度念珠菌性食管炎为首诊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三例

    作者:李姝;方维丽;刘文天;姜葵;郑忠青;王邦茂

    例1男,42岁,主因间断上腹痛3个月加重伴腹泻、低热2周就诊.患者既往体健,有吸烟饮酒史20年.入院前3个月无明显诱因下出现上腹痛,伴纳差、反酸,疼痛与进食关系明显,自服多潘立酮治疗无效,入院前2周上述症状加重,且出现稍进食后即腹泻,为稀黄水样便,每日数次,间断低热,体温37.3℃~37.6℃,伴咳嗽、咳痰,自发病以来体质量减轻10 kg.入院查体:双肺闻及细小水泡音,腹平软,剑下压痛,无反跳痛.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4 1 × 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3.4%,血红蛋白86 g/L.

  • 巨大前列腺囊腺瘤一例

    作者:陈江

    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77岁因体检发现下腹部包块两月余入院.患者两月前体检时发现下腹部巨大包块,无发热、腹痛、腹泻,无尿频、尿急、尿痛,大便2日1次.入院查体:腹平软,下腹部隆起,可见明显肿块,触之质韧,大小约18 cm×15 cm×15 cm,上界至脐下3 cm,下界连于前列腺,活动度差,无明显压痛,肝脾肾区无叩击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血常规:白细胞6.5×1012/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3.9%,淋巴细胞百分比8.8%;尿常规:尿隐血±;腹部CT显示盆腔内占位,双肾内低密度,左肾盂积水.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清IL-17的表达变化及意义

    作者:卞宏;朱述阳;赵宁宁

    目的 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血清白介素-17(IL-17)在疾病不同阶段的变化,分析其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CRP)之间的关系,探讨IL-17在COPD发病过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COPD急性加重期住院患者80例,治疗后稳定期患者40例.采用酶联免疫分析(ELISA)法分别检测2组清晨空腹血清IL-17水平,同时检测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RP水平.结果 急性加重期组血清IL-17水平、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RP高于稳定期组(P<0.05),且2组患者IL-17水平与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RP均呈正相关.结论 COPD患者血清IL-17水平升高,可作为一种反映COPD处于急性加重期的指标.血清IL-17与COPD的炎症过程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 急腹症误诊误治分析

    作者:丁丰盛;徐熙善

    收集我院1990-1999年间收治的急腹症26例,均误诊为阑尾炎、阑尾脓肿、阑尾残株炎而治疗,现分析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共24例,男性17例,女性7例;大年龄81岁,小25岁,中位年龄51.32岁。24例都诊断为“急性阑尾炎”、“阑尾脓肿”或“阑尾残株炎”,病史记载都有转移性右下腹痛和麦氏点压痛,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均有不同程度升高。24例都经手术治疗,病理证实为盲肠癌17例(其中8例合并急性阑尾炎,5例合并慢性阑尾炎);盲肠淋巴瘤并存急性阑尾炎4例;胃十二指肠溃疡小穿孔3例。作根治手术12例,姑息性切除术10例,另2例当时未发现恶性肿瘤,仅作阑尾单纯切除,第二次手术时才证实。

  •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联合降钙素原对血流感染的早期预测价值

    作者:霍美雯;何平杰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联合降钙素原(PCT)对早期诊断血流感染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因急性发热患者185例,在使用抗菌药物前均行血培养、血常规、PCT、C反应蛋白(CRP)、血中凝血相关生物标志物[凝血酶原时间(PT)、D-二聚体(DD)]检查,根据血培养结果分为培养阴性组和血流感染组,根据培养菌种类分为革兰阳性菌(G+)组和革兰阴性菌(G-)组,比较各组指标差异.结果 血流感染培养阳性83例,其中G-菌组52例,以大肠埃希菌为主(38.55%);G+组31例,以人葡萄球菌为主(14.45%).血流感染组测定白细胞计数(WBC)、NEU、PCT、CRP、PT和DD水平均高于培养阴性组(均P<0.05);NEU诊断血流感染敏感性为55.7%,特异性81.1%;PCT诊断血流感染敏感性为54.1%,特异性83.4%;NEU联合PCT诊断血流感染敏感性为58.7%,特异性78.6%.结论 WBC、NEU、PCT、CRP、PT、DD水平升高均有助于对血流感染早期诊断,特别是NEU联合PCT有利于提高诊断血流感染的敏感性.

  • 木村病合并IgA肾病1例报道

    作者:邵丽娜;何强;王慧萍;陈江华

    患者男,42岁,农民。因“反复面部肿块增大20年”于2008年7月5日入院。20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左侧腮部肿块,无痛,肿块缓慢增大,6年前(即2007年5月18日)在我院行局麻下左腮腺肿块摘除术,大小约2cm×2cm,术中快速冰冻切片提示“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术后第4个月再发左耳后及右颈部“黄豆”大小肿块,再次在我院行右颈部、作耳后肿块切除术,术中病理提示: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术后予以强的松、环磷酰胺口服1个月。术后第2年,患者再次发现左腮部肿块,大小约1 cm×2cm,活动度可,质地软,无压痛,后予以强的松2.5mg,3次/d,治疗5d后疗效不明显,未予特殊处理。20余天前因自觉头晕在当地医院查血压190/120mmHg,尿常规示:蛋白++。既往史、个人史、婚育史、家族史均无殊。查体可见左侧腮部可触及一大小约2cm×2cm包块,质地软,活动度可,无压痛,其余无阳性体征。入院后行经皮肾穿刺活检术。病理表现符合增生硬化性肾小球肾炎(IgA肾病)改变。泌尿系超声检查示:左肾大小10.1cm×4.8cm,右肾大小9.4cm×4.3cm,其余未见明显异常。腮腺CT增强检查示:左侧腮腺区片状块影,强化明显,考虑肉芽肿复发。体液检查:24h尿蛋白定量0.27g,血总IgE:1316kU/L,血肌酐131μmol/L,血清尿酸652μmol/L,尿酸1855μmol/L,尿常规阴性。血常规:白细胞11.9×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33.1%,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35.4%,嗜酸性粒细胞:4.2×109/L,其余ANA阴性,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阴性。诊断考虑:木村病合并IgA肾病。治疗上予以吗替麦考酚酯片0.5g联合厄贝沙坦片1片早、晚口服治疗,1个月后停用吗替麦考酚酯片,长期使用厄贝沙坦片1片早、晚各1次口服治疗,随访至2013年4月,患者血肌酐维持在140μmol/L,尿常规提示蛋白+~++,定量一般为1g/L左右,腮腺区肿块未见明显肿大。

  • 烧伤患者血清学指标的动态变化及其对并发MODS的诊断价值

    作者:张冬青;王海滨;赵娇;刘淼

    目的 观察烧伤患者血清中肌红蛋白(Mb)、肌酸激酶(CK)、C反应蛋白(CRP)、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T%)和白细胞介素6(IL-6)与患者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关系.方法 将2013年6月~2014年8月住院的烧伤患者(烧伤面积>15%)90例作为观察组,并根据烧伤面积的不同进一步分为3组,分别对3组患者伤后第1、3、7天血清Mb、CK、CRP、NET%和IL-6进行检测,同法测定10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相应指标作为对照组.烧伤患者中并发MODS者28例.结果 烧伤患者伤后血清Mb、CK和IL-6的浓度均随着治疗后时间的延长而下降;烧伤并发MODS组血清Mb、CK、CRP、NET%和IL-6水平显著高于非MODS组.结论 血清Mb、CK、CRP、NET%和IL-6的动态变化与烧伤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变化趋势及预后具有良好相关性,Mb和CK对MODS的早期诊断、治疗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 降钙素原对新生儿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早期诊断价值

    作者:吴跃进;孙节;冯玲玲

    目的 探讨降钙素原在新生儿细菌感染性疾病中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将收住我院新生儿病房92例新生儿分别归入重症感染组(35例)、一般感染组(32例),非感染组(25例).比较三组患儿降钙素原(PCT)和CRP、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结果 重症感染组的血清PCT水平显著高于一般感染组、非感染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重症感染组PCT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3组间PCT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以0.5 ng/ml为临界值,诊断重症感染的敏感度为88.57%,特异度为66.66%;对所有感染的诊断敏感度为71.64%,特异度为92%.以2 ng/ml为临界值,诊断重症感染的敏感度为71.43%,特异度为87.71%.结论 血清PCT可作为新生儿感染的早期诊断指标,特别是对重症细菌感染更有价值.

228 条记录 6/12 页 « 12345678...11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