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24例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经过手术治疗,患者全部治愈。伤口1期愈合21例,1期愈合率87.5%,术后住院时间10~19 d。结论:手术治疗是治疗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首选方法。
关键词: 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 诊断 扩大切除术 -
腮腺嗜酸性细胞癌2例报告
癌是腮腺嗜酸性细胞涎腺原发的高度恶性肿瘤,较罕见,自2000年至今我科收住2例现报告如下.病历资料例1:女性,75岁.因"右侧腮腺区包块7年,明显增大伴疼痛近1个月"于2000年4月入院.体检:右侧腮腺区扪及大小约5cm×4cm×2cm椭圆形肿物,基底部固定,与周围组织粘连,界不清,质地硬,呈结节状,右腮区及颈上部可触及数个肿大淋巴结,质硬,固定.术前针吸活检报告:可见嗜酸性细胞.全麻下手术治疗"右腮腺及肿瘤扩大切除术+颈淋巴清扫术",术中冰冻切片检查报告:细胞增生活跃.
-
阴囊鳞癌1例
1病历摘要患者,28岁,司机,因阴囊皮肤溃疡2年余入院,查体:阴囊肿胀,右侧阴囊可见约8 × 7cm大小溃疡,边缘凸起于阴囊皮肤,中心液化坏死,味臭,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大者3×3cm大小,彩超检查示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睾丸组织正常,入院检查病人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入院后在局麻下行阴囊组织活检及右侧腹股沟淋巴结活检,病例检查示阴囊皮肤鳞癌伴腹股沟淋巴结转移,完善相关辅助检查后在硬膜外麻醉下行阴囊鳞癌皮肤扩大切除术,切除肿瘤组织及其边缘2cm阴囊皮肤,术中探查见病变为累及睾丸组织,故保留睾丸组织,切缘快速病理阴性,2周后再次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双侧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
-
乳腺黏液腺癌伴砂砾体形成1例
患者女性,32岁.左乳无痛性肿块2周.5天前门诊以纤维腺瘤行单纯性肿物切除术.病理诊断:乳腺黏液腺癌伴砂砾体形成.拟行乳腺扩大切除术入院.查体:左乳外上象限距乳头3cm处见一长4cm手术缝合切口,乳头无内陷及溢液,无橘皮样外观,对侧乳房及双腋下未及肿块.行左乳改良根治术.
-
喉腺样囊性癌1例
患者男性,32岁,持续性声音嘶哑6个月.入院后行直接喉镜下声门肿物活检,术中见右侧声带下有一隆起,约1.8cm×1.5cm×1.5cm,基底较广,表面黏膜色泽正常无充血,双带活动尚可常规实验室检查均正常,考虑为"喉肿瘤",行喉肿瘤扩大切除术.术中送组织冷冻切片,诊断:小细胞癌,考虑为腺样囊性癌,侵犯横纹肌组织
-
颞部软组织透明细胞肉瘤一例
患者女,37岁.因左颞部复发性肿瘤月余,于2003年3月31日就诊.1年半前发现局部肿块,缓慢生长,临床于11个月前行第1次手术切除,术中见肿瘤位于肌间筋膜内,略呈梭形,长径1.5 cm,边界清,局部皮肤无色素痣.病理会诊意见为恶性黑色素瘤.遂入住上级医院行扩大切除术,病理报告未见残存肿瘤.术后进行了干扰素治疗和放疗.查体:浅表淋巴结不肿大,系统查体无异常发现.左颞部手术瘢痕旁深部触及肿块,直径约1cm,境界清,不活动.临床诊断恶性肿瘤术后复发,手术切除送检.
-
胆囊癌下颌骨转移一例
患者女,53岁,于2012年6月因右下颌肿痛就诊当地口腔诊所,诊断为冠周炎,经“消炎”等处理后拔除47、48牙齿,症状无明显缓解,但未进一步诊治。于2012年8月因右上腹胀痛,就诊我院肝胆外科,查腹部CT示:胆囊占位性病变。 MRI增强:考虑胆囊癌并累及肝脏。入院后行胆囊癌根治术(肝部分切除术)。术后病理(图1A):镜下见癌细胞呈不规则腺腔样排列,细胞异型性明显并呈浸润性生长,病理诊断为(胆囊、肝)中分化腺癌,侵及胆囊壁全层。送检3枚淋巴结其中1枚转移。免疫组化:癌细胞CK8(+), CK18(+), CK19(+), CK7(+), Hepa-1(-),CEA(+),Ki-67约40%(+)。术后病情平稳,切口愈合后出院,期间仍反复出现右下颌肿痛不适,未重视未诊治。后因右下颌肿痛逐渐加剧伴张口受限于10月18日就诊我科。查体见:颜面部不对称,右下颌明显膨隆,肿物位于右下颌骨靠近下颌角,大小约5.0 cm ×3.5 cm;右面部放射性疼痛,右下唇麻木,中度张口受限,口内47、48牙缺失,口内右侧磨牙后区软组织肿痛其余未见异常,颌下及颈部无异常淋巴结。全景片提示:右下颌骨恶性肿瘤可能。行下颌骨CT平扫及骨三维(图2):右下颌骨占位病变,可见周围骨质破坏伴软组织肿胀,提示恶性肿瘤。头颅、胸部、上腹部、盆腔CT平扫未见异常。于10月23日行右下颌骨扩大切除术。术中冰冻结果:疑右下颌骨转移性腺癌,癌组织浸及骨组织。术后病理结果(图1B):镜下见癌细胞呈腺样排列,细胞异型性明显呈浸润性生长,病理诊断为转移性腺癌。送检右颌下淋巴结2枚其中1枚转移。
-
多西他赛联合替吉奥治疗术后复发阴囊Paget病一例
患者男,76岁,主因“阴囊湿疹癌术后2年余,发现局部复发6月余”入院。患者于2011年10月发现阴囊表面有湿疹,且逐渐增大,后行穿刺诊断为阴囊湿疹样癌,2011年10月20日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阴囊肿物切除术,术后病理回报:符合阴囊乳腺外Paget's病,伴真皮及皮下组织低分化腺癌(肿瘤结节大小1.8 cm×1.8 cm×1.0 cm,皮肤病变范围6.0 cm×8.0 cm)(上、下、有切缘)表皮中可见Paget肿瘤细胞侵犯。左切缘未见肿瘤。免疫组化S-100(-),HMB45(-),Melan-A(-), Ki-67(+20%);因切缘仍有肿瘤浸润,2011年11月8日再次行扩大切除术。2012年2月开始在我院行腹股沟区域淋巴结放疗,共放疗25次,每次2 Gy,每周5次,总量50 Gy。2012年8月22日在我院行PET/CT:阴囊湿疹样癌术后;阴囊手术局部异常高代谢改变;两侧腹股沟及髂内淋巴结异常浓聚,不除外转移可能,考虑复发。入院基线检查:2012-8-3超声检查所见:右侧腹股沟区可见一低回声结节,大小约1.3 cm×1.2 cm×1.1 cm,左侧腹股沟区髂血管旁可见一低回声结节,大小约1.5 cm×1.2 cm×1.2 cm(图1),故于2012-9-2、2012-9-25、2012-10-18、2012-11-9行第1~4周期化疗,具体用药:多西他赛注射液(安万特公司;0.5 ml:20 mg,进口药品注册证号:JX20020332)60 mg,静脉滴注,第1、8天;替吉奥胶囊[山东新时代药业有限公司;20 mg(以替加氟计);生产批号:121002]40 mg,口服,每日两次,第1~14天;2012-12-5复查腹股沟淋巴结超声:右侧腹股沟区可见一低回声结节,大小约0.5 cm×0.4 cm,边界清楚,皮髓质结构欠清, CDFI示其内未见血流信号;左侧腹股沟区可见一低回声结节,大小约0.7 cm×0.6 cm;疗效评价SD;于2012-12-3、2012-12-25行第5~6周期化疗,方案同前;2013-1-6复查腹股沟淋巴结超声:双侧腹股沟区未见明确异常肿大淋巴结(图2),但结合患者肿瘤标记物等仍偏高,综合疗效评价PR;结合患者年龄及既往治疗史,故于2013-1-22给予替吉奥维持治疗至今。随访至今约4个月未见明确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征象;期间2013-3-6、2013-5-10复查腹股沟淋巴结超声均示:双侧腹股沟区未见明确异常肿大淋巴结(图3)。
-
恶性黑色素瘤骨髓转移一例报告
临床资料患者,女,25岁,维吾尔族,教师.患者2005年4月在某县医院行左足肿物切除并交替皮瓣移植术,术后病理示恶性黑色素瘤.病理切片会诊我院提示左足结节性恶性黑色素瘤,肿瘤侵及表皮及皮下组织.患者入我院,给予化疗及生物免疫治疗.2010年7月10日患者以"左足恶性黑色素瘤术后5年余,切口裂开10d."为主诉再次入院.B超、MRI提示恶性黑色素瘤局部复发.行左足跟外侧恶性黑色素瘤复发灶扩大切除术+小腿前外侧带踝上动脉皮瓣移植术+取皮植皮术.
-
前哨淋巴结活检技术及其在早期胃癌微创治疗中的应用
据统计,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2%~20%[1],这提示80%以上的早期胃癌患者并不必要常规行区域淋巴结清扫.前哨淋巴结(SLN)活检技术能准确评估胃癌区域淋巴结转移状况[2],尤其在早期胃癌中的应用具有更高的准确性.我们在对23例早期胃癌行SLN定位活检的回顾性分析基础上,对4例早期胃癌患者根据SLN活检结果进行病灶局部扩大切除术,现报告如下.
-
乳腺癌根治术后放射性溃疡的皮瓣修复
乳腺癌根治术后的乳房缺损有碍女性患者的身心健康[1,2],乳腺癌根治术后放射性溃疡,亦给患者生活带来不便,是近年来困扰患者的常见疾患之一.1999年4月至2005年1月,我科对11例乳腺癌根治术后放射性溃疡施行局部扩大切除术,应用多种皮瓣、肌皮瓣修复,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
右心室恶性外周神经鞘瘤伴横纹肌肉瘤1例
病人女,52岁.左乳腺癌根治术后12年,右心室恶性神经鞘瘤切除术后1年,现心悸、气促1个月.查体:脉搏98次/min,呼吸21次/min,血压90/56 mm Hg(12.0/7.5 kPa)胸部正中切口瘢痕,心尖搏动弱,胸骨左缘第2、3肋间可闻及3/IV级收缩期杂音,P2分裂.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超声心动图示右室流出道邻近肺动脉瓣处一团块状实性回声,2.0cm×1.6 cm大小,位置固定.X线胸片大致正常.2002年8月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右室肿瘤扩大切除术.
-
肝门部胆管癌手术热点浅析
肝门部胆管癌(hilar cholangiocarcinoma,HCCA)是指累及肝总管、左右肝管及其汇合部的胆管黏膜上皮癌,亦称高位胆管癌、近端胆管癌或Klatskin 肿瘤,是胆管癌中常见的类型,约占50%~60%[1]。根治性手术切除(R0切除)是可能治愈肝门部胆管癌的唯一选择。国外大型临床中心数据表明:传统的 R0切除率<30%,但是随着扩大切除术的出现,目前 R0切除率可达14%~95%,其手术预后较前也有明显改善,中位生存期16~40个月,5年生存率约11%~40%[2-4]。诚然如此,国内整体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本文结合临床实践并复习相关文献,就术前如何提高可切除性评估,并对相关热点问题作一简单的探讨。
-
以皮肤软组织多发包块为首发表现的多发性骨髓瘤一例
患者男,41岁.2005年2月下旬发现右下第2磨牙牙龈新生出一无痛性包块,1个月后渐增大至蚕豆大小,3月16日就诊于某市级医院,化验血常规:WBC 5.11×109 /L,Hb 92 g/L,PLT 102×109 /L;肝功能:TP 75.6 g/L,A/G=0.83,ALT、AST等均在正常范围;牙龈包块活检,标本分送两个医院病理科,分别诊断为"牙龈横纹肌肉瘤"及"浆细胞瘤",该院采纳前一诊断,行"右下牙龈包块扩大切除术",之后又行右侧面颈部及右下颌区放疗.
-
乳腺癌保乳术后部分乳腺照射
保乳治疗作为早期乳腺癌的标准治疗选择目前已经成为国内外学者的共识,而且局部肿瘤扩大切除术作为原发肿瘤的主导手术模式也基本得到公认.多年来,全乳腺照射(whole breast irradiation,WBI)一直作为保乳术后相对固定的放疗模式,但随着对保留乳房术后复发模式认识的深入及放疗技术的进展,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加速部分乳腺照射(accelerated partial breast irradiation,APBI)作为WBI的替代模式用于部分保乳治疗的患者,目前APBI已经成为乳腺癌放疗研究的热点之一[1].
-
《乳腺外科手术图谱》书讯
本书为Townsend 和Ever 医生所著《外科手术图谱系列》的分册之一,原书由国际出版集团Elsevier 出版。本书以彩色图谱的形式详细阐述了乳腺外科操作和主要手术的过程及术前术后注意事项,包括乳腺病灶切除活组织检查、淋巴结活组织检查、乳房切除术、乳房重建、扩大切除术及辅助放疗等相关手术技术,内容全面、实用。本书专注于手术过程的描述,配以循序渐进的图示,并且有大量影像图、术中图与绘制解剖图相结合。书中特别介绍了几种可改善乳腺癌患者预后的技术,包括术中切除肿瘤、边缘切除、精确的前哨淋巴结识别和切除、可预防淋巴水肿的腋窝逆行淋巴造影以及乳房重建的新技术。本彩色图谱就广泛的乳腺外科手术学领域提供了逐步全程指导,为临床实践提供了多项选择,可供外科医师和医学生复习及练习外科技术,提高并精通手术之用。
-
《乳腺外科手术图谱》书讯
本书为Townsend和Ever医生所著《外科手术图谱系列》的分册之一,原书由国际出版集团Elsevier出版。本书以彩色图谱的形式详细阐述了乳腺外科操作和主要手术的过程及术前术后注意事项,包括乳腺病灶切除活组织检查、淋巴结活组织检查、乳房切除术、乳房重建、扩大切除术及辅助放疗等相关手术技术,内容全面、实用。本书专注于手术过程的描述,配以循序渐进的图示,并且有大量影像图、术中图与绘制解剖图相结合。书中特别介绍了几种可改善乳腺癌患者预后的技术,包括术中切除肿瘤、边缘切除、精确的前哨淋巴结识别和切除、可预防淋巴水肿的腋窝逆行淋巴造影以及乳房重建的新技术。本彩色图谱就广泛的乳腺外科手术学领域提供了逐步全程指导,为临床实践提供了多项选择,可供外科医师和医学生复习及练习外科技术,提高并精通手术之用。
-
左乳腺癌保乳术后放疗健侧皮肤剂量分析
乳腺癌是一种严重危害女性身心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早期乳腺癌(Ⅰ -Ⅱ期)局部治疗模式已由传统的切除全乳的根治术或改良根治术转变为乳腺肿瘤局部切除或扩大切除术+术后放射治疗.早期乳腺癌患者保乳手术后实施全乳放射治疗的技术,主要包括目前临床广泛应用的常规切线野放疗(CRT)、三维适形放疗(3D-CRT)和词强适形放疗(IMRT).本研究采用热释光测量方法,在临床治疗剂量条件下,实测患者健侧乳腺入射皮肤剂量,观察左乳腺癌保乳术后在仰卧位摆位条件下不同放射治疗技术时的健侧乳腺皮肤入射剂量的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
舌颗粒细胞瘤1例报告
患者 女,22岁,因舌尖部无痛性肿块于2007年2月13日来我院就诊.查体:舌尖部有直径约2cm的肿物,表面隆起,呈粉红色,界限清楚,无压痛,触之实性,质地稍硬,活动.治疗:局麻下行舌肿物扩大切除术,伤口Ⅰ期愈合.病理检查:标本为2cm×2cm×1.5cm灰红色梭形组织,切面可见1.4cm×1.2cm的肿物,境界清晰,灰红色,质实.
-
巨大泪腺混合瘤一例
患者,男,63岁。因右眼进行性肿胀伴失明15年入院。1978年,患者因右眼肿胀、复视、视力下降,到北京某医院检查,诊断为“泪腺混合瘤”,行局部肿瘤切除术。术后2年,患者右眼肿瘤复发,因急性心肌梗死发作,未能再次手术。15年来,患者右眼进行性肿胀,眼球外突,眼睑不能闭合,视力进行性下降至失明。1995年,因肾脏功能衰行左肾切除术。1996年因急性脑梗死入我院神经内科治疗。头颅及眼部CT检查,发现右眼球后巨大团块样占位,病变呈混杂信号;增强扫描呈花斑样不均匀增强;眼球受压前突,右上颌窦、筛窦、额窦及眼球后壁结构与病变分界不清。专科检查:右眼无光感。右眼部8×7 cm包块隆起,质硬,无触痛;眼睑不能闭合,皮肤正常;眼球位于肿物中心,突出明显。角膜水肿,混浊,前房节结构均不能见。诊断为“右眼泪腺混合瘤术后复发,可疑恶变”。1996年4月29日,在全麻下行“右眼肿物扩大切除术”。术中发现:眶顶,眶外壁界线不清,眶骨膜破坏,眶内上顶壁0.8 cm×0.8 cm×1 cm骨缺损,硬脑膜正常;眶外壁与颞下窝相通,不与颞筋膜粘连。将肿物及眼球切除后,用周围软组织及皮肤修复创面。病理检查发现:肿物8 cm×7 cm×4 cm,表面粗糙,无明显包膜,切面呈灰白色,质硬软骨样,未侵及眼球(图1)。光镜下发现:组织结构具有多形性,可见(1)腺上皮细胞构成的腺管;(2)肌上皮细胞构成的瘤细胞团片或条索,其生长活跃,瘤细胞未见核分裂;(3)有粘液组织分化,未侵及眼球及视神经。诊断为泪腺混合瘤。术后7 d拆线,伤口愈合好,门诊随诊4年余,肿瘤无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