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World Chinese Journal of Digestology 세계화인소화잡지
- 主管单位: 华人消化杂志;新消化病学杂志
- 主办单位: 山西省科学技术厅
- 影响因子: 0.0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4-1260/R
- 国内刊号: 李军亮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金属内支架治疗胃癌术后吻合口恶性梗阻15例
目的:探讨金属内支架在治疗胃癌术后吻合口恶性梗阻中的作用、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在X光监视下或胃镜引导下,对胃癌术后吻合口狭窄15例患者置入自扩张金属支架,评估其技术及临床的成功率、并发症,并通过Kaplan-Meier方法计算生存期及支架开通率.结果:15例患者中13例(86.7%)支架置入成功,支架置入后,12例(92.3%)患者梗阻症状得到改善,在随访期(2-66 wk),3例(23%)患者出现腹痛,2例(15.4%)患者支架发生迁移,1例(8%)出现肿瘤过度生长导致的支架阻塞,2例(15.4%)患者出现消化系出血.中位生存期和支架开通时间分别为87、140 d.结论:介入方法放置金属内支架姑息治疗癌术后的吻合口恶性狭窄患者,可显著恢复患者经口摄食,并可提高生活质量.
-
原位肝移植围手术期凝血功能分析95例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围手术期凝血功能的变化规律以及各凝血指标对于原位肝移植围手术期凝血功能测定的敏感性.方法:2004-01/2006-11于我院行同种异体肝移植术患者95例.分别测定肝移植术前、术中(无肝前期、无肝期及新肝期)及术后24、72h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并描记Sonoclot曲线.用SPSS10.0进行自身配对样本T检验统计学分析.结果:随肝移植手术进行,凝血功能逐渐恶化:PT、APTT逐渐延长,PLT、Fib逐渐减少.至新肝期逐渐达到高峰,以后除PLT外均逐渐好转,术后72 h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Sonoclot曲线体现:激活全血凝固时间(ACT)逐渐延长,凝结速率(CR)逐渐下降,新肝期为显著,之后逐渐好转.围手术期血小板功能(PF)无明显差异( P>0.05).结论:Sonoclot凝血及血小板功能分析仪的应用对于肝移植术中凝血功能变化的监测及对症处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胆管炎发生的危险因素
目的:总结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胆管炎(CFPD)的诊断和治疗,分析其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01/2007-08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99例,其中CFPD患者26例,单因素分析CFPD发生的相关的因素,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再引入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CFPD发生率为26.3%(26/99),肝内胆管置管持续低压冲洗、调整抗生素、加用利胆药物可有效控制胆管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术前胆总管直径,术后输入袢梗阻及术前减黄对于CFPD的发生具有统计学意义( OR = 0.241,10.335,0.102,均P<0.05),CFPD与PD术后无并发症病例相比术后住院时间延长,具有统计学意义( Z = -2.947,P<0.05).结论:术前胆总管直径≤1.5 cm,术后输入袢梗阻为CFP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减黄可减少CFPD的发生,CFPD较PD术后无并发症者术后住院时间明显延长.
-
大黄和丹参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中的作用
Accepted:2009-04-27 Published o目的:探讨大黄和丹参联合应用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治疗价值.方法:分析我院收治的SAP患者98例,根据用药分为对照组(A组,21例)、丹参治疗组(B组,25例)和大黄加丹参治疗组(C组,52例).A组采用常规治疗,B组和C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分别加用丹参和大黄加丹参治疗.分析3组间肠鸣音恢复、器官损害数、感染部位数、假性胰腺囊肿数和住院时间及死亡率.结果:与A组比较,C组肠鸣音恢复明显快( t1)、器官损害数( t2)、感染部位数( t3)、假性胰腺囊肿数(χ2)和住院时间显著减少( t4)( t1 =2.34,t2 = 2.17,t3 = 3.04,χ2 = 13.76,t4 = 3.65,均P<0.05),C组的死亡率也降低,但差异不显著; B组除器官损害数显著降低外( t = 3.45P<0.05),肠鸣音恢复、感染部位数、假性胰腺囊肿数和住院时间无明显差别; C组与B组比较,C组肠鸣音恢复、感染部位数、死亡率、假性胰腺囊肿数和住院天数均优于B组,但其中仅有肠鸣音恢复为显著( t = 2.73,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大黄和丹参治疗SAP有协同作用,能明显改善临床效果.
-
肝动脉变异在活体肝移植中的处理
目的:探讨活体肝移植术前肝动脉评估、术中切取及吻合方式和术后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活体肝移植患者2例的肝动脉处理方法,通过术前CT血管造影术(CTA)评估供受体肝动脉走形,拟定术中肝动脉的切取方式及吻合方法,探讨移植术后预防肝动脉并发症的方法.结果:CTA是术前评估供受体血管简单有效的方法.肝动脉有变异或动脉内径非常细的情况下,将受体一段动脉完整游离切除在后台和供体肝动脉在高倍显微镜下吻合,可提高动脉吻合质量.术后超声检查的精确性受上腹部气体影响明显时,CTA检查可明确吻合肝动脉的流通状况.术后应及早使用抗凝治疗,及时准确调整全身凝血功能,防止肝动脉栓塞.结论:术前正确的评估和高质量的动脉吻合以及术后适当抗凝治疗是预防术后肝动脉并发症的有效措施.
-
H pylori感染在胃癌前病变中对端粒酶相关基因及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
目的:分析胃癌前病变中端粒酶RNA(hTR)、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c-Myc、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及相互关系,并探讨H pylori感染致胃癌前病变的可能机制.方法:33例胃癌前病变中H pylori阳性19例,H pylori阴性14例.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胃黏膜活检标本中hTR表达; 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hTERT、c-Myc、PCNA表达; 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H pylori阳性胃癌前病变组h TR、hTERT、c-Myc阳性率均显著高于H pylori阴性胃癌前病变组(63.2% vs 28.6%,68.4% vs21.4%,47.4% vs 7.1%,均P<0.01); 增殖指数及凋亡指数在H pylori阳性组分别为17.5±5.4、17.7±3.9,H pylori阴性组分别为8.3±3.6、9.2±5.2,两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 P<0.01).胃癌前病变中hTERT与hTR、hTERT与c-Myc表达均呈显著正相关性( rs = 0.45,0.54,均P<0.01).结论:H pylori感染可诱导胃癌前病变中端粒酶相关基因及c-Myc过度表达,促进细胞增殖与凋亡,引起胃黏膜上皮细胞动力学紊乱.
-
血清生化指标对慢性肝炎病变程度的评价
目的:分析临床肝病常用血清生化指标与慢性肝炎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检测慢性肝炎患者142例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谷氨酰转肽酶(GGT)、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和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并将其结果与肝炎病变程度(病理分级和分期)对比分析.结果:ALT、AST、ALB和PTA在不同病理分级(炎症)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 F = 6.812,6.592,10.131,3.247,P<0.05或0.01); ALT、AST、ALP、GGT、ALB、TBIL和PTA在不同病理分期(纤维化)之间无显著性差异;TBIL、PTA和病理分级呈正相关,ALB和病理分级分期呈负相关.结论:常用血清生化指标ALT、AST、ALB、PTA能反映慢性肝炎的炎症程度,但不能反映慢性肝炎的纤维化程度.
-
FAK-ERK信号转导通路在FRNK抑制肝星状细胞胶原合成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FAK-ERK信号转导通路在黏着斑激酶相关非激酶(FAK-related non-kinase,FRNK)质粒转染抑制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HSCs)胶原合成中的作用.方法:在体外,以FN诱导HSCs增殖,采用脂质体介导的方法用FRNK表达质粒瞬时转染HSCs,利用3H-Pro掺入技术测定HSCsⅠ型胶原的合成,Western blot及RT-PCR方法检测FRNK、FAK、p-FAK(Tyr397)、ERK蛋白和mRNA的表达.结果:FRNK表达质粒成功转染HSCs,在翻译后水平抑制FAK磷酸化.在FRNK转染HSC48 h后胶原合成能力较空质粒组显著下降(498.17±73.20 vs 748.33±61.30,P<0.01).FRNK抑制FAK磷酸化和在翻译和转录水平抑制ERK1、p-ERK的表达,而FN则促进FAK和ERK1、p-ERK在翻译和转录水平的表达.结论:FRNK可以使HSCs胶原合成能力降低,FAK-ERK信号转导通路可能发挥了负调控作用.
-
小鼠TRAF6基因shRNA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与表达
目的:构建并筛选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TRAF6)短发夹RNA(shRNA)表达质粒.方法:针对小鼠TRAF6 mRNA设计4条理论上佳的siRNA序列,经退火成互补双链,将相应双链DNA插入pGCsi-U6/GFP/Hygro质粒中,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GCsi-TRAF6 -shRNA1,2,3,4,并以不同比例DNA质粒/脂质体转染重组质粒(1∶2、2∶5、1∶3和1∶4)至RAW 264.7细胞中,观察转染效果.结果:靶向TRAF6 mRNA的4个shRNA重组质粒载体pGCsi-TRAF6 shRNA1,2,3,4,经测序分析,shRNA编码序列与设计的片段完全一致,证实载体构建成功.应用荧光显微镜分析转染效率显示,DNA(g)/脂质体转染重组质粒(L)按1∶2、2∶5、1∶3和1∶4比例转染细胞的效率分别为13.7%±1.2%、24.5%±2.1%、19.3%±1.7%、16.3%±2.8%,以2∶5为佳比例.只加了脂质体未加质粒(试剂对照)的细胞无荧光表达.结论:TRAF6靶向RNA干扰重组表达质粒构建成功,为进一步研究阻断TRAF6表达对急性肝衰竭过度炎症反应的基因治疗奠定基础.
-
Bmi-1基因对胃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及机制
目的:探索干扰Bmi-1基因后对其可能的下游基因Akt/PKB活性和P16INK4a基因表达的影响及对肿瘤细胞增殖和细胞衰老的作用.方法:用s iRNA技术干扰Bmi-1表达后,运用Western blot检测Bmi-1蛋白及相关蛋白pAkt、Akt和P16INK4a的表达,同时进行SA-β-Gal染色检测细胞衰老,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结果:转染Bmi-1 i质粒组平均细胞衰老率28%±3.5%,而对照Ctrl i组为16%±2.7%,有明显统计学差异( P<0.01).转染Bmi-1 i质粒组细胞平均克隆形成数为3.4±1.4个,而对照Ctrl i组为11±2.3个,两组比较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P<0.01).Bmi-1 i 组较Ctrl i 组Bmi-1和pAkt蛋白表达明显下降,而P16INK4a蛋白表达升高.结论:干扰Bmi-1可以通过降低Akt/PKB活性和上调P16INK4a蛋白表达,促进肿瘤细胞衰老并减弱肿瘤细胞的增殖能力.
-
p21WAF1基因对人食管鳞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目的:探讨p21WAF1( p21)基因转染对食管鳞癌细胞系EC109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根据转染质粒的不同和是否进行质粒转染分为3组.p21转染组:用脂质体Lipofectamine2000介导将pCDNA3.1(+)- p21质粒转染入EC109细胞; 空载体转染组:同样方法将pCDNA3.1(+)-neo质粒转染入EC109细胞; 未转染组:未转染的EC109细胞.应用RTPCR、Western blot分别检测p21基因mRNA、P21蛋白变化; 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变化,应用MTT、流式细胞仪和透射电镜检测转染外源p21基因对EC109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结果:p21转染细胞中p21 mRNA和P21蛋白高表达; p21转染组EC109细胞生长速度低于空载体组和未转染组; 流式细胞仪观察到P21蛋白高表达使EC109细胞发生G1/S阻滞,G1期细胞比例显著高于空载体组和未转染组(63.120%±2.893% vs 41.380%±6.536%,42.173%±5.301%,均P<0.01),S期比例显著低于空载体组和未转染组(18.923%±3.084%vs 22.573%±5.463%,26.867%±2.922%,均P<0.01),并出现亚G1峰(凋亡峰).透射电镜亦发现p21转染组发生细胞凋亡.结论:p21基因转染可以抑制人食管鳞癌细胞系EC109细胞增殖并能诱导其发生细胞凋亡.
-
双气囊小肠镜临床应用进展
小肠疾病一直是消化系统疾病诊疗的瓶颈,但随着消化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双气囊小肠镜的问世,使我们对不明原因消化系出血、小肠肿瘤等的诊断有了新的认识.并且随着双气囊小肠镜技术的逐步成熟使得小肠疾病的内镜下治疗,如出血灶止血、息肉切除、内镜下黏膜切除、狭窄肠腔扩张成为可能.本文综述双气囊小肠镜诊断和治疗领域的新进展,并且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分析.
-
高原缺氧与肠黏膜屏障损伤研究进展
肠屏障功能是肠道的一个重要特征,他由机械屏障、免疫屏障、化学屏障和生物屏障组成,各个屏障具有不同的结构、分子调控机制和生物学机能,同时又通过各自的信号通路有机结合在一起,从而保护宿主不受外来抗原的干扰和入侵.高原环境下对这些屏障的损伤是一个复杂的,且相互关联的过程,伴随着体内多种炎症介质的改变和病理过程.本文就这一特殊自然环境下对肠黏膜损伤的机制作一综述.
-
胰腺癌化疗进展
胰腺癌是恶性程度高的肿瘤之一,具有起病隐匿,手术治疗切除率低,传统放化疗不敏感的特点,预后极差.经研究证实辅助化疗比佳支持治疗延长了晚期胰腺癌的生存时间.吉西他滨是胰腺癌辅助化疗的标准治疗,疗效较传统化疗有所提高.随着研究的深入,出现了多种针对胰腺癌的靶向药物(包括细胞毒药物或生物靶向药物),给胰腺癌的辅助化疗带来希望.
-
食管滴酸刺激诱导内脏致敏大鼠岛叶基因表达谱的改变
Accepted:2009-03-23 Published online:20目的:观察酸刺激模式下经腹腔卵清蛋白(OVA)致敏大鼠岛叶中基因谱的改变.方法:SD大鼠20只分为3组:A组于实验前1 d腹腔注射OVA与氢氧化铝混合液[OVA 100mg,Al(OH)3 200 mg]1.5 mL致敏; B组于实验前1 d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5 mL作假手术对照; C组不予处理作空白对照.实验第14天,对A、B、C组动物分别进行食管酸灌注,使用0.1 mol/L盐酸滴注,滴注液保持37℃,速度10mL/h,共50 min.通过脑定位仪定位岛叶并取材保存,对标本进行RNA抽提和纯化后,采用基因芯片进行寡核苷酸芯片杂交,并对芯片差异基因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在食管滴酸灌注致敏SD大鼠后,31 099个待测基因中,3组间显著差异表达基因389条(1.25%),其中已知功能基因158条,未知功能基因231条,有显著性功能的基因有21条(4.88%).这些基因主要涉及到初级代谢产物、转移酶活性、ATP结合物、阳离子结合物,细胞定位,阳离子转运等.下调的基因中包括了调控与内脏感觉相关的5-HT1B受体基因.结论:岛叶皮层中枢可能存在有通过中枢下行抑制的减弱致内脏高敏感的中枢机制,HTR1B基因的下调可能在调控食管内脏感觉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
气象因素对干旱地区消化系传染病疫情的影响及发病预测
目的:探讨在干旱条件下影响消化系传染病流行的关键气象因子,建立干旱地区消化系传染病的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方法:收集辽宁省朝阳市1981-1994年的气象资料和消化系传染病发病资料.利用SPSS15.0 统计软件进行气象因素与消化系传染病发病率的相关分析.利用Matlab 6.5软件构建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建立干旱地区消化系传染病的BP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结果:消化系传染病细菌性痢疾的发病率与年平均气压、平均降水量呈负相关( r =-0.770,-0.591,P = 0.001,0.026),与平均蒸发量呈正相关( r = 0.703,P = 0.005).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与年平均气压呈负相关( r = -0.570,P= 0.033),与高温度呈正相关( r = 0.722,P =0.004).伤寒副伤寒的发病率与平均气压呈负相关( r = -0.713,P = 0.004),与平均蒸发量和高温度呈正相关( r = 0.655,0.562,P = 0.011,0.037).BP神经网络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细菌性痢疾、病毒性肝炎和伤寒副伤寒BP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精度分别为24.3%、3.5%和8.3%.结论:平均气压、平均蒸发量、平均降水量和高温度与消化系传染病发病率关系较为密切.BP神经网络模型对干旱地区消化系传染病具有较高的拟合和预测能力,预测效果较好.
-
结直肠癌组织中ESA和CD44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
目的:探讨原发性结直肠癌组织中E SA和CD44蛋白表达的关系及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0例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13例伴不典型增生的结直肠腺瘤及67例结直肠癌组织中ESA和CD44的表达,并比较两者不同病理参数的相关性.结果:结直肠癌组织中ESA和CD44的表达明显高于其在正常肠黏膜组织和伴不典型增生的结直肠腺瘤中的表达( P<0.05); 在结直肠癌中,CD44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及Dukes分期有关(χ2 = 8.375,14.284,7.948,均P<0.05); ESA与年龄、浸润深度、分化程度及Dukes分期有关(χ2 = 16.918,15.195,10.395,7.681,均P<0.05); ESA的表达与CD44的表达呈正相关( r = 0.614,P = 0.000).结论:ESA与CD44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浸润转移中密切相关,同步检测二者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并综合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对评价结直肠癌的侵袭转移能力判断具有一定价值.
-
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46例
目的:比较分析经皮射频消融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方法:本院2003-03/2008-07收治肝癌患者46例,共69个结节,均经临床证实.患者予经皮射频消融治疗并跟踪随访.患者生存率以Kaplan-Meier模型及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完全消融率和局部复发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射频术后,直径<3 cm的肿瘤完全消融率93.61%,局部复发率6.82%,1、2、3年的生存率为87.10%、80.13%和61.92%; 直径≥3 cm的肿瘤完全消融率68.18%,局部复发率27.27%,1、2、3年的生存率为73.33%、53.33%和30.48%.单个病灶的完全消融率90.00%,局部复发率10.00%,1、2、3 年的生存率为90.00%、82.80%和63.98%; 多发病灶者,完全消融率82.05%,局部复发率15.38%,1、2、3年的生存率为68.75%、50.00%和28.57%.Child-pugh A级组完全消融率87.93%,局部复发率13.21%,1、2、3年的生存率为86.40%、75.25%和54.99%; B-C级组完全消融率81.82%,局部复发率22.22%,1、2和3年的生存率为66.67%、53.33%和35.56%.结论:射频消融治疗肝癌的完全消融率和局部复发率与肿瘤的大小相关; 长期生存率和肿瘤的数目、大小、肝功能分级相关.
-
移植小肠吸收功能的研究进展
小肠移植是治疗不可逆肠衰竭的有效方法.免疫抑制剂和外科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小肠移植的临床应用,但移植小肠是否迅速恢复或达到自体小肠的功能水平,成为临床小肠移植的瓶颈.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是小肠重要的生理功能,了解移植后小肠的功能变化对预评价移植小肠的消化吸收能力和指导临床的术后干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简要概括移植小肠吸收功能的研究现状,主要指标有移植小肠对水、电解质,糖,脂肪及蛋白质的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