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癌症杂志

癌症

癌症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암증(영문판)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 影响因子: 0.76
  • 审稿时间:
  • 国际刊号: 1000-467X
  • 国内刊号: 44-1195/R
  • 发行周期:
  • 邮发: 46-21
  • 曾用名: 癌症
  • 创刊时间: 1982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癌症》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 主编: 曾益新
  • 类 别: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 siRNA干扰ClC-2表达对人胶质瘤U-87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作者:杨翔云;赖小刚;张勇;裴建明;杨安钢;周士胜

    背景与目的:利用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抑制哺乳动物基因表达已成为研究基因功能的一种有效方法.本研究采用siRNA抑制人神经胶质瘤细胞系U-87细胞上容积调控氯通道ClC-2基因的表达,观察其受抑制后对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设计和构建两个针对人ClC-2基因的siRNA真核表达载体,并给予酶切鉴定和DNA序列分析鉴定;用脂质体LipofectamineTM 2000介导转染,将空载体质粒pSUPER.puro-shRNA和两个重组质粒pSUPER.puro-shRNA-ClC-21、pSUPER.puro-shRNA-ClC-22分别转染入U-87细胞(依次为PP0组、PP1组和PP2组);采用RT-PCR检测ClC-2 mRNA表达变化;MTF分析检测细胞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克隆形成率.结果:目的片段成功地连接到真核细胞表达载体pSUPER.puro上.PP1组、PP2组与对照组、PP0组相比较,ClC-2基因的mRNA水平明显降低,细胞生长速度明显减慢,细胞周期进程被阻滞在G1期:细胞的G1期百分含量分别增加了约30.24%、18.04%(P<0.05).平板克隆形成试验发现,克隆形成率PP1组[(11.0±1.0)%]、PP2组[(20±3.1)%]明显低于对照组[(46.5±1.6)%]和PP0组[(47.5±2.8)%](P<0.01).结论:干扰人神经胶质瘤细胞系U-87细胞的ClC-2基因表达可以抑制细胞的增殖,提示ClC-2基因可能成为控制人恶性胶质瘤生长的新靶点.

  •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信号通路在MCF-7细胞对三苯氧胺产生耐药中的作用

    作者:甄林林;朱旬;郑伟;王萱仪;武正炎

    背景与目的:以三苯氧胺(tamoxifen,TAM)为代表的内分泌治疗是乳腺癌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内分泌治疗耐药的机制、寻找克服耐药的方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在多种肿瘤中表达.在乳腺癌组织中EGFR的阳性表达提示乳腺癌的预后较差.我们选择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阳性的乳腺癌细胞株MCF-7,研究EGFR信号转导通路在TAM产生耐药过程中的作用.方法:ER(+)乳腺癌细胞株MCF-7,持续给予TAM(10-7mol/L)处理形成耐药后,采用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fluorescent quantitation 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fqRT-PCR)及Western blot方法,分析EGFR信号通路成分与ER在处理前后的改变,并研究EGFR抑制剂AG1478对耐药细胞的作用.结果:MCF-7细胞给予TAM处理的早期表现为细胞生长的抑制,持续用药(6个月)后,细胞生长速度恢复到用药前水平,细胞生长抑制试验表明MCF-7细胞对TAM耐受.此时耐药MCF-7细胞中EGFR mRNA表达量增加了4.5倍,EGFR蛋白水平明显增加,其下游通路中行的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磷酸化水平(phosphorylation-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p-ERK1/2)也明显提高(P<0.05),提示EGFR信号转导通路的活性水平增高,而ER蛋白水平无明显变化.同时,耐药MCF-7细胞对EGFR抑制剂AG1478的敏感性增强.结论:ER+的乳腺癌细胞长期给予TAM处理,可通过EGFR信号转导通路的活性水平提高而对内分泌治疗产生耐药,同时给予EGFR抑制剂可提高内分泌治疗的效果.

  • 肝癌靶向性腺病毒载体的构建及其作用的研究

    作者:徐丁尧;杜芝燕;王妍;陈惠华;徐元基;陆应麟

    背景与目的:抑癌基因p16是肿瘤基因治疗常用的治疗基因之一,通过腺病毒载体介导p16基因表达引发肿瘤细胞凋亡在多种p16基因失活的肿瘤细胞系中都得到了证实.研究表明,p16在人原发性肝细胞癌中存在高频率失活.因此,本研究通过观察外源性p16基因经AFP启动子驱动表达后对AFP阳性肝癌细胞的影响,以探讨p16基因在肝癌靶向基因治疗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将外源性p16基因置于人AFP核心启动子AF0.3下游,构建了携带p16基因的重组复制缺陷型腺病毒Ad-AFP-p16,感染肝癌细胞后,应用MTT比色法、Western blot、DNA片段化分析、流式细胞术分析等方法在体外研究外源性p16基因表达对细胞生长的影响.小鼠皮下接种感染重组腺病毒的鼠肝癌细胞H22,观察病毒对肝癌细胞体内成瘤性的影响.结果:感染Ad-AFP-p16的肝癌细胞高效表达P16蛋白,MTF结果显示细胞生长受到明显抑制,到第六天Ad-AFP-p16对肝癌细胞Bel-7402和HepG2的生长抑制率分别为(94.42±11.70)%和(94.99±6.74)%,DNA片段化分析和流式细胞术分析证实p16能诱导肝癌细胞发生显著凋亡,感染后48 h Bel-7402和HepG2的凋亡率分别为39.57%和39.75%.感染Ad-AFP-p16的肝癌细胞体内成瘤受到明显抑制,对照组、Ad-GFP组、Ad-AFP-p16组以及Ad-CMV-p16组瘤体体积分别为(1.54±0.65)cm3、(1.71±1.01)cm3、(0.25±0.39)cm3和(O.25±0.45)cm3.结论:AFP启动子驱动p16基因表达可以诱导肝癌细胞发生凋亡.

  • 维甲酸耐药细胞与敏感细胞的差异表达蛋白分析

    作者:秦慧;刘霆;杨金亮;黄欣;柳斌;宋鑫;赵霞;魏于全

    背景与目的:维甲酸耐药机制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蛋白质组学以所有蛋白质为研究对象,从细胞水平及整体水平研究蛋白质的组成及其变化规律.本实验应用蛋白组学技术整体比较维甲酸耐药细胞与敏感细胞蛋白表达谱,筛选差异表达蛋白,以期获得维甲酸耐药相关蛋白.方法:提取维甲酸耐药细胞株MR2及维甲酸敏感细胞株NB4的总蛋白,通过双向凝胶电泳分离,获得二者高质量的蛋白表达谱,经PDQuest v7.1软件比较分析,筛选出二者间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点,通过质谱仪鉴定表达差异的蛋白.结果:获得了分辨率高、重复性好的APL细胞的双向电泳图谱.PDQuest v7.1软件分析结果表明,MR2细胞及NB4细胞的pH 4~7双向凝胶电泳所展示的蛋白点分别有(890±45)个和(912±56)个.二者间有57个差异显著的蛋白点,其中23个在MR2细胞中上调,34个下调.经质谱鉴定了10个蛋白,鉴定成功率达70%,鉴定的蛋白涉及癌蛋白、细胞周期调控和信号转导相关蛋白质.结论:应用双向凝胶电泳技术整体展示了维甲酸耐药细胞株MR2及敏感细胞株NB4的蛋白表达谱,并分析、鉴定、筛选出与维甲酸耐药相关的差异表达蛋白,为进一步从多因素角度研究认识维甲酸耐药机制提供了新的线索.

  • siRNA沉默HYAL1基因表达对人乳腺癌细胞生长和增殖的影响

    作者:谭金祥;任国胜;涂刚;Li Xiao-Tao;王小毅;冉亮

    背景与目的:有研究证实透明质酸酶(hyaluronidase,Hyase)与人乳腺癌的恶性潜能相关.本研究拟探讨RNA干扰是否能有效抑制Hyase基因HYAL1的表达以及人乳腺癌细胞的生长和增殖.方法:体外化学合成HYAL1序列特异性双链RNA(dsRNA),在脂质体(SiPORT Lipid)的介导下转染人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MDA-MB-453S、ZR-75和ZR-75-30.荧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转染效率,RT-PCR分析HYAL1 mRNA的表达,MTT测定细胞的增殖,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结果:(1)HYAL1-siRNA能有效地封闭HYAL1基因的表达,使HYAL1 mRNA相对水平明显降低(P<0.05);(2)HYAL1-siRNA能明显抑制细胞增殖(P<0.05);(3)HYAL1-siRNA使细胞周期G0/G1期细胞百分比明显增加,S期的细胞百分比显著减少(P<0.05).结论:siRNA-HYAL1能有效抑制人乳腺癌细胞株HYAL1基因的表达,抑制细胞增殖,将更多的细胞阻滞在G0/G1期.

  • 血管生成抑制剂YH-16抑制结肠癌肝转移的研究

    作者:周志伟;万德森;王国强;任镜清;卢震海;林素暇;唐绍贤;叶燕丽;陈功

    背景与目的:YH-16是新合成的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Ⅱ期临床试验已证实YH-16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具有协同作用.本文探讨血管生成抑制剂YH-16对结肠癌肝转移的抑制作用.方法:MTT法测定血管生成抑制剂YH-16对血管内皮细胞和结肠癌CT26细胞的IC50;经小鼠脾脏下极包膜下注入CT26细胞建立结肠癌肝转移模型,60只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低剂量YH-16组、中剂量YH-16组、高剂量YH-16组,YH-16剂量分别为0 mg/kg、0.40 mg/kg、0.75 mg/kg和1.50 mg/kg,术后2周观察各组小鼠肝转移情况,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肝转移瘤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和肿瘤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结果:(1)YH-16对结肠癌CT26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IC50分别为(2.16±0.28)μg/ml和(0.64±0.10)μg/ml,前者是后者的3.38倍;(2)对照组,低、中、高剂量YH-16组肝转移率分别为100.0%、92.3%、80.0%和73.3%.高剂量YH-16组肝转移瘤数目明显低于对照组、低剂量YH-16组和中剂量YH-16组(P值均<0.05);(3)对照组,低、中、高剂量YH-16组脾脏肿瘤体积的中位数分别为1.180 cm3、1.201 cm3、0.887 cm3和0.781 cm3,四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4)YH-16各剂量组肝转移瘤组织中VEGF的表达较对照组无明显降低,四组肝转移瘤的MVD分别为65.00±9.58、58.15±8.81、51.60±7.10和44.53±11.47,中、高剂量YH-16组的MVD计数较对照组明显降低,高剂量YH-16组MVD计数较中剂量和低剂量YH-16组明显降低(P值均<0.05).结论:血管生成抑制剂YH-16可以明显抑制结肠癌肝转移.

  • CT灌注成像在研究大鼠微小肝转移癌血供中的作用

    作者:时高峰;王士杰;王琦;许茜;李如迅;杜煜;王亚宁;李月考;杨丽;彰俊杰

    背景与目的:肝脏是转移性肿瘤的好发部位,尤其是胃肠道肿瘤易转移到肝脏.肝转移癌的早期发现对其诊治和预后至关重要.本研究旨在使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研究大鼠Walker-256微小转移性肝癌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22只经脾脏注入Walker-256(细胞含量2×107)制备成肝脏微小转移癌的大鼠为实验组;10只大鼠经脾脏注入等量生理盐水为对照组;实验组中随机选取10只注射瘤细胞前的大鼠作为空白自身对照组.CT灌注扫描后用斜率法计算得到参数包括:肝动脉灌注量(hepatic arterial perfusion,HAP)、门静脉灌注量(portal vein perfusion,PVP)、肝灌注指数(hepatic perfusion index,HPI)、总肝灌注量.病理学检查HE染色证实转移癌的存在.结果:实验组中有19只大鼠发现转移灶,直径0.5~6.6mm.各项参数值组间比较:实验组大鼠HAP[(97.67±31.42)ml·min-1·(100 ml)-1],明显高于对照组[(43.35±17.39)ml·min-1(100 ml)-1]和空白组[(40.77±18.91)ml·min-1·(100 ml)-1],差异具有显著性(F=47.84,P<0.000 1);对照组和空白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实验组PVP[(295.49±61.85)ml·min-1·(100 ml)-1]明显低于对照组[(385.7±71.25)ml·min-1·(100 ml)-1]和空白组[(362.73±78.56)ml·min-1·(100 ml)-1],差异具有显著性(F=14.10,P<0.000 1),对照组和空白组差异无显著性.总肝灌注量组间比较,三组之间没有差异(F=1.39,P=-0.255).结论:大鼠微小肝转移癌表现为肝动脉灌注量的增加和门静脉灌注量的降低.CT灌注成像技术可以用来评价肝脏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对于早期诊断肝脏转移癌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 膀胱癌相关蛋白基因对HeLa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作者:左泽华;赵旻;刘娟;魏芸;伍欣星

    背景与目的:通过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的基因分类表达芯片筛选发现,在宫颈癌组织中,膀胱癌相关蛋白基因(bladder cancer related protein,BLCAP)表达降低为明显.提示该基因可能与宫颈癌发生相关.本研究旨在探讨该基因对宫颈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用RT-PCR法检测54例宫颈癌组织和25正常宫颈组织中BLCAP基因的表达情况.制备BLCAP全长cDNA并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LXSN上,稳定转染至宫颈癌细胞系HeLa中,细胞计数方法和克隆形成实验观察稳定转染BLCAP基因的HeLa细胞的细胞形态、细胞增殖及集落形成能力;利用DNA ladder检测BLCAP基因引起HeLa细胞凋亡情况;裸鼠体内抑瘤实验观察BLCAP基因的抑瘤作用.结果:BLCAP在宫颈癌组织中不表达或低表达,与正常宫颈组织相比明显降低;转染BLCAP基因的HeLa细胞倍增时间为69.4 h,较未转染HeLa细胞(27.5h)和转染空载体的HeLa细胞(30.2 h)明显延长,差异有显著性(P<0.05);细胞同步对比实验显示,转染BLCAP基因的HeLa细胞的克隆形成率明显低于未转染HeLa细胞(t=5.98,P<0.01)和转染空载体的HeLa细胞(t=4.69,P<0.01);HeLa细胞在转染BLCAP基因后出现了DNA梯形条带.将转染BLCAP基因的HeLa细胞、转染空载体的HeLa细胞和未转染的HeLa细胞分别注射入BALB/c裸鼠体内,30天后处死动物,剥离肿瘤组织并称重,各组平均瘤重分别为1.015 g、1.612 g和1.530 g,转染BLCAP基因的细胞抑瘤能力与两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肿瘤病理切片结果显示,稳定转染BLCAP基因的HeLa细胞所成肿瘤组织,癌组织被纤维组织包裹,边缘整齐,未侵犯肌层和脂肪组织,部分癌巢边缘癌细胞可见散在类似凋亡细胞的细胞群.而未转染质粒组及转染空载体pLXSN质粒组所成肿瘤组织癌组织突破肌层呈浸润性生长,癌巢边缘癌细胞病理性核分裂像多见.结论:BLCAP基因在宫颈癌组织中表达下调,对HeLa细胞的增殖具有明显抑制作用,为宫颈癌相关候选抑癌基因.

  • FRNK对人乳腺癌MDA-MB-435细胞迁移的抑制作用

    作者:秦瑾;刘正湘

    背景与目的:粘着斑激酶(focal adhesion kinase,FAK)的高表达或过度激活与肿瘤迁移密切相关.粘着斑相关非激酶(FAK related non-kinase,FRNK)是FAK内源性抑制剂,通过与FAK竞争粘着斑结合位点抑制FAK活性.本研究旨在探讨FRNK对人乳腺癌细胞MDA-MB-435迁移的抑制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RT-PCR法克隆目的基因FRNK,构建pcDNA3.1-FRNK重组质粒;利用脂质体转染MDA-MB-435细胞,经G418筛选抗性单细胞克隆,通过Western blot鉴定稳定高表达FRNK蛋白的MDA-MB-435细胞并检测其与野生型MDA-MB-435细胞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9,MMP-9)表达水平;采用体外划痕修复实验和Boyden趋化小室比较野生型和稳定高表达FRNK蛋白的MDA-MB-435细胞的非定向及定向迁移运动能力.结果:成功构建真核表达重组质粒pcDNA3.1-FRNK,建立稳定高表达FRNK蛋白的MDA-MB-435细胞.高表达FRNK的细胞较野生型MDA-MB-435细胞MMP-9蛋白表达降低73.1%.在划痕修复实验中,稳定高表达FRNK蛋白的MDA-MB-435细胞移行面积与空白面积之比为0.35±0.02,与野生型MDA-MB-435细胞(0.58±0.06)相比划痕修复能力明显减弱(P<0.05);在趋化小室实验中,高表达FRNK蛋白的MDA-MB-435细胞迁移数为65.15±8.56,仅为野生型MDA-MB-435细胞迁移数(97.86±5.44)的66.57%.结论:FRNK可抑制MDA-MB-435细胞迁移运动,该抑制作用与MDA-MB-435细胞中MMP-9表达下调有关.

  • 不同转移能力乳腺癌细胞株的差异表达蛋白研究

    作者:叶丽虹;尤嘉琮;郭威;徐少峰;吴莲英;齐众;张晓东

    背景与目的:肿瘤转移相关蛋白在肿瘤细胞转移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在建立高转移潜能乳腺癌细胞株LM-MCF-7的基础上,筛选乳腺癌细胞转移相关蛋白并探讨其功能.方法:应用蛋白质组学和免疫印迹等方法比较和筛选来源相同但具有不同转移能力的乳腺癌细胞株(MCF-7/LM-MCF-7)的蛋白质表达差异.将克隆有存活蛋白(survivin)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Sur转染至MCF-7细胞,通过"伤口愈合"实验检测存活蛋白对乳腺癌细胞迁移的影响.结果:应用蛋白质组学技术获得8个有意义的蛋白质,分别有参与细胞骨架构成、物质代谢、细胞凋亡、蛋白折叠和蛋白质相互作用等功能.应用免疫印迹方法发现,在MCF-7细胞中nm23、p27表达水平较高,在LM-MCF-7中存活蛋白、肌球蛋白轻链激酶(myosin light chain kinase,MLCK)和Bcl-2表达水平较高."伤口愈合"实验显示,存活蛋白过表达可明显增强MCF-7细胞的迁移能力.结论:不同转移能力的乳腺癌细胞株中存在与乳腺癌转移相关的蛋白质,存活蛋白与乳腺癌转移有密切的关系.

  • HnRNP E2诱骗RNA对白血病K562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

    作者:陈新敏;冯文莉;赵世巧;曾建明;白卫君;王小中;黄宗干

    背景与目的:BCR/ABL诱导多聚胞嘧啶结合蛋白E2[poly(rC)-binding protein E2,hnRNP E2]的异常表达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急变中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探讨hnRNP E2诱骗RNA(decoy RNA)对人白血病细胞K562增殖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构建能转录出hnRNP E2诱骗RNA的质粒载体,将其经阳离子脂质体介导转染K562细胞,用G418筛选出稳定表达的细胞,台盼蓝法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并用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下游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α(CCAAT/enhancer-binding protein α,C/EBP α)和c-myc的表达.结果:稳定表达诱骗RNA的K562细胞增殖受抑,增殖抑制率为(62.73±12.92)%;细胞周期阻滞于S期[稳定表达诱骗RNA细胞组(55.59±4.67)%,对照组(44.70±4.21)%,P<0.05];C/EBPα mRNA无改变,但在蛋白水平42 ku-C/EBP α表达升高了(49.72±5.58)%;c-myc mRNA下降了(58.27±7.23)%,蛋白水平降低了(57.26±6.52)%.结论:hnRNP E2诱骗RNA能抑制K562细胞的增殖,其机制可能与诱骗RNA阻断hnRNP E2和C/EBPα mRNA的结合后,引起42 ku-C/EBPα表达升高有关.

  • 心脏黏液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47例分析

    作者:王鸿雁;张学斌;郑建杰;邓元;王一理;宋艳侠;刘莉;王敏

    背景与目的:心脏黏液瘤是心脏肿瘤中常见的一种,形态结构多样,而生物学行为及组织发生尚存争议.本研究探讨心脏黏液瘤的临床特征、组织形态及免疫表型特点.方法:复习47例心脏黏液瘤临床资料及组织切片,对部分病例作特殊染色及10种抗体的免疫组化染色并观察其结果.结果:47例心脏黏液瘤中女性患者较多,占32例,年龄小者3岁.肿瘤体积0.7 cm×0.7 cm×0.4 cm~12 cm×8 cm×7 cm,42例有蒂,5例无蒂;43例位于左心房,3例位于右心房,1例位左心室近心尖部.瘤细胞呈星芒状、梭形、圆形或不规则形,排列呈小团及索状,其间有大量黏液.4例可见瘤细胞围绕小血管排列,4例表面有一层增生纤维组织形成的假包膜,2例间质呈血管瘤样改变;7例间质有大片陈旧性出血、含铁血黄素及铁盐沉积、纤维化;1例有灶状腺样结构,1例有骨化及脂肪化生,1例富于细胞.12例作免疫组化,Vimentin及CD34肿瘤表面被覆细胞及实质内细胞为阳性;腺样分化区CK及EMA阳性;富于细胞的1例PCNA及Ki67阳性.随访21例,随访1~15年,未见复发.结论:心哪脏黏液瘤有腺样化生、陈旧性出血、纤维化、骨化及脂肪化生等多种继发性改变,富细胞者是否存在潜在恶性,尚待进一步研究.心脏黏液瘤可能起源于多潜能原始间叶细胞.

  • LRP16基因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廖代祥;韩为东;赵亚力;蒲永东;母义明;罗成华;李向红

    背景与目的:既往研究表明雌激素通过其受体α直接上调LRP16的表达,LRP16基因的高表达促进乳腺癌细胞的增殖.本研究旨在探讨LRP16基因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状况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52例乳腺癌组织及其配对癌旁组织,Northern blot与半定量RT-PCR法分别检测22例和30例标本中LRP16mRNA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及Ki-67的表达情况.结果:North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22例癌组织LRP16 mRNA的表达较癌旁组织高2倍的有9例,高表达率为40.9%(9/22).高表达LRP16的9例中有7例ER阳性,8例PR阳性;而非高表达13例中ER阳性6例,PR阳性5例,两组ER与PR阳性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LRP16高表达的9例中只有1例PR和ER同时阴性,而非高表达的13例中有7例.22例患者中,13例肿瘤直径3.0~4.5 cm,其中LRP16基因高表达组占8例;有腋窝淋巴结转移的12例中8例LRP16高表达.8例高表达Ki-67患者中6例LRP16高表达.半定量RT-PCR检测结果表明,30例肿瘤标本中9例(30.0%)LRP16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组织,9例LRP16高表达者ER、PR均阳性,Ki-67高表达,且瘤体直径均大于3.5 cm,均有腋窝淋巴结转移,与非高表达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LRP16基因表达水平与ER/PR阳性率、细胞增殖活性、肿瘤直径、远处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提示LRP16基因可能参与促进乳腺癌的增殖与转移.

  • 食管间质瘤与平滑肌肿瘤的临床鉴别及治疗

    作者:张旭;戎铁华;吴秋良;傅剑华;龙浩;张兰军;马国伟;苏晓东;李小东;汪道峰;胡祎;杨弘

    背景与目的:食管间质瘤与平滑肌肿瘤虽然具有不同的病理学特征,但是临床上不易鉴别.本研究比较食管间质瘤和平滑肌肿瘤的临床特征,并探讨其治疗原则.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原诊断为食管平滑肌(肉)瘤20例和间质瘤1例肿瘤组织中CD117和CD34等一组抗体表达,结合病理学形态表现和临床表现进行分析,并总结各自的治疗原则及疗效.结果:16例原诊断为食管平滑肌瘤有5例CD117(+),按照间质瘤评定标准,均为非高度侵袭危险性食管间质瘤,余11例CD117(-);1例原间质瘤CD117(+)和CD34(+),为高度侵袭危险性食管间质瘤;4例食管平滑肌肉瘤CD117(-)和CD34(-).食管非高度侵袭危险性间质瘤和平滑肌瘤的病理学形态表现、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和预后没有明显差异;食管高度侵袭危险性间质瘤和平滑肌肉瘤的病理学形态表现、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和预后也没有明显差异.结论:病理学形态表现和临床表现无法区分食管间质瘤和平滑肌肿瘤,CD117等抗体的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是区分食管间质瘤和平滑肌肿瘤必不可少的手段.食管非高度侵袭危险性间质瘤和平滑肌瘤局部切除术或部分食管切除术可以达到根治,预后良好;高度侵袭危险性食管间质瘤和平滑肌肉瘤需行食管部分切除术.

  • 乳腺癌调强放射治疗和常规切线野治疗的三维剂量学研究

    作者:黄晓波;蒋国樑;陈佳艺;陈兰飞;胡伟刚

    背景与目的:乳房保留治疗已在早期乳腺癌患者中逐渐推广应用,其中全乳根治性放疗的标准技术通常采用常规切线野技术.调强放射治疗(intensity-modulated radiotherapy,IMRT)技术有望在保障相同疗效的同时进一步减少放疗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本研究利用三维计划系统评价全乳IMRT的剂量学优势与适应证.方法:选择10例接受保乳手术的Tis~2N0M0早期乳腺癌病例,利用三维治疗计划系统为每例患者设计两种全乳放射治疗计划,切线野常规计划与IMRT计划,处方剂量均为5 000 cGy.用剂量体积直方图(dose volume histograms,DVH)来比较各种计划中计划靶体积(planning target volume,PTV)、危及器官(organs at risks,OARs)的剂量学差异.结果:靶区覆盖率在两种计划中相似,分别为98.3%和97.7%.与常规计划比较,IMRT计划的PTV接受<95%处方剂量与>103%处方剂量的体积百分比之和(inhomogeneity index,IHI)从29.9%减少到2.9%,PTV接受至少105%处方剂量照射的体积百分比(V105%)从28.2%减少到0.6%;IMRT计划改善IHI和减少V105%的平均值在PTV较大的患者中优势更明显.左侧患者中冠状动脉的大剂量(Dmax)以及心脏的平均剂量(Dmean)分别从5 057.1 cGy减少到4 832.9 cGy和从629.8 cGy到450.7 cGy;右侧患者肝脏的Dmean从283.9 cGy减少到172.0 cGy;所有患者中同侧肺的Dmean、至少接受20Gy照射的体积百分比(V20)分别从925.2 cGy减少到765.9 cGy,从16.0%到15.3%,Dmean与V20的平均值在IMRT计划中减少的百分比在不同射野中心肺厚度(central lung distance,CLD)亚组中分别是14.7%与20.9%,7.0%与12.9%;对侧乳腺和对侧肺的Dmean也分别从75.4 cGy减少到20.3 cGy和从30.9 cGy到16.1 cGy.结论:全乳IMRT的剂量学优势主要在于保证靶区覆盖率的前提下,显著改善靶区的剂量分布均匀性并一定程度上降低OARs的受照剂量与容积.乳房体积和CLD较大的病例可以通过IMRT技术获得更好的剂量学结果.

  • 肝脏血管系统与肝内占位病灶的MR三维重建与融合

    作者:李勇;梁碧玲;张嵘;许晓矛;任俊杰;叶瑞心;钟镜联

    背景与目的:肝内血管和肝内占位病灶解剖关系的确立,直接影响到治疗计划的选择.本研究利用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three dimensional 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3D DCE MRA)序列重建肝门及肝内血管系统并与肝内的占位病灶进行融合,探讨其对临床治疗的指导作用.方法:利用上腹部3D DCE MRA扫描技术,采用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和表面容积再现(surface shded display,SSD)的方法重建血管及肝内占位病灶,并将两者融合及三维重建,共27例得到理想图像,包括血管瘤2例,局灶性结节增生3例,腺瘤1例,巨结节性再生结节2例,肝囊腺癌2例,肝细胞癌17例;其中23例有手术证实,4例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straction angiography,DSA)对照.结果:肿块与血管的显示及相互关系包括:肝内血管系统主分支未见异常5例,可见由肝动脉发出的供血动脉6例,肝内血管主干受压移位13例,肝内血管主干受侵6例,门静脉或下腔静脉内癌栓11例.9例合并有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表现.MIP法在显示重建血管的级数方面高于SSD法.结论:肝脏血管系统和肝内占位病灶的三维重建和融合技术可较好地显示病灶和血管的立体解剖关系,有助于临床医生确定能否手术及手术的方式、范围.

  • 肺转移瘤的血供情况与动脉灌注栓塞疗效的关系

    作者:蒋国民;赵进委;陈亚贤;田丰

    背景与目的:介入治疗已广泛应用于原发性肺癌,而在肺转移瘤中应用尚较少,其主要原因为对肺转移瘤血供的研究较少,且分歧较大.本研究旨在探讨肺转移瘤的支气管动脉供血情况与动脉灌注栓塞疗效的关系,以提高肺转移瘤的治疗效果.方法:对33例肺转移瘤患者,行选择性支气管动脉造影,了解肿瘤的分布、血液供应情况,对少血供转移瘤给予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对富血供转移瘤给予碘油乳剂栓塞治疗.结果:33例共89个肺转移瘤在肺内分布情沉:内中带63个(70.8%),外带26个(29.2%).56个转移瘤富血供,33个转移瘤少血供.转移灶的支气管动脉供血类型与肿瘤的分布位置有关,内中带病灶以富血供为多,外带病灶以少血供或无支气管动脉供血的为多(P<0.01);肿瘤病灶的大小与支气管动脉供血的类型无明显相关性(P>0.05);肿瘤介入灌注栓塞的疗效与支气管动脉供血的类型有关,富血供栓塞组的有效率(71.4%)明显高于少血供灌注组(42.4%)(P<0.01),肝癌肺转移灶多数血供丰富,碘油沉积较好,随访中见病灶缩小明显,且病灶较稳定.结论:肺转移瘤仍主要由支气管动脉供血,支气管动脉供血丰富的转移瘤可采用支气管动脉灌注栓塞治疗.

  • 39例肺转移瘤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疗效分析

    作者:吴少雄;邓美玲;包勇;王汉渝;高远红;李凤岩;黄劭敏

    背景与目的:传统治疗肺转移瘤的方法并不多,且疗效欠佳.X-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X-ray stereotactic radiotherapy,SRT)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技术,为肺转移瘤提供了另一种治疗手段.本文通过总结SRT治疗肺转移瘤患者的疗效,评价其在肺转移瘤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应用SRT治疗39例肺转移瘤患者共计62个病灶,中位靶大径为2.1 cm(1.2~4.9 cm),中位靶体积为1.4 cm3(0.3~16.9 cm3).其中21个病灶为单次照射,处方剂量为20~24 Gy;41个病灶为分次照射,分次量8~16 Gy,总剂量24~45 Gy/2~4次.全组的中位生物有效剂量(biologic effective dose,BED)为75 Gy(52.8~112.5 Gy).结果:治疗后3个月内的有效率(全消+缩小)为83.3%;对大径≤3 cm病灶,BED<75 Gy和≥75 Gy的有效率分别为62.5%和93.5%(P=0.023).全组中位生存时间为21.6个月(3.4~62.2个月).1年和2年的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局控率、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78.9%和48.2%、88.4%和82.8%、65.0%和39.3%,单发和多发肺转移者的2年OS分别为57.7%和30.0%(P=0.047),无和有肺外病灶存在者的2年OS分别为54.9%和28.6%(P=0.003).2级和2级以上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为5.1%(2/39).结论:采用SRT治疗肺转移瘤是有效和安全的;单发肺转移和无肺外病灶存在者的预后较好,BED≥75 Gy对大径≤3 cm转移灶的局控效果较佳.

  • 肝局灶性结节增生患者的典型与不典型螺旋CT征象分析

    作者:郑列;吴沛宏;沈静娴;莫运仙;谢传淼;阮超美;李立

    背景与目的:肝局灶性结节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NH)是一种少见的肝脏肿瘤样病变,本研究旨在探讨该病典型与不典型的螺旋CT征象,从而提高对该病的影像学诊断水平.方法:对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病理证实或临床确诊的32例FNH患者的37个病灶的螺旋CT征象,包括病灶数目、大小、边缘情况、密度、强化形式、中央瘢痕、假包膜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37个病灶中,有14个病灶大径≤3 cm,有23个病灶大径>3 cm;有20个病灶位于肝包膜下;有7个病灶周边存在假包膜,这7个病灶大径>3 cm;有22个病灶存在中央瘢痕,其中有20个病灶大径>3 cm.所有病灶在动脉期均呈高密度,其中31个病灶肿瘤实质均匀强化,17个病灶周边可见异常增粗的血管影.结论:FNH典型的CT征象是动脉期明显均匀强化、存在中央瘢痕并延迟强化;FNH不典型的CT征象是动脉期不均匀强化、无中央瘢痕、存在假包膜.征象的多样性与病灶的病理类型和病灶的大径相关.

  • 骨桥蛋白检测对预测肝细胞癌转移复发的意义

    作者:崔伯康;张昌卿;张颖;元云飞;张亚奇;石明;陈敏山;李升平;李锦清

    背景与目的: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是一种分泌性磷酸糖蛋白,可以同整合素和CD44v结合,在肿瘤发生、发展、侵袭、转移等病理过程中起作用.本研究探讨血浆中OPN检测,在预测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术后转移复发中的意义.方法:病例组选取手术切除的肝细胞癌患者56例,用ELISA法检测术前血浆OPN浓度,对照组取23例健康体检职工血浆标本.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血浆OPN水平;并随访病例组复发转移情况,分析血浆OPN水平与肿瘤转移复发的关系.结果:HCC组血浆OPN浓度为(864.4±391.9)μg/L,健康对照组血浆OPN浓度为(382.5±169.4)μg/L,两组相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随访期间,25例无复发,31例复发.肝细胞癌无复发组血浆OPN浓度为(744.6±323.9)μg/L,复发组血浆OPN浓度为(961.0±411.6)μg/L,复发组与无复发组血浆OPN浓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39).Cox模型多因素分析发现血浆OPN水平、肝硬化、肿瘤大小是预测肝癌转移复发的独立因素.结论:肝细胞癌患者血浆中OPN浓度可以作为预测肿瘤复发转移的潜在参考分子指标之一.

  • 山东省上皮性卵巢癌发病因素分析——病例配对研究

    作者:苗青;孔北华

    背景与目的:卵巢癌在妇科恶性肿瘤中列第二位,其死亡率列第一位,尽管研究发现某些因素与卵巢癌发病有关系,但卵巢癌发病病因尚未定论,本课题的目的是研究卵巢癌发病的危险因素,探讨卵巢癌的发病原因.方法:将山东省19所地市以上综合医院住院经病理确诊的307例上皮性卵巢癌患者做为病例组,同时将同期住院的非恶性肿瘤患者307例1:1配对作为对照组,调查105个因素,资料用条件logistic回归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筛选出25个因素:接受过学校教育、经济状况好、排卵年延长、长时间放置宫内节育器(intrauterine device,IUD)、多食肉类、甜食、脂肪、大便不规律、便秘、接触有害物质、精神抑郁、焦虑、精神紧张、性格急噪、精神创伤、一级亲属卵巢癌家族史阳性是卵巢癌发病危险因素.然而,未接受过学校教育、月经周期延长、婚后至首次妊娠间隔时间长、孕次增加、哺乳时间延长、产后停经时间延长、子宫或/和一侧卵巢切除、多食蔬菜水果、性格温和是降低卵巢癌发病危险的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月经周期延长、孕次多、多食蔬菜水果、和性格温和是保护因素,而使用IUD时间长、多食肉类和精神创伤是卵巢癌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卵巢癌的发病并非由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因素参与卵巢癌的发生发展过程.

  • 伴有明显间质纤维化的胆囊腺癌19例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王仰坤;赵伟;郝艳

    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伴有明显间质纤维化的胆囊腺癌临床表现多有长期的胆囊炎、胆囊结石病史,B超检查提示胆囊壁呈不规则增厚或结节状改变.其大体形态不形成癌结节突人胆囊腔,胆囊壁呈局限性增厚,少数病例胆囊壁呈弥漫性不规则增厚.病理组织学特点:腺癌细胞多呈单层排列,较少复层排列,形成大小不等、形态不一、排列不规则的腺样结构;核显示异型性,核分裂像可见,但较少;增生的大量纤维性结缔组织间可伴有以淋巴细胞、浆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免疫表型:强阳性表达CK(AE1/AE3)、CK(AE1)、CK7(OV-TL12/30)、CK8(C51)、CK18(Dc-10)、CK19(RCK108)、EMA(Mc-5);中等阳性表达CEA(COL-1)、CK20(Ks20.4)、MUC-5AC(CLH2);弱阳性表达MUC-2(B306.1);灶性表达CK17(E3).结论:伴有明显间质纤维化的胆囊腺癌的临床表现、肉眼类型、组织学特点等不同于其它腺癌;其发生可能与慢性胆囊炎有关.

  • 血管生成拟态——肿瘤治疗的新靶点

    作者:岳伟英;陈忠平

    在研究黑色素瘤过程中,Maniotis报道了一种独立于肿瘤血管生成的新的肿瘤微循环模式--血管生成拟态:强调它是无内皮细胞参与、细胞外基质界限的管道,肿瘤细胞沿管道外壁排列.Folberg等在脉络膜黑色素瘤中确认了血管生成拟态的7种PAS染色阳性管道模式,并归纳为二类,即中空的和实芯的PAS阳性网络结构.研究认为PAS染色阳性的血管生成拟态网状管道结构可能是肿瘤微循环的一种模式,不同于血管生成,也不同于肿瘤间充质反应.血管生成拟态现象的报道还见于乳腺癌、前列腺癌、卵巢癌、肺癌、胶质母细胞瘤、滑膜肉瘤、横纹肌肉瘤、嗜铬细胞瘤和细胞滋养层形成胎盘的过程.黑色素瘤细胞基因表达谱分析发现瘤细胞呈现遗传学失调和可塑性,其血管生成拟态调解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分子包括VE-cadherin、EphA2、laminin5 γ2、MMPs、VEGF-C、LYVE1、TF、和NOTCH蛋白等.血管生成拟态概念的提出及其分子生物学调控机制的探讨为抗肿瘤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和可能的新靶点.

  • 血浆EB病毒DNA浓度预测鼻咽癌远处转移的研究

    作者:侯雪;张力;赵充;李苏;卢丽霞;韩非;邵建永;黄培钰

    背景与目的:鼻咽癌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远处转移,近年多项放化疗综合治疗的临床研究未显示出明显的远处转移率的降低和远期生存的获益,综合治疗适宜个体及佳模式尚未确立.血浆EB病毒DNA(EBV DNA)浓度是一项能反映鼻咽癌分期、治疗反应、预后的灵敏、特异的分子生物学指标.我们设计此前瞻性研究,探讨通过鼻咽癌患者血浆EBV DNA浓度预测远处转移的发生,为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模式的选择提供分子学指标.方法:69例初治鼻咽癌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结束时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血浆EBV DNA浓度.所有患者按计划随访,进行远期疗效及生存的评价.Kaplan-Meier法计算无转移生存率及总生存率,多因素分析用Cox回归模型.结果:远处转移患者治疗前血浆EBVDNA中位浓度(27 000 copies/ml)及治疗后EBV DNA检出率(55.56%)均高于持续缓解者(4 000 copies/ml,5.56%)及局部复发者(3 850 copies/ml,0%)(P值分别为0.039,0.001).以治疗前20 000 copies/ml、治疗后0copies/ml为界值点,EBV DNA低浓度患者的无复发生存率、无转移生存率及总生存率均高于高浓度患者,差异有显著性.Cox回归分析显示治疗前EBV DNA浓度(P=0.050,RR=3.95)、治疗后EBV DNA浓度(P=0.001,RR=11.74)均是影响无转移生存的危险因素.进一步将患者治疗前后EBV DNA浓度变化综合进行生存分析,结果表明治疗后EBV DNA浓度能否降到0是影响无转移生存重要的预后因素(P=0.000).结论:鼻咽癌患者治疗前、后血浆EBV DNA浓度,尤其是治疗后能否降到0,能预测远处转移的发生,有望为放化综合治疗筛选高危患者,指导放化结合模式的选择.

  • 大鼠喉移植供体喉的体外保存研究

    作者:李浩;郭朱明;彭汉伟;陈福进;曾宗渊

    背景与目的:喉作为一个复合器官,供体喉的体外保存时间不能超过3小时.本研究探讨供体喉的佳保存方法及时间.方法:在大鼠喉移植实验中,采用HCA液(hyperlonie citrate adeuinc solution)和UW氏液(university of winstousin solution)分别进行供体喉原位灌注,观察低温保存后喉体的连续形态学改变,比较两种保存液的保存效果.结果:HCA液保存20小时后,移植喉出现粘膜上皮、血管内皮、喉内肌等组织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线粒体肿胀、崩解,细胞核染色质边集,22小时后细胞发生核固缩,继而出现凋亡现象;UW氏液保存24小时后才开始出现喉体各组织细胞缺血、坏死改变.结论:UW氏液对供体喉的保存效果优于HCA液,能保存喉体达24小时.

  • 宫颈癌易感基因 HLA-DQA1编码区SNPs的筛选和分析

    作者:李艳芸;邢军;赵林胜;李燕妮;王玉川;张维铭

    背景与目的: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基因多态性的差异在宫颈癌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筛选宫颈癌易感基因HLA-DQA1编码区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并对其多态性的变异所引发的氨基酸变化是否会导致基因的功能异常进行筛选和分析.方法:使用SNPper软件从公共数据库dbSNP获得HLA-DQA1编码区的SNPs数据,在dbSNP数据库获取相应的FASTA序列,使用PARSESNP软件进行筛选和分析.结果:在HLA-DQA1基因的编码区发现2个SNPs(rs9272693和rs9272703),其单核苷酸的变化会引发错义突变,PSSMDifference大于10,预测该突变为有害突变.结论:建立的生物信息学方法可以对基因编码区的SNPs进行分析,在众多的SNPs中搜寻出序列保守区的变异,并给出评价标准,但是所得结果需要在宫颈癌患者与对照人群中进行实验验证.

  • 肿瘤高发家族一宗报告

    作者:卢付河;宋永辉;韩春

    1临床资料先证者(Ⅲ-10)女,46岁,汉族.河北邯郸人.17岁时发现颈部肿大,疲乏无力,气促,身体消瘦.在当地医院就诊,被诊断为结节性甲状腺肿.

  • 我国著名肿瘤病毒学专家黄文林教授

    作者:

    关键词: 肿瘤病毒学
癌症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9 01 02 03 04 05 06 Z1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