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15年静脉桥全部通畅1例
病人男,58岁.因冠心病、陈旧性下壁心图1、2 本例术后15年冠脉造影所见肌梗死(心梗),重度稳定型心绞痛,高血压病入院手术治疗.冠状动脉造影示冠状动脉右优势型,左心室射血分数(EF)0.36,左主干正常,前降支近心端90%狭窄累及第1、2对角支,回旋支中段有大于50%狭窄,并向右冠远端有侧支提供少量循环.右冠状动脉近心端完全性闭塞.1990年8月在中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应用两条静脉序贯式桥带5支冠状动脉对心脏血管进行完全性血运重建.第1支桥吻合第1对角支(30°角)、第2对角支(30°角)和前降支(0°角).第2支桥吻合钝缘支(90°角)和右冠状动脉主干的远心端(0°角).
-
心脏恶性孤立性纤维性肿瘤1例
病人男,24岁.发热、上腹部胀痛不适9 d,胸闷、气促5d.曾于当地县医院住院治疗,心脏彩超示心脏多发性肿瘤,心包积液.剑突下穿刺置管引流,量不多.入院查体:心浊音界稍增大,胸骨左缘2~3肋间可闻及3/Ⅵ级收缩期杂音,余未见明显异常.X线胸片示心影增大,双肺未见异常.心脏彩色超声示左心室流出道肿瘤,心包肿瘤(位于心底部)并心包积液.MRI示右心房、心底部、左心房室侧壁、左室流出道肿瘤,双侧胸腔少量积液.2006年6月在全麻中低温体外循环下手术.术中见心包内大量胶冻样组织,易出血,心外肿瘤(图1)基底位于主动脉根部与左右心房的交界处,右心房面、心底部、横窦、左心侧壁直达心尖均见肿瘤组织,钝性剥离并切除肿瘤.经右心房房间隔切口和主动脉切口探查左、右心房和右心室,未见异常,左室流出道见一4 cm×4 cm×3 cm类圆形肿物和两个息肉样组织,其基底部广,有蒂附着于无冠瓣环的中点处,明显侵及无冠瓣叶(图2).切除主动脉瓣并置换人工机械瓣膜.术后病人治愈出院.术后病理诊断为恶性孤立性纤维性肿瘤.
-
室缺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手术适应证和围术期处理
自1989年5月至1996年5月,我们在中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室间隔缺损(VSD)修补术357例,死亡11例,死亡率3.1%;其中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PH)者30例,死亡6例,死亡率20%.可见影响VSD手术效果的主要因素是合并重度PH.
-
先天性冠状动脉瘘的外科治疗5例
1989年至2000年,我们共收治5例先天性冠状动脉瘘病人,现将有关情况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5例病人中男2例,女3例;年龄7~36岁。3例活动后心悸、气短,2例伴心绞痛。查体:心前区均可闻及连续性杂音。心电图检查ST段下移2例。心脏超声均可见扩张的冠状动脉。5例均行升主动脉造影观察冠状动脉走行及瘘口部位,右冠动脉—右房瘘2例,右冠动脉—右室瘘、右冠动脉—左室瘘、左冠动脉—主肺动脉瘘各1例。 手术方法及结果 1例在并行循环下切开肺动脉,褥式加垫片缝闭瘘口;4例在全麻中低温体外循环下行瘘口修补术。胸骨正中切口,建立体外循环,右上肺静脉置左心引流。并行降温30℃,阻断主动脉,冷灌时右心分流者切开右房迅速封闭瘘口,左室瘘者用手指压迫震颤强处冠状动脉,冷灌至心电图为直线止。心包内放冰屑。3例于震颤强处纵行切开扩张的冠状动脉,
-
心脏粘液瘤2例
1995年和1998年,我们收治心脏粘液瘤2例,为姐弟二人,现报告如下。 例1 女,41岁。无诱因出现心悸、气促10余年,逐渐加重,有“脑栓塞”史。不能平卧、腹胀、纳差、尿少近20?d。查体:血压75.0/67.5?mm?Hg(1?mm?Hg=0.133?kPa),面部有“雀斑”,口唇发绀,右颈静脉怒张,心界扩大,心率106次/min,心尖区可闻及2/VI级舒张期杂音。肝大肋下两横指,双下肢水肿。X线胸片示双肺血增多。超声心动图示左心房粘液瘤。1995年6月在中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左房粘液瘤摘除术。切除瘤体重75?g。病理诊断:心脏粘液瘤。术后病人恢复顺利。随访5年无复发,心功能恢复正常。 例2 男,43岁。例1之弟。活动后心悸、气促2年,加重2月。1997年3月诊断为Cushing综合征,左肾上腺皮质增生,行左肾上腺摘除术。查体:血压90/75?mm?Hg,病人呈向心性肥胖,端坐体位,口唇色素沉着,颈静脉怒张,心界扩大,
-
充气式保温毯应用于中低温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患者的效果及对并发症的影响分析
目的 分析中低温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患者应用充气式保温毯保温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103例中低温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分组,对照组51例给予变温水毯保温,观察组52例应用充气式保温毯保温,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病情稳定率、中心静脉压、平均动脉压、心率、肛温的变化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肛温、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在T10、T30及T60时间段均高于对照组,心率在T10、T30及T60时间段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情稳定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充气式保温毯能够有效促进中低温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术后患者体温的恢复,维持血流动力学指标及病情的稳定,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
微创心脏手术26例报告
1998年1月~2000年6月,我们应用胸部小切口行心脏手术26例,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26例中男18例,女8例,年龄3~41岁,平均8岁.动脉导管未闭6例,房间隔缺损8例,室间隔缺损6例,左房粘液瘤2例,不完全心内膜垫缺损2例,风湿性二尖瓣病变2例.动脉导管未闭取左腋下直切口行导管结扎.其他病例均在体外循环下行矫治术,其中房缺直接缝合5例,心包片修补3例(合并部分肺静脉异位引流2例),室缺直接缝合4例,涤纶补片修补2例,左房粘液瘤切除并房间隔心包补片修补2例,不完全心内膜垫缺损修补(冠状静脉窦隔入左房)2例,二尖瓣置换2例,同时行三尖瓣成形2例.20例心脏直视手术中,心脏不停跳6例,其余病例均在中低温体外循环心脏停跳状态下手术,平均体外循环时间(45.1±15.3)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29.6±9.8) min.
-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临床防治新进展
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IRI)是在组织器官缺血恢复血流后,其细胞代谢功能障碍及结构破坏反而加重的现象.在心脏外科,心脏停搏液结合浅-中低温体外循环已成为大多数医院的心肌保护方法,但是不可避免会造成IRI.据WHO统计[1],到2020年急性冠状动脉梗阻性疾病将是世界上的主要致死原因,不管通过内科用药还是介入和搭桥手术,冠状动脉再通后直接面临IRI.在不久的将来,IRI将会是一个重大的临床问题,这已引起世界各国学者的广泛关注和研究.本综述总结IRI的新研究成果,目的在于指导IRI临床治疗,以求得更优越的心肌保护效果,大程度上挽救患者的生命和健康.
-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及保护因素
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c-reperfusion injury,IRI)是在组织器官缺血恢复血流后,其细胞代谢功能障碍及结构破坏反而加重的现象.在心脏外科,心脏停搏液结合浅-中低温体外循环已成为大多数医院的心肌保护方法,但是不可避免的会造成IRI.
-
右心房转移瘤误诊粘液瘤1例
1 病历报告 患者,男,45岁。活动后胸闷、气促3个月余。以登楼时心悸明显,于1999年5月6日入院。查体:体格健壮,胸骨左缘第2、3肋间闻及Ⅱ/Ⅳ级收缩期杂音;肝肋缘下2指,质较硬。双下肢轻度凹陷性水肿。X线胸片示右心房不大,心胸比0.50。实验室检查HBsAg(+),抗-HBe(+)、抗-HBc(+)。超声心动图示右心房内可见53mm×33mm实质性团块充填,附着于房间隔近右房顶部,随心脏缩舒活动而出入于三尖瓣口,三尖瓣口血流无明显受阻。术前诊断右心房粘液瘤。1999年5月在气管插管全麻中低温体外循环下手术。
-
心内直视手术中体外循环对芬太尼药代动力学的影响
芬太尼是一种作用快、维持时间较短、对心血管影响轻微和广泛与组织结合的强效麻醉性镇痛药,目前仍被作为主要麻醉药应用于心血管手术的麻醉.本研究旨在探讨心内直视手术中低温体外循环对芬太尼药代动力学的影响.
-
充气式暖风毯在中低温体外循环先心病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先天性心脏病直视手术的体外循环常在中低温下进行,以大限度地减少心肌耗氧量,提高灌注的安全性[1].患儿在手术过程中需经过降温、复温 2 个过程,第 1 阶段是降温,让患儿在低体温、低代谢情况下进行心内直视手术;第2 阶段是复温,即在心内手术操作完毕后,采用体表复温和体外循环复温使患者在心脏复跳之前中心温度升至32℃,复跳后中心温度升至 37℃左右.体表复温一直是手术室护理关注的重点和难点.为探讨如何配合医疗做好有效的复温,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评价充气式暖风毯的使用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
两种保温方法在中低温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的应用
目的 探讨两种保温方法在中低温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80例行中低温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患者术后至监护室,对照组采用变温水毯保温,观察组使用充气式保温毯保温.分别于术后至监护室时(T0)、至监护室后10 min (T10)、30 min (T30)、60 min(T60)监测并记录两组患者肛温、心率、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并依据以上监测指标值判断患者术后病情稳定情况,同时记录患者低温和寒战的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T10、T30、T60这3个时间点,两组患者的肛温、心率、平均动脉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病情较对照组稳定(P<0.05);观察组低温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中低温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使用充气式保温毯的患者病情稳定,其保温效果较好.
-
左心室脂肪瘤1例
患者女,29岁.活动后心悸2个月入院.查体:T 37 ℃,P 84次/min,R 20次/min,BP 114/85 mmHg.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心肺查体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心脏超声检查示各心腔内径正常,左心室内见一团块样强回声,约3.3 cm×2.2 cm,附着点位于左室前外侧,边缘不规整,较柔软,动度较小.超声诊断示左心室肿瘤.完善检查及术前准备后,择期手术.前胸正中切口,中低温体外循环心脏停搏下施术.切开右心房及房间隔,见左心室前外侧、前外乳头肌前下有一完整包膜脂肪样组织块,约 4.0 cm×3.5 cm,与心肌无明显界限,但周围边界清楚.用电灼将肿块从心肌交界处切除,冲洗心腔,探查局部心肌厚度无明显异常,心肌表面无其他特殊发现.术后病理检查为左心室脂肪瘤性错构瘤.
-
先天性冠状动脉动脉瘤伴心室瘘纠治成功1例
患者男,8个月,体重8kg.自幼发现心脏杂音,出生后无发绀,但易感冒,入院前1个月出现哭闹时口唇发绀,曾在当地医院行心脏彩超检查提示:肺动脉瓣狭窄.我院行心脏彩超检查提示:先天性心脏病,右冠状动脉右心室瘘,肺动脉瓣狭窄,卵圆孔未闭.入院后患者出现上呼吸道感染及充血性心力衰竭表现,经儿科积极治疗及术前准备后,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中低温体外循环下行手术治疗.
-
胸部正中切口同期行左上叶肺癌切除及二尖瓣置换一例
患者,女,51岁,快步行走感心慌、气促2个月,伴颜面部、下肢水肿,时有夜间不能平卧,偶有咳嗽,无痰中带血、胸痛史,无吸烟史,7年前有交通事故伤史.查体:颈部、腋下未触及肿大淋巴结.心尖区闻及Ⅲ/6级收缩期杂音.超声心动图见二尖瓣后叶脱垂,重度关闭不全,LVEDd55mm,LVEF 0.6;胸片:右第3、4、6、7陈旧性肋骨骨折,左上叶舌段肿块1.8 cm,可见胸膜凹陷征.全身PET-CT检查未见远处转移.冠状动脉CTA未见异常.诊断:①左上肺周围型肺癌;②二尖瓣重度关闭不全,心功能(NYHA)Ⅲ级.手术方法:静脉复合麻醉,气管插管双肺通气.胸部正中切口,切开左侧胸膜,先行左肺上叶切除,并行肺门、纵隔淋巴结清扫,然后在中低温体外循环下经右心房-房间隔径路以机械瓣置换二尖瓣,保留后瓣叶.
-
成人先心伴肺动脉高压的围手术期处理
1 临床资料我科1989~1996年共收治成人先心伴中度以上肺动脉高压者62例.年龄17~63岁,平均28.45±4.1岁.肺动脉收缩压(PSP)均由彩色多普勒测定,其中21例同时作右心导管检查,两者无显著性差异,与文献报道一致[2].其中房缺25例,室缺21例,动脉导管未闭12例,室缺合并肺动脉瓣狭窄1例,房缺伴右冠瘘1例,房缺(原发孔型)伴二尖瓣前瓣裂1例,室缺伴右室流出道狭窄(隔膜型)1例.肺动脉收缩压8.0kPa~11.8kPa(60~88.5mmHg),肺动脉压/主动脉压(P/A)0.61~0.87.其中有4例SPS>10.7kPa或P/A>0.8.手术方法单纯动脉导管未闭全部左侧开胸导管结扎术,其余均经中低温体外循环及内直视下纠治畸形.
-
二尖瓣后叶三角形切除的瓣膜成形术二例
病例1 女,59岁.因活动后胸闷、心悸5年于2008年6月30日入院.入院查体:胸骨左缘第4肋间锁骨中线外可闻及3/6级收缩期杂音.术前超声心动图(UCG)提示:二尖瓣后叶P2区脱入左房侧,二尖瓣脱垂,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MI),左心房(LA)内径42 mm,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57 mm,射血分数(EF)55%.入院诊断:二尖瓣后叶脱垂,重度MI,心功能分级(NYHA)Ⅲ级.采用以芬太尼为主的静脉复合麻醉,上腔静脉直角插管,中低温体外循环,主动脉根部每隔30 min灌注冷含血心脏停搏液,经右心房-房间隔入路进左心房.
-
部分性房室隔缺损合并肝静脉与冠状静脉窦汇合异位引流入左心房一例
患者女,24岁.自幼易患上呼吸道感染,发现心脏杂音,活动后心悸、气促6个月入院.入院查体:血压:120/82 mmHg(1kPa=7.5 mmHg),口唇轻度紫绀,心率82次/分,律齐,胸骨左缘第2、3肋间可闻及Ⅲ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P2亢进、分裂,周围血管征阴性.心功能Ⅲ级.心电图示窦性心律,P波增高(>0.25mV),电轴右偏,右心室肥厚.胸部X线片示双肺充血,右心房增大,主动脉结缩小,肺动脉段突出,心胸比率0.58.超声心动图示左、右心房增大,房间隔中下部可见连续中断58 mm,二尖瓣短轴切面可见"吊桥征”.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示二尖瓣反流.动脉血气分析血氧饱和度为0.94.术前诊断:先天性心脏病部分性房室隔缺损,肺动脉高压.在中低温体外循环下行部分性房室隔缺损修补术,术中发现心脏明显扩大,肺动脉压力明显升高,测压为50 mmHg.原发孔房间隔缺损4cm×6 cm,二尖瓣前叶呈Ⅲ度裂.左、右肺静脉开口位置正常,术中阻断下腔静脉后发现冠状静脉窦血液回流较多,且位于下腔静脉入口左下方,仔细探查发现肝静脉自下腔静脉左后方与冠状静脉窦汇合共同异位入左心房.术中间断缝合二尖瓣裂,涤纶补片修补房间隔缺损,将肝静脉和冠状静脉窦一并归入右心房,经过顺利,心脏自动复跳,恢复窦性心律.术后应用多巴胺5.0 μg*kg-1/min,硝普钠1.0 μg*kg-1/min,辅助呼吸16小时,术后10天痊愈出院.随访1年,口唇红润,心悸、气促和心脏杂音消失,心功能Ⅰ级.
-
风湿性心脏病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心瓣膜置换术
1995~1999年我们对5例风湿性心脏病(RHD)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施行了心瓣膜置换术,探讨其手术对此类患者甲状腺功能的影响。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共5例,男2例,女3例;平均年龄45.3岁。均为RHD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心功能Ⅱ级1例,Ⅲ级3例,Ⅳ级1例。3例入院前已患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症;1例有亚急性甲状腺炎,为甲状腺功能亢进期;1例入院后检查确诊。住院前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1例,该例患者有突眼征。1.2 方法全部患者均成功的施行了心瓣膜置换术,其中3例行二尖瓣置换术,1例行主动脉瓣置换术,1例行双瓣膜置换术。术前必要时给予硝基安定等镇静药,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因病情需要给予强的松治疗。 手术在常规中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麻醉诱导力求平稳,术中加大地塞米松的用量(30mg)。术前及术后第1天、2天和3天抽取静脉血5ml,以放射免疫法进行甲状腺激素测定。出院后对患者进行随访。