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三种CTB与其受体GM1的亲和性
霍乱毒素(cholera toxin,CT)是霍乱弧菌产生的相对分子质量为84 kD的肠毒素,由1个A亚单位(CTA)和5个B亚单位(CTB)形成的五聚体共价连接而成.CTA(大约28 kD)为毒性亚单位,CTB(大约12 kD)为无毒的受体结合亚单位,可以和所有有核细胞膜上的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GM1)结合.CTA则通过CTB与GM1的结合作用得以进入细胞发挥其毒性级联反应[1,2].目前,CTB已作为载体蛋白广泛用于基础研究.本文采用ELISA法测定了两种国产CTB与其受体GM1之间的亲和性,并与国际标准品CTB进行了比较.
-
GDF-15水平与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观察行冠脉介入治疗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中生长分化因子-l5(GDF-15)的水平与患者病史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之间的关联性,探讨其产生的机制。
方法:选取2011-01至2012-12在我院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及行冠脉介入治疗的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行冠脉介入治疗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90例(急性心肌梗死早期组1~7 d组、急性心肌梗死7~14 d组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各3O例)和对照组3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患者冠脉介入治疗前后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GDF-15水平。血清GDF-15浓度,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的多种因素与GDF-15水平之间的关联性。 -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瘦素水平分析
本文目的是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瘦素水平的变化.1 材料与方法本研究选择2003年2月~6月间住我院的中、重度慢性心力衰竭患者30例(心力衰竭组)男15例,女15例,包括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和扩张型心肌病等所致的心力衰竭.心功能按美国纽约心脏学会(NYHA)分级标准,均在Ⅱ级以上,并除外糖尿病、肝肾功能严重障碍.对照组为10例健康体检者(男6例,女4例). 两组间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均有可比性.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瘦素水平,空腹血浆胰岛素,C肽测定用酶联免疫法. 以C肽值代表胰岛素值进行统计分析.
-
高血压病患者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水平与肥胖及性别的关系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sE-Selectin)浓度与肥胖、性别、血糖、胰岛素等的关系.方法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179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正常体重组43例,超重组104例,肥胖组32例;男67例,女112例)和29例正常体重和血压者(对照组,男11例,女18例)的空腹血清sE-se-lectin浓度,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和胰岛素释放试验,测定血浆葡萄糖浓度和血清胰岛素浓度,计算葡萄糖曲线下面积(AUCG)和胰岛素曲线下面积(AUCIN),测定收缩压、舒张压和体重指数(BMI).分析血清sE-slectin浓度与其它各项参数的相关性.结果血清sE-slectin浓度对照组(35.2±15.0)μg/L和正常组(37.8±12.9)μg/L无显著差异(P>0.05),肥胖组(56.4±21.2)μg/L高于超重组(43.5±16.6)μg/L(P<0.001)、正常组(P<0.001)和对照组(P<0.001),高血压患者男性组(50.0±17.8)μg/L高于女性组(41.2±16.9)μg/L(P<0.01).高血压患者血清sE-slectin浓度男性组与BMI相关,女性组与BMI、空腹胰岛素、AUCIN相关.结论肥胖和男性高血压病患者有较高的血清sE-Slectin浓度,肥胖程度与血清sE-slectin浓度直接正相关,提示肥胖和男性高血压病患者可能有较高的血管内皮细胞活化程度.
-
细胞外基质沉积在高氧致新生鼠肺损伤中的动态变化
目的探讨细胞外基质(ECM)沉积在高氧致新生鼠肺损伤发生、发展中的动态变化.方法将新生足月鼠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肺组织中Ⅰ型胶原、纤维连接蛋白(FN)及透明质酸(HA)的含量,并同时观察肺组织的形态及肺内胶原沉积变化.结果实验组肺组织初期仅表现为肺泡炎症反应,继之肺间质细胞开始增生,晚期大量成纤维细胞增生及肺内胶原沉积.实验组Ⅰ型胶原水平7 d明显增加(P<0.01),14 d持续升高,21 d达高峰(P<0.001);FN水平3 d开始升高(P<0.05),7 d达高峰(P<0.01),21 d降至正常;HA水平1 d开始升高(P<0.05),3 d达高峰(P<0.01),14 d恢复至正常水平.结论(1)高氧致足月鼠肺损伤模型在病理过程和病理变化上符合肺纤维化的发生、发展特点;(2)ECM沉积伴随于高氧致足月鼠肺损伤的全过程,早期肺内HA沉积可能参与肺泡的炎症反应,继之FN及Ⅰ型胶原沉积可能是导致肺纤维化的病理机制之一.
-
微粒子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西罗莫司血药浓度的方法学评价
目的:通过西罗莫司(Sirolimous)试剂盒的化学性能测定,评价微粒子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的可靠性.方法:用本方法在雅培IMX分析仪上对西罗莫司血药浓度的精密度、回收率、线性、相关性等指标进行评价.结果:本方法的评价表明,批内变异系数分别为2.4%,6.5%,1.8%,批间变异系数分别为8%,10.33%,11.9%,在 1.5~30 ng/ml 范围内,线性良好.与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相关性良好(r=0.9361).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快速、准确,适用于临床上对肾移植患者西罗莫司药谷浓度的监测.
-
脑外伤后头痛患者血与脑脊液中肿瘤坏死因子含量变化
本研究目的旨在探讨炎症介质-肿瘤坏死因子(TNF)与轻度脑外伤后头痛(PTH)的关系.1研究对象与方法PTH组18例,其中男12例,女6例;平均36.9±7.2岁.对照组22例,男14例,女8例;平均年龄37.2±6.8岁.于上午8~10时采肘静脉血3ml,置于肝素抗凝的玻璃试管内,在采血30min内分离血浆,采血的同时行腰穿取脑脊液(CSF),标本储存于-80℃冰箱中备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TNF含量,单位以ug/L表示.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玉米中黄曲霉毒素B1的方法探讨
目前黄曲霉毒素B1的测定方法有多种,概括起来有化学分析法、仪器分析法、生物鉴定法及免疫分析法等[1-4].GB/T5009.22-1996方法中制定了薄层法及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AFTB1.薄层法操作繁杂,且耗费试剂较多,耗时.而酶联免疫吸附法则需要酶标试剂盒,价格较高,一般实验室难以接受.本文探讨了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玉米中黄曲霉毒素B1含量.其方法低检出限为0.1mg/kg,3次测定的RSD%为2.3;样品加标回收率在74.2%~91.6%以上.现报告如下.
-
胸痛评估病房危险分层中肌钙蛋白T与肌酸激酶的比较
作者测定了胸痛评估病房(CPU)轻、中度危险患者的肌钙蛋白T与肌酸激酶(CK),并做冠脉造影,旨在比较肌钙蛋白T与肌酸激酶在这类患者的危险分层中的价值。 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为收入CPU的383例轻、中度危险的胸痛患者。选择研究对象时已剔除肺水肿、新的或严重的二尖瓣反流、低血压和胸痛持续时间较长者。全部患者于基础时、4h、8h和12h,分别记录12导联心电图,以第二代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肌钙蛋白T、以Abbott Axsym分析器测定CK-MB质量。肌钙蛋白T≤0.1ng/ml为阴性、>0.1ng/ml为阳性;CK-MB≤9ng/ml为阴性、>9ng/ml为阳性。短期随访平均23d、长期随访平均5个月。死亡原因分为心脏性、非心脏性和不明原因死亡。肌钙蛋白T>0.1ng/ml者39例,平均年龄65岁,为A组;T≤0.01ng/ml者334例,平均年龄57岁,为B组。比较两组的性别、糖尿病、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吸烟程度和冠心病史等的差异。 结果 肌钙蛋白T和CK-MB的阳性率基础时分别为48%和14%、4h时分别为78%和43%、8h和12h时均为100%。A组和B组的男性分别为64%和40%、糖尿病36%和21%、高血压41%和45%、高胆固醇血症21%和24%、吸烟13%和24%、冠心病史39%和29%。A组64%做诊断性心导管检查,B组71%12h后做应激试验,A组应激试验阳性(P=0.0062)、心导管检查冠有明显病变(P=0.002)、多支冠脉病变(P=0.0027)、CK-MB>9ng/ml者(P<0.0001)等均显著多于B组。短期随访期间两组均无死亡者。长期随访期间,平均随访时间和完成随访比率两组相仿,但A组的死亡率显著高于B组(P<0.0001)。A组和B组因心脏疾病多次住院者分别为80%和40%,心脏性死亡分别为70%和27%,非心脏性死亡分别为20%和55%,不明原因死亡分别为10%和18%。 讨论 本文结果显示,在胸痛发作4h时,肌钙蛋白T预示心肌缺性损害的敏感性优于CK-MB。肌钙蛋白T>0.1ng/ml者的冠脉病变程度较重,易于发生心肌梗死,其远期死亡率较高。本文结果提示,肌钙蛋白T是预测心肌缺血性损害程度的一项敏感指标,并可预测冠脉病变程度及远期预后。 (陈清江摘)
-
急性感染性腹泻患儿血清细胞因子测定的临床意义
为探讨急性感染性腹泻患儿体内细胞免疫功能状态,我们测定了33例患儿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含量.本组男19例,女14例;年龄4月~9岁,平均2.7岁;病程半天~3天,平均1.9天;病原学检查大便轮状病毒RNA阳性21例,痢疾杆菌阳性10例,大肠杆菌阳性2例.对照组为同期健康小儿共15例,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1岁~14岁,平均5.2岁.两种细胞因子均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结果以χ2检验行统计学处理.
-
免疫化学发光法、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25羟维生素D在骨质疏松诊断中的应用
25羟维生素 D(25(OH)D)是体内维生素D主要的存在形式,是一种维持机体钙、磷代谢平衡的脂溶性维生素[1]。近年来,维生素 D缺乏与骨质疏松发病的相关性被广泛报道[2]。目前血清检测25(OH)D的方法包括化学发光免疫测定( CLIA )法及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3],由于方法学的差异,2种方法所检测的25(OH)D 结果存在差异。本研究选取了健康人群及骨质疏松人群各150例,采用ELISA法和CLIA法检测血清中的25( OH) D,并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评估2种方法在骨质疏松中的诊断效率,现报道如下。
-
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清白介素25表达与哮喘控制水平的相关性
目的 检测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清中白介素-25(IL-25)的水平及其与哮喘控制水平的相关性,探讨IL-25在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2011年1月~2011年12月在我院呼吸科门诊就诊的新发支气管哮喘患者3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支气管哮喘的正规治疗,分为:0周(A组)、4周(B组)、8周(C组)、12周(D组).接受哮喘控制测试(ACT)问卷,分别抽取其静脉血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IL-25水平,并测定其与ACT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ACT评分在哮喘患者的0周组小于4周组,4周组小于8周组,8周组小于12周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四组间血清IL-25水平有极显著性差异性(P<0.01),A组患者血清IL-25水平显著高于B组、C组和D组.B组患者血清IL-25水平高于C组和D组.相关性分析显示哮喘患者血清IL-25水平与ACT评分呈负相关.结论 IL-25参与哮喘气道炎症的形成,与ACT评分一起判断哮喘病情的变化.
-
硬膜外复合静脉麻醉与全静脉麻醉对术后炎性反应及纤溶功能的影响比较
炎性反应是机体对创伤或感染等刺激的反应,但是过度炎性反应会造成机体损害,甚至会带来严重后果[1].手术创伤可导致机体凝血、纤溶系统异常,是引起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甚至死亡[2].硬膜外麻醉复合全麻是一种新型麻醉方式[3],本研究对硬膜外麻醉复合全麻对腹部手术患者术后炎性反应及纤溶功能的影响进行研究,旨在为临床腹部手术的麻醉选择提供参考.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 ~ 12月义乌市中医医院普外科60例择期行腹部手术的患者.根据麻醉方式不同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所有患者进入试验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观察组男15例,女15例;年龄(52.5±13.2)岁;体质量(59.6±6.5)kg;手术时间(132.2±32.1) min;ASA分级:Ⅱ级18例,Ⅲ级12例;手术类型:胃大部切除术4例、胆结石胆囊切除术16例、肾积水肾切除术5例、右半结肠切除术5例.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54.2±12.5)岁;体质量(61.3±5.2)kg;手术时间(128.6±26.5) min;ASA分级:Ⅱ级16例,Ⅲ级14例;手术类型:胃大部切除术3例、胆结石胆囊切除术14例、肾积水肾切除术8例、右半结肠切除术5例.两组年龄、性别、体质量、手术时间、ASA分级、手术类型具有可比性.1.2 麻醉方法 所有患者于手术前30 min分别肌内注射阿托品0.5mg和苯巴比妥钠100 mg.观察组患者用0.75%罗哌卡因硬膜外阻滞成功后用咪达唑仑2mg+丙泊酚1 mg/kg+芬太尼3~5μg/kg+维库溴铵0.12 mg/kg进行麻醉诱导,以丙泊酚6~10 mg·kg-1 h-1维持麻醉.观察组患者用咪达唑仑2mg+丙泊酚1 mg/kg+芬太尼3 ~5 μg/kg+维库溴铵0.12 mg/kg进行麻醉诱导,以丙泊酚2~8 mg·kg-1·h-1维持麻醉.1.3 观察指标及方法 分别于麻醉前(T0)、手术结束时(T1)、术后12 h(T2)、术后24 h(T3)和术后48 h(T4)抽取静脉血15 ml,室温下静置凝血后进行离心得血清.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6( 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F)用Olympus2007自动生化分析仪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 PAI-1)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
-
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黄曲霉毒素B1误差分析
1 引言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已广泛用于食品、饲料、饮料、中药材中化学成分的测定[1-2].如ELISA法检测黄曲霉素B1(AFB1)[3-4].该方法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好,操作简便,成本低廉,对操作人员和环境污染少等特点,正逐渐被广大分析工作者掌握运用[5-6].然而,由于样品的复杂多样,以及酶的不稳定性,使得分析人员在实际检测样品中,出现假阳、阴性结果.为此,本文以ELISA检测AFB1测试盒为例,针对样品特性,探讨含盐量、酸碱性、金属离子含量、提取溶液组分四个主要因素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并提出消除这些影响的改进方法.
-
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葡萄酒中的AF TB1的假阳性问题探讨
测定食品中AFB1(黄曲霉毒素B1)的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已列为国标法(GB/T5009.22-96)[1],此方法具有灵敏、快速、准确的优点,可以简化提取、纯化步骤,并可一次测定大批样品.
-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髓鞘碱性蛋白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通过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MBP、NSE的同步动态检测,观察和探讨脑组织在缺血、出血以及其他脑实质性损害时大脑灰质神经元损害和脑白质脱髓鞘的程度、与临床症状的关系及其变化规律,对进一步研究急性脑血管病及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病理过程、临床判断脑损害程度及预后均有重要意义. 该研究按照第二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和脑脊液MBP、NSE.
-
IL-17在多发性硬化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
目的 探讨IL-17在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采集23例MS患者及21例健康志愿者外周静脉血,RT-PCR检测单个核细胞中IL-17mRNA的水平,ELISA检测外周血浆中IL-17的分泌水平.结果 在MS组和健康对照组,IL-17mRNA的表达水平与血浆中IL-17的水平一致(P>0.05);治疗前,MS患者外周血IL-17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经治疗后,MS患者外周血IL-17表达明显降低(P<0.01),但仍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结论IL-17可能参与了MS的发病,其表达水平与病情密切相关.
-
ICAM-1和VCAM-1在创伤骨折及手术过程中的变化
目的:研究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VCAM-1)在创伤骨折及手术中的含量变化.了解粘附分子在创伤及手术后发生感染后的含量变化以及机体恢复中的意义.方法:采用ELISA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48例创伤骨折及手术后ICAM-1和VCAM-1的含量.结果:创伤骨折后72 h行复位手术患者测定ICAM-1和VCAM-1的含量,同时测定了手术后72 h ICAM-1和VCAM-1的含量变化,并将手术前和创伤骨折手术后的ICAM-1和VCAM-1的含量进行比较,同时与正常对照组的含量进行比较.创伤骨折手术前的48例患者ICAM-1(709.82 mg))和VCAM-1(1 025.66 ng/m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ICAM-1(245.14 ng/mL)和VCAM-1(624.22 ng/mL)的含量,有显著差异(P<0.01).创伤骨折患者手术后72 h ICAM-1(1 093.78 ng/mL)和VCAM-1(1 885.89 ng/mL)的含量明显高于创伤骨折后手术前的含量ICAM-1(709.82 ng/mL)和VCAM-1(1 025.66 ng/mL),有显著差异(P<0.05,P<0.01),也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含量ICAM-1(245.76 ng/mL)和VCAM-1(624.22 ng/mL),有显著差异(P<0.001).创伤骨折手术后感染组12例ICAM-1(1 439.61 ng/mL)和VCAM-1(2 434.18 ng/mL)的含量明显高于创伤骨折手术后未发生感染的患者15例ICAM-1(663.00 ng/mL)和VCAM-1(1172.72 ng/mL)的含量,有显著差异(P<0.001).结论:粘附分子是介导细胞间相互作用的糖蛋白,在炎症细胞迁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创伤骨折及手术为人为性机体损伤,机体内部环境的调节受到影响,一些炎性细胞和免疫细胞被活化并分泌各种细胞因子及粘附分子.帮助机体受伤的组织重新修复.但在手术后发生感染的患者粘附分子的含量增加受到抑制,临床表现出机体恢复期延长.粘附分子含量的增加对机体创伤后的恢复有一定的帮助.
-
中性粒细胞抑制人单个核细胞释放TNF-α及其机制的研究
目的:探讨人中性粒细胞(PMNs)对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释放TNF-α的影响及其作用的初步机理.方法:采集健康供血者的新鲜外周静脉血,以葡聚糖沉淀和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其PMNs和PBMCs,将PMNs与PBMCs按2∶1的数量比与脂多糖共同培育后,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培养上清的TNF-α浓度,并用流式细胞测定结合荧光标记脂多糖的单核细胞的百分率及单核细胞表面平均荧光强度.结果:PMNs在细菌脂多糖刺激下不释放TNF-α,PMNs可以抑制PBMCs释放TNF-α,其抑制作用具有细胞特异性;经多聚甲醛固定的PMNs仍具有上述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仪结果显示PMNs并不影响单核细胞与脂多糖结合.结论:PMNs可抑制人PBMCs释放TNF-α,其机理可能是PMNs干扰了脂多糖激活PBMCs的信号转导过程,抑制细菌脂多糖对其的活化,从而下调TNF-α的释放.
-
髓鞘碱性蛋白、S-100B在犬急性脊髓损伤及川芎嗪治疗后的变化与意义
目的研究血清和脑脊液中髓鞘碱性蛋白(MBP)及S-100B蛋白在急性脊髓损伤后以及应用川芎嗪治疗后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Allen's打击法制作犬的T13节段急性脊髓损伤模型,于蛛网膜下腔留置一枚硬脊膜管,并将一端穿出皮外封闭,留做采脑脊液用.实验动物随机分三组:A组(n=6)为对照组,B组(n=6)脊髓损伤组,C组(n=6)川芎嗪治疗组.三组分别伤后2、4、6、8、10、24、48、72、96h采静脉血4mL、脑脊液1mL离心,-20℃保存待测.ELISA法检测血清和脑脊液中的MBP和S-100B蛋白的含量.结果急性脊髓损伤后,脊髓损伤组和川芎嗪治疗组中血清和脑脊液中MBP及S-100B含量均显著升高且其水平呈动态变化,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川芎嗪治疗组升高水平低于脊髓损伤组,并在72h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MBP).结论脊髓损伤后血清和脑脊液中MBP、S-100B呈动态变化,川芎嗪对急性脊髓损伤有治疗作用,MBP和S-100B可作为急性脊髓损伤的标志物并值得对其进行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