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Tissue Engineering Research 중국조직공정구여림상강복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 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社
- 影响因子: 1.3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2095-4344
- 国内刊号: 21-1581/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膝骨关节炎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3、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透明质酸、脂质过氧化物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变化与补肾活血中药的干预
背景:补肾活血复方中药能改善膝骨关节炎患者的症状,但对其作用途径尚无统一认识.目的:观察补肾活血复方中药对膝骨关节炎患者血清中基质金属蛋白酶3、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透明质酸、脂质过氧化物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病例-对照及自身对照的细胞因子及酶学检测实验,于2002-09/2005-01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髋中心完成.对象:选择广州巾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或病房收治的膝骨关节炎患者4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21),即补肾活血中药组和骨仙片组.另外选择10例无关节疾病的骨折愈合后来本院拆除内固定的患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方法:补肾活血中药组以补肾活血方治疗,中药复方由杜仲、熟地、枸杞子、补骨脂、川牛膝、独活、红花、木瓜、川芎、丹い参和木香组成,由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自制,5片/次,3次/d;骨仙片组采用口服中成药骨仙片治疗,4片/次,3次/d.30d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主要观察指标:补肾活血中药组和骨仙片组治疗前及治疗1个疗程后,分别采用酶联免疫法、四甲基偶氮唑蓝法、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及放射免疫法测定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3、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及透明质酸含量;应用试剂盒测定血清脂质过氧化物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并与正常对照组对比.结果:治疗前补肾活血中药组和骨仙片组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3、白细胞介素1及透明质酸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治疗1个疗程后,补肾活血中药组和骨仙片组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3、白细胞介素1、透明质酸及脂质过氧化物含量均低丁治疗前(P<0.05~0.01),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高于治疗前(P<0.05).结论:补肾活血中药与骨仙片具有类似的效果,可降低膝骨关节炎患者血清中的基质金属蛋白酶3、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和透明质酸含量,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抑制免疫损害进程,从而达到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目的.
-
构建血红素氧合酶1基因真核表达质粒及在大鼠主动脉平滑肌细胞中的表达
目的:克隆血红素氧合酶1基因并构建其真核表达重组质粒,进一步检测血红素氧合酶1基因转染大鼠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及其表达且的蛋白的效果.方法:实验于2007-02/12在泸州医学院中心试验室完成.取雄性健康成年SD大鼠1只,腹腔注射氯化汞(1 mg/kg)24 h后,麻醉状态下取肾脏,从大鼠肾组织中提取总RNA,通过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大鼠血红素氧合酶1基因片段,并将其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 3.1(+)中,运用脂质体将重组质粒PcDNA 3.1(+)-HO-1转染主动脉平滑肌细胞,通过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Western blot分析血红素氧合酶1基因细胞转染及表达的效果.结果:经双酶切及测序鉴定证明,正确克隆了血红素氧合酶1基因并成功构建了真核表达重组质粒pcDNA 3.1(+)-HO-1.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及Western blot分析显示血红素氧合酶1基因能成功转染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并在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有效表达.结论:①成功构建血红素氧合酶1基因真核表达重组质粒pcDNA 3.1(+)-HO-1.②脂质体包裹重组质粒瞬时成功转染到体外培养的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并得到有效表达.
-
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4、白细胞介素10含量及滑膜组织病理形态学对针灸干预的反应
取雄性SD大鼠60只,按体质量随机分为4组,每组15只.正常组大鼠不做任何处理,其余各组大鼠用弗氏完全佐剂制作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模型.模型组不做任何治疗,针刺治疗组用电针刺激肾俞穴,刺血治疗组则在照海穴刺络放血.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关节滑膜炎细胞浸润、滑膜细胞和滑膜纤维组织增生显著增多(P<0.01),血清白细胞介素4、白细胞介素10含量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关节滑膜组织形态学改变减轻,其中针灸治疗组病理改变减轻较刺血治疗组明显;针灸组血清白细胞介素4、白细胞介素10含量显著增高(P<0.01).结果表明针灸治疗能有效减轻类风湿性关节炎对滑膜组织病理形态学的改变,其机制之一可能与其提高佐剂性关节炎模型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4、白细胞介素10含量相关.
-
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抵抗素基因表达与胰岛素敏感指数的相关性
背景:抵抗素作为一种蛋白质激素,具有直接对抗胰岛素的作用,其可能是肥胖者易发2型糖尿病的关键分子.目的:构建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并观察大鼠抵抗素的基因表达与胰岛素敏感指数的关系,观察罗格列酮对抵抗素基因表达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老年病科.材料:选用健康雌性Wistar大鼠30只,鼠龄2个月,购自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动物中心.实验用普通饲料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动物中心提供,总热量为14..8 J/g(质量分数:蛋白质0.2,碳水化合物0.61,脂肪0.17);高脂饲料由普通饲料加蔗糖、炼猪油、鸡蛋、奶粉混合而成,总热量为20.083 J/g(蛋白质0.09,碳水化合物0.51,脂肪0.38).大鼠抵抗素及β-actin引物由北京赛百盛公司合成.方法:实验于2006-10/2007-10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完成.实验过程中对动物的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要求.适应性喂养大鼠2周后,随机分为普通饲料组8只和高脂饲料组22只.高脂饲料组大鼠尾静脉注射链脲佐菌素25 mg/kg,注射后第2人开始给予高脂饮食;普通饲料组给予柠檬酸钠一柠檬酸缓冲液1 mL/kg尾静脉注射,继续普通饲料喂养.高脂饲料喂养12周后有15只大鼠符合2型糖尿病模型标准,被随机分为罗格列酮组8只和模型组7只,前组用罗格列酮2 mg/(kg·d)灌胃,后组用蒸馏水8 mL/(kg·d)灌胃;普通饲料组灌胃等量蒸馏水,干预4周.主要观察指标:应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血糖;采用磁性分离酶联免疫法测定胰岛素;采用酶法测定血清三酰甘油和总胆固醇.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1/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大网膜脂肪组织抵抗素mRNA的表达.应用Spearman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抵抗素基因与胰岛素敏感指数的关系.结果:造模成功15只和对照组大鼠8只进入结果分析.①大网膜脂肪组织抵抗素基因表达(A值):模型组为0.27±0.031,明显高于普通饲料和罗格列酮组(0.15±0.018和0.20±0.024,P<0.01).②Spearman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抵抗素基因与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和胰岛素敏感指数分别呈正相关(r=0.271、0.283和0.323,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胰岛素敏感指数对抵抗素基因的作用显著(R2=0.081).结论:2型糖尿病大鼠抵抗素基因表达升高,且与胰岛素敏感指数相关;罗格列酮可逆转此状况.
-
细胞因子对Graves眼病患者体外培养眼眶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促甲状腺素受体表达和脂肪合成的干预
背景:研究证明,促甲状腺素受体是甲状腺和眼眶组织的共享抗原,细胞因子在Graves眼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细胞因子与促甲状腺素受体在Graves眼病的发生发展中的关系仍不清楚.目的:验证细胞因子对Graves眼病患者体外培养的眼眶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促甲状腺素受体表达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单一样本观察,于2003-09/2004-03在中山大学眼科中心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Graves眼病患者球后脂肪组织来源于行眼眶减压手术8例严重Graves眼病患者;人重组白细胞介素2,4,6,10和人重组干扰素γ购自PEOROTECHEC公司.方法:对8例患者的眼眶脂肪细胞进行分化培养和分组处理.实验组:分别加入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4、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0和干扰素γ等细胞凶子刺激,12 d收集细胞;未处理组:不加入任何细胞因子;对照组:作原代培养.主要观察指标:通过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观察促甲状腺素受体的表达;放射免疫法检测促甲状腺素刺激后细胞内cAMP的含量;油红染色提取法检测细胞内脂肪含量.结果:①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4、白细胞介素10、白细胞介素2等细胞因子处理组的目的条带均强于未处理组和干扰素γ组.②白细胞介素6组对促甲状腺素刺激后cAMP的产量高,是对照组的2倍,白细胞介素2、向细胞介素4和白细胞介素10处理组也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而干扰素γ处理组对促甲状腺素刺激后cAMP的产量则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自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索4、向细胞介素10等细胞因子可促进Graves眼病患者眼眶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促甲状腺素受体的表达和增加细胞内的脂肪含量,干扰素γ可抑制促甲状腺素受体的表达和降低脂肪含量.
-
利用同源重组构建人肺鳞状细胞癌旁组织的酵母双杂交cDNA文库
背景:酵母双杂交技术是目前应用成功的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技术平台.目的:运用SMART(switching mechanism at 5' end of RNA tranSC-ript)技术构建人肺鳞状细胞癌旁组织的酵母双杂交cDNA文库.设计、时间及地点;单一样本观察,于2006-07/2007-01在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病理生理学感染免疫实验室完成.材料:人肺鳞状细胞癌旁组织由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附属第一医院胸外科提供.方法:运用SMART技术,以纯化的Poly(A)+RNA为模板,用Powerscript逆转录酶进行转录,并在mRNA的5'末端添加一段5'-oligo作为延伸后的模板,从而富集全长cDNA.纯化的双链cDNA与线性化pGADT7-Rec质粒载体共同转化酵母菌株感受态AH109,经胞内同源重组形成环状文库质粒.应用营养缺陷的方法在SD/-Leu平板上筛选并收集所有克隆从而获得酵母双杂交的人肺鳞状细胞癌旁组织cDNA文库.主要观察指标:采用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人肺鳞状细胞癌旁组织的cDNA文库构建结果,并进行文库容量及多态性鉴定.结果:①总RNA和mRNA纯度较好,比较完整.②双链cDNA文库大小介于0.5~3 kb之间.③共获得1.2×106转化子,重组子不同插入片断大小在0.3~2 kb之间,文库具有较好的多样性.结论:在酵母菌株AH109成功构建了用于酵母双杂交的人肺鳞状细胞癌旁组织cDNA文库.
-
乳酸对肌腱腱鞘、腱外膜和腱内膜细胞增殖和生物学活性的影响
背景:肌腱组织细胞具有分泌胶原的功能,在伤口愈合及粘连中有重要的作用.知之较少的是乳酸对肌腱细胞的生物学作用.目的:探讨兔屈趾肌腱腱鞘、腱外膜和腱内膜细胞增殖、胶原产生和乳酸对细胞的增殖、胶原产生和对转化生长因子β1,基础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白细胞介素8分泌的影响.设计、时间和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5-09/2006-07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材料:选用6只成年清洁级新西兰大白兔,雌雄不拘.方法:①进行兔腱鞘成纤维细胞、腱外膜和腱内膜成纤维样细胞的分离和培养,亚甲蓝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并鉴定3种细胞类型.②以加入25 mmol/L乳酸培养细胞,测量细胞的数量.③比较加入25,50,100和200 mmol/L乳酸后细胞胶原产生量和对转化生长因子β1,基础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白细胞介素8分泌量,并与不加乳酸培养为对照比较.主要观察指标:使用免疫组化检测Ⅰ、Ⅱ、Ⅲ型胶原的产生,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定量检测不同剂量乳酸对细胞Ⅰ型胶原产生的影响及对转化生长因子β1,基础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白细胞介素8产生的影响.结果;①25 mmol/L乳酸使培养的细胞数量降低,3种细胞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OP>0.05).②乳酸可以使实验组Ⅰ、Ⅱ和Ⅲ型胶原组织产生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当乳酸浓度增加至50 mmol/L时,实验组3种细胞的Ⅰ型胶原量增加达高峰,与乳酸浓度为0 mmol/L时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4.58,3.97,3.16,P<0.01);当乳酸浓度增加到100 mmol/L和200 mmol/L时,Ⅰ型胶原产生量明显减少.④实验组乳酸浓度为25 mmol/L时对转化生长因子β1,基础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白细胞介素8的分泌量增加,白细胞介素8的分泌量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乳酸能增加腱鞘成纤维细胞、腱外膜细胞和腱内膜细胞的胶原产生量,增加的程度与乳酸的浓度有关,以50 mmol/L时佳,而这种刺激作用可能与增加转化生长因子β1,基础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和减少白细胞介素8的分泌量有关.
-
绿色荧光蛋白报道基因转染鼻咽癌细胞系CNE1后的表达:用做转染报道基因的可行性鉴定
目的:将经过"人类化"改造的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基因质粒导入鼻咽癌CNE1细胞系内,观察GFP报道基因转染鼻咽癌细胞系CNE1后的表达情况.方法:实验于2004-07/2007-07在广东医学院病理学实验室完成.将带有GFP报道基因的质粒PAT-GFP及PAT-GFP-LMP1在电容960 μ F,280 V条件下电导转染到鼻咽癌CNE1细胞系中,用选择培养液(嘌呤霉素筛选)继续换液培养直至长出抗性细胞克隆,胰酶消化收集细胞.存488 nm光激发下,用荧光显微镜检测及流式细胞仪观察转染细胞在活的、固定后或裸鼠体内移植后3组细胞的GFP的表达情况并计算转染效率,并用免疫组化法及Western blot法观察插入目的基因LMP1的表达情况.结果:温度在28~32℃的条件下活细胞有GFP基因稳定而持续地表达,但表达较低,表达率为(16.20±1.70)%,且目的基因LMP1的插入明显影响GFP基因的表达,表达率为(3.48±0.28)%,而在固定后或裸小鼠体内移植后均无表达;目的基因LMP1则能稳定而持续地表达.结论:绿色荧光蛋白报道基因GFP在CNE1细胞系中能稳定而持续地表达,且不影响插入目的基因的表达,可用做转染报道基因.
-
白细胞介素18受体α与β真核表达载体构建及白细胞介素18受体β稳定表达细胞株的建立
目的:构建人白细胞介素18受体IL-18Rα,β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zeocin/IL-18R α pcDNA3.0/IL-18R β,并将pcDNA3.0/IL-18R β稳定转染293细胞,构建IL-18R β稳定表达细胞株,用于建立IL-18信号转导的体外细胞模型.方法:实验于2006-06/2007-05在北京大学医学部免疫系实验室完成.扩增并克隆人IL-18R α和IL-18R β cDNA,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zeocin/IL-18R α,pcDNA3.0/IL-18R β.将pcDNA3.0/IL-18R β转染293细胞,经G418筛选建立起稳定表达IL-18R β的细胞株,Western-blot方法检测稳定细胞株IL-18R β的表达,挑选表达较高的细胞转染IL-18Rv,通过NF-к B依赖的Luciferase检测IL-18信号转导通路的建立.结果:成功构建了IL-18R α和IL-18Rβ的真核表达载体,ID-18Rβ的基因稳定转染到了293细胞中并获得了表达,通过瞬时转染IL-18Rα真核表达载体,在293细胞中建立了IL-18信号转导的体外细胞模型.结论:成功建立起了IL-18诱导NF-к B活化的体外细胞模型,为进一步研究IL-18信号转导途径奠定了基础.
-
白假丝酵母菌不同菌株荚膜厚度对动物致病性影响的对比
背景:作者前期实验发现多株白假丝酵母菌菌株具有荚膜结构,荚膜与该菌的毒力是否有关?目的:观察白假丝酵母菌标准菌株与临床分离菌株对动物的致病差异,验证荚膜是否是该菌的毒力因子,并分析不同菌株对动物致病性与荚膜厚度的关系.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赣南医学院病原生物学教研室.材料:实验于2005-05/06在赣南医学院科研中心完成.选用BALB/c小鼠120只,健康成年家兔72只.白假丝酵母菌:中央标准菌株(菌号:CCCMC1a),国际标准菌株(菌号:ATCC 14053),分离培养的4株临床菌株暂行自编菌号为C1-1,C1-2,C1-3,C1-4.方法:将实验动物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6组,即CCCMC1a,ATCC 14053,C1-1,C1-2,C1-3,C1-4组,每组小鼠20只,家兔12只.将实验菌种沙保氏琼脂36 h培养物用生理盐水配成菌悬液,家兔耳缘静脉注射,1.5 mL/只;BALB/c小鼠腹腔注射,0.5mL/R.注射后6h开始观察动物的反应,记录动物发病时间、死亡时间及死亡率.主要观察指标:①家兔肾组织印片及小鼠腹腔液涂片观察.②Hiss荚膜染色镜检,显微测微计测量荚膜层厚度(n=40),比较各菌株荚膜层厚度均值.结果:①与C1-1,C1-3,CCCMC1a,ATCC14053相比,C1-2和C1-4对动物具有很强的致病性.②标准菌株和临床分离菌株在家兔及小白鼠体内均可形成荚膜,荚膜层的厚度可因菌株和动物种属不同而存在差异(P<0.05~0.01).兔肾感染灶的菌细胞较小鼠腹腔内菌细胞的荚膜宽厚:C1-1,C1-2,C1-3,C1-4组兔肾感染灶的菌细胞及鼠腹腔内菌细胞的荚膜分别比同种属CCCMC1a,ATCC 14053组宽厚,其中C1-2,C1-4组兔肾感染灶的菌细胞及鼠腹腔内菌细胞的荚膜为宽厚.结论:白假丝酵母菌C1-2和C1-4菌株对动物具有很强的致病性,它们的荚膜比其他菌株更宽厚.初步验证了荚膜可能是白假丝酵母菌的毒力因子,荚膜的宽厚与动物致病性有着密切的联系.
-
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7腺病毒载体构建及在原代培养兔髓核细胞中的表达
目的:研究表明,外源性重组骨形态发生蛋白7具有促进椎间盘细胞增殖以及促进细胞外基质合成的能力,为探讨骨形态发生蛋白7基因疗法治疗椎间盘退变的可行性,本实验拟构建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7的腺病毒载体,并观察其在原代培养的兔椎间盘髓核细胞中的表达情况.方法:实验于2005-12/2006-06在长海医院胸心外科研究所完成.从整合有人骨形态发生蛋白7全长cDNA的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骨形态发生蛋白7中聚合酶链反应扩增骨形态发生蛋向7基因的开放读码框,通过穿梭质粒整合到腺病毒载体pAd-Easy系统上,在293细胞中包装成熟、扩增,酶切鉴定人骨形态发生蛋白7基因整合到该载体中;该载体转染原代培养的兔髓核细胞,并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蛋白免疫印迹的方法检测其表达情况.结果:①实验成功建立了安全、稳定、有效的复制缺陷重组腺病毒Ad-骨形态发生蛋白7的构建方法,经鉴定后证实有骨形态发生蛋白7全长cDNA整合,并且为正向插入.②体外培养的兔原代髓核细胞表现出代谢活性低、增殖能力弱等特点;髓核细胞能够被腺病毒载体高效感染并能够高效表达不同的目的基因,感染效率随感染倍数值的增加而增加;当感染倍数=100时,95%以上的髓核细胞可以被感染,且细胞毒性较小,为佳感染倍数.③采用佳感染倍数转染髓核细胞后骨形态发生蛋白7基因在转染后3 d就开始表达,并可以持续表达3周以上,几乎所有髓核细胞都可以表达骨形态发生蛋白7.结论:腺病毒载体可以作为进行骨形态发生蚩白7基因治疗椎间盘退变研究的有效载体.
-
不同浓度胰岛素对体外培养新生鼠心肌细胞生长和增殖的影响
背景:小鼠高胰岛素血症模型研究发现,高胰岛素可引起心肌肥厚的发生.目的:观察胰岛素对体外培养的新生鼠心肌细胞增殖和肥大的浓度效应.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观察,于2006-01/2007-03在新乡医学院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重点学科实验室完成.材料:1~3 d龄Wistar新生鼠20只,胰岛素为美国sigma公司产品.方法:采用胰蛋白酶消化法和羞速贴壁法体外分离培养和纯化新生鼠心室肌细胞,分别加入10-8,10-7,10-6 mol/L胰岛索处理48 h,并设立空白对照组,细胞周期分析选取10-7mol/L胰岛素组.主要观察指标:显微测量细胞直径、细胞活力和细胞计数,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观察心肌细胞中细胞周期素E的变化.结果:各组心肌细胞活力均在90%以上.与空白对照组比较,10-8,10-7,10-6mol/L胰岛素组心肌细胞长径和短径均显著增加(t=2.781 5,P<0.01);10-8,10-7mol/L胰岛素组心肌细胞数日无明显变化(P>0.05),10-6mol/L胰岛素组心肌细胞数目显著下降(t=1.976 2,P<0.05);10-7mol/L胰岛素组心肌细胞内细胞周期素E阳性颗粒吸光度值明显下降(t=2.174 3,P<0.05).平均灰度值明显增加(t=2.458 7,P<0.05).结论:10-8~10-6 mol/L胰岛素具有促进新生鼠心肌细胞肥大的作用,但无法促进心肌细胞增殖.
-
兔耳创面愈合后增生瘢痕块形成与外科感染常见致病细菌的影响
背景:外科感染虽然被认为是人增生性瘢痕形成的重要原因,但为何外科感染后容易形成增生性瘢痕需要明确其机制以期预防.目的:在建立兔耳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基础上,观察外科感染常见致病细菌对兔耳腹侧创面愈合后增生组织块形成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细胞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于2002-10/2004-03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包虫病研究所完成.材料:选用20只新西兰大耳白兔,按兔耳动物模型建立方法于双耳腹侧制作直径为10 mm的创面.方法:动物造模后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5),创面形成后即日、术后第1天在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组、大肠杆菌污染组、绿脓杆菌污染组刨面上分别放置浓度为1.0麦氏单位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及绿脓杆菌0.1 mL,共2次;对照组不予任何干扰因素,创面包扎.主要观察指标:各组动物于术后28,49,70 d 3个时间点,分别切取兔耳全层愈合创面20个,测定增生性组织块中成纤维细胞含量、转化生长因子β1及Ⅰ型胶原表达水平.结果:①各组动物增生性组织块中成纤维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及Ⅰ型胶原术后28 d表达显著,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减少直至消失.②术后28,49,70 d,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组、大肠杆菌污染组、绿脓杆菌污染组增生性组织块中成纤维细胞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0.01);在术后28,49 d,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组、大肠杆菌污染组、绿脓杆菌污染组增生性组织块中转化生长因子β1、Ⅰ型胶原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外科感染常见致病细菌是促进增生性瘢痕形成的重要因素.兔耳创面愈合后增生性瘢痕组织块中成纤维细胞含量及转化生长因子β1、Ⅰ型胶原表达水平高,与人增生性瘢痕中检测结果基本相同,提示增生性组织块中转化生长因子β1可能在兔耳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和Ⅰ型胶原合成中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在阿魏酸钠干预单侧输尿管梗阻大鼠肾脏的表达
背景:结缔组织生长因子是转化生长因子β1的下游效应因子,其异常升高在肾纤维化发生、发展中起关键作用,干预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在肾脏的异常表达可改善肾脏的纤维化.目的;从mRNA和蛋白水平观察阿魏酸钠对单侧输尿管梗阻大鼠肾组织结缔组织生长因子的影响,以及阿魏酸钠干预后大鼠肾间质纤维化的变化,并与氯沙坦进行比较.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肾脏科和四川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材料:实验选用雄性成年健康SD大鼠24只,购于四川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实验用阿魏酸钠片由成都亨达药业有限公司惠赠,批号:050302).兔抗大鼠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多克隆抗体(Santa Cruz).Wcstern印迹设备购自美国BioRAD,DNA Engine OpaconTM实时荧光定量PCR仪购自美国MJResearch公司.方法:实验于2006-05/12在四川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医学检验研究室完成(生物安全级别:BSL-1).将24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模型组、阿魏酸钠组、氯沙坦组和假手术组,每组6只.前3组按既往文献方法建立单侧输尿管梗阻模型,假手术行假手术.术后24 h开始.阿魏酸钠治疗组予阿魏酸钠溶液150 mg/(kg·d)灌胃;氯沙坦组予氯沙坦溶液20 mg/(kg·d)灌胃,其余2组灌胃同体积生理盐水.术后14 d处死大鼠,取部分肾组织用于分析.主要观察指标:采用荧光定量PCR,Western印迹方法从mRNA和蛋白质水平检测肾组织结缔组织生长因子的表达情况;行HE,Masson染色观察肾间质病理学改变.结果:①阿魏酸钠对肾组织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模型组术后14 d结缔组织生长因子mRNA和蛋白的表达较假手术组明显升高,而阿魏酸钠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有明显的下降(P<0.05),同时,与氯沙坦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阿魏酸钠干预后肾组织病理学改变:单侧输尿管梗阻术后第14天苏木精-伊红染色和Masson染色可见间质中多量炎性细胞浸润和小管、间质的改变,间质胶原的沉积等肾纤维化的病变;单侧输尿管梗阻大鼠经阿魏酸钠治疗治疗后,阿魏酸钠治疗改善了肾组织的纤维化(P<0.05),与氯沙坦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①阿魏酸钠对单侧输尿管梗阻所致的大鼠肾脏纤维化的形成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降低结缔组织生长因子的表达有关.②阿魏酸钠抑制肾脏纤维化作用与氯沙坦相当.
-
瘢痕疙瘩候选基因与染色体7p11微卫星扫描及连锁分析的多家系研究
目的:从与瘢痕疙瘩发病可能存在密切关系的基因出发,分析中国汉族瘢痕疙瘩家系致病基因与染色体7p11区域是否存在连锁关系,以定位易感基因位点.方法:采用微卫星扫描及连锁分析方法,选取3个中国汉族瘢痕疙瘩家系中69名成员的外周静脉血标本,根据文献选择位于7p11区域4个微卫星标记,应用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mPCR)扩增产物片断,测定PCR产物片段,获得每个样本的基因分型.运用连锁分析软件LINKAGE的MLINK程序计算每个标记位点的LOD值,根据两点间LOD值判断是否存在连锁关系.结果:在重组率θ=0~0.5时,这些微卫星标记的两点LOD值绝大部分都小于1,排除连锁关系存在.结论:中国汉族瘢痕疙瘩家系易感基因位点不在染色体7p11区域.说明瘢痕疙瘩易感基因位点存在异质性.
-
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滑膜组织中水通道蛋白1表达与透痹转气法的影响
背景:水通道蛋白在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软骨、滑液、滑膜细胞异常表达可能对类风湿性关节炎产生影响.目的:实验拟观察透痹转气法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及对水通道蛋白1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于2005-09/2007-09在解放军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完成.参试者:选择活动期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和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各15例.类风湿性节炎组男5例,女10例,年龄20~66岁;骨关节炎组男4例,女11例,年龄56~75岁.透痹逐邪方药物组成:马钱子1 g,掌牛仔15 g,细辛3 g,白蒺藜15 g,全蝎3 g,桂枝5 g,竹沥10 mL等.方法:类风湿性关节炎组应用透痹转气法治疗,3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临床疗效及肿瘤坏死因子α、C-反应蛋白、血沉等指标变化.骨关节炎组只进行治疗前的水通道蛋白1测定,未进行疗效观察及治疗后水通道蛋白1检测.主要观察指标:类风湿性关节炎组治疗前、后及骨关节炎组治疗前关节滑膜水通道蛋白1基因表达.结果:类风湿性关节炎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与治疗前相比,炎症指标明显降低(P<0.01,P<0.05);水通道蛋白1在膝关节滑膜细胞有表达,类风湿性关节炎组治疗前较治疗后及骨关节炎组水通道蛋白1基因表达明显增强(P<0.05).结论:透痹转气法明显改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症状,降低炎症指标;水通道蛋白1高表达可能是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肿痛机制之一.
-
大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重组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表达
背景: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多种神经元的发育、存活及轴突再生中起着重要作用,但由于血脑屏障的存在,限制了其应用.目的:构建大鼠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重组真核表达载体,观察其在真核细胞内的表达.设计、时间及地点:单一样本实验,于2005-09/2006-09在昆明医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完成.材料:清洁级健康雄性8周龄SD大鼠,体质量250g.方法:①以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从大鼠脑组织总RNA扩增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编码序列,将其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cDNA3中,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cDNA3/BDNF.②将L939细胞分为pcDNA3/BDNF转染组、pcDNA3转染组和未转染组,以FuGene HD转染试剂介导相应质粒转染.主要观察指标:①重组质粒pcDNA3/BDNF的酶切鉴定与序列分析.②免疫细胞化学和western blot鉴定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L929细胞中的表达.结果:①重组质粒pcDNA3/BDNF经酶切产生783 bp和5.2 kb的片段,DNA测序证实783 bp片段的碱基序列与大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编码序列完全一致.②基因转染后,免疫细胞化学、western blot结果表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能在真核细胞中正确表达.结论:成功构建了重组真核表达质粒载体pcDNA3/BDNF,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
肩、髋、膝3关节屈伸肌力的等速测试:短跑青少年与无训练者的比较
背景:在等速肌力测试研究中关于运动训练对青少年肌群发展影响的报道很少.目的:采用等速肌力测试系统评估不同群体青少年肩、髋、膝3关节肌力.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试验于2006-10/12在河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实验室进行.参试者:随机抽取石家庄4所中学不参加训练的志愿者30人,男女各15人,作为普通组;抽取石家庄市体校进行短跑训练的志愿者30人,男女各15人,作为训练组.方法:运用澳大利业Kylingk公司生产的"Kinitech"等速肌力测试系统分别对日常参加短跑训练和不参加训练的健康男、女中学生的肩、髓、膝3关节,进行60,120,240(°)/s 3种不同角速度的测试.主要观察指标:肩、髋、膝3关节屈伸肌群的峰力矩.结果:纳入不参加训练的志愿者和进行短跑训练的志愿者各30人,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男子训练组与普通组肩关节60,120,240(°)/s运动时峰力矩相比,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女子训练组与普通组肩关节的峰力矩相比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男子训练组与普通组髋关节60,120,240(°)/s屈时峰力矩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女子训练组与普通组左、右髋关节峰力矩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男、女训练组与普通组膝关节以60,120,240(°)/s屈、伸时峰力矩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结论:短跑运动训练可促进对青少年男子肩、髋、膝3关节肌肉力量的增长及屈伸肌群的协调发展.该训练对青少年女子肩、髋关节作用不明显.
-
不同时机后路胸廓成形对KingⅡ型脊柱侧凸胸弯顶椎及邻近节段去旋转效果的影响
背景:随着脊柱三维矫形理论的提出,胸廓成形术日益受到重视,其中后路凸侧胸廓成形可在脊柱侧凸矫形之前或之后进行,目前临床尚无统一时机要求.目的:观察不同时机行后路凸侧胸廓成形对King Ⅱ型脊柱侧凸胸弯顶椎及邻近节段去旋转效果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病例对比观察,于2000-01/2007-07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完成.对象:选择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应用全椎弓根钉技术+凸侧胸廓成形治疗的KingⅡ型脊柱侧凸患者26例,KingⅡA型10例,KingⅡB型16例.方法:根据术中胸廓成形时机分为2组,去旋转前组12例于去旋转前先行凸侧胸廓成形术,去旋转后组14例于去旋转后再行凸侧胸廓成形术.手术方式均为后路全椎弓根钉矫形固定,顶椎及邻近节段采用万向钉固定,术中去旋转采用CD技术,全部病例均未行前路松解.主要观察指标:利用秩和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胸弯Cobb角矫正率、顶椎及邻近脊椎去旋转率.结果:①两组患者胸弯Cobb角矫正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17).②去旋转前组患者的顶椎及邻近脊椎去旋转率高于去旋转后组(21.4%,15.1%,P=0.026).结论:后路去旋转前切除顶椎及附近脊椎凸侧肋骨(胸廓成形)可提高King Ⅱ型脊柱侧凸患者胸弯顶椎及邻近节段的去旋转效果.
-
人血管平滑肌细胞PGC-1/NRF-1/mtTFA的表达
背景:血管平滑肌细胞由收缩型向合成型的转变过程中线粒体可能参与了这个复杂的过程.目的:拟观察线粒体功能相关的PGC-1/NRF-1/mtTFA通路在人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中的作用.设计、时间及地点:分组设计,对比观察,于2007-01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一院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氧化型低密度脂蛋自由中科院协和研究所提供;叠氮钠由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沈阳分公司提供;人脐动脉平滑肌细胞由中美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方法:实验分为4组,对照组予以正常培养基;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组常规培养基中加入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使其终浓度达到10 mg/L作用24 h;PGC-1反义组在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组干预措施的基础上,将细胞以1×108L-1的密度接种于6孔板上,并将配置好的反义PGC-1寡核苷酸脂质体复合物70 μ L加入各孔,6 h后补充小牛血清和培养基;叠氮钠组在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组干预措施的基础上,培养基中加入叠氮钠使其终浓度达到32 mmol/L作用24 h.主要观察指标:蛋白免疫印迹检测各组干预后培养细胞中PGC-1、NRF-1和mtTFA蛋白表达.观察各组干预完成后线粒体功能改变.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检测各组细胞活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组PGC-1、NRF、mtTFA蛋白表达、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酶活性及细胞增殖活性均增加(P<0.05).与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组相比,PGC-1反义组PGC-1、NRF-1和mtTFA的蛋白表达减少、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酶活性及细胞增殖活性均下降(P<0.05);叠氮钠组PGC-1、NRF、mtTFA蛋白表达及细胞色素C氧化酶酶活性降低(P<0.05);细胞增殖受到抑制(P<0.05).结论:PGC-1/NRF/mtTFA信号传导途径在人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过程中通过改变线粒体功能影响细胞的生长状态.
-
中药骨康对成骨细胞分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影响
背景:中药骨康在临床上有明确的治疗骨质疏松的疗效.目的:假设中药骨康与雌激素同样具有调节成骨细胞的作用,观察其对成骨细胞胰岛素生长因子1表达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观察实验,体外细胞因子检测,于2005-09/2007-04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骨伤科医院细胞培养实验室完成.材料:新生24 h内的SD乳鼠,用于成骨细胞的分离培养.新西兰大白兔10只,用于制备药物血清.随机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中药骨康9.6 g/kg、4.8 g/kg、2.4 g/kg含药血清组及雌二醇含药血清组,每组2只,雌雄各半.方法:各组大白兔按体表面积的方法给予中药骨康方的提取药物、雌激素和生理盐水灌胃,连续给药1周.后一次用药后2 h行心脏采血,分离血清.取第3代成骨细胞,经0.25%胰酶消化,将细胞悬液以终浓度1×107 L-1接种到24孔培养板中,24 h细胞贴壁后换为含10%各组血清的培养液,培养4 d后收集培养上清液.主要观察指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培养上清液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含量.结果:中药骨康9.6 g/kg、4.8 g/kg组和雌二醇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水平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中药骨康9.6 g/kg组和雌二醇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水平高于中药骨康2.4 g/kg组(P<0.05),中药骨康9.6 g/kg组和雌二醇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中药骨康2.4 g/kg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骨康用药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在促进成骨细胞生成胰岛素生长因子1方面的能力与雌二醇一致.
-
降钙素对破骨细胞增殖和凋亡的调节作用
目的:降钙素对破骨细胞作用的研究以往主要集中在对破骨细胞骨吸收功能的调节上,实验通过观察不同浓度的降钙素对体外培养破骨细胞增殖及凋亡率的影响,进一步探讨降钙素对破骨细胞的作用机制.方法:实验于2006-08/2007-06在郑州大学医学院药理实验室完成.应用 1 d SD大鼠乳鼠,采用骨髓诱导法体外培养破骨细胞,并接种于盖玻片和骨磨片上.培养液中分别加入0,10-12,10-10,109,10-8mol/L的降钙素作用于大鼠破骨细胞,0 mol/L为对照组.以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法证实培养的破骨细胞,并于培养48 h后观察破骨细胞数目、形态的变化;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浓度的降钙素对破骨细胞凋亡率的影响.结果:①破骨细胞的一般形态:破骨细胞较其他细胞大,形态不规则者,呈油煎蛋形、长条形、腊肠形或漏斗形等,细胞内可见儿个至几十个核不等.抗洒石酸酸性磷酸酶活性部分为酒红色,颗粒状.②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阳性细胞数:不同浓度降钙素培养液作用48 h后,对盖玻片上的阳性细胞计数发现,破骨细胞数目随着降钙素浓度增加而减少(P<0.05),并且降钙素对破骨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效应.③破骨细胞凋亡率:不同浓度的降钙素均有增加破骨细胞凋亡率的作用,且呈剂量依赖效应,10-10mol/L以上浓度的降钙素明显促进破骨细胞的凋亡效率(P<0.05).结论:降钙素抑制破骨细胞的增殖,促进破骨细胞骨凋亡,从而抑制破骨细胞的骨吸收功能,并呈剂量相关性.
-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中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表达与糖化白蛋白的影响
背景:研究表明,糖化白蛋白在内皮细胞凋亡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并通过增加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酪氨酸激酶活性和产生活性氧产物介导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目的:观察糖化白蛋白对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单核细胞趋化凼子1表达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单一样本观察,于2006-05/11在东南大学心血管实验室完成.材料:脐静脉内皮建株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CV304,引自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生物研究所.方法:实验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以糖化白蛋白(浓度为400 mg/L)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分别干预0,8,16,24,48,72h;第二部分以不同浓度(100,200,400,800 mg/L)的糖化白蛋白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干预24 h.两部分实验均用无血清培养基RPMI 1640和不含牛血清白蛋白葡萄糖干预(浓度为400 mg/L)的无血清培养基作为对照.主要观察指标:四甲基偶氮唑盐微量酶反应比色法检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上清液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含量.结果:①不同时间点糖化白蛋白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依次为48 h>24 h>16 h(相临时间点比较,P均<0.05);干预8 h对细胞的抑制无明显作用,72 h抑制作用弱于48 h.②与RPMI 1640组和牛血清白蛋白组相比,糖化白蛋白400 mg/L及800 mg/L对细胞的抑制作用明显增强(P<0.05),并随着糖化白蛋白浓度的增高而增强.③用浓度为400 mg/L的糖化白蛋白干预6h及12h,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表达持续升高(P<0.05);随着糖化白蛋白浓度加大,细胞的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表达进一步增高,800 mg/L时达到高峰.结论:①糖化白蛋白以浓度、时间依赖方式抑制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并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呈时间依赖性地增加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表达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表达.
-
血管内超声观察应用不同血管活性药物兔主动脉管腔横截面积的变化
背景:血管内超声不但能精确地判断血管壁是否存在病变以及病变性质,也能准确地对血管功能进行直观地观察.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能否用于药物干预所致血管变化的评估.设计、时间及地点:观察性实验,于2006-03/09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心导管室完成.材料:25只新西兰大耳白兔,体质量2.5~3.5 kg,麻醉后分别分离和穿刺股动脉及颈总动脉,置入5F鞘管.方法:将颈动脉处鞘管按压力换能器,在多导生理记录仪上监测血压及心电图.在X射线透视下,自股动脉处鞘管尾端插入20 MHz超声导管至腹主动脉或胸主动脉处.稳定后,分别以2 mL/kg自耳缘静脉给予不同浓度的乙酰胆碱,硝酸甘油,罂粟碱,在1 min内推注完毕,而三磷酸腺苷给予"弹丸"注射.若血压和心率能够恢复至基线水平,则动物均给与上述药物.若血压和心率不能够恢复至基线水平,则停止药物的进一步应用,实验结束.每次给药前均使血压和心率恢复至接近基线水平.主要观察指标:推注过程中记录超声影像以及血压,心电图变化.回放超声影像,观察并测量血管直径及面积变化.结果:血管内超声可见兔大弹性血管管径及管腔面积减小时,血压随之下降.不同浓度的乙酰胆碱、硝酸甘油、罂粟碱以及三磷酸腺苷均可引起血管缩小,血压下降,与基础状态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结论:血管内超声能够非常直观形象地观察血管对各种药物的反应,尤其是血管活性药物对血管的作用,因而血管内超声可以用来筛选血管活性药物.
-
甲状旁腺激素对人成骨样细胞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1表达的调控
背景:甲状旁腺激素是骨代谢的重要调节因子,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1在骨吸收的调控中起重要作用.目的:观察甲状旁腺激素对人成骨样MG-63细胞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1表达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观察对比实验,于2001-03/2002-07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代谢内分泌研究所实验室完成.材料:人成骨样MG-63细胞株,甲状旁腺激素(1~34).方法:分别应用1,10,100 nmol/L的甲状旁腺激素(1~34)干预MG-63细胞24 h;或分别用10 nmol/L甲状旁腺激素(1~34)干预MG-63细胞2,6,24,48 h.每干预组设3个平行样本,重复3次.主要观察指标:采用Northern杂交法检测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1 mRNA表达水平;Western杂交法检测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①1,10,100 nmol/L的甲状旁腺激素(1~34)对MG-63细胞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1 mRNA及蛋白的表达有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P<0.05).②10 nmol/L的甲状旁腺激素(1~34)在干预2~48 h内对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1 mRNA及蛋白的表达有抑制作用,呈时间依赖性(P<0.05).结论:甲状旁腺激素具有抑制成骨样细胞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1表达的作用,此可能为甲状旁腺激素诱导骨吸收的作用途径之一
-
运动状态下骨骼肌肉的生物力学特征
运动生物力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交叉性边缘学科,它以研究人体运动为目标,运用人体解剖学的、人体生理学的、力学的理论与方法来探索人体运动规律.肌肉力学研究是运动生物力学研究和运动训练的基础.肌肉的力学性质十分复杂,它与组成肌肉的各种成分的力学特性有关.不同的运动状态下骨骼肌生物力学特征也各不相同,导致的运动损伤也因此有差异.
-
骨形态发生蛋白与关节软骨修复
学术背景:近些年组织工程和基因技术开辟了修复软骨关节的新途径,但目前尚在研究阶段,有较多问题需解决.骨形态发生蛋白可促进软骨生成和修复,在关节软骨修复上有着很好的前景.目的:总结分析骨形态发生蛋白在关节软骨修复过程中的作用及可能的应用前景.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北京大学医学部"ScienceDirect Onsite"数据库和"Medline"数据库1996-01/2007-05有关英文文献,检索词"BMPs,cartilage repair/chondrocyte",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英文;同时应用中国期刊全文专题数据库和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1996-01/2007-05有关中文文献,检索词"骨形态发生蛋白,关节软骨修复",限定文章语占种类为中文.对资料初审,纳入标准:①与目前关节软骨修复的现状和问题有关的文献.②有关骨形态发生蛋白对关节软骨修复的作用研究的文章.文献评价:收集到符合上述要求的文献61篇,除去无关研究和重复性研究,采用40篇.资料综合:临床上修复关节软骨有几种主要方式,如软骨或骨细胞移植、骨膜移植、自体软骨细胞移植等,自体软骨细胞移植是月前反映好的一种方式,但仍存在问题.骨形态发生蛋白对关节软骨修复具有促进作用,有促进软骨分化、基质形成,并抑制软骨细胞去分化等作用.结论:骨形态发生蛋白在促进软骨修复方面的作用有良好应用前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关节软骨修复这个临床上的难题将有望被突破.
-
抑郁症动物模型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抑郁症的机制研究和抗抑郁药的新药开发都离不开有效的抑郁症动物模型的建立,目前常用的动物模型都有其局限性,而转基因动物模型的开发研究则可以比较全面地表现出抑郁症症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文章通过对现阶段研究抑郁症的动物模型出发,总结分析常用的抑郁症动物模型及新的抑郁症动物模型,以期为抑郁症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
机械刺激诱导肌肉生长的细胞信号通路
学术背景:机械刺激导致肌肉生长的机制一直是运动生理学研究热点问题.近几年,有关机械刺激诱导肌肉生长的细胞信号通路倍受关注,通过掌握机械诱导细胞信号通路及信号分子的作用,进一步探索运动训练诱导肌肉蛋白质合成的生理机制.目的:综合分析机械刺激肌肉肥大信号转导通路.检索策略:在www.pubmed.gov进行检索有关机械刺激及运动导致肌肉肥大信号通路的文献,检索时间限定为"2000-01/2007-10",检索词"mechanical stimuli"、"cell signaling"、"exercise"、"skeletal muscle"、"hypertrophy",文献类别"动物实验和人体实验",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将检索到的文献导入Endnote文献管理器中,对资料进行初审,选择机械刺激信号转导机制与运动的文章,除去不相关研究文献.文献评价:文献来源主要是关于机械刺激诱导肌肉生长细胞信号通路的实验性和综述性论文,在符合纳入标准参考文献的63篇文献中,19篇为综述性论文,54篇为实验性论文.资料综合:机械刺激可以促进肌肉生长或促进肌肉肥大.尽管其产生的生理机制仍在探讨中,但已有3条细胞分子信号通路受到关注,即神经钙蛋白通路、PI3K/Akt通路和磷脂酶D/磷脂酸通路,通过这些通路将机械信号转换为诱导肌肉生长的分子信号.因此,充分掌握机械刺激作用于骨骼肌的机制,对理解运动负荷提高肌肉质量只有积极意义.结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是诱导骨骼肌肥大的重要因素.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所诱导的通路中,神经钙蛋白信号有调节Ⅰ型肌肉表型作用,目前对PI3K/Akt/mTOR信号通路较为关注,研究报告较多,也较为深入,但磷脂酸诱导的雷帕霉素靶蛋白信号通路也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
肌氧含量与机体有氧能力评定
应用计算机检索High wire Press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2000-01/2007-12期间的相关文章,共收集文献76篇,纳入30篇.对肌氧含量在评定机体有氧能力方面的应用及研究进展进行归纳总结.运动时肌氧含量的变化可用于评定机体有氧能力、运动负荷强度、机体运动后的恢复能力、判断运动性疲劳和监测评价运动训练效果.肌氧含量可作为一项连续、灵敏评定机体有氧能力的新指标.
-
非中心性肥胖患者代谢综合征危险因素与体质量及腰围的关系
背景:2005年国际糖尿病联盟修改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时,把腰围作为诊断代谢综合征的必备条件,这一改变对中国代谢综合征的诊断是否有影响还需进一步调查分析.目的:分析非中心性肥胖患者体质量和腰围与代谢综合征危险因素的关系.设计、时间及地点:横断面调查及描述性研究,于2002-04/2005-09在乌鲁木齐及哈什地区完成调查.对象:共计5 340人,其中维吾尔族2 623人,汉族2 716人.①整群抽样调查乌鲁木齐市新市区农机厂工人及社区汉族居民共3 000人,其中资料完整的2716人,男1 664人,女1 052人,年龄26~86岁.②多级整群抽样调查喀什市及周边县与乡的维吾尔族居民2 876人,其中资料完整者共计2 623人,男990人,女1 633人,年龄25~90岁,包括政府机构工作人员、公安干警、教师、农民、自由职业者及从事家务劳动者.方法:问卷调查包括年龄、性别、族别、婚姻、职业、劳动性质、劳动强度、人均收入、文化水平、饮酒史、吸烟史、糖尿病史及家族史、高血压史及家族史等.同时进行2型糖尿病相关因素危险因素的问卷调查.主要观察指标:受试者测定血压、体质量指数、臀围,取血化验血糖、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结果:①维吾尔族男性除舒张期血压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外,其他所有指标都随着腰围的增加与加重;除空腹血糖≥7.0 mmol/L的切点外,体质量指数与其他所有变量的切点间不相关.②维吾尔族女性除二酰甘油与体质量指数的切点相关外,其他所有指标的切点无论与体质量指数还是腰围之间均没有关系.③汉族男性无论什么指标切点都与腰围有明显的关系;除空腹血糖≥6.1 mmol/L的切点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崮醇的切点与体质量指数间没有关系外,其他指标的切点也都与体质量指数有显著的关系.④汉族女性除空腹血糖≥6.1 mmol/L的切点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切点与腰围没有关系外,其他所有指标的切点均与腰围有非常显著的关系;汉族女性的血压指标及三酰甘油指标还与体质量指数相关.⑤维吾尔族男性和女性的舒张期血压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腰围和体质量指数都没有关系;而汉族男性和女性的舒张期血压与体质量指数和腰围都有关.结论:腰围对维吾尔族男性、汉族男性及汉族女性的代谢综合征危险因素都有重要的影响,但对维吾尔族女性没有显著影响.体质量指数与维吾尔族的代谢综合征危险因素无关.但汉族的大多数代谢综合征危险因素受体质量指数的影响.
-
膝骨关节炎患者血清和关节液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3、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及白细胞介素1 β含量与补肾通络方的干预
背景:研究表明,软骨破坏是膝骨关节炎的主要病理特征,而关节软骨细胞外基质的均衡是维持关节软骨活性和功能的重要条件.目的:观察补肾通络方干预前后膝骨关节炎患者血清和关节液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3、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及白细胞介素1 β的含量变化.设计、时间及地点:分子生物学水平的随机对照观察,于2006-03/06在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完成.对象:收集于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行关节镜诊治的膝骨关节炎患者40例(40膝),按信封随机法分为补肾通络方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方法:补肾通络方组在关节镜检查清理术后第2日开始服用补肾通络方,每天1剂,早晚分服,15 d为1个疗程,连续观察2个疗程.补肾通络方由熟地12g,山萸肉9g,杜仲12g,怀牛膝9g,寄生9 g,防风10g,秦艽9 g,独活9g,细辛3 g,当归12 g,地龙6 g,甘草6 g组成,同时根据患者中医证候类型在本方基础上进行加减.对照组仅行关节镜检查清理术.主要观察指标: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测定两组患者血清和关节液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3、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及白细胞介素1 β含量.结果:与治疗前相比,2个疗程后补肾通络方组患者的血清及关节液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和白细胞介素1 β含量均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仅关节液中白细胞介素1 β含量下降(P<0.05).结论:与单纯关节镜治疗相比,补肾通络方加关节镜治疗对膝骨关节炎患者软骨细胞外基质以及基质金属蛋白酶的调节作用更加广泛;补肾通络方对膝骨关节炎的防治作用可能是通过调控关节软骨细胞外基质的降解完成的.
-
中国北方地区成人椎体形态的测量
目的:分析中国北方地区成人椎体形态从C3~L5的连续性变化与脊柱生理弯曲的关系,以及探讨椎体形态是否存在地区差、性别差,旨在补充国人椎骨形态的数据资料,也为人类脊柱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实验于2006-10/2007-03在大连医科大学解剖学教研室完成.①实验材料:取来自中国北方的成人干燥游离椎骨(C3~L5)124套,根据髋骨形态和颅骨特征作件别鉴定,男56例,女68例,均为无明显畸形、破损及病理改变.②实验方法:采用人体测量方法,用电子游标卡尺测量椎体上、中、下横径,椎体上、中、下矢状径,椎体前、中、后高度.③实验评估:计算椎体垂直指数和椎体横径矢径指数,同时分析性别差异和地区差异.结果:①实验获得了男女颈椎、胸椎和腰椎的椎体上、中、下横径和上、中、下矢状径及前、中、后高度的平均值.②颈椎、胸椎和腰椎的椎体垂直指数男性分别为103.7、107.9和102.3,女性分别为101.0、106.5和99.3.颈椎、胸椎和腰椎的椎体横径矢径指数男性分别为58.9、83.0和73.6,女性分别为58.2、80.0和72.2.③椎体上、中、下横径,椎体上、中、下矢状径,椎体前、中、后高度均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并且绝大多数是男性大于女性.④中国北方与成都及日本东京地区的成人椎体横径、矢状径、高度之间具有明显差别.结论:椎体的形态与脊柱的生理弯曲和承受重量及力量的传递有关.椎体横径、矢状径和高度均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和地区差别.
-
老年周围动脉疾病患者上下肢动脉舒张功能对比
背景:血管内皮功能失调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初事件,目前评价血管内皮功能的方法较多,但适用于临床推广的方法较少.目的:观察老年周围动脉疾病患者肱动脉及股浅动脉内皮依赖件舒张功能和硝酸甘油介导的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探讨上下肢动脉舒张功能相关性及特点.设计、时间和地点:非随机化同期对照实验,于2000-10/2002-05在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心内科完成.对象:选择2000-10/2002-05解放军总医院住院的周围动脉疾病患者33例作为周围动脉疾病组,男27例,女6例.年龄(79±6)岁.均经超声多普勒检查下肢动脉一处以上动脉硬化斑块凸起及管腔狭窄≥50%,且年龄≥60岁.选择同期本院门诊进行健康体检的离退休干部4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均为符合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学会1995年对健康老人标准的建议.选择木院同期有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及其危险因素并除外周围动脉疾病的患者30例为心血管危险凶素组.方法:采用无创的方法应用美国通用电器公司生产的Logiq 500型高分辨率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系统检测纳入对象的肱动脉及股浅动脉的基础管径,然后阻断该动脉的血流并重新恢复血流后再次检测血管内径,评价其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检测肢体动脉基础内径后,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0.6mg导致血管扩张,以前后两次之差代表该动脉的非内皮依赖性舒张程度.主要观察指标:3组肢体动脉的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及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结果:周围动脉疾病组患者肱动脉的内皮依赖性舒张程度和非内皮依赖性舒张程度与股浅动脉的内皮依赖性舒张程度和非内皮依赖性舒张程度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和心血管危险因素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11.82~10.91,P<0.05).周围动脉疾病组患者股浅动脉的内皮依赖性舒张程度和非内皮依赖性舒张程度明显低丁肱动脉,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3.535,3.135,P<0.01);股浅动脉的内皮依赖件舒张程度和非内皮依赖性舒张程度与肱动脉的相关性好(r=0.931 4,0.919 1,P<0.01).结论:股浅动脉的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及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能更敏感、更直接地反映老年周围动脉疾病患者的血管反应性.股浅动脉与肱动脉相关性好.
-
女大学生体成分在8周有氧健身跑运动后的变化
目的:目前,有关健身跑对普遍女性都关注的体脂成分等指标的研究还不透彻.试验拟通过健身跑锻炼和对膳食营养的控制,观察试验前后女大学生体脂成分及身体形态等指标的变化.方法:①试验对象:选择2005-03/11湖南师大树达学院无疾病的非体育专业学员女生20人,年龄19~23岁,平均身高160.6 cm.②试验方法: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健身跑锻炼前进行一次健康检查和试验指标测试,经过8周健身跑和膳食营养控制,健身跑采用"法特莱克式跑"的方式.③试验评估:比较其锻炼前后的身高、体质量、瘦体质量、胸围、腰围、臀围、腰臀比、体质量指数、维尔维克指数及身体各部位皮脂厚度的变化.结果:纳入非体育专业学员女生20人,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经过8周有氧健身跑后,女大学生体质量比试验前降低,瘦体质量比试验前增加,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女大学生腰围及腰臀比与试验前相比明显下降(P<0.05);胸围比试验前有所增加,臀围比试验前略下降,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③体质量指数和维尔维克指数比试验前下降(P<0.05).④女大学生臀部、肩胛部、胸部、腹部、大腿部和小腿部的皮脂厚度值明显下降,与试验前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女大学生经过健身跑运动练习后肌肉更加结实,线条更加柔美,更能显示女性的健美体质.
-
膝关节内侧副韧带运动损伤原因及治疗效果调查
背景: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是膝关节的主要稳定结构之一,其损伤的主要原因是膝关节屈曲约130°~150°.目的:调查女足运动员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情况.设计、时间及地点:调查分析,于2007-02105在西安体育学院运动医学教研室完成.对象:选择于西安体育学院康复保健中心和陕西女足医务室就诊的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患者30例,均为女足运动员.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对30例女足运动员进行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情况调查.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电针治疗、电刺激疗法、手法治疗及康复训练,7 d为1个疗程,每疗程进行1次数据汇总处理,了解队员的治疗和恢复情况.主要观察指标:女足运动员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的相关因素、损伤程度、治疗手段、恢复时间及治疗效果.结果:①女足运动员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的原因主要为身体力量不足和准备活动不足等.②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程度以轻中度居多.③30例女足运动员中主要应用按摩、理疗和康复训练等保守治疗.④恢复快的占总人数的23.33%,恢复时间中等者占50%.⑤30例女足运动员中40%痊愈,53.33%部分恢复,总有效率为93.33%.结论:推拿、理疗加康复训练的综合疗法对膝关节损伤的治疗效果较好,且恢复时间相对较短.
-
膝关节内侧副韧带的应用解剖
背景:随着膝关节外科学的发展,关于膝内侧副韧带的功能解剖和生物力学特性的各种量化标准也逐渐完善.目的:通过对膝关节内侧副韧带的解剖结构和功能进行观察,认识导致膝关节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设计、时间及地点:重复测量设计,在2007-07/12在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解剖教研室完成.材料:冰冻新鲜人体膝关节标本20具(40侧),男性12具,女性8具,死亡年龄为25~35岁.方法:冰冻新鲜尸体标本膝关节进行逐层解剖,观察内侧副韧带结构组成;测量内侧副韧带浅层和深层的长度、宽度;观察它们附着点的位置、形状、大小以及相互关系,以及观察内侧副韧带浅层与深层及后内侧关节囊在屈伸膝关节时的紧张度,由此推测其功能.主要观察指标:①膝内侧副韧带结构分层.②内侧副韧带浅层、内侧副韧带深层在股骨止点处、胫骨止点处和关节线平面处长度和宽度.③内侧副韧带浅层、内侧副韧带深层在屈膝0°~120°的紧张度.结果:膝内侧副韧带结构有分层,包括内侧副韧带浅层、内侧副韧带深层及后内侧关节囊,浅层以纵行纤维为主,长(98.0±6.7) mm,宽(9.6±1.3) mm,屈膝0°~120°时均保持紧张,并向后滑移.深层位于浅层深面后方,由上到下时斜向前方,长度为(25.8±2.3) mm,宽度为(8.01±0.7) mm,伸膝紧张,屈膝松弛.后内侧关节囊仅在伸膝时紧张,3个结构的股骨附着部位紧密相邻.结论:膝内侧副韧带由3个部分组成,不同部位的韧带纤维在屈膝角度不同时紧张度不同,3个部分的股骨附着点相邻紧密可能是导致该部位内侧副韧带损伤不易愈合,从而导致膝关节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
-
网球运动发球动作过程中肌肉电生理变化
背景:目前,国内利用肌电技术对网球运动过程中肌肉电生理变化数据的研究开展的较少.目的:运用肌电测试系统记录网球发球动作的肌肉用力规律,对各主要关节肌肉活动状态进行分析.设计、时间及地点:网球运动发球动作过程肌电测试系统现场描记分析.实验于1986-12/1988-12在北京体育大学完成.对象:选择中国现役网球国家队的男运动员6名,年龄(20.8±2.5)岁,身高(180.3±4.8) cm,体质量(69.1±5.8) kg,训练年限(6.6±2.9)年.方法:运用肌电测试系统并结合关节角度分析仪对现场描记国内网球运动发球动作,并通过专门的软件分析肌肉用力顺序和用力情况.主要观察指标:发球动作解剖分析、各肌肉活动顺序比较、各肌肉发力持续时间和关节角度比较、各肌肉发力大小比较.结果:在网球发球过程中,击球时三角肌和斜方肌先参与肌肉发力,持续时间较其他的肌肉长,是发球过程中的主要用力肌肉;斜方肌、胫骨前肌和腓肠肌先参与整个动作发力,持续时间均较其他肌肉时间长;肌肉按照肌电活动持续的时间长短排列顺序为胸大肌、腹直肌、背阔肌、腓肠肌、腹外斜肌、股直肌、肱二头肌、胫骨前肌、肱桡肌、斜方肌、三角肌,其中三角肌和斜方肌的肌电活动持续时间长,而胸大肌和腹直肌的肌电活动持续时间短;个体差异不同肌肉的肌电积分值是不一样的,其所对应的肌肉力量大小也不一样,发挥出的肌肉占大肌肉力量的比例存在很大的差异.结论:表面肌电测试可以应用于网球运动动作肌肉运动过程中科学合理性的判断分析.
-
健康个体与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单核源性巨噬细胞泡沫化过程的比较
背景:不同疾病状态的个体由于体内生化病理环境的差异,其单核-巨噬等细胞对各种体内外刺激因素的反应性亦存在一定差异.目的:拟观察健康个体与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单核源性巨噬细胞泡沫化过程的差异.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水平的对比观察实验,于2007-06/12在珠江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对象:选择本院收治的冠心病高危及冠心病患者,纳入标准:符合冠心病的临床诊断标准.另选健康个体作为对照,均经临床体格检查和生化检查符合健康人判断标准,受试者对试验知情同意.方法:采用一次性密度梯度超速离心法从血浆中分离低密度脂蛋白,以Cu2+诱导法对其进行氧化修饰.分别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和塑料吸附法从健康个体、冠心病高危及冠心病患者外周血中分离单核细胞,以80 nmol/L佛波酯刺激48h使之转化为巨噬细胞.实验按单核细胞取材群体不同分为3组,即健康个体组、冠心病高危组和冠心病组,同时设对照组,对照组只加培养基,实验组另加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至终末浓度为80 mg/L.主要观察指标:培养24 h和48 h后收集细胞,油红O染色观察细胞内脂滴变化;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细胞内胆固醇的变化.结果:单核细胞经80 nmol/L佛波酯诱导24h后,光学显微镜下可见冠心病高危组和冠心病组大部分细胞已由圆形变成多角形状,形态变化较对照组及健康个体组明显.48 h后,光镜下可见单核细胞已转化为典型的巨噬细胞.油红O染色发现,与80 mg/L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共孵育48 h后培养细胞中出现了大量的红染颗粒.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细胞内胆固醇提示细胞内总胆固醇明显增加,其中胆固醇酯含量大于游离胆固醇,符合泡沫细胞的特征.同时发现,来自冠心病患者体内的单核细胞更易被诱导形成巨噬细胞,且其发生泡沫化程度较健康、冠心病高危个体者高.结论:源自冠心病高危、冠心病患者体内的单核细胞较健康个体者更易被诱导分化形成巨噬细胞,且后者更易发生泡沫化.
-
运动训练中腓肠肌腱柔韧性与下肢损伤
背景:研究表明,运动训练中常见的损伤是下肢疲劳性损伤,腓肠肌腱紧张是下肢疲劳性损伤反复发生的重要因素.目的: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分析腓肠肌腱柔韧性与运动训练中下肢疲劳性损伤的关系.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观察,于2006-11/2007-03在解放军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完成.对象:选择参加解放军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基础体能训练的新兵122名,均为男性.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加强训练组及对照组各61名.方法:对照组进行日常的伸展运动,包括腓肠肌腱的伸展练习;加强训练组每天于午餐前、晚餐前和晚睡觉前,另加3组腓肠肌腱的伸展练习,30 s/次.在持续12周的新兵训练开始及结束后分别进行了腓肠肌腱柔韧性的检查,所有下肢疲劳性损伤情况都进行了即时记录.主要观察指标:两组观察对象的腓肠肌柔韧性及下肢疲劳性损伤发生率.结果:①加强训练组的腓肠肌腱柔韧性大丁对照组(P<0.01).②对照组中有19人受伤,占总人数的30.6%;加强训练组中仅9人受伤,占总人数的15.0%,加强训练组中下肢疲劳性损伤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增强腓肠肌腱柔韧性可以减少下肢疲劳性损伤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