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蜕皮甾酮对H202诱导的PC12细胞株的保护作用

    作者:杨素芬;黄燮南;孙安盛;石京山;周歧新

    过量自由基的形成、聚集或机体清除自由基的能力下降,在机体衰老机制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因此,在帕金森病和老年痴呆的新药研究开发中,寻找抗氧化剂已成为另一值得探索的新方向.本研究通过MTT法及LDH法检测细胞存活率,同时检测细胞的脂质过氧化水平(丙二醛,MDA)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 x)活性,观察了具有多种生理活性、水溶性好、在植物界资源丰富(如国产的牛膝、川牛膝、桑叶、白毛夏枯草、泽泻、罗汉松、紫杉、乌毛蕨及紫萁等蕨类均含有粉似物)的蜕皮甾酮(Ecdyserone,ECR)对H202所致PC12细胞株毒性的保护作用,旨在探讨ECR在离体实验中有无抗氧化作用及其作用机制,并为ECR能否在帕金森病和老年痴呆等与自由基密切相关的衰老性疾病中作为抗氧化剂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结果发现:100μmol/L的H202与PC12 细胞作用6h可导致PC12细胞死亡,并使其脂质过氧化水平升高;不同浓度的ECR(5、25、50、100 μmol/L)预孵育不但可减少H202诱导的细胞死亡,抑制脂质过氧化水平(MDA)升高,而且还可使SOD及GSH-Px酶活性升高,CAT活性则无明显变化.提示ECR对H202诱导的细胞毒性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ECR升高细胞内SOD和GSP-Px酶活性等细胞抗氧化能力有关.

  • 外源性GSH镇静催眠作用及其作用机制初探

    作者:徐道华;杨素芬;谢笑龙;孙安盛;石京山

    还原型谷胱甘肽(reduced glutathione,GSH)是生物体内一种重要的抗氧化剂,其对细胞的保护作用已得到公认.近年来,GSH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文献报道GSH可能作为一种神经递质或调质,可作用于N-甲基-D-在冬氨酸(NMDA)、海人藻酸(KA )、P物质及μ阿片等受体,产生抗兴奋性氨基酸作用.中枢去甲肾上腺素(NA)、多巴胺(DA) 及5-羟色胺(5-HT)能神经对机体运动、睡眠等行为进行广泛而复杂的调节,而这些神经的相应的递质又受到自由基及兴奋性递质如谷氨酸等的影响.GSH作为抗氧化剂及可能的中枢递质或调质,可能参与这些单胺类递质的代谢并产生中枢作用.因此,本研究观察外源性GS H灌胃给药对阈下剂量(25mg/kg,iv)戊巴比妥钠小鼠行为的影响,同时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法测定了外源性GSH灌胃给药后大鼠不同脑区NA、5-HIAA和HVA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 分别灌胃NS、1.5%和3% GSH 20ml/kg,2小时后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钠25mg/kg,外源性GSH灌胃给药可提高阈下剂量戊巴比妥钠所致的小鼠"睡眠”发生率,并使大鼠下丘脑NA下降,皮层及脑干5-HIAA上升.结果提示,GSH可协同戊巴比妥钠的镇静催眠作用,其作用与下丘脑 NA下降,皮层及脑干5-HIAA上升有关.

  • 氧化应激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影响

    作者:潘丽凤;黄美杏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居目前全球死亡原因的第四位.40岁以上患病率达8.2%[1].氧化应激即体内氧化剂过多和(或)抗氧化剂减少导致正常的氧化剂/抗氧化剂的失衡[2],是COPD的重要发病机理之一.COPD患者的氧化负荷主要来源于香烟烟雾、大气污染及气道和血液中白细胞释放的活性氧物质(ROS).氧化应激可直接损伤气道上皮, 可加重炎症反应,还可使抗蛋白水解酶失活,促进细胞凋亡,甚至诱导基因突变,终发展为COPD.本文就近10年氧化应激在COPD发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氢治疗学对心血管疾病治疗的研究进展

    作者:杜芸

    心血管疾病包括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高脂血症、心脏骤停等,是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预防与治疗心血管疾病是人类延长寿命的重要环节.而氧化应激反应是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氢气——作为一种新型抗氧化剂,是否对预防与治疗心血管疾病有益现综述如下.

  • 氧化应激在心房颤动发生维持中的作用

    作者:田苗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慢性心律失常.房颤使心房发生电重构及结构重构,然而心房重构发生的同时也加重房颤的发生及维持.有多项研究证实,氧化应激产物如活性氧能够影响房颤时心房电重构及结构重构,而房颤本身又使心房肌的氧化应激产物增加.房颤时心房氧化应激作用的机制可能与离子通道功能失调、NADPH氧化酶途径及线粒体损伤等有关.在一些近期的研究中也发现具有抗氧化作用的药物如他汀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阻断剂可能通过防止心房重构,减少房颤发生.

  • 抗氧化维生素C、E治疗心血管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何文一;覃数

    氧化应激在心血管疾病中扮演重要角色且被多次阐明,抗氧化治疗可能对心血管疾病有潜在重要意义,但目前为止,大多数使用抗氧化维生素在减少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病死率的临床试验均无阳性结果.现回顾了近年来抗氧化维生素的临床试验,以利于临床工作者更加客观、全面地认识抗氧化维生素C、E的作用,并正确评价其临床价值.

  • 血清胆红素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杜戎;梁国芬;杨钧国

    胆红素是体内一种天然抗氧化剂,其抗氧化活性具有防止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氧化修饰继而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作用 .流行病学研究已证实,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与冠心病发病率呈负相关关系 .在冠心病防治方面,临床上尚无提高胆红素水平以防治冠心病的报道,在这些方面进行研究,有望对冠心病的防治提供一个新的突破点.

  •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药物治疗进展

    作者:周明根;黄子通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临床上低氧血症性呼吸衰竭的常见原因,其发病机制是创伤、休克、感染等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在肺部的表现,并终发展为终末呼吸单位弥漫性损伤并发渗出性肺水肿[1].有关ARDS早期实施佳通气策略已达成共识,但其死亡率仍较高.其死亡原因为多器官功能衰竭和脓毒血症,真正死于难以控制的呼吸衰竭的病人很少.随着对ARDS的病理生理学和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的进一步研究,人们提出在机械通气的同时对ARDS进行药物辅助治疗.目前较为常用的药物有皮质类固醇(GS)、一氧化氮吸入(iNO)、表面物质替代治疗、前列腺素及抗氧化剂等.

  • 结直肠癌的化学预防: 实践中的可行性

    作者:陈琪

    Herszényi L, Farinati F, Miheller P 等人通过研究可能预防结直肠癌的化学药物,发现经常使用阿斯匹林和非甾体抗炎药可以引起不良反应,如消化道出血,环氧合酶-2抑制剂可以增加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而5-氨基水杨酸和熊去氧胆酸只在某些特殊的患者才可能降低结直肠癌风险; 另外,激素替代疗法、他汀类、硒、叶酸、钙、维生素D等的预防作用仍需进一步研究; 抗氧化剂则不能预防结直肠癌.认为目前化学预防结直肠癌仍不能作为标准的医疗实践,也无法替代对结直肠癌的监测[Eur J Canc Prev, 2008; 17(6): 502-514].

  • 肺癌组织中抗氧化酶及氧化代谢物变化的定量分析

    作者:操敏;李琦;张宗德;贾红彦;古淑香

    背景与目的 抗氧化酶与肿瘤的关系逐渐受到重视.通过对113例原发性肺癌患者手术切除肿瘤组织和肿瘤远端正常肺组织的抗氧化酶和氧化代谢物及SOD mRNA及其蛋白表达量的测定,观察肺癌组织氧化/抗氧化状态的特点,为补充或完善肺癌发生和发展机制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 应用比色法测定肺癌组织抗氧化酶活性和氧化代谢物[包括: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 (包括MnSOD和CuZn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过氧化氢(H2O2)、丙二醛(MDA)]的含量,采用半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法测定患者组织中MnSOD和CuZnSOD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结果 ①与肿瘤远端正常肺组织相比,肺癌组织中的TSOD、CuZnSOD、GPx活性增高,H2O2、MDA降低(P<0.05或P<0.01);②肺腺癌组织中的氧化代谢物H2O2、MDA高于肺鳞癌组织(P<0.05或P<0.01);③与肿瘤远端正常肺组织相比,肺癌组织中MnSOD mRNA和蛋白表达量降低,CuZnSOD mRNA和蛋白表达量增高(P<0.01).结论 肺癌组织存在着氧化/抗氧化失衡.SOD的异常表达水平均出现细胞异常生长,提示氧化/抗氧化失衡与肺癌的发生和发展存在一定的关系.

  • 曹安民教授传略

    作者:

    曹安民教授现任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眼科及病理学科教授、北京大学医学部名誉教授、北京大学眼科中心主任、香港眼科医师学院顾问,前任院长、亚太眼科学会委员,名誉信托人、世界眼科学院第十一讲座教授,世界眼科理事会副主席。 曹教授于1961年至1967年在美国波士顿大学医院任外科实习医师和眼科住院医师。完成眼科住院医师培训后,于1969年进入美国军队总医院病理学院任眼科医师和病理研究员,完成两年病理学专科培训后兼任美国佐治亚华盛顿大学医学中心眼科学临床助理教授,研究副教授。于1976年到1994年,任美国伊利诺州立大学芝加哥分校医学院Lions眼科研究院眼科学教授,Ceorgiana Theobald眼科病理室主任,伊利诺州立大学眼耳医院视网膜黄斑病科主任,伊利诺Lions眼库主任。1994年至1999年,任香港中文大学眼科及视觉科学系讲座教授、主任、香港大学眼科名誉临床教授、香港眼科学院院长及奠基人。 曹教授的教育背景甚为广博,包括外科、内科、病理学及眼科学。由于多方面的医学素养,加上对脑神经科学之浓厚兴趣,故其研究目标专注于视网膜方面。曾发表学术论文240余篇及一部专著。早期他主要从事视网膜母细胞瘤的研究,首次描述肿瘤的神经细胞与胶质细胞起源,并观察接受放射治疗后,许多肿瘤细胞出现感光细胞分化,逐渐转变为良性的现象。曹教授在这方面的研究结果,为许多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经放疗产生良性转变从而得以保留眼球,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曹教授对于视神经乳头水肿的病理起源也有卓越的研究成果,此题目曾争论一世纪之久。曹教授从研究神经的轴浆运输入手,揭示出由于解剖位置的关系,视乳头神经内的压力和轴浆运输无论在生理和病理的情况下,都受颅内压、眼内压和血管内压的综合影响,而达到特定的平稳状态,由此推认,视乳头水肿实际上是视乳头神经轴浆运输滴流的表现,这一理论目前已得到公认。曹教授的另一研究领域为视网膜血管疾患,尤其是对于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研究。基于灵长类动物高血压模型的研究,曹教授提出了高血压眼部疾患的新分类法,即高血压视乳头病变、高血压视网膜病变和高血压脉络膜病变。这一分类有助于全面理解高血压眼部疾患的病理和治疗程序,并已被编入具权威性的高血压专著之中。曹教授的研究领域中,重要的贡献是对抗氧化剂在视网膜感光细胞损伤病理过程中作用的研究成果。其研究结果证明:抗氧化剂能减轻疾病过程中感光细胞的损伤并延长寿命,从而证明药物治疗感光细胞变性类疾病的性能。近年来,曹教授的研究还涉及神经细胞的凋亡,以及高度近视黄斑病变及强光损伤同样也引发视细胞凋亡。目前,曹教授的病理学研究已进入分子学水平,他正在从事老年性黄斑变性遗传基因改变和中药防治作用机制的研究。

  • 氧化应激与糖尿病肾病的关系

    作者:陈洋;付婷;姜爱花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氧化应激即活性氧簇、糖氧化应激产物、抗氧化物酶等在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抗氧化剂可以通过降低氧化应激水平,对肾脏起保护作用,为DN的临床防治提供新的研究方向和治疗靶点.

  • 白藜芦醇诱导DT40细胞DNA损伤的机制研究

    作者:胡晓青;刘颖;卿勇

    目的 研究白藜芦醇(RSV)诱导DT40细胞DNA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MTT试验检测RSV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利用染色体畸变试验分析RSV对细胞的DNA损伤作用以及抗氧剂N-乙酰半胱氨酸(NAC)对RSV诱导DNA损伤的干扰作用.结果 50μmol· L-1 RSV连续处理16 h后可诱导DT40细胞的DNA损伤;RSV对DT40细胞的增殖呈剂量依赖性抑制作用,1 mmol·L-1NAC预处理1h后可提高DT40细胞的生存率,同时也可抑制RSV诱导的DNA损伤.结论 RSV可诱导DT40细胞的DNA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RSV的氧化损伤相关.

  • 大蒜素和复合抗氧化剂对运动员血液生化指标和心血管调节肽的影响

    作者:王纯;杨泽宏;李强;杨晓清

    目的 探讨服用大蒜素和复合抗氧化剂对高水平运动员血液生化指标和心血管系统调节肽的影响.方法 33名中国十运会参赛运动员随机分为安慰剂对照组、抗氧化剂组和大蒜素组,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浆中BUN、CK、CK-MB含量,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中NPY、AngⅡ和CGRP含量.结果 在3组中,血浆BUN含量无显著差异,CK和CK-MB的含量差异显著(P<0.05);血浆NPY、AngⅡ和CGRP含量差异显著.与实验前比较,3组血浆CK和CK-MB含量在训练后第3周显著升高;对照组的NPY、AngⅡ和CGRP含量极显著升高,抗氧化剂组和大蒜素组显著升高.结论 大蒜素和抗氧化剂能调节机体适应高强度运动训练,是高水平运动员训练有效的营养补剂.

  • 抗氧化法制备高旋光度的新型手性拆分试剂R-四氢噻唑-2-硫酮-4-羧酸

    作者:王婷婷;李俊峰;黄明刚;周鲁;宋航

    目的对R-四氢噻唑-2-硫酮-4-羧酸合成产率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并通过抗氧化方法优化合成工艺.方法以L-半胱氨酸和二硫化碳为起始原料,在硫酸铜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合成目的化合物,比较不同抗氧化方法的结果,并对亚硫酸钠的抗氧化进行了优化.结果产品收率提高到75%,比旋度高达[α]20 D-102.1,均比原来提高了约10%,产物的化学结构经IR和1HNMR确定证.结论优化后的方法简便、有效.

  • 甘草总黄酮清除羟自由基作用的体外实验探讨

    作者:吴碧华;龙存国;王晓明;李秋茹;郑霞清;胡常林

    甘草总黄酮对Fenton反应生成的*OH具有较强的直接清除作用,该作用明显优于甘露醇,其清除*OH的IC50是甘露醇的1/255,其抑制*OH生成的IC50是甘露醇的1/139。结果提示了甘草总黄酮有可能作为一种新的天然抗氧化剂。

  • 抗氧化剂对Cu~(2+)、HOCl及动脉壁细胞诱导的HDL氧化修饰的作用研究

    作者:李晓颖;许飞;邢瑞青;李俊葓;刘秉文;傅明德;傅强

    目的 探讨抗氧化剂对高密度脂蛋白(HDL)氧化修饰的抑制机制,为预防HDL的氧化修饰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将体外新鲜制备的人血浆HDL分别用不同浓度的硫酸铜(CuSO_4)、次氯酸(HOCl)处理或与动脉壁细胞共同温育进行氧化修饰,然后分别测定天然未修饰HDL(N-HDL)、氧化修饰HDL(Ox-HDL)的凝胶电泳相对电泳迁移率(REM)、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质(TBARS)、溶血卵磷脂/卵磷脂比率(LPC/PC)的生成及载脂蛋白成分改变.对比相同条件下,加入抗氧化剂叔丁基甲苯(BHT)、Vit E及Vit C后,以上指标的改变.结果 BHT、Vit E及Vit C均可显著抑制由Cu~(2+)和HOCl诱导的Ox-HDL的REM增加、TBARS的生成、卵磷脂的水解,载脂蛋白AⅠ和AⅡ的改变.动脉壁细胞诱导的Ox-HDL的琼脂糖REM增加、TRARS的生成及卵磷脂水解也可被BHT、Vit E及Vit C显著抑制.但不同抗氧化剂的作用方式各有不同.结论 BHT以及Vit E和Vit C能有效抑制体内外HDL的氧化修饰.

  • 花椒挥发油在体外对低密度脂蛋白氧化的影响

    作者:马建晻;石应康;方定志

    目的探讨花椒挥发油能否对抗脂蛋白的氧化.方法采用Cu2+介导正常人低密度脂蛋白(LDL)的氧化反应,应用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LDL氧化过程中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质(TBARS)的变化,采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测定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的相对电泳迁移率(REM)的变化.结果40 mg/mL的花椒挥发油对Cu2+介导LDL氧化修饰时TBARS与REM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未加花椒挥发油的对照组LDL氧化反应延滞期为1h,在2~4 h后TBARS值进入快速增长期,于24 h达到高峰并趋于稳定;而在花椒挥发油组(40 mg/mL组),LDL的氧化反应延滞期延长到4 h左右,快速增长期延长到6~8 h;但TBARS大值无明显降低.结论花椒挥发油能够在体外对抗Cu2+介导LDL的氧化修饰.

  • 氨溴索对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大鼠肺内硝基酪氨酸表达的影响

    作者:李熙霞;程德云;杨艳娟;聂英

    目的 观察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大鼠肺组织中硝基酪氨酸(NT)表达的变化,探讨抗氧化剂氨溴索对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将21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低氧组和氨溴索预防组.以常压低氧3周制备肺动脉高压模型,测量各组大鼠平均肺动脉压(mPAP)和右心肥厚指数(RVHI);对大鼠肺组织切片采用HE染色,经图像分析技术测定肺小动脉管壁厚度占血管外径的百分比(WT%)和管壁面积占血管总面积的百分比(WA%);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3组大鼠肺小动脉管壁NT表达的变化.结果 ①低氧组mPAP(22.84±1.79) mmHg(1 mmHg=0.1333 kPa)和RVHI(29.78±1.07)%与对照组mPAP(16.67±0.97) mmHg和RVHI(24.22±0.48)%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预防组mPAP(17.90±1.28) mmHg和RVHI(26.38±0.14)%与低氧组相比,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低氧组WT%(24.96±3.70)%和WA%(73.31±6.51)%与对照组WT%(14.19±2.61)%和WA%(46.67±7.42)%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预防组WT%(15.05±2.00)%和WA%(49.21±9.89)%与低氧组相比,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 低氧组大鼠近端肺小动脉管壁的NT染色强度(1.52±0.07)与对照组(1.00±0.00)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预防组大鼠近端肺小动脉管壁NT染色强度(1.32±0.04)与低氧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大鼠远端肺小动脉管壁NT染色强度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氨溴索具有预防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的作用,其作用机制与其抑制氧化反应有关.

  • 阿尔茨海默病的药物治疗进展

    作者:岳永花;秦大莲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发生在老年期及老年前期的一种原发行退行性脑病.由于其发病原因和机制尚未阐明,治疗方案及治疗药物缺乏特异性.目前AD的治疗主要应用胆碱脂酶(AchE)抑制剂,同时辅以抗免疫、抗炎、抗氧化剂、激素替代疗法以暂时缓解患者的认知功能.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神经生物学及行为科学等学科知识和研究手段的迅速发展,AD病变机制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一些针对AD病因的治疗药物如分泌酶抑制剂,防止tau蛋白过度磷酸化,Aβ抗体及Aβ疫苗为AD病人带来了新的希望.现就AD的治疗现状综述如下.

1251 条记录 56/63 页 « 12...53545556575859...626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