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磷酸化蛋白质组学技术进展及其在预防医学中的应用
生物体能迅速对体内外环境的变化产生的应答反应依靠复杂的调控机制调节,而其中大多数调控机制是由蛋白质构象变化所介导的.蛋白质本身的构象变化常常通过边蛋白质结构上发生的各种共价修饰来实现,其中蛋白质磷酸化是常见、重要的共价修饰方式[1].在脊椎动物基因组中,有5%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是参与到磷酸化和去磷酸化过程中的激酶(kinase)和磷酸酯酶(phsphatase)[2].
-
UCP基因及其与肥胖和2型糖尿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遗传因子在肥胖发病机制中的重要性目前已得到普遍认同,遗传物质的差异可能决定了个体间消耗能量程度的不同。线粒体是细胞产能和耗能的主要场所,对休息状态、体力活动和适应产热时机体的能量消耗水平均具有重要影响。UCP(uncoupling protein)作为线粒体内膜的质子载体,可以将内膜外侧的H+运回内侧,降低了物质氧化过程中H+形成的膜两侧电化学梯度,使氧化过程与ADP磷酸化过程脱偶联,ATP生成减少,能量消耗和产热增多,体重下降。UCP基因的结构和表达水平影响UCP的功能特性。我们对近年来国内外UCP基因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经基因型鉴定确诊为Gilbert综合征一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Gilbert综合征(Gilbert syndrome,GS)是一种常见的胆红素代谢紊乱性常染色体遗传病,其发病机制主要为编码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uridine diphosphate glucuronosyltransferase,UGT)的UGT1A1基因启动子和外显子发生突变,致间接胆红素(indirect bilirubin,IB)葡萄糖醛酸化过程障碍而发病.由于多数患者仅表现为慢性轻度升高的间接胆红素血症,临床症状轻微,造成临床诊断时程较长,若合并肝炎病毒感染,则更加难以诊断,我国大多数医院受实验室条件限制,难以排除类似疾病,现对本科近期收治的1例G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并结合文献探讨GS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等.
-
给氧浓度对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及基因表达的影响
氧是人体代谢过程不可缺少的物质,在抢救窒息缺氧病人时,氧气常可起到起死回生的效果,生命过程中重要的氧化磷酸化过程,需要氧的参与.
-
冬训后运动员全血锌、铜、铁、钙、镁的测定与分析
微量元素Zn、Cu、Fe及常量元素Ca、Mg在应激状态时的代谢具有重要作用[1].Cu在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电子传递以及氧化磷酸化过程中有重要的功能.Cu的摄入不足标志之一是高胆固醇血症[2].Zn可涉及多种酶的活性,Stewart等(1972)发现血红蛋白浓度较低的运动员成绩均不理想.膳食中的Zn、Cu、Fe和Ca、Mg等常量元素的含量较为密切.本文旨在研究参加冬季训练后的全血Zn、Cu、Fe、Ca、Mg的变化,为运动员微量元素的供给标准提供依据.
-
分子信号传导靶点阻断剂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应注意的问题
95%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表达bcr/abl融合基因,STI 571(格列卫、伊马替尼)能够有效阻断bcr/abl融合基因蛋白质的磷酸化过程,使之酪氨酸激酶样作用失活而促进白血病细胞凋亡从而实现治疗目的.2001年5月美国FDA批准STI571用于干扰素-α(IFN-α)耐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加速期(CML-AP)和急变期(CML-BP)患者的挽救性治疗,至2003年底全世界已治疗6万多例.2004年被美国NCCN修改的CML治疗指南列为CML各期的一线治疗用药,获准用于临床.发展如此之快是任何药物前所未有的,也是目前继全反式维甲酸之后第二个公认的基因融合蛋白质产物的靶向药物.以下结合我们的研究及文献复习浅谈对白血病分子靶向治疗的认识.
-
沈阳地区运动员冬训后全血微量元素含量与肺通气功能相关性研究
微量元素Zn、Cu、Fe及常量元素Ca、Mg在应激状态时的代谢具有重要作用。Cu在维 持机 体内环境的稳定、电子传递以及氧化磷酸化过程有重要的功能。Zn可涉及多种酶的活性。冬 训后肺通气功能的加强,会导致Hb携带O2,CO2能力增加,同时有全血微量元素的改变 ,但肺通气功能的改善与全血微量元素之间的关系尚未见报道。本文旨在探讨冬训后运动员 全血微量元素的变化及其与肺通气功能主要指标的相关性。
-
干扰素保守序列结合蛋白在白血病中表达的研究
干扰素保守序列结合蛋白(ICSBP)是一种转录抑制因子,通过酪氨酸磷酸化过程发挥其生物活性[1].
-
1例格列卫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发生心包胸腔积液病人的护理
格列卫(STI571)是近年来研究的基因靶向治疗药物,2002年5月通过美国食品药物管理署(FDA)批准用于临床,其治疗慢性髓性白血病(CML)的机制是通过阻断酪氨酸激酶的磷酸化过程,通过取代bar-abl融合蛋白中的ATPbe阻断abl酪氨酸激酶的持续磷酸化,从而达到抑制pH阳性白血病克隆的增生和抗凋亡作用[1].
-
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研究进展
砷是一种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的非金属元素,在地表元素构成中居第20位.自然界存在的砷通常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常见的砷化合物有三氧化二砷(As2O3,俗称砒霜),雄黄(As2S2)和雌黄(As2S3)等.元素砷几乎无毒.将元素状态的砷作为一种强壮剂,服用可以强身壮体御寒.微量的砷化合物对人体也是无害的.自古以来,一些药物和美容化妆品中都含有适量的砷.但是,一旦人体摄入过量砷化合物,尤其是三价砷化合物,便会导致砷中毒.急性砷中毒会严重损害胃肠道、呼吸、神经系统等,严重者可出现昏迷、呼吸困难、心力衰竭甚至死亡.慢性砷中毒主要表现为皮肤改变和某些周围神经系统症状.极少数长期慢性砷中毒病人可能进一步发生癌症.这些砷毒性主要是由于它与巯基的强亲和力.它与含巯基的酶结合后,抑制酶活性进而扰乱正常生理功能,因为这些酶常常涉及三羧酸循环、ATP的产生及氧化磷酸化过程.砷还可通过抑制谷胱甘肽(GSH)等抗氧化酶的活性而产生氧化损伤.此外,砷也可能干扰DNA聚合酶,影响细胞DNA合成和修复.
-
28例小儿急性氟乙酰胺中毒的抢救与护理
急性中毒是儿科常见的急症之一,而氟乙酰胺是一种剧毒有机氟内吸性杀鼠剂,误服进入人体后,即脱胺形成氟乙酸,从而影响三羧酸循环,使其中断,妨碍了正常的氧化、磷酸化过程,终对神经系统造成损害,对心脏也有明显的损害,甚至危及生命,现将我科1999年5月~2002年5月抢救28例小儿急性氟乙酰胺中毒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
急性氟乙酰胺鼠药中毒32例临床分析
氟乙酰胺,又名敌蚜胺、1081,系高效剧毒、残留性强的有机氟类杀鼠剂.进入机体后,经过一系列生化反应,中断正常的三羧酸循环,妨碍正常的氧化磷酸化过程.临床表现以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障碍为主.现将我科收治的32例急性氟乙酰胺鼠药中毒患者的诊治体会报道如下.
-
潜在治疗靶点:心肌Na+/H+交换器
细胞内Ph(pHi)的变化(如心肌缺血后细胞内酸中毒)对心脏收缩力影响很大,而其作用机制复杂.pHi反映了碱化与酸化过程的净平衡.控制细胞内酸中毒主要有两种碱化交换器,即Na+/H+交换器(NHE)和Na+-HCO3-同向转运(symport).
-
辅酶Q对血管内皮细胞及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
辅酶 Q( Coenzyme Q, CoQ)又名泛醌、癸烯醌,是一种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的小分子醌类化合物,主要参与线粒体内膜呼吸链的组成 ,并作为一类递氢体参与细胞的氧化磷酸化过程,在 ATP合成中具有重要作用 ,与机体的能量代谢密切相关.此外, CoQ还具有生物膜稳定作用和抗氧化的特性,在生理和病理状态下发挥重要的生物学功能.近年来 CoQ在内皮细胞及心肌细胞相关疾病的治疗方面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
全球磷酸化蛋白质组学谱揭示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的鲜明特征
个淋巴瘤亚型高度显示了不同的磷酸化特征。有趣的是,在生发中心起源的B-NHL细胞系中,蛋白的磷酸化参与B细胞受体信号通路。这些蛋白中,与磷酸化蛋白相关的PAG1被鉴定为与伯基特淋巴瘤和滤泡性淋巴瘤关系为密切的磷酸化酪氨酸多肽。下调PAG1会导致B细胞受体信号通路中酪氨酸磷酸化过程受阻,且能够明显的增加生发中心起源的B-NHLs细胞增殖和对抗原刺激的反应。这些数据对磷酸化蛋白在人类淋巴瘤发生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提供了详细的注解。总的来说,本组结果揭示磷酸化蛋白质组学在信号通路中的特征,并对了解B细胞淋巴的发病机制提出了新的认识。
-
血透治疗重症氟乙酰胺中毒14例
氟乙酰胺,进入体内后脱胺形成氟乙酸,与三磷酸腺苷及辅酶A起作用,形成氟乙酸辅酶A,再与草酰乙酸作用,形成氟柠檬酸,可抑制乌头酸酶,使三羧酸循环中断,柠檬酸积聚,丙酮酸代谢受阻,影响正常的氧化磷酸化过程,终造成神经系统和心肌的损害[1].我院自1992年1月~2002年4月收治重症氟乙酰胺中毒患者14例,在基础内科治疗的同时,予血液灌流(HPA)救治,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
酪氨酸激酶介导的细胞信号传递与肿瘤的关系
细胞生长和分化等基本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蛋白质酪氨酸磷酸化过程的重要酶-酪氨酸蛋白激酶(tyrosine proteni kinase)(以下简称酪氨酸激酶(tyrosine kinase))介导的一系列细胞信号传递系统维持着细胞正常的生长分化.随着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发现许多癌基因编码产物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与肿瘤的发生关系密切.
-
Tau蛋白通过募集蛋白磷酸酯酶2 A加速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的去磷酸化
目的:探讨tau蛋白对蛋白磷酸酯酶2A(PP2A)的调节作用以及对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的影响。方法:用Western blotting分别检测野生型和tau基因敲除型小鼠海马组织ERK1/2的蛋白表达及磷酸化水平;用纯化的磷酸化ERK分别与野生型和tau基因敲除型小鼠海马组织匀浆液共孵育,通过免疫共沉淀实验以及丝/苏氨酸磷酸酯酶活性实验检测与ERK结合的PP2A活性。结果:与野生型小鼠相比,tau基因敲除型小鼠海马组织内ERK1/2磷酸化水平明显增高。体外实验显示:纯化的磷酸化ERK与tau基因敲除型小鼠海马组织匀浆液共孵育后,其去磷酸化过程受到明显抑制,这一过程在加入重组的tau蛋白后得到逆转。免疫共沉淀实验以及丝/苏氨酸磷酸酯酶活性实验显示:与野生型小鼠相比,tau基因敲除型小鼠海马组织内与ERK结合的PP2A明显减少,活性显著下降。结论:Tau蛋白通过募集PP2A加速ERK1/2的去磷酸化。
-
人体体液酸碱平衡对健康的影响——吃酸性食物会引发酸性体质
体液占了人体体重的60%~70%.人体体液混合在一起后,其pH值为7.35~7.45,呈弱碱性.科学研究表明,弱碱性体质是健康的标志.人体体液的酸化过程被学术界称为是衰老的过程.酸性体质是疾病诞生的温床.身体健康,饮食是关键.西方医学之父希柏克瑞特先生有句名言:你的食物就是你的药方,你的药方就是你的食物.只有正确认识食物的酸碱性,合理安排酸碱性食物的摄入比例,才能维持弱碱性的正常生理功能,才能真正吃出健康的碱性体质.
-
磷酸化蛋白质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蛋白质的磷酸化修饰是生物体内重要的共价修饰方式之一,其磷酸化和去磷酸化这一可逆过程,受蛋白激酶和磷酸酶的协同作用控制.酶蛋白的磷酸化是在蛋白激酶的催化下,由ATP提供磷酸基及能量完成的,而去磷酸化则是由磷蛋白磷酸酶催化的水解反应.在哺乳动物细胞生命周期中,大约有1/3的蛋白质发生过磷酸化修饰;在脊椎动物基因组中,有5%的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是参与磷酸化和去磷酸化过程的蛋白激酶和磷酸(酯)酶[1].真核细胞的蛋白质磷酸化位点主要发生在丝氨酸(Ser)、苏氨酸(Thr)和酪氨酸(Tyr)残基侧链的羟基上,不同的蛋白激酶可识别和修饰不同蛋白质的不同位点,生物体内能被磷酸化修饰的蛋白质组成磷酸化蛋白质组(phos-phoproteome),磷酸化蛋白质组将是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的研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