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综合疗法临床治愈肝癌1例
1临床资料患者,男,69岁,体检时B超发现"左肝占位性病变",于1992年6月4日住院.CT检查"左肝内侧叶后段占位性病变5.2×4.0cm,靠近第二肝门区".查甲胎蛋白(AFP)>400ng/ml(双抗法,正常值<20ng/m1).体检无黄疸、淋巴结肿大、腹水、脾大及双下肢浮肿.化验肝、肾功能均正常、诊断:原发性肝癌.鉴于患者有手术适应证而无禁忌证,故于1996年6月16日上午8:00在全麻下行剖腹探查并左肝叶不规则切除术.
-
胰腺结核1例
患者,女,46岁,汉族,上腹部饱胀伴食纳差、乏力3月余,于2006年9月来我院门诊就诊.患者近3月来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饱胀,食欲减退,纳差,乏力,时而恶心,无呕吐;无腹痛、腹泻、黄疸;无发热、盗汗、咳嗽;大小便正常,体质量稍减轻;予以对症治疗半月,效果不明显,当地卫生所行腹部B超检查,轻度脾大,肝、胆、胰未见异常.
-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案例分析及文献学习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是一种原因未明的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属骨髓增殖性疾病范畴.临床以红细胞数及容量显著增多为特点,出现多血质及高黏滞血症所致的表现,常伴脾大.PV起病隐袭,进展缓慢,晚期可发生各种转化.PV的发病机制尚未阐明,但已知红细胞生成素(EPO)和发病无关,其血清EPO水平降低或低至无法检测.
-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输血1例
临床资料患者,女,57岁.2008年11月曾在我院住院,诊断为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血型为A型,RH阳性,输入A型洗涤红细胞4单位,治愈后出院.2009年12月,因自溶性贫血复发而引起严重贫血及脾大,Hb 37g/L,入院输血治疗.血型初筛正定型为AB型,反定性为O型,后用抗人球蛋白法检测证实为A型,RH阳性.
-
黑热病一例
患者男性,49岁,因反复发热1年多,加重伴双下肢浮肿2月余入院.入院时体温38.4℃,神志清,有贫血貌,颜面轻度浮肿,心、肺检查未见异常,腹软,肝肋下刚触及,脾肋下6 cm,质中等,活动度差,无压痛,移动浊音(+),双下肢Ⅰ度凹陷性水肿.查血常规:WBC 1.7×109/L,RBC 1.85×1012/L,Hb 55 g/L,PLT 108×109/L.ESR 131 mm/h.肝功:ALB25.3 g/L,A/G 0.40.B超:脾大.胸部X线片提示:双肺纹理增多.
-
肝硬化、脾切除术后严重失眠案
患者,女,59岁.初诊日期:2006年6月25日.主诉:肝区疼痛9年,加重1年,失眠3个月.现病史:9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肝区疼痛,如针刺样.到北京协和医院就诊,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之后一直服中药汤药治疗,症状稍有缓解即自行停服中药,肝区疼痛时有发作.1年前出现肝区疼痛加重,并自觉肝区、两颊、双上肢颤动,肝区、后背及头颈有发热感,到北京东直门医院就诊,诊断为:肝硬化、门脉高压、脾大,建议行脾切除术.
-
晚期肝癌治验1例
患者孙某,男,59岁,河北定州庞树镇教师.乙肝"小三阳"9年.2005年4月体检CT示:肝内多发实性占位,考虑肝癌、肝硬化、脾大.AFP:3000μg/L,糖类抗原CA19-9:60.25U/ml.住我院肝胆外科,病历号511150.2005年4月22日在全麻下行肝癌切除、射频消融、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门静脉DDS泵置入术.
-
肝血色素沉积症2例
例1女性,30岁.乏力3年余,右肋隐痛伴间歇性轻度黄疸1年余,尿黄半年.查体:贫血貌,浅表淋巴结不肿大.B超示脾大(厚5.3 cm),肝大小正常.实验室检查:ALT正常;IBIL31.2μm/L,各型肝炎抗原抗体标志物均(-);Hb78g/L,RBC 4.02× 1012/L;WBC 5.0×109/L,N 52%,L46%,M2%;外铁(卅),内铁70%;网织红3.1/L,PLT154× 109/L.有长期服用铁制剂药物史,并曾3次接受输血.骨髓检查:骨髓增生介于明显活跃与极度活跃之间,M:F=0.2:1,红系增生明显活跃占74%,中晚幼红尤其明显,易见双核幼红细胞.临床诊断:溶血性贫血原因待查.
-
脾脏原发血管平滑肌肉瘤1例
患者男性,22岁.因左上腹肿块伴持续性胀痛、消瘦2月入院.查体可见脾大平脐,有触痛,质中,表面不平.B超、CT检查示:脾脏占位性病变,肿瘤待除外.手术所见:脾脏几乎为肿瘤占据,约24cm×16cm×9cm,表面呈结节状,部分被膜与腹膜紧密粘连,网膜、肠系膜、肝脏均可触及大小不等的瘤结节,大直径为3cm,呈散在浸润性生长.因肿瘤广泛转移、粘连,剥离时出血量多,切除困难.仅取部分肿瘤组织送病检.临床诊断:脾脏血管肉瘤.
-
胸壁软组织原发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1例
患者男性,68岁.半年前无意中发现左侧胸壁包块,约核桃大小,无痛,无红肿,未治疗.2个月前包块疼痛且渐增大,如鸡蛋大小,穿刺未查见癌细胞.抗生素治疗后,上述疼痛加重呈持续性,无发热及头痛.查体:左胸大肌外缘下方可扪及一肿块,5 cm×4 cm×1 cm,质硬,固定,压痛(+).B超示多囊肝,脾大.X线示双侧支气管感染.行局部肿物切除送检.
-
Richter综合征一例
患者男,73岁,患Ⅱ型糖尿病,发现腹部包块及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近2个月,于2007年9月入院.实验室检查:白细胞7.0×109/L,血红蛋白110.0 g/L,血小板166.0×109/L,白细胞分类:淋巴细胞0.71,单核细胞0.05.CT示:纵隔、双侧腋窝、肠系膜、腹膜后、腹部盆腔、双侧腹股沟多发性淋巴结肿大,脾大.
-
1例脾动脉栓塞术患者的护理查房
护士长:脾动脉栓塞是对脾功能亢进、脾大进行非手术治疗的介入的放射学技术,此项是我科开展的新技术,利用微旋导线对首例肝硬化失代偿脾功能亢进的患者进行脾下极动脉栓塞术,此手术具有减少脾功能亢进,增加免疫功能,减少对血细胞的破坏,降低门静脉高压等特点.手术前护理人员认真进行健康教育,术中积极配合,使手术顺利完成,术后经过认真细致的护理,使患者出现的一系列症状得以迅速解决,缓解了症状,减少了痛苦.为以后相关病历的护理提供了宝贵临床经验,下面请责任护士介绍一下简要病历.
-
脾淋巴管瘤的超声表现1例
患者女,26岁。40天前分娩后发现左上腹间断性隐痛,呈阵发性加剧就诊。发病后无恶心呕吐等不适。查体:生命体征正常,慢性病容,腹部稍膨隆;未见肠型蠕动波;腹壁无血管曲张,肝肋下未触及,脾下界平脐,质中度活动度差,全腹无反跳痛及肌紧张。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B超所见:脾厚84mm,长径150mm;包膜完整,其内见多个大小不等类圆形高回声区,大约38mm×33mm,边界清,内部回声尚均匀。B超诊断:脾大;脾内实质性占位:血管瘤可能。CT:提示脾肿大;脾胰转移瘤。手术探查,肝胆胰、结肠及后腹腔未发现异常。脾肿大,其实质内见多个大小不等的包块,质中不活动。术中诊断脾肿瘤,性质待定。病理检查:肉眼见脾大小(15cm×21cm×12cm),重490g。脾被膜完整,脾膈面及脾门处见多个凸起的结节。结节区被膜增厚。镜下见无数囊样扩张的淋巴管内壁被覆以扁平内皮细胞,腔内充盈着由伊红淡染的浓稠淋巴液,不含红细胞。内皮细胞呈花蕾样增生向腔内突出。病理诊断:脾海绵状淋巴管瘤。
-
脾窦岸细胞血管肉瘤超声表现1例
患者女,27岁.因反复上腹闷痛,体检发现:肝,脾多发实性叶位入院.查体仅见:脾左肋下可触及1.5cm.超声检查:脾大小13.0 cm×4.7cm.左肋下2.0 cm;肝,脾分别可见多个实性低回声团,较大者直径4.3 cm,边界清.形态规整,内部回声欠均匀,中心可见少量不规则液化坏死区, (图1、2);CDFI:结节周边低回声区可见较丰富血流信号.
-
超声诊断自发性脾破裂1例
患者,男,37岁,因咳嗽半月,咽痛、畏寒、发热3天,左上腹剧痛6小时入院.病员于6小时前睡眠中向左翻身时突感左上腹一阵剧痛,绞窄样,疼痛呈阵发性,不放射,站立位时稍缓解,不能侧身或弯腰,同时腹部渐膨胀,大小便正常,无恶心、呕吐,无外伤史,既往病史脾大21年.查体:体温37.8℃,脉搏120次,呼吸21次,血压12/0Kpa,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软,肝脾未扪及,左上腹压痛明显,移浊(±).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122g/L,白细胞16.3×109/L,中性0.97,淋巴0.03;大小便常规正常;血、尿淀粉酶正常.
-
脾多发海绵状血管瘤并出血1例的超声表现
患者男,35岁.因突发腹胀腹痛,喘憋1 d就诊,5年前曾因淋巴腺瘤2次化疗.查体:贫血貌,右肩胛下见10 cm×7 cm肿物,质软,脾大肋下4 cm,余未见异常.Hb 120 g/L.超声检查:肝胆未见异常.脾实质内布满大小不等低、强回声团,部分相互融合,并可见数个不规则无回声区(图1).
-
海蓝组织细胞增多症1例的彩超表现
患者男,36岁.因脾大20余年就诊.查体:触诊脾大,甲乙线13.5 cm,甲丙线29 cm,丁戊线13.5 cm,质硬,表面光滑,无压痛.实验室检查:WBC 3.1×109/L,PLT 39.1×109/L,中性粒细胞46%,淋巴细胞51%,PT 18.2 s、APTT 46.6 s,FIB 1.7 g/L.骨髓检查:骨髓增生明显活跃,粒细胞系统56.8%,红细胞系统34.8%,巨核69个/片,可见大量海蓝组织细胞,占2.4%,此类细胞胞体较大,直径均在60~80 μm之间,胞核圆形,部分可见蓝色核仁,胞浆丰富,充满蓝色的粗颗粒.报告:海蓝组织细胞病.
-
超声诊断多发性脾梗塞1例
患者男,28岁.8年前诊断"再生障碍性贫血",3年前由"再生障碍性贫血"转化为"阵发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本次因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诱发血红蛋白尿入院,经抗炎、激素治疗后右下腹疼痛及血红蛋白尿症状缓解.6 d前突发左季肋部疼痛伴高热,查体:左上腹压痛明显,脾大,肋下3 cm.
-
B超诊断先天性双胆囊1例
患者,男,48岁.因腹胀消瘦2月来诊,查体:心肺无异常,肝肋下2cm,质硬.肝区叩击痛,脾未触及.AFP(+).B超:肝包膜欠光滑,肝右叶脏面局限性外突,与肝实质分界不清,肝实质回声光点粗,于第一肝门胆囊床周围探及二个胆囊样回声,大小分别为5cm×3cm×2.7cm及4.5cm×3cm×2cm.多方位扫查两个胆囊轮廓线完整,相互完全独立(图1).肝内外胆管无扩张,门静脉宽1.5cm,内未见实性回声,脾厚5.4cm.超声诊断:1.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脾大;2.肝癌;3.先天性双胆囊.CT检查:结论同超声诊断.
-
超声对藏汉族肝脾肿大与肝功能异常的相关性探讨
目的:对比分析藏汉族肝、脾大小,脾静脉血流,探讨引起移居汉族肝脾肿大的相关因素及其与肝功能异常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受检藏汉族健康成人各50例,移居汉族需在藏生活工作二年以上.使用仪器HDI 3000型.结果:移居汉族肝大者占52%(26/50),脾大者占92%(46/50),世居藏族肝大者占36%(18/50),脾大者占4%(2/50).结论:1.拉萨地区海拔3658米,吸入气氧分压92.4mmHg,为平原地区的63%,长期缺氧,引起移居汉族红细胞、血红蛋白的代偿性增高,以及免疫应答增多,是引起脾肿大的主要原因;2.藏族世居者对长期缺氧的耐受性及机体代偿功能明显优于移居汉族,与遗传因素有直接关系;3.单纯高原肝肿大、脾肿大以及脾静脉血流的改变,与肝功能异常无一定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