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Practical Ophthalmology 중국실용안과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中国医科大学
- 影响因子: 0.79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6-4443
- 国内刊号: 21-1348/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双手微小切口冷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双手微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手术技术与疗效分析.方法对老年性白内障86例(108只眼)行双手微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在颞侧做1.4mm透明角巩膜隧道切口,自切口伸人已除去硅胶套管、外径为0.9mm的钛金属乳化针头,在10点角膜缘处作1.2mm的辅助切口伸入灌注式晶状体核劈开器,以快速晶状体核劈裂技术双手配合超声乳化吸除晶状体核.用双手皮质注吸器械吸除晶状体皮质.观察术中超声乳化时间、术后视力和手术并发症.并与常规超声乳化手术组80例(98只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术中平均超声乳化时间为(0.75±0.64)min.术后1d、1周及1个月时,裸眼视力>0.5的术眼分别占55.30%、87.12%及90.15%.术后1个月佳矫正视力≥0.5和0.8者分别占90.91%和77.27%.所有患者术中前房稳定,均无切口热损伤.结论双手微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可安全、有效地通过<1.4mm的切口吸除白内障,较常规超声乳化术恢复快、散光少,视力提高快.
-
透明质酸钠在房水引流物植入术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探讨透明质酸钠结膜瓣下及部分病例前房注入对房水引流物植入术临床减压效果及术中、术后早期、术后晚期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对34例难治性青光眼(其中新生血管青光眼26例)采取现代的房水引流物前房植入及玻璃体腔植入联合玻璃体切除术,手术结束时均行透明质酸钠结膜瓣下注入,部分病例行透明质酸钠前房注入,观察手术前后的眼压、视力、前房深度及滤过泡等变化,平均随访观察17.5个月(3~40个月).结果术前平均眼压(46.4±15.2)mmHg(1mmHg=0.133kPa),术后一周眼压(8.8±2.4)mmHg,随访时眼压平均值为(16.3±8.2)mmHg,眼压平均下降率64.9%.手术完全成功者21例,基本成功者6例,手术成功率79.4%(21/34).术前平均用降压药种类3.2种,术后平均1.3种.全部病例眼痛、头痛症状均明显改善或消失.视力:术后视力改善者3例,占8.8%,不变者30例,下降者1例.前房深度:术后一周内浅前房或前房消失者5例,占14.7%,7~10天浅前房者2例,占5.9%;均于两周后前房形成.主要并发症:术后前房出血4例,占11.8%;引流管外露1例,占2.9%;引流管纤维包裹滤过泡瘢痕化7例,占17.6%.结论房水引流物植入术联合应用透明质酸钠可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
-
白内障超声乳化及可调节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植入可调节人工晶体1cu眼的调节能力.方法取39例48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24眼植入Humanopstics 1cu可调节人工晶体,24眼植入AMOSI40NB单焦点人工晶体作为对照.术后3月检查患者佳矫正视力,以及在佳矫正视力基础上获得的佳近视力、近点及调节幅度.结果3月后两组患者的佳矫正远视力均有提高,可调节人工晶体组为0.75±0.15,对照组0.8±0.2,t=-0.980,P>0.05;可调节人工晶体1cn组获得更好的近视力,0.35±0.15,对照组0.20±0.09,t=4.201,P<0.001;主观近点:可调节组(56±9)cm;对照组(96±20)cm,t=-9.737,P<0.001;调节幅度:可调节组(1.3±0.4)D;对照组(0.3±0.2)D,t=10.954,P<0.001.结论植入可调节人工晶体可使患者获得一定程度的调节能力,同时具有单焦点人工晶体的优点.
-
双手冷超声乳化术对角膜内皮细胞损伤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单手与双手两种技术的冷超声乳化术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老年性白内障患者102例128眼按核硬度分为A、B两组,A组为Ⅲ级核64眼,B组为Ⅳ级核64眼,A、B各组随机分两组,即A1、A2、B1、B2.A1、B1组行双手冷超声乳化术,A2、B2组行单手冷超声乳化术,每组术前、术后1天、3天、7天、1月、3月检查视力,眼压,角膜及前房反应,中央区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等.结果术后裸眼视力大于或等于0.5:A1组31眼(96.8%),A2组30眼(93.6%),B1组28眼(87.5%),B2组29眼(90.6%);术后1天,A1、A2组角膜均透明,无后弹力层皱褶,B1组3眼(9.4%)、B2组4眼(12.5%)出现角膜细线状后弹力层皱褶,3天以后全部消退,前房基本未见炎症反应.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在术后随访期内,组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中平均超声能量组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双手冷超声乳化技术作为一种更新的白内障手术方式同单手冷超声乳化技术一样,使用了更小的超声能量,对角膜内皮细胞损伤小,术后反应轻,恢复快,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
10年原发性眼眶肿瘤回顾性分析
目的分析原发性眼眶肿瘤的组织学来源和流行病学特征,为原发性眼眶肿瘤的诊断提供一定的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十年手术切除的原发性眼眶肿瘤病理标本.结果原发性眼眶肿瘤共701例,女性360例,男性341例;平均年龄(35.1±2.3)岁;左侧357例,右侧341例,双侧3例;良性498例(71.0%),恶性203例(29.0%).血管源性326例(46.5%),泪腺源性146例(20.8%),神经源性101例(14.4%),淋巴源性92例(13.1%),其他36例(5.1%).居前十位的依次为:海绵状血管瘤、淋巴瘤、泪腺多形性腺瘤、静脉性血管瘤、神经鞘瘤、淋巴管瘤、脑膜瘤、泪腺腺样囊性癌、泪腺多形性腺癌和横纹肌肉瘤.结论海绵状血管瘤和淋巴瘤仍然是常见的良性和恶性原发性眼眶肿瘤.
-
TSHr在Graves眼病患者眼眶脂肪细胞中的表达
目的探讨Graves眼病患者眼眶脂肪细胞中TSHr的表达.方法应用RT-PCR技术对8例Graves眼病患者、8例无甲亢和眼部免疫性炎症因其他病变需行眼球摘除的病人的眼眶脂肪细胞中的TSHr表达情况进行了检测.结果Graves眼病患者眼眶脂肪细胞中可检测到较强的TSHrmRNA表达,而正常对照组眼眶脂肪细胞中仅见较弱的TSHr mRNA表达,其表达的差异有显著性(P=0.001).结论这些结果支持TSHr是甲状腺、眼眶共享抗原之假说.
-
撕膜法在小瞳孔白内障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撕膜技术在小瞳孔白内障手术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32只眼小瞳孔白内障,其中14只眼为陈旧虹膜睫状体炎,18只眼为抗青光眼术后,用撕囊镊撕除瞳孔区机化膜,连续环形撕开前囊,囊袋内植入人工晶体,观察手术并发症和术后视力,观察时间为术后3月.结果术后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脱盲率为90%,脱残率70.9%,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本手术方法对小瞳孔并发白内障有良好的疗效,手术损伤小,不伤及虹膜,术后前节反应轻,值得推广.
-
劈核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中后囊膜破裂的临床分析
目的对劈核乳化白内障手术全过程进行阶段分解,旨在明确不同手术阶段后囊膜破裂的发生原因及分布规律,强化对破裂高发阶段的后囊膜保护,减少破裂发生.方法劈核乳化手术过程划分为五个阶段:环形撕囊与水分离阶段、劈核阶段(1→2/2→4/4→8/8)、碎核乳化早期阶段(8/8→6/8→4/8)、碎核块乳化后期阶段(4/8→2/8→0/8)、碎皮质吸除阶段;依此划分对46例后囊膜破裂病例的发生原因及发生率进行阶段间的对比分析.结果晶状体囊膜张力、机械、负压及超生能量是劈核乳化手术中四个常见的后囊膜致伤因素,其中负压因素较为多见;碎核块乳化后期(4/8→2/8→0/8)是后囊膜破裂为高发的阶段(40.3%),明显高于其他手术阶段(x2=11.27,P<0.02),呈现相对集中的分布特征.结论后囊膜破裂的发生原因及发生率存在着阶段分布差异;在破裂高发的碎核块乳化后期,需要强化对负压的精确控制以维持手术空间液流容量及后囊膜位置的稳定,减少损伤的发生.
关键词: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 后囊膜 -
角膜缘干细胞移植联合丝裂霉素C防止翼状胬肉术后复发
目的研究角膜缘干细胞移植联合丝裂霉素C防止翼状胬肉术后复发的疗效.方法选择同期翼状胬肉75例(85眼),随机分为2组:A组36例(39眼)采用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B组39例(46眼)在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中应用含0.04%MMC棉片在裸露的巩膜上放置5分钟.随访12~24个月.结果A组39眼有12眼复发(30.77%),B组46眼有5眼复发(10.87%).经卡方检验,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x2=5.37,P<0.05).主要并发症有畏光、流泪和疼痛症状、结膜伤口延迟愈合和浅层点状角膜炎等.A组出现并发症6眼(15.38%),B组并发症21眼(45.6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x2=8.92,P<0.01).结论角膜缘干细胞移植联合丝裂霉素C可以防止翼状胬肉术后复发,但并发症较多.
-
脉络膜黑色素瘤的临床和误诊分析
目的探讨脉络膜黑色素瘤的临床特征、病理分类和误诊原因,减少错误诊治.方法对24例临床诊断为脉络膜黑色素瘤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24例疑诊为脉络膜黑色素瘤患者中,20例病理诊断为脉络膜黑色素瘤,1例脉络膜血肿,1例眼内炎,1例脉络膜血管瘤,1例Coats病.结论相关的影像学知识和综合分析临床资料将有助于脉络膜黑色素瘤的正确诊断和处理.
-
小梁切除联合羊膜植入术和干扰素α-2b治疗难治性青光眼
目的观察小梁切除术联合同种异体羊膜植入和术眼球结膜下注射干扰素α-2b治疗顽固性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对23例(23只眼)顽固性青光眼行小梁切除术联合羊膜移植于巩膜床,分别于术时、术后1d、3d、7d、14d术眼球结膜下注射干扰素α-2b 50万单位.术后随访15~25个月,平均18.5个月.观察术后阻止瘢痕性滤过泡形成的效果、降眼压作用、手术成功率及视力变化.结果23只眼中,形成功能性滤过泡20只眼,无功能滤过泡3只眼,术后6个月眼压从术前的(36.42±5.64)mmHg降低到(15.73±2.99)mmHg(t=11.465,P<0.01).术后24个月末,手术的成功率为65.8%(寿命表法).结论小梁切除术联合羊膜植入与干扰素α-2b注射能提高成功率,且安全、可靠.
-
结膜巩膜固定术治疗结膜松弛症的临床观察
目的通过随访观察结膜-巩膜固定术治疗结膜松弛症的手术效果,探讨手术治疗结膜松弛症的新方法.方法手术治疗22例44眼,术后裂隙灯下观察结膜松弛情况,并进行泪膜破裂时间(BUT)、泪河检查和症状评估.结果术后临床治愈38眼(86.36%),BUT≥10秒者31眼(70.45%),泪河连续完整者41眼(93.18%),自觉症状治愈或改善者40眼(90.91%),随访3~24月无一例复发,无一例并发症.结论结膜-巩膜固定术治疗结膜松弛症,效果良好稳定,操作简单,无明显并发症.
-
丝裂霉素抑制PRK后haze形成及屈光回退的研究
目的评价在高度近视的PRK手术中预防性使用丝裂霉素(MMC)抑制术后角膜上皮下混浊(haze)和屈光回退的效果,以寻求更佳的屈光手术方式.方法将不宜接受LASIK手术的高度近视患者(-6.0~-10.0D)按协议随机分为研究组40例(80眼)和对照组38例(76眼),研究组患者在PRK手术中使用0.02%丝裂霉素,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PRK手术,术后两组用药方案一样,评价术后角膜上皮下混浊(haze)、角膜上皮修复、屈光状态、裸眼视力,矫正视力、角膜内皮细胞改变等情况.结果研究组未出现一眼2级或2级以上haze,无一眼出现术后佳矫正视力下降,术后达到佳矫正视力所需屈光改变小于-0.5D有70眼;对照组有26眼出现2级或2级以上haze,有14眼出现术后矫正视力下降,术后达到佳矫正视力所需屈光改变小于-0.5D有37眼.研究组与对照组的差异有显著性.使用丝裂霉素未见明显毒副作用.结论PRK手术中预防性使用0.02%丝裂霉素,对术后减少角膜雾状混浊,防止屈光回退,改善裸眼视力和佳矫正视力,是安全有效的.
-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家系调查
目的探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RRD)家系成员的临床特征和遗传方式.方法收集RRD家系,全身检查和眼科检查,绘制系谱图.结果共获取4个有≥4人患RRD的家系.所有家系成员均无早期颜面部、关节、听力改变,以及特征性的玻璃体病变.所有患病成员视网膜均复位.家系中的RRD呈显性遗传方式传代.结论此4个家系为诊断明确的RRD家系,可用于RRD基因的定位和筛选研究.
-
蓝光滤过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老年性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植入蓝光滤过型人工晶状体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00例白内障患者,年龄55~70岁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植入蓝光滤过型折叠人工晶状体作为观察组,以普通一片式疏水性丙稀酸酯折叠人工晶状体眼15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术后视力、色觉感知、对比敏感度,随访时间为术后1天、3天、1周、1月至3月.结果两组白内障患者术后视力、色觉、对比敏感度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植入普通一片式疏水性丙稀酸酯折叠人工晶状体眼患者自觉畏光、蓝视症现象较植入蓝光滤过型折叠人工晶状体眼多,但仅蓝视症两种人工晶状体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畏光在两种人工晶状体间无差异.结论蓝光滤过型折叠人工晶状体与普通一片式疏水性丙稀酸酯折叠人工晶状体有相同的光学性能,植入蓝光滤过型折叠人工晶状体比植入普通一片式疏水性丙稀酸酯折叠人工晶状体病人感觉更舒适,手术效果好.
-
曲安奈德辅助玻璃体切割术的应用
目的研究曲安奈德(TA)辅助玻璃体切割手术在临床的应用价值.方法28例(29只眼)于2004年1月~2004年12月行玻璃体切割术,术中注入已过滤的TA悬浮液0.1ml (40mg/ml),以帮助辨认玻璃体后皮质、视网膜前增殖膜、黄斑前膜、内界膜,9例硅油填充,7例C3F8(15%)填充.手术后17例随访6个月以上,11例随访3至4个月.结果所有的病例,经TA注入后,可明显的改善玻璃体后皮质、视网膜前膜、内界膜的辨认情况.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术后视力提高占61.5%,伴PVR的视网膜脱离术后视力提高占61.3%,黄斑裂孔4例中3例术后视力提高,4例黄斑前膜术后视力均有提高.所有28例均没有出现高眼压.8例伴PVR的视网膜脱离中6例(占75%)视网膜复位,4例黄斑裂孔均关闭,2例糖尿病黄斑水肿手术后明显减轻.结论经过滤的TA可作为玻璃体切割手术中较好的辅助工具,TA悬浮液是呈白色胶样,可粘附于玻璃体皮质、视网膜前膜或内界膜,帮助分辨玻璃体后皮质、视网膜前膜、内界膜,提高手术效率.没有发现与TA有关的副作用.
-
成人近视不同验光方法的差异和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比较成人近视眼患者不同验光方法球镜屈光度、柱镜屈光度和散光轴位的差异及相关因素分析.方法首先分别对成人近视眼患者100例(200只眼)进行自然瞳孔电脑验光、散瞳电脑验光、视网膜检影及主观屈光的检查,其中男性36例(72只眼),女性64例(128只眼);年龄18~47岁,平均24.7岁;然后,分为三组:组Ⅰ(按视网膜检影屈光度):组Ⅰ a≤6.0D,144只眼,组Ⅰ b>6.0D,56只眼;组Ⅱ(按年龄)组Ⅱa<25岁,132只眼,组Ⅱb≥26岁,68只眼;组Ⅲ(按性别)组Ⅲa男性,72只眼,组Ⅲb女性,128只眼.后,比较不同种验光方法球镜、柱镜和散光轴位的差别并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四种验光获得的球镜、柱镜屈光度和散光轴位均值分别为:自然瞳孔电脑验光(-6.29±2.57)D、(-1.12±0.76)D、(121.32±74.45)°;散瞳电脑验光(-5.78±2.54)D、(-1.15±0.79)D、(98.61±78.03)°;视网膜检影(-6.02±2.59)D、(-1.18±0.65)D、(123.81±72.78)°;主观屈光:(-6.18±2.57)D、(-1.06±0.64)D、(129.94±73.87)°.四种条件下球镜屈光度均存在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自然瞳孔条件下的球镜屈光度高于散瞳的球镜屈光度,整体视网膜检影高于散瞳电脑验光.屈光度高近视组与屈光度低近视组,在年龄相同的条件下,小瞳的整体球镜明显高于散瞳后球镜;在年龄不同的条件下,年小组这种差异明显高于年长组;在对各干扰因素的分析中,瞳孔状态是影响球镜屈光度的主要因素,年龄越小、屈光度越高影响也越大.对柱镜屈光度比较,柱镜屈光度也受瞳孔的影响.在年龄高与年龄低组,球镜屈光度相同的条件下,前者的整体散光度散瞳条件下高于自然瞳孔,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各组整体散光度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对于散光轴位的比较,视网膜检影与主观屈光检查、散瞳电脑验光与自然瞳孔电脑验光整体结果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视网膜检影与散瞳电脑验光、主观屈光检查与自然瞳孔电脑验光整体结果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这种差异与年龄、性别和屈光度无关.结论不同验光方法所获得的整体球镜屈光度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受瞳孔大小、年龄和屈光度的影响,自然瞳孔条件下的屈光度高于散瞳后屈光度,年龄小、屈光度高差异显著,而性别间验光比较并无差异;除年龄大的整体柱镜屈光度在散瞳条件下高于自然瞳孔,其余各组比较差异极小,这种差异与调节、晶状体和玻璃体等因素有关.散光轴位小的差异是验光方法的进位差异造成的.
-
眼外肌肥大的影像学诊断意义
目的总结眼外肌肥大的病因,并对影像学检查的诊断价值进行探讨.方法对249例CT或MRI检查显示眼外肌肥大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病因进行分析和分类.结果炎症、血管畸形、肿瘤、感染、外伤等皆可是眼外肌肥大的病因.导致眼外肌肥大的疾病按发病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甲状腺相关眼病、眼眶炎性假瘤、颈动脉海绵窦瘘、眶蜂窝织炎、转移性肿瘤、静脉曲张、眶骨骨折等.甲状腺相关眼病的眼外肌肥大以肌腹肥大为主,肌腱止点一般正常.炎性假瘤受累肌肉呈不规则增粗,边缘模糊,病变大多累及肌肉的止点.颈动脉海绵窦瘘通常为单眼眼外肌呈弥漫梭形肥厚.结论影像学检查包括CT和MRI扫描能够揭示眼外肌肥大的病因特征,并可作为鉴别诊断的依据.
-
LASIK治疗青少年角膜外伤后散光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在青少年角膜外伤后散光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及术后立体视的变化.方法采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角膜穿通伤后稳定1年以上,瘢痕在瞳孔区以外的散光38例38眼,术前散光-1.25~-5.25D,随访1年以上,并对其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术前裸眼视力均在0.1以下,术后均在0.3以上,术后12个月在0.8以上者81.58%,且全部获得了远近立体视.结论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青少年的角膜穿孔伤术后的散光疗效令人满意,可使患者立体视功能恢复,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
298例泪腺上皮性肿瘤临床特征及组织病理学分析
目的探讨泪腺上皮性肿瘤的临床特征与组织病理学类型之间的关系,旨在为临床提供较为可靠的诊断依据.方法回顾总结北京同仁医院眼病理室44年间(1961年~2005年1月)存档的298例泪腺上皮性肿瘤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98例肿瘤中,常见的为泪腺多形性腺瘤,其它依次为腺样囊腺癌,腺癌,多形性腺癌及其它泪腺少见肿瘤.对不同类型肿瘤发病年龄、性别及眼别进行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对其发病时间进行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结论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可对多数病例做出初步诊断,有助于临床医生正确选择治疗方案.
-
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联合角膜瓣背面磨镶术治疗高度近视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联合角膜瓣背面磨镶术治疗高度近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28例(43眼)高度近视,单纯行LASIK手术后角膜基质床的剩余厚度低于250μm的患者行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联合角膜瓣背面磨镶术治疗.结果术后复查角膜瓣平整,复位良好.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术前、术后1天、1周、1个月、3个月均值分别为0.1±0.07;0.68±0.21;0.81±0.23;0.87±0.23;0.91±0.24.术前屈光度(按等效球镜)平均(-9.83±1.98)DS,散光平均(-1.50±1.15)DC;术后3个月时屈光度平均为(-0.75±0.71)DS,散光度平均为(-0.52±0.56)DC,与术前相比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28.31,P<0.05;t=5.02,P<0.05).术后3个月时34眼达到或超过术前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占79.07%;18眼高于术前佳矫正视力1~2行,占41.86%;9眼低于术前佳矫正视力1~2行,占20.93%,主要由于欠矫所致.结论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联合角膜瓣背面磨镶术可以安全、有效地治疗术前预测角膜厚度不够的高度近视患者,而且无明显并发症的发生,但远期疗效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
得宝松治疗黄斑水肿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得宝松(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在治疗顽固性黄斑水肿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以指导临床.方法本文选自2002年6~2004年6月,在我院因糖尿病视网膜黄斑病变16例(20只眼),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6例(6只眼),黄斑区小分枝静脉阻塞2例(4只眼)所引起的持续性黄斑水肿行激光治疗后3个月水肿患者,年龄在50~70岁之间,中心视力低于0.2,行得宝松注射液2mg+1%利多卡因0.1ml震摇片刻球后注射.OCT监测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变化.结果(1)黄斑水肿明显减轻,第7天平均厚度减幅达30.3%,第30天减幅达34.1%,第90天减幅为36.5%.(2)视力提高>2行8只眼,视力提高<2行19只眼,视力无变化3只眼.(3)眼压均在正常范围内.(4)无其他并发症.结论得宝松是皮质类固醇激素的一种复方制剂,OCT证实了得宝松在治疗传统激光光凝无效的糖尿病黄斑水肿及静脉阻塞所致弥漫性黄斑水肿的有效性和稳定性.
关键词: 得宝松(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 黄斑水肿 -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和可疑开角型青光眼HRT视盘参数与视野缺损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和可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视盘参数与视野平均缺损(Mean defect,MD)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用海德堡激光眼底扫描仪(HRT-Ⅱ)和自动视野计测定128只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和78只可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的视盘参数和静态视网膜光阈值.从视盘参数中选择盘沿面积(rim area,RA)、杯盘面积比(cup/disk area ratio,C/D AR)、视杯面积(cuparea,CA)和平均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mean retinal nerve fibre layer thickness,mRNFLT)与MD作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两组问的视盘参数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组,RA、C/D AR和CA与MD之间均显著相关(P<0.001).其中盘沿面积每减少1mm2,MD的绝对值将增加7.291dB;在可疑性开角型青光眼组,RA与MD之间显著相关(P<0.001).两组中mRNFLT与MD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在HRT-Ⅱ的各项视盘参数中,RA能反映青光眼的视野平均缺损程度.
-
LASEK治疗LASIK中不完全瓣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是将准分子激光和显微板层角膜成形系统相结合的一种治疗方法,首先制作一个约厚150μm左右带蒂的角膜瓣后行激光切削.目前与微角膜切开刀相关的角膜瓣并发症已相对减少,但不完全瓣仍然是常见的角膜瓣并发症之一[1],术中一旦出现不完全瓣,一般均须终止激光治疗,等待3~6个月后重新切瓣施术.Camellin[2]1999年首创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EK)以来,由于术后较疼痛轻微,较轻的haze和较稳定的视力,受到广泛关注[3、4],我们自2002年2月曾用LASEK治疗LASIK后屈光欠矫[5],取得满意的效果,同时尝试处理LASIK中的并发症--不完全瓣,报告如下.
-
联合激光虹膜周边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
1991年来我院曾用Nd:YAG激光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但术中虹膜易出血,有时不能一次透切,需多次完成,且易伤及角膜内皮.近年来我们联合应用氩/氪离子激光与Nd:YAG激光联合行虹膜周边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161眼,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
中药辨证论治对萎缩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的影响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是老年人主要致盲眼病之一,据国内统计资料表明,目前我国45岁以上的人群患病率约6%~17%[1],发病率在2.9%~12.9%之间,且随着年龄而增加.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作为一种新的视觉电生理检查法,对黄斑部疾病能更精确定位,确定其病变状况并对视功能进行评价,是检测AMD患者早期中心凹异常的敏感工具.中医在AMD的治疗方面有较明显疗效,我科采用中药辨证论治的方法,以mfERG做为疗效评估手段,分型论治萎缩型AMD39例,现报告如下.
-
灯盏花素治疗中心性渗出性视网膜炎临床观察
本文60例60眼中心性渗出性视网膜炎病例均为我院2002年1月至2005年2月住院和门诊患者,年龄24岁至46岁,平均36岁,男45例,女15例,均为单眼,发病时间10天~2年.随机分两组,灯盏花素组(观察组)30例,复方丹参组(对照组)30例,观察组30例中,男23例,女7例,年龄大46岁小24岁,病程15天~2年,视力0.05~0.6,对照组30例中男22例,女8例,年龄大45岁小24岁,病程10天~2年,视力0.05~0.6.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和视力等均具有可比性(P>0.05).
-
脉络膜黑色素瘤1例
患者男50岁因右眼鼻上方视物不清2个月,于2005年1月19日入住我院.全身体格检查未见异常,胸部X线和腹部B超检查未见异常.视力:右眼指数/10cm,左眼0.4,-1.50DS=1.0.眼压:右眼16mmHg,左眼15mmHg.左眼前节和眼底未见异常.右眼球结膜未见充血,角膜透明,前房中深,清,虹膜纹理清,瞳孔直径3mm,圆.晶状体透明,扩瞳后颞侧7~10点虹膜后见一棕紫色圆形实性肿物,突向玻璃体腔,遮盖瞳孔1/2面积.
-
Graves眼病误诊分析
Graves病(简称GD)又称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是一种伴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的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临床表现以甲状腺肿大和高代谢症候群为主,常伴有突眼症状.我们曾误诊1例,本例患者以单眼突出为主,不伴有甲亢症状,现分析报告如下.
-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一家系
先证者Ⅲ16女39岁因外院发现双眼青光眼2年余,药物治疗眼压控制不满意,为进一步治疗于2003年初收入我院.入院查体发现,佳矫正视力:右眼0.12,左眼1.0;右眼睫状充血(+),左眼无充血;双眼角膜透明,前房清,前房角镜检查双眼均可见全部小梁网、巩膜突及部分睫状体带,右眼小梁网表面可见色素沉着,双眼人射角>30°.右瞳孔直径4mm,对光反射迟钝,左瞳孔直径2.5mm,对光反射灵敏.双眼视乳头边界清晰,右C/D约0.9,血管呈屈膝状,左C/D约0.3.右眼压40mmHg,左眼压13mmHg(入院前双眼曾用噻吗心安眼水).右眼中央视野检查可见旁中心暗点和弓形暗点,周边视野明显缩小,左眼视野基本正常.
-
上睑下垂的治疗
在没有额肌参与下,两眼自然睁开平视时,上睑遮盖角膜上方超过2mm,甚至部分或全部遮盖瞳孔而影响视力,这种眼睑的异常形态,称上睑下垂[1].上睑下垂形成的机制从根本上说,是由于各种先天或后天的原因使提起上睑的肌肉-提上睑肌和苗勒氏肌(Muller氏肌)的功能减弱或丧失所引起.而临床上所谈的上睑下垂主要是指由提上睑肌功能减弱或丧失而引起,Muller氏肌只不过起辅助协同作用,单纯由Muller氏肌引起的上睑下垂极少见,且程度轻,一般仅下垂1~2mm.上睑下垂又分为先天性上睑下垂和后天性上睑下垂[2]、先天性上睑下垂绝大多数因提上睑肌发育不全或缺损,或因支配它的中枢性和周围性神经发育障碍所致.是上睑下垂中常见的类型,人群发病率为0.12%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疾病[3].
-
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治疗青光眼新进展
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可以使并置关闭的房角开放,房水得以顺利地流出,而达到治疗青光眼的目的.该方法简单有效,通过在周边虹膜的根部光凝产生一个收缩性的烧灼点,因物理牵拉作用使房角开放[1,2].特别在因各种原因无法实施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或存在除瞳孔阻滞以外的其它发病机制时,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可作为闭角型青光眼的又一重要治疗手段.
-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的研究进展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entral retinal occlu-sion,CRVO)是常见的视网膜血管病之一,与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等全身性疾患关系密切,由于它的致盲性,将会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可以预见,随着现代人生活节奏加快及膳食结构改变等因素,本病发病率仍将有上升的趋势.因此,对其展开研究以期寻求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近年来,在本病的病因学说、检查方法和治疗手段等方面又有一些新的认识和进展,如已深入到分子生物学和基因水平等,本文将从以下方面作一综述.
-
骨髓移植的视网膜并发症
由于近年来制药业的迅猛发展,新的安全有效的免疫抑制剂不断出现,这在客观上促进了器官移植的广泛开展.除了肾移植外,心、肝、肺、胰腺和小肠等脏器移植也在近几年得以迅速发展并日渐成熟.但由于以上实体脏器移植而导致的眼部并发症并不常见,相对而言,近年来日益广泛开展的骨髓移植(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BMT)所致的眼部并发症(主要是视网膜病变)则日渐显现,本文主要就这问题作一简述.
-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泪点息肉患病率及相关因素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汉、朝两民族的泪点息肉患病率并探讨发生泪点息肉的部分相关因素.方法对眼科门诊就诊病人的随同家属8220名进行裂隙灯检查,记录年龄、性别、民族、居住地、工作及生活环境以及泪点息肉存在与否等,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地区泪点息肉患病率为9.76%,随年龄的增长其患病率明显增加(r=0.997,P<0.01),而与民族、性别、眼别无相关.长期在室内工作者和空气污染较轻的环境中工作、生活的人群的患病率(分别为9.82%、11.07%)与室外工作者和污染严重的环境中工作、生活的人群(分别为13.75%、15.29%)之间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泪点息肉有相当高的患病率,与长期烟尘风沙等多种有害刺激有关,而与民族、性别等无相关.
-
广东省汕尾市城乡及渔村小学生近视调查
目的调查广东省汕尾市城市、农村与渔村小学生近视的发生、发展状况及影响近视的相关因素.方法对1783名小学生进行视力及屈光状态的调查;调查项目包括学生近视的检出率及近视程度;学生父母的屈光状态、学生的学习情况及近距离用眼活动情况等.结果小学生近视的平均检出率为20.53%;其中城市、农村及渔村小学生分别为33.33%、11.48%和9.47%,城市小学生学习及平均课外近距离用眼时间为2.6h,农村小学生为2.1h,渔村小学生为2.0h;近视的发生随学龄的上升而增加,近视的屈光度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结论学习行为和长时间近距离用眼是近视发生的重要因素.
-
继续教育
关键词:
年 | 期数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