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铅暴露对神经元可塑性的影响及其机制
铅是环境中广泛存在的强神经毒物.目前已经证实它能影响神经系统,尤其是对婴幼儿的智力发育及学习记忆功能具有危害.我们主要综述了铅暴露对海马长时程增强(long-term potentiation,LTP)等突触可塑性与学习记忆的影响的研究现状及进展,以便深入探讨铅影响学习记忆的细胞机制.1973年,Bliss和Lomo首先在麻醉兔上发现了LTP现象,即短串高频刺激传入引发的突触兴奋性的持续升高,表现为给予一定短串高频条件刺激后,单个测试刺激引起的群体锋电位(population spike,PSP)和群体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振幅将增大,群体锋电位的潜伏期也将缩短,这种易化现象有的甚至能持续2个月之久.LTP自身具有协同性、联合性和特异性,因此,Bliss和Collingridge[1]认为海马LTP反映了突触水平上信息的储存过程,是学习记忆的基础.
-
中医药调控肝纤维化细胞机制研究进展
肝纤维化是指各种致病因素所致的肝脏内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其特点是大量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在窦周间隙沉积,为诸多慢性肝病发展至肝硬化过程中所共有的病理组织学变化,是影响慢性肝病预后的重要环节.近年来,中医药调控肝纤维化的细胞机制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笔者按照肝脏细胞在肝纤维化中的作用及中医药对其的调控作用机制综述如下.
-
肺纤维化形成中的关键细胞及分子研究进展
肺纤维化(PF)是多种原因引起的慢性间质性肺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多种细胞及分子被确认参与了PF形成的复杂过程,成为PF发病中较为重要的细胞和关键的致纤维化因子.这些关键细胞及分子可能成为抗PF药物作用的重要靶点,并为抗PF药物的研发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
丙型肝炎病毒进入肝细胞机制的研究
0引言目前全世界有近1.7亿人感染了丙型肝炎病毒(HcV),其中相当一部分感染者发展为慢性肝炎,少数还发展成肝硬化甚至肝癌[1-3],且缺乏有效治疗[4],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由于没有适当的体外细胞培养病毒复制系统和小动物模型,使HCV致病性的研究更为艰难.病毒黏附、侵入肝细胞是感染启动的第一步,HcV进入肝细胞机制也一直是众多学者们关注的重点.
-
离子通道、基因和胰岛素释放:从基础到临床
葡萄糖和去极化反应偶联在众多的促胰岛素分泌物质中,葡萄糖占主导地位。它对β细胞的功能有多方面的作用,胰岛素第一相和第二相分泌高峰和控制这些过程的亚细胞机制目前已逐渐清楚。60年代末Dean和Matthews首次报告了β细胞膜电位的测量结果,在他们的实验中,微电极插入胰岛β细胞,在葡萄糖的刺激下,产生规则的电活动,包括去极化,有动作电位的平台期以及随后膜的复极。从这些早期的研究中认识到要获得这些反应,葡萄糖必须在β细胞内进行代谢,胰岛素释放的触发关键依赖于Ca2+的内流。以后随着膜片钳(patch-clamp)技术在离子通道研究中的应用,β细胞电生理的量子活动才得以阐明。
-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钠/氢交换体1型蛋白表达的研究
目前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心脏组织的亚细胞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且该方面研究较少,尤其是国内的研究才刚起步.本研究取慢性心衰患者的少量心肌组织,分析其钠/氢交换体1型[Na(+)/H(+) Exchanger-1,NHE1]的蛋白质表达情况,旨在分子水平探讨慢性心衰的发病机制.
-
骨关节炎进程中软骨细胞膜受体ALK1在软骨TGFβ信号通路中的作用及调控
软骨细胞的凋亡是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进程中的重要步骤,软骨细胞的凋亡会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细胞机制介导,TGF β信号通路就是其中重要的细胞机制之一.TGFβ通路中Smad2、3与Smad1、5、8两种通路的平衡失调推动了软骨细胞走向终末分化、终启动软骨细胞凋亡.Smad2、3和Smad1、5、8信号通路的膜受体的ALK1和ALK5,可以通过改变他们之间的比率以及各自的活性等方式来有力地调控TGFβ信号通路的平衡,对TGFβ信号通路产生影响.一系列研究启发我们去寻找人为阻断ALK1通路的有效方法,达到人为调控TGFβ通路平衡的目的,从而预防早期骨关节炎的发生.本文就骨关节炎进程中软骨细胞膜受体ALK1在软骨TGF3信号通路中的作用及调控作一综述.
-
骨骼肌收缩及线粒体功能研究的细胞模型
大量研究表明,长时间、大强度运动所产生的疲劳与线粒体功能的改变关系密切.我们认为:这类运动性疲劳发生的骨骼肌细胞机制可能通过线粒体途径,至少可以认为线粒体功能的改变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建立骨骼肌收缩及线粒体功能研究的细胞膜型,可以为认识长时间、大强度运动过程中及运动性疲劳发生时骨骼肌细胞内的变化,探讨延缓和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方法,提供与在体研究相互补充的有益平台.本文就这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藉此为同行们提供一些有所启发的思路.
-
北京协和医院李龙承教授在世界上首先发现并命名RNAa现象
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获得者、美国马萨诸塞大学医学院克雷格·梅洛( Craig Mello )领导的研究小组在线虫里发现RNA激活( RNAa )现象,近日分别在《细胞》及其子刊《发育细胞》予以报道。 RNAa是一种由小RNA参与的基因激活机制,是由北京协和医院新聘中心实验室主任李龙承教授于2006年在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 UCSF)工作期间在世界上首先发现并命名,先后获得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NIH )、美国国防部、美国癌症研究学会( AACR)及加州再生医学研究所等多项研究基金,其中2009年获 NIH 主任专项 Transformative R01基金。梅洛教授研究小组新的研究成果则确立了RNAa是一种进化保守的细胞机制。
-
药物对心肌梗死后心脏胶原重构干预的研究进展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由于初始心肌损伤(如心肌梗死、心肌病、血流动力学负荷过重、炎症等)引起心肌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后导致心室泵血和(或)充盈功能低下.目前已明确,导致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是心肌重构.心肌重构是一系列复杂的分子和细胞机制引起的心肌细胞结构、功能及表型的改变,临床上表现为心肌肌重和心室容量的增加,以及心室形状的改变,横径增加呈球状[1,2].
-
神经干细胞治疗运动神经元病的研究进展
运动神经元病(motor neuron disease, MND)包括肌萎缩侧索硬化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原发性侧索硬化和进行性脊肌萎缩等,是运动神经元选择性变性导致进行性肌无力和死亡,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临床常见的MND类型是ALS.对运动神经元损伤的细胞机制已经作了很多研究,但既然运动神经元已经变性死亡,一种可能的疗法就是用细胞移植的方法恢复其功能,其中包括基于人类神经干细胞的细胞替代治疗策略[1].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NSC)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分化潜能属性,在哺乳动物(包括人)胚胎和成体中枢神经系统(CNS)均存在.NSC可分化为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这是细胞替代治疗策略的基础.现在就NSC治疗运动神经元病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非酒精性脂肪肝离体细胞模型的建立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非酒精性脂肪肝( NAFL)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NASH)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2],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目前,对NAFL的研究常采用的是动物模型,但动物模型存在个体差异大,研究周期长,实验条件不易控制等不利因素。而细胞模型能较好地克服上述因素,有针对性地研究NAFL发病的细胞机制,且能进一步缩短药物干预的进程[3,4]。因此,建立NAFL体外细胞模型对研究其发病机制,为进一步防治NAFL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广泛的实用价值。
-
神经母细胞瘤的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NB)易形成临床耐药,其中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是一种重要类型,即用单个细胞毒药物治疗后,肿瘤细胞对其它功能和结构都不相关的药物形成交叉耐药.本文主要从其细胞机制方面进行阐述.
-
061 早期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血小板钙离子浓度的变化
钙离子信号可用于控制细胞内许多进程,脑老化和神经系统变性病如阿尔茨海默病(AD)的钙假说提出钙水平长时间、轻度的增高或钙离子内环境的破坏是导致神经元老化的细胞机制;钙离子内环境的变化可能与AD的神经病理相关,究竟钙离子水平的变化是致病作用的因还是果至今未明.获取AD患者活的脑细胞非常困难,尸解后脑细胞已发生了许多变化,不利于研究.研究发现AD患者可能是钙离子内环境整体系统的损伤,而非只限于脑细胞损伤,而且β-淀粉样前体蛋白是由人的血小板释放,被血小板信使RNA编码,提示血小板可能是研究AD功能异常的理想外周细胞.该文检测了22例AD患者(男14,女8,平均年龄69.5±1.6岁),16例年龄匹配、无认知障碍老龄正常对照(男9,女7,平均年龄71.1±1.1岁),17例年轻健康对照(男5,女12,平均年龄31.9±2.4岁).在AD组68.2%为轻度痴呆,31.8%为中度痴呆,36.4%具有ApoE ε 4等位基因.空腹采血、立即离心收集血小板,采用荧光法(激发波长490nm,发射波长530nm),以fluo-3作为长波长荧光指示剂测定钙离子浓度,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结果,统计分析采用方差分析.
-
骨膜促进兔膝关节骨-肌腱结点愈合的影像学评估
骨-肌腱结点是在肌腱韧带和骨相连的应力集中部位,因此他们在很多运动中容易遭受损伤,此类损失也称之为结点病.国内外已经有相关的促进骨-肌腱结点愈合研究[1,2].但骨-肌腱结点由于涉及到肌腱、钙化软骨、未钙化软骨和骨四层过渡结构其愈合机制较为复杂,且其愈合的分子机制及细胞机制仍然不甚清楚,我们通过对促进骨-肌腱结点愈合的研究并进行影像学检测,以期从影像学角度探讨骨-肌腱结点愈合的相关机制,现报道如下.
-
离体实验模型在评价神经保护剂中的应用
离体实验模型在评价神经保护剂中具有其独特的优点,它可解决在体动物实验所不能或极为困难解决的问题,还可评价药物在神经生化、电生理、基因表达等方面的作用,通过以上指标进一步探讨损伤的细胞机制;同时对研究神经细胞的生长分化、神经再生、突触建立、学习和记忆、神经调节、离子通道、神经免疫等具有广泛应用价值.
-
肝星形细胞具有干细胞样特性
肝星形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HSC),又称Ito细胞、维生素A储存细胞、脂细胞(lipocyte)、窦周细胞(perisinusoidal cell)等,在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作为肝的一种间质细胞,HSC同时兼有成纤维细胞、脂肪细胞和肌细胞的特征,能产生多种细胞外基质( extracellular matrix,ECM)组分.既往研究过于重视HSC在肝纤维化形成中的生物学效应,忽略了其他方面的特征.近来很多研究显示HSC与干细胞(stem cells,SC)在多个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于是干细胞与HSC的关系以及肝纤维化形成中的干细胞机制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现就近年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展做以下综述.
-
一个体外研究流体切应力作用血管周细胞机制的实验方法
目的在机体血液循环中,血液流动所产生的切应力不仅改变着血管内皮细胞的形态,而且还调节内皮细胞内生物活性物质的基因表达,且在调节血管平滑肌细胞张力上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研究切应力对血管张力的调节都是围绕活体组织进行的,这就限制了在切应力作用过程中对平滑肌细胞作深一步的研究.在本实验中,我们寻求一种简便有效地方法,模拟体内流体环境,体外研究在流体切应力作用下,血管内皮细胞调节血管平滑肌细胞张力的机制.
-
非溶细胞性乙型肝炎病毒清除过程中细胞因子的作用
乙型肝炎病毒(HBV)入侵人体后通过诱导宿主免疫反应破坏肝细胞.各种临床类型的肝炎和机体所处的免疫状态有关.近年研究表明,机体感染HBV后,清除病毒的机制主要是溶细胞机制,主要通过CD8+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的细胞毒效应清除病毒;非溶细胞性机制,主要由T细胞、自然杀伤(NK)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分泌各种细胞因子介导.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肝胰岛素抵抗和2型糖尿病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以肝内甘油三酯(TG)堆积为特点的疾病,发达国家成人发病率30%,儿童为10%。NAFLD定义是对无重度酗酒、病毒感染或自身免疫性肝病、瘦且健康的人,超过5%的肝细胞出现脂质堆积或者TG 含量超过95%。肝内脂质的异常堆积与胰岛素抵抗及2型糖尿病明确相关[5]。本文主要阐述NAFLD生理和细胞机制,以及脂质诱发肝胰岛素抵抗的细胞及分子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