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杂志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and Mental Health 신경질병여정신위생
- 主管单位: 黑龙江省教育厅
- 主办单位: 齐齐哈尔医学院
- 影响因子: 0.57
- 审稿时间: 1个月内
- 国际刊号: 1009-6574
- 国内刊号: 23-1479/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北京市海淀区听讲座居民的精神卫生知识知晓差异分析
目的 分析北京市海淀区听讲座居民对精神卫生知识知晓的差异情况,为有针对性地开展精神卫生知识宣传、制订相关心理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以北京市海淀区听讲座的社区居民为调查对象,采用精神卫生与心理保健知识问卷进行调查,分析影响精神卫生知识知晓的相关因素.结果 本次调查中,调查人群整体心理健康知识回答正确率为79.32%,平均分为(15.86±2.54)分;精神卫生基础知识1~16题正确回答率为84.25%;精神卫生纪念日的条目17~20正确回答率为59.63%.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及婚姻状况的居民心理健康知识文卷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北京市海淀区听讲座居民心理健康知识知晓率达到国家精神卫生规划的要求.心理健康卫生知识宣传重点与人群的一般特征相关.
-
电针结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抑郁症的疗效
目的 观察电针结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75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帕罗西汀组(A)、电针结合rTMS组(B)和帕罗西汀十电针结合rTMS组(C),每组25例,持续治疗3周.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2、3周末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疗效,并且以治疗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估不良反应.结果 A组显效率为56%,B组为52%,C组为68%,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512,P>0.05);经过2周治疗,C组患者的HAMD评分较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周末,各组患者的HAMD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C组评分显著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4%,与A组(40%)和C组(44%)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电针结合rT-MS组治疗抑郁症的疗效与单纯用帕罗西汀相似,而且与帕罗西汀联合应用的起效速度更快.
-
阿戈美拉汀治疗重度抑郁症的临床疗效
目的 探讨新型抗抑郁药物阿戈美拉汀在治疗重度抑郁患者方面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4年2月收住院的重度抑郁症患者58例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应用阿戈美拉汀25~50mg/d,平均剂量(46.36±4.48)mg/d,对照组选用艾司西酞普兰10~20mg/d,平均剂量(16.83±2.94)mg/d,均治疗8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2,4,8周分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对两组进行评估,在治疗过程中应用治疗不良反应量表(TESS)进行测量.结果 治疗2周后研究组HAMD减分为(8.36±4.07)分,对照组为(6.19±3.68)分,两组减分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3.38,P<0.05).治疗8周后阿戈美拉汀组HAMD减分为(18.15±4.29)分,艾司西酞普兰组HAMD减分为(16.26±3.83)分,两组减分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4.12,P< 0.05).药物安全性方面,研究组主要不良反应依次是头痛(5例)、便秘(4例)和肝功能异常(3例);对照组主要不良反应依次是头痛(9例)、恶心呕吐(6例)和血压升高(5例).TESS总分比较,研究组(3.42±1.24)分低于对照组(4.08±1.6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45,P<0.01).结论 阿戈美拉汀在治疗重度抑郁症方面,较艾司西酞普兰起效快,疗效明显,不良反应少.
-
乌灵胶囊预防脑卒中后焦虑及神经功能缺损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鸟灵胶囊(简写为WL)预防脑卒中后焦虑(PSA)和神经功能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616例脑卒中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WL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8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WL组口服WL 3粒,3次/d;对照组口服安慰剂胶囊3粒,3次/d,共6周.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2,4,6,12周末动态评定PSA发病率、HAMA、NIHSS、BI评分.结果 WL组PSA发病率4,6,12周末低于对照组,治疗后第2,4,6,12周末的HAMA、NIHSS评分较对照组降低,BI在治疗后2,4,6,12周末较对照组升高,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WL时预防PSA和神经功能缺损有效.
-
职业延迟满足与工作满意度对军队医院护士离职意愿的影响
目的 调查军队医院护士职业延迟满足与工作满意度对离职意愿的影响.方法 应用护士一般资料调查表、职业延迟满足量表、工作满意度量表和离职倾向量表对93名军队医院在职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军队医院护士职业延迟满足、职业延迟满足特质、职业延迟满足过程为得分分别为(17.32±4.23),(7.62±2.51),(9.70±2.49)分,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工作满意度总分、内在满意度、外在满意度得分分别为(72.02±10.96),(41.53±7.15),(30.48±4.41)分,处于低水平;离职意愿得分为(9.30±2.64)分,处于高水平.护士职业延迟满足与离职意愿呈负相关(r =-0.220,P<0.05),与工作满意度呈正相关(r=0.207,P<0.05),与外在满意度呈正相关(r=0.208,P<0.05);职业延迟满足能力与工作满意、内在满意度、外在满意度呈正相关(r分别为0.234,0.219,0.227;P<0.05);离职意愿与工作满意度、内在满意度、外在满意度呈负相关(r分别为-0.522,-0.490,-0.505;P<0.01).结论 军队医院护士职业延迟满足水平较高,工作满意度较低,离职意愿水平较高.军队医院护士职业延迟满足水平影响工作满意度及离职意愿.
-
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对缺血性卒中大鼠PSD-95表达的影响
目的 应用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治疗缺血性卒中大鼠,观察BMSCs的治疗效果,检测突触后密度蛋白-95(PSD-95)的表达水平,进而研究BMSCs治疗缺血性卒中的机制.方法 将40只成年雌性SD大鼠制备成大脑中动脉缺血2h再灌注24h动物模型,随机分为梗死对照组和BMSCs组,每组20只.每组再按梗死后3,7d分为2个亚组,每组10只.梗死对照组于缺血再灌注24 h后经尾静脉注射PBS液1ml,BMSCs组同时经尾静脉注射BMSCs 3×106.所有大鼠于梗死后1,3,7d分别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应用免疫组化法测定PSD-95表达水平,用TUNEL测定凋亡细胞水平.结果 (1)神经功能评分:梗死后3,7 d BMSCs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低于梗死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2.138,3.417;P<0.05).(2) PSD-95表达:BMSCs组在梗死后3d时PSD-95表达较梗死对照组的表达有增多,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MSCs组在梗死后7d时PSD-95表达明显多于梗死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13,P<0.05).(3)TUNEL细胞凋亡染色:梗死后3d时梗死对照组大鼠缺血侧可见许多凋亡细胞,显多于BMSCs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78,P< 0.05).结论 BMSCs移植能促进缺血性卒中大鼠的神经功能的恢复.BMSCs移植后能明显增加缺血性卒中大鼠PSD-95的表达,减少细胞的凋亡,对缺血性卒中有保护作用.
-
长期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对患者糖脂代谢的影响
目的 调查长期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糖脂代谢的影响.方法 调查持续使用24个月或以上抗精神病药的精神分裂症患者315例,收集一般人口学资料,测查身高、体质量、血糖、血脂等指标,进行12导联心电图检查,分析糖脂代谢状况及相关因素.结果 血糖异常率14.0%,血糖异常组BMI、总病程高于血糖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3.459,-2.369;P<0.05);血脂异常率49.2%,血脂异常组患者BMI和使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的比例高于血脂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34,x2=18.061;P<0.01);心电图异常率26.2%,血脂异常组患者心电图ST-T改变发生率12.4%高于血脂正常组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68,P<0.05).结论 抗精神病药长期治疗相关的糖脂代谢紊乱问题严重,并可导致心电图缺血性改变.
-
应激及再应激后大鼠大脑皮质BDNF及细胞支架的改变
目的 研究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CUMS),氟西汀治疗及再应激后大鼠大脑皮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细胞支架微管系统的改变.方法 将32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空白对照+o.9%氯化钠溶液),CUMS组(CUMS+0.9%氯化钠溶液),氟西汀组(CUMS+氟西汀),再应激组(CUMS+氟西汀+1周药物清洗期+CUMS).大鼠进行21 d CUMS后,氟西汀组给予氟西汀治疗21d,再应激组给予氟西汀治疗21d后进行1周药物清洗,再次给予CUMS.其余两组给予0.9%氯化钠溶液.实验结束后检测糖水偏好,并使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鼠大脑总皮质及额叶皮质Acet-Tub,Tyr-Tub,BDNF,总tau,磷酸化tau(Ser356及Thr231)的表达.结果 21 d慢性应激后,CUMS组糖水偏好(52.37±16.758)%与对照组(76.37±7.67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氟西汀组糖水偏好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UMS再应激组糖水偏好(42.00±8.03)%与对照组及CUMS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CUMS组大鼠额叶皮质Acet-Tub表达升高(174.53±13.7),Tyr-Tub表达降低(64.00±9.24),BDNF表达降低(67.94±9.81),p-tau(Ser356)的表达(165.49±9.68)及p-tau(Thr231)的表达(210.83±23.12)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氟西汀治疗后,Acet-Tub表达降低,Tyr-Tub、BDNF的表达升高,p-tau(Ser356)及p-tau(Thr231)的表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再应激组Acet-Tub表达升高(250.46±15.72),Tyr-Tub表达降低(33.54±10.23),BDNF表达降低(34.77±6.24),p-tau (Ser356)表达(237.42±10.24)及p-tau(Thr231)的表达(373.69±34.14)升高,与对照组及CUMS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4组之间总tau的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大鼠大脑总皮质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抑郁动物模型大脑额叶皮质微管动态性减低,伴随BDNF表达减低及tau蛋白磷酸化水平升高,氟西汀可逆转这种应激导致的损伤;动物再次暴露于CUMS后,额叶皮质微管动态性损害更严重,并伴随BDNF减低更显著及tau蛋白磷酸化水平升高更甚.结果提示微管动态性改变中,BDNF及tau参与其中,即参与应激导致的神经可塑性.
-
重复经颅磁刺激对精神障碍患者听力功能的影响
目的 评价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精神分裂症幻听及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时对患者听力功能的影响.方法 30例精神分裂症和30例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以下简称双相抑郁)患者均给予rTMS治疗,精神分裂症幻听组的刺激选择部位为左侧颞顶叶皮质(1 Hz,80%MT),双相抑郁发作患者选择左侧前额叶背外侧皮质(10 Hz,80% MT);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均采用纯音听力测试分别测试患者左右耳气导听力,纯音频率在125~8 000 Hz之间选择8个点进行测试,强度<30dB视为正常.结果 60例患者治疗后听力阈值强度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8.22±12.24)比(16.41±12.25),t=2.71,P<0.01],表明rTMS对听力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在60例患者中有听力功能障碍者23例,其中精神分裂症患者13例,双相抑郁患者10例;23例中在6 000 Hz,8 000 Hz两个频率段存在异常者13例,占听力异常总人数的56.5%;虽然刺激部位及治疗强度均不相同,但rTMS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双相抑郁患者的听力功能均有改善作用,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P>0.05);rTMS治疗后精神分裂症患者幻听症状减轻或消失,双相抑郁发作者的情绪改善.结论 rTMS在改善精神障碍患者临床症状的同时对听力功能有一定改善作用.
-
三联疗法治疗神经精神性狼疮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激素、环磷酰胺(CTX)、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联合治疗神经精神性狼疮的疗效水平.方法 将48例神经精神性狼疮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激素、CTX、IVIG联合;对照组:激素联合CTX,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 1周内缓解率治疗组为100.00%,对照组为79.1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58,P<0.05).随访1年治疗组死亡率为0.00%,复发率为4.17%,对照组分别为12.50%,14.2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3.20,1.09;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17%,明显低于对照组3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67,P<0.01).结论 激素、CTX、IVIG联合治疗神经精神性狼疮疗效好,不良反应少.
-
CAMSAP1L1基因多态性与我国中部地区人群癫痫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我国中部地区汉族人群中CAMSAP1L1基因两个SNP位点rs6660197和rs2292096的多态性与癫痫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采取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别选取157例癫痫患者,其中包括122例良性癫痫伴中央颞区棘波(BECT)和35例难治性癫痫(RE)患儿;选取160例正常体检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利用PCR-RFLP的方法测定两个SNP位点多态性分布,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在所有患者中SNP位点(rs6660197)的基因型(CC,CT,TT)频率和等位基因C频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NP位点(rs2292096)的基因型(AA,AG,GG)频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SNP位点(rs6660197)与我国中部地区汉族人群BECT的易感性相关(P=0.040),CC为风险基因型,C等位基因为风险因子,与对照组比较OR =1.584,95% CI:1.046~2.398,P=0.029.RE患者SNP位点(rs2292096)的基因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A等位基因为风险因子(OR=2.431,95%CI:1.265~4.134,P=0.010),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0).结论 CAMSAP1L1基因SNP位点(rs6660197)与BECT的易感性相关,而SNP位点(rs2292096)与RE的易感性相关.
-
脑卒中患者抑郁状况与应对效能、社会支持的关系
目的 探讨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抑郁状况与应对效能、社会支持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2年10月~2013年6月入住某二甲医院神经内科的80例脑卒中患者,采用抑郁自评量表、应时效能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进行测评.结果 80例脑卒中患者中SDS总分≥53分共检出43例,占53.7%,其中53~62分17例,占21.3%,63~72分21例,占26.3%,72分以上5例,占6.3%.以抑郁评分53分为标准将研究对象分为抑郁组和无抑郁组,两组在应对效能总分以及胜任力、认知水平、自信程度分量表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4.070,-2.733,-3.033,-2.457;P<0.05).两组在社会支持总分及客观支持、主观支持、支持利用率分量表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3.818,-3.065,-3.115,-2.051;P<0.05).脑卒中患者的应对效能与社会支持呈正相关,二者与抑郁水平呈负相关(P<0.05).结论 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应对效能较低、社会支持不足,治疗应从多维度进行干预,以促其全面康复.
-
团体心理干预对企业员工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态度及应对效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团体心理辅导对企业员工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态度及应对效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寻求专业心理帮助态度问卷和应对效能量表对上海市松江区204名以制造、加工为主的民营企业的员工进行测查.将企业员工按工号的单双号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接受企业平时常规开展心理健康服务,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开展每两周1次共4次的团体心理辅导.干预后1周对所有入组的企业员工再次进行寻求专业心理帮助态度和应对效能量表的测量.结果 两组员工在干预前的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态度与应对效能总分及各因子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在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总分、自我认知、社会成见、信任性及应对效能总分、胜任力、认知水平、自信程度上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时高于组内干预前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干预前后各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团体心理辅导能有效提高企业员工专业性心理帮助态度及应对效能.
-
β-分泌酶2多态性位点rs2252576与散发性阿尔茨海默病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研究β-分泌酶2(BACE2) rs2252576位点基因多态性与中国北方汉族人群散发性阿尔茨海默病(SAD)发病的相关性.方法 随机选取10例SAD患者和10名健康对照者进行BACE2外显子区测序.筛查出第5外显子上游10bp存在一多态性位点rs2252576C/T,随后对348例SAD患者和294名健康对照者进行多态性分型及统计学分析.结果 SAD患者和健康对照组的BACE2基因rs2252576多态性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是否携带ApoEε4等位基因进行进一步分层比较后,该位点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平衡了年龄、性别和ApoE分型的影响后,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国北方汉族人群中BACE2基因rs2252576 C/T位点的基因多态性与SAD的发病可能无关.
-
慢性失眠症认知行为治疗研究进展
慢性失眠症的治疗方式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药物治疗慢性失眠症起效时间短、见效快,但易增加成瘾性,产生不良反应.认知行为疗法(CBT)是应用广泛的非药物治疗方法,现已用于慢性失眠症的治疗并取得显著的疗效.CBT在治疗慢性失眠症的同时避免了药物治疗的不良反应,并且长期治疗效果优于药物治疗.
-
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精神分裂症分为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目前多数药物对于阳性症状的治疗疗效明显好于阴性症状的疗效.临床上,阴性症状主要是指正常的心理功能的消失或下降,如意志力减弱,内向孤僻,言语思维贫乏,冷漠,是难消除的精神分裂症症状,甚至某些药物治疗可加重阴性症状.目前研究已发现多个神经递质可能参与了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发病过程,如多巴胺(DA)受体、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5-HT)受体等,同时还有很多非神经递质类因素与阴性症状有关.现将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可能发病机制和治疗进展逐一阐述.
-
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研究现状
酒精所致精神障碍,顾名思义是因饮酒所导致的精神障碍.在国外发病率较高,欧美国家报道占首次住院群体的1.3%~17.4%,列心血管疾病、癌症之后,居第3位.我国过去发病率极低,但近年来,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酒人数逐年增多,酒精所致精神障碍的患者也成倍上升,在精神专科医院的构成比更是直线上升,且死亡率高.因此,对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现状进行系统分析很有必要,可为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诊疗提供相关的依据.现将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情况作以下综述.
-
长处和困难问卷学生版与父母版的河南常模评定
目的 建立长处和困难问卷学生版、父母版的河南常模,并进行信、效度检验.方法 对河南省6个市的6所城市中小学和8所农村中小学的1 362名7~15岁的学生、820名父亲或母亲分别进行长处和困难问卷(SDQ)学生版、父母版的评定,并均抽取其中的100例隔两周重测,同时在医院门诊收集焦虑、抑郁障碍、品行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者分别测评.一致性检测包括项目内容异质性和重测信度.效度检测包括结构效度和区分效度.建立划界常模.结果 信度检验中Cronbach's α系数学生版为0.589~0.712,父母版为0.611~0.702;重测相关系数学生版r=0.418~0.722,P=0.00,父母版r=0.564~0.772,P=0.00;内容效度中相关系数学生版r=0.327~0.696,P=0.00,父母版r=0.482~0.774,P=0.00;病例组与常模组得分比较同伴关系、亲社会化因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病例组均高于常模组(t=2.179~6.944,P<0.05);划界常模分学生版情绪问题为4分,多动注意问题5分,品行问题4分,父母版情绪问题为4分,多动注意问题6分,品行问题3分,大于划界分即可能有相应的问题.结论 SDQ学生版、父母版适用于对河南青少年儿童的评估,并可用于情绪、注意多动、品行等问题的筛查.
-
铁超载与脑出血后脑损伤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血清铁蛋白作为体内铁负荷的指标,能否反映脑出血后继发性脑损伤与顸后的相关性.方法 经头颅CT证实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出血患者(ICH组)50例,发病后第3天与第28天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铰蛋白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一氧化氮(NO),并作相应的头颅MRI检查,同时进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同期健康对照组(Con组)50例测定血清铁蛋白、NO水平,头颅MRI检查.结果 ICH组患者血清铁蛋白在第3天升高为(397.94±209.70)μg/L,与Con组比较(158.33±96.02)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45 8,P<0.01);在第28天明显下降为(162.06±123.50)μg/L,与发病后第3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474 7,P<0.05).发病第3天血清NO水平为(43.69±34.08)μmmol/L,与Con组(41.56±42.80) μmmol/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75 3,P>0.05),但与发病第28天(17.42±20.88) μmmol/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47 8,P<0.01).在发病第3天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与脑水肿绝对体积相关(B=0.766,P<0.05);在发病第28天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与侧脑室体部横径指数(B=16.6852,P<0.01)、Huckman指数(B =-4.6077,P<0.01)、脑沟宽度(B=32.3613,P<0.01)相关.结论 脑出血后血清铁蛋白在发病后第3天升高,同期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与脑水肿绝对水肿体积之间呈正相关,此时的血清铁蛋白水平可能提示脑水肿高峰期水肿体积的大小.在发病第28天呈下降趋势,血清铁蛋白水平的变化可提示脑出血的预后,可能为今后脑出血后水肿的评估和治疗提供线索.
-
首发精神分裂症与双相情感障碍Ⅰ型患者听觉感觉门控P50的比较
目的 比较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与伴精神症状史的双相情感障碍Ⅰ型患者的听觉感觉门控P50(SG P50)及其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 比较4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分裂症组),50例伴精神症状史的双相情感障碍Ⅰ型患者(双相情感障碍组)以及50例健康对照(对照组)SG P50;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估精神分裂症组症状,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及杨氏躁狂量表(YMRS)分别评估双相情感障碍组抑都发作和躁狂发作症状,大体功能评定量表(GAF)评定3组总体功能水平;偏相关分析患者组P50同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 两患者组较对照组以及精神分裂症组较双相情感障碍组的S1-S2波幅差值、P50抑制度均降低,S2/S1波幅比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双相情感障碍组S1-P50波幅低,精神分裂症组S2-P50波幅高,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精神分裂症组P50与其临床特征无相关性(P>0.05);双相情感障碍组P50部分指标与其临床特征有相关性(P<0.05).结论 首发精神分裂症与伴精神症状史的双相情感障碍Ⅰ型患者均有听觉SG P50抑制缺陷,前者更重,而受损机制可能既有重叠也有独立;P50抑制可能是精神疾病的素质性标记,情感障碍的状态性标记.
-
强迫症伴强迫型人格障碍患者的临床表现
目的 评估强迫型人格障碍(OCPD)在强迫症(OCD)中的发病率,探讨伴OCPD的OCD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采用DSM-Ⅳ人格障碍临床定式检测手册(SCID-Ⅱ)中有关OCPD的诊断项目对260例OCD患者进行评估,据其是否符合OCPD诊断而将患者分为共病组(OCD+ OCPD)和非共病组(OCD-OCPD).对两者的临床特征、焦虑、抑郁水平等进行比较.结果 78例(30%)OCD患者符合OCPD的诊断;共病组有更多的物品污染、囤积以及高道德标准强迫思维和更多的检查、囤积和混合强迫行为等强迫症状,且共病组强迫行为严重程度、抑郁及特质焦虑水平显著高于非共病组,但两组首次出现强迫症状的年龄,有精神疾病家族史的比例以及自知力水平、状态焦虑水平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强迫型人格障碍与强迫症的重叠可能增加了其病理心理的严重程度.
-
2例非惊厥癫痫持续状态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脑电图分析
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Nonconvulsive Status Epilepticus,NCSE)年发病率为5.6~18.3/10万[1],约占癫痫持续状态的一半,并非罕见,以往由于对其认识不足和诊断标准不一致[2],常被误诊或漏诊,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不同类型的NCSE,临床表现和脑电图特点各不相同[3].现将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2012年7~10月收治的2例NCSE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脑电图结果报道如下.
-
分离性障碍抑或精神分裂症一例报道
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 患者女,35岁,已婚,专科学历,病前从事行政管理,湖北宜昌人.1.2 现病史 2007年10月患者生下女儿休息1年后再次上班,自感压力大,工作上跟同事常有分歧,时常跟老公诉说同事的不是.此时丈夫事业正处于低谷期,对其关心减少,夫妻间经常出现争吵,显烦躁,有时争吵后会歇斯底里哭闹.2009年下半年起丈夫发现患者对其态度明显冷淡,自称有心上人,反复要求离婚.
-
临床前期阿尔茨海默症的早期诊断与干预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以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为主的老年认知障碍问题日趋严重.作为一种多因素、多阶段并有伴随疾病的临床综合征,老年认知障碍在临床症状出现后将进展成不可逆性痴呆.因此,在无症状性临床前期AD症(PCAD)阶段进行早期诊断与干预成为了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现对PCAD的危险因素和针对其诊断干预的探索性研究进行综述,试图寻找在早期病理进程中新的可用于临床早期诊断的生物标记物及早期干预的药物靶点.
-
饮酒与老年人认知功能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饮酒对老年人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10年9~11月抽取石家庄桥东区、桥西区、新华区、长安区、裕华区的5个居民小区的60岁以上老年人进行一般人口学资料,以及饮酒相关信息(饮酒史、饮酒种类、饮酒频率、每周酒精摄入量)的调查;认知功能的评估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结果 饮酒组与非饮酒组MoCA评分比较,饮酒组Mo-CA总分、视空间与执行、命名、延迟回忆得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注意、语言、抽象、定向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认知功能的独立因素为年龄、受教育程度、每周酒精摄入量,危险因素按照OR值排序依次为:文盲(<1年)、小学(1~6年)、年龄、每周酒精撮入量(OR值分别为8.161,5.815,2.005,1.993,P<0.05).结论 饮酒对认知功能损害是多方面的.高龄、文化水平低、酗酒是认知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低龄、高文化水平、适量饮酒是认知功能的保护性因素.饮酒种类、饮酒频率可能与认知功能损害无关.
-
老年人轻度认知功能障碍不同诊断标准的比较
目的 使用广义轻度认知功能损害(MCI)诊断标准了解老年人MCI患病,与Petersen标准进行比较,观察3年后两种标准MCI痴呆发病情况.方法 以465名≥60岁老年人为研究对象,进行神经心理检查,观察MCI患病率,并与Petersen标准进行比较.3年后,对诊断为MCI的患者随访,比较两种标准MCI痴呆发病情况.结果 广义MCI患者76例(16.34%),与Petersen标准诊断患病情况(50例,10.75%)比较,患病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206,P<0.05).3年后,76例MCI患者中痴呆发病30例(年发病率为13.16%),进展为AD者23例,其他类型痴呆7例;按Petersen标准诊断A-MCI组痴呆发病22例(年发病率为14.67%),全部进展为AD.两种方法诊断的MCI痴呆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55,P>0.05).在广义MCI组内,A-MCI与非A-MCI痴呆发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253,P>0.05).同时,正常组痴呆发病19例(年发病率为4.54%),MCI组痴呆发病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0.689,P<0.05).结论 采用广义MCI诊断标准较Petersen标准诊断MCI患病率高,其包含了更多类型的痴呆临床前体,有利于早期发现MCI及防治.
-
认知干预在痴呆防治中的研究进展
痴呆是指伴随有进行性日常生活能力下降的认知减退或行为损害的综合征.鉴于目前缺乏有效的逆转病程的治疗手段以及药物治疗效果局限,治疗策略正拟向病前干预模式转移,旨在实现功能的大化以及减缓认知减退,由此作为主要非药物治疗之一的认知干预,近年发展迅速,现将对不同人群中防治痴呆的认知干预综述如下.
-
脑白质疏松患者的脑血管储备与心脑血管事件以及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
目的 评估脑白质疏松(LA)的脑血管储备功能(CVR),并探讨脑白质疏松与后期发生的心脑血管事件及认知功能障碍之间的关系.方法 将连续入组神经内科门诊和住院的128例患者,根据MRI结果分为LA组和对照组,并按照LA的严重程度,将LA组分为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通过屏气诱发高碳酸血症,行经颅多普勒检测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变化并计算屏气指数(BHI)以评估脑血管储备功能.随访1年,主要终点事件为首次非致死性或者致死性卒中,并采用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估认知功能.结果 LA组与对照组比较,LA中、重度组的BHI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LA重度组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轻、中度组与对照组之间发生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随访期间,分别有16例LA组患者(20.51%)和2例对照组患者(4.0%)出现卒中(P<0.01).LA组出现11例急性脑梗死和5例出血性卒中,对照组出现1例脑梗死和1例出血性卒中.与对照组比较,LA组发生脑梗死的几率明显增加(P<0.05);而两组发生脑出血的几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冠心病的风险明显升高(P<0.05).进一步比较,LA重度组发生急性脑梗死和中重度组发生冠心病的比例显著增高.两组总死亡率相似,LA组有2例死亡,对照组有1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A患者认知障碍明显高于非LA人群,且1年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和冠心病的比例也高于非LA人群.脑白质疏松是影响CVR的危险因素,检测CVR可能预测脑白质疏松的严重程度及其发生心脑血管事件和认知功能障碍的可能性大小.
年 | 期数 |
2019 | 01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
2001 | 01 02 03 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