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疑难病杂志

疑难病

疑难病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Difficult and Complicated Cases 의난병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国医师协会
  • 影响因子: 1.17
  • 审稿时间: 1个月内
  • 国际刊号: 1671-6450
  • 国内刊号: 13-1316/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18-187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02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疑难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河北
  • 主编: 马智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心脏瓣膜病置换术同期行冠状动脉搭桥术116例临床分析

    作者:谭威;李儒正;邢杰;谢霆

    目的 探讨心脏瓣膜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同期行心脏瓣膜手术及冠状动脉搭桥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2017年1月海南省人民医院心脏外科施行心脏瓣膜病置换术同期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患者116例,分析术后相关心脏功能状态指标及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 同期行二尖瓣置换、三尖瓣成形术、冠状动脉搭桥46例;二尖瓣成形术、冠状动脉搭桥31例;主动脉瓣置换术、冠状动脉搭桥30例;二尖瓣联合主动脉瓣置换术、冠状动脉搭桥9例.术后复查心脏彩色超声,结果显示瓣膜功能良好,心功能明显改善,左室射血分数较术前明显好转;术后并发低心排出量综合征(低心排)10 例,2次开胸止血5例, 急性肾功能衰竭7例,脑梗死5例.因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MOF)死亡3例,因突发脑出血死亡1例.结论 对高危老年心脏瓣膜病合并严重冠心病(冠状动脉血管超过50%以上狭窄)的患者,应该行心脏瓣膜手术治疗同期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前积极治疗改善心肺功能, 术中合理的心肌保护,减少体外循环时间, 可有效降低病死率以及并发症, 提高手术的治疗效果.

  • 中枢神经系统孤立性纤维瘤9例MR表现及临床分析

    作者:刘国芳;文利

    目的 探讨中枢神经系统孤立性纤维瘤(SFT)的MR表现及治疗预后等情况.方法 2012年8月-2016年8月第三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新桥医院经病理证实中枢神经系统的孤立性纤维瘤患者9例,回顾性分析其MR表现及术后复发情况.结果 枢神经系统SFT患者9例中男5例,女4例,年龄22~57岁,中位年龄37.1岁.位于颅内5例,椎管内4例.MR表现T1WI呈均匀等信号6例,等信号为主混杂信号1例,稍低信号为主混杂信号1例,低信号为主混杂信号1例;T2WI信号表现多样;其中4例瘤体边缘见T1、T2低信号环;MR增强扫描明显强化,强化均匀6例,强化不均匀3例;脑(脊)膜尾征6例,流空血管信号2例,瘤体内见斑点状T1WI低信号、T2 WI高信号1例,强化程度较瘤体实性部分更明显.9例患者中手术治疗8例,术后复发6例,1例未手术.结论 中枢神经系统 STF少见,MR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术后容易复发,建议随访行MR扫描.

  • 肾小管间质性肾炎-眼葡萄膜炎综合征1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任维;李文歌;卓莉

    患者,男,16岁.因间断发热2个月余,视物模糊18 d,于2016年3月11日入院.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波动在37.5~38.3℃,伴有乏力、头痛,无咳嗽、咯痰.口服"白加黑、头孢呋辛酯片"等热退,但停药3 d后再次发热.25 d前肾内科门诊查肝肾功能:ALT 109 U/L,γ-GT 104 U/L,AST 49 U/L,Alb 44 g/L,BUN 11.99 mmol/L,SCr 226 μmol/L,尿酸 219 μmol/L,eGFR 35.64 ml·min-1·1.73m-2,CRP 45.72 mg/L,考虑为急性肾小管间质肾炎.

  • 肝糖原累积症1例

    作者:常爱娜;郑谊梅;张雨昕

    患者,女,16岁,因发现肝功能异常、双下肢无力2年于2016年8月1日入院.患者2年前自感双下肢无力,转氨酶约80 U/L,口服保肝药物无好转,双下肢无力呈加重趋势,在当地医院诊断"隐源性肝炎",保肝治疗无好转,转氨酶波动于100~150 U/L.入院查体:T 36.5℃,P 70次/min,R 20次/min,BP 120/80 mmHg.神志清楚,皮肤巩膜无黄染,未见肝掌、蜘蛛痣,双肺呼吸音清,心界正常.腹部平坦,肝大,剑下约5 cm,肋下未触及,脾未触及,肝区叩痛阴性,双下肢无水肿.

  • 高迁移率族蛋白B1与肝脏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扬

    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细胞内的损伤相关模式分子.作为一种晚期促炎因子,释放到细胞外的HMGB1可与其受体结合,在炎性损伤等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文章就HMGB1在药物性肝损伤、肝纤维化、肝衰竭、肝癌等肝脏疾病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肝脏疾病的临床诊疗提供新的思路.

  •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诊断标准及诊疗手段研究进展

    作者:孙丽媛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是一种临床少见的疾病,是慢性胰腺炎的特殊类型,也可以是全身免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目前普遍认为,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发病机制与自身免疫有关,与之相关的体液免疫、细胞免疫、遗传背景等方面的研究近年来时有报道.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诊断标准主要围绕影像学、血清学、组织学及激素治疗反应等方面.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临床表现较为隐匿且多样,给诊断带来一定困难,但胰腺弥漫性或局限性肿大、胆管狭窄等典型的影像学改变、显著升高的血清IgG水平、淋巴浆细胞浸润的特征性病理表现以及对激素治疗敏感的特点使其能够与普通的慢性胰腺炎、胰腺及胆管恶性肿瘤相鉴别.

  • CHD5在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徐国帅;李医明

    CHD5是人类肿瘤中一个重要的抑癌基因,该基因属于CHD家族成员,并且它编码的蛋白属于Swi/Snf蛋白家族,对染色质重塑过程发挥重要作用.科学家对CHD5功能的研究还不是非常透彻,目前研究表明CHD5通过表观遗传修饰激活ARF-P53通路而发挥肿瘤抑制作用,其在多种肿瘤中均存在突变或者缺失.本文对CHD5基因的结构、相关功能的通路及其编码的蛋白与各种肿瘤之间的关系进行综述.

  • 戊型肝炎病毒与血液安全研究进展

    作者:刘丽;李英兰

    戊型肝炎是戊型肝炎病毒(HEV)引起的一种传染病.戊型肝炎主要是HEV经粪-口传播引起的病毒性肝炎,然而近年来陆续报道了一些通过输血传播的病例.欧洲国家中,普通人群和献血者中HEV的血清学流行率表明低估了HEV经输血传播的危险性.文章针对HEV的发现、基因型及其分布、HEV感染在献血者中的流行情况、HEV的血源性传播、HEV对机体的影响和HEV感染的预防等几方面进行阐述.

  • 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患者药物治疗的进展

    作者:郭衍楷

    近年来,随着诊疗技术的提高以及人口的老龄化,发现大量心力衰竭患者仍能保持相对正常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即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HF-PEF),且其逐渐成为心力衰竭发生的常见形式.但目前HF-PEF治疗大多凭借的是临床经验,日渐增高的病死率迫切需要人们提出更好的治疗方案以提高其预后,故此文对HF-PEF的药物治疗作进一步综述.

  • 老年糖尿病合并亚临床甲减患者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及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隋淼;于扬;张弢;许静宜;杨晓辉

    目的 分析老年糖尿病合并亚临床甲减患者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5年5月-2016年5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分泌一科收治的糖尿病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 依据甲状腺功能结果分为糖尿病合并亚临床甲减(DM+SCH)组44例和单纯糖尿病(DM)组40例.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情况、生化指标,并且以颅内动脉粥样硬化作为因变量,将患者基本资料及临床生化指标作为自变量,Logstic回归分析糖尿病合并亚临床甲减患者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影响因素.结果 DM+SCH组患者44例中发生颅内动脉粥样硬化34例(77.3%),高于DM组的23例(5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921, P =0.002).DM+SCH组收缩压、TPOAb、TSH、HDL-C、SCr、FIB、hs-CRP、Hcy与DM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 =3.476、2.467、13.690、1.957、4.103、2.018、5.919、8.394, P <0.05).多因素Log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收缩压、SCr、hs-CRP、Hcy、FIB、TSH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HDL-C为保护因子.结论 老年糖尿病合并亚临床甲减患者发生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增大,其血脂、炎性反应、凝血纤溶系统、同型半胱氨酸、促甲状腺激素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因素.

  • 原发性高血压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结构改变及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才让卓玛;陈秀英;连心龙;李佳;张亚萍

    目的 分析原发性高血压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结构改变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9月青海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92例为观察组,同期NYHA分级Ⅰ级单纯高血压患者84例为对照组,比较分析2组患者心脏结构差异,并分析影响因素.结果 观察组左室左右径较对照组明显增加( t =6.310, P <0.01),左室上下径差异无明显区别( t =1.851, P =0.071),左房左右径、上下径及左房内径(LAD)均比对照组明显增加( t =3.548、8.722、6.779, P <0.01),LVEF明显低于对照组 (t=3.052, P =0.002);观察组LVM、LVEDV及LVESV明显大于对照组( t =6.122、4.853、6.733, P 均<0.01);2组患者IVST、LVPWT无明显差异( t =0.187、0.499, P =0.852、0.618);观察组LVSI明显大于对照组,更趋向于球形( t =3.343, P =0.001);LASI明显小于对照组,左房形态偏离球形( t =3.199, P =0.002).经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腰臀比、心功能Ⅳ级是影响患者心脏结构改变的危险因素( OR =1.716,95% CI 1.112~3.148, P =0.013;OR =1.715,95% CI 1.163~4.329, P =0.009;OR =1.609,95% CI 1.019~3.726, P =0.004).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比单纯高血压病患者心脏构型改变更显著,其显著受患者年龄、腰臀比及心功能Ⅳ级等因素影响.

  • 艾拉莫德与羟氯喹治疗干燥综合征患者疗效及安全性比较

    作者:徐冬;吕晓伟;崔鹏;马尚民

    目的 比较艾拉莫德与羟氯喹治疗干燥综合征患者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山东省淄博市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收治的干燥综合征患者9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7例.对照组:甲泼尼龙片8 mg,晨起顿服,1次/d,硫酸羟氯喹片0.2 g,2次/d.观察组:甲泼尼龙8 mg,晨起顿服,1次/d;艾拉莫德片25 mg口服,2次/d.2组疗程均 3个月.比较2组患者临床效果、红细胞沉降率(ESR)、免疫球蛋白G(IgG)、类风湿因子(RF)、血小板计数(PLT)、干燥综合征疾病活动指数(ESSDAI)评分、干燥综合征患者报告指数(ESSPRI)评分、Schirmeri试验及唾液流率变化,并记录2组患者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6%,高于对照组的76.6%(χ2=5.371, P =0.020);2组各项生化指标及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 P <0.05),观察组ESR、IgG、RF、ESSDAI、ESSPRI评分低于对照组,PLT计数、Schirmeri试验、唾液流率高于对照组 (t=3.115、6.921、3.239、5.346、10.011、4.368、6.263、5.819, P <0.01).2组患者治疗过程发生胃肠道不适、肝功能异常、皮疹、瘙痒、白细胞降低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255、2.272、0.435、0.781、2.122, P> 0.05).结论 艾拉莫德较羟氯喹治疗干燥综合征患者效果更确切,可有效降低血清B淋巴细胞活性,且安全可靠.

  • 尤瑞克林与丁苯酞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

    作者:王卫红;孟兰芳;季玉红;滕海英

    目的 观察尤瑞克林与丁苯酞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认知功能、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红星医院收治的ACI(依据头颅CT及MR诊断)患者13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70例患者在常规基础治疗上使用尤瑞克林联合丁苯酞,对照组66例患者仅采用常规基础治疗,2组患者均连续治疗4周.采用神经功能缺损(NIHSS)量表评价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价患者认知功能,应用生物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患者血清细胞因子相关指标.对比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和4周的NIHSS评分、MMSE评价和血清细胞因子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的NIHSS、MMSE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 =1.191、1.145, P >0.05),治疗2、4周后均改善( P <0.01).治疗2周、4周,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t =4.017、5.676, P =0.000、0.000);治疗4周,观察组患者的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 t =2.515, P =0.013).治疗前,2组患者的血清sCD40L、IL-18、hs-CRP、NO、eNOS、VEGF的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后2周,2组上述指标均改善( P <0.01).治疗2周、4周,观察组血清sCD40L、IL-18、hs-CRP水平低于对照组( P <0.01),NO、eNOS、VEGF水平高于对照组( P <0.01).结论 尤瑞克林与丁苯酞治疗ACI患者能促进患者认知功能、神经功能恢复,减轻炎性反应.

  • 肝硬化脓毒血症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王东旭;朱宏斌;张靖;马冬红;薛敏敏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发生脓毒血症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6年11月解放军第254医院消化内科诊断明确的乙肝后肝硬化175例作为研究对象(剔除12例资料不全者后为163例),其中合并脓毒血症(脓毒血症组)44例,未合并脓毒血症(非毒脓血症组)119例.以性别、年龄、近2周侵袭性操作史、质子泵抑制剂应用、血小板计数(PLT)、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N)、高敏C反应蛋白(hs-CRP)、降钙素原(PCT)、白蛋白(Alb)、肝硬度、肝硬化CTP分级、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作为影响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肝硬化患者发生脓毒血症的危险因素.结果 2组近2周侵袭性操作史、WBC、N、hs-CR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t =7.125、15.436、12.212、12.234, P <0.01),而PLT、Alb、P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2组MEL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而肝硬度、CTP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经过多因素分析,高hs-CRP血症、近2周侵袭性操作史是肝硬化患者发生脓毒血症的危险因素.结论 对于肝硬化患者,应高度注意血清hs-CRP的变化、尽量避免实施侵袭性操作.

  • InterTan和PFNA-Ⅱ股骨近端髓内固定系统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比较

    作者:余铃;贾鹏;孙祥然;胡庆祝;郑迪;代国;郭卫春

    目的 比较InterTan和PFNA-Ⅱ髓内固定系统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6年1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骨一科采用InterTan(InterTan组, n =20)和PFNA-Ⅱ(PFNA-Ⅱ组, n =22)治疗的高龄(≥80岁)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对比分析2组患者围手术期资料、术后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髋关节Harris评分等情况.结果 InterTan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显著多于PFNA-Ⅱ组(t =2.331、3.948, P =0.035、0.016);InterTan组局部及全身并发症7例(35.0%),置入物相关并发症发生5例(25.0%),PFNA-Ⅱ组分别为8例(36.4%)和6例(27.3%),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所有患者平均随访3~12个月,中位数6.8月, InterTan组平均骨折愈合时间为(14.0±3.2)周,稍短于PFNA-Ⅱ组的(14.5±3.3)周,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2组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InterTan和PFNA-Ⅱ髓内固定系统均可用于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可获得即时稳定性,进行早期功能锻炼.但PFNA-Ⅱ髓内固定系统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失血量少等的优势.

  • 重症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连续静-静脉血液透析滤过效果及其对血清炎性因子、免疫功能的影响

    作者:崔学彬;邹婷;唐小铁;于洋

    目的 观察重症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连续静-静脉血液透析滤过效果及其对炎性因子、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5年4月-2016年3月武汉科技大学附属普仁医院肾内科收治的重症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传统间歇性血液透析治疗,观察组采用连续静-静脉血液透析滤过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血清炎性因子、免疫功能、肾功能、不良反应等指标.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7.06%明显高于对照组82.35%(χ2=3.981, P =0.032).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明显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 t =7.813、8.710、5.623, P =0.006、0.002、0.011);2组治疗后CD3+、CD4+、CD8+、CD4+/CD8+均改善,且观察组CD3+、CD4+、CD4+/CD8+均明显高于对照组,CD8+明显低于对照组(t =5.525、3.623、2.714、2.346, P =0.013、0.028、0.026、0.033);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血清血肌酐(SCr)、尿素氮(BUN)含量明显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 t =10.697、6.684, P 均<0.01).2组不良反应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59% vs.17.65%)(χ2=0.095, P =0.906).结论 连续静-静脉血液透析滤过治疗有助于恢复重症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肾功能,提高临床疗效,可能与降低血清炎性因子含量、调节免疫功能等因素有关.

  • DNA免疫吸附和传统DMARD对狼疮间质性肺炎患者疗效、肺功能、免疫功能的影响

    作者:范万里;郑臻;李仕成;兰雄

    目的 比较DNA免疫吸附和传统缓释性抗风湿剂(DMARD)对狼疮间质性肺炎患者肺功能、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4月-2017年2月湖北省恩施州中心医院呼吸内科收治的狼疮间质性肺炎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传统DMARD及血液净化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以DNA免疫吸附治疗,比较2组治疗总有效率,检测治疗前后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量/FVC(FEV1/FVC)、大通气量(MVV)及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M、IgG水平、狼疮活动积分(SLEDAI),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χ2=4.501, P =0.034);治疗后观察组FVC、FEV1/FVC、MVV均高于对照组( t =5.585、18.769、28.979, P =0.000、0.000、0.000),而血清IgA、IgM、IgG及SLEDAI评分较对照组降低( t =3.092、10.670、12.994、20.057, P =0.003、0.000、0.000、0.000);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57, P =0.692).结论 DNA免疫吸附对狼疮间质性肺炎疗效较传统DMARD好,可明显改善患者肺功能、免疫功能,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对慢加急肝衰竭患者血清炎性因子、肝功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作者:唐娟;邓薇;唐静;周利民

    目的 观察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对慢加急肝衰竭患者血清抗炎因子和促炎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5年8月-2016年10月四川省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感染科诊治的慢加急肝衰竭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 按抽签法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血浆置换治疗,观察组采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血清炎性因子、肝功能、免疫功能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87.50% vs.67.50%,χ2=4.587, P =0.032).观察组血清IL-10、IL-17、TGF-β、CD4+、CD4+/CD8+高于对照组[(131.40±13.62)ng/L vs.(119.70±12.57)ng/L,(261.40±23.21)ng/L vs.(251.26±20.85)ng/L,(180.43±23.58)mg/L vs.(162.27±21.48)mg/L,(35.43±4.85)% vs.(32.31±4.20)%,(1.24±0.28) vs.(1.09±0.21), t =3.992、2.055、3.600、3.174、2.710, P =0.000、0.043、0.000、0.002、0.008],观察组CRP、IL-6、TNF-α、ALT、DBil、TBil、CD8+低于对照组[(16.30±3.27)mg/L vs.(19.61±4.10)mg/L,(8.60±1.13)ng/L vs.(16.50±2.25)ng/L,(142.61±21.08)mg/L vs.(158.30±23.60)mg/L,(151.49±15.43)IU/L vs.(170.78±16.32)IU/L,(149.30±16.50)μmol/L vs.(169.23±17.14)μmol/L,(228.54±18.11)μmol/L vs.(240.51±19.67)μmol/L,(28.26±4.50)% vs.(31.19±4.87)%, t =3.991、19.844、3.135、5.432、5.298、2.831、2.794, P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6].2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双重血浆吸附系统能够有效清除慢加急肝衰竭患者促炎因子,促进抗炎因子的表达,恢复二者动态平衡.

  • 鼻型NK/T细胞淋巴瘤误诊为眼眶蜂窝织炎1例

    作者:郑巍;李同丽;张浩杰

    患者,男,57岁.因右眼红肿、突出伴右鼻塞1个月余,于2016年9月24日入院.患者入院前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眼红肿、突出伴右眼胀痛、复视,伴右鼻塞,无头晕、全身不适,无视力下降、眼球活动受限,无流脓涕、嗅觉减退等不适.自行用抗生素滴眼液滴眼对症治疗后好转,数天后无明显诱因再次出现上述症状,并进行性加重,偶伴头痛不适,余伴随症状同前,遂就诊于当地医院,予以"舒普深、氟美松"对症治疗3 d后症状无明显好转.自发病以来,精神、食欲可、睡眠差,大小便正常,体质量无明显变化.

  • 他汀类药物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疗效的Meta分析

    作者:李玉婷;汤绍辉;龙林竞;李春芳;詹锐

    目的 系统评价他汀类药物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PHT)患者或门静脉高压症大鼠模型门静脉压力的影响.方法 检索 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及维普数据库(VIP)中关于他汀类药物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疗效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或动物实验,采用Stata 12.0统计软件对入选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10个随机对照研究符合纳入标准,其中3个临床研究(110例),另7个为动物实验,研究对象为大鼠(134只).Meta分析结果如下:(1)他汀类药物降低肝静脉压力梯度(HVPG)的幅度明显大于安慰剂组( WMD =1.308,95% CI 0.987~1.629, P =0.000);(2)他汀类药物降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HVPG的有效率明显高于代偿期肝硬化患者( RR =3.953,95% CI 1.030~15.181, P =0.045).(3)门静脉高压症大鼠模型研究中,他汀类药物可降低门静脉压力( WMD =2.318,95% CI 1.060~3.576, P =0.000).(4)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安慰剂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RR =0.871,95% CI 0.194~3.905, P =0.856).结论 他汀类药物可以有效降低肝硬化PHT患者或PHT大鼠模型的门静脉压力,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疗效更为显著,不良反应较少,有可能成为降低门静脉高压症患者门静脉压力的新型药物.

  • 实脾固肾化瘀方对阿霉素肾纤维化大鼠肾组织TGF-β1/Smads信号通路的影响

    作者:王高强;米秀华;沈丽萍;张玮;李珺;倪家庆

    目的 探讨实脾固肾化瘀方对阿霉素(ADR)肾纤维化大鼠肾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Smads 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研究于2016年8-12月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肾病研究所进行,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实脾固肾化瘀方组、福辛普利钠组等4组,每组10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3组大鼠均采用尾静脉注射ADR(4 mg/kg)法制成肾纤维化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实脾固肾化瘀方组予以实脾固肾化瘀方浸膏(43 g/kg);福辛普利钠组予以福辛普利钠溶液(2 mg/kg);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予以生理盐水.实验结束后,留取全部大鼠24 h尿量、血清及肾脏组织,观察各组大鼠肾脏病理变化及肾组织TGF-β1、Smad2及Smad7表达的变化.结果 Masson染色发现,正常对照组大鼠肾组织形态结构正常,未见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及炎细胞浸润等异常改变.肾间质胶原纤维微弱表达,胶原纤维呈蓝色,肌纤维及红细胞呈红色.模型组大鼠肾组织出现明显的病理损害,实脾固肾化瘀方组、福辛普利钠组大鼠肾组织病理损害明显减轻,且实脾固肾化瘀方组大鼠肾组织病理改善比福辛普利钠组更明显.免疫组化染色并对其灰度值测定后发现,模型组肾组织TGF-β1、Smad2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上调(P <0.01),实脾固肾化瘀方组大鼠肾组织TGF-β1及Smad2表达较模型组明显下调(P <0.01),Smad7表达明显上调(P <0.01),与福辛普利钠组相比,实脾固肾化瘀方组大鼠肾组织TGF-β1、Smad2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而Smad7表达则明显上调(P <0.05).结论 实脾固肾化瘀方可能通过下调TGF-β1及Smad2表达、上调Smad7表达,干预TGF-β1/Smads信号通路,从而发挥改善ADR肾病大鼠肾纤维化、保护肾功能的作用.

  • 橄榄苦苷对HK-2细胞缺糖缺氧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徐涛;秦聪;肖程程;郑海洲;张杰

    目的 分析橄榄苦苷对HK-2细胞缺糖缺氧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实验于2017年1-4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中心实验室进行,体外培养HK-2细胞,应用无糖无血清培养基和三气培养箱建立缺糖缺氧模型,将细胞分为对照组、单纯缺氧24 h复氧3 h组(IR组)和缺氧24 h复氧3 h加不同浓度(10 μmol/L、50 μmol/L、100 μmol/L、200 μmol/L)的橄榄苦苷干预组.用CCK-8检测各组细胞的A450值,与对照组比较计算细胞的存活率,Hoechst染色检测各组细胞的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法测定B淋巴细胞瘤-2(B-cell lymphoma-2,Bcl-2)、Bcl-2相关x蛋白(Bcl-2 associated X protein,Bax)的蛋白表达量.结果 橄榄苦苷随浓度升高能够提高HK-2细胞在缺糖缺氧环境下的细胞存活率,100 μmol/L组存活率高,但至200 μmol/L组存活率呈降低趋势;Hoechst染色显示橄榄苦苷可减少缺糖缺氧损伤引起的细胞凋亡,100 μmol/L组凋亡率低;Western blot 结果显示橄榄苦苷能够增加细胞Bcl-2蛋白的表达,降低Bax蛋白的表达.结论 橄榄苦苷对HK-2细胞的缺糖缺氧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抑制细胞凋亡有关.

疑难病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03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