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癌症杂志

癌症

癌症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암증(영문판)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 影响因子: 0.76
  • 审稿时间:
  • 国际刊号: 1000-467X
  • 国内刊号: 44-1195/R
  • 发行周期:
  • 邮发: 46-21
  • 曾用名: 癌症
  • 创刊时间: 1982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癌症》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 主编: 曾益新
  • 类 别: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 二苯并呫吨类化合物CY-B12体外抗肿瘤细胞增殖的作用及其机制的初步研究

    作者:蒲兴祥;江高峰;陈泳;许遵乐;冼励坚

    背景与目的:CY-B12是近合成的新型二苯并呫吨类化合物,本研究探讨CY-B12的体外抗肿瘤细胞增殖作用及其机制.方法:MTT法测定CY-B12体外抑制胃癌细胞MGC803、鼻咽癌细胞CNE-2、口腔上皮癌细胞KB-3-1及肺癌细胞Glc82等细胞株增殖的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Y-B12作用后细胞周期的改变及细胞凋亡,Hoechst33258染色后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凋亡形态,Western blot测定细胞周期相关蛋白Cdc25C、Cyclin B1、Cdc2的改变,单细胞凝胶电泳检测CY-B12对细胞DNA的损伤作用.结果:CY-B12对MGC803、CNE-2、KB-3-1及GLC82等细胞株的增殖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IC50值分别为7.51、9.58、8.84和15.99μmol/L.CY-B12可诱导CNE-2细胞周期阻滞于G2/M期继而发生细胞凋亡,可观察到细胞染色质凝集、凋亡小体产生及凋亡峰出现.CY-B12作用24 h后,细胞周期相关蛋白Cdc25C表达水平随CY-B12浓度升高而下调;Cyclin B1蛋白在CY-B12浓度低时升高,CY-B12浓度高时表达下降;Cdc2蛋白变化趋势与Cyclin B1相同.单细胞凝胶电泳证明CY-B12诱导了DNA损伤,并存在浓度-效应依赖关系.结论:CY-B12有较强的体外抗增殖作用,它可能通过断裂细胞DNA、下调周期相关蛋白Cdc25C、诱导细胞发生周期阻滞和凋亡而发挥其作用.

  • 重组海蛇碱性磷脂酶A2的抗肿瘤活性与相对酶活性的关系

    作者:梁永钜;杨小平;卫剑文;符立梧;姜孝玉;陈尚武;杨文利

    背景与目的:蛇毒磷脂酶A2(snake venom phospholipase A2,SVPLA2)是一类分子量为14 ku左右的蛋白家族,除了酶活性,该蛋白还具有多种药理活性.迄今,陆地蛇PLA2的结构与功能关系特别是其酶活性与药理活性的关系已被广泛研究,但对海蛇PLA2的研究则较少.本文旨在研究重组平颏海蛇碱性磷脂酶A2(recombinant sea snake basic phospholipase A2,rSSBPLA2)及其突变体(rN48和rK49)体内外抗肿瘤作用,并探讨酶活性相关位点对抑瘤作用的影响.方法:对酶活性相关位点48、49位氨基酸进行His→Asn和Asp→Lys的定点突变,用MTF法检测rSSBPLA2及其突变体rN48和rK49对人原髓白血病细胞HL-60、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K-N-SH、人胃癌细胞MGC-803和人肝癌细胞HepG2的生长抑制作用;用小鼠S180移植瘤和艾氏腹水癌(EAC)模型对rSSBPLA2进行抗肿瘤作用观察;并检测突变体对小鼠移植瘤的抗瘤活性.结果:与rSSBPLA2相比较,突变体rN48和rK49的相对酶活力分别为0和5%.rSSBPLA2对HL-60细胞、SK-N-SH细胞和MGC-803细胞的IC50值分别为(45.28±0.09)μg/ml、(57.07±0.12)μg/ml和(69.34±0.35)μg/ml,对HepG2细胞生长没有抑制作用;而rN48和rK49对以上细胞均无抑制作用.rSSBPLA2对小鼠S180移植瘤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按2 mg/kg(qd×10)、2mg/kg(q2d×5)、4 mg/kg(qd×1)、4 mg/kg(q5d×2)实验给药,其抑瘤率分别为50.8%、43.2%、38.2%、55.5%;rSSBPLA2按4 mg/kg(q5d×2)剂量给药时,对EAC抑瘤率为33.5%,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突变体rN48和rK49分别按4 mg/kg(q2d×5)和7 mg/kg(qd×10)方案进行实验,无明显抗肿瘤作用.结论:rSSBPLA2的抑瘤活性可能与其酶活性密切相关.

  • 紫草素衍生物SYUNZ-7的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的初步研究

    作者:黄河;谢冰芬;朱孝峰;冯公侃;周军民;王一;吴海强;黄志纾;古练权;刘宗潮

    背景与目的:实验证明天然紫草素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具有不同程度的细胞毒作用和抗肿瘤作用.本实验研究紫草素萘茜类衍生物[2或3,11-双苯硫基-6-异己萘茜]代号为SYUNZ-7的体内外抗肿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应用MTT法检测SYUNZ-7对多种肿瘤细胞的体外抗增殖作用,并计算IC50值;用小鼠移植肿瘤模型和人鼻咽癌裸鼠移植瘤模型进行SYUNZ-7的体内抗瘤实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SYUNZ-7对血管生成的影响.结果:SYUNZ-7对人肺癌细胞GLC-82、人鼻咽癌细胞CNE2、人口底癌细胞KB、人胃癌细胞MGC-803和人肝癌细胞HepG2的IC50值分别为(2.18±0.04)μg/ml、(4.17±0.09)μg/ml、(5.41±0.10)μg/ml、(6.41±0.14)μg/ml和(9.99±0.21)μg/ml.SYUNZ-7对GLC-82细胞的体外抗增殖作用强.小鼠艾氏腹水癌EAC(实体型)抗瘤实验结果显示,在1 mg/kg、2 mg/kg、4 mg/kg和8 mg/kg的剂量下SYUNZ-7的抑瘤率分别为(40.5±0.1)%、(50.9±2.3)%、(61.3±1.8)%和(65.6±7.4)%(P<0.01).1 mg/kg、2 mg/kg和4 mg/kg的SYUNZ-7对CNE2细胞裸小鼠移植瘤的抑瘤率分别为24.7%、38.3%和41.2%(P<0.05).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SYUNZ-7能浓度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诱导CNE2细胞的凋亡;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或处理浓度的增加,SYUNZ-7可以阻滞CNE2细胞由S期向G2/M期转化.免疫组化结果显示:SYUNZ-7能够呈浓度依赖性抑制CNE2细胞裸小鼠移植瘤的血管生成.结论:紫草素萘茜类衍生物SYUNZ-7具有较强的体内外抗瘤作用,其抗瘤机制与诱导细胞凋亡、阻滞细胞周期和抑制血管生成有关.

  • 烟曲霉醇联合环磷酰胺对小鼠LA795肺腺癌转移的抑制作用

    作者:王小华;王铮;段宝春;宋杰涛;贺兼斌;欧立文;张平

    背景与目的:血管生成抑制剂联合化疗药物治疗肿瘤成为目前研究热点之一.本研究旨在观察烟曲霉醇(fumagillol,TNP-470)联合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TX)对肺腺癌小鼠异体移植转移的协同抑制作用,并初步探讨TNP-470抑制肿瘤转移的相关机制.方法:将40只接种高转移性LA795肺腺癌细胞的T739裸小鼠随机分成5组:对照组、溶剂组、TNP-470组(30 mg/kg)、CTX组(40mg/kg)、联合组(TNP-470 30 mg/kg+CTX 40mg/kg).实验3周后,处死全部小鼠.剥离皮下肿瘤称瘤重并计算抑瘤率;取出双肺观察表面肿瘤转移情况,计算肿瘤肺转移发生率,计数各组小鼠肺表面转移结节数及计算出肺表面结节转移抑制率.免疫组化和图像分析系统检测皮下移植瘤中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P-选择素表达并定量分析.结果:联合组抑瘤率(81.5%)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1),Q值等于1.21,说明两药合用具有协同作用.与对照组(12.13±4.02)相比,联合组(1.75±1.71)、TNP-470组(4.75±3.34)、CTX组(8.50±2.67)肺表面转移结节数明显下降;同时TNP-470组和联合用药组皮下肿瘤内MVD、P-选择素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均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CTX组对此则无明显影响.结论:TNP-470与CTX对LA795肺腺癌的肺结节转移具有协同抑制作用;TNP-470抑制LA795肺腺癌转移与其抑制肿瘤内P-选择素表达有关.

  • CPP-Id对小鼠树突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表达的影响

    作者:常建华;史艳侠;张晓实;姜文奇;管忠震

    背景与目的:B细胞淋巴瘤的独特型(idiotype,Id)免疫球蛋白可作为肿瘤特异性抗原诱发免疫反应抑制肿瘤的发展.本实验拟探讨小鼠淋巴瘤细胞株A20中Id-CTL表位的存在,了解细胞穿透肽(cell-penetrating peptide,CPP)负载的Id(CPP-Id)进入树突细胞(dendritic cell,DC)的量,以及在细胞内的分布和进入细胞的时相,同时检测其对DC表面标志表达的影响.方法:用RT-PCR方法扩增A20细胞株的Id抗原CTL(cytotoxicity lymphocyte)表位的基因片段,并测序确定氨基酸的序列;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CPP-Id与Id进入小鼠DC的量的差异及抗原负载前后的DC表型的表达;共聚焦显微镜观察CPP-Id进入细胞的过程及时间;荧光显微镜观察CPP-Id在细胞内的分布.结果:RT-PCR扩增产物为660 bp的片段,测序结果表明A20细胞株的Id抗原CTL表位的基因存在.共聚焦显微镜检测显示CPP-Id能在初200 s内快速进入DC,单纯Id进入DC的量很少.10 μmol/L的CPP-Id负载的DC细胞平均荧光强度(MFI)高于单独使用Id组(4.35±0.48 vs.1.14±0.33,P<0.005);两者负载的DC表面标记CD80、CD86、CD54及MHC-Ⅰ、MHC-Ⅱ类分子表达均比未成熟DC明显增加.结论:CPP-Id比Id进入小鼠DC的量明显增加,CPP肽可以提高Id抗原进入细胞的效率;CPP-Id体外冲击DC后,可以使DC表面MHC-Ⅰ、MHC-Ⅱ类分子,协同刺激分子CD80、CD86以及粘附分子CD54表达显著增高,有利于活化CTL.

  • MDR1小干扰RNA调节人脑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细胞系BT325的药物敏感性

    作者:赵澎;张亚卓;孙梅珍

    背景与目的:胶质瘤的治疗一直是困扰着医学界的一大难题,在药物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多药耐药是化疗失败的重要原因.其中由MDR1基因编码的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是关键因素.本实验拟探讨MDR1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对人脑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耐药细胞BT325药物敏感性的调节作用.方法:以BT325细胞作为研究对象,设计3条67 nt寡核苷酸序列并分为MDR1 A组、MDR1 B组和MDR1 C组,经质粒扩增提取测序,转染于对数生长期的BT325细胞.嘌呤霉素筛选转染siRNA成功的细胞.RT-PCR检测转染前后MDR1 mRNA水平.免疫组化和流式细胞仪分析P-gp的表达,对转染后的细胞进行药敏实验.结果:转染后的细胞呈指数倍生长.RT-PCR结果显示,转染MDR1 siRNA后,BT325细胞MDR mRNA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MDR1 A组、MDR1 B组、MDR1 C组分别为0.18±0.05、0.30±0.09和0.36±0.13,而对照组0.76±0.06(P<0.001).流式细胞仪及免疫组化表明,正常细胞P-gp的表达率为85.73%,而转染组表达率下降至1.44%.药敏实验显示,阿霉素、长春新碱对转染MDR1siRNA的BT325细胞的IC50均有不同程度降低,且出现凋亡峰(P<0.05),MDR1 A组、MDR1 B组和MDR1 C组G0/G1期细胞较正常组分别增加了13.55%、14.53%和1.46%(P<0.05).结论:MDR1小干扰RNA可以在转录后水平对多药耐药进行调节,使MDR1基因表达下调,提高对药物的敏感性,诱导细胞凋亡.

  • 半叶马尾藻多糖对小鼠S180肉瘤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

    作者:刘秋英;孟庆勇

    背景与目的:由于目前使用的化疗药物在肿瘤治疗中副作用较大,严重制约了化疗药物在肿瘤治疗方面的应用.本实验目的是研究野生半叶马尾藻多糖(SP)对S180肉瘤小鼠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和机制,为寻找低毒和高效的治疗肿瘤药物提供有价值的实验资料.方法:称重法检测SP对小鼠S180肉瘤的抑瘤率,流式细胞术分析SP对S180肉瘤小鼠胸腺细胞和脾淋巴细胞周期的影响,3H-TdR和3H-TyR掺入法测定S180肉瘤小鼠胸腺细胞、脾淋巴细胞DNA合成及蛋白质合成,脾淋巴细胞转化实验检测SP对S180肉瘤小鼠的免疫增强作用.结果:在肿瘤接种前10天给予小鼠SP50、100和200 mg/kg,抑瘤率分别为28.7%、32.9%和50.3%,其中100 mg/kg和200 mg/kg的SP组与NS对照组比较抑瘤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小鼠接种肿瘤细胞后,脾脏和胸腺明显缩小,其脏器指数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SP可以缓解小鼠脾淋巴细胞和胸腺细胞在接种肿瘤细胞后发生的G1期阻滞.各浓度SP组小鼠胸腺细胞3H-TdR掺入值显著高于NS对照组.200 mg/kg SP组小鼠脾细胞DNA合成及100 mg/kg和200mg/kg SP组小鼠脾细胞蛋白质合成显著高于NS对照组,说明SP对肿瘤接种后引起的小鼠脾细胞DNA和蛋白质合成显著降低也有拮抗作用.各浓度SP组刀豆素A(concanavalinA,ConA)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显著高于NS对照组.结论;SP对S180肉瘤小鼠肿瘤生长有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提高小鼠的脾淋巴细胞和胸腺细胞的数量和功能而实现的.

  • 甲异靛诱导白血病细胞HL-60凋亡及机制探讨

    作者:王一;朱孝峰;肖志坚;王鸿鹤;周军民;梅玉屏;邓蓉;姜文奇;刘宗潮

    背景与目的:甲异靛可有效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但其抗白血病的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拟观察甲异靛诱导急性白血病细胞株HL-60细胞凋亡的作用及促凋亡机制.方法:用台盼蓝拒染实验观察甲异靛对HL-60细胞增殖抑制作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DNA条带;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的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和Fas蛋白的表达;免疫蛋白印迹法分析caspase-9、caspase-8、caspase-3、PARP、bcl-2、bax和胞浆细胞色素c的含量.结果:甲异靛可抑制HL-60细胞增殖和诱导其凋亡.20 μmol/L甲异靛处理HL-60细胞12~48 h可明显抑制HL-60细胞增殖;20μmol/L甲异靛作用于HL-60细胞1 h,凋亡百分比为(3.70±0.56)%,当延长至3 h、6 h和12 h凋亡细胞比例分别上升至(19.80±1.13)%、(29.20±2.69)%和(47.05±7.70)%,较阴性对照组[(2.65±0.78)%]明显增高(P<0.05).HL-60细胞经甲异靛处理3 h后出现细胞核染色质浓集和DNA梯形条带.甲异靛处理HL-60细胞1 h后死亡受体Fas阳性率由(9.35±0.21)%升高到(21.30±1.27)%(P<0.05).甲异靛可活化HL-60细胞的caspase-8、caspase-9、caspase-3和PARP,降低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和上调促凋亡蛋白bax,并升高细胞浆中细胞色素c的浓度.caspase-3抑制剂(z-DEVD-fmk)可以减少甲异靛对HL-60细胞的增殖抑制,降低细胞凋亡率.100 μmol/L z-DEVD-fmk预处理HL-60细胞后再加入20 μmol/L甲异靛,5 h后凋亡率为(16.5±5.5)%,甲异靛组为(29.8±5.4)%(P<0.05);12 h后计数,抑制剂加甲异靛组活细胞高达(3.57±0.18)×105/ml,甲异靛组活细胞仅为(1.80±0.14)×105/ml(P<0.05).结论:甲异靛可诱导HL-60细胞凋亡,其机制与caspases和bcl-2家族蛋白的调节有关.

  • 乙酰肝素酶的外源性表达对大肠癌HT29细胞侵袭性的影响

    作者:刘玉;丁彦青;辛晓燕;韩良辅;梁莉

    背景与目的:乙酰肝素酶(heparanase,Hpa)基因表达与恶性肿瘤及肿瘤细胞的侵袭、转移和血管生成能力密切相关.本研究旨在通过增强肿瘤细胞中外源性Hpa基因的表达,探讨该基因对大肠癌细胞HT29转移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Hpa全长基因真核表达载体转染HT29细胞,MTT法检测转化细胞增殖能力,Boyden小室体外侵袭实验比较转染前后细胞侵袭能力的变化,通过转化细胞裸鼠异种接种成瘤和实体瘤回盲部原位种植转移模型建立,观察Hpa基因外源性表达对HT29细胞侵袭性的影响.结果:转染Hpa基因细胞HT29-Hpa较未转染细胞HT29和转染空载细胞HT29-KZ生长速度明显加快;Boyden小室体外侵袭实验显示,HT29-Hpa细胞穿膜数(45.5±0.5)较HT29细胞(29.3±0.1)和HT29-KZ细胞(30.1±0.2)增多,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转染细胞裸鼠皮下瘤生长速度明显加快,同期内HT29-Hpa细胞形成的皮下瘤(12 mm×9 mm×10 mm)较HT29细胞皮下瘤(6 mm×8 mm×6 mm)大,HT29-Hpa细胞皮下瘤回盲部原位种植致肝转移率(71.43%)较HT29细胞肝转移率(14.29%)增高,两者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Hpa基因外源性的表达能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侵袭和转移.

  • 反义寡核苷酸沉默乙酰肝素酶对食管鳞癌细胞株TE-13侵袭能力的影响

    作者:朱辉;王士杰;王顺祥;孟宪利;王永军

    背景与目的:乙酰肝素酶(heparanase,Hpa)为降解硫酸乙酰肝素多糖的内糖苷酶,在多种恶性肿瘤的侵袭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Hpa在食管鳞癌细胞株TE-13中的表达和转染Hpa反义寡核苷酸(antisense oligodeoxynucleotide,ASODN)对TE-13细胞的影响.方法:脂质体法转染人工合成的Hpa ASODN片段,应用RT-PCR、Western blot和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转染前后Hpa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变化,Matrigel侵袭实验观察转染ASODN后TE-13细胞侵袭行为的改变.结果:在TE-13细胞中,RT-PCR扩增得到大小为585 bp的Hpa基因条带,Western blot检测到50 ku大小的Hpa蛋白,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表明Hpa主要定位于胞浆和胞膜.转染不同浓度Hpa ASODN后,RT-PCR、Western blot和细胞免疫染色均证实TE-13细胞Hpa基因和蛋白表达下调,且随Hpa ASODN的浓度增高,基因和蛋白表达量逐渐降低(P<0.05),不同浓度Hpa ASODN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O.05).Matrigel侵袭实验中,转染不同浓度Hpa ASODN后,侵袭至下室面的TE-13细胞数均下降(P<0.05).随Hpa ASODN浓度的增高,侵袭至下室面的TE-13细胞个数逐渐减少(P<0.05),不同浓度Hpa ASODN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TE-13细胞存在Hpa基因的表达.Hpa ASODN能显著降低Hpa基因表达量,并且使TE-13细胞侵袭力明显下降.

  • 咖啡因对喜树碱诱导Molt-4细胞凋亡的影响

    作者:谭惠玲;冯永东;陶德定;肖徽;谢大兴;余从年;龚建平

    背景与目的:有报道认为咖啡因(caffeine)可以作用于细胞周期检测点,从而影响细胞周期的进程,而这种效应对于肿瘤细胞凋亡的影响尚存在争议.本研究探讨咖啡因对喜树碱诱导Molt-4细胞凋亡的作用及其对细胞周期检测点的效应.方法:用喜树碱诱导细胞凋亡,以咖啡因作为干扰细胞周期检测点的因素.用API法(Annexin V-propidium iodide,Annexin V/PI)及亚C1峰法对细胞凋亡率以及凋亡发生的周期特异性进行检测分析.结果:2.0~20.0 mmol/L的咖啡因对处于对数生长期Molt-4细胞增殖没有影响.喜树碱能诱导Molt-4细胞产生以S期细胞为主的细胞周期特异性凋亡,0.15 μmol/L喜树碱作用4、6 h,细胞凋亡率分别为(23.69±2.26)%、(36.99±1.42)%;10.0 mmol/L咖啡因能显著抑制这种细胞凋亡,与0.15 μmol/L喜树碱联合作用4、6 h后,细胞凋亡率分别下降至(4.79±0.64)%和(2.69±0.56)%.去除咖啡因后,凋亡细胞明显增多,去除4、6 h后细胞凋亡率升至(46.23±0.21)%和(55.81±0.41)%,且仍以S期细胞为主.结论:咖啡因可以抑制喜树碱诱导细胞凋亡.作为影响细胞周期检测点的药物,咖啡因可以明显屏蔽检测点对损伤细胞的监督,抑制细胞凋亡,但其作用是一过性的、可以逆转的.

  • 半枝莲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作者:张妮娜;卜平;朱海杭;沈维干

    背景与目的:以血管再生作为靶点的诸多化学合成药物在有效抑制血管生成的同时具有不可抵抗的副作用,近年来国内外都在致力于从天然药物中开发肿瘤血管生成阻断剂.作为传统抗癌有效药物半枝莲,其阻断血管生成的作用研究少见报道.本实验拟探讨其对肿瘤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采用Matrigel栓、原代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ascular endotheial cell,HUVEC)建立体内外血管生成模型,观察半枝莲对血管生成的影响;通过Transwell小室趋化实验检测半枝莲对宫颈癌细胞HeLa培养上清诱导内皮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半枝莲对HeLa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蛋白水平的影响.结果:半枝莲能明显抑制Matrigel栓内微血管的形成;体外小管形成实验发现,20%、40%半枝莲含药血清组小管形成数为(5.6±1.1)、(1.0±0.7),与同浓度空白血清组(9.8±1.3和13.4±1.1)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值分别为0.001、0.000).经20%、40%半枝莲含药血清处理后内皮细胞迁移数分别为(19.75±2.63)、(14.00±2.58),明显少于同浓度空白血清组(24.25±2.06和26.50±4.65)(P值分别为0.038、0.006).40%含药血清作用24、48 h后HeLa细胞VEGF表达量分别为(138.67±9.50)、(93.84±41.11),与空白血清组(195.82±2.43和193.68±18.37)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值分别为0.006、0.036).结论:半枝莲能有效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其机制可能与阻断内皮细胞迁移、下调VEGF蛋白表达有关.

  • Survivin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髓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李娟;赵莹;张殿宝;黄蓓晖

    背景与目的:Survivin是凋亡抑制蛋白家族成员之一,在多种恶性肿瘤中高表达,但在正常成人分化组织无表达.其表达与多种肿瘤的预后及肿瘤对放、化疗的耐受有关.本研究旨在通过检测Survivin在正常人、初治及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骨髓细胞及骨髓瘤细胞系KM3中的表达,以揭示Survivin在骨髓瘤中的表达与耐药及疗效的关系.方法: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29例MM患者(其中初治17例,复发/难治12例)、9例正常人骨髓标本及KM3细胞系中Survivin mRNA和蛋白质水平表达.结果:骨髓瘤细胞系KM3高表达Survivin.Survivin mRNA在正常人、初治和难治/复发MM患者骨髓细胞中阳性率分别为22.2%、70.5%和83.3%,表达水平(Survivin/β-actin比值)分别为0.06±0.04、0.31±0.14和0.69±0.24,骨髓瘤患者表达率和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P<0.01),而难治/复发MM组表达水平高于初治组(P<0.05).所有的正常人标本中均未检测到Survivin蛋白,在初治和难治/复发MM组Survivin蛋白阳性率分别为41.1%和58.3%(P>0.05),表达水平(Survivin/α-tubulin半定量比值)分别为0.11±0.07和0.21±0.12,难治/复发MM组明显为高(P<0.05).17例初治患者中,7例Survivin阳性者4例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1例微小反应(minor response,MR),2例无变化(no change,NC),有效率[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PR+MR]71.4%;10例Survivin阴性者中2例CR,4例PR,2例MR,2例NC,有效率80%,略高于阳性组.但统计学分析未发现两组有效率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Survivin在骨髓瘤患者中的高表达可能是部分患者对化疗不敏感的原因之一,由于Survivin仅特异性表达于骨髓瘤细胞,Survivin可作为逆转骨髓瘤细胞耐药治疗中的潜在靶点.

  • 注射用唑来膦酸治疗恶性肿瘤溶骨性骨转移疼痛的Ⅱ期临床试验

    作者:张弓;蔡伟;周云峰;李佩文;高亚杰;张阳;王顺金;冒国光;刘兵

    背景与目的:骨转移是引起恶性肿瘤患者疼痛的常见原因,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唑来膦酸是第三代的双膦酸盐类药物,能抑制破骨细胞活性,缓解疼痛.本研究观察注射用唑来膦酸单次静脉滴注治疗恶性肿瘤溶骨性骨转移疼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药平行对照、多中心的研究方法.试验组:唑来膦酸加甘露醇冻干粉针;对照组:甘露醇冻干粉针加帕米膦酸二钠.结果:2003年10月至2004年10月共随机入组216例,试验组109例,对照组107例.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用药前的疼痛强度(PI)分别为6.0±1.1和6.0±1.3(P=0.938);治疗后第7天疼痛强度分别为3.7±2.0和4.1±2.0(P=0.119);第14天分别为3.2±2.0和3.7±2.4(P=0.129).两组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率10.4%和9.5%,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率69.8%和69.5%,总缓解率88.7%和85.7%(P>0.05);出现CR时间分别为(7.0±2.2)天和(9.5±2.6)天(P=0.033)、出现PR时间为(4.9±2.6)天和(5.0±2.5)天(P=0.908);CR的持续时间(13.2±1.8)天和(14.0±0.0)天(P=0.155),PR持续时间(13.4±1.9)天和(12.8±2.8)天(P=0.127).试验组出现CR时间较对照组早,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余指标两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不良反应主要是发热、恶心呕吐、乏力等,两组在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程度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注射用唑来膦酸治疗恶性肿瘤溶骨性骨转移疼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与帕米膦酸二钠相似,但起效更快.

  • 术前淋巴化疗对乳腺癌复发转移的影响及其机制

    作者:吴武军;曾健;陆云飞;蒋伟哲;陈玲;潘承恩

    背景与目的:有报道认为淋巴化疗可以增加消化道肿瘤引流区域淋巴结中抗癌药物的浓度,改善预后,关于乳腺癌淋巴化疗的研究尚少见报道.本研究探讨术前淋巴化疗对乳腺癌复发转移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60例Ⅱ~Ⅲ期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淋巴化疗组40例,对照组20例.在改良根治术前72 h,淋巴化疗组于肿瘤周围或瘤床注射表阿霉素-活性炭混悬液10 mg;对照组注射表阿霉素水溶液10 mg,注射部位和方法同淋巴化疗组.用末端转移酶标记法检测腋窝转移淋巴结癌细胞凋亡指数(apoptotic index,AI);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Fas/Fas-L蛋白的表达.观察两组患者局部和全身反应,比较复发转移率.结果:淋巴化疗组转移癌细胞AI平均为(9.5±2.7)%,对照组平均(3.8±1.4)%,前者明显高于后者(P<0.01);淋巴化疗组Fas蛋白表达比对照组明显上升(P<0.05),而Fas-L蛋白表达无明显改变(P>0.05).对照组中有5例患者出现注射部位皮肤红肿发热,两组均无与化疗有关的局部和全身不良反应.淋巴化疗组患者的2年复发转移率为10.34%,低于对照组的38.46%(P<0.05).结论:乳腺癌术前应用活性炭-表阿霉素混悬液淋巴化疗,可能会降低乳腺癌的复发转移率,其作用可能是通过上调Fas蛋白表达、诱导腋窝转移淋巴结癌细胞凋亡实现的.

  • 含铂药物的"第二代"和"第三代"化疗方案联合放疗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比较

    作者:王奕鸣;郭良君;李丽莎;李平;郑坚;李力

    背景与目的:以铂类药物为基础的化疗方案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治疗效果较其他方案好,"第三代"化疗药物比"第二代"有优势.本文旨在比较含铂药物的"第二代"和"第三代"化疗方案联合放疗治疗晚期(Ⅲ~Ⅳ期)NSCLC的疗效.方法:全组病例均采用化疗、放疗、化疗的"夹心"治疗.采用"第二代"的化疗方案为MVP、IVP、EP、VDS+DDP共24例."第三代"的化疗方案为NP、TP和GP共23例,两组患者资料经x2检验具有可比性.两组放疗均采用60Co γ射线常规外照射,剂量为65~76Gy.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两组间差异比较用log-rank检验.结果:"第二代"治疗组的有效率(CR+PR)为41.7%(10/24),"第三代"治疗组的有效率(CR+PR)为56.5%(13/23),差异无显著性(x2=0.53,P=0.47)."第二代"治疗组和"第三代"治疗组的中位肿瘤进展时间(median time to progression,MTTP)分别为6.00个月和12.60个月,差异有显著性(x2=6.93,P=0.01).第二代和第三代治疗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9.0个月、14.0个月,差异有显著性(U检验:Z=-2.17,P=0.03);1年生存率分别为30.7%、56.3%."第二代"治疗组中无2年生存者,"第三代"治疗组中2年生存率为15.6%,差异有显著性(x2=6.59,P=0.01).两组的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恶心呕吐以及放疗引起的放射性肺部反应、放射性食管反应.Ⅲ~Ⅳ级的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以"第二代"治疗组较多见,而Ⅲ~Ⅳ级的放射性食管反应以"第三代"治疗组较多见,但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初步显示含铂药物的"第三代"化疗方案联合放疗治疗晚期NSCLC比"第二代"在生存时间上有一定优势,值得进一步进行临床研究.

  • MINE方案治疗复发或耐药的侵袭性淋巴瘤临床观察

    作者:范云;黄志煜;罗吕宏;余海峰

    背景与目的:复发或耐药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的治疗是当前恶性淋巴瘤治疗的难题,目前尚无标准的挽救性治疗方案.本研究目的是观察MINE方案(Mesna、IFO、Novantrone、VP-16)治疗复发或耐药侵袭性NHL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03年6月收治的38例复发或耐药侵袭性NHL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过至少1个化疗方案的治疗,中位方案数为2个(1~4个),中位疗程数6个(2~12个).采用MINE方案化疗2~6个疗程(中位疗程数4个).结果:38例患者均可评价疗效和不良反应,总有效率47.4%,完全缓解率15.8%.B细胞来源淋巴瘤(26例)有效率57.7%,T细胞来源淋巴瘤(12例)有效率25.0%.全组1年生存率34.2%,2年生存率7.9%.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其中Ⅲ~Ⅳ度白细胞减少发生率为39.5%(15例),Ⅲ~Ⅳ度血小板减少发生率为13.2%(5例);1例患者出现Ⅲ度肝功能损害.结论:MINE方案为复发或耐药侵袭性NHL的经济、有效挽救治疗方案,不良反应可以耐受,但缓解时间较短,值得进一步研究应用.

  • 乳腺癌脑转移67例临床分析

    作者:何静;冯奉仪;邢镨元;王兴元;张频

    背景与目的:随着乳腺癌全身治疗疗效的提高和患者生存期的延长,乳腺癌脑转移在临床上越来越常见.本研究通过分析乳腺癌脑转移的临床特点,探讨其治疗方式及预后因素.方法:67例患者出现脑转移距离确诊乳腺癌的时间为0~15年,中位时间为2.5年.治疗方式为手术加放疗3例,单纯放疗30例,单纯化疗3例,放疗加化疗26例,未治疗5例.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分析和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预后分析.结果:乳腺癌脑转移常见的症状是头痛,脑实质为常受累部位.全组患者中位生存期为4年,出现脑转移后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1个月.月经状况、脑转移数目、合并全身转移情况及治疗方式对患者的生存时间均无明显影响.结论:乳腺癌脑转移预后差,目前治疗仍以全脑放疗为主,化疗的作用还需进一步研究.

  • 鼻型NK/T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预后因素探讨(附93例长期随访结果分析)

    作者:潘战和;黄慧强;林旭滨;夏云飞;夏忠军;彭玉龙;蔡清清;林桐榆;姜文奇;管忠震

    背景与目的:鼻型NK/T细胞淋巴瘤(NK/T-cell lymphoma,NK/TCL)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淋巴瘤,常有局部坏死穿孔、感染和发热,单用化疗效果不佳,以放化疗综合治疗效果较好.本研究目的是分析鼻型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征、近期疗效、远期生存以及影响预后的因素,为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1997年1月至2004年6月间收治的93例鼻型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征、疗效和不良反应.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COX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93例患者中Ⅰ+Ⅱ期75例(80.6%),Ⅲ+Ⅳ期18例(19.4%);就诊时主要症状为鼻塞、流涕和鼻出血等,确诊前病程1~24个月,中位病程6.5个月;临床检查发现有硬腭和/或鼻中隔穿孔表现者15例(16.1%),35例(37.6%)有发热等B症状.37例(39.8%)采用单一治疗(单纯化疗35例、单纯放疗2例),54例(58.0%)采用化、放疗联合,2例(2.2%)未行任何治疗;一线化疗多采用CHOP类方案或EPOCH方案.全组总有效率84.4%(76/90),CR率64.4%(58/90);单纯化疗有效率67.6%(23/34),CR率41.2%(14/34);放疗加化疗有效率94.4%(51/54),CR率83.3%(45/54),2例未行任何治疗者均在半年内死亡.化疗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Ⅲ~Ⅳ度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和贫血的发生率分别为37.7%、13.7%和10.7%;放疗不良反应主要为Ⅰ~Ⅱ度粘膜损伤和骨髓抑制;其他不良反应少见.全组死亡62例(66.7%),1、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63.4%、43.1%和17.6%.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硬腭和/或鼻中隔穿孔、B症状和治疗模式为独立的预后因素(P值分别为0.035、0.000和0.004).结论:对鼻型NK/T淋巴瘤采用单纯化疗疗效较差,而化、放疗联合疗效较好,但远期生存情况仍不满意,需寻找提高鼻型NK/T细胞淋巴瘤疗效的治疗方案.

  • FND方案治疗难治性、复发性多发性骨髓瘤的初步报告

    作者:罗绍凯;李娟;洪文德;赵莹;童秀珍

    背景与目的: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完全缓解率低、复发率高,绝大多数的MM患者经数个联合化疗方案后都会进入难治或复发阶段.本研究旨在观察含氟达拉滨(Fludarabine,Flu)的FND方案(Flu、米托蒽醌、地塞米松)治疗难治和复发性MM的疗效、毒副反应,以期为难治和复发性MM探索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将采用VAD方案(长春新碱、吡柔比星、地塞米松)化疗的22例患者作为历史对照组,观察和比较FND组(11例)和VAD组的疗效、达到缓解所需的时间,M蛋白下降50%以上、骨髓涂片中骨髓瘤细胞比例下降80%或占有<5%及血红蛋白上升20 g/L的患者例数和时间,化疗后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变化,治疗前后血钙、血肌酐、谷丙转氨酶的变化及不良反应.比较FND组治疗前后MM患者血清β2-微球蛋白的变化.结果:FND组的PR率是45.5%(5/11),高于VAD组的22.7%(5/22)(P<0.05),FND组达到PR的中位时间为76天,长于VAD组的68天(P<0.05).M蛋白下降50%以上、血红蛋白上升20 g/L在FND组分别为45.5%(5/11)、54.5%(6/11),均高于VAD组的22.7%(5/11)、18.2%(4/22)(P<0.05).两组在治疗前后血钙、血肌酐、谷丙转氨酶均无明显变化;FND组治疗后MM患者血清β2-微球蛋白为(1 042.8±72.3)μg/L,显著低于治疗前的(2 350.2±184.0)μg/L(P<0.05).FND组白细胞下降低值为(0.9±0.5)×109/L,明显低于VAD组的白细胞下降的低值[(2.1±0.6)×109/L](P<0.05);用FND方案治疗MM过程出现发热、咳嗽分别为36.4%(4/11)、45.5%(5/11),高于VAD组(分别为4.5%和9.0%)(P<0.05).结论:用含Flu的FND方案治疗难治性、复发性多发性骨髓瘤PR率优于VAD组,但FND方案发挥明显疗效的时间较长,对骨髓的抑制较VAD方案显著,无肝肾毒性,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难治性、复发性MM的方案.

  • 116例携带乙肝病毒的淋巴瘤患者化疗后发生肝功能损害的临床分析

    作者:李宇红;何义富;王风华;林旭滨;夏忠军;孙晓非;林桐榆;黄慧强;张力;徐瑞华;姜文奇;管忠震

    背景与目的:有研究显示,携带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的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肝功能损害发生率及相关死亡率明显增加.本研究探讨携带慢性HBV的淋巴瘤患者接受化疗后,肝功能损害的发生情况及其临床后果,并进一步探讨临床相关的高危因素.方法:1985年1月至2002年1月在我院门诊及住院的携带HBV的116例淋巴瘤患者,回顾性分析其接受化疗后肝功能损害的发生情况、临床后果及其相关高危因素.结果:60例(51.7%)患者化疗后出现肝功能损害,按WHO肝脏毒性标准,Ⅰ度4例(3.4%)、Ⅱ度14例(12.1%)、Ⅲ度15例(12.9%)、Ⅳ度27例(23.3%).经对症治疗后11例(9.5%)患者按期化疗,27例(23.3%)化疗延期,16例(13.8%)终止化疗,6例(5.2%)死亡.应用二值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应用激素是化疗后发生肝炎的高危因素.结论:携带HBV的淋巴瘤患者化疗后肝功能损害发生率高,化疗后肝功能损害会导致患者化疗延迟,甚至死亡.应用激素是其发生的高危因素.

  • 以紫杉醇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进展期胃癌随机对照研究

    作者:杨建伟;陈奕贵;陈强;范南峰;郭增清;蔡雄超;吴晓安;许慎;吕霞;张映红;欧阳学农

    背景与目的:治疗晚期胃癌目前尚无公认的金标准方案.Ⅱ期临床研究发现紫杉醇类药物对胃癌有较好疗效.本研究对比亚叶酸钙/5-氟尿嘧啶(CF/5-FU)联合顺铂(DDP)、紫杉醇(Taxol)联合CF/5-FU、紫杉醇联合草酸铂(Oxaliplatin,OXA)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在福建省6家医院进行前瞻性、开放、随机对照研究,将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根据随机号码分入CF/5-FU+DDP、CF/5-FU+Taxol及Taxol+OXA 3个组,用双周方案进行全身化疗(CF 0.2 g/m2,静滴,d1、2;5-FU 2.0/m2,持续静脉滴注48 h;DDP 50 mg/m2,静滴,d1;Taxol 100 mg/m2,静滴,d1;OXA 100 mg/m2,静滴,d1),配合每周一次DDP 40 mg/m2腹腔灌注化疗.按WHO标准评价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2002年5月至2004年5月,入选180例合格病例,随机分入对照组(CF/5-FU+DDP组)60例,研究组120例(研究Ⅰ组:CF/5-FU+Taxol组及研究Ⅱ组:Taxol+OXA组各60例).其中166例(92.22%)接受了至少2个周期的化疗,152例(84.44%)完成4个周期的化疗,103例(57.22%)完成了8个周期的化疗.166例可评价疗效,Taxol+OXA组疗效较对照组好(P<0.05).在术前初治患者中,研究组Ⅰ组和Ⅱ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50.00%、80.00%与20.75%,P<0.05);在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研究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65.96%、85.71%与36.36%,P<0.05);而在肝转移的患者中,研究组与对照组疗效近似(28.57%、39.13%与34.62%,P>0.05).与对照组相比较,研究组患者中任何程度的恶心、呕吐、食欲差、口腔炎及肾功能减退发生率均较低,但骨髓抑制及末梢神经损害相对较严重,并有7例(5.88%)发生不同程度的过敏反应,其中严重过敏反应3例(2.52%).无治疗相关死亡.结论:晚期胃癌患者采用含紫杉醇方案化疗虽然骨髓抑制较重,但总体疗效优于CF/5-FU+DDP方案,不良反应可以耐受.本研究推荐以紫杉醇为主的联合化疔方案作为晚期胃癌的一线化疗方案.

  • P53表达对晚期上皮性卵巢癌一线化疗方案选择的意义

    作者:赵晓东;张毅;何淑蓉;杨丽

    背景与目的:目前,上皮性卵巢癌的术后一线化疗方案主要包括铂类联合紫杉醇(TC)和铂类联合环磷酰胺(PC).本研究拟观察分子标记物P53表达与上述两种化疗方案疗效的关系,分析P53表达在化疗疗效预测上的价值,探讨检测P53表达在选择化疗方案上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以TC或PC作为术后一线化疗方案的Ⅲc期上皮性卵巢癌,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标本的P53表达,比较P53阳性组和P53阴性组中各化疗方案的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率和无进展生存时间(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并行多因素分析影响PFS的预后因素.结果:53例患者中22例P53阳性,其中13例采用TC方案,CR 10例(76.9%),中位PFS 102周;9例采用PC方案,CR 3例(33.3%),中位PFS 43周.TC组CR率稍高于PC组(P=0.05),TC组患者PFS长于PC组(P=0.04).对31例P53阴性患者采用不同化疗方案治疗的CR率和PFS无显著性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提示残留病灶大小是独立预后因素.结论:检测P53表达在选择化疗方案上可能有意义.对于P53阳性患者首选TC方案,对于P53阴性患者可以选择PC或TC方案.确切结论尚需进一步在大样本前瞻性研究中验证.

  • 核苷酸切除修复系统基因遗传多态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铂类药物敏感性关系

    作者:袁芃;缪小平;张雪梅;王中华;谭文;张湘茹;孙燕;徐兵河;林东昕

    背景与目的:肿瘤细胞对铂类药物的化疗敏感性与个体的DNA损伤修复能力关系密切,本研究探讨核苷酸切除修复系统(nucleotide excision repair,NER)的重要成员XPC、XPD和ERCC1基因的遗传多态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对铂类药物敏感性的关系.方法:对接受含铂类药物化疗的200例晚期NSCLC患者进行临床疗效评价.以聚合酶链-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PCR-AFLP)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的方法检测XPC-PAT、XPD Lys751Gln(rs1052559)和ERCC1 C8092A(rs1052559)多态的基因型,比较不同基因型与化疗敏感性的关系.结果:结合疗效情况,XPC-PAT遗传多态各基因型在化疗有效组(CR+PR)和无效组(SD+PD)中的分布频率差异有显著性(χ2检验,P=0.023),携带XPCLL基因型个体的化疗敏感性是XPCSS基因型携带者的3.04倍(95%CI为1.25~7.41,P=0.015).没有发现XPD Lys751Gln和ERCC1 C8092A多态与化疗敏感性的相关性.但联合分析后发现,核苷酸切除修复系统的这三个遗传多态在晚期NSCLC患者对铂类药物敏感性中存在一定的联合作用(趋势检验,P=0.021).结论:核苷酸切除修复系统中XPC-PAT、XPD Lys751Gln和ERCC1 C8092A遗传多态可能与NSCLC患者对铂类药物敏感性相关.

  • 美罗华联合CHOP方案与CHOP方案治疗初治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对比研究

    作者:吴宏菊;张清媛;陈德发;关小军;张伯龙;马军

    背景与目的:CHOP方案是治疗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标准方案.美罗华是一种抗CD20单克隆抗体,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有效.本研究中比较美罗华联合CHOP方案和单用CHOP方案治疗初治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采用同期非随机对照的前瞻性研究方法,将72例初治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分为联合组和CHOP组.联合组34例,采用CHOP方案(环磷酰胺加阿霉素加长春新碱加强的松)加美罗华(375 mg/m2,于每周期化疗前2天静脉滴注1次)治疗;CHOP组38例,单用CHOP方案化疗.两组均每3周为一个循环周期,6个周期后比较两组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联合组完全缓解23例,部分缓解7例,总有效率为93.8%(30/32);CHOP组完全缓解19例,部分缓解8例,总有效率为75.0%(27/36),两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P<0.05);联合组和CHOP组1年的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81.2%和52.8%,总生存率为93.8%和75.0%,联合组均显著优于CHOP组(P<0.05).联合组的不良反应主要为发热等输注相关的不良反应,以及骨髓抑制等化疗相关的血液学不良反应,其中输注相关的不良反应轻微,患者均可耐受,而骨髓抑制情况与CHOP组类似.结论:美罗华联合CHOP方案能够提高CHOP方案治疗初治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疗效,而毒性反应类似,可作为该病的一线治疗方案.

  • 结肠癌全身辅助化疗的进展

    作者:何友兼;董秋美;李宇红

    Ⅲ期结肠癌的术后辅助化疗具有明显的生存效益,主要采用以5-FU为基础的全身化疗方案,包括5-FU/Lev、Mayo(FU/LV)方案、持续小剂量灌注(PVI)5-FU、口服氟尿嘧啶类抗癌药(UFT、Xeloda)等;5-FU合用草酸铂可以进一步提高疗效,与依立替康合用的疗效有待于进一步研究.Ⅱ期结肠癌术后辅助化疗的生存效益目前尚有争议,对高危Ⅱ期肠癌患者也应考虑行术后辅助化疗.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结肠癌术后辅助化疗的进展.

  • R-CHOP与CHOP方案治疗初治弥漫大B细胞型淋巴瘤在中国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作者:林桐榆;张红雨;黄岩;管忠震;沈悌;石远凯;朱军;克晓燕;王华庆;沈志祥;于世英;刘霆;施笑利

    背景与目的:CHOP化疗方案是目前治疗弥漫性大B细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的标准方案.利妥昔单抗(美罗华)作为一种针对CD20抗原表达阳性的B细胞的嵌合型单克隆抗体,对弥漫性大B细胞型淋巴瘤具有良好的疗效.在欧洲和美国,利妥昔单抗联合标准化疗方案治疗进展型NHL已经获得批准.本研究旨在比较利妥昔单抗加标准CHOP方案与标准CHOP方案治疗中国人CD20阳性的弥漫大B细胞型NHL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3年9月至2004年11月在全国9个研究中心进行,共有63例患者入组,其中CHOP组32例,R-CHOP组31例.所有入组患者均签署并提供知情同意书.CHOP组患者接受每3周为1个疗程共6个疗程的CHOP方案治疗;R-CHOP组患者在每个疗程开始的第1天联用利妥昔单抗的CHOP治疗方案.比较两组的完全缓解率、总体缓解率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R-CHOP组和CHOP组的完全缓解率相似(41.9%vs.37.5%,P=0.719),而总体缓解率前者要高于后者(83.8%vs.65.6%,P=0.096),但无显著性差异.治疗期间CHOP组有21.9%的患者疾病进展,而R-CHOP组仅为3.2%,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26).R-CHOP组和CHOP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似(65.6%vs.67.7%),差异无显著性(P=0.859).常见的不良反应均为白细胞下降;R-CHOP组其次常见不良反应是发热和寒战,可能与输注利妥昔单抗有关.两组的临床相关毒副作用相似,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方案治疗CD20阳性的弥漫大B细胞型NHL与单纯CHOP方案相比,能显著降低治疗失败率,同时并不增加化疗的毒副反应.

癌症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9 01 02 03 04 05 06 Z1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