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중국뇌혈관병잡지
- 主管单位: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国医师协会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 影响因子: 1.0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2-5921
- 国内刊号: 11-5126/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卒中后抑郁症状与脑梗死部位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关系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 PSD)的发生与梗死部位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关系.方法 将178例脑梗死患者根据抑郁症诊断标准分为PSD组76例和非PSD组102例,以HAMILTON抑郁量表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arthel index, BI)进行评价,分析不同发病部位PSD的发生情况和PSD与BI的关系.结果 PSD组和非PSD组中,多发性梗死分别为38例(50.0%)和21例(20.6%),x2=17.004,P=0.000;额颞顶叶皮质区梗死13例(17.1%)和20例(19.6%),x2=5.360,P=0.021;枕叶皮质区为1例(1.3%)和8例(7.8%),x2=9.068,P=0.003;基底核区为14例(18.4%)和26例(25.5%),x2=8.267,P=0.004;放射冠区为4例(5.3%)和13例(12.7%),x2=8.920,P=0.003;脑干及小脑为6例(7.9%)和14例(14.7%),x2=7.166,P=0.007;两组BI评分<60分者分别为49例(64.5%)和38例(37.2%),BI评分≥60分者27例(35.5%)和64例(62.8%),x2=12.913,P=0.000.左右大脑半球两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81,P=0.776.结论 多发性脑梗死、额颞顶叶梗死、基底核梗死时,PSD发生率较高.脑梗死后日常生活能力越差,PSD发生率就越高.
-
三种量表预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预后的研究
目的 对比3种脑出血量表在预测自发性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CH)患者预后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自发性脑出血患者61例.入院时采用Hemphill等的原始的ICH量表(original ICH score, OICH)及Chenug等的改良的ICH量表(modified ICH score, MICH)、新的ICH量表(new ICH score, NICH)进行评分.同时于入院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Barthel指数评分.3个月时进行NIHSS、Barthel指数和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分析3种ICH量表与其他量表评分的相关性;以MRS为标准,对比3种ICH量表评价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准确性.结果 [1] 3种ICH量表评分与脑出血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和3个月MRS、NIHSS评分均呈正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与入院时和3个月Barthel指数呈负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 与MRS量表比较,OICH、MICH、NICH量表判断ICH患者预后不良的敏感性分别为73.1%、84.6%、80.8%,特异性分别为80.0%、88.6%、60.0%,符合率分别为77.0%、86.9%、68.9%.结论 OICH、MICH、NICH量表评分与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相关.3种量表相比,MICH量表对脑出血预后判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及符合率高.
-
经面静脉入路栓塞治疗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
目的 探讨经面静脉途径治疗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arteriovenous fistula, AVF)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面静脉途径(导管置入股静脉-面静脉-角静脉-眼上静脉-海绵窦)治疗7例海绵窦区硬脑膜AVF的病例资料,其中5例患者岩下窦闭塞;1例患者岩下窦开放,但其AVF所在的海绵窦和岩下窦之间无交通;1例患者的瘘与岩下窦相通.对该患者先行经岩下窦栓塞海绵窦后部,然后再经面静脉途径栓塞海绵窦前部.其他6例患者只经面静脉途径行栓塞治疗.结果 血管造影显示,7例患者的角静脉和眼上静脉的走行清晰,其中有1例眼上静脉闭塞的患者,由于导管无法置入闭塞的眼上静脉,导致经静脉途径治疗终止.其余6例患者经面静脉入路用弹簧圈栓塞海绵窦治疗后,4例达到完全栓塞,2例临床症状明显好转.结论 相对其他静脉途径而言,经股静脉-面静脉入路是血管内治疗海绵窦区硬脑膜AVF的一种很有价值的方法,即使该入路对术者手术技能要求较高,但仍然不失为一种安全和有效的血管内治疗方法.
-
经颅多普勒超声对大脑中动脉急性闭塞脑缺血溶栓血流分级的评估
目的 探讨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评价大脑中动脉(MCA)急性闭塞患者脑缺血溶栓血流分级(thrombolysis in brain ischemia, TIBI).方法 选择符合溶栓适应证(≤6h)、TCD诊断为MCA急性闭塞的患者36例.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或尿激酶进行静脉溶栓.观察患者溶栓前、后TIBI分级变化情况,评价TIBI分级与溶栓前NIHSS评分、溶栓后3个月改良Rankin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1] 36例患者中,溶栓前TIBI分级0~1级21例(58.3%),2~3级15例(41.7%).溶栓后次日TIBI分级0~1级7例(19.4%),2~3级14例(38.9%),4~5级15例(41.7%);溶栓总有效率为63.9%(23/36).[2] 溶栓前TIBI血流分级与NIHSS评分呈负相关(r=-0.829,P=0.000).[3] 溶栓后的TIBI血流分级与Rankin评分呈负相关(r=-0.57,P=0.001).结论 TIBI分级与MCA急性闭塞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相关,能够反映溶栓效果,有助于判断预后.
-
青年脑梗死病因及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青年脑梗死的病因分布和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连续入院的首发急性青年脑梗死患者243例(年龄≤45岁),经影像学及其他病因学检查确定诊断的临床资料,依据TOAST(Trial of Org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分型标准,确定患者所属分型,经统计学分析其主要危险因素暴露情况.结果 本组患者TOAST分型构成情况是,心源性脑栓塞占12.8%(31/243);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占22.2%(54/243);小动脉脑梗死占16.0%(39/243);其他原因引发的脑梗死占7.0%(17/243);原因不明的脑梗死占42.0%(102/243).危险因素的暴露率高的为高血压,占50.6%(123/243)、饮酒,占46.5%(113/243)、吸烟,占28.4%(69/243)、脑血管病家族史,占25.5%(62/243).卒中分型的组间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显示,原发性高血压(69.2%,x2=17.18,P<0.01)和血脂异常(48.7%,x2=46.09,P<0.01)在小动脉脑梗死分型中显著增高.结论 青年脑梗死的病因分型以原因不明和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所占比例较高.危险因素以高血压、饮酒的暴露率高.高血压和血脂异常在小动脉脑梗死患者中更加明显.
-
CT血管造影评价兔基底动脉痉挛模型
目的 探讨采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ulti-slices CT angiography, MSCTA)技术显示兔基底动脉,为兔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 CVS)动物模型建立新的评价方法.方法 取日本大耳白兔25只,分为对照组(5只)和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组(20只).SAH组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制作兔脑基底动脉CVS模型,均经兔耳后中央静脉穿刺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海醇,含碘量300mg/ml),剂量按2.6ml/kg(体重).采用高压注射器给药,注射速度0.4ml/s,延时15s开始扫描.SAH组于注血后1、4、7、11d,行2~5次基底动脉MSCTA.原始图像三维后处理技术采用容积重建(volume rendering, VR).结果 SAH组注血后1、4、7、11d基底动脉直径分别为(1.28±0.36)、(0.82±0.24)、(0.83±0.20)及(0.95±0.28)mm.VR法测得实验兔注血前基底动脉横径平均为(1.30±0.40)mm.CVS在注血后第1天出现,第4天达到高峰,第11天可见基底动脉痉挛有一定程度的缓解.结论 MSCTA技术能够较理想地显示兔基底动脉,是评价活体动物CVS模型的可靠方法.
-
急性脑梗死并发缺血性肠病二例
病例1 男,75岁.行走时无诱因跌倒伴意识模糊、右侧肢体活动障碍3h,于2007年2月8日急诊入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无头痛、发热、胸闷、肢体抽搐及大、小便失禁等.既往有"高血压、2型糖尿病"史.
-
海绵窦段颈内动脉动脉瘤破裂导致垂体腺瘤卒中的诊治
患者男,54岁.因突发头痛、呕吐伴视物重影10h,于2007年12月7日收入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神经外科.入院体检:意识清楚,颈有抵抗,右眼外展受限.
-
外伤性颈部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
2006年1月-2007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收治3例颈部动脉夹层的患者,均有明确的颈部外伤病史,在伤后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脑梗死症状和体征.
-
血肿清除加部分颞极切除治疗重症高血压性基底核区出血的疗效
高血压性脑出血约70%发生在基底核区[1].大量的出血常导致脑疝,预后极差.对于脑疝前期的出血性卒中,一般采用传统骨瓣开颅,清除血肿并行去骨瓣减压[2].
-
血管内栓塞颅内后循环动脉瘤的疗效分析
后循环系统动脉瘤占颅内动脉瘤的3.8%~15%[1],其中梭形动脉瘤、基底动脉顶端宽颈动脉瘤等难治性复杂动脉瘤所占比例较高.传统的开颅手术风险和难度较大.
-
胶原蛋白基因与颅内动脉瘤形成的关系
颅内动脉瘤破裂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要原因,具有高致残率和高致死率的特点.多数学者认为,颅内动脉瘤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
双源64层CT血管成像在诊断椎动脉狭窄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双源64层CT血管成像(CTA)诊断椎动脉狭窄的准确性.方法 58例(116支椎动脉)有后循环脑缺血症状的患者,均同时接受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采用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切除试验标准进行血管狭窄度的分级,以DSA为标准,评价CTA诊断椎动脉狭窄的准确性.结果 与DSA诊断椎动脉狭窄率结果相比,116支椎动脉中,CTA与DSA诊断结果一致的有96支,占82.8%;CTA诊断狭窄率偏高的有17支,占14.6%;CTA诊断狭窄率偏低的有3支,占2.6%.CTA诊断狭窄率≥70%的椎动脉,灵敏度为96.3%,特异度为96.6%,阳性预测值为89.7%,阴性预测值为98.9%,诊断符合率为96.6%.诊断狭窄率≥50%的椎动脉,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91.7%,阳性预测值为88.0%,阴性预测值为100%,诊断符合率为94.8%.CTA与DSA诊断狭窄率的结果呈正相关(r=0.982;P<0.01).由CTA推算出的DSA回归方程为Y(DSA)=0.936X(CTA)-1.108.结论 CTA在诊断椎动脉狭窄程度上与DSA有很高的相关性,可作为椎动脉狭窄筛选的常规检查.
-
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卒中预防建议的更新
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AHA/ASA)卒中预防编写委员会继2006年<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卒中预防建议>发布之后,近期又对一些新近发表的试验结果进行了评审[1],旨在提供新的数据,以更新具体的建议,并提供修改的理由.
年 | 期数 |
2019 | 01 02 03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